种鸭饲养管理

合集下载

农村养鸭日常管理制度

农村养鸭日常管理制度

农村养鸭日常管理制度一、引言养鸭是我国农村常见的一种养殖方式,具有投入成本低、适应性强、效益高等优点,因此受到了广大农民的青睐。

然而,由于农村养鸭的管理制度不规范,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如饲料浪费、疫病传播等。

为了提高农村养鸭的管理水平,保障养殖效益,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尤为重要。

二、养鸭日常管理制度内容1. 养鸭场选址和环境建设(1)选址:选择离水源较近、通风良好、便于排泄物清理的地方建设养鸭场。

(2)环境建设:搭建合适的鸭舍,保证温度适宜,充分通风,并做好防雷防火等安全措施。

2. 饲料管理(1)合理配饲料:根据鸭的生长阶段、体重、饲养密度等因素,科学配比饲料,避免浪费。

(2)定时定量喂养:养鸭需定时、定量喂养,保证鸭只正常生长发育。

3. 疫病防控(1)疫苗接种:对鸭只定期接种疫苗,做好疫病防控工作。

(2)隔离措施:新引进的鸭只应进行隔离观察,以防传染疫病。

4. 健康管理(1)定期检查:定期检查鸭只的健康情况,对发现的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2)定期消毒:定期清理鸭舍,消毒饮水器和饲料槽,保证环境卫生。

5. 养殖技术培训(1)组织培训:定期邀请养殖专家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农户的养殖水平。

(2)宣传教育:开展养鸭技术宣传活动,提高农民对养鸭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6. 经济管理(1)成本核算:对养鸭的投入成本进行核算,确保盈利。

(2)市场营销:做好养鸭产品的市场调研,制定适合的销售策略。

7. 法律法规遵守(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严格遵守有关养殖业的法律法规,做到合法经营。

(2)建立合同管理制度:与养殖户签订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保障双方利益。

三、总结农村养鸭是一项潜力巨大的产业,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养殖效益,保障农民的收入。

因此,加强对农村养鸭的管理,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于促进养鸭产业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希望广大农户能够认真执行养鸭日常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养殖水平,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鸭子怎么养 鸭子养殖技术与注意事项

鸭子怎么养 鸭子养殖技术与注意事项

鸭子怎么养鸭子养殖技术与注意事项中国是一个养鸭大国,我们国家养殖的鸭子数量是世界的首位,这么悠久的养鸭历史成为一代代积累的经验,从而让养殖户越来越懂得怎么养鸭,在市场处于供应不能满足需求的状态,养殖前景十分的光明。

那么鸭子怎么养呢,一起来和专业人士看看吧。

鸭子怎么养1、鸭窝,可以在日照、排水、通风都良好的地方,做一个合适大小的鸭窝来养鸭子,一般用塑料泡沫箱子,保暖非常好。

2、温度,刚出壳的小鸭子需要30℃的温度才行,但是如果冬天养鸭子是不可能达到这个温度的,所以最好买个白炽灯泡挂在鸭窝的上方30-50cm处,并将箱子置于暖气片的旁边,以便于保暖。

3、放养,要对鸭子进行放养,在放养的过程中,鸭子会自行觅食。

鸭子行动笨,不能上树啄食,为果园低栏放牧提供了保证。

凡是土壤和水源条件较好,主干较高或老龄的苹果、梨、杏、山楂、柿树、核桃等园地均可放养。

4、清理,一段时间后垫料会变潮湿,而且会有很多便便,所以要定期更换垫料。

鸭子养殖技术与注意事项一、养殖技术1、放养密度:根据放养鸭的大小,强弱决定放养密度,遵循宜稀不宜密的原则。

一般0.067公顷果园放养成鸭20-30只。

2、划定轮放区:根据放养鸭的数量及园地面积划定轮放区,用高50厘米的尼龙网围栏成几个区轮放。

为便于管理一般每区0.335公顷放养400只左右为宜。

果园面积小,养鸭数量少时,可以不分区,但应根据园内杂草及昆虫等的生长繁殖情况实行间断放牧。

在轮放区内要为鸭子备足饮用水。

3、加强监管,严防鼠害:放养鸭要严防山猫、黄鼠狼之类野兽的侵害。

侵害鸭的兽类都惧怕网具,因此采用尼龙网围圈放养区是有效的安全防御措施,不管放养多少只,也不管面积大小,都要用网围圈,并要固定专人管理。

4、防疫灭病:放养鸭的防疫同样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

要按照常规防御程序,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做好防疫灭病工作。

二、注意事项1、注意降低饲养密度。

鸭舍中鸭群密度不宜过大,那样会造成鸭群拥挤、堆叠,使鸭死亡,应在分舍减少圈内鸭只的同时,增设饮水器、食槽等。

种鸭养殖岗位职责

种鸭养殖岗位职责

种鸭养殖岗位职责岗位概述种鸭养殖是畜牧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通过饲养种鸭进行繁殖,以生产高质量的鸭苗和种鸭为主要目标的产业。

在种鸭养殖过程中,有一系列的职责需要承担,以确保良好的养殖环境、鸭群健康和高产出。

岗位职责作为种鸭养殖工作人员,你将负责以下职责:1. 种鸭饲养管理- 进行饲养场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饲料投喂、水源管理、环境保洁等。

- 检查鸭舍环境,确保温度、湿度、通风等指标符合种鸭生长发育的需求。

- 定期清理鸭舍,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预防疫病传播。

- 确保养殖设施的正常运行,及时处理设备故障,维护设备的使用寿命。

- 定期检查种鸭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保证种鸭群的健康状态。

2. 种鸭繁殖管理- 根据养殖计划,制定种鸭繁殖方案,确保种鸭产出和繁殖效益。

- 确定种鸭适宜的生产季节,控制种鸭的配种时间和数量,保证繁殖计划的顺利进行。

- 监测种鸭的繁殖行为和繁殖参数,比如产蛋率、孵化率等,及时调整繁殖管理措施。

- 协助进行种鸭的选育和选种工作,筛选优良品种,为下一代的鸭苗提供优质基因。

3. 种鸭销售与市场拓展- 根据市场需求,制定销售计划,确保种鸭销售量和销售额的达成。

- 建立和维护与合作伙伴的良好关系,开拓新的销售渠道,拓展市场份额。

- 提供种鸭养殖方面的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 定期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为产品改进和创新提供参考。

岗位要求作为种鸭养殖工作人员,你需要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 具备动物科学、畜牧学或相关专业的知识基础,了解种鸭生理特点和饲养需求。

- 熟悉种鸭繁殖技术和养殖管理,熟练掌握种鸭的繁殖技巧。

- 具备动物疾病防控知识,能够识别和处理种鸭常见疾病。

- 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协作。

- 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抗压能力,能够在养殖过程中及时处理各种紧急情况。

结束语种鸭养殖岗位涵盖了饲养管理、繁殖管理、销售与市场拓展等多个方面的职责,要求养殖工作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够适应高负荷的工作环境。

樱桃谷种鸭的饲养技术

樱桃谷种鸭的饲养技术

樱桃谷种鸭的饲养技术樱桃谷种鸭最好采用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既可保证基本营养需要,又有利于扩大饮料来源,降低生产成本。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樱桃谷种鸭的饲养技术,一起来看看。

樱桃谷种鸭的饲养技术樱桃谷肉用种鸭第1个产蛋期可分为四个阶段:20~25周龄为产蛋初期,25~30周龄为产蛋前期,30~48周龄为产蛋高峰期,48~66周龄为产蛋后期。

在这四个阶段中,饲养管理要点各不相同。

1、产蛋初期和前期营养方面根据产蛋上升的趋势增加日粮的营养浓度,增加采食量,以满足产蛋的营养需要。

在20周龄时开始使用产蛋料,要求粗蛋白由15.5%逐步上升到19%~19.5%,饲喂方式过渡到自由采食,采食量一般母鸭群见蛋(21~22周)后立即按每只鸭每周6~10克幅度增加供料,促使鸭群产蛋率迅速上升到高峰。

看蛋重的增加趋势初产蛋重60克左右,到30周龄应达到标准蛋重(85~90克)。

产蛋初期和前期,蛋重都处于不断增加之中,增重的势头快,说明管理较好,增重势头慢或蛋重高低波动,要从饲料营养及采食量上找原因。

看产蛋率的上升趋势本阶段的产蛋率是不断上升的,最迟到32周龄,产蛋率应达到90%以上。

产蛋率如高低波动甚至下降,应注意鸭群的健康状况、饲料的营养浓度及饲料是否发生霉变等。

注意体重变化樱桃谷肉用种鸭20周龄的标准体重:母鸭3125~3150克,公鸭4105~4130克。

产蛋初期和前期,每周要进行空腹称重,体重稳定,说明饲养管理恰当,体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或增加,说明管理中有问题。

一般来说在此期间母鸭营养不会过多,应重点防止营养不足、鸭体消瘦,但同时应防止自然交配的公鸭发胖。

加强卫生消毒工作运动场及周围环境要每天进行1次药物消毒,鸭舍内保持清洁干燥,在产蛋率达50%和90%时有必要对鸭体预防用药,一般用0.2%的强力霉素原粉拌料饲喂。

2、产蛋高峰期这个阶段饲养管理的重点是保高产,力求将产蛋高峰维持到48周龄以后。

营养上满足高产的需要日粮中增加蛋白质含量可以达到20%左右,同时适当添加蛋氨酸+胱氨酸,要求含量在0.68%以上。

鸭场养殖管理制度

鸭场养殖管理制度

鸭场养殖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和提高鸭场养殖管理水平,确保鸭场生产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管理目标1. 提高鸭场管理水平,确保鸭的健康生长;2. 降低疾病传播风险,保护人类和禽类健康;3. 提高鸭场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三、入厂检疫管理1. 严格落实进出口动物检疫制度,对进场的鸭进行检疫登记;2. 对进场的鸭进行全面健康检查,对有疾病症状的鸭进行隔离处理;3. 对新引进的鸭进行隔离观察一段时间,确保没有传染病。

四、饲料管理1. 营养配比合理,保证鸭的营养需求;2. 饲料储存要干燥通风,防止霉变,保证饲料质量;3. 定期检查饲料质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4. 饲料投放要适量,不能过量或者不足。

五、环境管理1. 鸭舍通风设备要保持畅通,确保空气质量;2. 鸭舍内温度要适宜,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3. 鸭舍内卫生要定期清洁,防止疾病传播;4. 鸭舍内水源要保持清洁,确保鸭的饮水安全。

六、疾病防控管理1. 定期对鸭进行疫苗接种,建立免疫档案;2. 发现疫情要及时报告当地动植检部门,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3. 对患病的鸭要及时隔离处理,确保病情不传播;4. 对死亡的鸭要及时处理,防止疫情扩散。

七、饮水管理1. 饲水设备清洁,确保饲水质量;2. 饮水器要定期清洁消毒,防止疾病传播;3. 饲水器要放置在合适的位置,避免污染。

八、饲养密度管理1. 根据鸭的体重和生长阶段,合理确定饲养密度;2. 饲养密度要适中,不宜过密,以免影响鸭的生长发育;3. 定期对饲养密度进行评估,根据情况做出调整。

九、用药管理1. 用药前要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确保用药的有效性;2. 用药要按照规定剂量投放,不得滥用药物;3. 用药后要对鸭进行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十、屠宰管理1. 屠宰前要对鸭进行排空处理,确保肉质干净;2. 屠宰过程要严格按照卫生标准进行,防止污染;3. 屠宰后要对肉品进行冷藏保存,确保质量。

十一、执法监督1. 鸭场养殖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执法监督制度,对鸭场进行定期检查;2. 对于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鸭场要立即处理,确保养殖秩序;3. 对于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鸭场要及时通报上级部门,严肃处理。

种鸭育成期管理技术要点

种鸭育成期管理技术要点

2020年第07期种鸭育成期的饲养管理重点是提高鸭群均匀度和健康状况,培育出骨架和体重都均匀一致的鸭群,促使它们性成熟和体成熟发育一致,能够在加光刺激后,同时开产和达到产蛋高峰,获取最佳的生产成绩。

1提高均匀度控制和调整好育成期的饲喂量,是提高种鸭均匀度的前提条件。

在育雏期可以采用自由采食,促进各个系统的充分发育,4周体重达标后,才开始确定料量,同时还要考虑舍内温度、饲养密度和设备条件等对饲喂量的影响。

在4~8周期间以生长骨骼为主,增加饲料量的幅度应小些,一般要求每周增加3~5g/只·d ,如果调整料量较高时,容易引起体重增加过大,育成后期难以控制体重,引起过于肥胖现象,致使产蛋期产蛋性能下降。

在9~10日龄以生长内脏器官为主,此时开始更换饲料和增加免疫接种次数,此时各种应激情况较多,所以需要适当增加一些料量来缓解应激带来的影响,通常每周增加料量8~10g/只·d ,还应根据气温变化随时调节料量。

在11~18周期间性器官开始发育,增加料量的幅度应在10~12g/只·d 。

此阶段应保证每周周增重达标,根据体重增长趋势来调节料量的多少,确保生殖器官得到充分的发育,为稳产和高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4~18周龄期间,为了延长采食时间,达到提高均匀度的目的,建议将饲料撒在垫料上让鸭采食,注意在抛撒饲料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均匀、快速和扩大面积,最好让几个饲养人员一起撒料,这样便于将鸭群分散采食饲料,避免引起抢食和踩踏现象,减少鸭群受到损伤。

同时应保持垫料干净和干燥,否则垫料容易发生霉变而引起鸭群霉菌毒素中毒。

如果垫料过于潮湿,最好进行清除和更换新垫料,还可以在饲喂前撒一层干净的稻壳再饲喂。

应在鸭群采食完饲料6h 后再称重,或者在早晨饲喂前进行称重,这样称取的是空腹体重且对鸭群造成的影响较小。

称取体重时应让专门的人员来操作,选取10%左右的鸭子数量,在鸭舍的固定地点来称重。

将记录下来的所有体重,进行精确计算,按照平均体重的正负5%来计算鸭群的均匀度。

肉鸭饲养标准种鸭饲养的方法

肉鸭饲养标准种鸭饲养的方法

肉鸭饲养标准种鸭饲养的方法一、喂料关。

冬季天气寒冷,要适当增加能量饲料的比例,同时还应根据鸭群不同产蛋率适时调整饲料配方。

此外,饲料中要适量掺入多种维生素,以满足蛋鸭对各种维生素的需要。

饲喂时,每天宜喂3~4次,饮与舍温相同的清洁水,并每隔15天给蛋鸭喂3天鱼肝油,每只鸭子每天1毫升,这样有利于提高或保持蛋鸭的产蛋率。

三、放养关。

冬季每天应根据天气将蛋鸭放出棚舍外,让其自由觅食、嬉水、活动,这样有利于蛋的形成和产蛋。

但放养时一定要选择背风地方放牧,赶鸭时最好逆风驱赶,以免鸭羽毛被风揭开受湿受凉。

同时,在蛋鸭下水运动时,一定要先让鸭子在旱地上运动半小时后再让其下水,这样可防止鸭子下水后因水凉而抽筋。

四、补光关。

由于冬季日短夜长,对于产蛋高峰期安排在冬季的蛋鸭群,应注意用人工光照补充天然光照时间的不足。

一般可在棚舍内离地面2米处,每30平方米左右挂一个60瓦的灯泡,并加上灯罩。

开灯补照时间一般在每天晚上的5~8时及次日凌晨的4~7时。

种鸭饲养的技巧一、选留优良种鸭1.雏鸭的选择应选择出壳早,腹部柔软、有弹性,脐带收缩良好,眼亮有神,健壮活泼,体重在55克左右的雏鸭.在选择雏鸭时,最好能将公母鸭分开,并按1:4的公母比例进苗鸭,以降低饲养成本。

2.后备种鸭的选留雏鸭60日龄时进行选留,选择的主要标准为:⑴健康状况良好.健康的种鸭羽毛,绒毛生长整齐洁净;眼亮有神,眼睛、肛门附近没有分泌物污染,颈项伸缩自如,腿脚干净;行动灵活,步态稳健.⑵外貌体态符合品种特征。

种公鸭要求头颈粗短,身躯呈长方形,腰背平而宽,胸部宽厚,脚掌有力,体重2.5公斤左右;种母鸭躯体比公鸭稍短而宽,头颈稍小,体重2.2公斤左右.公母比例1:8。

二、饲养管理1.雏鸭的饲养管理在进雏前,要做好育雏准备工作.雏鸭从孵化室运到育雏室,先用0.1%高锰酸钾水溶液给雏鸭开水.在开水的同时即可开食.开食方法:将全价配合饲料拌湿,加入适量奶粉和多维素后撒在塑料布上饲喂;1~2天后,换喂全价配合饲料.第1~2周每天饲喂8~10次,2周以后,逐渐过渡到每天饲喂4~5次.在整个育雏期,要注意保暖,严防雏鸭打堆“出汗”。

养小鸭子的正确方法

养小鸭子的正确方法

养小鸭子的正确方法一、准备工作1.选择合适的鸭子品种:常见的鸭子品种有北京鸭、草鸭、鹅掌鸭等。

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养殖条件选择适合的品种。

2.建造合适的鸭舍:鸭舍应该选择在通风良好、阳光充足的地方,确保鸭子有足够的空间活动。

二、饲养管理1.提供充足的饮水:鸭子喜欢在水中觅食,因此要保证饮水器中随时有清洁的水源供应。

同时,可以在鸭舍周围设置水池,供鸭子游泳和清洁羽毛。

2.提供均衡的饲料:鸭子的饲料应包括粮食、鱼粉、骨粉等,以保证其获得足够的营养。

饲料的种类和比例应根据不同生长阶段进行调整。

3.定期清洁鸭舍:鸭舍应保持干净整洁,定期清理鸭舍内的鸭粪和杂物,防止疾病的传播。

4.注意防疫工作:定期给鸭子进行疫苗接种,控制疾病的发生。

同时,鸭舍内要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防止病菌滋生。

三、适当的养殖环境1.保持适宜的温度:鸭子对温度的要求较低,但在寒冷的冬季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可以使用保温设备,如加热灯等。

2.保持适宜的湿度:鸭子喜欢在湿润的环境中生活,但湿度过高容易导致鸭子患上呼吸道疾病,因此要控制好鸭舍内的湿度。

3.合理的光照:鸭子需要充足的光照来促进生长发育,可以利用人工光源来补充不足的自然光。

四、注意鸭子的生长发育1.合理的喂养量:鸭子的喂养量应根据不同生长阶段进行调整,避免过度喂养或饥饿。

2.适当的运动:鸭子需要适度的运动来保持健康,可以在鸭舍周围设置合适的活动空间,让鸭子自由活动。

3.及时发现问题:定期观察鸭子的行为和健康状况,如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疾病蔓延。

五、合理的销售安排1.选择合适的销售时机:根据市场需求和鸭子的生长情况,选择合适的销售时机,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可以选择直接销售给个人或餐饮企业,也可以选择通过农贸市场或电商平台进行销售。

养小鸭子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只有做好了饲养管理,才能让鸭子健康成长。

希望以上的养殖技巧能够对准备养小鸭子的人有所帮助,祝愿鸭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鸭饲养管理
种鸭饲养管理的主要目标是获得尽可能多的合格种蛋,能孵化出品质优良的雏鸭。

⑴严格选择,养好公鸭留种公鸭应按照公鸭的标准经过育雏期、育成期和性成熟初期三个阶段,以保证用于配种的公鸭生长发育良好,体格健壮,性器官发育健全,精液品质优良。

在育成期公母鸭最好分群饲养,公鸭采用放牧为主的饲养方式,让其多活动,多锻炼。

在配种前20天放入母鸭群中。

为了提高种蛋的受精率,种公鸭应早于母鸭1~2个月孵出。

⑵适合的公母比例我国麻鸭类型的蛋鸭品种,体型小而灵活,性欲旺盛,配种性能极佳。

在早春和冬季,公母性别比可用1:20,夏秋两季性别比可提高到1:30,这样的性别比受精率可达90%或以上。

在配种季节,应随时观察公鸭配种表现,发现伤残的公鸭应及时调出另外补充。

⑶日常管理为了提高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应当增加青绿饲料和维生素的喂量,特别是维生素E,在炎热的夏季还要适当增加维生素C。

在管理上要特别注意舍内垫草的干燥和清洁,及时翻晒和更换;每日清晨及时收集种蛋,尽快进行烟熏消毒和存入蛋库;气候良好的天气,应尽量早地放鸭出舍,迟收鸭;保持鸭舍环境的安静,勿使惊群,引起骚乱;气温低的季节注意做好舍内避风保温工作,气温高的季节则要注意通风降温。

⑷人工强制换羽正常情况下,种鸭每年换羽一次。

人工强制换羽的目的就是缩短鸭群休产期,加速换羽过程,提前开产并保持产蛋整齐,同时还能因此降低饲养成本。

当产蛋率处于下降趋势,并已降到50%时,可将停产或即将停产的鸭挑出来进行强制换羽。

停产鸭的特征见前表8所述。

1)换羽前的准备工作在强制换羽前有意驱赶惊扰,白天关起来不外放游水,舍内不给灯光,使鸭群受到各种强烈的刺激。

同时控制饲料喂量,如原来日喂3次的,改为第一天喂2次,第二天喂1次,接着只喂水,不喂料,停料2~3天。

随后喂7天糠麸和青料。

2)人工换羽工作经过前期的减料、停料处理以后,翼部肌肉收缩,可试拔主翼羽,若羽根干枯,羽轴与毛囊很容易脱离,就可以把主翼羽、副主翼羽和尾羽拔掉。

如果试拔很费劲,拔出的羽根甚至带血,就要停几天再拔,在这几天内同样要停料。

3)换羽后的注意事项为保护毛囊组织,拔羽后的鸭群头5天避免烈日曝晒。

鸭舍应铺垫柔软的干草,同时逐步提高饲料质量,在拔羽1周后饲料粗蛋白质达到15%以上,并逐步达到种鸭的标准。

进入恢复期以后,鸭群要放牧游泳,多活动,不至于过度肥胖,又可促进新羽的生长,同时还要改善饲养环境,舍内勤换垫草,保持干燥卫生。

公鸭也要同时强制换羽,公母鸭分群饲养,使公鸭也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恢复体质,保持旺盛的性欲,提高种蛋受精率。

种鸭饲养综合技术措施
引言:
鸭的生活力强,既可放牧又宜圈养。

传统养鸭业是以养棚鸭为主,结合小群放养。

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改变和种植新技术的推广。

如水稻半旱式栽培,稻田养鱼,蓄留再生稻等,放牧条件也起了变化。

因此,舍养为主,放养结合的方式得到迅速发展。

放养可利用鸭的活动习惯对稻田中耕除草,捕食害虫,采食遗谷。

既促进水稻增产,又节省大量饲料。

圈养便于对鸭群精心饲养管理。

特别是在不宜放牧的冬季和早春,能够保证种鸭产蛋的环境条件和营养需要,充分发挥鸭的高产性能,获得高产稳产,增加冬季鲜蛋上市量,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养鸭经济效益。

1、种鸭饲养综合技术措施
1.1 饲养良种,是保证获得稳产高产的前提。

蛋用型种鸭以选择金定鸭饲养,兼用型以四川麻鸭较为理想。

1.2 全价饲料是蛋鸭稳产高产的物质保证。

只有保证丰富的物质基础,才能充分发挥高产蛋鸭的生产性能。

根据产蛋率,种鸭体重灵活掌握投料量,饲喂定时定量,做到看槽投料,防止浪费。

1.3 充分利用放牧条件,降低饲养成本。

采用稻田放牧,利用天然动植物饲料和秋收后稻田中的遗谷为食,从而大大节约了饲料。

1.4 精心管理,创造一个适宜种鸭生活、产蛋的环境。

1.4.1 修建适宜种鸭生活、产蛋的鸭舍和连接在一起的水陆运动场。

三部分面积可基本一样,饲养密度每平方米4—5只。

鸭舍要求夏凉冬暖,空气流通,光线充中。

水,是鸭生活不可缺少的,种鸭需要在水上配种、洗浴、游浮,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消化和食欲,保持羽毛清洁,提高受精率。

陆上运动场是饲喂和供鸭运动,理毛凉毛的地方。

要求地面平整,与水面斜坡不大于30度。

1.4.2 尽可能避免应激反应。

应激,是使鸭感到不舒适的致应激因素所引起的,应激反应是鸭对它所感受到一种威胁和挑战的应答。

频繁的应激反应会降低产
蛋率。

致应激的因素很多,如环境改变、突然惊吓、饲料突变等。

因此,凡是要改变条件的都必须坚持有5—7天的渐变过程。

1.4.3 尽量减少外界不利环境因素的影响。

鸭的适应性强,耐寒好,只要采取一些相应的保温,降暑措施,不但夏天产蛋不会下降,即使寒冬腊月,产蛋率亦可达到80%以上。

冬季最适宜圈养,便于防寒保暖,坚持在鸭舍多关少放,以关为主,鸭舍冬季垫料以草为好,夏季用草木灰、木屑等垫圈。

1.4.4 光照是影响产蛋的一个重要因素。

光照的刺激可以促使滤泡的发育和排卵。

过去由于没有注意利用人工光照,冬季大都是停产期,秋后种鸭有不开春不产蛋之说。

随着科学实验的进展和养鸭专业户的发展,近年开始冬季试用人工补充光照,使整个产蛋期中所受的光照时间基本一致,这对促进适时开产,保证冬季产蛋率具有良好的效果。

方法是每20平方米内用一只40W带罩的白炽灯,距地面2米,开灯时间早晚2次,一般掌握在晚上3—4小时,早上1小时左右,保证每天光照时间达到14—16小时,根据自然光照时间的变化进行调整。

2、采取综合措施,控制疾病发生
2.1 树立“防重于治”的观念。

搞好饲养管理和清洁卫生是预防疾病的基本措施。

如果平时不注意卫生消毒,不及时进行预防注射,如果发生群发性疾病,常造成巨大损失,即使可用药物治疗,也增加生产成本。

患过病的鸭产蛋也将受到影响。

困此,决不能报侥幸心理,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2.2 严格消毒制度,杜绝传染来源。

鸭舍进出口要设置消毒池,经常保持有效的消毒药物(如菌毒敌、百毒杀、生石灰等),鸭舍,运动场,用具必须定期消毒,一般一周一次。

2.3 定期接种疫(菌)苗,预防传染病发生,种鸭一年注射鸭瘟疫苗2次,鸭霍乱菌苗一般在种鸭产蛋前注射,但免疫效果不很佳,平时最好在休蛋期再注射一次,还应定期服用一些抗生素药物进行预防,如用0.01—0.03%高猛酸钾饮水,用0.5—1%的Sm2或0.04%的土枚素拌入饲料中喂,每月用药1—2次,每次连用5—7天,几种药物交替使用效果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