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2000字读后感

合集下载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相关推荐读《大学》有感1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大学》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大学》有感1本月共读的是《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说实在的,可能源于儿时的阅读习惯,对于这些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字一直都不是我偏爱的,所以这一本书也读起来很费劲,感悟也不是特别深刻,只能潦草记录。

《大学》中我最认同的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意是:通过向外的学习,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平了。

格物与致知,是由向外学习到自我的内在体悟;诚意与正心,主要是内在存养与省察的功夫;修身是具体的言行修养,也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责任;后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的实践与扩充。

从成功与失败的古今人物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凡成功人士都曾自觉不自觉地遵照《大学》所说的“修身是为人之本”的要求修炼过自己。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如果不能“修身”,那么很容易被这些纷扰所左右,甚至走向偏颇的方向。

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

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静下心,修身养性,只有丰盈自己的内心才能谈更大的远方。

中庸之道,几乎成为很多中国人标榜的行为准则,那么到底何为中庸?可能是言行不要偏激,态度力求温和,但中庸也可能变成表面的客套,以致失去一份真诚的心意,或为了息事宁人,以致不再坚持原则,但其实“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也就是说真诚到极点的人,行善没有片刻止息。

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了。

《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

《⼤学》读后感朱熹在⼤学章句序中的第⼀句写到:"《⼤学》之书,古之⼤学所以教⼈之法也。

"意思是《⼤学》这部书,是古代⼤学教书育⼈的纲要和准绳。

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阅读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中的《⼤学》。

《⼤学》被朱熹分为了经篇和传篇。

经⼀章向⼈们展⽰的是儒家的"三纲⼋⽬"的要义,逻辑分明,层层推进。

"三纲"指的是"明明德、亲民、⽌于⾄善","⼋⽬"指的是"格物、致知、成⼀、正⼼、修⾝、齐家、治国、平天下"。

⼗篇的传的⽂则是引经据典地阐释"三纲⼋⽬",其内容⾔简义丰。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学的宗旨在于显明本有的清明德⾏,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间百姓,从⽽使⼈⼈都达到⾄善的境界。

解释"在明明德"的传⼀章引⽤了《康诰》《⼤甲》《尧典》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性中美好善良的品质从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了,并不是我们标新⽴异的产物。

"我认为它包涵了"性本善"的意味。

《⼤甲》⽈:"顾諟天之明命。

"中的"天之明命"就是指上天平等赋予每个⼈的德性。

它强调了⼈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才导致了⼈们在品⾏和德性⽅⾯的差异。

因此"皆⾃明也",即要我们⾃⼰加强⾃⾝的修养。

"⼤学之道,在明明德"也"在亲民"。

《四书章句集注》中"程⼦⽈:'亲,当作新。

'"朱熹说"新者,⾰其旧之谓也,⾔既⾃明其明德,⼜当推以及⼈,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新民与亲民--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个问题》⼀⽂提到"新民"指使民众提⾼觉悟,实现精神、思想的更新;⽽"亲民"则指使民众富⾜、安顿⽽获得必要的⽣存基础,进⽽亲善于政权结构,易于统治,服从管理。

《大学》读后感14篇

《大学》读后感14篇

《大学》读后感14篇《大学》读后感篇1在这个假期里,我读了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高尔基将自己的一生写入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高尔基的在童年,在社会上,在大学里的故事。

高尔基是在这“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当他到社会上的时候,他才11岁。

他为了生存,做过许多的工作,饱尝了人间的痛苦。

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高尔基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对正义和真理追求的决心。

16岁那年,他便到喀山去上大学。

梦想破灭后,他不得不为生存而奔波所发生的故事。

住“大杂院”,卖苦力,同流浪汉接触,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知识分子交往,终于进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高尔基是一个有着顽强的精神的人,他在逆境中奋力拼搏着。

高尔基努力探索生活的意义,寻找新的生活道路,他从未放弃过生活,为了生存,在社会上努力工作;为了进大学去努力学习。

这本书中有一段故事、几句话深深地震撼着我:“晚上大家都把蜡烛拿到寝室去了,我没有钱买蜡烛,就自己动手制作灯。

我把蜡盘上的蜡油都搜集起来,装在一只沙丁鱼罐里,加上一点长明灯的油,再用棉线做成灯芯,这样就完成了。

有了灯,我就可以沉浸在读书的喜悦之中了。

”读了这些语句,使我感受到高尔基是那么热爱学习。

高尔基对学习的态度让我联想到我的学习,我对学习总是不认真,测验很考试成绩总是不好。

我应该向高尔基学习,高尔基对学习总是那么认真,总是那么努力。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让我知道了高尔基对生活的态度,让我懂得了人要努力为生存,为自己的梦想而去奋斗。

《大学》读后感篇2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痛苦的事情,知识程度不同。

可能是涉世不深,可能是一直在家人,朋友,老师的呵护,陪伴下,对于“痛苦”这两个字我没有太深的感触。

然而,再读完着本书后,真的让我对这两个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这位作者所经历的痛,所经历的苦,真的让人都为之心痛。

《大学》读后感范文7篇

《大学》读后感范文7篇

《大学》读后感范文7篇《大学》读后感范文(精选篇1)《大学》作为四书之一是古人必修的科目,千年之后,再读《大学》,也能从中感受到当时的思想风潮。

可以说它影响着千万古人,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具有中国色彩的思维方式与做人原则。

其中某些道理沿用至今,我们的思维方式仍受其影响。

《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止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简而言之,即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

这是它的核心。

再直白些,他讲的就是做人,做学问。

众人皆知,人性本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行只是因为成长的环境不同。

但我们所崇尚的都是做一个有道德,修养,品行的君子。

做君子的基础首先要做到正心,诚意,修身。

首先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合都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使自己有一颗正直的内心。

这样就算外界环境何其复杂,也不能扰乱你的判断,动摇你正确的态度。

其余次之。

其次做人要讲诚意。

“所谓诚意,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心慎独也。

”它既需要人们对诚意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愿意过有诚意的人生,同时还要逐渐养成习惯,以诚意人生为幸福,以违反诚意道德为痛苦。

这样才会实实在在去追求诚意。

从善改过,不断完善自己,在各种非诚意的诱惑面前不动心,这是对君子的要求。

而对大学生而言,诚意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大学生是祖国的接班人。

如果连大学生都不讲诚意,那么整个国家还谈什么未来呢?最后,学会修身,做到进取和完善。

虽然我们做不到完美,做不到圣人一样可以考虑到天下,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我能活得更高尚。

另一方面就是做学问。

做学问讲究致知,格物。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有不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不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1.《大学》——曾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基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暄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湜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

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大学》2000字读书笔记范文

《大学》2000字读书笔记范文

《大学》2000字读书笔记范文《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

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大学读后感,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大学读后感1悠久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文化。

上下五千年,无数圣人贤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一路传承,薪火相传,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大学语文老师让我们读一本关于古代的道理之书。

我选取了《大学》。

曾今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话"闲暇之余,游弋其间,细细品读,感。

悟人生,于物欲横流、亲情疏远、道德偏失之今日,不失为国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的一剂良方猛药。

";借老师的安排,重拾"四书";之《大学》,于自身之修养是一次很好的锤炼。

《大学》为"四书";之一,作者是孔子的弟子曾子。

宋朝的朱熹把《大学》的原文进行了重新编排,分为"经";和"传";。

"经";是曾子记录的孔子的原话,"传";是曾子学生记录下来的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

开篇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个纲目";,然后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方面阐述了实现"三纲目";的途径。

通篇文辞简约,条理清晰,深刻,对我们如何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等问题都具有深刻而实用的指导好处。

在《大学》中阐述的八个方面中,我对于"诚意";感受颇深。

升入大学,我应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我迷茫彷徨,我不知所措。

而那时我就告诉自己:"不用害怕,以诚意待人就好,做最真实的自己。

";在大学里,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基本都是以诚心诚意之心。

读大学的读后感

读大学的读后感

读大学的读后感
大学生活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成长
的旅程。

在大学里,我们不仅学习知识,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
朋友,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读完《大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
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充满希望的美好。

《大学》一书中,作者通过描写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展现了
大学生活的多姿多彩。

在大学里,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
的课程,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这种自
由和多样性让大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除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外,大学生活还充满了挑战和困难。

在大
学里,我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和作业,需要不断地克服困难
和挑战。

同时,我们还需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

这些挑战和困难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在大学里,我们不仅学习知识,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这些朋友不仅给予了我们帮助和支持,还让我们在大学生活中感受
到了无尽的快乐和幸福。

他们和我们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
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读完《大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充满希望的美好。

在大学里,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收获了友情和成长。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一定会在大学生活中收获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愿我们永远怀着对大学生活的热爱,勇敢地面对挑战和困难,迎接未来的每一天。

大学读后感800字(通用14篇)

大学读后感800字(通用14篇)

大学读后感800字(通用14篇)大学读后感800字篇1为何读《大学》,上大学之时,时间可以大把大把抓,想做什么都可以。

当然,什么能做的一般也都做了。

唯独花在读书上面的时间太少。

工作之后,为了把KPI 提升漂亮一点,每日加班加点的工作,闲暇之余能抽出点时间陪陪家人已是不太容易,更别提用大把大把的时间读书了。

深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知读书迟”的感觉,虽然头发还未白。

愈是繁忙,愈觉读书的重要性。

书籍让一个人的思想不再禁锢,让人可以长上翅膀飞向远方,让每日埋头事务性工作中的职场人士,可以有短暂的心灵的憩息。

上大学期间,虽对古文及历史有些许兴趣,却未能读完几本国学及史书,近段时间读《明朝那些事儿》,对杨士奇印象很深刻,特别是其中这样的一个小故事:这个年仅八岁的小男孩却并未放弃,他从外面捡来土块,做成神位的样子,找到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郑重地向自身亡故的父亲跪拜行礼。

杨士奇所不知道的是,他这自以为隐秘的行为被一个人看在了眼里,这个人正是罗性(杨士奇一岁半丧父,母亲改嫁罗性)。

不久之后,罗性找到了杨士奇,告诉他自身看到了他祭拜祖先的行为,还告知他从今往后,恢复他的杨姓,不再跟自身姓罗。

杨士奇十分惊慌,他以为是罗性不想再养他,要将他赶出门去。

罗性却摇了摇头,叹息道:“我的几个儿子都不争气,希望你将来能略微照顾一下他们。

”他接着感叹道:“你才八岁,却能寄人篱下而不堕其志,不忘祖先,你将来必成大器!你不必改姓了,将来你必定不会辱没生父的姓氏。

”--摘自《明朝那些事儿》少而有志,每日不辍其学,终有所成。

历时五朝,任内阁辅臣四十余年,内阁首辅二十一年,为后世评为“仁宣盛世”主要缔造者之一。

如此成就,何也?因其母,在颠沛流离之战乱年代,随身携一本书,不忘教其学也,书名为《大学》。

余遂读此书,以求学习一二,此为读《大学》之缘故。

《大学》,为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

十五岁入大学,学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学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读》2000字读后感
《大学读》2000字读后感
说到《大学》,就得提起四书五经,我会想起《范进中举》,我会想起《孔乙己》,想起那些八股文下的文人,但我最终发现我错了,我走了一个极端,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走了极端。

自从国人不读四书五经以来,就没有这样的人吗?照常有。

我观察着周围的人,除了学中文的在四年大学时间里读四书五经外,就是学英文专业的了,他们在修外国文学史的同时要修自己的文学史,其他专业的根本就接触不到。

我们离我们古老的文化越来越远了。

随着读书的进行发现读书的同时更多了一份思索,分析书中的人和事,经常问一些我意料不到的问题。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

读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者从政,说亲民可能扯得过远,古代的大学指君子之学,为人君,至于人,恐怕现在人或者学生早已忘了何为仁,当然我也承认,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仁是什么含义;我读了《大学》这本书之后,并没有从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们的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已及人的过程。

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性德。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刚刚读的时候,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再读的时候,感觉其将治国、齐家、修身之道全部包含了进去;书中我最认同的一句话是经文章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意是:通过探索了解道理,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平了。

如果我们都这样做,那该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书中我们都应该做到的是:孝子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衰,祭则致其严。

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时,应当尊敬他们,使父母高兴,父母生病时,应当表现出焦虑,他们死后,应当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时要严肃,这样才算孝敬。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两句话,那么人人都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态度,那家族就会兴旺起来,国家就会强大起来,那国家之间将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