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及其分析方法

合集下载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分析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分析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分析方法黄曲霉毒素(HMT)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毒素,它是由黄曲霉菌属中的一种真菌产生的。

这种菌属中有几十种黄曲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双孢黄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

HMT对人和动物的健康有害,它会引起急性和长期疾病、免疫抑制和癌症等问题。

因此,对黄曲霉毒素进行监测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分析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学特性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多环芳香族化合物,它的分子式为C24H20O6。

主要作用对象为哺乳动物,因为它们对该毒素的毒性更高。

一旦摄入HMT,它会被肠道吸收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然后分布到丰富脂肪的组织中(如大脑、肝、脾、肾和心脏)。

HMT有很强的生物持久性,这意味着它有可能在组织中长期存留。

在生物体内,HMT会形成不稳定的代谢产物,这些产物可以被通过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

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这些代谢产物会在体内积累,并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黄曲霉毒素的分析方法检测HMT的方法有许多,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光谱法HMT可以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电喷雾-质谱法(HPLC-ESI-MS/MS)或紫外线分光光度计等仪器来检测。

这些方法使用的检测样本包括食品、饲料、动物组织和尿液等。

2.细胞毒性法HMT的致细胞毒性测试(MTT法或NTC法)可以用于检测该毒素的存在。

这些方法通常使用小鼠或大鼠肝细胞进行测试,并通过测定细胞存活率来评估样本中毒素的含量。

3.免疫学检测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ELISA)可以用于检测食品、饲料和血清样品中的HMT含量。

这种方法通过检测特定的抗原-抗体相互作用来精确地测量HMT。

总结通过对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分析方法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监测HMT是不可或缺的。

如今,越来越多的环境和饮食污染问题已成为一种新的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以了解这些污染物对生物系统的影响,并采取控制和预防措施以减少对健康的威胁。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合成和危害分析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合成和危害分析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合成和危害分析黄曲霉毒素是一类由霉菌繁殖产生的毒素,常见于谷物、豆类、坚果等食物中,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产生。

黄曲霉毒素对人体非常危害,能够引起多种疾病,甚至引起癌症。

因此,对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合成和危害进行深入的分析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合成黄曲霉毒素的发生主要是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黄曲霉属(Aspergillus parasiticus)霉菌产生的。

黄曲霉在生长过程中,利用谷物等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进行生长和繁殖。

它们在营养充足的环境下会大量地进行生物合成,而产生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合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 萘酸的生物合成萘酸是黄曲霉在合成黄曲霉毒素的过程中的一个关键中间体。

黄曲霉通过营养物质代谢,将萘酸前体进行生物合成,产生出萘酸。

2. 水解过程的生物合成黄曲霉将萘酸进行水解,分解出苯乙酰辅酶A,这是黄曲霉进行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物质。

3. 酰辅酶A的衍生物的生物合成黄曲霉将苯乙酰辅酶A进行衍生,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简单的甲基基团被添加到苯乙酰辅酶A上,从而形成了另一个关键的化合物,叫做赖氨酸。

4.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合成黄曲霉通过将赖氨酸与毒素前体结合,形成黄曲霉毒素,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毒素。

二、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黄曲霉毒素因为其本身毒性很强,因此对人体健康长期处于隐患状态。

黄曲霉毒素通过以下方式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1. 消化道系统的损害黄曲霉毒素会对消化道系统造成一定的损害,导致人体消化吸收能力下降,食欲难以振作,胃肠道受到刺激,出现腹泻、便秘等症状。

2. 免疫系统的损害黄曲霉毒素对人体免疫系统有着破坏性的影响,使得人体的免疫力下降,容易患上感染性疾病;同时,黄曲霉毒素还能够影响细胞间的信号传递以及免疫细胞的活性,产生一定的毒性影响。

3. 对大脑的影响黄曲霉毒素会影响大脑神经细胞的活性和功能,使得神经思维衰退,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长期摄入黄曲霉毒素,还会导致人体神经系统的缺陷和运动协调能力的下降等问题。

黄曲霉的检测方法

黄曲霉的检测方法

黄曲霉的检测方法黄曲霉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它能够在多种环境中生存并繁殖,包括食物、土壤和空气中。

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威胁,因此对黄曲霉的检测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黄曲霉检测方法。

1. 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检测黄曲霉毒素的方法。

该方法将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提取出来,然后使用气相色谱仪进行分析。

由于不同的黄曲霉毒素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所以可以通过检测毒素的特定化合物来确定样品中是否存在黄曲霉毒素。

2. 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检测黄曲霉毒素的方法。

该方法将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提取出来,然后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分析。

与气相色谱法相比,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样品的处理过程相对简单,分离效果较好。

3.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检测黄曲霉的方法。

该方法使用特异性抗体与样品中的黄曲霉结合,然后通过标记物的信号来检测黄曲霉的存在。

常见的免疫学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荧光法。

免疫学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的特点,可以用于大规模的样品检测。

4. PCR法: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常用的检测黄曲霉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黄曲霉的DNA进行扩增,并通过特定的引物和探针进行检测。

PCR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快速性的特点,可以快速检测出样品中的黄曲霉。

5. 传统培养法:传统培养法是一种直接检测黄曲霉的方法。

该方法将样品培养在含有特定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然后通过观察菌落形态、颜色和特点来确定是否存在黄曲霉。

尽管传统培养法操作相对简单,但其结果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得到。

除了以上提到的方法,还有其他一些新兴的检测黄曲霉的方法,如纳米技术、蛋白质质谱法等。

这些方法在样品处理、快速性、灵敏度和特异性等方面都有所改进和突破,可以更好地用于黄曲霉的检测。

总之,对于黄曲霉的检测,可以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不同的方法有其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选择。

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及分析

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及分析

2010 NO.23S c i enc e a nd T ech n ol o gy I nno v at i on Her a l d研 究 报 告1 黄曲霉毒素B t测定原理与步骤方法在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检测方法很多,有些样品如薯类及部分酱料、油类样品受样品杂质干扰的影响,因而使方法的灵敏度降低。

目前通常采用双向展开法,可以提高了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如测定了一份薯类样品,按灵敏度由原法的25ppb提高到5ppb,同时测定了含杂质较多的花生油、酱油及曲种等样品,情况亦是如此。

而原法灵敏度为5ppb的样品(如花生及部分花生油样品等)用双向展开法展开,其灵敏度亦可以进一步提高,有的可提高到1.25ppb。

今将双向展开法的原理及操作步骤介绍如下。

1.1原理因无水乙醚不能推动黄曲霉毒素B-(以下简称B。

)。

在用乙醚将薄层板横展时,可以把干扰的杂质推到样品点的旁边,而不像用乙醚纵展时,有时在样品的过道中留有部分杂质的底色。

在乙醚横展后再用丙酮:氯仿纵展,可以使样品在B1标准点相应处的杂质底色大量的减少.从而提高了原有方法的灵敏度。

1.2试剂(补充的)无水乙醚,分析纯,在无水乙醚中加入少许无水硫酸钠贮存。

1.3操作步骤主要补充双向展开法的操作步骤,其它参照B1测定法。

1.3.1滴加方法由于在具体测定条件下,用无水乙醚展开后Bt仍有很少的移动(因无水乙醚中含微量的水或醇以及空气中的湿度太大等均可以使B,移动),因此在滴加时必需同时滴加两块层析板。

在一块5×20cm的薄层板上距下端3cm的基线上滴加以下两个点:第1个点离左边边距0.8~1cm处滴加B。

标准液Ⅲ(0.04微克/毫升)10微升;第2个点离第一个点的间隔距离约1.8~2.0cm处滴加样液20微升。

在另一块上的滴加样式完全与第一块相同,祗在第二个样品点上再滴加B1标准液Ⅲ0.04(微克/毫升)10毫升。

1.3.2展开方法①横展:在展开槽内的长边放置玻璃支架一个,再加无水乙醚10毫升。

金标免疫层析法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

金标免疫层析法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

金标免疫层析法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1.引言黄曲霉毒素B1是一种广泛存在于食品、饲料中的毒素,对人体和动物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对黄曲霉毒素B1进行有效的检测至关重要。

金标免疫层析法作为一种快速、准确并且易于使用的检测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领域。

本文将就金标免疫层析法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进行探讨,并提供深度和广度兼具的分析,以期帮助您更全面地了解这一检测技术。

2.金标免疫层析法的原理金标免疫层析法是一种基于抗体和抗原之间特异性识别和结合原理的检测方法。

简单来说,它利用了抗体对特定分子的高度特异性识别能力,通过在复杂样品中将目标分子与标记有金纳米颗粒的抗体结合,从而实现对目标分子的定量和定性检测。

金标免疫层析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灵敏、不需要仪器设备等特点,因此在食品安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黄曲霉毒素B1的特性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黄曲霉毒素B1是一种热稳定性很强的毒素,它容易在食品和饲料中积累。

长期摄入受污染的食品或饲料会导致人类和动物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表现为呕吐、腹泻、免疫抑制等严重症状,甚至可能导致肝癌等疾病的发生。

对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至关重要,金标免疫层析法作为一种快速、敏感的检测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及时发现并控制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污染。

4.金标免疫层析法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步骤金标免疫层析法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步骤通常包括样品制备、抗体标记金纳米颗粒、检测纸条制备和数据读取等。

将样品进行处理,提取其中的黄曲霉毒素B1,并将其与标记有金纳米颗粒的抗体结合。

将混合物加载到检测纸条上,金标免疫层析法会在纸条上形成不同程度的色带,根据色带浓度的变化可以判断出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

通过专门的读取设备或者肉眼观察检测纸条上色带的变化来获得测试结果。

5.金标免疫层析法的优势金标免疫层析法作为一种快速、准确、便捷的检测方法,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它无需昂贵的仪器设备,操作简便,使用者无需专业的技术背景即可进行检测。

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

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

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
一、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二、黄曲霉毒素的临床特征三、黄曲霉毒素中毒的急救措施
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1、生物鉴定法可检测黄曲霉素
其特点是待检样品不需很纯,主要用于定性,共有10种:抑菌试验;对微生物遗传因子影响试验;细菌发光试验;荧光反应;组织培养检测法;鸡胚试验;鸭胚试验;鳟鱼试验;植物试验;饲喂实验动物试验。

生物鉴定法是利用AFT能影响微生物、水生动物、家禽等生物体的细胞代谢,来鉴定AFT的存在。

其方法专一性差,灵敏度低,一般只作为化学分析法的佐证。

2、化学分析法可检测黄曲霉素
最常用的为薄层层析法(TLC),适用于粮食及其制品、调味品等AFB1的检测,主要是半定量。

利用AFB1具有荧光性的特点,提取和浓缩样品中的AFB1,用单向或双向展开法在薄层上分离后,在365nm紫外光照射下产生蓝紫色荧光,根据在薄层上显示荧光的最低检出量定量,其灵敏度为5μg/kg。

由于薄层层析法测定AFB1不是很专一,因此样品中其他荧光物质的干扰造成测定误差。

3、仪器分析法可检测黄曲霉素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以液体为流行相的新型色谱技术。

是分离分析各种AFT的好方法,如配以荧光检测器,则该法具有灵敏度高、分离能力强、特异性好、测定结果准确可靠等优点。

在国外己广泛地用于食品中AFT的测定。

但由于食物样品成分复杂,在进行液相色谱分离分析前,需对样品作彻底有效的净化处理。

常用的净化方法是柱色谱法,该法操作繁琐,且需使用大量有机溶剂。

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分析85

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分析85

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

方法:对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较多,现对荧光反应,产毒株的筛选法,薄层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分析。

结果: 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在天然被污染的食品中,一般以黄曲霉毒素B1最多,而黄曲霉毒素B1、B2、G1只占很小部分,B1、G1毒性强,有致癌性。

结论:早期研究时根据毒素在薄层板上产生荧光颜色不同,分为黄曲霉毒素B族和G族。

由于黄曲霉毒素的剧毒性,强致癌性及存在的广泛性。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检测【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5-0221-02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产生的一种强致癌毒素,黄曲霉毒素主要来源于污染的玉米及花生油,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较多,其生物学方法主要用于检测毒性,如鸡胚、鸭雏、大白鼠、小白鼠试验等,随灌喂毒素的多少及时间而引起动物的中毒死亡或出现肿瘤[1]。

黄曲霉毒素还能产生荧光,有人将从含黄曲霉毒性的花生仁中分离出的酵母菌,接种于培养基后,培养基能产生荧光。

现对检测方法分析如下。

1.荧光反应取白色惰性硅藻土(本身无荧光),可消除菌丝所产生的荧光干扰),180℃干燥灭菌1小时,适量铺于平皿底,混入少量冷却至50℃的琼脂,凝固后倒入适量培养基制成平板,接种菌悬液于半个平板,30℃孵育,当生长良好时将平皿倒置,置紫外灯下观察,有特异的蓝色荧光出现,判为阳性[2]。

在薄层层析板上,黄曲霉毒素B1、B2、G1与G2的荧光强度排列次序为:B2>G2>B1>G1,用荧光法测定黄曲霉毒素,所用的激发光波长为365毫微米,荧光波长B1、B2为435毫微米,G1、G2为465毫微米。

2.产毒株的筛选法微栓过筛法:薄层层析法称TCL证实。

即将部分净化后的提取液直接上微栓测定,毒素被硅镁型吸附剂或硅胶吸附后,在紫外光下呈蓝紫色荧光环,若无蓝紫色荧光环即为未检出。

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和分析研究

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和分析研究

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和分析研究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属真菌产生的一种毒素,对人和动物具有强烈的毒性和致癌性,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

因此,开展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篇文章将从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检测方法、分析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多环芳烃类毒素,具有高度的毒性和致癌性。

其可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主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发热、肝肾损伤等。

而长期暴露于黄曲霉毒素环境下,还可能导致肝、胃、肠道、肺等多种癌症的发生。

因此,黄曲霉毒素对人和动物的健康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此外,黄曲霉毒素还对食品安全产生了负面影响。

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如玉米、花生、小麦等,可能会被误食,导致人类健康问题。

因此,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和分析研究对于保护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二、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需要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进行检测。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生物检测法和物化检测法两种。

1.生物检测法生物检测法是通过对特定微生物的反应来检测样品中黄曲霉毒素含量的方法。

常见的生物检测法包括小麦胚芽发芽试验、日本葡糖酸钠涂抹试验、蝎尾鱼毒素试验、酵母荚膜实验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观察生物体的反应来测定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但是存在较大的误差和不确定性,需要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方面做出很多努力。

2.物化检测法物化检测法是通过对样品所含黄曲霉毒素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进行分析,确定样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

常见的物化检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质联用法、电化学法、荧光光谱法等。

物化检测法具有检测快速、准确性高等优点,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检测方法。

三、黄曲霉毒素的分析研究黄曲霉毒素的分析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其毒性机理、探索其防治方法具有关键作用。

目前,黄曲霉毒素的分析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黄曲霉毒素的合成对黄曲霉毒素进行人工合成,可以深入了解其结构和毒性机理,并探索新的防治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誅饲料与添加剂
1概述
黄曲霉素(AFT)为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毒菌株的代谢产物。

此外,在热带地区,温特曲霉和软毛青霉也能产生少量的黄曲霉毒素。

1.1结构
AFT是二呋喃环和香豆素(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目前已明确分子结构的约有17种。

饲料在自然条件下污染的AFT 主要有AFTB
1
、AFTB2、AFTG1、AFTG2,其中以AFTB1最多,AFTG1其次,AFTB2和AFTG2很少。

1.2理化性质
AFT溶于多种极性有机溶剂,如氯仿、甲醇、乙醇、丙酮、乙二甲基酰胺,难溶于水(在水中最大溶解度为10毫克/升),不溶于石油醚、乙醚和己烷,这是提取和溶解依据。

在365纳米波长的紫外灯下,B族黄曲霉毒素呈蓝色荧光,G族呈黄绿色荧光。

AFT对光、热、酸较稳定,但对强酸、强碱和氧化剂不稳定。

AFT能耐高温,一般的蒸煮不易破坏,只有加热到280~300℃时才裂解,高压灭菌2小时,毒力降低25%~33%,4小时降低50%。

对紫外光也相对稳定,但在强紫外光照射下可破坏。

在酸性和中性介质中稳定,但pH值<3时分解。

对碱不稳定,当pH值9~10时,其内酯环开裂生成几乎无毒的盐,荧光也随之消失,但此反应是可逆的,在酸性条件下又复原。

对氧化剂也不稳定,很多氧化剂如次氯酸钠、氯、过氧化氢、臭氧和高硼酸钠等均可使毒素破坏,荧光消失,且氧化剂浓度越高,分解越快。

其中,5%次氯酸钠常作为实验室里AFT 的消除剂。

1.3毒性
AFT属剧毒物质,是目前发现最强的化学致癌物质,在世界卫生组织确定重点研究的毒物中被列为首位。

不同黄曲霉毒素之间毒性差异很大,根据雏鸭的口服半数致死量可知,AFTB1的毒性最大,半数致死量为0.24~0.56毫克/千克;AFTG1次之,半数致死量为0.78~1.20毫克/千克;AFTB2的半
数致死量为1.68毫克/千克;AFTG
2
的半数致死量为3.45毫克/千克。

由于自然界黄曲霉产毒菌株产生的毒素以AFTB
1
的比例为高,加之其毒性和致癌性最大。

因此在检验饲料中黄曲霉毒素
含量和对其进行卫生评价时,一般只以AFTB
1
作为分析指标。

几乎所有的动物对AFT都很敏感,但不同的品种、性别、营养状况对AFT的敏感性不同。

一般地说幼年动物比成年动物敏感,雄性动物比雌性动物敏感。

不同动物中,雏鸭、仔猪、火鸡为最敏感,绵羊对黄曲霉毒素有较高的耐受性。

高蛋白饲料可降低动物对AFT的敏感性。

急性AFT中毒主要表现为出血、贫血、黄疸、血清谷丙转
氨酶(GPT)升高。

剖解主要病理变化为广泛性出血、中毒性肝炎。

组织学检查可见肝细胞变性坏死,部分肝小叶增生,胆小管增粗。

慢性AFT中毒主要表现为贫血、消瘦。

剖解可见肝萎缩硬化和胸腹腔积液。

组织学检查可见肝结缔组织增生,病程长的可见肝癌结节。

2一般分析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分析方法很多,有微柱法(与柱层析相似,常用作筛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和薄层色谱法(TLC)。

薄层色谱法分析黄曲霉毒素一般要经过毒素的提取和纯化,定量测定、理化鉴定。

2.1AFT的提取和纯化
黄曲霉毒素提取常用的有机溶剂有甲醇、氯仿、丙酮。

根据样品的性质不同,通常在这几种有机溶剂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水。

如花生中黄曲霉毒素的分析方法是用甲醇-水(55∶45)提取的,而棉籽中黄曲霉毒素的分析方法是用丙酮-水(85∶15)提取的。

常用的提取方法是振荡提取法和匀浆提取法。

提取液用萃取法纯化或在提取过程中用液固提取法纯化,纯化后的提取液浓缩至干,再用苯-乙腈(98∶2)溶解定容,供薄层色谱分析。

2.2定量分析
AFT分析常用的展开剂有,氯仿-丙酮(92∶8),苯-甲醛-乙酸(90∶5∶5),乙醚-甲醇-水(96∶3∶1)。

将上述样液和标准液点于薄层板上,用适合的有机溶剂展开,然后于365纳米的紫外灯下观察。

然后用下述方法定量,将提取液稀释,直至薄层板刚好能看到兰紫色荧光。

通过荧光的黄曲霉毒素的最低量(一般情况下是0.0004微克)推知提取液中黄曲霉毒素的浓度,或将不同量标准黄曲霉毒素和提取液在同一薄层板上展开。

再通过肉眼比较或薄层扫描仪扫描,求出待测样品的含量。

有时将点好样的薄层板先用无水乙醚预展,目的是消除一些杂质的干扰,预展后,黄曲霉毒素应在原点不动。

2.3理化鉴定
为了区别其可能产生荧光并与黄曲霉毒素Rf值相似的物质,必须对黄曲霉毒素进行鉴定。

常用鉴定方法有以下2种。

光谱分析法。

将薄层板上的荧光斑点(或带)剥离下来,用氯仿-甲醇洗脱,洗脱液蒸发至干,再用氯彷溶解,测定其紫外吸收光谱,并和标准液比较。

衍生物法。

黄曲霉毒素能与三氟乙酸反应形成黄曲霉毒素的衍生物,通过标准黄曲霉毒素形成的衍生物与待测样品形成的衍生物的Rf值的比较,即可对待测样品进行鉴定。

黄曲霉毒素及其分析方法
宋彬彬(哈尔滨市饲料科学研究所150018)
輬輮訝
养殖技术顾问201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