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利用率在食品污染物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近年广东省市售油条中铝暴露评估

近年广东省市售油条中铝暴露评估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分析 2015-2018年和2020年广东省市售油条中铝的残留量,为本省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于2015-2018年和2020年在本省21个地市的农贸市场、商店、大型餐饮店、小型饭店共抽取975份油条,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进行检测。
结果:以《食品国家安全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0-2014)油条铝的残留量≤100mg/kg为判定依据,975份样品中,357份超标,超标率36.62%。
结论:广东省近几年市售油条中铝超标率和残留量呈下降趋势,但长期食用会对居民健康造成危害,监管部门需继续加强监管,引导油条经营者使用无铝膨松剂代替明矾等含铝膨松剂。
关键词:油条;铝;暴露评估铝是一种人体非必需微量元素[1],人体摄入铝后仅有10%~15%能排泄到体外,大部分会在体内蓄积,铝能与人体多种蛋白质、酶等结合,铝过量摄入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
在我国国民早餐的膳食结构中,油条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食物之一,甚至有些城市居民对于油条是相当的喜爱,几乎每天都要以油条作为早餐。
而油条制作的不规范、分散、规模小,加之管理不到位,常常出现油条“铝超标”[2]。
本省市售油条中铝残留量的现状研究现阶段的报道并不多见,因此,本研究连续5年抽样调查市售油条的铝残留量,对本省铝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进行风险评估,以期掌握本省面制品中的铝含量状况,评估本市居民所食用油条中的铝暴露量,为制定铝污染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本次调查提示我们,本省油条铝含量超标率近几年虽然呈下降趋势,但铝含量超标值偏高,还要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督管理。
1 材料与方法1.1 样品来源2015年-2020年共五年采集广东省21个地市共975份样品,其中2015年-2017年连续三年各采集样品220份、2018年采集210份、2020年采集105份。
在不同环节采集样品,其中小型饭店375份、农贸市场332份、商店246份、大型餐饮店22份,严格按照风险监测程序抽检。
生物标志物在监测环境污染中的应用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年第1期ENVI RON MENT AND SUSTAI NABLE DEVELOP MENT No 1,2007生物标志物在监测环境污染中的应用田志环 焦传珍(德州学院生物系,山东德州,253023)摘要介绍了生物标志物的定义、分类及目前研究比较广泛的可用于监测环境污染的各种生物标志物;并指出了生物标志物发展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环境污染;监测中图分类号:X171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88X(2007)01-0009-03对环境污染的监测,用化学分析的方法,往往很难评估其潜在毒性,在毒理学领域,传统的测试方法也主要集中于污染物对指示生物的急性毒性、致死或半致死效应的分析等,虽然这些数据对预测污染物的致死浓度是不可缺少的。
但是,污染物的急性效应(如动物的大量死亡),其发生的预率远远不及亚致死效应(如生殖力下降,生理功能改变、对压力或其他环境因素更敏感)。
为了评估污染物的潜在毒性,探索反应低浓度物对生物早期影响的参数,就需要发展生物亚致死效应的生物标志物来更准确地评估和预测污染物对生物的危害情况。
所以生物标志物是目前毒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被称为环境医学发展到分子水平的重要里程碑,它的研究在分子流行病学、分子毒理学、劳动卫生学、环境医学等诸多领域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本文拟对生物标志物在监测环境污染中的应用作一简要介绍。
1 生物标志物及分类1 1 标志物的概念生物标志物是指能够反映致病因素或毒物从暴露到效应过程各个环节性质的特异性生物分子,如DNA、蛋白质、酶、脂质、糖类等。
1 2 生物标志物的分类!1~2∀生物标志物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根据表型和业链的建立。
针对当前发展循环经济的几个重点环节,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技术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体系建设应当着重包括以下几类:(1)资源开采加工环节。
制定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规范,建立资源开发利用准入制度,以税收、补贴等方式鼓励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回收利用率;(2)资源消耗环节。
食品检验未来的工作设想

食品检验未来的工作设想1.引言1.1 概述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而食品检验作为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手段,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食品检验的工作方式和技术方法也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未来的食品检验工作将会更加高效、准确和智能化,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放心的食品。
首先,未来食品检验将会更加高效。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检验机构可以收集和分析大量的食品检验数据,从而建立起更加完善和准确的风险评估和监测体系。
这将有助于提前发现和控制食品安全隐患,有效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其次,未来食品检验将会更加准确。
传统的食品检验方法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而且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然而,随着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分析技术的发展,新的食品检验方法将会更加精确和快速。
例如,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技术和纳米材料的应用将会成为未来食品检验的重要手段,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的污染物和有害成分。
最后,未来食品检验将会更加智能化。
随着物联网和智能设备的普及和应用,检验设备和仪器将会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一个智能化的食品检验网络。
通过远程监控和数据共享,食品检验机构可以及时获取食品质量和安全方面的信息,提高检验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消费者也可以通过手机等设备获取食品的检验结果和相关信息,提高购买食品的明智性和选择性。
总而言之,未来的食品检验工作将会融合先进的技术和科学手段,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高效、准确和智能化的食品检验将成为未来食品行业的发展趋势,并为人们的健康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文章构建的框架,它有助于读者理清思路,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通过概述食品检验未来的工作设想、介绍文章结构以及明确文章的目的,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整体的预览。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包括了具体的内容和论述。
在第一个要点中,我们可以探讨食品检验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变革,例如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法规政策的调整、市场需求的变化等。
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

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一、背景与目的为保障我国食品安全,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依据《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决定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
二、监测范围与内容1. 监测范围:涵盖国内生产、流通、餐饮等环节的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
2. 监测内容:主要包括食品中污染物、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非法添加物、食品添加剂等风险因素。
三、监测计划与实施1. 国家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
3.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应包括监测任务、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监测频次等内容。
4. 监测工作应根据监测计划,采用实验室检测、现场快速检测等方法进行。
四、监测数据收集与处理1. 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收集、报送、分析、汇总等工作机制。
2. 监测数据应真实、准确、完整,确保监测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3. 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五、风险预警与信息发布1. 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应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对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的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实施风险预警。
2. 风险预警内容包括风险因素、涉及食品、消费警示等。
3. 风险预警信息应及时通过政府网站、媒体等渠道向社会发布,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
六、风险监测能力建设1. 国家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提高监测技术水平。
2. 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应配备相应的监测设施、设备和专业人员,确保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3. 开展监测技术培训和交流,提高监测人员业务素质。
七、法律责任1. 违反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国家工作人员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八、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作业指导书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作业指导书第1章引言 (4)1.1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的重要性 (4)1.2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的基本概念 (4)第2章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5)2.1 风险评估方法 (5)2.1.1 定性评估方法 (5)2.1.2 定量评估方法 (5)2.2 风险评估程序 (5)2.3 食品中危害识别 (6)2.4 暴露评估与风险量化 (6)2.4.1 暴露评估 (6)2.4.2 风险量化 (6)第3章食品安全监测 (6)3.1 监测目的与任务 (6)3.1.1 监测目的 (6)3.1.2 监测任务 (6)3.2 监测计划制定 (7)3.2.1 制定原则 (7)3.2.2 监测内容 (7)3.3 监测方法与手段 (7)3.3.1 监测方法 (7)3.3.2 监测手段 (8)3.4 监测数据收集与分析 (8)3.4.1 数据收集 (8)3.4.2 数据分析 (8)第4章食品安全风险控制 (8)4.1 风险控制策略 (8)4.1.1 风险消除 (8)4.1.2 风险降低 (8)4.1.3 风险转移 (8)4.1.4 风险容忍 (9)4.2 预防性控制措施 (9)4.2.1 原料管理 (9)4.2.2 生产过程控制 (9)4.2.3 员工培训与管理 (9)4.2.4 设施设备维护 (9)4.2.5 产品检验与质量控制 (9)4.3 应急处理与风险管理 (9)4.3.1 应急预案 (9)4.3.2 应急演练 (9)4.3.3 信息报告与披露 (9)4.3.5 风险评估与监控 (10)第5章食品生产环节风险评估与监测 (10)5.1 食品生产环节风险识别 (10)5.1.1 原材料风险识别 (10)5.1.2 加工过程风险识别 (10)5.1.3 设备与设施风险识别 (10)5.1.4 人员与管理风险识别 (10)5.2 食品生产环节风险控制 (10)5.2.1 原材料风险控制 (10)5.2.2 加工过程风险控制 (10)5.2.3 设备与设施风险控制 (10)5.2.4 人员与管理风险控制 (10)5.3 食品生产环节监测要点 (11)5.3.1 原材料监测 (11)5.3.2 加工过程监测 (11)5.3.3 设备与设施监测 (11)5.3.4 人员与管理监测 (11)5.3.5 成品监测 (11)第6章食品流通环节风险评估与监测 (11)6.1 食品流通环节风险识别 (11)6.1.1 货源风险识别 (11)6.1.2 运输风险识别 (11)6.1.3 储存风险识别 (11)6.1.4 销售环节风险识别 (11)6.2 食品流通环节风险控制 (12)6.2.1 货源风险控制 (12)6.2.2 运输风险控制 (12)6.2.3 储存风险控制 (12)6.2.4 销售环节风险控制 (12)6.3 食品流通环节监测要点 (12)6.3.1 监测频次 (12)6.3.2 监测内容 (12)6.3.3 监测方法 (12)6.3.4 异常情况处理 (12)6.3.5 监测记录与报告 (12)第7章餐饮服务环节风险评估与监测 (13)7.1 餐饮服务环节风险识别 (13)7.1.1 食品原材料风险 (13)7.1.2 食品加工风险 (13)7.1.3 食品配送风险 (13)7.1.4 餐饮服务人员风险 (13)7.2 餐饮服务环节风险控制 (13)7.2.1 食品原材料控制 (13)7.2.3 食品配送控制 (13)7.2.4 餐饮服务人员控制 (13)7.3 餐饮服务环节监测要点 (13)7.3.1 食品原材料监测 (13)7.3.2 食品加工过程监测 (14)7.3.3 食品配送过程监测 (14)7.3.4 餐饮服务人员监测 (14)7.3.5 消费者投诉与反馈 (14)第8章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与沟通 (14)8.1 风险交流的重要性 (14)8.1.1 有助于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率 (14)8.1.2 有助于企业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14)8.1.3 有助于消费者科学合理地选择食品 (14)8.1.4 有助于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管理 (14)8.2 风险交流策略与手段 (15)8.2.1 多元化的交流渠道 (15)8.2.2 互动性的交流方式 (15)8.2.3 个性化的信息推送 (15)8.2.4 专业化的交流团队 (15)8.3 食品安全信息发布 (15)8.3.1 及时性 (15)8.3.2 准确性 (15)8.3.3 完整性 (15)8.3.4 权威性 (15)8.3.5 规范性 (15)8.3.6 透明性 (16)第9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 (16)9.1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16)9.1.1 法律层面 (16)9.1.2 行政法规层面 (16)9.1.3 部门规章层面 (16)9.1.4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16)9.2 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与实施 (16)9.2.1 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 (16)9.2.2 食品安全标准的实施 (16)9.3 国际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 (16)9.3.1 国际食品安全法规 (17)9.3.2 国际食品安全标准 (17)9.3.3 我国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制定 (17)9.3.4 国际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在我国的实施 (17)第10章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的未来发展 (17)10.1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应用 (17)10.1.1 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测序、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有助于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
纳米科技在食品加工中的崭新用途

纳米科技在食品加工中的崭新用途近年来,纳米科技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食品加工领域也不例外。
纳米科技的应用为食品加工带来了许多崭新的用途,提升了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本文将探讨纳米科技在食品加工中的一些创新应用,并讨论其对食品行业的影响。
一、纳米尺度的食品配料纳米科技的发展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将食品的配料缩小到纳米尺度,这提供了许多新的可能性。
例如,纳米级的乳化剂可以改善食品的质地和稳定性。
纳米级的颜料可以创造出更鲜艳的颜色,并提供更好的色素稳定性。
此外,纳米级的抗氧化剂可以有效地抑制食品的氧化反应,延长其保质期。
二、纳米传感器和智能包装纳米传感器在食品加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纳米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和微生物的存在。
这些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的污染物。
此外,智能包装也是纳米科技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之一。
纳米包装材料可以通过控制湿度、温度和气体交换等参数,延长食品的保鲜时间,提高其安全性和品质。
三、纳米材料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纳米材料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例如,纳米级的杀菌剂可以有效地抑制食品中的微生物生长,减少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提高食品的安全性。
纳米纤维素可以用于增加食品的稳定性,改善食品的质地和口感。
纳米级的壁纸也可以用于封装和保护食品,减少食品在加工和储存过程中的质量损失。
四、纳米荧光染料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纳米荧光染料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纳米荧光染料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化学物质残留、添加剂和污染物。
通过纳米荧光染料的发光性能,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并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五、纳米尺度的营养增强剂纳米科技为食品加工带来了营养增强剂的新可能。
例如,纳米级的维生素颗粒可以提高维生素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从而增强食品的营养价值。
纳米级的矿物质颗粒可以提高矿物质的溶解性和吸收性,使其更好地被人体吸收。
这些纳米级的营养增强剂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营养丰富的食品选择。
纳米材料在食品安全中的检测与控制技术

纳米材料在食品安全中的检测与控制技术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和应用广泛性已经引起了食品行业的重视,但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其可能对食品安全造成的潜在风险的关注。
因此,纳米材料在食品安全中的检测与控制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纳米材料检测和控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确保食品安全。
纳米材料可以应用于食品中的诸多方面,如抗菌剂、保鲜剂、功能性添加剂等,从而提高食品的品质和耐久性。
然而,纳米材料的微小颗粒大小使其具有特殊性质,这些特殊性质可能对人体产生潜在的健康风险。
因此,对纳米材料在食品中的检测和控制成为了必要的要求。
首先,纳米材料的检测技术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关键。
目前,常见的纳米材料检测技术包括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这些技术可以对食品样本中的纳米材料进行直接观察和定量分析。
另外,纳米材料的物理性质可以通过衍射、拉曼光谱等方法进行表征,从而更准确地确定其存在和浓度。
此外,近年来发展的纳米材料识别技术,如基于光学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等,在纳米材料的检测方面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潜力。
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纳米材料的有效检测提供了更高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其次,纳米材料的控制技术有助于减少纳米颗粒的存在和潜在风险。
首先,通过调整纳米材料的制备工艺、形状和尺寸,可以控制其在食品中的加入量和均匀分布情况,从而达到对纳米材料的有效控制。
其次,纳米材料的稳定性和聚集状态也对其风险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通过合适的表面修饰和包覆层的引入,可以增加纳米材料在食品中的稳定性,降低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
另外,纳米材料的生物利用率和生物分布研究也是控制技术的重要内容。
了解纳米材料在人体内的吸收、代谢和排出过程,可以为纳米材料安全评价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纳米材料的毒理学研究也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一环。
通过对纳米材料的生物活性、细胞毒性等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评估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控制和监管。
生物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

生物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食品科学是研究食物的组成、制作、保存和食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科学。
而生物学则是研究生命的科学,其中包含了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发育和演化等方面的内容。
生物学在食品科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食品的生产、质量控制、安全性评估和食品工业的发展中。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生物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
1. 食品加工中的微生物应用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有益处也有害处。
有益的微生物可以通过发酵和腐败过程改善食品的口感和质量。
例如,酵母菌在面包的制作中产生二氧化碳使其发酵膨胀,乳酸菌则在乳制品中产生乳酸,使其保持新鲜和延长保质期。
另一方面,有害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和寄生虫会导致食品变质、腐败或传播疾病。
生物学的研究帮助我们了解如何控制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以确保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2. 遗传工程在食品产业中的应用遗传工程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对生物体进行基因改造的过程。
在食品产业中,遗传工程的应用广泛。
一方面,通过对作物进行基因改造,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抗病虫害的能力。
比如,转基因玉米可以抗虫害,转基因大豆可以耐除草剂。
另一方面,遗传工程也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例如,通过改变大米的基因,可以增加其维生素A的含量,从而解决全球范围内的维生素A缺乏问题。
3. 食品安全性评估与检测食品安全是食品科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公众最关心的方面。
生物学通过相关技术和方法提供了评估食品安全性的手段。
例如,通过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有害化学物质和重金属等,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和污染源。
此外,生物学还研究食品中的生物毒素和致病因子,以帮助预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的发生。
4. 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食品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生物学研究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以及其在人体中的吸收、代谢和作用机制。
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食物对健康的影响,从而指导人们合理膳食并预防营养相关疾病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Oral bioavailability is defined as a fraction of the administered dose of a substance that eventutally being
reached the central ( blood ) compartment after being released from food matrix in gastrointestinal tract,absorbed by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and metabolized in liver; and the oral bioavailability is a fraction of an external exposure dose that having effects on human beings. The most useful approach to study the bioavailability of food contaminants is based on an in vitro digestion model that simulating human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of gastrointestinal digestion,absorption,transport and so forth. Food ingredients and fat content,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ubstances,the concentration of nutrients other than targeted substances in foods,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the body and so forth will have a big influence on the bioavailability of the substance. The application of bioavailability in risk assessment of food contaminants is reviewed.
Key words: Bioavailability; food; contaminant; risk assessment
风险 评 估 是 对 食 品、饮 料 和 饲 料 中 的 污 染 物、 添加剂、致病菌等对 人 和 动 物 健 康 可 能 造 成 的 不 良 影响进行科 学 评 价 的 过 程,包 括 危 害 识 别、危 害 特 征描述、暴 露 评 估 和 风 险 特 征 描 述 四 个 步 骤,其 中 人体通过食品摄入污染物的量与引起机体反应 /效 应间的关系是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由于食品中 的污染物被机体摄入后仅有部分从基质中释放出
关键词:生物利用率; 食品; 污染物; 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R15;X820.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56(2011)01-0017-06
Application of bioavailability in the risk assessment of food contaminants Li Fengqin,Xu Jiao,Liu Sana
2 生物利用率体外消化模型 对一种化 合 物 在 某 种 具 体 食 物 中 的 生 物 利 用
率定量评估比较困 难,且 常 因 包 含 消 化 过 程 而 使 定 量难以实现。近 20 年,用体外方法学研究人类经食 品、土壤等途径暴露 有 毒 有 害 物 质 的 经 口 生 物 利 用 率引起了各 国 学 者 的 关 注,模 拟 污 染 物 经 口 腔、胃 和小肠消 化 过 程 的 体 外 消 化 模 型 也 成 为 探 究 污 染 物生物可及 性、肠 转 运 和 代 谢 的 热 点,是 预 测 化 合 物在体内生物利用 率 的 强 有 力 工 具,已 成 为 评 估 食 品、土壤和玩具中 重 金 属、有 机 污 染 物、真 菌 毒 素 等 风险的重要技术手段。体外消化模型是基于生理 条件如消化液成分、pH 值、两餐间隔时间、残留物滞 留时间等 模 拟 人 类 胃 肠 道 消 化 过 程 的 一 种 简 单 方 式,是一种可重复测 定 食 品 中 污 染 物 和 真 菌 毒 素 生 物可及性的有用工具。体外消化模型的设计应该 符合以下要 求: 实 验 程 序 简 单、稳 定、可 重 复; 反 应 机体正常生理状况下的代谢动力学过程;模型分阶 段进行,最后一 段 应 为 多 数 化 合 物 的 吸 收 场 所—小 肠;实验条 件 依 受 试 化 合 物 不 同 而 异,既 要 符 合 实 际,又能反应机体 暴 露 污 染 物 的 最 坏 情 况。 由 于 食 物成分的消化和吸 收 主 要 发 生 在 胃 和 小 肠,因 此 大 多数体外消化模型描述了两步(胃和小肠) 或三步 ( 口腔、胃和小肠或胃、小 肠 和 大 肠 ) 的 消 化 过 程,每 一步骤均可检测污染物的可及性。鉴于污染物的
3 影响生物利用率的因素 3. 1 食物基质
虽然污染 物 对 人 和 动 物 健 康 危 害 的 严 重 程 度 与摄入的量和机体 生 理 状 况 有 关,污 染 物 的 生 物 效 应总是随着剂量的 增 加 而 加 大,但 动 物 和 人 类 试 验 结果显示,一种污染物在 食 物 A 中 可 引 起 人 和 动 物 中毒,而同等剂量的该 污 染 物 在 食 物 B 中 则 不 引 起 机体 的 毒 性 反 应。对 食 品 和 土 壤 中 苯 并 ( a) 芘 [B( a) P]和镉 生 物 可 及 性 的 研 究 发 现,食 品 中 B ( a) P 和镉的生物可及性 ( 分别为 69% 和 62% ) 比 土壤( 分别为 44% 和 47% ) 中高 1. 4 倍[1 - 2],而花生 中黄曲霉毒素 B1 ( aflatoxin B1 ,AFB1 ) 、荞 麦 中 赭 曲 霉毒素 A( ochratoxin A,OA) 的生物可及性依实验条 件 不 同 而 异,分 别 为 91% ( 94% ) 和 63% (100 % )[3 - 4]。Hack[5]发 现,牛 奶 冷 冻 干 燥 过 程 可 使易释放的活泼型多环芳烃( PAHs) 量增加,基质中 含有如全 脂 奶 粉 等 食 物 成 分 可 显 著 增 加 多 氯 联 苯 (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 ) 的 生 物 可 及 性。 Tang[6]在评价 人 类 经 土 壤 暴 露 PAHs 时,确 定 总 多 环芳烃经口 的 生 物 可 及 性 范 围 为 9. 2% ~ 60. 5% 。 因此,食物 基 质 更 多 地 影 响 物 质 在 肠 道 内 的 释 放, 一旦释放出后,物质 的 吸 收 和 代 谢 更 多 地 取 决 于 其 本身固有的属性,食 物 基 质 对 这 一 过 程 的 影 响 反 而 较小。
生 物 利 用 率 在 食 品 污 染 物 风 险 评 估 中 的 应 用 ——— 李 凤 琴 ,等
— 17 —
参考文献
[1 ] 陈 君 石. 危 险 性 评 估 与 食 品 安 全[J]. 中 国 食 品 卫 生 杂 志, 2003 ,15 (1) :3 -6.
[2 ] 赵志晶,刘秀梅. 食品 微 生 物 危 险 性 评 估[J 期 :2010 -09 -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资助课题 (30872124) ;国家高科技研究计
划(2007 AA10 Z423 ) 作者简介:李凤琴 女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
E-mail: lifengqin0224 @ gmail. com
来,且只有释 放 出 的 这 部 分 污 染 物 ( 即 生 物 可 利 用 部分)可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目前各国在进行人 群污染物 膳 食 暴 露 评 估 时 是 基 于 食 品 中 污 染 物 的 污染水平(即外暴露剂量) 而非污染物被机体摄入 后经过消化、吸收而 到 达 组 织 产 生 毒 性 作 用 的 剂 量 ( 内暴露剂量) ,因此过高 地 估 计 了 人 类 对 污 染 物 的 暴露量。基 于 污 染 物 内 暴 露 剂 量 进 行 的 膳 食 暴 露 评 估 结 果 更 科 学 、更 合 理 ,也 是 未 来 的 发 展 方 向 。
2011 年第 23 卷第 1 期
入该污染物( 或营养素) 的 总 量,而 一 种 物 质 摄 入 后 在胃肠道中释放出 来 供 机 体 吸 收 的 部 分,为 该 物 质 的经口生 物 可 及 性 ( bioaccessbility) ,是 物 质 产 生 作 用的先决条件。释 放 出 的 物 质 经 胃 肠 道 吸 收、转 运 和代谢,引 起 机 体 内 暴 露,这 一 过 程 即 生 物 利 用 ( bioavailability) 。因此,生物利用率( F) 是描述物质 在胃肠道内释放( 生物可及部分,FB ) 、吸收( FA ) 、在 肠道或肝脏中 代 谢 ( 首 过 效 应,FM ) 、最 终 到 达 机 体 循环系统的过程( F = FB × FA × FM ) ,是 外 暴 露 剂 量 中对机体产生作用的物质比例。以这种方式定义 的生物利用率通常被称为绝对生物利用率。而一 种物质的不同形式或含有该物质不同暴露介质生 物利用率之比则称为相对生物利用率( 如土壤中 铅 的生物利用率相对于水中铅的生物利用率)。相对 生物 利 用 率 以 相 对 吸 收 系 数 ( relative absorption factor,RAF) 表示,就 一 种 具 体 的 化 合 物 而 言,描 述 的是人体从某种食物中吸收的部分与将该化合物 放到一定介质中进行动物实验被动物吸收部分的 比值,RAF 通 常 也 用 调 整 相 对 生 物 利 用 率 (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of adjustment,RBA) 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