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性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公共物品是指供公众共同使用的物品或服务,其特点是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的使用不会排斥其他人的使用,而非竞争性意味着一个人的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的使用效益。
公共物品的典型例子包括公园、街道、公共广播电台等。
与公共物品相关的概念是外部性。
外部性是指某个行为或决策对除行为主体外的其他人产生的影响。
外部性可以是正面的,即正向外部性,也可以是负面的,即负向外部性。
正向外部性是指行为或决策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而负向外部性则是指行为或决策对他人产生消极的影响。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得其易受外部性的影响。
在公共物品的供给和使用过程中,外部性的存在可能会导致资源配置的失效和社会福利的减少。
首先,正向外部性可以导致资源配置的失效。
以公园为例,公园的存在可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也可以改善周边环境质量。
然而,由于公园的使用对其他人产生积极影响,即正向外部性,导致公园的供给者无法从这些积极影响中获得经济利益。
这可能导致公园的供给不足,无法满足人们对休闲娱乐的需求。
其次,负向外部性也会对资源配置产生影响。
以环境污染为例,企业的生产活动可能会产生污染物,对周边居民的健康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这种负向外部性导致了资源配置的失灵,因为企业往往不承担完全的环境成本。
如果没有相应的政府干预或者内部化外部性的机制,企业可能会忽视环境影响,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福利的减少。
为了解决公共物品与外部性带来的问题,政府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在公共物品的供给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补贴或者直接投资来弥补供给不足的问题。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法律法规和环保税收等手段来内部化负向外部性,使企业承担起环境责任。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教育和宣传等方式,引导公众正确使用公共物品,以减少正向外部性带来的资源浪费。
除了政府的作用,个人和社会组织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个人可以通过自律和自觉的方式,遵守公共物品的使用规则,以确保公共物品的可持续利用。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例题和知识点总结一、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那些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
非排他性意味着无法阻止任何人使用该物品,非竞争性则表示一个人的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
公共物品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国防。
国防为整个国家的公民提供安全保障,无法将任何一个人排除在这种保护之外,而且一个人的享受并不会减少其他人所能获得的保护程度。
再比如灯塔。
灯塔为海上的船只指引方向,无论有多少船只受益于灯塔的指引,都不会影响其他船只对灯塔服务的享受,并且也很难阻止某一艘船使用灯塔的照明。
公共物品在提供和分配上存在一些特殊的问题。
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市场机制往往无法有效地提供足够数量的公共物品。
因为私人提供者很难从公共物品的提供中获得足够的回报,从而缺乏提供的动力。
这就导致了公共物品的供应可能不足,需要政府介入来提供。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等手段筹集资金,然后提供公共物品,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外部性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外部性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
正外部性的例子比如教育。
一个人接受教育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收入和生活质量,还能为社会带来好处,如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和创新能力。
负外部性的例子比如工厂的污染排放。
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会对周围的环境和居民的健康造成损害,但工厂可能并不会承担这些全部的成本。
外部性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在存在负外部性的情况下,生产者往往会过度生产,因为他们没有考虑到对社会造成的全部成本。
而在存在正外部性的情况下,生产者可能会生产不足,因为他们无法获得全部的收益。
为了解决外部性问题,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比如对产生负外部性的行为征税,使生产者承担更多的成本,从而减少其产量;对产生正外部性的行为给予补贴,以鼓励更多的生产。
三、公共物品与外部性例题例 1:假设一个小镇上有两个居民,A 和 B。
他们正在考虑是否共同出资修建一个公园。
修建公园的成本是 1000 元,A 对公园的价值评估是 600 元,B 对公园的价值评估是 500 元。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理论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与外部性是经济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对社会福利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公共物品是指任何人都可以享用且一个人的使用并不会影响其他人使用的物品。
而外部性是指产生某种经济活动或决策对除了直接参与者以外的第三方产生的影响。
本文将对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的定义、特征以及其对经济产生的影响进行论述。
一、公共物品的定义与特征公共物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意味着一个人的使用并不会减少其他人的使用量,每个人都可以无限制地享用公共物品。
非排他性则表明没有任何机制能够阻止潜在的用户使用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可以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两种。
纯公共物品是指所有人都能够同时享用的物品,如公园、风景名胜等。
而准公共物品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人可以共同使用的物品,如收费公路、有限时使用权的专利等。
公共物品的供给通常由政府提供,因为私人供应商无法逐个用户收费,且存在免费齐全(free rider)问题,即大部分人都选择不付费,仅依赖其他人支付费用来获得公共物品的使用权。
二、外部性的定义与分类外部性是指经济决策或活动对非直接参与者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可以是正面的(正外部性),也可以是负面的(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给其他人带来的好处,如教育的受益人不仅是受教育者本人,还包括他人和社会。
负外部性则是经济活动对他人带来的损害,如工厂排放污染物会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的健康产生危害。
外部性通常会引发市场失效,因为市场无法有效反映和内部化外部性带来的成本或效益。
这就需要政府干预来纠正。
三、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的关系公共物品与外部性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互相作用。
公共物品的提供与消费会产生正外部性,因为一个人的使用对其他人来说是无排他性的,其他人也可以从该物品的存在中获益。
与此同时,公共物品的供给也会受到外部性的影响。
例如,基于环保目的政府提供免费的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可以鼓励人们减少驾车污染环境,这是一种以正外部性为基础的政策实践。
经济学中的公共物品与外部性

经济学中的公共物品与外部性公共物品和外部性是经济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际应用的角度探讨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的定义、特点以及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一、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满足非竞争性消费和非排他性消费两个条件的物品。
非竞争性消费意味着一人的消费并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量,非排他性消费则表示无法排除个体对公共物品的使用和受益。
典型的公共物品包括国防、公共安全、公园和道路基础设施等。
公共物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公共物品是非竞争性的。
个体的消费并不会削减其他人的消费量,因此公共物品具有共享性质。
其次,公共物品是非排他性的。
无法排除不支付费用的个体使用公共物品,即使不支付费用也能享受到公共物品带来的好处。
但是,公共物品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由于公共物品无法排除非付费个体,因此可能会发生“搭便车”现象,即一些个体通过不支付费用就能享受到公共物品的好处。
这可能导致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
二、外部性外部性是指生产或消费活动的影响超出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直接交换。
外部性可以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
正的外部性指的是一方的生产或消费活动对其他人带来的好处,而负的外部性则违背了其他人的利益。
外部性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外部性是由于市场无法有效内部化外部影响因素所导致的。
当市场不存在完全竞争或信息不对称时,市场参与者可能无法全面考虑外部性造成的影响。
其次,外部性是由于产权不完善导致的。
当产权无法明确划分或无法取得时,市场参与者难以对外部性进行有效的内部化。
对于外部性问题,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干预,例如征收污染排放费用、实施环境标准等。
三、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的影响公共物品和外部性对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市场失灵。
由于公共物品的共享性和非排他性,市场机制无法提供足够的公共物品供给,需要政府进行干预。
其次,外部性会破坏市场的效率。
生产或消费活动的外部性影响超出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交换,导致资源配置失调。
外部性和公共物品

02
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手段包括政府干预、私人协议、社区规 范等,这些手段也可以用来解决公共物品问题,提高资源 配置效率。
03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补贴等政策手段将外部性内部化,减 少负外部性对公共物品的影响。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提 供公共物品来缓解或消除外部性,例如建设公园、绿化带 等公共设施,改善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探索公共物品的创新供给方式
总结词
创新公共物品的供给模式,提高公共物 品的供给效率和效益,满足社会公共需 求。
VS
详细描述
研究如何利用市场机制、公私合作模式等 手段,创新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提高供 给效率。同时,探索如何通过制度设计, 激励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结合其他学科研究外部性和公共物品问题
总结词
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
搭便车问题
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消费者可 能不愿意为公共物品的供给付费,而 是希望由他人承担费用,自己免费享 用。
资源配置问题
由于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消费者可 能过度使用公共资源,导致资源过度 消耗和环境破坏。
公共物品的解决措施
政府提供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等手段强制消费者付费,然后提供公共物品,以解 决搭便车问题。
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产 生积极的影响,如提供公共物品;负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 经济主体产生消极的影响,如环境污染。
外部性的影响
市场失灵
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市场无法完 全反映经济主体的成本和收益, 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社会福利损失
正外部性可能导致社会福利的净 损失,而负外部性可能导致社会 福利的净收益。
公共物品的使用权对所有经济主体开放, 任何经济主体都可以无偿使用。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在经济学中,公共物品和外部性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公共物品是指不受排他性和竞争性限制的物品,它们的消费或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机会。
而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对除市场参与者以外的其他人产生的影响。
公共物品的特点是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的消费或使用并不会排除其他人的机会。
例如,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的使用并不会限制其他人进入。
非竞争性意味着一个人的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机会。
例如,网络上的信息可以无限制地供给给不同的人。
外部性则是指经济活动对除了直接参与者以外的其他人产生的影响。
外部性可分为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正面的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对其他人产生的积极影响,如教育的积极外部性。
负面的外部性则是指经济活动对其他人产生的消极影响,如环境污染的负面外部性。
公共物品和外部性在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公共物品的特性导致私人市场无法有效供给,因为私人市场往往无法从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中获利。
这就需要政府的干预和提供公共物品。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可以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的方式实现。
税收可以从所有人中收取,以支付公共物品的供给成本;而公共支出则是直接由政府出资提供公共物品。
外部性在市场经济中也会导致资源配置的失灵。
由于市场无法对外部性进行内部化,市场价格无法反映外部性的成本或效益。
这就需要政府干预来修正市场失灵。
政府可以通过征收污染税或实施环境监管来内部化环境污染的外部性。
除了政府的干预,社会也可以通过合作和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的问题。
例如,人们可以组织社区园艺、环保志愿活动等来共同管理公共物品和减少负面外部性。
总之,公共物品和外部性是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要求政府的干预来提供和管理;而外部性的存在也要求政府或社会采取措施来修正市场失灵。
通过政府的干预和社会的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公共物品和减少外部性的负面影响,实现更有效的资源配置。
经济学中的外部性与公共物品

经济学中的外部性与公共物品外部性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个市场交易给除直接参与者外的第三方带来的影响。
而公共物品则是指供给一人后,其他人仍然可以共同享受的物品或服务。
这两个概念在经济学理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市场效率和政府干预等问题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外部性外部性是指生产活动或消费行为给除了交易双方外的第三方带来的影响。
这些影响可以是正面的,如教育投资带来的社会知识水平的提高;也可以是负面的,如环境污染导致他人的健康受损。
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市场无法完美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因为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和个人通常只会考虑他们自己的个体利益,忽视了对第三方的影响。
为了解决外部性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
例如,征收污染税或实施排放许可证制度来减少环境污染;通过立法来保护消费者权益等。
这些措施旨在内部化外部性,即让市场价格反映出外部效应的真实成本。
二、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供给一人后,其他人无法排除地共同享受的物品或服务。
其特点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意味着一个人的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的使用机会;非排他性意味着无法限制其他人的使用权。
公共物品的存在也会导致市场失灵。
因为供给者无法通过价格机制来回收成本,从而导致私人企业没有动力提供公共物品。
面对公共物品问题,政府通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公共物品或者提供补贴来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强制收费、许可证发放等方式限制公共物品的过度使用。
三、外部性与公共物品的区别和联系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在经济学中被视为两种不同的市场失灵情况,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首先,外部性可以存在于公共物品的供给与需求过程中。
例如,政府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可以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从而产生正面的外部效应。
其次,外部性和公共物品都需要政府的干预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法律和政策等手段来纠正市场失灵,并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然而,外部性和公共物品也存在一些区别。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公共物品是指可以被多个人共同使用,并且一个人的使用不会排除其他人使用的物品。
而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活动的结果影响了除参与该活动的人以外的其他人。
一、公共物品的定义与特征公共物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非竞争性:一个人的使用并不影响其他人的使用。
举个例子,公园是一个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一个人在公园里散步并不会妨碍其他人也在公园里散步。
2.非排他性:无法排除某个人的使用。
继续以公园为例,公园对于任何人来说是开放的,没有任何人可以被排除在外。
3.无法剥夺性:即使一个人在公共物品上花费了资源或者时间,其他人仍然可以使用。
同样以公园为例,即使某个人在公园里种植了花草树木,其他人仍然可以欣赏并受益于这些植物。
二、外部性的概念与分类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活动的结果对除参与该活动的人以外的其他人产生的影响。
外部性可以分为两类: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
1.正的外部性:指某个经济活动对其他人产生的积极的影响。
例如,当一个人在公共场所播放美妙的音乐时,其他人可以享受到这种美妙的音乐,从而产生积极的外部性。
2.负的外部性:指某个经济活动对其他人产生的负面影响。
例如,汽车尾气排放导致空气污染,给其他人的健康带来威胁,这就是负的外部性。
三、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的关系公共物品与外部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例如,对于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来说,任何人都可以享受到这种物品带来的积极外部性。
公园、图书馆等公共设施的存在,能够为周围的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环境和学习资源,从而使整个社区的生活质量提高。
另一方面,负的外部性与公共物品也存在关联。
例如,空气污染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害,而这种污染是由多个人的汽车尾气排放所导致的。
在这种情况下,负的外部性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福利,需要通过合理的政策或措施来减少或弥补这种外部性的影响。
四、解决公共物品与外部性问题的措施为了解决公共物品与外部性问题,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政府干预:政府可以通过立法、监管等手段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负外部性
个人或企业不必承担其行为带来的成本情况 是负外部性。例如,把污水排放到河流中的 造纸厂;向天空排放有毒气体的冶炼长或化 工厂;在公共场所随意抽烟的烟民;随意扔 弃象塑袋或其它垃圾的人;在人行道乱停车 或在生活小区和校园里随意按汽车喇叭的司 机;在游轮上向长江倾倒垃圾等等。他们的 行为在给自己带来某种利益或满足(包括便 利)时,都对他人或社会的利益带来负面影 响,但却不必承担这种负面影响的成本。
交易成本的概念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利用市场交 易机制发生的成本,它不创造产品,也不提 高产品效用,仅与交易过程有关。
一个假设事例
假设一家化肥厂,它排放的废气使得附近 10个农场的果园产量减产,每户损失1000 元,总的损失为1万元。又假定存在两种 应对污染的技术方案:一是在化肥厂烟囱 上安装治理废气装置,费用是6000元;二 是让1万个果农转而生产蔬菜,该化肥厂 的废气对于蔬菜生产没有影响,但是转产 将使每个果农发生800元调节损失,总共 损失为8000元。两种方案中,第一种成本 较低,代表了有效解决方案。
——科斯定理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点理解。
分析视角转换:理解之一
第一,对于污染造成的外部性,产权分析不再看 作是一方损害和一方受损害的问题,而是两种各 自具有合理性权利行使过程中发生的矛盾。
上面事例中,化肥厂有权利用自己所有的生产设 备等要素,产出销售化肥获得利益;另一方面, 农民同样有权利利用自己的土地等要素,产出和 销售水果谋求利益。然而,双方行使所有权过程 发生了利益冲突:一方面化肥厂要求排放废气, 即要求“污染”权利,另一方面农民要求不被废 气污染:市场主体行使所有权产生了新的权利问 题即产权界定问题。
外部性与市场有效性(1)
外部性可能导致市场配置资源缺乏效率。以排放污水工厂为例, 它生产纸张的私人成本包括与材料,运输,资本,劳动,管理 等费用发生相联系发生的成本,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纸张 生产成本除了这些私人成本以外,还包括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 水,废气等对社会环境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济活动的决策是基于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的比较。当私人成 本与社会成本不相一致,或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不相一致时, 对于企业或个人是最优的决策不一定是社会的最优决策。因而, 存在外部性效应时,完全竞争不能达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从 造纸厂例子来看,由于它不考虑环境污染成本,因而私人成本 低于社会成本,因而基于私人成本决定生产的数量会高于从社 会成本评价角度确定的最优产量。
实质是在果农拥有不受污染权前提下,污染 社会成本在化肥厂这一方内部化(internalize) 从而克服了外部性和改进了资源配置效率。
第三方界定产权原则(1)
在现实社会中,协商谈判、实施协议 存在大量交易成本,就需要非当事者 的第三方界定产权。
这时,产权归属与效率无关的直接命 题不再成立,产权界定和实施方式会 对效率发生关键影响。
正外部性
个人或企业不能得到其决策和行为带来 的额外收益则是正外部性。例如,一个 药品或其它能提高生产力的发明,虽然 发明者能通过价格收费,但通常只能得 到社会的这项发明中得到利益的一个部 分而不是全部。环境保护人员或机构保 护珍稀动物的努力和投资,能给社会带 来到巨大利益,但当事人本人通常难以 得到充分补偿。养蜂人在生产蜂蜜过程 中帮助果树传授花粉,而果园主在生产 水果时为蜜蜂提供了产出蜂蜜的原料, 这些经济活动通常没有通过市场的方式 得到补偿,因而具有正外部性。
产权概念开辟了理解外部性现象的新思 路。
科斯定理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科斯的研究对外部性与 产权界定关系问题的理解作出了开创性贡 献,他的思想中心内容被概括为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The Coase Theorem):如果产 权得到明确界定,如果协商或谈判等活动 发生的交易成本为零或很小,那么在有外 部性效应的市场上,无论所涉及资源的产 权属于哪一方,交易双方总能够通过协商 谈判达到资源配置有效率状态。
外部性
市场配置资源有效性的另外一个假定是经 济主体承担自身行为带来的所有成本并享 有其创造的所有收益,当这一条件不能满 足时就会发生外部性问题。外部性 (Externalities,又称外在性)指个人或 企业不必完全承担其决策成本或不能充分 享有其决策成效(Benefit),即成本或收 益不能完全内生化的情形。
运用类似的分析,可以发现存在正外部性时,市场竞争机制结 果导致生产和消费不足,同样发生市场缺乏效率的市场失灵问 题。
外部性与产权界定
经济分析史的很长时期,对外部性及其导致 的缺乏效率问题,主流观点认为应通过政府 干预手段(税收和补贴)去解决。然而,过 去几十年产权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对这一问 题提出新的分析,认识到外部性之所以产生 效率问题,关键在于产权界定不清晰和不充 分,因而可以通过界定产权来消除外部性影 响。政府干预实际上仍可能必要,但这一必 要性建立在对产权解决方案交易成本过大这 一假定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产权分析把外 部性的行政干预方案由一般命题变成了一个 特殊命题。
假设交易成本为零:理解之二
第二、如交易成本为零,无论产权界 定给哪一方,都会导向花费6000元安 装废气处理装置的有效安排。
假设零交易成本:理解之二
如果赋予果农不受污染权利,化肥厂面临三 种选择:一是筹资6000元安装治理废气装置; 二 是 不 采 取 治 污 措 施 , 但 对 果 农 支 付 8000 元 转产蔬菜;三是承担果农1万元污染损失。化 肥厂也会选择第一种方案。
什么是产权?
产权是与所有权相联系的概念。传统意 义上的所有权指经济活动主体对于资源 排他性占有权,这种占有权受到社会强 制力量的保护,包含法律拥有、使用、 支配、剩余索取等一组权利。产权则进 一步包括不同主体在行使这些权利过程 中发生的权利界定关系。产权不仅包含 传统意义上所有权内涵,而且包含不同 主体行使所有权时发生的权利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