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前教育史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

第一节原始社会儿童的社会公育

在原始社会中一直存在着以社会公育形式进行的儿童教育

一远古时期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

对儿童的教育是由整个群落承担的,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成为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其教育内容:生活和劳动教育、思想教育、美育等

二原始社会后期的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

产生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虞氏之学名庠”,是学校的雏形,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具有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养的功能,教养新生代的任务通常有老年人承担

三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1)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2)原始群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3)内容与生产劳动相关;4)教育的方法是口耳相传在劳动中进行。

第二节奴隶社会儿童的学前教育

一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

《礼记·内则》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是奴隶社会学前教育发展的标志。其表明人们能够按照婴幼儿年龄的大小来制定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实施学前教育的计划。其内容贴近生活涵盖面较广;顾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出现男女分野

二奴隶社会天子宫廷内的学前教育

教育目的和意义:加强宫廷学前教育具有政治和教育两方面的意义

保傅之教和乳保之教:

保傅制度: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

三公:太保、太傅、太师。三公对太子实施教育有明确分工——保其身体(体育);傅之德义(德育);道之教训(智育)

乳保制度:是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母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世子事物的制度

三母:子师、慈母、保母

三胎教的实施

我国是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为了保证胎教的实施西周社会还建立了胎教制度。西周是我国胎教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初始阶段。这个时期的胎教主要实施于帝王之家、宫廷之内,当时统治者对胎教极为重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胎教之道走出宫廷,为世人所行

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1)家庭承担教育学前期儿童的任务;2)主要于贵族家庭中实施;3)学前于学校教育有了较明确的年龄划分;4)有阶级性,注重随儿童年龄的增长制定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5)提出胎教

第三节封建社会儿童的学前教育

一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

在封建社会,家庭是我国古代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场所

其目的:1)培养统治人才;2)齐家治国的基础;3)光耀门楣

其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常规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身体保健等

1 思想品德教育(“主体”“主旨”“纲领”)——孝悌;崇俭;诚信;为善

孝悌:服从敬奉父母,兄弟友爱

【评价】积极:1)注意从小培养孝顺双亲的品德是我国古代尊老孝亲传统道德意识的体现;2)以此作为儿童道德意识形成的起步,符合儿童道德形成的规律。消极:这种不问是非的忠孝完全扼杀了儿童的个性与自由,成为制造奴性和奴才的渊薮

2 生活常规教育——礼仪常规训练;卫生习惯

礼仪常规教育:幼仪教育——合乎礼仪的姿态训练;尊老敬长的礼仪常规训练;初步的接人待物的礼仪常规训练

【评价】积极:以具体的操作指导为礼仪常规训练的主体符合儿童的认识发展规律,至今仍有参考价值。消极:幼仪训练实质上是“礼教”的启蒙,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和束缚儿童个性发展的特征

3 文化知识教育——识字、学书、听解《四书》,以及学习一些名诗名赋格言等

最早的蒙学教材:史游《急就篇》。另外:秦李斯《苍颉篇》、赵高《爰历篇》;汉司马相如《凡将篇》、史游《急就篇》;南朝周兴嗣《千字文》宋王应麟《三字经》;无名氏《百家姓》简称“三百千”

【评价】三百千在编写上对我们的启示:这些教材编写的生动活泼,而且均采用韵语,或三言句,或四言句,句短合仄,便于幼儿记诵。并非字的机械组合,把它们巧妙的组成富于思想意义的句子,介绍日常生活常规、自然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从严格意义上讲,它是分散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教材,这种编写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幼儿习字顺序:把笔,描红,临摹,脱离碑帖习字

——家庭中最常用的教材:《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北宋汪洙《神童诗》

【评价】积极: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涵盖了德智体等诸方面,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了教育的连贯性。消极:古代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偏颇的,它过于突出德育与智育,而且许多繁杂的教育内容过于成人化与教条化,使幼儿难于承受,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儿童的天性

二封建社会胎教的发展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中医学著作,是我国最早从医学探讨胎教问题的论述

唐代孙思邈提出了“外向内感”,意思是说母亲所接触的外界物象会直接感应到体内的胎儿。

【评价】封建社会的许多医学家在论述胎教之道是多持胎养与胎教相结合的观点,重视饮食起居中的避忌,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并辅之以知识、音乐、道德的陶冶与教育。这种胎教的养教一体化的观点,不仅发展了前人的胎教思想,丰富了古代胎教的内容,揭示了胎教发展的方向,并与现代胎教理论颇相一致

三慈幼机构的建立

我国古代建立专门的慈幼机构,开始于处在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宋代

宋朝的慈幼机构主要是由官方设办,慈幼机构的名称主要有慈幼局、举子仓、育婴社等名称。慈幼局是当时较为流行的一种官办慈幼机构

慈幼机构第二次较大规模的建立是在清代。清朝的慈幼机构主要是育婴堂。著名学者唐鉴在道光年间联络同僚筹款在贵州创办“及幼堂”曾实行教养结合,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实施教养合一的慈幼机构

【评价】封建社会儿童学前教育的总的特点:1)学前教育世俗化;2)内容更为丰富,出现专门幼儿教材;3)对幼儿潜能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挖掘;4)实施具有功利色彩,重教轻养;5)儒家思想指导学前教育的实施

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贾谊论早期教育

贾谊:西汉初期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代表作《贾子新书》,汉代最早提倡胎教的教育家

1)早谕教;2)选左右;3)重儒术;4)教养结合

——早谕教:正本慎始。婴儿出生后,教育作用更加重要,主张从婴儿哺乳期开始教育。“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君子慎始”

——选左右:慎选左右时对太子进行早期教育成功的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