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导联多普勒超声一体机引导下PICC置管中出现问题原因分析
B超引导下PICC置管过程中送管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探讨

B超引导下PICC置管过程中送管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探讨B超引导下PICC置管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操作,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候会遇到送管困难的情况。
送管困难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痛苦,同时也会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难度,因此对于送管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处理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送管困难的原因分析:1. 软组织压迫:某些患者由于瘦弱或有肌肉萎缩等情况,软组织过度压迫血管和血管周围组织,导致送管通道被阻塞。
2. 血管扭曲或变异:某些患者的血管形态比较特殊,可能会存在血管扭曲、变异等情况,导致送管困难。
3. 血管狭窄或堵塞:某些患者可能由于血管狭窄或堵塞,使得插管过程中管道无法成功通过。
4. 患者的不配合:有些患者由于心理原因或疼痛感受,可能在操作过程中无法配合,导致送管困难。
5. 操作技术要求高:B超引导下PICC置管需要操作技术较高,有些医护人员可能缺乏经验或技术不够娴熟,导致送管困难。
送管困难的处理措施探讨:1. 预先评估患者情况:在进行B超引导下PICC置管之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血管情况、软组织情况、病史等,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 选择合适的通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通道进行置管,如静脉置管、动脉置管等。
3. 术前准备工作:在进行置管手术前,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包括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放松患者情绪、充分解释操作过程,同时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训练。
4. 适当使用辅助技术:在送管困难的情况下,可以适当使用辅助技术,如超声引导、导丝引导等,以帮助顺利完成送管过程。
5. 与患者配合:在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与患者充分配合,让患者保持放松状态,同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操作步骤,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适。
6. 及时调整操作策略:在送管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应及时调整操作策略,如更换置管位置、改变操作角度等,以提高成功送管的几率。
7. 加强团队协作:在送管困难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医护团队的协作配合,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充分发挥团队的优势,以应对突发情况。
6-PICC导管在置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选择头静脉或向桡侧方向的肘正中静脉为 置管路径,导管异位的可能性比贵要静脉高。
预防: • 尽量不要选择头静脉; • 穿头静脉时,手臂与躯干的角度小于30°; • 边推注盐水边送导管; • 带着导丝拍片定位。
处理: • 在胃肠机或数字显影机下进行调整; • 先将导管退回到正常血管中,以10ml的注射器
边推注盐水边送管,送5cm时查看下导管走行; • 多数导管可调整复位,也有部分导管无法调整
置管时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解除患者紧张情绪
处 理:
无需拔管、患者紧张情绪解除后,自行复位
PICC导管先端位于颈外静脉
3)
产生的原因: 体位不当、配合不好、患者过度消瘦
预防: 不要枕过高的枕头; 置管前教会患者转头方法; 对于过度消瘦或顺应差的患者,请助手帮助
按压颈外静脉(按压部位、方法要正确)
处理: 1)无需拔管、自行复位 2)当时调整
PICC导管在置管过程中 出现的问题 及解决方案
PICC导管在置管过程中 出现的问题
• 导管异位 • 导管推送困难
导管异位
一、导管位置非生理性异位 二、导管位置生理性异位
PICC导管先端处于对侧锁骨下静脉
2)
右成上腔静脉压力增高
预
防:
置管前做健康教育工作;
复位
调整后(锁骨下静脉成双驼峰形)
三、使用过程中导管打折或异位
• 在贵要静脉 血管中打折
导管从上腔静脉异位到颈静脉
• 导管到锁骨下静脉打折
B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中导管异位的原因分析与处理

作者单位:050082 石家庄市 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肿瘤科孙莉:女,本科,主管护师B 超引导下PICC 置管术中导管异位的原因分析与处理孙 莉摘 要 目的:分析B 超引导下PICC 置管术中导管异位的原因,提出相应处理措施,以提高PICC 置管成功率。
方法:2012年1月~2013年2月在我科接受B 超引导下PICC 置管并发生异位的病人14例,分析其原因及采取的处理措施。
结果:14例病人中,除1例因血管个体原因重新穿刺外,其余13例通过调整体位、导管长度或边推注生理盐水边送管,将导管成功置入。
结论:准确的导管测量,正确的血管选择,精确掌握撤导丝的时机,正确的体位,置管前血管的评估及解释工作等能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
关键词 PICC;异位;原因;处理 doi :10.3969/j.issn.1672-9676.2013.16.061 PICC 是指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他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输液通道,已在临床广泛使用,但在临床置管过程中,也遇到各种问题及并发症,其中导管异位是常见问题之一。
导管异位是指置管后拍摄胸片示导管头端不在上腔静脉,而进入颈内静脉等他血管或心脏其他部位[1]。
导管异位可明显增加PICC 置管期间的并发症,现总结分析如下。
1 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3年2月,我科在B 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发生导管异位的病人14例,男9例,女5例。
年龄31~73岁,平均52岁。
肺癌6例,乳腺癌3例,肠癌2例,食管癌2例,淋巴瘤1例。
PICC 型号为4Fr,长度60cm,由取得PICC 置管资格证书的护理人员专门负责置管操作,选择静脉依次为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
其中,异位至右心房4例,送管不到位2例,异位至腋静脉1例,异位至贵要静脉1例,异位至颈内静脉6例。
2 导管异位原因分析与处理2.1 异位至右心房4例2.1.1 原因 由于体表测量的长度不能十分准确地显示体内静脉的解剖导致测量过长所致,一般无临床表现,偶尔表现为胸闷、气促,严重者可致房颤,与导管直接刺激心内膜有关。
B超引导下PICC置管过程中送管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探讨

B超引导下PICC置管过程中送管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探讨B超引导下PICC置管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操作,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和安全的导管定位。
但是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送管困难的情况,给操作带来一定的困扰。
本文将就B超引导下PICC置管过程中送管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处理措施,以期为临床操作提供一些参考。
一、送管困难的原因分析1.患者血管情况不佳患者的血管情况对于PICC置管过程中的送管情况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些患者由于血管粗细不足或者血管走向不佳,导致送管时无法顺利通过血管,造成送管困难。
一些患者可能存在血管壁堵塞或者硬化的情况,也会增加送管的困难度。
2.操作者经验不足对于B超引导下PICC置管过程中的操作者来说,经验是十分重要的。
缺乏经验的操作者可能会在送管过程中出现操作不当或者技术不熟练等问题,导致送管困难的出现。
3.器材选择不当在PICC置管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导管和导管引导线对于操作的顺利进行十分重要。
一些不合适的导管或者导管引导线可能会增加送管的困难度,导致操作不顺利。
4.患者的情绪状态在PICC置管过程中,患者的情绪状态可能会对送管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些紧张或者恐惧的患者在送管的过程中可能会有着不同程度的挣扎或者移动,导致送管困难的出现。
5.其他因素除了上述的一些常见原因外,一些其他因素如患者的疼痛感、体位选择、血管穿刺部位选择等也可能会对送管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处理措施探讨2. 加强培训和学习操作者在进行B超引导下PICC置管操作之前,应该接受系统的培训和学习。
通过培训,操作者可以更加熟练地掌握B超引导下PICC置管的操作技巧,提高送管的成功率。
3. 针对患者的情绪进行处理在进行B超引导下PICC置管的过程中,对于情绪不稳定的患者,操作者应该及时进行情绪疏导,帮助患者放松情绪,减少挣扎和移动的可能,提高送管的成功率。
5. 细心操作,耐心对待在送管的过程中,操作者应该保持细心和耐心,避免因为匆忙或者粗心而出现操作不当的情况。
56例PICC穿刺置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56例PICC穿刺置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顶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置管术。
具有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保护外周静脉等优点[1-2],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
但其大部分并发症是在穿刺置管操作过程中引起,是临床操作过程存在的一大难点。
本文对我院化疗科56例PICC患者中发生的护理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防范对策,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我科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共对56例患者实施PICC置管。
2.方法。
患者均使用美国简牌生产的PICC导管,穿刺时由科室具有PICC资格认证的2名护士按PICC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患者穿刺侧肢体与躯干外展呈900,测量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加2-3cm的长度。
置管后常规摄x线胸片,导管尖端均位于上腔静脉。
3.结果。
PICC患者发生护理问题隋况见表1。
56例PICC患者发生护理问题20起。
表1PICC患者发生护理问题情况项目护理问题(起) 百分率(%)非一次穿刺成功 8 14.28穿刺处渗、血肿 2 3.57送管困难(管失败) 6 10.71穿刺侧手指肿胀 1 1.78机械性静脉炎 3 5.35原因分析1.非一次穿刺成功。
非一次穿刺成功指穿刺没有一针见血,也包括套管针外鞘未按要求置入血管内。
我科室是肿瘤专科的患者,PICC技术为化疗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治疗通道,部分乳腺癌患者只宜健侧穿刺使护士操作选择性减少,操作难度提高。
精神上的压力加上临床穿刺经验不足是非一次穿刺成功的主要原因。
其次对患者的血管评估不足,穿刺针外面的针鞘不能完全进入血管内导致穿刺失败。
另外,患者情绪高度紧张时,身体不能自然放松,患者过胖时,血管细不易穿刺,或者穿刺成功后难以送管;患者过瘦时,皮下脂肪少,血管滑不易固定也是导致穿刺不成功的因素之一。
2.穿刺处渗血、血肿。
本组中局部渗血2例,于置管后24 h出现穿刺点局部渗血、小血肿,可能与护士操作时局部反复穿刺、穿刺点局部压迫时间不够、患者穿刺部位过度活动有关。
B超引导下PICC置管过程中送管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探讨

B超引导下PICC置管过程中送管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探讨B超引导下PICC置管是一种常见的介入性操作,它通过B超引导下将导管插入患者体内,以便输送药物或输液。
在实际操作中,有时会遇到送管困难的情况,这给患者和医护人员都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对于送管困难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需要了解送管困难的原因。
送管困难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患者自身情况导致的,另一类是由于操作技术不当引起的。
患者自身情况可能包括血管形态异常、血管狭窄、血管扭曲等。
在这种情况下,导管很难顺利通过患者的血管,从而导致送管困难。
而操作技术不当可能包括导管插入角度不正确、插管力度过大或过小、导管走向不正确等。
这些操作技术问题也会导致送管困难的发生。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需要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对于患者自身情况引起的送管困难,我们可以首先通过详细的术前评估来了解患者的血管情况,包括血管的位置、粗细、扭曲程度等,从而选择合适的插管角度和力度。
还可以通过使用导丝或特殊的导管来解决送管困难。
对于操作技术不当引起的送管困难,我们需要加强培训,提高操作技术水平,避免出现错误的插管角度和力度,确保导管能够顺利插入,减少送管困难的发生。
我们还可以探讨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来解决送管困难的问题。
采用超声引导下的插管技术,通过观察超声图像来确定最佳插管角度和位置,从而提高送管成功率。
还可以考虑使用新型的导管或导丝,提高导管的柔软性和穿透性,减少送管困难的发生。
这些新的技术手段可以为送管困难的处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进行B超引导下PICC置管过程中,送管困难的发生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
只有通过对送管困难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
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和探讨送管困难的原因和处理措施,为送管困难的处理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也需要加强临床操作技术的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减少送管困难的发生。
应用 PICC 导管异常情况原因分析及护理

应用 PICC 导管异常情况原因分析及护理一、引言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外周血管中心置管)导管作为一种全身输注营养支持治疗的有效方式广泛应用于临床。
其比起其他类型的中心静脉导管更为优秀的特点是它可以在门诊设置且具有较低的感染和损伤风险。
但是在长期使用PICC导管的过程中,患者有时会遭遇到一些异常情况,如阻塞、渗透、断裂等问题,给患者的治疗带来困扰,因此,及早识别、分析异常情况的原因,并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二、异常情况及原因分析2.1 阻塞PICC导管阻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异常情况。
一般来讲,当导管内外渗透不相符合或者导管内物质沉积,导致导管阻塞,阻塞呈现出的表现就是输液慢或不能输液。
那么导管阻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药物沉淀:由于药物配制的不均匀或者使用过程中出现混浊现象,在长期的输液过程中容易积聚在导管壁或导管的末端处,导致导管阻塞;•血液凝固:由于导管内静脉液的组成复杂,有些药物和胶体性溶液的钙离子会被吸附到导管内壁形成涂层,导致导管内壁发生凝固导致阻塞;•不当护理操作:不适当的皮肤消毒、患者体位不合适、不能维持导管不断流等因素都会增加导管的阻塞风险。
2.2 渗透PICC导管渗透是指输液发生渗漏的现象。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应该固定导管并停止输液。
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导致输液液体大量渗入皮下组织,就会导致皮肤水肿、感染、疼痛等不良反应。
渗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插管因素:导管生长不当、错误的导管穿刺、位置不适等将增加渗透的风险;•护理技巧不当:不恰当的皮肤消毒、破坏导管输注口造成的渗漏,以及清洗过程中引入细菌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渗漏。
2.3 断裂在长时间的留置过程中,导管断裂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异常状况,很可能导致导管丢失在体内或者外界,如果未及时处理,就会对患者造成极大的危害。
导管断裂主要有以下原因:•剪力:在PICC导管留置期间不合理的运动或体位会导致导管与其他物体摩擦或者碰撞,造成导管发生断裂;•纤维化或老化:由于导管购买的材质差、操作不规范、长时间的使用等因素,会使得导管逐渐老化,从而导致断裂。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PICC成功率及发生并发症原因的分析

[ 摘要 】 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 P I C C) 成功率及其并发症形成 的原因。
方法 1 5 1 例P I C C患者 , 均行超声引导下经上肢浅静脉( 贵要静脉 ) 植入静脉导管 , 且拔管前超声常规检查置 管静脉。结果 ( 1 ) 1 5 1 例患者贵要静脉内径 > 2 m m的 1 4 8 例, 其 中, 1 4 1 例贵要静脉主干明显且经腋静脉、
脉导管沿导丝植入前均用碘伏擦拭消毒 。 结论 贵要静脉 内径 、 走形及正确的操作是 P I C C成功的因素 , 碘 伏消毒静脉导管可导致静脉血栓形成 , 超声引导对 P I C C具有重要作用 。
I 关键词 】 彩 色多普勒超声; 引导; 外周静脉植入 的中心静脉导管 ; 成功率 ; 并发症
2 mm,a mo n g o f 1 4 8 ,1 4 1 c a s e s o f v e n o u s t r u n k h e a d c l e a r a n d v i a t h e a x i l l a r y v e i n ,s u b c l a v i a n v e i n f i r s t v e n a c a v a ,
c a t h e t e r v e i n i n a r e g u l a r e x a mi n a t i o n . Re s u l t s f 1 ) 1 5 1 c a s e s o f p a t i e n t s wi t h 1 4 8 b a s i l i c v e i n i n n e r d i a me t e r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电导联多普勒超声一体机引导下 PICC置管中出现问题原因分析【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心电导联多普勒超声一体机引导下PICC置管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以提高PICC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
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在航空总医院采用心导联多普勒超声一体机(EDUG)引导下PICC置管的200例患者的资料,回顾性分析置管中出现的问题。
结果:200例心电导联多普勒超声一体机(EDUG)引导下PICC置管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送管困难、送导丝困难、原发性导管异位、心电图尖端定位时P波未显示、导管进入颈内静脉、穿刺点周围血肿,一次置管成功率96.5%,置管过程中及时调整和部分二次穿刺置管,成功率达到100%。
结论:取得静脉治疗资格认证专科护士运用心电导联多普勒超声一体机引导下行PICC置管,通过集束化管理模式的应用、术中超声引导可大大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实现实时引导、全程可见,置管定位一次性完成,真正地提升了PICC导管成功率、到位率及满意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心电导联多普勒超声一体机;问题分析;集束化护理Guided by ECG lead Doppler ultrasound all-in-one machineCause analysis of problems in PICC catheterizationSHEN Xiao Hong,CUI Su Juan,ZHANG Hong Fei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and Oncology,Aviation GeneralHospital,BeiJing,100012,China[Abstract]Objective: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causes of problemsin PICC catheterization guided by ECG lead Doppler ultrasound all-in-one machine,so as to improve the one-time success rate of PICCcatheterization.Methods:The data of 200 patients with PICC catheteriz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ECG lead Doppler ultrasound all-in-one machine(EDUG)in aviation general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9 to August 2021 were selected to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the problems in catheterization.Results:200 cases of cardiac conductance Doppler ultrasound all-in-one machine The main problems in PICCcatheteriz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EDUG)include difficulty in catheter delivery,difficulty in wire delivery,primary catheterectopic,P wave not displayed during ECG tip positioning,catheter entering internal jugular vein and hematoma around puncture point.The success rate of one-time catheterization is 96.5%,timely adjustmentand partial secondary puncture catheterization duringcatheterization,and the success rate is 100%.Conclusion:Professional nurses who have obtained the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ion ofintravenous therapy use the ECG lead Doppler ultrasound all-in-one machine to guide the downward PICC catheterization.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cluster management mode and 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 guidance,it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one-time puncture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realize real-timeguidance,whole process visibility,and complete the catheterization and positioning at one time,which truly improves the success rate of PICC catheter In place rate and satisfaction,fully reflect the nursing concept of"people-oriented".[Key Words]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ECG leadDoppler ultrasound all-in-one machine;problem analysis;Cluster nursing management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由于穿刺方便、用途广、费用低、导管留置时间长等优点,已得到临床广泛应用。
心电导联多普勒超声一体机引导下PICC置管,一机多用,方便快捷,及时纠正置管中导管异位、避免反复拍片、射线暴露、经济负担和并发症等,提升生活质量,安全性更高。
集束化护理是一种能够对疾病进行有效预防的方式,其将各种科学合理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从而能够确保患者的治疗、护理等更好地开展,从而促使治疗效果得到极大提升[1]。
此项操作由静脉治疗专科护士完成,本文旨在分析应用集束化护理模式在多普勒超声腔内心电一体化引导(electrocardiography Doppler ultrasound guiding,EDUG)下PICC置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为提升PICC置管一次成功率、患者满意度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依据。
现将我院采用心电导联多普勒超声一体机引导下PICC置管中出现的问题整理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在航空总医院采用EDCU引导下PICC置管的200例患者,年龄20岁-96岁,平均年龄69.61岁,其中男性患者108例、女性92例。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穿刺部位有感染、烧伤及放射治疗史、有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血栓史、血管外伤及手术史、置管前基础心电图无法辨认清晰者、有心脏疾病史或安装起搏器的患者。
1.2仪器与方法术前均常规探查患者双上肢静脉情况,遵循ZIM区域穿刺法[2],选择最适合的穿刺部位及血管。
转换心电模式,安放电极,连接心电图,查看有无P波。
超声引导下穿刺针进入血管后送入导丝,超声下观察穿刺周围有无血肿、导丝是否在穿刺静脉内、导丝进入锁骨下静脉未进入颈内静脉后,导丝体外留置长度10-15cm,拔掉穿刺针、扩皮、推鞘、撤导丝、送入导管至预测长度,协助患者头偏向对侧,超声下探查导管是否进入锁骨下静脉、有无导管反折或导管头端是否进入颈内静脉,如有反折或异位颈内静脉,应在超声引导下外撤导管,缓慢推送导管至预测量长度。
如果调整患者体位姿势仍反复进导丝或导管困难,则撤导丝或导管,选择对侧静脉重新穿刺。
用无菌导联线夹与PICC支撑导丝连接,遵循三个一原则,即一厘米、一停顿、一观察,心腔内心电显示P波呈正负双向时,描记心电图,回撤导管至P波最大振幅后,再回撤0.5-1.0cm,确定导管位置,描记心电图[3]。
修剪、固定、封管。
最后将输液接头置于科室研制的输液接头保护兜内备用。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相关注意事项,做好健康指导,书写护理记录及PICC置管手册。
2结果2.1置管原因输注化疗药物82例,占41%,肠外营养支持65例,占32.50%,输注血管活性药物或外周血管条件差36例,占18.00%;患者不能平卧、无法留置输液港或CVC及置输液港失败,详见表1。
表1 200例心电导联多普勒超声一体机(EDUG)引导下PICC置管原因置管原因数量(例)百分比(%)输注血管活性药物或外周血管条件差3618.00%患者不能平卧无法留置输液港或CVC 138.50%置输液港失败4 2.00% 2.2多普勒超声一体机引导下PICC置管路径及成功率2.2.1穿刺成功率评价指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即一针刺中靶血管,无皮下探测血管动作;若第一次未入静脉,穿刺针退至皮下再行穿刺或更换穿刺部位均计为二次穿刺。
总成功率:导管最终成功置入,末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穿刺失败:放弃置管。
表2 200例心电导联多普勒超声一体机引导下PICC置管路径及成功率置管路径数量(例)百分比(%)一次穿刺成功(例)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二次穿刺成功(例)穿刺失败(例)右上贵要静脉11256.00%11098.21%左上贵要静脉28.50%5596.49%右上肱静脉157.50%1494.59%10左上肱静脉52.50%493.33%10右上头静脉73.50%7100.00%00左上42.00375.0010头静脉%%合计20100%19396.50%702.2.3穿刺置管中共有30例操作出现进针、进导丝导管、导管位置和心电图异常等问题和并发症,发生率占15%,详见表3。
表3 200例心电导联多普勒超声一体机(EDUG)引导下PICC置管常见问题导管位置数量(例)占总例数(%)备注原发性导管异位4 3.00%超声引导下矫正成功送管困难4 2.50%调整患者姿势或更换血管,位置过深(右心房或右心室)3 3.00%拍胸片后调整突发呼吸困难、眩晕、恶心、腰痛等1 1.50%休息、镇静后置管成功近侧锁骨下静脉10.50%更换静脉后成功周围血肿10.50%超声下探头压迫止血更换血管穿刺成功合计3015.0%3讨论3.1影响穿刺成功率的原因由本研究可见,置管成功率由右上贵要静脉为98.21%,左上贵要静脉96.49%,大于等于平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9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