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附答案)

合集下载

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附答案)

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附答案)

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人工智能(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从语音助手到自动驾驶汽车,AI 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

然而,随着AI 的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一方面,AI 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大量的工作岗位被取代,从而引发失业问题。

另一方面,AI 系统的决策过程往往是不透明的,这可能会导致不公平的决策结果。

此外,AI 技术的发展也可能会引发隐私和安全问题,例如个人数据的泄露和滥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AI 技术的监管和规范。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AI 技术的发展符合伦理和社会价值观。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公众的教育,提高公众对AI 技术的认识和理解,以便更好地应对AI 带来的挑战。

材料二:AI 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机遇。

例如,AI 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提高医疗效率;AI 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供应链,降低成本;AI 可以帮助教育机构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提高教育质量。

然而,要充分发挥AI 技术的潜力,我们需要解决一些关键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提高AI 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目前,AI 系统仍然存在一些漏洞和风险,例如被黑客攻击和恶意软件感染。

其次,我们需要提高AI 系统的可解释性。

目前,AI 系统的决策过程往往是不透明的,这使得人们难以理解和信任AI 系统的决策结果。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对AI 技术的伦理和社会影响的研究。

AI 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对社会和人类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以应对这些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AI 技术的应用虽然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B.AI 技术的发展会导致大量工作岗位被取代,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新高考全国 I 卷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

新高考全国 I 卷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

新高考全国I 卷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是诗人心灵的映照。

意象的运用,使诗歌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比如,梅花常被赋予高洁、坚贞的品质;菊花象征着淡泊、隐逸;杨柳则代表着离别、思念。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意象的组合也能创造出丰富的意境。

不同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不同的意境。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等意象的组合,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意境。

此外,意象还可以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现力。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雪花比作梨花,生动地描绘出了雪景的美丽。

材料二:在现代诗歌中,意象的运用也非常广泛。

现代诗人常常通过独特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感悟。

与古典诗歌相比,现代诗歌中的意象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现代诗人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中选取意象,如汽车、高楼、电脑等。

同时,现代诗歌中的意象也更加注重对内心世界的挖掘和表达。

现代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也更加自由和灵活。

诗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随意组合各种意象,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然而,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意象都是诗歌的灵魂。

它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1. 下列关于材料中“意象”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意象是诗人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能使诗歌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

B. 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有特定象征意义,如梅花代表高洁坚贞,菊花象征淡泊隐逸。

C. 现代诗歌中的意象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可从日常生活事物中选取,也更注重内心世界表达。

D. 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中的意象组合都很自由灵活,能创造出独特意境,激发读者联想想象。

浙江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

浙江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

浙江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现代文阅读I材料一张艺谋曾经拍过一个电影《英雄》,讲的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那年我坐在电影院,看到陈道明演的秦始皇嘴里蹦出“天下”两个字的时候,就忍不住笑了。

秦始皇信奉的是法家,而“天下”呢,是儒家的理想。

迷信法家的秦始皇只知道富国强兵、实现霸业,哪里会有“天下”这个观念!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列文森在他的书里说,“天下”在中国人观念当中,既是一个价值体,又是一个权力体。

我觉得很有道理。

先来看作为价值体的“天下”。

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说,“亡国”和“亡天下”不一样:亡国,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意味着文明不存在,大家都不讲仁义道德,变成了弱肉强食的世界。

这就告诉我们,可以没有王朝,但万万不能没有道德伦理秩序。

顾炎武还说过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说的“天下”,就是作为价值体的“天下”,是值得追求的普世文明秩序。

这是中华文明一开始就定下的基调。

儒家也好,道家、墨家也好,先秦的孔子、老庄和墨子都不是从国家或民族的角度思考问题。

他们都是从普遍的人性出发,提出中国文明乃至天下普世文明的大问题。

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是人类主义的,它的基因不是民族主义的,而是世界主义的。

那么,一套抽象的价值体“天下”,如何在现实中实现呢?这就需要把理想的“天下”秩序,落实到一个制度的肉身,这就是作为权力体的“天下”。

所谓权力体的“天下”,就是以中原为中心的、等级化的“天下”秩序,也就是我在政治结构里讲过的大一统的秩序。

中国的大一统架构,就是要建立一套适用于“天下”的普遍文明制度。

作为权力体的“天下”,是古代中国人对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空间的想象。

古代中国的边界之所以模糊,是因为我们以中华文明照耀到的地方来定义中国的边界。

古人并没有疆域明确的“中国”这个概念,只有“王朝”和“天下”。

“天下”就是以中原为中心的普世文明,是一种理想的普遍秩序。

而“中国”呢?从时间角度来说,就是贯穿于历朝历代背后的一条文明的线。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新课标I卷)(含答案)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新课标I卷)(含答案)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语文姓名:准考证号:本试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3.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作图时可先使用2B铅笔,确定后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描黑。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高悬于艺术馆大厅之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驻足时不断发出的唏嘘声中,一幅跨越千年历史、饱经沧桑的巨作正以沉静的姿态接受着众人的审视,俨然流露出无形的肃穆与庄严。

不约而同的是,围观群众大多紧蹙眉头以倾诉自己的不解。

当采访者递出问及评价的话筒时,得到的却是出奇一致的回答:②“这是一幅‘丑书’无疑。

”③这幅被众人斥为“丑书”的作品,叫做《祭侄文稿》,作者是楷书大家颜真卿。

同时,它也曾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④谁也不会想到,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寂静而平常的夜晚,那个曾经对玄宗忠诚不贰、曾在贵妃膝下承欢的“老实人”安禄山竟“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一场声势浩大的安史之乱由此爆发。

皇帝出逃,贵妃自缢,各地首将为求自保鲜有应者。

在来势汹汹的叛军面前,颜真卿的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果断起兵讨伐叛军,与其少子颜季明双双罹难,颜氏一门被害三十余口,“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作为从弟,颜真卿悲痛欲绝;作为叔父,他更是悲愤交加。

冒着巨大的风险,不顾个人安危,他一定要携得其侄首骨归葬!援笔作文之际,他情不自禁,一气呵成写就这篇“笔法凌乱、涂改冗杂、似乎毫无章法与美感可言”的《祭侄文稿》,以悼念他那年仅十九岁却为国捐躯的侄儿,颜季明。

⑤据说,因太过悲痛,他创作这篇悼文时几经昏厥。

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1(附答案)

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1(附答案)

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节日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新的机遇。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节日是历史的记忆。

它们记录了民族的发展历程、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方式。

例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和演变,成为了家庭团聚、庆祝丰收、祈求幸福的象征。

端午节则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其次,传统节日是文化的载体。

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艺术形式和传统技艺。

如春节的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等习俗,以及端午节的赛龙舟、包粽子等活动,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传统节日是情感的纽带。

它们连接着人们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传统节日里,人们通过走亲访友、互赠礼物等方式,表达对亲人、朋友的关爱和祝福。

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

如春节强调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端午节弘扬爱国主义、忠诚正直;中秋节倡导团圆和谐、感恩自然。

这些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其二,传统节日培养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活动、艺术表演和传统美食,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如春节的年画、剪纸,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中秋节的赏月等,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其三,传统节日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

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人们不断创新和创造。

在现代社会,人们可以通过新的形式和手段,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活力和内涵。

例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传统节日活动,将传统节日与现代文化产业相结合等。

然而,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传统节日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套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套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套卷一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虽然有关《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仍待细究,但我们有理由认定,“王官采诗”的说法值得注意。

“采诗”是从上古传下的制度,周王朝的统治者派出专门人员到各地采集歌谣,以此观风俗、察得失。

也正因为如此,《诗经》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和一部教材,它能够在贵族子弟尚未广泛深入接触社会之前,丰富和健全他们的知识和情感。

孔子在谈到读《诗经》的益处时,特别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加以注解,这为人们理解《诗经》及产生它的时代提供了一种路径。

受前贤著述启发,三国吴人陆玑撰成《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不仅提拈出《诗经》中动植物的名称,还附述其样貌、形态、功用和生长环境,有时更综合对比不同地域的不同称呼以丰富人们对该物之认知。

比如《秦风?蒹葭》中第一句“蒹葭苍苍”,陆疏云:“蒹,水草也。

坚实,牛食之令牛肥强。

青、徐州人谓之蒹,兖州、辽东通语也。

葭,一名芦菼,一名薍,薍或谓之荻,至秋坚成,则谓之萑,其初生三月中,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箸,上锐而细,扬州人谓之马尾,以今语验之,则芦薍别草也。

”明人毛晋据陆疏所作《毛诗陆疏广要》,其中辨蒹、葭之别,并录别名十五种。

如此详细的分辨考证,既存注疏者本人的见闻,也有他们思考判断(“验之”)后所得出的结论。

在这类路径的解析之下,《诗经》成了一种“博物志”。

很显然,熟读《诗经》者更易成为博识之人,但绝非仅仅识于“物”而已,先秦以至后世的贵族,还会依据《诗经》所述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因识于“事”而做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中就记录了一则与《诗经》有关的“父慈子孝”的故事,魏文侯将自己不太钟爱的太子击封于中山,三年间都很少往来,一次太子击遣舍人赵仓唐向文侯进献礼物,文侯问太子平常读什么书,赵答《诗经》,文侯又问太子读哪些篇章,赵答《晨风》《黍离》。

2024年全国1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4年全国1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4年全国1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2024年全国1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订正、汲取教训、锲而不舍、撒手锏B. 修茸、一筹莫展、越俎代庖、狙击手C. 针砭、明察秋毫、咎由自取、口头禅D. 矍铄、言简意赅、气冲霄汉、洗脚婢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我们既要传承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的时代环境。

B.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环境恶化导致生物灭绝,人类要善待大自然。

C. 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人民的意见,以确保“禁烟令”的顺利实施。

D. 即使生活再艰辛,我也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因为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科学家。

3、下列作品中,属于鲁迅小说集《呐喊》的是:()A. 《孔乙己》B. 《背影》C. 《荷塘月色》D.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未几,夫恬上前,问所欲言。

王曰:“吾欲言南尚可斗太守恶其无状。

”恬曰:“前日恬罪甚重,郎中令劳赐如令,是恬与并得罪。

”夫恬曰:“死未晚也。

”恬闻天下之至苦也莫苦于狱吏而吏道也莫患于无文而止在促捕之众也幸而道不携犹破折锐首而折左股而话之犹无所羞而夫恬为上相与为朝廷之法而以贾竖受货为资而挛拘牵张于辞语者恶独安?窃见郡县之吏徒以阿坐为毕能郡之大者也吏安得不悉虎狼还以道为尚父且父之不德而咎若曹罪乃大矣陷乃公独痴牧羊而道苦索则何?”恬不为理,引首以塞其气。

相与营当引太守舍,驾不能过半涂,良市卒正言于从者曰:“可与杀牛茵茵也。

”而恬得兵甚备,因恬请曰:“窃闻恬为人臣,佞而无骨,畏强怀弱,以货自免。

骄君甚则贵而求逆,暴君甚则利而求逆。

恬不知为死计,而尚与贾竖受货。

”恬得死诚节矣!4、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前日/恬罪甚重B. 贾竖/受货为资/而挛拘牵张于辞语者/恶独安C. 引首以塞/其气D. 可与杀牛茵茵也5、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夫恬认为自己的罪行很重,所以觉得自己应该被处死。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心” 与“匠心”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诗心” 与“匠心” 常常被提及。

“诗心” 强调的是创作者内心的情感、灵感和想象力,而“匠心” 则侧重于创作过程中的技艺、精细和严谨。

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的基础。

“诗心” 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灵魂。

没有“诗心”,作品就会缺乏情感的深度和感染力。

创作者以一颗敏感而富有诗意的心去感受生活、体验世界,将自己的情感、思考和感悟融入作品之中。

从古代的诗人墨客到现代的作家艺术家,那些打动人心的作品无不是源于创作者内心深处的“诗心”。

例如,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豪迈奔放的情感和奇幻瑰丽的想象,正是他那颗不羁的“诗心” 的体现。

然而,仅有“诗心” 是不够的,还需要“匠心” 来将其完美地呈现出来。

“匠心” 代表着创作者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和对细节的执着追求。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需要运用精湛的语言技巧、巧妙的结构布局来展现自己的“诗心”;在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艺术家则要通过细腻的笔触、精准的造型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

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是“诗心” 与“匠心” 的完美结合。

“诗心” 与“匠心” 的融合并非易事,需要创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磨练。

一方面,创作者要保持内心的敏感和诗意,不断激发自己的灵感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又要刻苦钻研技艺,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有情感深度又有艺术高度的作品。

总之,“诗心” 与“匠心” 是文学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文学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心” 强调情感和想象力,“匠心” 侧重于技艺和严谨,二者相互独立。

B. 没有“诗心” 的作品缺乏情感深度和感染力,不会成为优秀的作品。

C.“匠心” 代表着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在文学创作中主要体现为语言技巧和结构布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模拟卷(一)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切入点王展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范畴,是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无形资产。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播的业态和形态都发生了变化,如何运用新思维、新手段去更好地塑造与宣传国家形象,赢得国际支持、保护国家利益,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国家战略问题。

据统计,近两年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中,新媒体已成为主流方式。

67%的民众选择了新媒体而非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来了解中国。

国家形象传播须走本土化策略,使其感到我们是“命运共同体”。

我国以往的文化传播方式,常常是一种灌输式、说教式的传播,很难让不同文化背景的民众信服。

新媒体时代,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一定要走本土化策略,要让别国民众读得懂、听得明白,还能产生共鸣感,这样的传播才是有效率的。

新媒体时代,要走全媒体策略,利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态和多种平台来传播国家形象和信息。

我们提供的信息产品一定要符合该国民众的信息接受特点和需求,即要用别人的话来说自己的事。

我们通过新媒体宣传国家形象时,还要让对象国民众感到我们是“命运共同体”,多对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突发事件和热点事件进行报道,使报道更具针对性、亲和力和公信力。

虽然国与国之间有各种利益冲突,但也面临着共同的危机和挑战,当今各国民众更珍惜世界和平,更关注气候环境变化,更关注人自身的命运,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是命运共同体。

积极探讨如何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何改变不公平、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如何把欲望过度膨胀的人变为更加平和的人,构建出彼此尊重、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这样的国家形象输出才会更令国外民众感到认同与亲切。

中国的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要“深度融合”,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要适应“互联网思维”。

新媒体作为互联网的代表性新媒介,草根性和开放性是其最大的媒体特性。

当前中国或国外的民众,都是看新闻用互联网,听意见用微博,分享链接用微信。

各国民众通过移动终端通信设备(如智能手机)随时随地进行个性化传播,甚至有一种“全民皆记者”的传播趋势,这也增强了公众对舆论信息公开度、透明度的渴望。

无形中,新媒体创造出了海量信息流,进而形成了一个有着强大意见论坛性质的“民间舆论场”。

目前新媒体环境下形成的“民间舆论场”,往往在塑造和宣传国家形象上,比官方舆论场拥有更多的民众支持率,传播更高效。

针对这一传播新规律,如我们的中国概念已渐渐成为一种全球文化现象和全球概念,这也为我们通过新媒体的“民间舆论场”来宣传国家形象带来了重大的机遇。

其实,我们若利用好传统传播优势资源,用新媒体的思维来讲中国故事,就可以走出一条全新的宣传道路。

比如,我们可以推广国家形象的视频,将一些中国人物故事、中国企业故事、中国品牌故事制作成微视频,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

(《人民论坛》2015年第23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新媒体崛起的背景下,塑造与宣传国家形象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其目的是赢得国际支持和保护国家利益。

B.新媒体时代,我们不能拘囿于传统媒体传播国家形象,而应该走特色的本土化策略,与他国民众共同分享传播信息,引起他们的共鸣。

C.我们通过新媒体宣传国家形象时,传播信息时体现了针对性、亲和力和公信力,让他国民众感受共同的危机和挑战。

D.我们在塑造和宣传国家形象上,充分利用民众支持率与传播高效的特点,而官方舆论场则显得滞后,没有相应支持率。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上,出现了全新特点,新媒体占主流,超过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67%的民众通过新媒体了解中国。

B.新媒体时代,我们传播国家形象与信息,须符合该国民众的信息接受特点和需求,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手段进行传播。

C.国家形象传播,我们应与各国民众共同考虑珍惜世界和平、关注气候环境变化、关注文化体育等,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

D.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要适应互联网思维,在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草根性与开放性的特点,加强两者之间深度融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家形象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范畴,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其灌输式、说教式的特点难以征服不同背景的民众。

B.我们可与他国民众构建“命运共同体”,相互尊重、合作双赢。

可与他国民众共同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等共同话题,有利于国家形象的传播。

C.当前中国和国外的民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微博、微信等媒体和智能手机了解信息,增加了公众对舆论信息公开度、透明度的渴望与期盼。

D.因为传统传播有着优势资源,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新媒体来传播中国人物故事、中国企业故事、中国品牌故事等微视频,走上全新宣传道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林锦,字彦章,连江人。

景泰初,由乡贡..授合浦训导。

瑶寇充斥,内外无备。

锦条具方略,悉中机宜。

巡抚叶盛异之,檄署灵山县事。

城毁于贼,锦因形便,为栅以守,广设战具,贼不敢逼。

满秩..去官,民曰:“公去,贼复至,谁御者?”悉逃入山。

盛以状闻,诏即以锦为知县。

驰驿之官,民复来归。

适岁饥诸瑶益剽掠无虚日锦单骑诣垒晓以祸福瑶感悟附县二十五部咸听命其不服者则讨之。

天顺六年破贼罗禾水,再破之黄姜岭,又大破之新庄。

先后斩获千余级,还所掠人口,贼悉平,乃去栅,筑土城。

盛及监司屡荐其才。

成化改元,会廉州为贼所陷,乃以锦为试知府。

岁复大饥,贼四出劫掠。

锦谕散千余人,诛梗化者,而绥辑其流移。

境内悉平。

四年,上官交荐,请改授宪职,令专备钦、廉群盗,乃以为按察使佥事,益勤于政。

十年,赐敕旌异。

久之,进副使。

锦以所部屡有盗警,思为经久计,乃设团河营于西,设新寮营于南,而别设洪崖营以杜诸寇出没路。

易灵山土城,更筑高墉,亘五百丈,卒为岩邑。

十四年,兵部..上其抚辑功,被赉。

锦在兵间,以教化为务。

灵山尚鬼,则禁淫祠.,修学校,劝农桑。

其治廉、钦,皆饬学宫,振起文教。

为人诚实,洞见肺腑,瑶蛮莫不爱信。

其行军,与士卒同甘苦,有功辄推以与人,以故士多效死,所在祠祀。

(选自《明史·列传第五十三》)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适岁饥诸瑶/益剽掠/无虚日锦单骑/诣垒晓以祸福/瑶感悟/附县二十五部咸听命/其不服者则讨之B.适岁饥诸瑶/益剽掠无虚日/锦单骑诣垒/晓以祸福/瑶感悟附县/二十五部咸听命/其不服者则讨之C.适岁饥/诸瑶益剽掠无虚日/锦单骑诣垒/晓以祸福/瑶感悟/附县二十五部咸听命/其不服者则讨之D.适岁饥/诸瑶益剽掠/无虚日锦单骑/诣垒晓以祸福/瑶感悟附县/二十五部咸听命/其不服者/则讨之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科举中,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

B.“满秩去官”中“满秩”指的是按照任期、年龄领满俸禄。

C.“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D.“祠”是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如“祠堂”。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林锦为官有谋略,针对瑶寇泛滥一事,分条陈述方略,都说中了要害,所以受到上级赏识。

B.林锦善于根据地形设置防守的栅栏和其他战争用具,在他任期之内贼人不敢逼近,百姓也不用逃入深山。

C.林锦心系百姓,在饥荒之年他孤身深入诸瑶,晓以祸福,最终感动了大部分瑶人,归顺的二十五部都听命于他。

D.林锦重视教化,他修建学校,鼓励农桑,因此深受瑶蛮的爱戴信赖,所在职的地方都建祠庙祭祀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锦谕散千余人,诛梗化者,而绥辑其流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2)易灵山土城,更筑高墉,亘五百丈,卒为岩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满江红[宋]范成大罨画①溪山,行欲遍、风蒲还举。

天渐远、水云初静,柁楼②人语。

月色波光看不定,玉虹横卧金鳞舞。

算五湖、今夜只扁舟,追千古。

怀往事,渔樵侣。

曾共醉,松江渚。

算今年依旧,一杯沧浦。

宇宙此身元是客,不须怅望家何许。

但中秋、时节好溪山,皆吾土。

【注】①罨画:色彩鲜明的绘画。

②柁楼:船上操舵之室,亦指后舱室。

因高起如楼,故称。

8.上阕中“月色波光看不定,玉虹横卧金鳞舞”两句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赏析。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9.下阕中的“宇宙此身元是客,不须怅望家何许。

但中秋、时节好溪山,皆吾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一句写了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总括前文的写景,由景物过渡到了人物。

(2)杜甫《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诗人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