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杜甫_杜甫《客夜》真题阅读答案及简析

合集下载

杜甫《阁夜》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杜甫《阁夜》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杜甫《阁夜》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实宵。

五更鼓角声悲注,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盛唐之音在诗歌上的顶峰当然应推李白,无论从内容或形式,都如此。

因为这里不只是一般的青春、边塞、江山、美景,而是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欢乐。

深刻地反映了那整个一代初露头角的知识分子的情感、要求和向往:他们要求突破各种传统约束羁勒;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猎取功名富贵,进入社会上层;他们抱负满怀,纵情欢乐,傲岸不驯,恣意反抗。

而所有这些,又恰恰只有当他们这个降级走上破路,整个社会处于欣欣向荣并无束缚的历史时期才可能存在。

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

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一切都是冲可而出,随意创造,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

李白的天才作品确已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交响音诗的极峰。

然而这个极峰,与文学上许多浪漫主义峰巅一样,它只是一个相当短促的时期,很快就转入另一个比较持续的现实典范阶段。

那就是以杜甫为“诗圣"的另一种盛唐,其实那已不是盛唐之音了。

(李泽厚1/ 4《美的历程》选段)作品赏析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

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

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

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

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

在霜雪刚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

上句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

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时候,诗人忧愁难眠,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

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

《客至●杜甫》同步习题

《客至●杜甫》同步习题

一、选择题1.选出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A.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至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

“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但见”,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

B.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

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

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C.颈联由颔联虚写客至转入实写待客。

诗中的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

D.全诗风格看似安闲恬静,其实充满悲意。

诗人通过描写客至,旨在突出内心的苦闷寂寞。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不是苦闷,是老朋友来访的愉悦。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如果没有杜甫,我们对于安史之乱所能够知道的可能就是历史书上那些简单的、冷冰冰的东西,但有了杜甫,他的诗记录了十几年的漂泊和奔波,在路上所见的人和情景,他的病痛、他的思念、他的忧虑、他的极其复杂的所有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杜甫打开了我们中国人感觉系统里的那个盲区②杜甫的伟大在于现在的人习以为常的东西是从杜甫开始的③他第一次把中国人的人生完整地放进了诗里④在杜甫之前人的生活世界里有很大一部分是不会被写到诗里的⑤或者说他第一次照亮了中国人的人生。

A.①③②⑤④ B.①④②⑤③ C.④②①③⑤ D.④①⑤②③【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根据上句语境,得知杜甫的诗歌有记录和见证一个人的多种情感,而这些在此之前是没有被诗人关注到的,与此形成对比得出首句④,接着在此基础上分析杜甫诗作的意义价值,②中“人习以为常的东西是从杜甫开始的”是杜甫打开的“中国人感觉系统里的那个盲区”,所以①在②后,③和⑤语意连贯是要放在一起的,⑤中“或者说”表明之前还有内容,所以③在前⑤在后。

杜甫《夜》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夜》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夜》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夜杜甫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檐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注]①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的秋天。

此时诗人正寓居在长江边的夔州西阁。

②双杵:古人捣衣,对立执杵如舂米,故名双杵。

③步檐:檐下的走廊。

④凤城:指长安。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州西阁秋夜图。

夜晚露水凝结,天空高远,江水清澈;江两岸的山寂静如空。

江面上零星地闪烁着几点渔火;新月高悬于夜空之中。

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氛围,为下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

(2)表达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人“卧病”江边,因时局动乱,音书难至,孤独凄凉;诗人走到室外,在走廊上仰观星斗,由银河想到长安,思念故乡。

【赏析】:诗题为《夜》,整首诗也围绕着“夜”来写的,却表达出一种强烈的“思”和“愁”的主题。

“露下”、“独夜”、“疏灯”、“新月”、“牛斗”、“银汉”无不和“夜”相关,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只是把华丽的辞藻堆砌。

有些人喜欢写《无题》,美其名曰学李商隐,其实是不足取的,殊非正途。

因诗不长,所以句句要精,要扣题,不说废话。

杜甫的《夜》几乎句句扣“夜”,五六句即使没有直接出现相关词语,但是意思上也没散开,是一贯而下的。

律诗常用“起承转合”的四字章法,一字对应一联。

首联“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为起,其中的“秋”、“夜”、“独”、“旅”、“惊”等字,点明了作者所处的环境和当时的心境。

这就是“起”。

即使不看后续内容,仅看首联就能感觉到整篇的气氛,这个“起”才算是合格的。

颔联“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

”为承,就是承接、继续的意思,要紧接着首联展开描写。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水平测试(含解析)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水平测试(含解析)

第二单元水平测试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

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

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

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

人教版初中语文杜甫《阁夜》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杜甫《阁夜》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杜甫《阁夜》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8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3题。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岁暮时节,在远离家乡的偏远的夔州,霜雪彻夜飘飞,寒气逼人。

B.颔联:拂晓时分,听到军中悲壮的鼓角声,看到峡江中星河的倒影随波摇动。

C.颈联:征战的消息引起千家恸哭,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D.尾联:历史上的风云人物都终归于黄土,我的寂寞苦闷又算得了什么呢?
12.杜诗用字凝练,请赏析首联中的“催”字。

(3分)
13.这首诗非为一时一事所作,而是诗人饱经沧桑之后,把多种悲慨集于笔端。

结合诗句,简要概括诗人有哪些悲慨?(4分)
答案: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8分。

11. A(3分)
12. 答案示例:
催,催促。

刚刚放晴的太阳好像被催促着似的匆匆收敛了最后一抹余晖。

一个“催”字,既是写景,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又有人生感受,诗人被光阴催促着到了暮年,写出了光阴荏苒、来日无多的紧迫感。

(3分。

解字或解句,1分;分析,2分。


13. 答案示例:
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客居他乡、漂泊天涯的孤寂;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4分。

答出四点即可。

)。

【诗词阅读及答案】《夜 杜甫》阅读附答案

【诗词阅读及答案】《夜 杜甫》阅读附答案

【诗词阅读及答案】《夜杜甫》阅读附答案【诗词阅读及答案】《夜杜甫》阅读附答案
夜①
杜甫
厥安风在移动,寒冷房间里的烛影微乎其微。

山猿在霜冻中睡觉,河鸟在深夜飞行。

独坐亲雄剑,哀歌叹短衣。

烟尘绕阊阖②,白首壮心违。

[注]① 这首诗是杜甫住在奎州西亭时写的。

当时,军阀混战,外国侵略者入侵。


昌河门: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昌河门最初是天门。

后来,它一般指的是宫门或京都门,指的是首都、宫殿、朝廷等。

8.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9.这首诗的最后两副对联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这首诗。

(6分)
8.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陡峭的两岸,强劲的寒风,猿猴在野外哀鸣,大江
上鸟儿孤独地飞着,浓黑如漆的夜晚,烛影更显微小。

(3分)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冷、孤寂的氛围,为下面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

(2分)
9.表达了诗人漂泊无助、苍老孤独的凄凉心情,以及当他为国家感到悲伤、无法为国
家服务时的悲愤。

(2分)“独坐”表现了游荡的孤独和凄凉,“白头”是诗人对年老和
失败的哀叹;烟尘笼罩着首都。

目前局势动荡。

诗人手持剑和挽歌。

尽管他们有助于世界
的“英雄之心”,但他们很难表现出来,这表明他们忧国忧民、无法报效国家的悲愤。

(4分)。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阁夜》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阁夜》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阁夜》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阁夜①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②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③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①该诗是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

①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

①卧龙跃马:指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代指诸葛亮和公孙述。

1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中“岁暮”指冬季,“短景”指冬天日短。

一个“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感慨光阴荏苒。

B.颔联视听结合写所闻所见,鼓角声表明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表现出夔州一带的现状。

C.颈联刻画了夔州的典型环境,“野哭”富有时代感,“夷歌”具有地方性。

D.尾联写幸而有音乐和书籍与自己相伴,任凭世事不定,也不会感到寂寥。

16.杜甫在《登高》一诗中发出“艰难苦恨繁霜鬓”的慨叹,本诗也有类似的感情,请结合“艰难”二字具体分析本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5.D 16.“艰难苦恨繁霜鬓”一诗兼有对国运和自身命运的慨叹与伤感之情,本诗也有这两种情感。

感叹自身命运,表现在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沦落异乡的凄凉,“催”字使人觉得光阴荏苒、时光催逼,有“天涯”沦落之意;对时局的担忧和对百姓的关怀,“鼓角”“野哭”写出战事不息、百姓凄惨的现实,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

尾联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有音乐和书籍与自己相伴,任凭世事不定,也不会感到寂寥”错。

“人事”是亲朋的存亡情况,“音书”是消息和书信。

该句意思是消息和书信断绝,只好任凭寂寞孤独。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评价诗歌的主旨内容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登高》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对国运和自身命运的慨叹与伤感之情。

杜甫《阁夜》阅读答案附赏析

杜甫《阁夜》阅读答案附赏析

杜甫《阁夜》阅读答案附赏析杜甫《阁夜》阅读答案附赏析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

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甫《阁夜》阅读答案附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①,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②终黄土,人事音书漫③寂寥。

注释:①这首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作者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吐蕃入侵。

、严威、高適等人均先后去世。

②跃马:指公孙述,自立为天子。

①景:同“影”,日光。

②卧龙跃马:卧龙跃马:卧龙指,跃马指公孙述。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公孙述凭借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

左思《蜀赋》:“公孙跃马而称帝。

”③漫:任凭,听任。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A。

首句点明时间,冬季,岁暮的日月催短了日影,日短夜长的,令人有光阴苦短之感。

B。

第二句点明环境是雪落霜重的寒冬之夜,作者遥望远在天边的故乡,顿生沦落天涯之意。

C。

“鼓角”是军中服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

鼓角连响五遍,反映时局动荡、频仍。

D。

作者深夜不寐,听到野外传来众多家庭的哀哭声,也听到几处渔人樵夫唱起少数民族的歌谣。

E。

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有音乐和书籍与自己相伴,任凭人间世事变迁不定,也不会感到寂寥。

②这首诗“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两句,与《》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都是律诗的颔联,而且写到了江水和夜景。

它们在意境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试作分析。

(4分)参考答案:①AD(B项,“霁”指雨雪停止,云雾散开,天色放晴。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天涯”是作者所处之地。

C项,“五更”不是“五遍”,是接近天明的意思。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从杜甫_杜甫《客夜》真题阅读答
案及简析
客夜
杜甫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注]①著同“着”,睡着。

⑴这句即《古诗十九首》“愁多知夜长”意。

仿佛老天爷故意和人过不去似的,所以说“不肯”。

黄生云:“起句用俗语而下俗,笔健故尔。

接句不肯字,索性以俗语作对,声口隐出纸上。


⑵这两句是写不寐时所见所闻。

残月,将要落的月亮。

因夜深,故见月残。

高枕句,仇氏引洪仲注云:“高枕对人帘,谓江声高于枕上,此以实字作活字用。

”按洪注据上句“入”字,将形容词“高”也看作动饲,甚是。

高字属江声,不属枕,不能理解为“高枕无忧”的高枕。

但说是“江声高于枕上”,却仍费解。

萧涤非以为:江声本来自远方,但枕上卧而听之,一似高高出于头上,故日“高枕”。

因夜静,故闻远江之声亦高。

⑶这两句是不寐的心事。

仗友生,靠朋友。

⑷杜甫本很愁苦,妻子又来信催归,所以益发睡不着了。

应悉未归情,是说应当了解我迟迟未归的苦衷。

即五、六二句所说的。

仇注:“书乃寄妻之书。

”非。

(1)有人认为“卷帘残月影”的“残”字用得精妙传神,请分析其妙处。

(3分)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形象。

(4分)
参考答案
(1)(3分)
①残,残缺。

卷起窗帘,夜深时分看到一轮残月,感觉自己就像这残月一样形单影只。

②这个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在寂静的深夜独自客居他乡不能入睡的孤寂相思之情。

(结合句子赏析该字1分,情感1分,情感分析1分,分析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2)(4分)
本诗刻画了一个漂泊在外的穷苦(1分)和孤寂(1分)的主人公形象:从颈联诗人无衣无食,要靠朋友救济才能度日,可以看出他生活窘迫;(1分)从尾联诗人妻子常年不在身边,只能靠书信互诉衷肠可以看出他不能和家人团聚的孤寂(1分)(两个形象特征各1分,结合诗句分析各1分,结合首联,颔联分析孤寂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简析:
这是杜甫于公元762年(唐宝应元年)秋,流落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时所作。

这年七月,杜甫送严武还朝,一直送到绵州奉济
驿,正要回头,适徐知道在成都作乱,只好避往梓州。

这时他的家仍住在成都草堂。

全诗描述的是诗人杜甫客居在外、夜不能寐愁苦辗转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