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
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12课第一框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课件 苏教版

积极影响: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和经验, 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等缺点。 消极影响:盲目从众有可能抑制我们的个 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缺 乏主见。
克服盲目的从众心理的途径
1.提高知识水平 2.培养自尊心与自信心
3.提高自制性与独立性
既然要成为一粒种子 就要萌发出希冀的尖芽 既然要成为一个音符 就要奏响属于自己的旋律 既然成为有生命的灵魂
第12课 面对诱惑 学会说“不”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
1.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了解 这两种心理对人的影响。 2. 培养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学会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
自学指导(一)
请认真阅读课本14—15页,大字部分精读 ,小字部分快读,思考以下问题,做好适当备 注,4分钟后比谁回答得好。
1. 什么是从众心理? 2. 结合实际列举属于从众心理的行为表现并谈谈这一行 为表现产生的影响? 3. 怎样克服盲目的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
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由 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行为的心理现象。
表现: 别人怎么想,自己也怎么想;别人 怎么说,自己就怎么说;别人怎么做,自己 就怎么做。人云亦云、随大流……
心怀好奇
接近自然,感受生活
心 怀 好 奇
给自己独特的心灵体验
一次全新的情感历程
让自己从纷繁的事务中得到解脱
获得心灵的涤荡
心怀好奇 让人心不致在时光流逝中老去
在季节变换的档案中将最初的情感完好保存。
1.下列现象中体现从众心理的是 么做,自己就怎么做
精品课件!
好奇心是指 与惊奇情绪相联系的,由新奇
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的心理 状态。
我没有特别的天才,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永 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 ——爱因斯坦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1)

1、提高知识水平。俗话说“真知出灼见”
2、培养自尊心与自信心。一个自尊心强、自 信心足的人,一般是不会盲目从众的。
3、提高自制性与独立性。一个善于控制自 己、具有独立自主精神的人,一般也不会产 生盲目的从众行为。
如何正确把握从众心理
生活中,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 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既 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 不固步自封;也要有自己的思考 和分析,不迷信,不盲从。
跟风横闯人行道
有时从众心理是一种良好 的秩序
有时从众心理是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
生活再现
情景1 晨读课上书声琅琅,平时不怎么喜欢读英语 的小王受到感染,不由自主地跟着读起来。 情景2 转学到初二(1)班的小华,看到同学都有 整理错题的习惯,也学了起来。 情景3 小明发现自己的数学题答案与其他同学们的答 案不一致,就把自己的答案给改了,结果却错了。 情景4 班里许多同学过生日大摆宴席,似已成风。后 天就是小张的生日了,他心想:别人都这样过生日, 我也不能例外,但是囊中羞涩……
第一课:做自己的主人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的两面性。 2、学会正确利用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做到既善于 学习他人的智慧和经验,又能逐步培养自己形成健康 的个性。
学习重点:能够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的影响。
学习难点:学会怎样正确利用从众心理和好奇心。
《看热闹》
一个双目失明的小男孩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举着一副 望远镜“看”天空。公园里的游客看到小孩的样子,以为天 空出现了什么稀罕事物,于是纷纷买来望远镜对着天空眺望。 公园外面的人看到公园里的人都在看天空,觉得天空肯定是 发生了什么新鲜事,也争先恐后地买来望远镜对着天空眺望。 直到小男孩从长椅上站起来,摸索着向前走去,人们才知道, 原来天空什么稀罕物也没有。 看到那些被双目失明的小男孩“欺骗”而跟着凑热闹 买望远镜看天空的人,你会觉得他们的行为很可笑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教学设计海门市东洲中学开发区校区王慧一、教材简析《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是苏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一个框题。
本节课主要讲的是什么是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对人的影响,如何正确把握从众心理;什么是好奇心,好奇心对人的影响,如何对待好奇心。
本课与《杜绝不良嗜好》《抵制不良诱惑》一道,共同指导青少年如何正确面对诱惑,学会对诱惑说“不”,符合初中生学习和发展规律,在认识、体验和实践中促进初中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社会阅历方面的限制,对社会、对人生、对自我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评价,因此更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和好奇心。
本课正好给青少年一个科学的认识,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从众心理与好奇心,正确面对诱惑,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从众心理与好奇心,懂得从众心理与好奇心的影响,以及怎样正确对待从众心理与好奇心。
能力目标: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正确阐释从众心理与好奇心的两重性,归纳出如何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培养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断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如何正确对待从众心理与好奇心教学难点:正确阐释从众心理与好奇心的两重性五、教法、学法本课教学采用情境创设法、合作学习法、思辨归纳法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观察、体会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寓教于乐。
六、教学准备天士博交互式电子白板、自制白板课件,多媒体投影机、音箱、视频展示台等。
七、教学策略针对初中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在引领学生打通生活经验、亲近教材的基础上,本课教学注重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和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生动形象地展示与教材相关的视频、图片、声音等学习资源,优化学习情境,丰富学习材料,拓宽学生知识,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互动性、灵活性和趣味性强的特点,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提供支撑,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课件》初中思想品德苏人2001课标版八年级下册课件36094.

在生活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
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 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不迷信, 不盲从。要克服盲目的从众心理,凡事都 “从 众”或都 “反从众”都是不可取的。要以法律 和道德作为判断是非的依据,要做一个清醒的、 理智的自己。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你有何感悟呢?请你说说看
有时从众心理是一种良好的秩序 跟“风”闯红灯(违法) 有时从众心理是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
积极影响: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和经验,扩大视
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等缺点。
消极影响: 可能抑制我们的个性发展,束缚思想,
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缺乏主理是一个贬义词,是一种坏习惯, 事实上是不是如此呢?你认为从众心理好不好呢
羊群效应正:情确景认感识悟从众心理的影响
怎样正确对待从众心理?
情境一:李强发现自己做出的数学题与其他许多同 学的答案不一致,不假思索地把自己的答案改了, 结果却错了。 情景二:物理学家福尔顿因受从众心理的影响,没 有向科技界公布自己的测量结果,失去了原本应得 的荣誉。 情景三:晨读课上书声琅琅,平时不怎么喜欢读书的 张亮受到感染,不由自主地跟着念了起来。
这样,你才能成为你自己。
从众心理是一把双刃剑,在学习、生活中,凡
事都 “从众”或都 “反从众”都是不可取的。 老师希望你以法律和道德作为判断是非的依据, 做一个清醒的、理智的自己,理性思考,明辨是 非,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对你有何启示呢 这则报道反映了一种什么现象呢
情景三:晨读课上书声琅琅,平时不怎么喜欢读书的 张亮受到感染,不由自主地跟着念了起来。联系所述 情景,说说从众心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影响 呢
有人认为从众心理是一个贬义词,是一种坏 习惯,事实上是不是如此呢?你认为从众心理好 不好呢?
心理健康教育《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说课稿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框题是第十二课的第一课时《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安排了“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杜绝不良嗜好”和“抵制不良诱惑”三部分内容。
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几乎人人都有,但是对这些心理如何认识,关系到能否杜绝不良嗜好、能否抵制不良诱惑的大问题。
青少年染上不良嗜好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起因往往与最初的从众和好奇有关。
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有助于他们辨别是非善恶、抵制诱惑、杜绝不良嗜好。
第一课时,教材不仅阐述了什么是从众心理、什么是好奇心,而且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对从众心理与好奇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够正确理解从众心理和好奇心等心理现象影响的辨证关系,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2、培养全面,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动口、动脑,在思考与交流中体会本课的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善于学习他人的智慧和经验,又能够逐步培养自己的个性,不盲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能够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的影响。
难点:初步培养全面地和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用情境体验、阅读感悟、合作探究、思辨归结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观察、体会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寓教于乐。
五、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让学生从机械的“生答”向“生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歌曲:《让我自己走》设疑导思: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个性,有自己对事物独特的思考,但在学生和生活中或多或少存在某些因素,影响着我们走自己的路,按照自己的思考行动?畅所欲言: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分组讨论。
江苏省常州市潞城中学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十二课 第1框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从众心理与好奇心的主要表现;2.通过图片、文字深切感受盲目从众心理、不正确把握好奇心的巨大危害;3.培养学生正确的从众心理与好奇心。
重点难点在生活实际中如何正确对待从众心理与好奇心。
教与学双边流程《“小泽征尔”的故事》,引出生活中的从众现象。
在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决赛中,小泽征尔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敏锐地发现了不和谐的声音。
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错误,就留下来重新演奏,但还是不对,他觉得是乐谱有问题。
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权威人士坚持说乐谱没问题,是他错了。
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才,小泽征尔思考再三,最后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语音刚落,评委席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的精心设计的“圈套”!提问:看了“小泽征尔故事”,你有何感想?解惑明理《小明的困惑》,分析从众心理所引发的困惑以及如何解决。
小明是一位即将升入高一的学生,就在开学前夕,他遇到了一系列的烦恼和困惑。
困惑之一:小明中考成绩离省重点中学分数线仅差2分,如果选择这所学校,则需要交纳择校费3万元;面对都是普通工人年收入不足1万元的父母,小明陷入了两难的抉择之中……困惑之二:小明由于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硬是向父母要钱买了名牌山地车、新款手机、优质MP3,但却很少花钱去买课外阅读书。
为此,爸爸批评小明是没有自己头脑的“瘸子”,小明有点找不着北。
你认为,小明的困惑主要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如何解决?教师寄语《你要成为你自己》 P15专家建议《正确认识从众心理》有的人对“从众”持否定态度。
其实它具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陈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如误会等。
启思园“潘多拉的盒子”引出什么是好奇心?从前,有个人捡到一个精美的盒子,上面写着:“记住,无论何时,都不要打开这个盒子。
(新)苏人版2016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12.1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精品课件)

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
——居里夫人 我没有特别的天才,只有强烈的 好奇心。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 远进步的人 。
——爱因斯坦
四、什么是好奇心?
好奇心是指与惊奇情绪相联 系的,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 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的 心理状态。
好奇心对人的影响
影响:正面:激发我们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反面:可能把我们引上歧途,
三、如何正确把握从众心理
(1)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 法,不固步自封 (2)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不 迷信,不盲从
生活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和提高 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 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 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 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 决定自己的行动,克服盲目从众心理。 凡事或都 “从众”或都 “反从众” 都是不可取的。
联系上述情景,谈谈从众心理对我们 的学习生活的影响 ?
怎样正确认识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的影响) 1、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和经验, 扩大视野。 积极影响: 2、有助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 信等缺点。 1、可能抑制我们的个性发展。 消极影响: 2、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使 人变得缺乏主见。
对待从众心理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它具有 两重性,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趋利避害。
六、如何对待好奇心?
• 一方面,我们要在道德和法律允许范围
内,发挥其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积
极作用;
• 另一方面,我们要克制那些超越道德和 法律规范的的好奇心,防止其消极
影响,这是我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总结新课
从众心理
是什么 对人的影响
好奇心
如何正确对待
第十二课
正确认识 从众心理和好奇心
预习课文
• 1.从众心理的定义、影响: • 2,如何对待从众心理: • 3,如何对待好奇心:
第12课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

联系上述情景,谈谈从众心理对我们 的学习生活的影响 ?
二、从众心理对人的影响
对待从众心理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要辩 证看待。 (1)消极的一面是可能抑制个性发展,束 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缺乏主见。 (2)积极的一面,既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 慧和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 目自信等缺点。
生活再现
总结新课
从众心理
是什么 对人的影响
好奇心
如何正确对待
实际上,欺骗人们的不是那个小男孩,而是 人们的从众心理。
一、什么是从众心理?
• 指个体在社会群 体的无形压力之 下,不由自主地 与多数人保持一 致的心理现象。
生活再现
情景1 晨读课上书声琅琅,平时不怎么喜欢读英语 的小王受到感染,不由自主地跟着读起来。 情景2 转学到初二(1)班的小华,看到同学都有 整理错题的习惯,也学了起来。 情景3 小明发现自己的数学题答案与其他同学们的答 案不一致,就把自己的答案给改了,结果却错了。 情景4 班里许多同学过生日大摆宴席,似已成风。后 天就是小张的生日了,他心想:别人都这样过生日, 我也不能例外,但是囊中羞涩„„
五、好奇心对人的影响
(2)好奇心也可能把我们引上歧路。 好奇心指向美好事物时,它会造福于 社会,而一旦与恶结缘,它就可能诱使 我们走向深渊,甚至陷入死亡的沼泽。
六、如何对待好奇心?
• 一方面,我们要在道德和法律允许 范围内积极探究,发挥其对学习、 工作和生活的积极作用; • 另一方面,我们要克制那些超越道 德和法律规范的的好奇心,防止其 消极影响,这是我们健康成长的重 要保证。
五、好奇心对人的影响
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 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 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 “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 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 的课时,老是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 大堆问题。”罗素也是个大哲学家,后来 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他。有人问: “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 “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生活中,许多人尤其是青少年抵制不了不良诱惑,染上不良嗜好,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往往起因于自己最初的从众心理和好奇心。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探究这一问题。
㈠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
1.正确认识从众心理
阅读感悟:“羊群效应”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土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他地方还有更好的青草。
[各抒己见]:我们应如何克服盲从心理和“过分好奇”?
提示学生结合教材第15页的“知识链接”讨论交流。
【课堂小结】:我们要学会辨证地看待从众心理和好奇心,既要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又要克服盲从心理和“过分好奇“的消极影响,做到趋利避害。
【板书设计】:
第12课面对诱惑学会说“不”
㈠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实话实说]:
①好奇心曾经给你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怎样积极的影响?
②在你的经历中,有没有因为“过分好奇”而让你难堪或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后果的事情?
学生组内自由交流。
教师引导:总之,好奇心和从众心理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我们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一定要努力克服盲从心理和“过分好奇”。
引导学生思考:宋某一步步陷入犯罪的深渊对我们有何启示?
学生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点拨:对于好奇心,一方面,我们要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探究,发挥其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克制那些超越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好奇心,防止其消极影响,这是我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探究交流:在社会生活中,有哪些“过分好奇”的现象?这些现象对自己、他人和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
教学媒体
投影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大千世界有着形形色色的诱惑,有金钱、权势、地位、功名等等,面对诸多诱惑,人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否则很容易落进圈套和陷阱,正如古人所言:贪权落陷阱,贪财入孔方,贪功遭名裂,贪杯误大事。因此,面对不良诱惑,我们要学会说“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
案例警示:成、银行卡号和密码,如果有人能将银行卡里的钱套现出来,双方可以平分这卡里的钱。宋某和对方联系好后,运用自己所学的电子商务知识将银行卡里的钱套了出来,第一次他得到了赃款100元。在做了几次后,他对于如何获得他人的银行卡密码、身份证信息产生了越来越强息后,便利用网上银行买东西或帮别人充值的方式,将银行卡里的钱挖到了自己的口袋里。后来,他又在网上搜到了苏州某高校大约100多名大学生的相关招商银行卡信息以及个人信息,将里面的现金全部套取出来。宋某又一次上网作案时被警方当场抓获,被法院以盗窃罪依法判处有期徒刑6年并处罚金。
第12课面对诱惑学会说“不”1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的内涵与影响。
能力目标:能全面、辨证地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培养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既善于学习他人的智慧和经验,又能够逐步培养自己的个性,不盲从。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
思考:①你怎么看待这些松毛虫的行为?
②这次实验对我们有何启示?
学生思考交流,代表发言。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填写教材第16页的表格。
教师点拨: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行为,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因此,我们既要能够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不固步自封;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不迷信、不盲从。
有时从众心理和好奇心是相伴而生的,那么,什么是好奇心?好奇心对人的发展又有何影响呢?
1.正确认识从众心理
①从众心理的含义和影响
②正确对待从众心理
2.正确认识好奇心
①好奇心的含义和影响
②正确把握好奇心
问题探究:“羊群效应”是一种怎样的行为?这种“效应”对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阅读思考,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事实上,羊群效应就是一种跟风行为,它表现了人类共有的一种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行为的心理现象。这种“羊群效应”一方面让羊跟着别人学到了经验,另一方面也给羊带来了潜在的危险,束缚了羊的思维,使羊变得缺乏主见。从中,我们也看到了从众心理的双重影响。
2.正确认识好奇心
教师引导:好奇心能够激发人们探究新事物的兴趣,激励人们去接触新事物、研究新问题,是学习、科研不断前进的动力。
讨论交流:你知道哪些因好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而产生的发明创造?
学生小组交流,自由发言。(可进行小组竞赛)
引导学生阅读少年何骥的事例,进一步感悟好奇心对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师归纳引导:好奇心既可以激发我们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也可能把我们引向歧路,如果把握不好,他就可能诱使我们走向犯罪的深渊。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福尔顿的事例,进一步认识交流从众心理对人发展的双重影响。
从众心理几乎人人都有,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种心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
学生思考交流,自由发言。
情境再现:法国科学家亨利·法布尔曾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然后在花盆的不远处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一连七天七夜,都未曾有一只松毛虫吃到松叶。相反,他们一直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直到饥饿劳累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