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ppt
中考政治 第5节 正确对待好奇和从众 学会在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复习 新人教版

3.如何看待“追星”问题?(必背)
①初中生“追星”是在从众心理和好奇心理的驱使下所做出的 行为。
②喜欢明星是很正常的心理现象,因为明星往往有着美丽的外 表、大方的举止,其中一些人还具有高超的专业技能、高昂的 工作热情和高尚的人格。
③明星也是平常人,他们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应善于从不同 榜样身上学习不同的优点,不断完善自我。
①对长辈的思想言行:我们需要分清是非,问个究竟,而不能无 原则地一概服从。长辈如果做错了,我们应该指出,并坚持自己 正确的选择。
②对公共传播媒体:在浩瀚的信息森林中漫步,我们要采摘什么, 抛弃什么,避开什么,学会选择是最重要的。
③对“社会流行”:“社会流行”是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 定时期社会的经济、文化、心理的综合反映。各式各样的新潮娱 乐、时尚服饰、热门读物、当红明星,属于“社会流行” 现象。 对“社会流行”我们要独立思考,理性行动,不能随波逐流,人 云亦云。
6.正确对待网络
(1)网络交往的优势 ③以健康的心态把网络作为生活的补充,我们就可以 享受网络交往的诸多益处,如开阔眼界、放松心情、 学习新知、结交新友等。 ④网络交往对象具有虚拟性、间接性和隐蔽性。它使 我们在网上更自由地选择交往对象,畅所欲言;因看 不到对方,可使我们更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内在素质和 修养,
6.正确对待网络
(3)中学生怎样对待网络?(必背) ①中学生要正确对待网络,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②上网要适度,决不能沉迷。 ③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文明上网,学习健康知识,做到信息节 食,不浏览不良信息。网上交友聊天要适度,不要到社会上的网 吧进聊天室。我们在上网时,要有很强的依法行事的意识。不信 谣、不造谣、不传谣。不侮辱他人人格,不进行诈骗活动,不泄 露国家秘密,不制造、传播病毒。 ④以学习、健身、交友等活动抵制网络不良诱惑。
八上第二单元 青春自画像(共39张PPT)

隐私权或人格尊严权等 (1)小明侵犯了小芸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小芸的正确做法:要求停止侵害、赔礼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 歉;精神损害赔偿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我们应该怎样尊重他人的隐私? (1)树立隐私意识。明确每个人都是独立的 个体,破除陈旧观念;不干涉他人私人空间,不搬 弄是非、揭人短处、扰人安宁;不因好奇而热衷于 打听别人私事、传播别人的秘密。
(2)强化责任和信誉意识。亲人、朋友、同
学之间基于彼此信任,常常会分享一些个人秘密, 我们要承担起对这份隐私的责任与信誉。
件为背景, 在材料的选取上多以贴近学生生活、 积极正面的、 对青少 年有指导 意 义的 素 材为 主。试题多角 度、多层次地挖掘材料, 重点考查 学生阅读思考、知识迁移、拆分整合等能力 。 解
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在于“审”,包括审题干、审
题眼( 关键词)、审题肢。
备考新题演练 随堂演练
(’14黄冈21)右图漫画中学校的行为( C ) A. 维护了学校的正常秩序
(1)益处:有利于在智力上取长补短;有利
于激励自己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的完善和丰富。 另外,还可以增加友谊;丰富情感交流;增进心理 健康等。 (2)原则:自然、适度、掌握分寸。
男女生应如何正常交往? (1)异性之间集体交往,尽量避免“一对一” 的单独会面。 (2)平时注重多与师长主动交流沟通。 (3)交往的异性应举止文明,对人有礼貌。 (4)交往的范围不要过于狭小,对象不要太 少。
自由决定权,它划定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
维护了个人的人格独立和自由。法律保护公民的隐 私权,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的安定。个人 隐私权属于公民的人格权利,国家对个人隐私权的 保护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的个人地位和尊严的重要
12.1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

在生活中,许多人尤其是青少年抵制不了不良诱惑,染上不良嗜好,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往往起因于自己最初的从众心理和好奇心。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探究这一问题。
㈠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
1.正确认识从众心理
阅读感悟:“羊群效应”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土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他地方还有更好的青草。
[各抒己见]:我们应如何克服盲从心理和“过分好奇”?
提示学生结合教材第15页的“知识链接”讨论交流。
【课堂小结】:我们要学会辨证地看待从众心理和好奇心,既要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又要克服盲从心理和“过分好奇“的消极影响,做到趋利避害。
【板书设计】:
第12课面对诱惑学会说“不”
㈠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实话实说]:
①好奇心曾经给你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怎样积极的影响?
②在你的经历中,有没有因为“过分好奇”而让你难堪或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后果的事情?
学生组内自由交流。
教师引导:总之,好奇心和从众心理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我们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一定要努力克服盲从心理和“过分好奇”。
引导学生思考:宋某一步步陷入犯罪的深渊对我们有何启示?
学生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点拨:对于好奇心,一方面,我们要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探究,发挥其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克制那些超越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好奇心,防止其消极影响,这是我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探究交流:在社会生活中,有哪些“过分好奇”的现象?这些现象对自己、他人和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教案)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从众心理的定义和特点,认识到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判断的能力,提高学生面对从众心理时的自我控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从众心理的定义: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为了与多数人保持一致而做出相应行为的心理现象。
2. 从众心理的特点:无意识性、非强制性、普遍性。
3. 从众心理的原因:寻求认同、避免压力、提高自信。
4. 从众心理的负面影响: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降低自尊。
5. 正确应对从众心理的方法:增强自主意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坚定信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从众心理的定义、特点、原因和正确应对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从众心理的定义、特点、原因和正确应对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个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从众心理。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4. 角色扮演法:模拟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从众心理,提高应对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真实案例,引发学生对从众心理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从众心理的定义、特点、原因。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从众心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正确应对从众心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5. 角色扮演:模拟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从众心理,提高应对能力。
6.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不良影响。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正确应对从众心理的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从众心理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2. 评价方法:观察法、问答法、自我评价、同伴评价。
3. 评价内容:从众心理的定义、特点、原因、应对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独立思考、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

你可以例举类似 的例子吗?
请问:
这样的好奇心能够保持吗?
好奇心是把“双刃剑”把握得好,有利于激 发我们探究新事物的兴趣,有所发现,有所 创造,消除无知,促进成长,造福社会; 把 握得不好,就会侵犯他人,危害社会,伤害 自己。
怎样正确对待好奇心?
一方面:我们既要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范围 内积极探究,发挥其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积 极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要克制那些超越道德和法律 规范的好奇心,防止其消极影响,这是我们健 康成长的保证。
据说人永远不可能用自己的舌头添到自己的手肘。
据说,看到的人都会不由自主的 用舌头舔手肘。
想一想:从小到大, 你自己曾经对哪些事物产 生过好奇心呢?你又是如 何做的呢?
什么是好奇心?
好奇心是指与惊奇情绪相联系的,由 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 探索的心理状态。
我们现在有螃蟹吃是因为有人好奇而第一个去 吃了螃蟹,发现非常美味 瓦特发明蒸汽机不过因为他看到烧水时的情景 感到好奇 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好奇之下发现了万有引力
据说打喷嚏过于强劲了,会导致胸腔破裂,但是如果你想 要将这个喷嚏强行忍住,却会导致你头或者是脖子中某个血管 的破裂。 据说在你打喷嚏的时候,如果你坚持睁着眼打,说不定会 把你的眼球给一起打出来。 据说如果你打电话,超过一个小时,那么你耳朵里的耳屎 会增加大概 700倍左右。
据说如果把最普通的那种白炽灯泡放进嘴里就拿不出来了。
青少年应怎样正确对待从众心理?
我们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 不固步自封; 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不迷信、不盲从。
克服从众心理的途径有哪些?
1、提高知识水平。 你要成为你自己 2、培养自尊心与自信心。 既然成为一粒种子 3、提高自制性与独立性。 就要萌发出希冀的芽尖
第一单元心理健康教育(第1主题--第3主题,42张PPT)2015中考政治复习方案

考试内容与目标要求
考点梳理
第1主题┃ 认识自我
考点 2 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克服青春期的烦恼, 促进生理、心理的协调发展 (1)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在整个青春期,我们心理成熟的速度从总体上看慢于生 理成熟的速度,在我们身上,还体现出“一半是儿童, 一半是青年”的特征。 (2)青春期烦恼的主要原因 ①生理变化。②青春的萌动。③闭锁与开放的矛盾。 ④依赖与独立的矛盾。
√ √ √ √ √
考试内容与目标要求
考点梳理
领 主 域 题 积 极 适 应 社 会 的 发 展 和 进 步 内 容
目标 要求
识 理 运 记 解 用
√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 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厌学情绪和过度考试焦虑,培养正确 的学习观念,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 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挫折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的力量,维护集体的荣 誉和利益
考试内容与目标要求
考点梳理
第1主题┃ 认识自我
考点4 磨砺意志,陶冶情操,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形成 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1)坚强的意志是战胜挫折最可靠的保证。 (2)如何培养坚强的意志? 要提高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坚韧性,增强自制力。 (3)怎样磨砺坚强的意志 ①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 ②要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事做起。 ③应善于管理自己。 ④要主动在艰苦的生活和环境中锻炼自己。
第1主题 认识自我 第2主题 第3主题 交往与沟通 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考 试 内 容 与 目 标 要 求
领 主 域 题 内 容 目标 要求
识 理 运 记 解 用
√
知道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从众心理》ppt图文

目录
• 引言 • 从众心理的定义与特点 • 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 从众心理的影响与作用 • 如何正确认识从众心理 • 课堂互动与讨论 • 总结与反思
01 引言
主题介绍
什么是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 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符合群体标 准的行为。
规范性社会影响
个体为了适应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往 往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符合社 会期望。
个体心理的需求
安全感的追求
从众可以减少不确定性,降低决策风险,使个体感到更加安 全。
归属感的需求
个体渴望成为群体的一部分,通过从众来获得归属感和认同 感。
信息来源的单一性
信息传播的局限性
在某些情况下,个体获取的信息有限,只能依赖于群体的判断和选择。
培养批判性思维
鼓励学生对信息进行独立思考, 不盲目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分
析、判断和评估。
培养自主决策能力
在面对问题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轻易受他人影 响。
培养创造性思维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勇于尝试新 事物,不拘泥于传统思维模式。
增强自信心和自我判断力
认识自我价值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从
从众心理的特点
01
02
03
群体压力
个体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压 力,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可 和接受,而放弃自己的意 见或行为。
行为一致
个体为了与群体保持一致, 往往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或 观点,以符合群体的标准。
心理安全
个体认为与群体保持一致 可以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 避免被孤立或排斥。
从众心理的表现形式
幼儿园主题班会引导幼儿对社会世界的好奇心ppt课件(1)

方案三:举办“职业体验”活动
活动流程
1. 介绍不同职业的特点和工作内容,引导幼儿理解职业的社会意义。
2. 分组进行职业体验,每组选择一个职业场景进行模拟,如医生、警察 、消防员等。
方案三:举办“职业体验”活动
3. 在职业场景中,设置不同的 任务和挑战,如救治伤员、维护
治安、灭火救援等。
4. 幼儿通过角色扮演和任务完 成,体验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和
• 活动目标:通过模拟各种职业场景,让幼儿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工作内容,培养其职业意识和自我认知能 力。
$item2_c{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呈现发布的良好效果单击此处添加正文单击此处 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呈现发布的良好效果单击此处添加正文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九十单击此处添加正文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呈现发布的良好效果单击此处添加 正文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呈现发布的良好效果单击此处添加正文单击5*48}
活动目标:通过角色扮演,让幼儿了 解记者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培养其观
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活动流程
1. 介绍记者的工作和职责,引导幼儿 理解记者的社会角色。
2.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每组选出一名 “小记者”和若干名“被采访者”。
3. “小记者”针对幼儿园生活、学习 等方面提出问题,“被采访者”回答 问题。
利用游戏激发
设计有趣的游戏
设计与社会文化相关的游 戏,如角色扮演、猜谜语 等,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 社会知识。
结合游戏进行讲解
在游戏过程中,适时讲解 相关的社会知识和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 提问、表达自己的想法, 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探索 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系上述情景,谈谈从众心理对我们 的学习生活的影响 ?
二、从众心理对人的影响
对待从众心理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要辩 证看待。 (1)消极的一面是可能抑制个性发展,束 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缺乏主见。 (2)积极的一面,既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 慧和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 目自信等缺点。
生活再现
于是,他就开始小偷小摸,或者勒索一些低年 级学生的钱财。后来在毒资及其短缺的情况下,一 个“朋友”向他介绍了一种可以长期提供资金的方 法,那就是以毒养吸。“当时,我并不是想要通过 贩毒来发大财,我只是想通过贩毒来筹集吸毒的钱, 对于一个吸毒成瘾的人来说,只要能够找到钱来买 毒品,什么方法都会用的,况且,我们这些小人物 只是贩毒环节中最底层一环,所获得的那点钱只够 买一点毒品。”可是,就是这一点利诱,把刘成军 送进了监狱。
是什么导致这个人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四、什么是好奇心?
好奇心是指与惊奇情绪相联 系的,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 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的 心理状态。
五、好奇心对人的影响
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 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 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 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 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 堆问题。”罗素也是个大哲学家,后来维特根斯坦 的名气超过了他。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 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五、好奇心对人的影响
(2)好奇心也可能把我们引上歧路。 好奇心指向美好事物时,它会造福于 社会,而一旦与恶结缘,它就可能诱使 我们走向深渊,甚至陷入死亡的沼泽。
六、如何对待好奇心?
• 一方面,我们要在道德和法律允许 范围内积极探究,发挥其对学习、 工作和生活的积极作用; • 另一方面,我们要克制那些超越道 德和法律规范的的好奇心,防止其 消极影响,这是我们健康成长的重(1)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 法,不固步自封 (2)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不 迷信,不盲从
“潘多拉”魔盒
从前,有个人捡到一个精美的盒子,上面写着: “记住,无论何时,都不要打开这个盒子。否则,人类 将要遭到灭顶之灾。”这人开始吓了一跳,没敢打开盒 子,可总在想:这盒子里面究竟装的是什么东西呢?什 么东西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呢?最终他经受不住好奇心的 驱使,打开了盒子。结果,盒子里的东西跑出来了。从 此,人类就有了洪水、瘟疫、犯罪等等灾难。原来这是 一个“潘多拉”魔盒,里面装的都是邪恶。
实际上,欺骗人们的不是那个小男孩,而是 人们的从众心理。
一、什么是从众心理?
• 指个体在社会群 体的无形压力之 下,不由自主地 与多数人保持一 致的心理现象。
生活再现
情景1 晨读课上书声琅琅,平时不怎么喜欢读英语 的小王受到感染,不由自主地跟着读起来。 情景2 转学到初二(1)班的小华,看到同学都有 整理错题的习惯,也学了起来。 情景3 小明发现自己的数学题答案与其他同学们的答 案不一致,就把自己的答案给改了,结果却错了。 情景4 班里许多同学过生日大摆宴席,似已成风。后 天就是小张的生日了,他心想:别人都这样过生日, 我也不能例外,但是囊中羞涩……
总结新课
从众心理
是什么 对人的影响
好奇心
如何正确对待
五、好奇心对人的影响
(1)好奇心使人对感兴趣的新事物充满 探索的欲望,激励人们去接触新事物, 研究新问题,是学习、科研不断前进 的动力。
《一个少年毒贩的悲剧人生》
18岁的刘成军被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贩毒 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刘成军说:“第一次碰到毒 品觉得很好奇。一个年纪比我大的朋友在大家一起 玩的时候拿出白粉来吸,然后就叫大家来试试,大 家都试了,于是我也试了。”刘成军说第一次吸毒 其实并不好受,头晕、想吐,但是因为要面子,大 家都觉得吸毒是很“酷”的事,所以就吸了,也没 想到过会轻易上瘾。 当刘成军吸毒上瘾后才知道, 那种白色粉末是那么贵,平时母亲给他的零花钱根 本无法满足如此昂贵的消费。
九年级学生在周记中写道:“人家在看、 在谈,我不看、不谈,显得太傻帽、太老土; 人家在买、在玩,我不买、不玩,显得太寒 酸、太落伍了。同学一起看一起聊,我不关 心、不加入,会跟不上时代;同学们在一起, 大家说去买、说一起去玩,我不去,也显得 太不合群了,所以。。。。。。
联系日记,结合具体事例谈谈我们 如何“成为我自己”?
正确认识 从众心理和好奇心
《看热闹》
一个双目失明的小男孩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举着一副望远 镜“看”天空。公园里的游客看到小孩的样子,以为天空出 现了什么稀罕事物,于是纷纷买来望远镜对着天空眺望。公 园外面的人看到公园里的人都在看天空,觉得天空肯定是发 生了什么新鲜事,也争先恐后地买来望远镜对着天空眺望。 直到小男孩从长椅上站起来,摸索着向前走去,人们才知道, 原来天空什么稀罕物也没有。 看到那些被双目失明的小男孩“欺骗”而跟着凑热闹买望 远镜看天空的人,你会觉得他们的行为很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