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沧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沧州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在调整中求发展、在逆境中求突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力推进沿海强市建设,整体经济实现了稳中求快、稳中求好的发展目标。
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利税突破500亿元大关。
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升,全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3.5%,比2011年提高0.9个百分点。
一、综合全年全市生产总值(GDP)完成2811.9亿元,同比增长10.6%,分别高于全国(7.8%)和全省(9.6%)2.8个和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18.6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479.05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014.17亿元,增长9.2%。
三次产业结构为11.3:52.6:36.1。
从整体经济构成看,投资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61.6%、消费贡献率37.6%、净出口贡献率0.8%;投资、消费、净出口分别拉动经济增长6.5、4.0、0.1个百分点。
全年消费价格趋势上涨。
全市消费价格(CPI)累计上涨3.3%,其中,城市上涨3.4%,农村上涨3.0%。
从结构看,八大类价格全部上涨,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类累计上涨6%、6.2%、2.5%、1.8%、2.9%、0.2%、0.3%和2.8%。
二、农业随着各项惠农政策逐步落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576亿元,同比增长4.2%。
其中,种植业产值312亿元,增长3.3%;畜牧业产值163亿元,增长4.7%;林业产值4.2亿元,增长3.5%;渔业产值23亿元,增长0.62%。
全年粮食总产量483.66万吨,比上年下降2.15%;油料总产量9.71万吨,下降0.28%;棉花总产量12.34万吨,下降10.63%;蔬菜总产量585.76万吨,增长5.38%;肉类产量46.73万吨,增长2.5%;禽蛋产量33.54万吨,增长0.1%;水产品产量12.35万吨,增长1.2%;牛奶产量10.82万吨,下降3.2%。
沧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沧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是全市经济发展较快、较好的一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全部超额完成任务,增长速度均居全省前列,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全部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直接利用外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6项指标增速居全省前三位。
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升,全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十一五”到12.3%,比去年提高0.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有了一个精彩的结局,同时,也为“十二五”的良好开端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GDP)完成2203亿元,同比增长14.5%,比全省增速高2.3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52.6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117.1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833.3亿元,增长17.4%。
三次产业结构为11.5:50.7:37.8。
从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来看,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68.6%,比去年降低1.2个百分点,总消费贡献率30.1%,比去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1.3%,比去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全年消费价格趋势上涨。
全市消费价格(CPI)累计上涨3.2%,其中,城市上涨2.9%,农村上涨3.5%。
从结构看,八大类商品中有四类上涨四类下降,上涨的分别是:食品类上涨9.4%,烟酒及用品上涨3.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3.2%,居住类上涨4%;下降的分别是:衣着类下降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1.6%,交通和通信下降2.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1.5%。
二、农业随着各项惠农政策逐步落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454.6亿元,同比增长6.57%。
其中,种植业产值252.3亿元,增长4.35%;畜牧业产值121.6亿元,增长11.72%;林业产值3.2亿元,下降5.38%;渔业产值19.8亿元,增长10.43%。
沧州2008-2010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经济数据2012

城市评价之—二沧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一、城市规模及人口
1-1 河北省设区市(市区)土地面积 (2009年)
1-2 2010年年河北省11设区市人口统计表
2011年一至三季度河北设区市地区GDP总量及人均拥有量排行表
2008年-2010年设区市生产总值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2008年-2010年各市地区产业结构单位:亿元
年各市商品房房地产开发情况单位:平方米
3-2 2008年各市商品房按用用途销售情况单位:平方米
4-1 2008年-2011年设区市各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单位:亿元
4-2设区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单位:元
4-3 2008年-2010年各市地区居民储蓄存款
4-4 2008年-2010年各市地区农村居民收入
4-5 2008-2010年各市人均居住面积单位:平方米/人
5-1 城镇化水平。
2002沧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沧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时间: 2010-03-22 10:41:25沧州市统计局(2003年2月25日)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各项改革、努力扩大对外开放,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市场繁荣、物价稳定,财政状况大为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均取得新进展。
初步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完成5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86. 4亿元,第二产业261.5亿元,第三产业183.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5%、12.1%和12%。
一、农业去年我市农业紧紧围绕“四大产业、一大工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取得明显成效,使草枣业继畜牧业之后成为我市农业生产的又一发展亮点。
全市小枣面积160 万亩,比上年增加15万亩,增长10.3%。
红枣产量24.15万吨,增长27.2 %。
小枣、牧草龙头加工企业分别达到9家和2家,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1987万元和1899万元。
在遭受严重旱灾的不利情况下,我市农业总体上仍然保持增长态势,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50亿元,比上年增长 1.4%。
主要农产品产量完成情况:单位2002年比上年增长%粮食万吨259.1 -18.42其中:小麦万吨129.2 -11.7玉米万吨106.7 -23.0棉花万吨7.45 -15.3油料万吨 6.53 -16.7水果万吨133.6 3.91其中:梨万吨46.4 6.3苹果万吨11.6 15.8蔬菜万吨259.8 24.7肉类总产量万吨34 11其中:猪肉万吨12.4 4牛肉万吨7.1 6羊肉万吨 3 8奶类产量吨32965 63生猪存栏万头141.4 6羊存栏万头252.1 9林业生产步伐加快。
沧州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7

沧州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沧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沧州调查队(2018年3月7日)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全市经济平稳增长、质量提升,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动能支撑增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816.9亿元,比上年增长7.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07.7亿元,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904.5亿元,增长 4.4%;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604.7亿元,增长11.0%。
三次产业结构为8.1:49.9:42.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率66.5%。
2013年-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3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08万人,困难人员就业1.1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2万人,消除零就业家庭222户,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2%以下。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0.3亿元,同比增长9.0%。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54.6亿元,同比增长9.4%。
国税收入335.3亿元,同比增长18.2%;地税收入125亿元,同比增长18.9%。
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640.8亿元,比年初增加342.1亿元。
其中,住户存款3200.6亿元,比年初增加241.1亿元。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798.54亿元,比年初增加323.8亿元。
其中,住户贷款973.79亿元,比年初增加178.39亿元。
存贷比60.16%,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沧州市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9%,涨幅较上年扩大0.3个百分点。
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七升一降”。
其中,食品烟酒上涨1.0%,衣着上涨1.4%,居住上涨1.6%,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5%,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5%,医疗保健上涨11.3%,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0.9%,交通和通信下降0.3%。
2002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

2002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2年是中国入世元年,也是实施常州市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的第一年。
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揽全局,紧紧抓住世纪之初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力拼搏,使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取得进步,成为“九五”以来发展速度最快、运行质量最好、城市建设力度最大、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一年。
我市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一、经济发展经济总量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据初步测算,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76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2.4%,增幅提高0.4个百分点,是199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5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430.8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280亿元,增长12.3%。
三次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比重为6.5﹕56.7﹕36.8,其中,第三产业比重较上年上升0.4百分点。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2万元,达到22260元(相当于2690美元),比上年增加2556元。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总量规模上新台阶。
2002年,全市实现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2.9亿元,比上年增长35.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6.5亿元,增长60.4%。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稳步上升,较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达到13.5%。
财政支出61亿元,增长47.1%。
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总量再创新高,重大项目明显增多。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0亿元,增长31.1%,增幅较上年提高14.4个百分点,创近十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在各类投资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58.6亿元,增长34.4%;更新改造完成投资47亿元,增长27.2%;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1亿元,增长27.5%。
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工业投入明显扩大,全年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12.3亿元,工业完成投资123.7亿元,分别增长16.2%和41.2%。
2006年沧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沧州市统计局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拼搏,扎实苦干,在宏观调控中抓机遇,在克服困难中求发展,中心城市、临港区域、县域经济三大板块协调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了“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的目标,为实现沧州大发展、快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一、综合全市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281.67亿元,比上年增长15.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2.02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699.49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440.16亿元,增长17.6%。
三次产业结构为1 1.1:54.6:34.3。
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8658元,比上年增长14.3%。
物价稳中趋升。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5%,其中城市下降0.1%,农村上涨0.9%。
在各种消费品中,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涨幅分别为0.9%和4.1%,是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2%,涨幅比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9%。
表1 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情况(%)指标全市城市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100.5 99.9 100.9一、食品100.9 99.1 102.8粮食102.3 102.2 102.4肉禽及其制品92.3 102.0 89.7蛋类99.6 94.8 104.3水产品97.8 96.4 99.4鲜菜96.4 85.0 107.9二、烟酒及用品99.8 100.3 99.5三、衣着96.8 96.5 97.1四、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100.2 101.4 98.7五、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100.7 99.7 101.6六、交通和通讯98.7 98.7 98.6七、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99.0 98.8 99.1八、居住104.1 106.3 102.9就业人员增加。
年末城镇就业人员77.1万人,比上年增加1.52万人。
2010年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河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2011年2月22日2010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既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这个核心,认真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国民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如期实现,为实施“十二五”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实现20197.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同比加快2.2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62.8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0705.7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6928.6亿元,增长13.1%。
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2.7%、53.0%和34.3%。
图12005-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亿元)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1%。
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8%。
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上涨9.0%和10.9%。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5.1%。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4%。
图2 2005-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表1 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及涨跌幅度指标指数比上年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3.1 3.1 食品107.8 7.8烟酒及用品101.5 1.5衣着97.5 -2.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99.8 -0.2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102.5 2.5交通和通信99.1 -0.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00.1 0.1居住104.1 4.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6%,比上年回落0.07个百分点。
全部财政收入2410.5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30.8亿元,增长24.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沧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时间: 2010-03-22 10:41:25沧州市统计局(2003年2月25日)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各项改革、努力扩大对外开放,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市场繁荣、物价稳定,财政状况大为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均取得新进展。
初步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完成5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86. 4亿元,第二产业261.5亿元,第三产业183.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5%、12.1%和12%。
一、农业去年我市农业紧紧围绕“四大产业、一大工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取得明显成效,使草枣业继畜牧业之后成为我市农业生产的又一发展亮点。
全市小枣面积160 万亩,比上年增加15万亩,增长10.3%。
红枣产量24.15万吨,增长27.2 %。
小枣、牧草龙头加工企业分别达到9家和2家,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1987万元和1899万元。
在遭受严重旱灾的不利情况下,我市农业总体上仍然保持增长态势,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50亿元,比上年增长 1.4%。
主要农产品产量完成情况:单位2002年比上年增长%粮食万吨259.1 -18.42其中:小麦万吨129.2 -11.7玉米万吨106.7 -23.0棉花万吨7.45 -15.3油料万吨 6.53 -16.7水果万吨133.6 3.91其中:梨万吨46.4 6.3苹果万吨11.6 15.8蔬菜万吨259.8 24.7肉类总产量万吨34 11其中:猪肉万吨12.4 4牛肉万吨7.1 6羊肉万吨 3 8奶类产量吨32965 63生猪存栏万头141.4 6羊存栏万头252.1 9林业生产步伐加快。
全市林业产值完成0.6 亿元,比上年增长56.5 %,全年人工造林2263公顷,增长39. 3%。
森林覆盖率为17.2%,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
淡水产品产量继续下降,海水产品产量有所提高。
全年水产品产量完成10.2万吨,比上年下降0.6%,其中海水产品产量8.1万吨,增长0.1%,淡水产品产量2.1万吨,下降3.2%。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901.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7%,全市拥有大中型拖拉机6 441台,小型拖拉机205693台,同比分别增长29%和5.1%。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18832公顷,机电井95016眼,农村用电量227021万千瓦/时,化肥施用量24.2万吨。
乡镇企业保持较快发展。
去年全市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入53.6亿元,比上年增长17.9%,企业个数达到1289 71个,职工人数为83.5万人,分别增长4.8%和5.7%。
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1171.6亿元,营业收入完成105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9%和15.4%;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304.9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7.4%,比上年上升3.4个百分点。
乡镇企业实现利润89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6. 7%和8.7%。
出口交货值3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1%。
二、工业和建筑业2002年我市工业紧紧围绕结构调整,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并举,积极实施“质量兴企”战略和“扶优扶强、帮危解困”两大工程,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全面增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7.6亿元,比上年增长16.06%,从所有制构成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完成增加值28亿元,集体工业完成增加值14.05亿元,分别增长14.04%和10.11%;股份合作制工业完成1.65亿元,股份制工业完成增加值37.57亿元,分别增长17.88%和20.29%;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完成增加值9.4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3%,农村工业完成增加值33.21亿元,增长14.15%;从轻重工业构成看,轻工业完成增加值23.33亿元,增长11.24%,重工业完成增加值54.3亿元,增长17.97%;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工业完成增加值32.63亿元,小型工业完成增加值44.9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51%和20.3%。
全年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7.83%,比上年提高0.53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完成情况:单位2002年比上年增长%原盐万吨212.317.9发电量万千瓦小时6481345.9供电量万千瓦小时84140810.1配混合饲料万吨31.79.5白酒吨12489-9.5啤酒吨31640-21.5纱吨4400712.7布万米3178.17-17.1铅笔万支2225217.2机制纸吨139468 4.3原油加工量万吨218.5320.3烧碱(折纯)万吨16.6610.7合成氨万吨55.5914.2化肥(折纯)万吨41.7114.1电力电缆公里23880518.8树脂万吨28.58 5中成药吨71260塑料制品吨63663 5.3水泥万吨81.56-10.7服装万件2601.5 3.3变压器千伏安249986-22.3火柴万件119.65-21.6乳制品吨1862915倍工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初步统计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实现利税23亿元,比上年增长37.96%,其中省属以上工业完成6.3亿元,市属工业完成2523万元,分别增长257.94%和下降74.65%。
市属以下工业实现利税16.45亿元,增长18.84%。
全市工业实现利润9.5亿元,增长69.1%。
产品销售收入完成293. 6亿元,增长14.98%,企业亏损面为20.94%,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16亿元,比上年下降52.3%。
新产品产值率为0.37 %,与上年基本持平。
建筑业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全市建筑业完成施工产值57.96 亿元,比上年增长8.2 %,施工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70万平方米,增长3.8%,房屋竣工面积534万平方米,增长1.4 %。
施工生产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完成11.82亿元,增长2.8 %,工程结算收入57.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实现利税 3.93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其中利润总额完成1.77亿元,增长24.6 %。
三、固定资产投资2002年我市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力度,采取必要措施保证重点项目建设,全市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重点优势行业投资得到加强。
全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4.3亿元,比上年增长2%,其中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9.13亿元,增长17.1%。
按所有制构成分,国有及控股单位完成投资47.84亿元,下降19.9%,城镇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3亿元,下降10.4%;按建设性质分,基本建设完成投资39.87亿元,下降10.6%,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3.43亿元,增长5.2%。
此外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0.1亿元,比上年增长42.4%。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2002年我市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功能,实施了维明路排水、南环桥等9 项路桥工程,投资4400万元新修道路8.3万平方米,新修排水管道6834米。
实施了西二环、新华西路等12条路段的路灯安装工程,新增路灯438基。
在城市形象建设方面突出抓好南湖广场工程,共投资1100万元,硬化面积1.4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9万平方米,建成了由世纪之门、林荫区和九河下梢组成的面积为3.3万平方米的休闲娱乐广场。
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旨在美化环境的“通透绿化工程”,并大力抓好专业绿化和庭院绿化工程,市区共植乔灌木100万株,新增绿地2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1.9%。
为改善供水状况,投资1.9亿元完成了改水降氟二期工程,使我市市民彻底结束了饮用高氟水的历史。
此外还实施了天然气工程、污水处理厂工程和垃圾处理厂工程,截至目前已有11000户居民告别液化气用上了清洁、环保的天然气。
四、交通运输和邮电业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交通运输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全年用于交通运输的投资为15.6亿元,其中总投资3.67亿元的京沪高速公路泊海扶贫连接线已竣工通车,新建一级公路105.8公里,总投资3.6亿元的保沧线工程,累计完成1.17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32.5%,通车里程达到24.3公里;投资总额3.9亿元的沧乐线,本年完成投资1. 45亿元,完成计划总投资的37.2%;106国道沧州段计划总投资6.3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6.25亿元,完成计划总投资的98%,新增公路108公里。
全市公路货运量完成6886万吨,货运周转量完成850838万吨公里,分别增长41.7%和16.7%;公路客运量完成7700万人,客运周转量完成457033万人公里,分别增长12%和1.1%;地方铁路完成货运量111万吨,货运周转量7598万吨公里。
黄骅大港完成吞吐量50.5万吨。
邮电通讯业发展加快。
全年邮政部门完成业务总量1.84亿元。
全市固定电话到达107.4万户,住宅电话到达101.1万户。
移动电话用户迅猛增加,全市移动电话拥有量达到77.4万户。
五、国内贸易与物价2002年全市国内贸易业保持了平稳增长。
丰富的商品品种、充足的市场货源、平稳的市场物价构成了沧州零售市场的基本格局,而稳定的消费心理、成熟的消费理念也促进了买方市场的形成。
据统计,全市200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城市的消费品零售额完成69.7亿元,增长11.2%,县城的消费品零售额完成22.3亿元,增长11.6%,农村的消费品零售额完成58.6亿元,增长9.5%,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消费品零售额110.3亿元,餐饮业完成15.2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1. 5%和13.4%;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完成消费品零售额26.7亿元,集体经济完成消费品零售额12.4亿元,比上年分别下降6.5%和0.8%。
以个体经济为主的其他经济类型完成消费品零售额101.3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个体经济完成79.9亿元,增长13%。
商品交易市场繁荣活跃。
全市商品交易市场总数已达506个,其中消费品市场485个,生产资料市场21个,消费品市场成交额完成203.4亿元,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完成44.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5.3%和12%。
物价水平保持稳定。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0.8%,消费品价格指数为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