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小论文

合集下载

化学实验创新论文(8篇)

化学实验创新论文(8篇)

化学实验创新论文(8篇)化学实验创新是化学教育和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通过创新化学实验,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同时也可以进行新颖的研究,开展前沿领域的探索。

本文将介绍8篇化学实验创新论文,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一篇论文的题目是“硒化铋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作者通过实验室制备并表征硒化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硒化铋在光电领域的应用。

其中,硒化铋的制备可通过沉淀法、水热法等方法实现,而硒化铋的光电性质则可以通过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等手段进行测定。

该论文的创新点在于整合了硒化铋的制备和应用两个方面,探索其在光电领域中的潜在应用。

第二篇论文的题目是“基于碳氢化合物的反应机理研究”。

作者通过对苯甲酸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反应过程进行研究,探索了反应机理中碳氢化合物的作用。

其中,作者采用了核磁共振光谱、质谱等手段,对反应中间体进行了鉴定和分析。

该论文的创新点在于深入探索了碳氢化合物在反应机理中的作用,为类似的反应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第三篇论文的题目是“基于纳米材料的催化反应研究”。

作者以银纳米颗粒为催化剂,研究了硝基苯在银纳米颗粒表面上的加氢还原反应。

该论文的创新点在于将纳米材料应用于催化反应中,实现了对硝基苯的高效加氢还原,同时也探索了银纳米颗粒的催化机制。

第四篇论文的题目是“新型有机金属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作者制备了一组新型铂配合物,以此作为有机金属催化剂,研究了其在有机合成反应中的应用。

该论文的创新点在于设计了新型有机金属催化剂,具有更高的活性和选择性,为有机合成反应开拓了新的途径。

第五篇论文的题目是“氮气还原反应的机理研究及其应用”。

作者以氨为还原剂,研究了氮气还原反应的机理,并应用于有机合成反应中。

其中,作者采用了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等手段对反应中间体进行了鉴定和分析。

该论文的创新点在于深入研究了氮气还原反应的机理,并实现了氮气的高效转化。

第六篇论文的题目是“基于材料科学的石墨烯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化学论文(4篇)

化学论文(4篇)
氧化还原反应 化合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
SO 2 +I+2HO=4H +SO 4 +2I 2 2
+
2-
-
1.3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 教材中设计了如下的图示,编者用意很明确 , 以同一时间内气球膨胀大小来确定反应剧烈程度 。 结论是“ 从上述实验现象可以 看 到:NaHCO 3和 Na 2 CO3都能 与盐酸反应,但 NaHCO3与稀 盐酸反应要比NaCO 2 3 与稀盐酸 的反应剧烈得多 。” 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未
2+ -
10
化学教学
2006年,第5期
广告 “高考成功通道,华夏名师打造, 一轮复习 A计 划, 考场鼎定微笑 。” 做完该本习题,考场能绽出微笑吗?不成傻 瓜, 也成书呆子。 且看化学卷的开篇靡页考点 1 中氧 化还原反应一节, 22 题中有四题是错题 ,提供答案 也有多处错误。让我们共同来剖析1、2 题。 第一题 :2g灼热的炭跟适量的浓硫酸反应,炭 全部反应完毕,共收集到气体6.72L( 标准状况 ),则 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为( A . 0.67mol D.0.02mol 第二题 :R 2O 8 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可把M n 离 子氧化为MnO , 若反应后R2O 离子变成RO ,又 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 ∶ 2, 则R 2 O8 中R 元素的化合价为( A.+3 B.+5 C.+6
n-
2+
2-
-
+
n-
2 症结所在。 12
2-
“炭全部反应完毕” ,按上述解题思路, 可以
2-
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应为: ×2=0.33mol。题面设计的选项中无此数据 。 炭作还原剂升价应该是逐步升高的 , C→ CO→ CO 2,常写 C→CO 2 是终态结果。 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静态思维观的载体 ,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它 ( 省 去 了许多丰富的内涵 ) 。作为人师切不可糊涂到 此。 炭 作 为 还 原 剂 应 该 是 先 生 成 +2 价,再 升 到 +4价。 如果命题非得把作为正确答案, B 就必须加上 一 句 话:“ 将气体通过足量强碱溶液可以全部吸 收” 或修改后面的话,“ 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

论文(6篇)

论文(6篇)

论文(6篇)论文模板篇一化学论文2200字(一):化学分析中误差的影响因素及处理措施研究论文关键词:化学分析;误差;影响因素0引言化学分析是十分繁琐的,经过多个步骤的分析与计算才能得出最终的数据结果。

在这一分析过程中,分析方法、试验器具、实验坏境与条件等等因素都有可能对测量结果造成影响,导致分析误差的出现。

1化学分析中的误差主要包括哪些种类1.1过失误差过失误差也被称为粗差,这种化学分析误差的存在是由于工作人员在化学实验与分析的过程出现失误导致的。

常见的过失误差包括加错化学试剂、读错刻度或者用错实验仪器,这些都属于不规范操作,因此所产生的实验数据是无效的。

过失误差通常都是由人为因素导致的,受到的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在化学分析中这种误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化学实验操作与分析人员只要在操作时严格按照实验规定流程与操作标准来实施,通过科学严谨的操作就可以避免这一误差的出现。

1.2系统误差化学实验分析中的系统误差具有单向性与重复性的特点,就是在同等条件下连续多次进行反复实验测定依然会出现误差。

并且这种误差不是偏高就是偏低,所出现的正负差值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是由于某一个固定的因素导致了实验系统出现了误差。

化学实验系统误差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方法误差、人为误差以及辅助品误差三种。

其中方法误差指的是化学实驗的方法科学性不足,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由于实验是间断性来实施的,或者实验所进行的空间不同以及指示剂选择等造成了误差的出现。

人为误差指的是化学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实验人员的操作不规范或未按照标准流程来操作,导致了实验结果的数据与正确数据之间出现的偏差。

辅助品的误差往往集中在容器误差、水和试剂误差两大方面,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天平、各种容器等都是十分常见的,也往往是必须品,如果实验容器的刻度不准确或者天平的砝码不准确等都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此外,在实验中试剂和水之间的比例误差,或者受其他原因的影响而出现误差。

在实际工作中,化学实验分析中的误差由于系统因素所造成的相对较少,并且这些因素是可以进行检定与校正的。

初中化学实验论文(8篇)

初中化学实验论文(8篇)

初中化学实验论文(8篇)初中化学实验论文(8篇)第一篇:初中化学实验有效性研究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参与实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可以让学生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由发挥和互相配合。

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更灵活地创学内容与手段,使之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有位名人说:“我看到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

”这充分说明学生的亲自体验在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的实验大多操作比较简单,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相互配合或独立完成。

如比较常见金属(Mg、Zn、Fe、Cu)的活动性顺序时,我们以金属Mg、Zn、Fe、Cu分别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的速度确定它们的活动性强弱。

如果仅是老师演示,一来学生看到的实验现象不够明显,二来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可以请学生上来与教师共同完成或让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在一边适当指导),既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充分调动其他学生的研究积极性。

又如“在比较NaOH溶液与Ca(OH)2溶液吸收CO2气体的效果谁好时”?我事先收集好两可乐瓶的CO2气体和配置好饱和石灰水与NaOH溶液,课堂上请学生上来做:在一瓶中倒入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在另一瓶中倒入等量的饱和NaOH溶液,再分别振荡并观察变化。

明显看到两瓶都变瘪,加入NaOH 溶液的可乐瓶变得更瘪,从而知道NaOH溶液比Ca(OH)2溶液吸收CO2气体的效果更好。

因此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亲自参与实验,积极性很高,整个实验过程兴趣盎然,同时课堂气氛活跃,比教师在讲台上单纯地演示、学生在下面被动地接受效果要好得多。

二、让学生自主探究,挖掘学生实验潜能对于初中化学教材而言,大多数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即让学生从已知结果推算过程,这对喜欢追求未知与新奇的学生来讲略显枯燥,所以教师要大胆创新,让学生自主探索。

化学与人类生活论文(10篇)

化学与人类生活论文(10篇)

化学与人类生活论文第1篇:人类对化学的认识和利用始于农业。

两千多年前,人类就能够经过腐殖或燃烧植物获得肥料,经过用石灰对酸性土壤的改良,争取粮食的丰产丰收。

20世纪初,人类发明了合成肥料,而后又创造了各种农药、高效饲料、肥料添加剂。

异常是20世纪中叶,以土壤为基础,以植物营养为中心,以肥料为手段综合研究三者之间关系的农业化学的出现,将盆栽试验、田间试验、农业化学分析、作物营养诊断、同位素技术、仪器分析技术等化学技术应用于农业,开辟了农业生产的新天地。

无论在任何时候,农业都离不开化学的支持。

比如:要使农作物优质高产,就必须防治病虫害,防治病虫害在目前的条件下首选就是使用农药,而研制高效低残毒的农药必须应用化学知识。

为了使农作物的果实色泽、大小、品质、风味及抗逆本事贴合人们的要求,就必须对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实施人工调控,而植物生长调控剂的研究也需要化学。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便于人们对其营养成分的吸收,更是化学的功劳。

食品中的三大主要营养素是糖、脂肪和蛋白质。

在人体内,糖被氧气氧化后,产生足够的热量,供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需要;脂肪供给人体热量以维持体温;蛋白质是人类细胞原生质的组成部分,能够促进人体组织的生长和修补。

除此之外,食品还包含多种维生素、纤维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使人体得到均衡发展,增强抵抗力,抵御各种传染病。

为了增强食品的营养成分,改善食品的品质,延长食品的保存期,人们往往要经过化学的手段,到达既定的目的。

比如:生柿子包含鞣质,不仅仅涩口,还对胃肠有刺激。

我们就能够把生柿子密闭在一个室内,增加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降低氧气的浓度。

使生柿子在缺氧呼吸的条件下,内部产生乙醛、丙酮等有机物。

而这些有机物能将溶解水的鞣质变成难以溶解于水的物质,于是柿子吃起来没有涩味,又香又甜。

在我们的生活中,制作糕点、馒头等的面团一般都要添加酵母或发醇粉进行发酵,使制成的糕点、面包疏松可口。

大学化学实验论文范文(共4篇)

大学化学实验论文范文(共4篇)

大学化学实验论文范文(共4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对饮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他们想让食品更方便、更多样、更有风味、更有营养、更加的高级,而为了满足这些要求,仅仅利用我们的天然资源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们渐渐开始离不开食品添加剂了。

食品添加剂是我国食品工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近年来,国内外由于食品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故而正确认识和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至关重要。

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研究和实践,建立了基于化学工程视角的“2121”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即,建设校内和校外“两支”师资队伍、构建“一个”突出实践性与应用性特点的培养方案、打造校内实验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两个”培养平台、建立“一个”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企业实际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该研究将为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依据,为其他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借鉴,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与实践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大学化学论文范文一:开放式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摘要:针对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模式代替传统式实验教学的模式。

以学生为主导地位,让学生进行开放式实验,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关键词:开放式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实验教学又是化学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学好化学就必须做好实验教学。

化学的四大分支学科之一的无机化学是以无机化学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无机化学实验是长江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和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各专业跨入大学校园后所接触的第一门基础实验课程,是老师与学生在教学科研相结合所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无机化学实验具有独特性:一是所用仪器设备、药品种类等都很多;二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操作虽然简单但是多样化;三是实验现象复杂。

小论文《我身边的化学》(共5篇)

小论文《我身边的化学》(共5篇)

小论文《我身边的化学》(共5篇)第一篇:小论文《我身边的化学》《化学与现代生活》小论文我身边的化学摘要: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规律为对象的自然学科。

也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

21世纪,化学作为一门中心学科,正在不断向生命、信息、材料等领域渗透或交叉。

化学不是课堂中出现的定理和方程式,也不是只有工业等方面才用得上的东西,它是处处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的。

关键词:身边化学生活现代和谐本学期,有幸选修了化工与材料学院王淑波教授的《化学与现代生活》课程。

王教授广博的化学知识加上妙语连珠的课堂讲解,令同学们真正学到了关于化学与现代生活的一系列知识;王教授绚丽的笑容给在场的所有人留下阳光般的印象。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明白了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规律为对象的自然学科。

也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

21世纪,化学作为一门中心学科,正在不断向生命、信息、材料等领域渗透或交叉。

化学不是课堂中出现的定理和方程式,也不是只有工业等方面才用得上的东西,它是处处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的。

就拿日常生活来说,如果没有一些化学常识,你也许会饶很多弯路或给自己找来很多不便。

吃药喝水是大家都熟悉的事。

但有些人却想当然,偏要发明用茶冲服药物的方法服药,这看上去似乎没有问题,其实不然。

茶里含有一种叫躁酸的物质,它可以与药物中的蛋白质、生物碱、重金属盐等物质发生反应而产生沉淀,这不但影响到药物的疗效,还会产生一些副作用。

因此,像胃蛋白酶、富马酸铁等药物就不能以茶服之了。

茶叶里还含有咖啡因、茶碱等成分,它们有兴奋神经的作用,所以在服用中枢神经抑制药物时不易使用茶水送服。

又比如蒸锅水一例。

在家庭中蒸馒头或小菜的水叫蒸锅水。

这种水不能喝也不能煮饭或烧粥,这是什么原因呢?蒸锅水中含有微量的硝酸盐,当水被长时间加热时,硝酸盐的浓度相对地增加,它在受热分解后变成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对人的健康是十分有害的,可以使人体血液里的血红蛋白变性,不能再与氧气结合。

有机化学论文六篇

有机化学论文六篇

有机化学论文六篇有机化学论文范文1备课时需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求,确定讲课内容和重点。

例如,在给生物制药专业本科生讲授有机化学时,需向同学阐述有机化学在制药领域中的应用,在药物合成过程中所用到的有机反应类型和机理,特殊是引入绿色化学的概念,以削减在制药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达到资源最大化利用。

在讲到乙烯聚合这一部分内容时,可向同学介绍聚合物在生活中的详细应用。

比如说,生活中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分大多是聚乙烯,常用药物纯化分别、污水治理领域的膜分别技术,其核心部件膜组件也大多是高分子聚合物,比如聚醚砜超滤膜、聚偏氟乙烯超滤膜、聚氯乙烯微滤膜等。

而在膜技术领域,膜污染问题是制约膜技术进展的瓶颈,可以通过对膜表面进行化学改性的方法提高膜的抗污染性能,这些都要用到有机化学相关学问。

通过这些事例,进行专业引导,可以提高同学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热忱。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形式有机化学中涉及到大量化学方程式、电子结构、分子构型等抽象概念,而多媒体课件则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补充。

在讲解相关反应机理时,对于化学反应过程最好做成动画演示,关心同学理解并且加深印象。

例如,在讲解碳原子杂化轨道形成过程中,电子跃迁,轨道的杂化过程可通过flas 演示,老师应结合每一步动画讲解相应的机理,从而让同学对抽象的过程有宏观的熟悉。

同时,在采纳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需留意板书与多媒体课件有机地结合,对于一些反应过程必需利用板书进行具体的讲解,过分依靠课件有可能造成细节讲解不透彻。

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意引入生活中的案例,使枯燥的理论生活化。

例如,在讲授蛋白质化学这一章内容时,可先布置一个有关蛋白质的小课题,让同学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并在课中进行讲解。

例如,在生活中,假如误服了含有大量重金属的食物,如何采纳急救措施,其解毒原理又是什么?儿童重金属中毒会对其生长发育有什么影响?同学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查阅,搞清晰相关问题的原理,同时又增加了生活常识,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系的化学元素化学元素的丰度与起源是自然科学的重要问题。

太阳系的元素丰度与起源是研究太阳系天体以及宇宙起源演化的基础,在地球科学及很多应用领域都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太阳系的元素丰度数据不断地更新,新发现的元素同位素核素“异常”挑战太阳系天体起源学说。

自1869年门捷列夫提出化学元素周期表以来,元素的性质分布规律和起源演化一直是自然科学探讨的重要课题太阳系的元素丰度与起源是研究太阳系天体以及宇宙起源演化的基础,在地球科学及很多应用领域都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意义。

2 0世纪初,利用地壳和陨石的成分资料,尝试确定宇宙物质的平均成分。

基于20世纪20〜30年代地球岩石和陨石的丰富化学资料,Goldschmidt在1938年编制了宇宙的元素丰度表。

他认为没有经历地壳岩石那样熔融和结晶的陨石能提供宇宙物质的平均成分。

同一时期,天文学家开始由太阳的光谱来测定太阳的元素丰度并很快认识到,除了氢和其它挥发性的元素外,地球和太阳的元素丰度类似。

1956年,Suess和Urey综合陨石和太阳光谱的资料,并引用元素的核合成论据,编制了新的元素表。

随着陨石分析资料的改进和从太阳(光球)光谱的资料更准确地测定元素丰度,AnderS和GreVeSSe 等先后发表了改进的元素丰度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多年来,太阳系的元素丰度数据又有很多更新,各种新编制的元素丰度表趋于一致,大多元素的丰度符合精度好于10%而新发现的元素同位素核素“异常”挑战太阳系天体起源学说。

下面简要介绍太阳系元素奇缘问题。

1.太阳光球的元素丰度通常观测的太阳吸收线光谱是在太阳低层大气-—光球层产生的。

虽然太阳中央区在进行氢聚变为氦的热核反应,但主要是由辐射转移过程向外传输能量,而不会影响光球层的元素丰度,因此,太阳光球的元素丰度基本上可以代表太阳和太阳系的原始丰度。

由于太阳光谱的优越观测条件和相应的天体光谱分析理论进展,可以测定很多太阳元素的准确丰度。

在由太阳光球的高分辨吸收线光谱推求元素丰度中,很重要的因子是由实验室测定的原子的相应能级跃迁概率,正是更准确的跃迁概率改善了太阳的元素丰度数据。

Pal me和JoneS在2003年编制新的太阳光球元素丰度表,归化到天文学常用的元素丰度,即取氢原子数目为1012时各元素相对数目。

跟以前的元素丰度表比较,太阳的氧丰度l OgN从(8.93 ±0.35 ) 减到(8.69 ±0.05), C/O丰度比从(0 .43 ±0. 06 )增大到(0.50 ± 0.07 )。

太阳光谱缺乏稀有气体谱线,He的丰度从标准的太阳模型导出,Ne和A r的丰度从太阳高能粒子测量得到,Kr和Xe的丰度由核反应计算得到。

2 陨石的元素丰度陨石可以分为未分异和分异两大类。

未分异陨石是未加热到融融分异的星子碎块,他们的化学成分应代表星子的,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太阳系的原始成分。

分异陨石的物质则经过熔融分异,不能代表太阳系原始成分,而显示演化线索。

未分异陨石普遍含有球粒状硅酸盐集合体,故通常称为球粒陨石,按化学组成分为碳质球粒陨石,普通球粒陨石,顽辉石球粒陨石等。

碳质球粒陨石再分为Cl,CM等化学群。

按照凝结温度,元素的宇宙化学分类为:难熔的,主要的,中等挥发的和高挥发的。

陨石的元素相对含量(归化到各种元素与Si的质量比)测定结果表明,碳质球粒陨石不仅大多数难熔元素甚至很多高挥发元素都在测定精度范围内,尤其是Cl陨石的符合程度更好,而主要是陨石匮乏H, He等元素。

因此,Cl陨石的大多数元素的相对含量代表太阳系的原始含量但迄今只有5个CI陨石,主要是其中最大的Ogueil陨石成分测定资料很充分,但它的不同部位也有一定化学不均匀性,有些元素含量测定精度较差,参考其他陨石资料,编辑出C陨石的元素平均相对含量。

用太阳光球标准误差S D小于0.1的44种元素丰度,除以陨石相对含量归化的丰度,比值的平均值(1.546 ±0. 045)作为归化因子,即logN天文)=l OgN陨石)+ 1.546,可把陨石丰度归化到天文丰度。

3 太阳系的元素丰度太阳光球与CI陨石的丰度比,按原子序数绘于图1,多数元素在一定误差范围内符合得很好的,可以代表太阳系的原始丰度。

太阳的碳(C),氮(N),氧(O)丰度比CI陨石的大,这是因为这些元素没有完全凝结在陨石中太阳光球比CI陨石匮乏锂(Li),铍(Be),硼(B),虽然锂的严重匮乏可以用太阳内部的核聚变过程解释,但铍硼匮乏仍 是未解之谜。

太阳与陨石的硫(S),锰(Mn)、钪(SC),锶(Sr)丰度差别也较大,需要更精确地再测定■ aα IK Ba ■ r n ■! it. ~ r ■ ■■・ r・N ≡ B ⅛ -- . *⅛,⅛~~ r - - ■- ■ r* ■ a ≠ H ⅛ ■ - ■ j * ≡ ≡ * - ■ ⅛fc⅛j ∙-≡⅛P ∙f S -≡≡z ≡-≡ .v ∙∙Nb SIn **Gd ∙Zr j a p <t ∙Nd.Bi 亠■亠-——-⅛ _ L ■ h - B. H ,— S Λ Λ »■< B a — - - : K B k ∙ ΛJ Λ . ■ L ⅞ ,ι 14 Λ J B ・■ Hi F . -JI W rr ■ - ⅛ I - ~ ■• Mn40 50 60 70原子序数Z图1太阳光球与Cl 陨石的丰度比O 2() 40 60 XO 1∞ 120 140 160 IKO 20(} 220 240A ----- *■很多元素有同位素,Anders 和GreVeSS e PaIme 和Beer 编制了同位素(核 素)丰度表,从同种元素的同位素已有(相对)丰度和元素新定丰度不难归算出新 的核素丰度表。

一般地,每种元素有一种主要核素,其余同位素都比主要核素的 丰度小M 艮多,仅少数同位素核素的丰度大些。

图2按核素的质量数A (=质子 数Z+中子数n )绘出元素(核素)丰度分布,它显示以下特1.41.2•Ti•OsLO CU^Zn^Ce Ba∙ βp r0.6 Lι({),006)庖 I It⅛HΓ(∞⅛uI)征:①所有元素中,丰度最大的是氢,其次是氦,而所有其它元素的丰度小得多;②元素丰度大致随质量数增加而减小至烦量数大于100之后,减小趋缓,但锂、铍、硼比。

其邻近元素的丰度小得多;③在质量数50〜70,有Fe 丰度最大的“铁峰” ;(4)质量数为偶数的核素比邻近奇数的核素的丰度大,这种奇偶特征称为Oddo2Harkins 规贝H ,奇偶质量数的两种核素丰度分布大致都是平滑的(图2),前者(奇数的)平滑程度更好些,但又都有间断问题;⑤含α粒子(2个中子加2个质子组成)核素(12 C 6 Q 20Ne、40Ca等)比临近核素的丰度大;⑥在某些质量数(80 和90 130和138 196和208)的核素丰度比邻近核素的大,称为幻数效应;⑦比铁重的核素中,富中子核素比富质子核素的丰度大。

除太阳光球光谱和Cl 陨石之外,侧太阳系元素丰度还有别的途径。

从太阳风资料可得到一些元素丰度和稀有气体的同位素组成。

从日冕的发射光谱也可得出一些元素的丰度,但显示相对于光球有分馏(第一电离势高的元素比其它元素匮乏)。

彗星可以作为太阳系外区来的“未分异星子(陨石)”。

飞船探测了哈雷彗星的尘粒成分,除了氢碳氮之外,有17种元素的丰度在误差范围内跟CI陨石符合。

大多数微米大小的行星际尘也大致有球粒陨石的元素丰度,还显示比陨石富集挥发元素。

总之,太阳光球和Cl陨石元素丰度都可以作为太阳系的元素丰度。

4.太阳系元素丰度起源元素丰度为元素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Harkins提出重元素由轻元素合成,他又注意到原子质量数为偶数的比奇数丰富,表明元素的丰度取决于原子核 (核素)的性 质,而不是化学性质。

Eddin gt on 提 出,氢转变为氦,其质量差按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供给恒星能源。

随后,Bethe 等先后开始研究恒星的核合成反应。

1956年,Burbi dge 夫妇F ow ∣er 、Hoyle 提出恒星内部的元素核合成(B2FF )理论解释 元 素丰度2原子质量数的分布。

几乎同时,Cameron 也讨论同样课题,着 重于超新星爆发的核燃烧产生某些重 元素。

观测研究表明,在宇宙从热大爆炸开始后5秒钟,质子(氢核)和中子开始结合而形成氘,氦,锂铍等少数轻 的核素。

随着宇宙膨胀, 物质变稀,不再合成重的核素,到大爆炸后约亿年后,才开始星系和 恒星的形成。

显然,宇宙早期形成的第一代恒星仅由轻的元素组成。

在恒星内部的高温、高密度和高压力条件,依次发生以下的核合成过IO 1 •話数用 <-⅛κBe140 150 160 170 IBo 190 20()A -------- ►(1)氢燃烧(氢聚变为氦),温度>107K持续约1010年。

(2)氦燃烧(氦变为碳、氧等),温度≥108K ,续约10年。

(3)碳燃烧(温度≥6×108K),氧燃烧(温度≥10 9 K),持续约105年,生成质量数A=16〜28的核素;若核合成是爆炸性的,则仅持续几秒钟。

(4)硅燃烧,生成质量数A=28〜60的核素,温度>3(或4)×109K, 对于准平衡和e(统计平衡)过程约持续1秒钟。

(5)s(慢中子俘获)过程,产生A≥60的核素,温度>108K)持续约103〜104年。

(6)r (快中子俘获)过程,产生A≥60的核素,温度> 10 10K,持续约10〜100s(不肯定)。

(7)p(俘获质子)过程,产生丰度小的重的富质子核素,温度>2(或3)×109K持续10〜100s。

不同质量和化学组成的恒星发生的核合成进程不同。

质量较小的恒星只发生前几种核合成,而质量大的恒星则发生更多核过程,恒星不仅以星风形式抛出物基本上跟太阳系的元素丰度符合。

太阳系的原始丰度是继承其前宇宙丰度。

从这一意义上说,太阳系的元素丰度就代表宇宙的元素丰度。

太阳兀素氦:氦是地球上最轻的元素之一,仅次于氢。

氦也被称为"太阳元素"O 1868年有人利用分光镜观察太阳表面,发现一条新的黄色谱线,并认为是属于太阳上的某个未知元素,这就是氦。

后有人用无机酸处理沥青铀矿时得到一种不活泼气体,1895年英国科学家用光谱证明就是氦。

以后又陆续从其他矿石、空气和天然气中发现了氦。

氦在地壳中的含量极少,在整个宇宙中按质量计占23%仅次于氢。

氦在空气中的含量为0.0005%。

氦有两种天然同位素:氦3、氦4,自然界中存在的氦基本上是氦4。

特性:氦在通常情况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熔点-272.2 ° C(25个大气压),沸点-268.9 ° C;密度0.1785克/升,临界温度-267.8 ° C,临界压力2.26大气压;水中溶解度8.61立方厘米/ 千克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