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二 起居、环境与养生
社区环境与养生的影响与改善

社区环境对居民的健康和养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可以提供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支持系统,促进居民身心健康。
本文将探讨社区环境对养生的影响,并提出改善社区环境的建议。
第一部分:社区环境对养生的影响1. 生活习惯影响社区环境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习惯。
例如,是否有安全的步行道、骑行道和公共健身设施,这些都会影响居民的运动习惯;是否有健康食品的销售点和农贸市场,这些都会影响居民的饮食习惯。
2. 社交支持影响社区环境也会影响居民的社交支持。
一个友好、互助的社区环境有利于居民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支持,有助于减轻精神压力,增强心理健康。
3. 环境污染影响恶劣的社区环境可能导致空气、水、土壤等污染,影响居民的健康。
例如,空气污染会增加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土壤污染可能导致食物安全问题,影响居民的健康。
4. 心理健康影响社区环境还会影响居民的心理健康。
安静、宜居的社区环境有利于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第二部分:改善社区环境的建议1. 提供运动场所社区应该提供安全、舒适的运动场所,如公园、健身步道、篮球场等,鼓励居民进行户外活动。
2. 增加绿化覆盖加大社区绿化投入,建设更多的绿地和花园,改善空气质量,提供休闲放松的场所。
3. 促进健康饮食鼓励开设健康食品销售点、农贸市场,提倡居民多食用蔬菜水果,倡导健康饮食。
4. 加强环境保护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保障居民的健康权益,维护社区环境卫生。
5. 鼓励社交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增加居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
6. 心理健康服务建立社区心理咨询中心,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帮助居民缓解压力,增强心理健康。
第三部分:社区养生的意义和价值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条件的提供,更是一种社会资源的共享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良好的社区环境为居民提供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支持系统,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整个社区的和谐发展。
结语社区环境对养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改善社区环境需要政府、社区组织和居民共同努力。
环境与养生课程设计

环境与养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环境对健康养生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养生知识。
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环境下的养生方法和技巧,如季节变化、地理差异等。
3. 学生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环境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如空气质量、水质、噪音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养生知识,针对不同环境制定适合自己的养生计划。
2. 学生能够运用养生方法改善自身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品质。
3. 学生能够运用环境养生知识,为家人和朋友提供合理的养生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环境对养生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2. 学生能够树立健康养生观念,关注自身和他人健康,关爱生命。
3. 学生能够尊重传统文化,学会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养生智慧。
课程性质:本课程结合环境科学和养生保健知识,以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和健康素养为目标。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对健康养生有一定兴趣。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培养其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养生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健康环境的营造方法2. 季节养生知识- 春季养生要点- 夏季养生要点- 秋季养生要点- 冬季养生要点3. 地理环境与养生- 高原、平原、沿海等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养生方法- 城市与农村环境对养生的影响4. 常见环境因素与健康- 空气质量与健康- 水质与健康- 噪音与健康5. 养生方法与实践- 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 精神养生- 起居养生6. 个性化养生方案制定- 根据个人体质、年龄、生活习惯等制定养生方案- 养生方案的调整与优化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春季养生要点第二周:夏季养生要点、常见环境因素与健康第三周:秋季养生要点、饮食养生第四周:冬季养生要点、运动养生第五周:地理环境与养生、精神养生第六周:个性化养生方案制定与调整教材章节关联:《环境科学》第五章:环境与健康《保健养生》第一章:养生基础知识《保健养生》第二章:四季养生《保健养生》第四章:环境与养生《保健养生》第七章:个性化养生方案制定与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 对于环境与健康关系、季节养生要点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环境与养生保健的关系

环境与养生保健的关系环境与养生保健的关系十分密切,良好的环境是人们健康的保证,不良的环境则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在室内环境中,影响人体养生保健和健康状况的因素主要是空气、噪声、光线、温湿度等因素。
以下我们将分别就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空气质量空气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状况。
据研究,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
这些污染物不仅会刺激呼吸道、损害肺功能,还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导致头痛、乏力、胸闷、情绪烦躁等问题。
此外,长期吸入污染物还会导致各种慢性疾病,如支气管炎、哮喘、肺癌等。
因此,选择一个空气质量良好的居住环境对养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
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方法有多种,首先可以安装空气净化器来吸附、分解或清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其次,多开窗通风,保持室内外空气流通,有助于降低室内污染物的浓度。
此外,绿色植物也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噪声污染噪声是影响室内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会导致听力下降、失眠、情绪烦躁等问题,甚至会引发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等疾病。
因此,选择一个噪音较小的居住环境对养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
在室内环境中,可以通过安装隔音材料、使用隔音窗帘等方法来降低噪音污染。
此外,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在噪音高峰期时段活动也是减少噪音影响的有效方法。
三、光线的影响光线是影响室内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过强或过弱的光线都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过强的光线会导致头痛、目眩、失眠等问题,而过弱的光线则会影响人体的生物钟,使人体的生理节律紊乱,导致疲劳、情绪低落等问题。
因此,选择一个光线适中的居住环境对养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
在室内环境中,可以通过调整窗帘的遮光性、调整灯光的亮度等方法来调节光线。
此外,使用人工光源如台灯、落地灯等也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光线强度。
四、温湿度的影响温湿度是影响室内环境的重要因素,适宜的温湿度有助于人体健康和舒适感。
环境与养生保健的紧密联系

环境与养生保健的紧密联系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
环境与养生保健的关系十分密切,良好的环境条件是人们健康长寿的基础。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环境对养生保健的重要作用,通过改善环境条件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
一、环境对健康的影响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包括气候、土壤、水、生物、阳光等。
这些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非常明显。
例如,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而恶劣的气候条件则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土壤和水质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状况。
此外,生物和阳光对人体的健康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可以提供丰富的食物和药物资源,而阳光中的紫外线则有助于人体的维生素D合成。
2.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人的健康状况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反之,恶劣的社会环境则可能导致人的心理失衡,甚至引发各种身心疾病。
二、养生保健与环境的关系1.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养生保健应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优势,选择适宜的生活和工作场所。
例如,在气候宜人的地区居住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利用土壤和水质良好的地区进行农业生产,可以提供丰富、安全的食品,有益于身体健康。
2.改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改善社会环境,创造一个有利于健康长寿的环境。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促进心理健康。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医疗和养老保障,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三、结论环境与养生保健的关系十分密切,良好的环境条件是人们健康长寿的基础。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环境对养生保健的重要作用,通过改善环境条件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充分利用阳光、空气、水等自然资源进行养生保健。
居住环境与养生的关系联系

居住环境与养生良好的生活条件有利于健康和长寿,而不良的生活条件则有害健康和长寿、会降低身体抵抗力,甚至导致疾病。
除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们的生活环境也与养生息息相关。
一个人一生的一半时间都在室内度过,老年人退休后会在室内度过更多的时间。
因此,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将直接影响我们的健康。
良好的生活条件有利于健康和长寿,而不良的生活条件则有害健康和长寿、会降低身体抵抗力,甚至导致疾病。
拥挤的房屋会增加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发病率,潮湿的房屋会使人容易患感冒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黑暗的房屋会因缺乏紫外线而增加佝偻病和骨软化的发病率。
据相关统计,因住房不卫生而引发的疾病多达数十种,甚至有些癌症与住房密切相关。
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2000年全民保健”活动也将家庭房屋的阳光、照明和通风以及厨房、厕所和牲畜围栏的卫生状况作为初级保健指标体系的指标之一。
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离不开几个重要因素:第一,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没有对人体有害的辐射、电磁波和气体。
其次,它安静、无噪音、无污染,影响了安静的生活环境。
噪声主要来自交通和各种生活噪声。
如果你选择住在安静的郊区,这个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更何况,丰富的绿地和宽阔的户外运动空间越来越受欢迎?注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它意味着人们应该避免各种干扰和刺激,处于一种平静和安宁的状态,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安静而自由,包容而不外露,保守秘密,给人以愉悦之美。
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健康和长寿。
总之,环境是影响人们身心健康和长寿的重要条件。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环境选择不同的养生方法。
自然环境与养生

自然环境与养生的关系自然环境是指我们身处的自然界,包括大气、水体、土壤、植被等各种要素。
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健康和养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弱。
然而,通过与自然环境接触和利用自然资源,我们可以促进健康、增强免疫力、缓解压力并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空气、水、阳光和植物四个方面分别介绍自然环境与养生的关系。
一、空气与养生空气是我们最基本的呼吸资源,良好的空气质量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在自然环境中,空气中含有丰富的氧气和负离子,对呼吸系统有益。
与自然环境接触可以享受到清新的空气和氧气,这有助于增加肺活量、提高免疫力,并促进新陈代谢。
此外,自然环境中的负离子可以改善人的心情和睡眠质量,减轻压力和焦虑。
二、水与养生水是生命的源泉,饮用充足的清洁水对于身体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在自然环境中,有许多天然的水源,如山泉、瀑布等。
这些水源经过大自然的过滤和净化,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人体有益。
合理利用自然水源可以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促进新陈代谢,并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
此外,接触和沐浴在清澈的天然水中也有助于放松身心、缓解疲劳。
三、阳光与养生阳光是自然界的一种重要资源,它不仅赋予我们光明和温暖,还提供了维生素D等有益物质。
适度的阳光照射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强化骨骼、增强免疫力,并有助于调节情绪和生物钟。
在自然环境中,可以通过户外活动、散步或参与一些户外运动来接触阳光。
当然,在接触阳光时需要注意适度和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强烈的紫外线下,以防止皮肤损伤。
四、植物与养生植物是自然界的绿色礼物,它们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自然环境中,大量的植被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保持空气的新鲜和清洁。
与自然环境接触可以享受到植物释放的新鲜氧气,这对于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健康非常重要。
此外,植物还具有净化空气、调节湿度和吸收有害物质的作用。
在家庭或办公场所增加一些室内绿植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并有助于缓解眼部疲劳。
环境与养生养身保健课件

养生保健的实际效果
提高免疫力: 增强身体抵抗 力,预防疾病
改善睡眠质量: 缓解失眠、多 梦等问题,提 高睡眠质量
缓解压力:减 轻心理压力, 保持心情愉悦
增强体质:提 高身体素质, 增强抗病能力
养生保健的误区和注意事项
误区:盲目相信 保健品,忽视饮 食和运动
注意事项:合理 使用药物,注重 自身调节和恢复 能力
04
增强免疫力: 养身保健有助 于增强免疫力, 抵抗疾病入侵
养身的方法
01
饮食养生:合理搭配食物, 保证营养均衡
02
运动养生:坚持锻炼,增 强体质
03
睡眠养生:保证充足的睡 眠,提高睡眠质量
04
心理养生:保持乐观积极 的心态,避免焦虑和抑郁
养身的注意事项
保持良好的作息 习惯,早睡早起,
避免熬夜
保持良好的饮食 习惯,均衡饮食,
养生保健的运动学基础:运动 与养生保健的关系
养生保健的科学应用
1
2
3
4
5
饮食养生:合 运动养生:适当 睡眠养生:保
理搭配食物, 运动,增强体质, 证充足睡眠,
保证营养均衡 提高免疫力
提高睡眠质量
心理养生:保 持乐观心态, 减轻心理压力
环境养生:保持 生活环境整洁,
减少污染源
谢谢
避免暴饮暴食
保持良好的运动 习惯,坚持锻炼,
避免久坐不动
保持良好的心理 状态,保持乐观, 避免焦虑和抑郁
养生保健的实践
养生保健的实践案例
饮食养生:合理搭配食物,保证营养均衡 运动养生:坚持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心理养生:保持乐观心态,减轻心理压力 睡眠养生:保证充足睡眠,提高睡眠质量 环境养生:选择适宜居住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第四章__起居、睡眠与养生医学-文档资料

人的皮肤有很多功能,诸如吸收、免疫 以及进行气体交换等。专家认为,穿了内 衣,影响皮肤进行气体交换,不利于新陈 代谢,对此半信半疑的人试了后发现,她 原有的肩膀酸痛竟奇迹般地消失,而且觉 睡得很香。另据一些体验过的人说:脱掉 内衣睡觉果然很舒服,对一些常见病,如 阴道炎、痔疮、脚气或打呼噜等均有好处。
• 具体原则为: 一是体力劳动要轻重相宜;二是脑力劳动要与体力活动相 结合,脑力劳动偏重于静,体力活动偏重于动,体脑结合, 则各补所短,协调发展;三是家务劳动秩序化,定期、合 理地进行家务劳动;四是休息保养多样化。休息可分为静 式休息(主要是指睡眠)和动式休息。动式休息主要是指人 体的活动,可根据不同爱好选择不同形式。如听音乐、听 相声、聊天、看戏、下棋、散步、观景、钓鱼、赋诗作画、 打太极拳等,都是动静各宜的养生方式。如果环境允许也 可以开展游泳、登山等活动,但要注意安全,采取防护措 施。运动与休闲应密切结合,与娱乐养生相结合。
合理作息的保健作用 古代养生家认为,起居作息有规律以及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能提高人体对自然 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避免发生疾病,达 到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目的。 “起居如惊,神气乃浮”。——《黄帝内经》 “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作劳,养其精也。 夫神气去,形独居,人乃死。”——清 张 隐庵
生活作息失常的危害 “起居无常,半百而衰”。——《黄帝内 经》 “定息失时,伤也”。——《抱朴子》 作息失常容易导致衰老加速,抵抗力下 降,器官功能衰退,易生疾病。
四、睡眠的时间
睡眠要保证足够的时间,成人的实际睡眠 时间要保证7~8小时,老年人6小时即可。 在睡眠时间上要训练良好的睡眠规律。古 人将睡眠的时间规律总结为“春夏宜早起, 秋冬任晏眠,晏忌日出后,早忌鸡鸣前”。
“子午觉”就是睡眠养生法之一。其方法为: 每天子时(夜24时~1时)、午时(午12时 ~1时)两次入睡。原因为:子午之时,阴 阳交接,极盛及衰,体内气血阴阳极不平 衡,此时静卧,可避免气血受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黄茂副教授QQ:664095007第二节起居、环境养生起居作息与养生•合理地安排起居作息,妥善处理生活细节,保持良好习惯,建立符合自身生物节律的活动规律,以保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方法,谓之生活起居养生法,又称起居调摄法。
•生活起居养生涉及起居有常、安卧有方、不妄劳作、居处适宜及衣着宜忌等内容。
一、起居有常•起居有常主要是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常度。
它要求人们起居作息和日常生活要有规律,这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
必须按照时令气候变化、地域方土分布、老幼强弱体质等的客观规律,合理安排生活起居,保持一定的节律,并持之以恒。
起居有常指日常作息时间的规律化。
起居作息要符合自然界阳气消长的规律及人体的生理常规,其中最重要的是昼夜节律,否则,会引起早衰与损寿。
•合理作息的保健作用古代养生家认为,起居作息有规律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能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避免发生疾病,达到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目的。
“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黄帝内经》“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作劳,养其精也。
夫神气去,形独居,人乃死。
”——清张隐庵(一)起居有常的保健作用,可归结为以下两点:•1、调养神气•起居有常,养其神也。
夫神气去,形独居,人乃死。
能调养其神气,故能与形俱存,而尽终其天年。
•2、提高人体适应力•(二)生活作息失常的危害“起居无常,半百而衰”。
——《黄帝内经》“定息失时,伤也”。
——《抱朴子》作息失常容易导致衰老加速,抵抗力下降,器官功能衰退,易生疾病。
有些人生活作息很不规律,夜卧晨起没有定时,贪图一时舒适,四体不勤,放纵私欲,其结果必然招致机体加速老化和衰老,并进而导致死亡。
(三)建立科学的作息制度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与作息关系十分密切,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人的生命活动都遵循着一定周期或节律而展开。
如:人的体力、情绪、智力的周期是:23天、28天、33天;人的体温总是凌晨2-6点最低,下午2-8点最高等。
因此培养规律的生活习惯最好的措施是:主动合理地安排作息制度。
每日做到:定时睡眠、定时起床、定时用餐、定时工作学习、定时锻炼身体、定时排便、定时洗澡等等。
二、劳逸适度(一)、劳逸适度的保健作用劳和逸之间具有一种相互对立、相互协调的辨证统一关系,二者都是人体的生理需要。
人们在生活中,必须有劳有逸,既不能过劳,也不能过逸。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说:“ 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
古人主张劳逸“ 中和” ,有常有节。
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劳逸适度对人体养生保健起着重要作用。
•1、通经脉,调气血绝对的“静”或绝对的“动”是不可能的,只有动静结合、劳逸适度才能对人体保健起到真正的作用。
适当劳作有利于活动筋骨、通畅气血、强健体魄、增强体质,更能锻炼意志、增强毅力,从而保持了生命活动的能力。
适当休息也是生理的需要,它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调节身心必不可缺的方法。
现代实验证明,疲劳能降低生物的抗病能力,易于受到病菌的侵袭。
•2、益智防衰所谓“劳”,不光指体力劳动,还包括脑力劳动,科学用脑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面。
科学用脑,就是用脑的劳逸适度问题,它要求人们勤于用脑,注重训练脑力的功能和开发其潜能,又要注重对脑的保养,防止疲劳作业。
现代研究证明,一个人经常合理地用脑,不但不会加速衰老,反而有防止脑老化的功能。
尤其是能够预防老年痴呆。
(二)、劳逸失度的害处劳动本来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但劳伤过度则可内伤脏腑,成为致病原因。
贪逸无度,气机郁滞,升降出入失常,同样可以致病。
如《黄帝内经》说:“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过度劳倦与内伤密切相关。
(三)劳逸结合的保健方法有句养生名言大家都知道——“生命在于运动”。
其实,生命健康不仅在于运动。
这是因为:适度运动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全身各系统的协调性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并能愉悦身心、缓解精神压力。
而相对安静状态不仅可以放松身心、解除疲劳,还能丰富文化生活、陶冶情操。
所以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劳逸结合,互相协调。
例如劳与逸穿插交替进行,或劳与逸互相包含,劳中有逸,逸中有劳。
•具体原则为:1、体力劳动要轻重相宜调节好业余生活;2、脑力劳动要与体力活动相结合脑力劳动偏重于静,体力活动偏重于动,体脑结合,则各补所短,协调发展;3、家务劳动秩序化定期、合理地进行家务劳动;4、休息保养多样化;休息可分为静式休息(主要是指睡眠)和动式休息。
动式休息主要是指人体的活动,可根据不同爱好选择不同形式。
如听音乐、听相声、聊天、看戏、下棋、散步、观景、钓鱼、赋诗作画、打太极拳等,都是动静各宜的养生方式。
如果环境允许也可以开展游泳、登山等活动,但要注意安全,采取防护措施。
运动与休闲应密切结合,与娱乐养生相结合。
三、服装顺时适体•衣着服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与衣服的宽紧、厚薄、质地、颜色等密切相关。
古今养生学家认为,服装宜宽不宜紧。
内衣应是质地柔软、吸水性好的棉织品,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和节气变化认真选择。
同时,要特别强调“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增衣”的春捂秋冻的养生措施。
(一)、服装的保健意义服装的主要功用就在于御寒防暑,保护机体免受外界理化因素的刺激和生物因素的侵袭,人们为了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维护机体内外阴阳的动态平衡,除自身生理功能的调节外,衣着也起着极为重要的辅助作用。
(二)、制装的原则制装的原则既要顺应四时阴阳变化,又要舒适得体。
1、顺应四时①保温性②透气性③吸湿性和散湿性④色泽⑤质地2、舒适得体①舒适是人类本能的需要,从卫生学角度看,穿衣就是为了起舒适、保健的作用。
②人们应当做到“量体裁衣”。
保障衣着有利于气血运行和正常发育。
(三)、增减衣服的宜忌1、衣服要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切不可急穿急脱,忽冷忽热。
因为衣服过暖或过寒,则机体缺乏耐受风寒的能力,而使抗邪防病之力减弱。
2、大汗之时忌当风脱衣。
这是因为大汗之时,人体腠理发泄,汗孔开放,骤然脱衣,易受风寒之邪侵袭而致病。
3、汗湿之衣勿得久穿。
因为汗后湿衣不易干,伤害人体阳气。
汗后腠理虚,汗湿滞留肌肤,易产生风寒湿之类的病变。
环境与养生1.养生环境的基本概念:养生环境是指空气、水源、阳光、土壤、植被、住宅、社会人文等因素综合起来,所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的外部条件。
2.环境的分类(1)按环境的形成划分(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地球上的空气、水、土壤、岩石和生物等;人工环境指居住环境,室内环境)(2)按环境的性质划分(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环境、社会环境)一、自然环境万物都孕育着生命,都具有适合其存在的最佳环境和条件;风水,实际上是中国人的天地观或自然观,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不是一味去“改造”破坏环境。
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应具备洁净而充足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充沛的阳光,良好的植被以及幽静秀丽的景观等。
(一)不良的地理条件•1 地壳化学元素分布异常。
如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缺氟引起龋齿,低硒与克山病的发生有关。
2 有害的放射性物质。
如铀矿、磷矿等,若有强烈的放射级,可造成当地人患贫血、白血病以及癌症发病率增高。
(二)大气污染急性中毒主要见于意外事故,如液氯钢瓶爆炸造成的氯气外溢,可引起居民的急性中毒和死亡。
慢性损害,主要见于低浓度的大气污染,如心血管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肺癌等。
(三)水源污染水源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含病原菌的人畜粪便、污水污染水源,可引起肠道传染病流行。
水体遭受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后,通过饮水、食物链的形式可使人群发生急慢性中毒,甚至死亡。
二、居住环境人生大约有一半以上时间是在住宅环境中度过的。
因此,如何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择住宅和营造房屋,创造一个科学合理、舒适清净的居住环境,对保障身心健康、延年益寿是非常重要的。
认为适宜的住宅环境不仅能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基本条件,还能有效地利用自然界中对人体有益的各种因素,使体魄强健、精神愉快。
3.因地制宜设计在居室建筑上,除选择良好的宅址和理想的座向,还要考虑到各地区的地理气候、生活习惯和物质条件,因地制宜设计出不同风格的房屋结构。
如我国北方雨水较少,故屋顶设计坡度小,而南方雨水多,屋顶设计坡度就较大;再如墙壁厚度,东北一带流行夹层暖墙,建筑用砖也比普通规格厚,这就是为了适应当地漫长的冬季取暖需要。
还有陕北的窑洞, 草原上的毡房,西南边陲的竹楼等。
4.不良居住环境因素(异臭噪声)(1)异臭是指能刺激嗅觉器官,引起人不愉快的臭气。
如:停滞不动的污水和沼泽地;还有石油、化工厂、造纸厂、动物饲养或加工场、废水、垃圾、粪便处理场等处各种臭味。
(在城市最可怕的是饭店的空气污染)。
(2)噪声声音可分为噪声、语声和乐声。
所谓噪声是指人们不需要的声音,凡干扰人们休息、睡眠、工作、学习、思考和交谈等不协调的声音均属噪声。
环境噪声的来源有四:交通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和社会噪声(如集市贸易嘈杂声、高音喇叭声、家庭收录机、洗衣机等发出的声响)。
三、室内环境•住宅是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为了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的有利因素,防止不良影响而创造的日常生活室内环境。
•室内环境对人体的作用一般是长期的、慢性的,不易在较短时间内明显表现出来,一些环填因素又常同时综合作用于人体。
(一)、理想的居室环境1、居室结构对居室面积的要求是宽敞适中。
居室不宜太高大,也不宜太低小,居室净高为2.6~2.8m,炎热地区可稍高,寒冷省份可略低一些。
否则阴阳各有偏颇,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进深不宜超过从地面到窗上缘的2~2.5倍;居室进深与居室宽度之比,不宜大于2比1,最好是3比2,(二)室内采光居室采光明暗适中,随时调节。
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抗佝偻病,提高免疫力,杀菌消炎等作用。
一层清洁的窗玻璃可透过波长为318~320 nm以上的紫外线。
但有60%~65%的紫外线量被玻璃反射和吸收;且随阳光射入室内深度的加大,紫外线量也逐渐减少,距窗口4m处,仅为室内紫外线量的1/50~1/60,即使这样,其中的直射光和散射光仍有一定杀菌和抗佝偻病作用。
(三)居室通风居室的自然通风可保证房间内的空气清洁,排除室内的湿热秽浊之气,加强蒸发散热,改善人们的工作休息环境。
因此,厨房和厕所应有良好通风;夏季炎热地区应使主室内形成穿堂风。
外廊式住宅(一侧为房间,另一侧为开放式走廊)的外廊,除能起到阳台和避阳作用外,较容易形成穿堂风,适合于炎热地区。
(四)室内空气污染的六个来源:1 人的呼吸可使室内氧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分含量增多。
2 人体皮肤、衣履、被褥及物品,能发散出各种不良气体等。
3 人们谈话、咳嗽、喷嚏以及生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