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简介0402

阜外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简介0402
阜外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简介0402

阜外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简介

阜外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前身是解放军胸科医院,始建于1956年,阜外心血管病研究所始建于1962年,2010年8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正式成立。是国家级三级甲等心血管专科医院,是国内唯一一家集医疗、科研、预防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国家级心血管病的医疗诊治、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中心。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始建于1956年,是国家级三级甲等心血管专科医院,还是国内唯一一家集医疗、科研、预防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国家级心血管病的医疗诊治、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中心。

195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成门外医院院景

医院本部占地面积54881㎡,现实际建筑面积70716㎡,租赁建筑面积20000㎡。现有职工2551人,设有内科、外科、影像3个临床管委会,14个心血管病临床诊疗中心,8个科研机构,23个行政党群处室,37个病房,19个手术间,2个一站式

复合手术室,11个介入导管室,11个ICU,实际开放床位967张。医院配备了血管造影机、64排螺旋CT等与世界接轨的医疗、科研设备。

医院是世界最大心脏病诊治中心之一和全国心血管疾病诊疗的国家级临床中心,以诊治各种复杂、疑难和重症心血管病而享誉国内外。2011年,门急诊量47余万人次,收治住院患者近4.2万人次,心血管外科手术量10107例,冠脉介入治疗10649余例,双双突破万例,成为世界仅有的手术量突破万例的特大心脏病中心。医院还以单纯性冠脉搭桥死亡率连续6年保持在1%以下、畸形程度超过法四的复杂先心病死亡率保持在2%左右、心脏移植生存率5年达87.6%、PCI手术指标始终保持国际领先水平等一系列技术质量继续名列全国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首位。在2010年度北京地区18所三甲医院评比中,医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冠脉搭桥和急性心力衰竭三种疾病死亡率最低、一个月内再住院率最低,急性心肌梗死和冠状搭桥两种手术质量与费用之比最优,显示出了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在“2010年度中国最佳医院及最佳专科排行榜”中,医院获得最佳专科排行榜心血管病专科第一名和胸心外科专科第一名。

医院设有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从事心血管疾病诊治的临床中心。

冠心病中心目前是国际大型、国内最大的专门从事冠状动脉及冠心病研究与诊疗的临床机构,开展了国内首两例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等新技术,现已成为国际上著名的一流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和经桡动脉PCI(TRI)治疗中心。心律失常中心是我国专门从事心脏电生理检查、导管射频消融和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的中心,开展了带有家庭监护功能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全球首款可接受核

磁共振检查的起搏器植入术、房颤个体化步进式消融术等新技术,是国内最大规模的国际大型心律失常研究和临床医疗机构。高血压中心在继发性高血压鉴别诊断研究方面处于国际先进地位,开展了经导管射频消融去肾交感神经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等新技术,是国内最大的外周血管病介入中心。肺血管病中心在肺动脉高压、肺栓塞和右心功能等各种肺血管病的研究和治疗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已经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成人外科中心是全世界最大的成人心脏外科中心之一,以外科治疗各种瓣膜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律失常为主,开展了国内外众多的心脏手术“第一”,如全国第一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第一例非体外循环下心脏跳动下CABG、胸腔镜辅助下CABG、杂交技术等一系列新术式,大大提升了复杂疑难的心血管疾病救治能力。心脏移植、心室机械辅助已成为急重症和晚期心脏病外科治疗一种常规治疗手段,心脏移植年均40余例,是我国单中心年心脏移植例数最多的医院,患者中长期存活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小儿外科中心是全球最大的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心,开展法洛氏四联症、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肺动脉瓣闭锁、右室双出口、复杂先心病“无异体血输注” 心内直视手术、复杂矫正型大动脉转位的半心室矫治术、自体肺动脉瓣二尖瓣位替换术(ROSS II手术)、双向Glenn术等各种手术,婴幼儿复杂畸形手术比例、成功率、手术治疗效果稳步提高,双动脉根部调转手术(DRT 手术)、Hybrid技术等最新手术技术和术式应用的成功率均跨入国内外先进行列。血管外科中心是全国最大、世界较大的主动脉外科中心之一,开展了大量主动脉弓部替换术、象鼻手术以及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的一站式复合技术、常温非体外

循环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球扩支架治疗主动脉缩窄病变手术等高难度手术,在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方面处在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医院还一直承担大量国家干部保健和外宾就诊任务,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内外知名人士的高度赞扬。

医院具有广泛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与美国国家心肺血研究所、英国牛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以及美国克利夫兰心脏病中心等世界著名大学和国际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交流关系,聘请了十几位全球心血管领域享有极高声誉的顶级专家为名誉教授。医院还与加拿大、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及世界卫生组织开展课题合作,为提升我国在国际心血管病领域的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0年8月,落户阜外医院的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正式宣布成立。医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医院将继续坚持“用‘心’守护健康”的核心理念,遵循“敬业、仁爱、求实、攀登”的“阜外”精神,以病人为中心,创新关键医疗技术,加强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制定适合我国国情和病人特点的治疗及预防指南与标准,培养合格优秀的心血管人才,为打造心血管病医学技术知识传播、生产、转化与应用的综合型国家级中心而努力奋斗!

诊疗中心

成人外科中心

成人心脏外科中心是阜外医院外科系统最大的诊疗中心。其服务的专业范围为6岁以上的所有心脏病患者,包括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肿瘤、心肌病、心脏外伤、心律失常以及各种重症晚期心脏病。

成人心脏外科中心现有床位245张,分六个病区(八病区、九病区、十三病区、十七病区、二十六病区、二十七病区),配有三个现代化ICU。近三年手术量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递增,2011年手术量达5700例,其中搭桥手术2800例,超过十分之一的患者为7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而手术死亡率连续多年保持在1%以下,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成人心脏外科中心之一。

成人心脏外科中心技术力量雄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朱晓东教授受任首席专家。全国知名的心血管外科专家,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主任委员胡盛寿教授亲自指导并参与中心的医教研工作。中心主任由许

建屏教授担任,宋云虎和孙寒松教授任副主任。中心现有正副主任医师二十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8名。成人心脏外科中心是国家心脏外科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教委重点学科点,拥有心脏瓣膜及辅助循环研究室和器官移植研究室。每年承担大量国家省部级临床及基础科研项目,在心、肺移植,人工心脏瓣膜,组织工程,心肌细胞移植,人工心脏等方面开展着国内领先的研究工作。

小儿外科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自1957年开展全国首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以来,历经几代人的努力,现已建成由小儿内科、小儿外科、麻醉科、体外循环科及小儿重症监护病房组成的全国最大的小儿先心病诊疗中心。目前中心有医护人员300余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正教授7人,副教授10余人;年手术量为3000余例,总体死亡率1%。其中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畸形的手术成功率基本达到100% ,复杂先心病矫治手术成功率到97%,体重小于5Kg的先心病手术成功率达到95%以上。均处于国内第一和世界领先。中心治疗病种涉及所有先天性心脏病,包括简单的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以及重症复杂病种法鲁氏四联症,心内膜垫缺损,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右心室双出口,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肺动脉瓣闭锁,主动脉弓缩窄,主动脉弓中断,单心室,左心发育不良等。其中大动脉转位合并左室流出道狭窄所采用的解剖根治术式:双动脉根部调转手术,突破了传统手术无法解剖根治的禁区,达到了真正意义的根治,受到世界心外科同行的认可及好评等。并在国内率先开展杂交技术(Hybrid技术)治疗小婴儿先天

性心脏病,开创了中国治疗先心病的新思路,新方法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国际先进水平。

小儿心脏外科中心包括小儿外科二病房、六病房、十六病房,现开放病床位160余张。各病房均设置一定比例的家属陪床及温馨病房。小儿重症监护病房拥有设备如高频呼吸机、新生儿暖箱、血滤机、纤维支气管镜、肺功能治疗仪、多导联脑电图仪等,形成以心肺功能支持为主,涵盖多学科的综合治疗平台。科学的管理模式加上高素质的人才、高超的手术技术和现代化的医疗设备有效保证了小儿中心工作快速、高效、有序而精确的进行,从而保证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好的治疗。

小儿中心在重视临床工作的同时,还注重科研工作的研究,承担了国家级科研课题10余项,每年在国内外心血管会议发言及刊物发表文章数十篇。阜外医院作为国家复杂先心病培训基地,已成功举办了2期大动脉转位,1期法鲁氏四联症,1期右室双出口的外科及相关学科的培训及研讨会,将经验向全国推广,使全国的医生受益,更多的患儿受益。

血管外科中心

阜外医院大血管中心是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附属的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心脏外科中具有显著专业特色及学科影响力的中心之一。从1958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主动脉外科手术至今历经几代人在主动脉疾患外科治疗方面的努力探

索和不懈追求,阜外大血管中心已在相关专业领域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培养了一批知名的专家教授和年轻的技术骨干,阜外大血管中心已成为全国最大、世界较大的主动脉外科中心,在手术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中心有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住院医师若干名,具有博士学历者约占90%。中心普通病房床位43张,拥有独立的术后恢复室(床位9张),年手术量为1300余例,其中心脏手术800余例,主动脉手术500余例,主动脉介入手术200余例,死亡率小于1.5%。可进行各种主动脉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其它心血管病手术,尤其是主动脉外科方面在国内和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

在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临床治疗方面,不断地巩固和发展原有被普遍接受的各种诊疗技术,同时也应用了许多对于提高手术效果非常关键的临床新技术,明显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并减轻了患者创伤和经济负担,2009年最新开展的大血管杂交手术技术在危重主动脉病变的治疗上又有了新的突破。

中心不仅在临床工作中保持领先地位,还非常重视科研,一系列科研成果给广大患者不断带来福音。1994年开始心血管手术中脑保护、脊髓保护和血液保护的研究。应用“经右腋动脉插管、体外循环(中低温)加选择性脑灌注技术”治疗涉及主动脉弓的手术。应用“常温阻断血泵法全血回收动脉输入技术”胸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手术中,首创了更简便、安全、有效的脊髓保护方法。近年来,有关的心血管手术中脑和脊髓功能保护的研究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专项基金”、“十五”医药卫生基金的资助,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一

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多次获院所科研成就奖。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深低温停循环后脑内皮紧密连接的破坏与药物学干预》的研究(2007年1月-2009年12月)。

血管中心的各级医生多次在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大型国际心血管学术研讨会,以工作人员、访问学者等身份在德国柏林心脏中心、美国麻省总医院、克里夫兰心脏中心、德州医学中心等世界排名最前列的心脏中心工作、参观访问,与世界分享最先进的医学理念、工作成就及科研成果。通过历年来多次主办的国内国际心血管学术会议,尤其是2009年2011年连续三年举办的阜外国际主动脉病变治疗研讨会,将这些国际最先进的医学理念、工作成就及科研成果在国内广泛推广。

我国高血压发病率高、高血压控制满意率低,与此相关主动脉疾患也具有发病率高、就医晚、病情重等特点,大血管中心逐步探索确立了一整套临床诊疗的模式和流程,为广大病患实现方便就医、及时就医、享有高质量医疗服务、快乐舒心就医提供了诸多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麻醉科

阜外医院麻醉科成立于1956年,是国内建立麻醉科最早的医院之一。尚德延教授为第一任麻醉科主任,从那时起麻醉科就承担胸部及心血管外科的麻醉和体外循环两方面的临床工作,同时建立了麻醉学研究室,包括动物实验室和化验室,有

专职人员编制。麻醉科同时有研究室建制,在当时是相当先进,国内领先的。1958年后阜外医院逐渐形成心脏血管专科医院,随着心血管外科的不断发展,麻醉专业及体外循环专业也相应发展。80年代后国门开放,加快了麻醉和体外循环技术的进步,1983年麻醉科人员相对形成了麻醉专业及体外循环专业队伍。1988年后心血管手术量大幅度上升,手术量增加到每天12-13台。1994年7月体外循环专业独立,麻醉科分成两个科室,即麻醉科和体外循环科。

麻醉科现有人员61人,其中主任医师9人,副主任医生11人。2010年麻醉科完成阜外医院本部手术室内麻醉9384例,其中心脏移植麻醉60例,手术室外麻醉1200余例,无与麻醉相关的死亡及严重的恶性事件。2011年本部手术室内麻醉为10107例,其中3岁以下小儿心脏麻醉3000余例,心脏移植麻醉52例,心脏移植病例无住院死亡。麻醉科并参与院内急症抢救和术后ICU的大量工作。

麻醉科承担了来自国家、北京市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大量的科研任务。2010年麻醉科发表SCI论著8篇,中华医学系列杂志或核心期刊杂志论著30余篇。并和外科一起获国家科技奖贰等奖一项,教育部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项。麻醉科从1995年起开始举办“全国心血管麻醉和围术期处理研讨会”,每年1次。2002年倡导发起“国际华人心血管麻醉论坛”,从2005年开始,已分别在北京、杭州、台北、香港和新加坡举办了七届。2010年在中华医学会的支持下,成功的举办了第十二届国际心胸、血管麻醉会议(12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Cardiothoracic and Vascular Anesthesia SCA),参会代表来自33个国家和地

区,注册人数3300余人,国际评价是SCA历史上最成功、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盛会,是一次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学术会议。

麻醉科担负我国心血管麻醉医生的培训任务,是我国最早培养麻醉学硕士和博士的单位。每年均有30~40人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生到麻醉科进修学习。麻醉科为一开放科室,大力提倡国内外学术交流,每年均派出多名医生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并积极参与国内各地的学术会议,传播心血管麻醉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麻醉科建有各种完善的规章制度,在学术上提倡百家争鸣。β阻滞药和钙通道阻滞药在围术期的使用、控制性循环理念在心血管外科围术期的应用等均明显提高了心血管麻醉的安全,改善了病人的转归,促进了心血管外科的发展。

体外循环科

阜外医院体外循环科于1994年6月正式成立,现有人员37名。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9名,主治医师14名,住院医师12名,体外循环科"以生命第一"为主导精神。全科同志积极努力,认真负责地投入临床工作,每年完成体外循环手术近8000例。除开展一般性的体外循环外,还开展新生儿体外循环、血浆置换术、脑逆行灌注、深低温停循环、上下分流灌注、血液回收,含血停跳液灌注、离心泵的普及工作、体外循环膜肺支持治疗、改良性超滤、心脏辅助等先进技术。一些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大部分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科研上以开发型科研带动应用型科研为主导思想。建科以来先后开发出氧合血灌注装置、鼓泡式氧合器、膜肺、氧饱和度仪、平面气泡报警仪定新产品,正式开发洗血球机、肝素化涂抹管道等高新技术产品。获多项国家专利并得到较好的应用。科室先后添置了成套设备,如血流流变学仪器、血小板粘附仪、血小板聚集仪、多功能电生理记录仪、膜片钳等。进行了血流流变学实验研究。目前每年发表核心期刊文章约15篇,SCI文章10余篇。今后科研重点是应用型和基础型科研,计划3~5年内进行国际先进课题研究。目前从事的科研主要有心脏手术中未成熟和老年心肌保护、体外循环的血液和神经保护。在临床上进一步完善新生儿体外循环、高龄患者体外循环技术和ECMO。加强体外循环中血液保护,争取小体重患者不输血,加强体外循环的监测,提高灌注质量。目前科主要承担国家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4项,院所课题9项。目前已出版《体外循环手册》《体外循环题集》《体外循环灌注学》《ECMO》等书籍。

心律失常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的前身是阜外医院临床电生理研究室。它是我国心律失常领域唯一的专门研究机构和临床诊疗中心。在过

去的20余年中,研究室在历届院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为我国的心律失常、心脏电生理的研究及临床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创造了该方面我国多项记录。目前以年介入治疗心律失常患者过千例成为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心律失常介入治疗中心,也是国际知名的心律失常研究中心之一。

电生理研究室建于1981年,其前身是心电图室。该室自1956年即陆续开展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工作。1965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永久起搏器治疗心律失常,至今已安装三千余例,为国内最大系列。1973年用自制的前极放大器经导管第一次记录到希氏束电图。在国内最先开展了心内电生理检查。各种新型起搏器均在国内首次应用。1983年安装了国内第一台双腔起搏器和国内第一台频率应答式起搏器。1985年安装了国内第一台抗心动过速起搏器。1989年和1990年国内率先开展经冠状动脉化学消融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试验研究。1990年国内首次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房室结治疗顽固性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1991年广泛开展射频消融治疗旁道折返及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国内首先开展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动过速。国内首次自行安装埋藏式自动除颤器(AICD)。

心律失常诊治中心坚持始终以最新技术为广大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多年来成功救治了大量重症心律失常患者。在诊断方面以心电图、心室晚电位,动态心电图、食道电生理及心内电生理检查为技术特点,在治疗方面,对各种心动过缓性及心动过速性心律失常治疗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近十年来应用射频消融及心脏起搏技术治愈了上万例对药物无效顽固性心动过速及心动过缓病例。

近年来研究室承担了国家、部委以及国际多项研究项目,同时也是硕士、搏士培养点及搏士后流动站。在与国内同行共同发展及竞争中进一步确立并更趋稳固学术领导地位。

冠心病中心

阜外医院冠心病研究室创立于1978年,是集科研、临床和教学为一体的临床研究室,2003年更名为冠心病诊断治疗中心,目前有教授(主任医师)8名,其中1名工程院院士,副主任医师8名,本中心培养的主治医师7名,在院就读博士研究生18名,硕士生11名。冠心病研究室近20多年来一直承担国家重要科研项目,从国家七五开始,八五、九五到十五攻关项目,目前还承担了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卫生部等8项科研课题,先后荣获国家级以及院校级科研进步奖14项。冠心病研究室主管冠心病监护病房和2个冠心病普通病房总共90张床位的临床医疗工作,每年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0-50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000多例,还主管全内科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自1987年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以来,累积完成冠心病介入治疗12000余例(冠状动脉造影3万多例),去年全年完成2555例,今年前5个月已超过1500例,预计全年将超过3000例,在数量上不仅遥遥领先于国内其它医院,目前已成为亚洲第一,并进入国际特大中心行列。从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看一些重要的临床疗效指标,例如住院期间死亡率和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已明显低于国际报道,介入治疗的疗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冠心病诊治中心多年来重视国际交流,已组织了十届国际介入治疗大会,吸引了众多国际著名的介入治疗专家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参加学术会议,同时本中心

先后获得向新加坡介入大会,欧洲PCR介入大会,日本CCT介入大会以及韩国介入大会转播手术的殊荣。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介入治疗领域的知名度已享誉国内外。为了满足广大患者的需要,我院门诊于周一至周五均设有冠心病专科门诊(包括冠心病介入门诊),对于有介入治疗指征的患者可优先收入病房,入院后1周内安排手术,1-2周内即可出院。对于在院外已完成冠状动脉造影,适合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可于介入治疗的前1-2天入院,如无并发症术后第3天即可出院。由于卫生部系统采取了招标购进介入治疗耗材的方法,介入治疗费用今年又进一步降低,例如支架价格较2004年又下降20%左右,因此本中心可为介入治疗患者提供最低价格和最优质的治疗。

高血压中心

高血压诊疗中心由本院高血压研究室于2003年更名,现包括研究部门和病房两部分,有教授、副教授10名。

高血压诊疗中心目前已成为临床、教学、科研齐全,国内权威性专业组之一。在临床方面,高血压中心在继发性高血压鉴别诊断研究工作处于国际先进地位,包括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肾性高血压等疾病。高血压中心有完善的检查手段对各种继发性高血压进行诊断并指导治疗。刘力生教授在1964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大动脉炎”的概念。郑德裕教授在大动脉炎的病因、临床分型、诊断、治疗和预后方面在国际上做了最大的一组报道(530例)。近年来周围血管病的诊治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逐步开展了周围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技术,

成功诊断、治疗了大量的患者。在原发性高血压的防治方面,参与组织全国的专家编写《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将我国高血压基础科学、流行病学和临床科学的进展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指导全国高血压的医疗实践。2004年中国高血压指南实用本在我中心多位专家的参与下,已向全国推出。

在科研方面,心血管大规模临床试验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有八项科研成果获国家、部级和医科院校奖,其中“第一项中国心脏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动脉炎临床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七五攻关课题“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获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与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青少年高血压发病因素与防治措施”的研究获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承担的国家“九.五”攻关课题“高血压的治疗研究(FEVER 研究)为迄今为止世界卫生组织收录的唯一的中国大规模抗高血压临床试验,其主要结果在2005年欧洲高血压年会大会报告。参加多项国际协作课题。参加的国际合作项目“卒中后防止再发生研究(PROGRESS)”、“急性心急梗塞危险因素研究”(INTER-HEART)已经完成。国际合作项目“中国急性心肌梗塞研究之二”(CCS-2),入选40000余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结果已在2005年美国心脏年会大会报告。其他进行的科研包括高血压的药物治疗与遗传的关联性研究、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与遗传的关系、脉搏波与动脉壁弹性的关系、大动脉炎的遗传研究等方面。

中心在周围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方面不断进取,勇于开拓,已经完成了多例肾动脉、髂动脉、股动脉、颈动脉、锁骨下动脉等大血管的介入治疗。开展了高血压与动脉弹性的研究。

中心将动态血压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测,对诊断原发和继发性高血压和指导临床药物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血压诊疗中心积极参与国内外的专业会议,自行组织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主要包括每年一届的“国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研讨会”及“中日高血压学术研讨会”、“全国高血压学术研讨会”。

临床药理中心

临床药理中心的前身为临床药理研究室。1983年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被批准成为卫生部首批临床药理基地之际,在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陶寿淇教授的倡导下,成立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承担药物临床研究的实体单位--临床药理研究室。在第一任主任陶萍教授的带领下经过二十年的努力,搭建了我院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的工作的基本框架。

1998年后,完善了I期、II期临床临床研究的病房条件;建立和完善了药理实验室;开展了心血管药物不良反应监察。同时在以往的I、II、III期临床试验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上市后的心血管药物进行安全/有效性的再评价(IV期);在实

践中,已拥有一支药品临床研究的专业化队伍,具有专业工作经验的临床、药理、药物分析和医学统计等专业人员,已形成较完整的一体化工作系统。

2001年12月,在原临床药理研究室基础上,通过了卫生部科教司组织的专家组审评,批准成为我国第一个“卫生部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

经过几代人的工作与努力,为我国药品市场增添了逾百种心血管药物,并阻止了数种不合格药品的上市。工作质量和成绩受到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和业内人士的肯定。临床药理研究室曾获医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获国家“九五”攻关(1035工程)重点课题奖,参加科技部成果展;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3名,目前在读博士生1名,硕士7名;已发表临床药理专业文章逾百篇。

2003年将原临床药理研究室改称为“临床药理中心”。

肺血管病诊治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肺血管病诊治中心成立于2003年4月,其前身是成立于1972年的肺心病研究室及1997年曾更名的心脏肺循环研究室。肺血管病诊治中心是心血管病内科学范畴的直接隶属于院所领导下的临床诊疗中心,设有肺血管病专科门诊和专科病房(五病区),现有特聘著名专家1名、教授(主任医师)2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2名。肺血管病诊治中心不仅诊治各种心血管内科疾病,更以其收治各种肺血管疾病如肺栓塞、肺动脉高压、右心疾病等方面的独特之处而闻名于全国,全院各种肺血

管病的诊治技术综合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在某些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全国首先建立了肺血管病影像学诊断方法和诊断标准;1974年诊断了第一例无心肺疾病的肺栓塞患者;1990年开展了首例急性肺栓塞溶栓治疗,1997年开展了首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内膜剥脱外科手术治疗。1997年至1999年开展了首次全国肺栓塞多中心临床试验。为引导全国肺血管病的发展、提高我国肺血管病防治水平、推广普及肺血管病诊疗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

肺血管病诊治中心曾承担了多项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如国家“七o五”、“八o 五”、“九o五”、“十o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卫生部科学基金项目、首都医学发展基金项目、中国医学科学院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其他合作研究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全国医药科学大会奖六项、卫生部科技进步奖四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项、中国医学科学院医疗科技奖八项。发表论文300余篇,编写专著八部。肺血管病诊治中心培养了几十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心内科进修医师和专科进修医师。

急重症中心

阜外医院急症抢救中心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管辖急诊室和重症监护病房(ICU)。每年接受来自全国各地高年资进修医师约200人次,培养临床工作能力,及提高业务水平。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已有博士研究生

2名、硕士研究生5名毕业。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4名。目前参加三项国际合作课题,一项国家攻关课题。

急诊室:有观察病床35张,抢救病床2张。配备各种先进抢救设备,包括中心供氧,心电监护设备,高级电除颤仪及呼吸机。由1位主任医师、2位主治医师负责管理,近20位住院医师参加日常医疗工作。

承担前来阜外医院的危重、急症心血管病人的诊断、治疗,实行首诊负责制,24小时接诊。每年接诊危重、急症心血管病人约15000人次,抢救3800人次,抢救成功率达98%。每日接诊病人最多达100余人,与住院病房联系,将部分需要及要求住院的急症心血管病人直接收入病房。

与各兄弟科室合作,开展急症床旁X线胸片检查、急症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提高临床急症诊断水平,方便病人;建立并完善了心衰治疗绿色通道、急症心律失常治疗绿色通道、急性心肌梗塞急症PTCA绿色通道、急症冠脉搭桥术绿色通道、急症主动脉夹层手术绿色通道,极大地方便了来阜外医院就诊的心血管危重、急症病人。

重症监护病房(ICU):有病床14张。配备各种先进抢救设备,包括中心供氧、高级电除颤仪、呼吸机、中心监护系统,能同时进行心电、血压、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收治来自急症观察室和门诊的危重、急症心血管病人,及来自院内各病房转来的各种重症心血管病人,包括严重心律失常病人、严重心力衰竭病人、严重呼吸衰竭病人、重症高血压及主动脉夹层病人。病房由1位主任医师、2位主

医院电子病历管理系统

医院电子病历管理系统开发项目 目录 一.需求分析 2 1.背景 3 2.功能需求 3 3.建设目标 3 二.项目计划 3 1.项目范围管理 3 2.人员配置计划 5 3. 项目实施计划 8 三.风险计划 13 1.风险识别,评估与风险规划 13 2.风险分析表 14 3.风险应对措施 16 一.需求分析 1.背景

信息技术推动者社会的进步,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其强大的功能已经被人们深刻认识,它已经进入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Internet技术的推广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IT产业在市场竞争中越发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步入信息化时代,有巨大的数据信息等待加工处理和传输, 这使得对数据的进一步掌控和利用显得尤为迫切。目的国内外的医疗部门正在积极地参加到这场变化中来。我国多家医院已经建立起医疗信息系统。该系统正在全国逐步推广。传统的病历模式也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记载病历的新载体电子病历——电子病历也应运而生。 2.功能需求 医院电子病历管理系统主要用于医院的信息管理,总体任务是实现病历信息关系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和自动化,其主要任务是用计算机对医院病历的各种信息进行日常管理,如查询、修改、增加、删除,针对这些要求设计了医院电子病历管理系统。推行医院电子病历管理系统的应用是进一步推进医院病历管理规范化、电子化的重要举措。 3.建设目标 项目建设目标主要从本项目的建设成果、项目的工期要求以及项目投资目标三方面来说明。 项目成果:交付使用一个医院电子病历管理系统软件,能实现利用计算机对医院病历信息进行管理,满足对医院病历的各种信息进行日常管理,如查询、修改、增加、删除等功能。 工期要求:本项目从2016年6月14日开始立项,要求在2016年8月中旬投入运行。

医院电子病历实施方案

医院电子病历实施方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嵩明县中医医院电子病历实施方案根据卫生部《电子病历试点工作方案》实施精神,为保障我院电子病历工作顺利开展,探索建立电子病历应用相关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现结合我院目前电子病历运行实际情况,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今后还将随着业务发展和实际应用需要不断补充,不断完善。一、指导思想: 电子病历包括首页、病程记录、检查检验结果、医嘱、手术记录、护理记录等等。电子病历实施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医疗机构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实现现代化医院管理目标的重要措施,对完善医院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成立医院电子病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杨建保(院长) 副组长:汪琼芬(副院长) 成员:吕维斌(副院长)、马友猛(书记)、李永权(信息科主任)、杨国金(医务科主任)、李富明(办公 室主任)、代常波(综合科主任)、张武(内科主 任)、杨丽华(门诊主任)

职责:总体负责我院电子病历运行管理制度,制定和实施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结合医院运行实际情况,对运行效 果进行评估和分析,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 三、相关运行机制 1、电子病历于2013年1月在我院启用并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于2013年4月在我院正式铺开使用,同时全院停止原有病历书写模式。 2、各科建立规范的“专科病历”模板,设立专科术语、专业名词等报信息科,规范各科病历模版。 3、各科室设立电子病历联络员,负责对运行过程中相关问题及建议反馈到信息科,以便及时做出调整,并负责将电子病历一些改进措施及时传授到科室及其他医师。 4、电子病历实行统一格式,统一正反打印。 5、信息科负责电子病历及医生工作站正常运行,医生在操作运行中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电话通知信息科人员现场指导。 6、医务科严格按照质控标准进行质控,通过医生工作站每天检查各临床科室的电子病历,查出问题及时反馈给主管医师进行修改,严防缺陷病历产生。 7、其他病历相关管理制度按原有制度执行。 四、总结评估

IT项目管理课程设计-医院电子病历管理系统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IT项目管理课程设计 姓名 院(系) 专业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医院电子病历管理系统开发项目 目录 一.需求分析 (3) 1.背景 (3) 2.功能需求 (3) 3.建设目标 (3) 二.项目计划 (3) 1.项目范围管理 (3) 2.人员配置计划 (6) 3. 项目实施计划 (9) 三.风险计划 (13) 1.风险识别,评估与风险规划 (13) 2.风险分析表 (14) 3.风险应对措施 (16)

一.需求分析 1.背景 信息技术推动者社会的进步,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其强大的功能已经被人们深刻认识,它已经进入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Internet技术的推广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IT产业在市场竞争中越发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步入信息化时代,有巨大的数据信息等待加工处理和传输,这使得对数据的进一步掌控和利用显得尤为迫切。目的国内外的医疗部门正在积极地参加到这场变化中来。我国多家医院已经建立起医疗信息系统。该系统正在全国逐步推广。传统的病历模式也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记载病历的新载体电子病历——电子病历也应运而生。 2.功能需求 医院电子病历管理系统主要用于医院的信息管理,总体任务是实现病历信息关系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和自动化,其主要任务是用计算机对医院病历的各种信息进行日常管理,如查询、修改、增加、删除,针对这些要求设计了医院电子病历管理系统。推行医院电子病历管理系统的应用是进一步推进医院病历管理规范化、电子化的重要举措。 3.建设目标 项目建设目标主要从本项目的建设成果、项目的工期要求以及项目投资目标三方面来说明。 项目成果:交付使用一个医院电子病历管理系统软件,能实现利用计算机对医院病历信息进行管理,满足对医院病历的各种信息进行日常管理,如查询、修改、增加、删除等功能。 工期要求:本项目从2016年6月14日开始立项,要求在2016年8月中旬投入运行。 项目投资:项目投资要求控制在5万人民币以内。 二.项目计划 1.项目范围管理 (1)生存期模式 针对本项目的开发特点,参考企业的生存期模型说明和软件过程体系,决定采用增量模型,理由如下: 医院电子病历管理系统可以先基于通用功能作出一个最小的使用版本,再逐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致脑栓塞100例临床分析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致脑栓塞100例临床分析 心脏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 AF)引起的脑栓塞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其临床表现有特殊性,疗效也不尽人意,现将2005年6月~2013年6月治疗的100例住院患者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男76例,女24例;平均年龄51~78岁,平均65.6岁,所有患者均有心脏病伴持续性心房颤动病史,其中冠心病6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2例,心肌病2例,甲亢性心脏病3例,肺心病4例。伴有慢性心功能不全者58例,糖尿病7例。 1.2临床表现动态下发病77例,静态下发病23例。意识障碍27例,头痛20例,头晕11例,呕吐21例,肢体瘫痪89例,偏身感觉障碍55例,失语20例,构间障碍33例,双眼凝视27例,癫痫发作5例,偏盲7例。 1.3实验室检查全部病例均行MRI及DWI检查,显示栓塞位于颈内动脉系统87例,椎基底动脉系统13例,以DWI计患者发病后病灶,多病灶脑梗死56例,单病灶脑梗死44例,大面积梗死33例。全部病例超声心动图证实均无瓣膜病,提示左房增大,左房运动减弱,血流缓慢声像58例,发现附壁血栓22例,室壁瘤2例。 1.4治疗及结果入院后,均给予脑血管扩张药、活血化瘀药、脑细胞保护剂、自由基清除剂、脱水剂及心肌营养剂及对症治疗。结果:痊愈28例,好转56例,4例进入植物状态,死亡12例,其中5例为多脏器功能衰竭致死,7例死于脑疝。 2 讨论 NV AF是冠心病、高血压、心衰及某些非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的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1]。AF作为引起CE的独立危险因素,远较其它因素重要。Yamanouchi报道[2],心源性脑栓塞中56%是由NV AF 引起。NA VF是老年脑栓塞最主要的病因,是老年脑卒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危险因素。 NA VF有以下临床特点:①老年人多见,常伴有心功能不全;②发病急,多数在动态下发病;③病情重,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碍;④大多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以大脑中动脉区梗死为多,左右大脑半球几乎相等,椎基底动脉系统相对较少;⑤大面积梗死多,更容易发生脑疝;临床上具有以上特点,结合既往心脏病位房颤病史,要考虑本病。 房颤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局部因流瘀滞、内皮

HIS(LIS、PACS、RIS、EMR)系统解决方案

HIS(LIS、PACS、RIS、EMR)系统解决方案 一、定义说明 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利用电子计算机和通讯设备,为医院所属各部门提供病人诊疗信息和行政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数据交换的能力,并满足所有授权用户的功能需求。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LIS),是专为医院检验科设计的一套信息管理系统,能将实验仪器与计算机组成网络,使病人样品登录、实验数据存取、报告审核、打印分发,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等繁杂的操作过程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和规范化管理。有助于提高实验室的整体管理水平,减少漏洞,提高检验质量。 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PACS),是近年来随着数字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旨在全面解决医学图像的获取、显示、存贮、传送和管理的综合系统。 放射信息管理系统(Radioiogy information system, RIS),是优化医院放射科工作流程管理的软件系统,一个典型的流程包括登记预约、就诊、产生影像、出片、报告、审核、发片等环节。 电子病历(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EMR),是指将传统的纸病历完全电子化,并提供电子贮存、查询、统计、数据交换等管理模式,它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的必然产物,是医院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必然趋势,目前改领域研究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应用热点。

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方案

XXX人民医院电子病历系统 建设方案 信息科 2012年05月

目录 1概述 (5) 2医院信息系统总体功能结构 (5) 2.1整体结构 (5) 2.2临床资料数字化 (6) 2.3系统之间互连互通 (7) 3发展电子病历系统的价值 (8) 3.1电子病历在临床应用中的益处 (8) 3.2电子病历在费用上的好处 (9) 4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要点 (10) 4.1以病人为中心的设计 (10) 4.2结构化病历 (10) 4.3整合临床医疗信息系统 (11) 4.4病历质量控制 (11) 4.5统计查询 (12) 4.6数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2) 4.7支持数字签名技术 (12) 4.8严格、安全的权限管理 (12) 4.9扩展性强 (13) 4.10满足医院分布式应用的要求 (13) 4.11临床决策支持 (13) 4.12支持临床科研、数据挖掘及随访 (14) 4.13支持数字医疗设备 (14) 4.14支持无线应用 (14) 4.15技术先进,运维简单 (15) 5电子病历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16) 5.1门诊管理模块 (16) 5.1.1门诊医生工作站 (17) 5.1.2门诊护士工作站 (19) 5.2住院管理模块 (20) 5.2.1住院医生工作站 (21) 5.2.2住院护士工作站 (25) 5.3中医电子病历 (26) 5.3.1符合中医特色的病历模板 (26) 5.3.2中医知识库 (26) 5.3.3标准化的数据元素定义 (27) 5.3.4标准化的中西医诊断名称 (27) 5.3.5中医特色的护理内容 (28) 5.4病历质量管理模块 (28) 5.4.1病历规范化 (28)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指未合并以下情况的房颤:①风湿性二尖瓣狭窄;②机械瓣或生物瓣置换术后;③二尖瓣修复术后。脑卒中和血栓栓塞是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缺血性脑卒中年发病率约为5%,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服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抗凝治疗能有效降低脑卒中的风险。但是,这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有明显局限性,包括①不能根据剂量预测抗凝强度;②诸多因素(如包括食物和药物)都可影响其在体内的代谢和抗凝强度;③维持治疗时,每月至少应测1次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④即使按时监测INR,并据此调整剂量,INR在目标治疗范围(2.0-3.0)的时间也很难超过整个疗程时间的65%;⑤大出血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每年可达3%。以上这些因素极大地限制了华法林的广泛使用。在我国,具有脑卒中高风险的房颤患者中,华法林的使用率不到20%。 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包括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dabigatran)和Xa因子拮抗剂——利伐沙班(rivaroxaban)、阿哌沙班(apixaban)、依度沙班(edoxaban)等,通过与凝血酶或Xa因子可逆性结合而发挥抗凝作用。一系列临床试验证明,对房颤患者而言,NOAC是一类有效降低脑卒中风险,安全性较好的口服抗凝药。NOAC 的优点是:①不需像华法林一样常规监测抗凝强度;②除特殊情况(肾功能不良、高龄,低体重等),一般治疗人群不需要调整剂量;③口服后吸

收快,血药浓度较快达到峰值并发挥抗凝作用;④半衰期较短,停药后抗凝作用消失较快;⑤不受食物影响。因此,NOAC已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并受到广泛关注。 对房颤患者来说抗凝治疗十分重要,但也是一种风险较高的治疗。房颤患者通常合并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而植入药物洗脱支架,这使抗凝治疗的过程变得更为复杂。NOAC在我国临床应用的病例数尚少,经验相对缺乏。本共识根据大型临床研究所提供的证据和相关指南及专家意见针对临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对NOAC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提出建议。 一、新型口服抗凝药的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 1. 新型口服抗凝药的药理学特点 目前可用于临床的NOAC有2类:直接凝血酶抑制剂(DTI,如达比加群)和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DTI与凝血酶结合,阻断凝血酶转化纤维蛋白原为纤维蛋白的功能而发挥抗凝作用。此外,DTI能阻断凝血酶介导的V、VIII、IX因子激活过程而增强其抗凝作用。DTI还能阻断凝血酶介导的血小板活化,抗纤溶作用和炎症过程。与肝素不同,DTI不仅能与游离的凝血酶结合,还能与已经结合在纤

电子病历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解决方案(电子病历的六大基本功能)

电子病历软件六大基本功能电子病历是医学专用软件,医院通过电子病历以电子化方式记录患者就诊的信息,它一般包括: 首页、病程记录、检查检验结果、医嘱、手术记录、护理记录等等,其中既有结构化信息,也有非结构化的自由文本,还有图形、图像信息。它涉及病人信息的采集、存储、传输、质量控制、统计和利用; 在医疗中作为主要的信息源,提供超越纸张病历的服务,满足医疗、法律和管理的需求。针对电子病历的诸多规范和要求终究需要通过应用软件才能得以落地,电子病历软件应当整合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并实现以下六大功能。 一、病历信息采集功能 电子病历软件能通过手工或设备采集门(急)诊病历信息、住院病历信息和其他电子医疗记录信息。采集的信息应及时、完整,能满足临床工作需要,符合卫生部《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中“使用中文和医学术语,要求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的要求。为实现这些目标,电子病历采集工具在采集文书病历时不但要做到简便易用,还应具备灵活调用医学术语、主动提取敏感指标、对病历内容进行逻辑审查和编辑二维矢量图的功能。 灵活调用医学术语是指病历采集工具能根据当前的项目名称或内容及时提供出对应的医学术语用词,使采集的病历信息规范化、结构化。 主动提取敏感指标是指采集工具能从采集的信息中搜索到对诊断疾病、治疗疾病有密切关系的一些重要描述或敏感的指标,能按设定的规则引导用户提供这些描述或指标。如阑尾炎病人的“转移性右下腹痛”“结肠充气试验结果”,产科病人的“羊水过少”、“头盆不称”,手术后病人的“切口感染情况”、“引流是否通畅”等,这些描述和指标可能暂未收入到“电子病历基本数据集”或“临床文档基础模板”中,但对于某一疾病而言,这些指标非常重要,只有获取了这些描述或指标后,才能进行临床路径管理,才能实现业务流程的管理。因此病历采集工具不能机械地搬用一些通则而忽视了这些非常重要的个性要求,以免出现“信息很多、基本无用”,“提供的不重要、重要的提供不出”的现象。就目前而言,至少应将卫生部已公布的临床路径管理疾病的敏感指标收集到软件中,以供病历采集工具调用。

医院电子病历基本规范

文档序号:XXYY-AQMB-001 版本编号:AQMB-20XX-001 XXX医院 电子病历基本规范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年月日

电子病历基本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管理,保证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的建立、使用、保存和管理。 第三条电子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使用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生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图形、数据、影像等数字化信息,并能实现存储、管理、传输和重现的医疗记录,是病历的一种记录形式。 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编辑、打印的病历文档,不属于本规范所称的电子病历。 第四条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应当满足临床工作需要,遵循医疗工作流程,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第二章电子病历基本要求 第五条电子病历录入应当遵循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原则。 第六条电子病历录入应当使用中文和医学术语,要求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通用的外文缩写和无正式中文译名的症状、体征、疾病名称等可以使用外文。记录日

期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记录时间应当采用24小时制。 第七条电子病历包括门(急)诊电子病历、住院电子病历及其他电子医疗记录。电子病历内容应当按照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执行,使用卫生部统一制定的项目名称、格式和内容,不得擅自变更。 第八条电子病历系统应当为操作人员提供专有的身份标识和识别手段,并设置有相应权限;操作人员对本人身份标识的使用负责。 第九条医务人员采用身份标识登录电子病历系统完成各项记录等操作并予确认后,系统应当显示医务人员电子签名。 第十条电子病历系统应当设置医务人员审查、修改的权限和时限。实习医务人员、试用期医务人员记录的病历,应当经过在本医疗机构合法执业的医务人员审阅、修改并予电子签名确认。医务人员修改时,电子病历系统应当进行身份识别、保存历次修改痕迹、标记准确的修改时间和修改人信息。 第十一条电子病历系统应当为患者建立个人信息数据库(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婚姻状况、职业、工作单位、住址、有效身份证件号码、社会保障号码或医疗保险号码、联系电话等),授予唯一标识号码并确保与患者的医疗记录相对应。

电子病历系统设计说明要点

电子病历系统设计说明 电子病历系统是指计算机化的病历,它的内容包括纸张病历的所有信息。电子病历不仅指静态病历信息,还包括提供的相关服务。电子病历系统是支持电子病历的一套软硬件系统,它能实现病人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服务。 其目的在于改善医院管理,支持医教研,EMR系统方案设计是整个信息建设的重点,虽然在设计EMR系统方案时所选择的具体网络设备、服务器类型和系统软件等不一一相同,但遵循最基本的原则,既考虑全局、坚持长远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EMR系统建成一个起点高,易于扩充、升级、管理和实用的系统。 一、开发医院管理系统的意义 改善医院管理,支持医教研。 我国医院的信息处理基本上还停留在手工方式,劳动强度大且工作效率低,医师护士和管理人员的大量时间都消耗在事务性工作上,致使"人不能尽其才";病人排队等候时间长,辗转过程多,影响医院的秩序;病案、临床检验、病理检查等许多宝贵的数据资料的检索十分费事甚至难以实现;对这些资料深入的统计分析手工方式无法进行,不能充分为医学科研利用;在经济管理上也因而存在漏、跑、错费现象;医院物资管理由于信息不准确,家底不明,积压浪费,以致"物不能尽其用"。开发EMR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EMR系统的有效运行,将提高医院各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医学科研、教学;减轻各类事务性工作的劳动强度,使他们腾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服务于病人;改善经营管理,堵塞漏洞,保证病人和医院的经济利益;为医院创造经济效益。 完整的EMR系统实现了信息的全过程追踪和动态管理,从而做到简化患者的诊疗过程,优化就诊环境,改变目前排队多、等候时间长、秩序混乱的局面。如目前多数医院就诊必须经过挂号、等候病历、划价、收费、取药或治疗一系列过程,一个患者少则排3次队,多则5、6次,用于过程性的时间最少在1个小时以上,若实施EMR以后,每个病人用于诊

瓣膜性心脏病(VHD)房颤抗凝经验分享

瓣膜性心脏病(VHD)房颤抗凝经验分享 合并瓣膜性心脏病(VHD)的房颤患者并不少见,但是相应的随机试验很少。RE-ALIGN研究在机械瓣患者中比较了达比加群和华法林的疗效。结果显示;达比加群组9例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而华法林组无缺血性卒中;两组大出血分别为7例和5例。可见,与华法林相比,机械瓣患者应用达比加群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增加,即没有获益且风险增加。 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预防缺血性卒中的抗凝治疗方面。RE-LY研究、ROCKET 研究、ARISTOTLE研究、ENGAGE AF-TIMI 48研究这4个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新型口服抗凝剂与华法林等效,但显著减少严重出血,特别是颅内出血。4个试验的VHD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是房颤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最常见的类型(70%以上),在房颤合并VHD患者中新型口服抗凝剂的疗效与华法林大致相同,出血减少,特别是颅内出血显著减少。我们有理由认为部分合并心脏瓣膜病的房颤患者(除外中-重度二尖瓣狭窄和机械瓣膜者)选用新型口服抗凝剂是合理的。由于以上研究均是基于事后分析的结果;初始研究(总人群)结果分析与亚组分析在硬终点上并不一致,瓣膜性房颤和非瓣膜性房颤的定义不统一(4个研究的排除标准各不相同)。 膜瓣性房颤通常指房颤合并中-重度二尖瓣狭窄或植入人工(机械)心脏瓣膜;非瓣膜性房颤指不伴有中-重度二尖瓣狭窄或机械性心脏瓣膜的房颤,包括二尖瓣反流、三尖瓣反流、主动脉瓣狭窄或反流等。进行瓣膜性房颤定义的主要目的是区分哪些患者只能用华法林抗凝,而不是患者是否合并瓣膜瓣膜性心脏病。机械瓣膜或中重度二尖瓣狭窄的房颤患者只能用华法林抗凝,老年瓣膜退行性变、二尖瓣反流、三尖瓣反流、主动脉瓣狭窄或主动脉瓣反流的房颤患者可以选用新型口服抗凝剂,比华法林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医院专科电子病历系统建设

浅谈医院专科电子病历系统建设

————————————————————————————————作者:————————————————————————————————日期: 2

浅谈医院专科电子病历系统建设 上海市中医医院信息中心张国伟 【摘要】专科电子病历项目是基于医院专科临床诊疗及病历管理的信息系统,其建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建设对重点学科病历管理并结合数据资源收集和利用,以达到建立专科临床诊疗病历管理的目的。 【关键字】电子病历、数据采集、知识库 随着医院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推进,电子病历越来越注重临床业务管理的同时,其另一发展趋势也逐渐受到重视——专科电子病历。其最初的诞生是源于科室对于学科研究的高度重视以及医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科研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表现在研究人员对样本的积累、临床观测项目的提取、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等诸多方面。传统电子病历的临床数据采集已经为科研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基础,但如何对所需病种的病人样本进行选择,如何进行数据的提取等等,这些问题对传统电子病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传统电子病历系统更侧重与临床业务的管理,而临床科研对于数据的二次提取和数据的关注度更高,因此专科电子病历也就应运而生。它将系统解决的问题重点转移到科研临床数据的采集和提取分析,同时通过积累专科病历信息,形成专科知识库,为本学科专科建设提供辅助决策支持,体现出专科诊疗特色,也更具科研和临床辅助决策的价值。 一、系统建设基本内容 专科电子病历软件系统根据医院专科临床科研的业务要求,实现符合专科要求的患者首诊资料、病情记录、治疗方案、特色检查等资料的完善,实现患者诊疗进度的把控和诊疗质量的保证。通过采集引擎完成科研工作者关心的病患数据的采集,最终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搭建个性化的专科数据库,结构化展示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既往史、家族史、住院门诊信息、疾病诊断、实验室检查、用药情况、治疗方案等信息。系统由专科数据模板定制,数据采集、专科病历管理、随访管理等模块功能组成,最终按照统计分析软件SPSS或临床应用需要进行数据统计和导出。

医院医院电子病历制度规定

电子病历管理制度 电子病历的应用不仅可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使医护人员从繁重的书写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且可为科研、教学提供方便,同时,规范的电子病历将大大提高病历质量。为了保证电子住院病历正确、规范的使用,现规定如下: 一、电子住院病历的建立 电子病历的建立应符合相关管理规定、规范及配套文件的要求,医务人员应保证所撰写的电子病历的真实性。 电子住院病历采取统一的格式,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 病人病历必须在电子病历中书写,医生需补齐相关病人信息。 医务人员应保证所撰写的电子病历的真实性,必须妥善保管好自己的用户名及密码,建议定期更改密码,不允许泄露给他人使用。医生个人对电子病历系统中以本人姓名生成的病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每个病人只能建一份病历,所有的医疗文件在同一份病历下书写。 电子病历为了方便医护人员工作,没有对病历的复制、粘贴功能加以锁定,医护人员进行病历书写时可能会大段的复制、粘贴,希望医护人员对复制粘贴的内容进行认真检查,避免错误。 所有的病历必须按病历书写规范及时完成并打印后存放于病历夹。

为了保证病历的安全性,在每次使用完电子病历后,都必须及时退出程序。 二、权限管理设置 电子病历系统统一由信息科管理维护。 医生及其相关人员权限的申请,需申请人填写申请人、由医务部负责人审核并签字,交由信息科处理,信息科处理完毕后及时通知医务部。 科室发现医师权限与实际情况不符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主管科室领导签名后报信息科进行权限的调整。 调离本院、取消或暂停权限的人员由医务科出具书面通知报信息科,信息科及时取消权限或调整相应权限。 三、归档及管理 医务科具体负责电子病历的召回和电子病历的监控。 病案室专人负责病历归档审核,归档后医生将无法修改此病历。 住院电子病历的存储采取系统服务器备份和纸质病历储存两种形式,医务人员在书写或修改电子住院病历时,该病历信息应即时由系统服务器备份;纸质运行病历由所在科室保管、纸质出院病历由病案室保管。 信息科须对电子住院病历进行灾难备份。 住院电子病历档案的存留时间不得少于法律规定的纸质病历的存留年限。 信息科与病案室要妥善保护患者的电子病历,维护患者的隐私权。对电子病历严格管理,避免数据被篡改、伪造、隐匿、窃

主动脉夹层诊断与治疗指南

主动脉夹层诊断与治疗 指南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主动脉夹层诊断与治疗指南 作者:未知来源:互联网(转自介入家园微信号)日期:2015-08-03 [小编找了很久,发现很多网站都转载了这份指南,但是不知是哪个学组制定的...内容非常详细,各 位同仁可以参考]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危险的高死亡率疾病,在我国的发病有逐年增高之势。近年来, 其诊断和治疗技术均发展迅猛。经食道彩色超声(TEE)、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 等影像学检查技术使我们可以在疾病的早期作出准确的诊断,腔内隔绝术(EVE)的丰富了主动脉夹层 的治疗手段并且 [小编找了很久,发现很多网站都转载了这份指南,但是不知是哪个学组制定的...内容非常详细,各位同仁可以参考]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危险的高死亡率疾病,在我国的发病有逐年增高之势。近年来,其诊断和治疗技术均发展迅猛。经食道彩色超声(TEE)、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等影像学检查技术使我们可以在疾病的早期作出准确的诊断,腔内隔绝术(EVE)的丰富了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手段并且使手术的创伤减小,安全性增加。为了指导新技术的应用普及,使该疾病的诊疗疾病能够在我国快速、规范的发展,学组根据国内外经验提出一套完整的、与现代新技术相适应的诊断和治疗策略,供国内同道参考。遗憾的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均缺乏关于主动脉夹层内治疗的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因此本指南暂以学组内专家的共识为基础。 概述 主动脉夹层是指血液通过主动脉内膜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并造成动脉壁的分离,是最常见的主动脉疾病之一,年发病率为5-10/100000,是腹主动脉瘤破裂发生率的2~3倍,死亡率约100000,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5:1。常见与45-70岁人群,男性发生平均

最新电子病历与电子病历系统(EMR)

电子病历与电子病历系统(EMR) 随着新医改明确提出“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电 子病历得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各级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成为医疗卫生信息化最热门 的话题。国家卫生部先后颁布了《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和《电子病历基本规 范(试行)》,从技术和管理角度对电子病历内容进行了规范,相信对推动我国电子病历 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1 基本概念 电子病历发展时间较短,其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尚没有形成统一的 定义。尽管不同的机构对电子病历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从电子病历应当包括的 信息内容和电子病历系统应当具备的功能两个方面进行了描述 [1]。 目前我们通常所指的电子病历既包含了电子病历应包括的信息内容和电子病历系统应当具备的功能,由于基本概念、信息内容、系统功能都不够明确,影响了电子病历的发展,有必要进行进一步明确。 1.1 电子病历 电子病历(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EMR)是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门诊、住院患者(或保健对象)临床诊疗和指导干预的、使用信息系统生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图形、数据、影像等数字化的医疗服务工作记录,是居民个人在医疗机构历次就诊过程中产生和被记录的完整、详细的临床信息资源,它可在医疗卫生服务中作为主要的信息源,取代纸张病历。这里定义的电子病历,主要指所要包含的信息内容,是静态的概念。 1.2 电子病历系统 电子病历系统(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System, EMRs)基于计算机和信息网络的电子病历收集、储存、展现、检索和处理系统。这里定义的电子病历系统,主要指系统功能方面,是动态的概念。电子病历系统强调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供超越纸张病历的服务功能。电子病历系统从三个方面展现了其主要功能,医疗信息的记录、存储和访问功能;利用医学知识库辅助医生进行临床决策的功能;为公共卫生和科研服务的信息再利用功能。尽管从概念上可以严格区分电子病历与电子病历系统,但由于两者关系非常紧密,有时并不严格区分,用电子病历来统称电子病历与电子病历系统。 2 功能定位 2.1 电子病历信息内容 一是临床诊疗信息全要素记录。由于缺乏临床信息系统的支持,我国电子病历首先从病程记录编辑器发展起来的,所以现在还有不少人把电子病程记录等同于电子病历,这是对电子病历认识的一个误区,真正的电子病历是集成和融合了患者在医疗过程中所有的临床诊疗信息,不仅完全可以取代纸张病历,其内容还远远超越纸质病历的内容,如动态的医学影像、药品耗材厂商和供应商、检查检验设备等更为翔实的信息。 二是仅限在医疗机构内部。电子病历就是单个医疗机构的患者临床诊疗信息的全要素记录,电子病历记录的内容具有法律责任。跨医疗机构的临床诊疗信息共享和个人的健康记录(如:免疫接种、健康查体、健康状态等)应属于电子健康档案的管理范畴。 三是与电子健康档案关系。电子健康档案(Electronic Health Record,EHR)是以医院的电子病历为主体,以信息共享为核心的健康档案。EHR将跨越不同的机构和系统,在不同的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实现医疗信息交换和共享。 卫生部提出构建“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

电子病历系统对医院信息化建设起重要作用

电子病历是医院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化医院质量管理和病案管理的必然趋势。电子病历对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提高病历的规范性和完整性、病人信息的整理与共享、加强医疗质量的监督、减轻医生的工作量、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易迅电子病历系统是一套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的、拥有全部知识产权的电子病历平台系统。它以灵活的适应性和强大的扩展性为基础,以高效稳定为核心优势,充分结合国内外电子病历的发展趋势以及卫生部最新颁布的电子病历相关标准和规范,以最高的性价比满足国内不同规模医院、不同层次的电子病历建设需求。它属于医院信息系统(HIS)的一部分,是指将传统的手写病历完全电子化,并超越手写病历的管理模式,实现了用计算机对病历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查询、统计等功能。因此病历信息的电子化,在医院的信息服务中处于核心地位,建立电子病历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 近年来,各医院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建立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然而,由于各HIS软件开发的不足或者是因为医院管理层的认识不到位,加上发展资金的紧张,大多基层医院在HIS软件选用和开发上摒弃了电子病历系统,仅仅着眼于软件的计费、医嘱和药房管理方面,致使各医院的HIS系统不完整,沦为单纯的计费系统。没有真正体现出HIS的概念与实际意义。现在大部分医院人员的短缺,手写病历的繁重工作导致许多内容的不规范,加上医疗质量对病历质量的精要求,使电子病历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 电子病历的建立,在整个医院信息化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建设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患者,为医务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极大的提升临床工作效率,方便质控部门的监督管理,有效的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 作为医院信息管理的重要标志之一,电子病历是医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桥梁。在发展过程中虽然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我们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强化监督管理措施,就能够促进电子病历健康发展并推动医院数字化进程。可以预见,电子病历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必将随着信息技术、卫生信息标准、相关法律法规等各方面因素和条件的不断完善配套,而不断改进、更新和发展。

(最全版)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中国专家建议

(最全版)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中国专家建议 中国心房颤动(房颤)的特点是患病人数多且卒中发生率高[1-2] ,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使用的比例及达标率低。无论是瓣膜病房颤还是非瓣膜病房颤,华法林是研究证据最充分、使用最普遍的口服抗凝药物,但由于剂量个体差异大、药物-药物或药物-食物相互作用常见,需频繁监测凝血指标,加上医生对华法林所致出血的过度担心,影响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3、4]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ew oral anticoagulant, NOAC)弥补了华法林的不足,近期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其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具有更好的风险/获益比[5-8] 。但是,NOAC仅在有限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中进行过评价,其中还有一些临床问题尚未明确,在瓣膜病房颤患者的应用证据不足。临床医生需要掌握这些药物的药理学特点以及特殊情况下的处理,才能保证在临床实践中合理使用。本建议旨在针对临床常见实用问题对NOAC治疗非瓣膜病房颤提供指导建议[9] ,诸多问题尚在探索中。 1 NOAC与华法林的比较 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的活化而发挥抗凝作用,因个体基因多态性的影响、与药物和食物的相互作用等原因,华法林剂量的个体差异极大,需要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调整剂量。近10年来,针对凝血瀑布中单个凝血因子的药物陆续研发问世,主要包括因子Xa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和因子IIa抑制剂(达比加群酯)。总体上,与华法林比较,NOAC的共同优势是固定剂量、无需常规监测凝血、药物和(或)食物相互作用很少,颅

内出血病发证减少等。但是,NOAC 也存在某些不足,如半衰期短,停药后失效快,导致药物依从性要求高;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要调整剂量;尚无常用方法评估抗凝强度;无特异性拮抗剂;目前价格较高等。 上述4种NOAC均已经公布了3期临床研究结果,共入组了7万余例具有卒中危险因素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3期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10] ,与华法林比较NOAC可明显减少19%的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主要源于出血性卒中的减少(51%)。NOAC还能够减少总死亡率和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但胃肠道出血略增加或相当。与华法林比较,NOAC低剂量组患者出血事件更少,但卒中事件较多。NOAC已经或即将在中国上市。 欧洲心房颤动诊治指南建议所有具有抗凝适应证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经过评估血栓和出血风险后均应该优先选择NOAC[11] 。鉴于上述证据本建议推荐下列情况下优先使用NOAC:(1)不能或不愿接受华法林治疗的患者,包括不能或不愿监测INR。(2)未经过抗凝治疗的患者。(3)以往使用华法林出现出血或INR不稳定的患者。 2 NOAC的作用机制和药理学特性 NOAC 以凝血瀑布中单个凝血因子为靶点,主要为因子Xa和因子IIa。NOAC不但能与游离的凝血因子结合,还能与血栓结合型的凝血因子结合,抑制其活性而发挥抗凝作用。因子Xa抑制剂减少凝血酶生成,但不影响已生成的凝血酶活性,对生理性止血功能影响小。与凝血酶比较,因子Xa作用较单一,仅有促进凝血和炎症反应的作用。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 NOAC口服后起效快,半衰期短,每日1次或2次服药,部分通过肾

电子病历功能说明

第一章电子病历系统概述 第一节设计思想与系统架构 设计思想 电子病历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将医院带入全新的数字化医院时代:医院的管理、决策、医疗科研、医疗服务等将有全面的数据支持;更好的制定实施各种标准操作规程(SOP),实现医院管理决策的数字化和制度化、医疗服务的标准化、以及组织全院进行科研攻关、对大部分疾病进行标准化治疗等功能。医院信息化将以电子病历为基础、以病人信息为中心的高度集成化的新一代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支持影象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远程医疗、预约服务、医疗保险、信息发布、电子商务、社区医疗服务等功能。我公司将与医院建立长期友好的紧密合作的伙伴关系,为医院在医疗、管理及科研方面实现新的腾飞服务;为医院院成为代表我国最高水平的当代医院管理系统的一面旗帜服。 成功的医疗组织将会具有这样一种普遍的能力:管理和控制病人电子资料和影像信息的高效传送、存储,并能够让这些宝贵的信息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具有如此能力的医疗机构将通过提高生产力、改善工作流程、增强服务能力而具有无比强大的竞争力。 医院电子病历系统的建立,可为医院的医疗、科研、教学和医院管理等方面提供主动、方便快捷和高效的数据服务,包括各种疾病数据检索与分析、智能知识库、医疗数/质量统计、医疗评价、健康评估、经济统计分析等等。 该系统的建设的将可以有效达到以下目标: (1) 优化医院的管理模式,以数字化管理、信息化管理为核心,形成先进的 医院管理理论和医院管理模式。 (2) 建立医院内部完善的医院信息处理系统,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病人和医护 人员。 (3) 建立医院的办公自动化系统。 (4) 建立高度信息化的医疗研究与教学系统。 (5) 建立完善的医学交流体系,通过现代的通讯、信息手段,达到随心所欲 的医学交流,可极大地推动医学的发展。

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的规范方案化操作和存在的问题

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的规范化操作及其存在的问题作者: 范占明王珏张兆琪 近年,随着主动脉夹层(aortic dessection,AD)无创影像学诊断、介入治疗和覆膜支架研究的进展,B型AD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在国内外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该技术创伤小、成功率高、病死率和并发症低等优点,目前已成为B型AD(特别是有并发症)患者治疗主要方法。但由于AD覆膜支架植入技术比较复杂、一些技术操做不规范及适应症选择不正确等问题,在临床上出现严重并发症或操作技术失败并不少见。本文就作者近几年在AD介入治疗经验﹑体会和临床上遇到的问题,重点就AD(特别是复杂性AD)无创性影像诊断、适应症选择、规范化介入操作技术及并发症等问题进行阐述,部分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介入治疗前影像学诊断及意义 AD手术和介入治疗前的影像学检查及诊断极为重要。首先,应明确有无AD;其次,如明确AD的诊断,需进一步明确病变范围、程度、类型和是否伴有其他并发症。这些对于病人及时治疗和选择合理治疗方案非常关键。影像学检查目的和提供信息如下:①显示有无夹层内膜片、真腔和假腔,即做出的AD定性诊断;②AD累及主动脉范围或是否累及升主动脉,即明确AD的分型;③明确AD的破口或再破口(内膜出口)的位置;④明确真腔和假腔的大小、形态,真/假腔比值,假腔内是否有血栓或部分血栓形成;⑤显示主要分支血管受累情况,包括冠状动脉、头臂动脉、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和双侧髂动脉是否受累;⑥明确有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程度;⑦明确左心功能情况;⑧明确有无其他并发症,如心包积液、胸腔积液、主动脉破裂和动脉瘤及脏器缺血等。

1胸主动脉造影 胸主动脉造影(包括DSA)过去一直被视为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金标准”,根据文献报道,其敏感性为80%~90%,特异性为90%~100%,阳性预测值近95%。然而,这种技术存在如下一些缺点:①属有创性检查,需注入碘对比剂和有X线辐射,在应用上有一定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危险性(特别是在急性DeBakey I型及II型主动夹层危险性相当高);②检查时间长,常由于检查延迟治疗进一步增加患者的危险性;③没有横断面影像,对AD破口、再破口及内膜片的显示有时并不理想;④对于主动脉壁间血肿(IMH)或血栓闭塞性AD等特殊型,检查结果可能为阴性。目前这种技术主要用于血管腔内覆膜支架治疗同时进行诊断检查。此外,对于冠状动脉和周围动脉受累情况显示,选择性血管造影仍为首选检查方法和诊断的“金标准”。 2多层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 近二十年,由于多层螺旋CT(MSCT)及磁共振成像(MRI)等无创性横断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提高了AD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目前,这两种技术是目前急性主动脉综合症(AD ﹑IMH和动脉粥样硬化穿透性溃疡)最有效和最主要的无创性影像学方法。 2.1 MSCT: ①主要优点是普及、检查速度快、使用方便和安全,适用于急性AD和不配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