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丝文化论文

合集下载

丝绸文化论文

丝绸文化论文

中国的丝绸文化中国的丝绸文化摘要:丝绸起源于中国,早在黄帝时期,就有“蚕神献丝”“天神化蚕”的故事。

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能够生产丝绸的国家,我们的祖先不但发明了丝绸,而且昌明丝绸,利用丝绸,使其在服饰上、文化礼仪上,艺术上,均闪耀出夺目的光辉,这使丝绸不但在国内备受欢迎,更是充当了中华文明的“文化使者”,把古老的华夏文明带向了海外。

本文将就丝绸文化的发展,从丝绸文化的起源,丝绸文化的发展,丝绸的特性,丝绸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来介绍中国的丝绸文化。

关键字:丝绸文化起源发展影响一、中国丝绸文化的起源关于丝绸的起源,要追溯到养蚕技术的出现。

我国古代史籍中流传着不少关于养蚕技术出现的神话传说。

其中一个传说是皇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有一次嫘祖在野桑林里喝水,树上有野蚕茧落下掉入了水碗,待用树枝挑捞时挂出了蚕丝,而且连绵不断,愈抽愈长,嫘祖便用它来纺线织衣,并开始训育野蚕。

嫘祖被后世祀为先蚕,历朝历代都有王后嫔妃祭先蚕的仪式[1]。

尽管这些只是传说,但这也说明了丝绸的文化历史悠久。

专家们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了,可见,中国的丝绸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二、中国丝绸文化的发展说到中国的丝绸文化发展,可以说是十分的曲折。

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丝绸的花式品种也丰富起来。

锦的出现是是中国丝绸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蚕丝的优秀性能和美术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影响深远。

到了秦汉时期,丝织业不仅得到了大发展,而且随着汉代中国对外的大规模扩展影响,丝绸的贸易和输出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地步。

贸易的推动使得中原和边疆、中国和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2]。

由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造成对黄河流域经济的严重破坏,到了隋代,中国蚕桑丝绸业的发展重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源远流长的蚕桑文化

源远流长的蚕桑文化

源远流长的蚕桑文化编者按: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蚕桑业的国家,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人们便开始采桑养蚕、取丝织绸。

蚕桑文化的发展,使中原文明的纺织业领先于世界数千年,形成了中国人峨冠博带、宽袍大袖的服饰习俗。

嫘祖养蚕缫丝,始有绫罗衣锦及世。

从此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衣其羽毛”的原始衣着,进入了锦衣绣服的穿衣时代。

在唐朝,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将以“丝”为主的中国服饰文化传送到了遥远的西方。

世界也由一根莹亮的蚕丝、一匹柔美的丝绸知道了古老而神秘的中国。

蚕桑文化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以及农耕观念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2009年9月,“中国蚕桑丝织技艺”正式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四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一遗产的内容包括种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一系列环节的生产工艺,包括绫绢、缂丝、纱罗和织锦在内的丝绸产品和用到的工具,还有由此衍生的各类相关民俗活动。

蚕桑业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外文化交流通道“丝绸之路”的源泉。

一、蚕桑习俗在蚕桑业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各地形成了许多敬蚕重桑、爱蚕护桑的美好习俗,在民间世代相传。

扫蚕花地、轧蚕花等活动都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部分,与其他蚕桑习俗一道构成古老中华蚕桑文化发展兴盛的历史见证。

1.扫蚕花地扫蚕花地是清末至民国时期广泛流行于湖嘉地区的一种蚕俗,它起源于浙江省德清县,仪式的主要表演者都集中在德清一带。

清末至民国年间,德清蚕农为祈求蚕桑生产丰收,于每年春节、元宵、清明期间邀请职业或半职业艺人到家中养蚕的场所举行扫蚕花地仪式,后逐渐演变为歌舞表演。

举行扫蚕花地仪式时,通常由一名化装女子边唱边舞,而以小锣在旁伴奏。

唱词内容多是对蚕茧丰收的祝愿和对蚕桑生产全过程的叙述。

与此相配合,表演者往往会做出扫地、糊窗、掸蚕蚁、采桑叶、喂蚕、捉蚕换匾、上山、采茧等一系列与养蚕生产有关的动作。

2.轧蚕花庙会桐乡地处浙江北部,是江南蚕桑的主要产地,这里的乡间流传着丰富的蚕乡习俗,其中以祭拜蚕神的含山轧蚕花庙会最具代表性。

【必备】传承作文500字3篇

【必备】传承作文500字3篇

传承作文500字【必备】传承作文500字3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传承作文500字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承作文500字篇1“不食粮油食素桑,勤提细喂四更装。

心明到老丝方吐,织得绫罗漂海洋。

”蚕之伟大,便是吐尽千丝,人之伟大便是将千丝成绸,变绫罗。

养蚕,抽丝,织绸,是我们中国传承多年的经典文化。

今天,跟随着小记者活动,带我了解了养蚕文化,丝绸文化,更带我走进了丝绸之路。

在古代有一传说,是嫘祖和几个妇女在山上桑树林发现了一种奇怪的果。

她们咬一下,咬不动。

煮一下,煮不熟,但却能在沸水中捞出许多头发丝般粗细的白丝。

嫘祖发现,这些白丝是桑树林里的虫子吐出的无数白丝,绕成茧后看似果子,其实不能吃。

于是,聪明的嫘祖便试着将这些“白丝”,织成了布,还将布做成服饰给皇宫里的贵族穿。

这些服饰非常的光滑舒适,且富有光泽。

嫘祖将这吐丝之虫称为蚕。

在其倡导下,人们开始栽桑养蚕,抽丝织绸。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将技术发扬,升华,将蚕丝成绸,不单单织成了绫罗服饰,还做出了蚕丝扇、丝绸包……听完活动老师将的传说故事,老师给我们每人一把洁白的丝绸扇。

细细品味这把扇子,洁白半透明,丝丝线线交织,透着小小的点点。

手感上细薄丝滑。

抚摸着丝绸扇,通过老师的讲解,让我了解了要使扇子形态美观,还必须选取上等的蚕丝,再三经过编织,才能创造出我们眼前这工艺细致的魅力扇子。

看着扇子,让我迫不及待的想用手中的画笔给扇子来装扮一下,体验下渲染丝绸的神奇,还能当礼物送给妈妈。

活动结束,我还从老师那领了2只洁白的蚕宝宝,我小心的呵护着带回家,开始体验养蚕之旅,体验蚕宝宝吐丝做茧,从身边品丝绸文化,尝传承经典……传承作文500字篇2传,温暖之风;承,如皋之气。

——题记三月春风,冷暖适宜。

蚕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蚕丝产业链中的科技创新研究

蚕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蚕丝产业链中的科技创新研究

蚕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蚕丝产业链中的科技创新研究蚕丝产业链中的科技创新研究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蚕丝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纺织原料,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当前蚕丝产业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低效率生产、品质不稳定以及环境污染等,制约了我国蚕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蚕丝产业链中的科技创新,以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减少环境污染,推动蚕丝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蚕丝产业链,科技创新,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环境污染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蚕丝产业作为我国传统的农业产业之一,对于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蚕丝产业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低效率生产、品质不稳定以及环境污染等,制约了我国蚕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推动蚕丝产业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并减少环境污染已成为当务之急。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蚕丝产业链中的科技创新,以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减少环境污染,推动蚕丝产业的发展。

通过对蚕丝产业链中存在问题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为蚕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第二章蚕丝产业链分析2.1 蚕丝产业链环节及关系分析蚕丝产业链主要包括桑叶种植、蚕蛹养殖、蚕茧采集、蚕丝加工和蚕丝产品销售等环节。

这些环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依赖关系,在产业链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分析蚕丝产业链中各环节的瓶颈和问题,有助于找到科技创新的切入点。

2.2 蚕丝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在蚕丝产业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桑叶种植环节中存在着低效率和品质不稳定的问题;蚕蛹养殖环节中存在着疾病防治和饲料供应的挑战;蚕茧采集环节中存在着劳动密集、成本高等问题;蚕丝加工环节中存在着技术水平不高和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蚕丝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

第三章科技创新对蚕丝产业链的影响3.1 科技创新在桑叶种植环节中的应用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提高桑叶种植的生产效率和品质稳定性。

周岚 硕士论文 蚕丝

周岚 硕士论文 蚕丝

周岚硕士论文蚕丝蚕丝是一种天然蛋白质生化材料,具有非均一的、复杂的化学和物理结构。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蚕丝丝素的本体结构上,而关于丝素的表面结构特性以及表面与本体的结构差异性研究至今鲜有报道,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是完善蚕丝科学基础理论的需要,也是提高蚕丝产品的附加值和发展蚕丝丝素高科技应用的需要。

本文采用SEM、EDS、FTIR(ATR)、XRD、DSC、TGA、UV、Amino acid analysis等分析测试手段,进一步研究了蚕丝丝素的表面和微细结构特性,提出了丝素纤维表面存在连续外表层的新的结构模型,并进一步探讨了各种外界因素对蚕丝丝素表面结构和染整性能的影响。

通过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和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显色法研究各茧层丝素中的色氨酸含量和色氨酸在丝素纤维中的径向分布状况,并探讨了光、热处理后蚕丝丝素中色氨酸含量的变化。

结果表明:各茧层丝素的色氨酸含量不一致;色氨酸在丝素纤维的径向分布不均一,呈现色氨酸在易溶落的最外表面层含量最多,次表层相对较少,中间层较多,而内层最少的分布状态;光或热处理均会破坏丝素中的色氨酸,使色氨酸含量明显下降。

应用SEM、EDS分析研究蚕丝丝素的表面和微细结构、元素组成及各种外界因素对其的影响。

结果表明,蚕丝丝素表层可能富含酪氨酸等芳香族氨基酸;在丝素纤维表面存在连续的外表层,这一外表层将丝素内部的微结构单元包覆集合成纤维整体,并赋予蚕丝丝素纤维光滑柔软的手感和亮丽柔和的光泽;光、热、碱等外界因素的作用能使这一连续的外表层损伤破坏,影响丝素纤维的光泽、手感和强力等物理机械性能;丝素一般是由微原纤和原纤两级结构构成,微原纤以层状结构叠加聚集成原纤;整个丝素纤维结构中分布着许多微小的空隙。

应用SEM、FTIR(ATR)、DSC、TGA、氨基酸分析等方法研究各茧层蚕丝纤维在形态结构、化学结构和微细结构上的差异,并比较分析各茧层蚕丝的练减率和活性染料的染色性能。

结果表明,各茧层蚕丝纤维的径向尺寸和练减率有明显差异,练减率由外到内逐层递减并与脱胶前后丝纤维径向尺寸的变化相一致;各茧层蚕丝丝素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种类相同但含量不一,外茧层富含碱性氨基酸和羟基氨基酸,与活性染料有较强的反应性,得色量较高;各茧层蚕丝纤维的微细结构和热性能有一定差异,外茧层丝素的结晶度、分解温度和分解焓较低。

丝绸的历史、制作与文化传承

丝绸的历史、制作与文化传承

丝绸的历史、制作与文化传承引言:丝绸,这种柔软、光滑的天然纤维材料,自古以来一直在世界各地引发着人们的兴趣和崇拜。

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纺织品,还承载着古代丝绸之路这条连接东西方的重要贸易通道的记忆。

本文将探讨丝绸的历史、制作技艺以及其在各种文化中的传承和影响。

一、丝绸的历史1.1 丝绸的起源丝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世纪的中国,根据传说,中国的黄帝女娲发现了蚕丝并开始制作丝绸。

蚕丝被纺织成细丝线,然后编织成布料。

1.2 丝绸之路的兴起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贯穿亚洲、欧洲和非洲的重要贸易通道,起源于中国的丝绸制品。

丝绸的贸易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财富的流通,使中国与其他文明相互影响。

二、丝绸的制作2.1 蚕丝的生产丝绸的制作始于蚕丝的生产。

蚕丝由蚕蛹吐丝形成,这些丝线被收集、纺成细线,并进行漂白和染色。

2.2 丝绸织造丝绸的织造是一门复杂的工艺,通常由熟练的工匠完成。

这包括选取适当的纺织机和工具,然后按照设计纺织出精美的丝绸织品。

三、丝绸在不同文化中的传承3.1 中国的丝绸传统丝绸在中国文化中拥有深厚的传统。

它被广泛用于传统服装、艺术品、家居用品等。

中国的丝绸技艺代代相传,保持着其独特性。

3.2 印度的丝绸工艺印度是另一个丝绸制作的重要中心,以其精湛的手工织造而著名。

印度的丝绸织品通常具有鲜艳的色彩和复杂的纹样。

3.3 中东与地中海地区的影响丝绸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东和地中海地区,对当地的纺织工业和时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成为了皇室和贵族的象征。

四、丝绸的文化影响4.1 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

这包括宗教、哲学、科学和艺术的传播,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2 丝绸的象征意义丝绸在各种文化中常常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财富、贵族、奢华和美丽。

它在文学、宗教和艺术中被广泛使用。

结论:丝绸作为一种天然纤维材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对世界文化和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蚕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蚕丝产业的生态足迹评价

蚕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蚕丝产业的生态足迹评价

蚕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蚕丝产业的生态足迹评价蚕丝产业的生态足迹评价摘要:本文对蚕丝产业的生态足迹进行评价,以探讨该产业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管理建议。

通过对蚕丝产业的生产过程、资源利用和环境负荷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可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蚕丝产业;生态足迹;评价;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1. 引言蚕丝产业是我国传统的养蚕和丝绸生产业,它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蚕丝产业的发展也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其生态足迹进行评价和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2. 生产过程的评价蚕丝产业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蚕的饲养、丝绸生产和丝绸产品加工等环节。

这些环节涉及到资源的利用和废弃物的处理等问题。

通过对这些环节进行评价,可以确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负荷,并提出改进措施。

2.1 蚕的饲养蚕的饲养过程需要大量的桑叶作为饲料,其中使用的农药和化肥可能对环境产生污染。

此外,蚕的粪便也需要合理处理,以避免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

通过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监测,并推广使用更环保的饲料和生产方式,可以减少饲养对环境的影响。

2.2 丝绸生产丝绸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蚕茧的剥离和纺丝过程,这些过程需耗很大的能源,并且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

因此,通过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废气废水的处理效果,可以减少生产过程对环境的负荷。

同时,推广绿色纺织技术和循环利用技术也是降低生产环境影响的有效路径。

2.3 丝绸产品加工丝绸产品加工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染色和整理等处理,这些过程涉及到化学药剂的使用,有可能对水体和土壤产生污染。

因此,应推广使用环保的染料和整理剂,并加强废弃物的处理,以减少对环境的负荷。

3. 资源利用的评价蚕丝产业对各种资源的利用情况也是进行生态足迹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桑叶、能源和水资源等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可以评估蚕丝产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并提出改进措施。

3.1 桑叶的利用蚕丝产业的饲养环节需要大量的桑叶作为蚕的饲料。

蚕丝文化——中国古代丝绸文化的灿烂历史

蚕丝文化——中国古代丝绸文化的灿烂历史

蚕丝文化——中国古代丝绸文化的灿烂历史在世界上的纺织史上,中国蚕丝文化是一道夺目的风景线。

蚕丝文化源远流长,传承至今,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

蚕丝作为世界纺织业的重要产品,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而在中国,蚕丝业的始祖是黄帝轩辕。

相传蚕丝的发现,是因为黄帝的妃子嫘祖捡到一只受伤的蚕,抚养它愈后,这只蚕便吐出丝线。

从此我们有了得自天然的纽带——蚕丝。

蚕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史书和文物都反映了在中国古代蚕丝业的发展是怎样的辉煌。

汉武帝时期曾派使者到西域学习蚕丝生产技术,并且在全国推广种植桑树,并命令各地生产蚕丝。

唐宋时期蚕丝业达到了高峰,到了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巅峰时期。

在中国的经典文献中,曾有“物以稀为贵,中国之宝,莫如丝”等言语,足以反映出中国古代对蚕丝文化的重视程度。

蚕丝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众多能干勤劳的农民。

我们的祖先养蚕的技艺和经验,一代一代的传承至今。

除此之外,蚕丝的生产过程也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

蚕茧的收获、纺丝、染色、编织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

所以蚕丝不仅仅是中国的产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

在中国的各种文化和艺术中,蚕丝也是一种重要的材料。

在宫廷中,下至百姓,都有使用蚕丝的习惯。

特别是在一些与贵族有关的用品上,如华衣、锦衣、旗帜等等。

蚕丝也是中国绘画中经常用到的材料之一,可以为中国画作品注入与众不同的雅致。

蚕丝文化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用途。

在宗教实践中,蚕丝常被视为崇高祷告中的祭品。

在艺术领域中,独特的质感和悠久的历史悠然成为艺术家创作中的主题。

到了现代社会,使用蚕丝制品也已经成为时尚,服装、被褥等都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演进,蚕丝文化依然不断的传承和发展着。

中国以自己承担了其蚕丝文化的传承工作,成就了全球蚕丝文化传承的独特性。

为了传承和发扬蚕丝文化,中国政府也开始了很多的行动。

例如成立了丝绸博物馆、蚕桑科技节、蚕业文化节等,每年还会选举和表彰蚕业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蚕丝文化论文
蚕丝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之一,中国是蚕丝的发源地。

在漫漫的中国历史中,蚕丝文化深深地渗透到了每个时代、不同的社会中,它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浓缩品,在各个方面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文化艺术、日常生活等。

继学院开展的蚕丝文化课之后,我对于蚕丝的了解已不是之前那样零碎,这门课程至少让我对中国文化又多了些崇敬。

中国蚕丝文化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在5000年前,人们就对蚕吐出的丝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远古时代,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气候温湿、土地肥美,野桑资源丰富,这位蚕的养殖提供了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为先民采集蚕丝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从那时起,蚕成为人们制作精美丝绸最得意的宝物,也为之后的蚕丝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为蚕丝,开辟了丝绸之路,造就了一段曲折丰富的文化路程。

古丝绸之路的兴衰演变也成为蚕丝文化史上重要的一方面。

我国很早以前就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打开了通向西方的国际交通线,即西北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这些国际交通线特别是两条陆路曾是链接中国与多国的纽带。

世界三大佛教亦在丝路所经的国度形成和传播。

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东亚强盛文明的象征。

丝绸在当时不仅是消费品,也是表示友好的有效手段,因为中国当时的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其作为礼物。

丝绸使当时多个国家认为中国诗歌富裕之地,由于丝绸和瓷器的价格其高,各国的元首及贵族曾以穿着中国丝绸使用中国瓷器为富有的象征。

内蕴丰富的蚕丝文化背后是蚕丝不可磨灭的强大功能。

古时的先民把蚕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最初蚕蛹用来充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应用的范围愈加广泛,如生活必需品的组成,文化用品上的装饰等。

蚕丝的满足功能,实际是蚕丝物质功利价值的体现。

古时蚕的出现为人们的穿衣提供了新的材料样式,人们在装扮
自己的同时自然会流露出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彰显出华贵的魅力。

丝绸的出现必定成为美的化身,丝绸是物质美与精神美、形式美与内容美的有机结合,人们对丝绸的向往和追求标志着人类审美的程度的加深。

蚕也有着更深层意的教化功能,历代以来都有蚕丝物质、精神生产的突出人物,不论他们的高低贵贱,他们都是蚕丝文化精神的代表,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传统精神的代表者,他们在书写自己英勇事迹的同时,也把蚕丝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不断发挥着蚕文化的教化功能。

丝绸有着多种极好的特性,有舒适感,吸、放湿性好,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及良好的保暖性,吸音、吸尘、耐热性强,并且可有效地防紫外线功能。

蚕丝作为美好的象征,以强大的功能、精神的寄寓存在于富蕴的文化中,为一代代人类提供各种好处,悠久的文化教育着人们,它的精神文化生生不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