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题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怎样的社会
中国近代史——历史主观题部分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简答题1、简述《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2、简述《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3、简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4.什么是租界?5、简述三元里抗英斗争。
6、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主要有哪些?7、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哪些方面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8、旧中国的通商口岸与今天的开放城市有什么区别?二、论述题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三、材料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极不愿意法国进据云南,日本占领福建。
日本方面对于德国之据有山东,则认为危险万分。
各国方面对于英人之垄断长江,认为势难坐视。
”(瓦德西向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材料二:“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能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
”“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向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上述两段材料说明了帝国主义列强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的原因,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说明原因是什么?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这是一组义和团在廊坊、大沽、天津、北京等地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资料。
[北京]连日由各处所来团民不下数万,多似乡愚务农之民,既无为首之人调遣,又无锋利器械;且是自备资斧,所食不过小米饭玉米面而已。
既不图名,又不为利,奋不顾身,置性命于战场,不约而同,万众一心;况只仇杀洋人……并不伤害良民。
(五月)二十五日(6月21日)辰刻,义和团拳民(攻打使馆)冲锋冒镝,当子弹如雨之中,蜂拥齐人,赶至法国府门首……二十六、七广等日,甘军昼夜施放枪炮,互有伤亡。
目前洋楼洋房焚毁业已殆尽,洋枪洋炮日夕不闻响声,此乃最好机会,如鱼游釜中,燕巢幕上,穷蹙已极。
予等(使馆)之损失,今细细察明,亦殊可惊。
法人在五十水手、十六志愿兵之中,已死伤四十二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P66: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不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1949年,中国成立后结束了,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就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了.2.中国为什么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社会制度。
但是,近代中国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近代工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极少,在这样一个国家里马上建立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
3.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间过程1949 1956中华人民共和成立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1956)(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一:经济上的基本特征:1.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2.合作社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3.个体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占绝对优势4.私人资本主义经济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结构这五种经济成分确切的说应该是三种:1.社会主义经济2.个体经济3.资本主义经济三种阶级的基本力量二:三种阶级的基本力量:1.工人阶级2.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3..民族资产阶级P67;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矛盾。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解决了这一矛盾,才能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改变。
(三)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1.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2.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3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被消灭的对象,4.作为可以接受工人阶级其政党领导的社会力量,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近代史复习题 第八章(含答案)

第八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一、单项选择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A社会主义社会 B封建社会C新民主主义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2.对我国过渡时期的国家性质、人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作出明确规定的是()A过渡时期总路线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论人民民主专政》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3.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A资本主义体系 B社会主义体系C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体系 D前资本主义体系4.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决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然转向()A社会主义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5.建国初期我国国营经济建立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是()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C没收民族资本 D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6.为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的是建立了()A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B私人资本主义经济C个体经济 D国营经济7.建国初期,党在土地改革中对富农的政策是()A没收富农的土地财产 B消灭富农C保存富农经济 D限制富农8.1951~1952年开展的“三反”运动是()A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B反行贿、反盗骗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C反贪污、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D反腐败、反浪费、反官僚主义9.1953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提出了加快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A土地革命总路线B过渡时期总路线C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0.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小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11.1949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①避免农民战争中的流寇主义②克服农民阶级的私有观念③防止产生骄傲麻痹思想④防止干部中出现享乐腐化作风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2.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方式是()A加工订货 B统购包销 C和平赎买 D公私合营13.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公私合营阶段和平赎买的形式是()A“四马分肥” B定息 C核价收购 D无偿没收14.标志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是实现了()A手工业合作社的建立 B农业合作化C公私合营 D生产责任制15.中国共产党提出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最初设想是在()A民主革命时期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D文化大革命时期16.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是在()A 1949年B 1952年C 1956年D 1957年17.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调整的完成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D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18.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二次是指A辛亥革命的生理和中华民国的成立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建立C 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全面建设社会的开始19.制定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依据是()A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调整 B土地改革的完成C实现国家工业化 D过渡时期总路线20.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社会主义改造辨析题及材料题

社会主义改造辨析题及材料题1、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有人认为“改早了”,有人认为“改错了”。
请分析这种错误观点,并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1)社会主义改造是建国后我们党经过3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后而提出的一项正确的战略决策。
因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
也就是说,它具有历史必然性。
①在土地改革胜利完成以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已经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获得了解放。
但是,我国农业中占绝对优势的还是小农经济。
这种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仍然限制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不能满足人民和工业化事业对粮食和原料日益增长的需要。
解决的办法只有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落后的小农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以进一步解放农业生产力。
②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一定时期内有对于国计民生有利的积极作用和对于国计民生不利的消极作用两个方面。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妨碍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迅速实现,因此必须把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生产关系改造成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以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2)早在1956年1月毛泽东就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
这样就为大力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3)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作了精辟地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2、新中国成立前夕,朱德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他们在经济还没有获得完全解放,他们还受资本家的剥削,这种剥削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只能够受到限制,而不能够消灭,为了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还必须在现阶段自觉地忍受资本家之一定限度内的剥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练习册问答题、分析题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练习册问答题、分析题答案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三、问答题1、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不是指数量意义上的。
所谓半殖民地,是指近代中国尽管在实际上已经丧失了拥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的地位,但是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与形式。
所谓半封建,是指中国的经济既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也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了。
2、答:第一,不经过反帝反封建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他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
第二,不经过反帝反封建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
第三,不经过反帝反封建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
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富裕。
3、答:第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源。
在军事上,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在政治上,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斗争;扶植、收买代理人。
在经济上,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在文化上,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第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的同时,客观地也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
但这并不是他侵略的本意,他只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4、答:这是马克思在深刻揭露殖民罪恶的同时,指出了西方殖民统治客观上对东方社会的改造作用。
所谓理解破坏性使命是指,西方殖民者把这些亚洲国家变成他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在摧残亚洲国家现有的文明、财富的同时,会瓦解这些国家的自然经济的根基,破事这种经济发展的就结构解体。
期末思想政治竞赛多选题

C.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D.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选择
37.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 涵义是 : A.B.C.D
A.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B.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 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D. 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38.我国改革的原则是 : A.B.D
C .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 D .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0.实行改革开放是 :A.B.C
A . 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 .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C . 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
D . 社会主义中国优越性的表现
4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 要内容有 : B.C.D
D.从根本上回答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 ” 的问题,对科学社会 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发展
27. 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是 : B.C.D
A .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 .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C .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 .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8.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 主导作用 C.国有经济采取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D.在社会总资产中,公有资产在数量、规模和比 重上占优势
46.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在充分发挥人民 民主的基础上,加强国家政权的专政力量。 这是因为 : A.B.C.D
C . 从群众中来
D . 到群众中去
A.B.C 11.毛泽东把 : ______ 概括为中国共产党 新的工作作风。
A . 理论结合实际 C . 批评与自我评 B . 密切联系群众 D . 民主集中制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复习试卷及答案八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复习试卷及答案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单项选择题1、毛泽东首次使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科学概念是在( B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B、《新民主主义论》C、《论联合政府》D、《论人民民主专政》2、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国家内部的主要矛盾是(C )A、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B、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3、新民主主义经济中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A )A、国营经济B、个体经济C、合作社会经济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4、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是(B )A、解放区的公营经济B、没收的官僚资本C、征收、代管的外国资本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5、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根本政治保证是(B )A、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建立C、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D、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成为多种经济成份中的领导力量6、1953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A )。
A、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B、社会主义现代化C、农业合作化D、科学技术现代化7、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法是( D )A《中国土地法大纲》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C《中国土地改革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8、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D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9、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是指(C )A、1952-1956年B、1949-1954年C、1953-1957年D、1950-1955年10、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是(A )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B、积极领导,稳步发展C、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援助D、先合作化,后机械化11、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D )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B、积极领导,稳步发展C、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援助D、积极领导,稳步前进12、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D )A、计划订货B、统购包销C、委托加工D、公私全营13、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这一措施(C )。
毛概第三章自测题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自测题一、单项选择题(30题,每题1分,共30分)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A.社会主义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C.半社会主义半资本主义社会D.新民主主义社会2、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性的社会形态?A.独立B.完善C.过渡D.进步3、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种经济成分?A.三B.四C.五D.六4、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多种经济成分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有()种?A.三B.四C.五D.六5、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多种经济成分中,代表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是()A.国营经济B.合作社经济C.国家资本主义D.私人资本主义6、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多种阶级构成中,()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剥削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7、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为()A.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B.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C.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8、党的()全会上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A.七届一中B.七届二中C.七届四中D.七届五中9、建国初期,党内关于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预期时间约为()A.三到五年B.八到十五年C.十五到二十年D.二十到二十五年10、在建国初期,我党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经济采取的手段有()A.没收官僚资本B.开展互助合作C.加工订货D.经销代销11、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A.1952年9月B.1950年6月 C.1953年6月 D. 1954年2月12、()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A.1952年9月B.1950年6月C.1953年6月D.1953年12月1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可以被概括为()A.一体两翼B.一化三改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D.四马分肥14、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A.社会主义工业化B.第一个五年计划C.社会主义现代化D.社会主义科技化15、马克思、恩格斯在()中最早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A.《哥达纲领批判》B.《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C.《共产党宣言》D.《资本论》16、()最早提出落后国家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可以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17、毛泽东在下列哪一文献中提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A.《论十大关系》B.《新民主主义论》C.《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D.《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8、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是从()开始的A.1952年B.1953年C.1954年D.1955年19、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在()基本完成A.1953年B.1954年C.1955年D.1956年20、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发展阶段为()A.合作社B.互助组C.高级社D.初级社21、在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入社参加集体劳动的人员采取()的分配方式A.按劳分配B.按需分配C.平均分配D.自行分配22、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我党采取的主要方法为()A.直接剥夺B.和平赎买C.说服教育D.自愿捐献23、所谓国家资本主义指的是()A.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运作形式B.垄断资本主义的别称C.战时共产主义的资源调配方式D.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24、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采取的利润分配方式为A.按劳分配B.按资本分配C.平均分配D.四马分肥25、()年全行业公私合营进入高潮,同时标志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1、这个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其中又分为许多小阶段),其社会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还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在各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绝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
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材料2、“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
这种提法是有害的。
过渡时期每天都在变动,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
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怎样“确立”?要“确立”是很难的哩!……现在我们的革命斗争,甚至比过去的武装斗争还要深刻。
这是要把资本主义制度和一切剥削制度彻底埋葬的一场革命。
“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想法是不符合实际斗争情况的,是妨碍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
——摘自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1953年6月15日)
请回答: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其与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2)毛泽东为什么认为“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这种提法是有害的,是妨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
答:(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是中国社会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
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资本主义制度也不同于社会主义制度。
在政治上它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单一的无产阶级专政。
在经济制度上它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而不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 因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过渡性的社会形态,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性社会,它的政治经济、形态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中,其社会主义的成份在不断增长与改变,而民主主义的成份则在不断的减少,最终将完全过渡到社会主义。
因此,毛泽东认为“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这种提法是有害的、是妨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