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经济发展

拉丁美洲国家发展战略的经验与教训

徐世澄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以下简称拉丁美洲或拉美)包括北美洲(墨西哥)、中美洲、南美洲和西印度群岛,共33个独立国家和12个未独立地区。2004年拉美经济总量达2万亿美元,人均3636美元,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是比较高的。2004年进出口总额为8595亿美元,2005年年中拉美外债总额为7800亿美元。拉美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它的耕地面积约7亿公顷,人均耕地面积达14公顷,大大高于亚洲和欧洲的水平,它的牧场和草地面积占世界牧场和草地总面积的172%,森林面积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24%;它的矿藏丰富,其中白银储量约占世界的1/5,铜储量约占世界的1/3,铝土储量约占世界的26%;拉美是仅次于中东的世界第二大储油区;它的水力资源约占世界的10%。

拉美国家发展战略的演变

拉美国家的发展战略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从19世纪20年代独立后至20世纪30年代,是初级产品出口发展战略时期。
第二时期,从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是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时期。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发生危机后,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国开始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二战后,拉美各国从零星地发展到普遍地采用进口替代工业化的战略,许多国家开始了大规模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现代化建设。1950-1980年的30年间,拉美经济经历了一个相对较快的持续增长时期,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54%,人均GDP年均增长27%。人均GDP从1950年的396美元增至1980年的2045美元,使拉美地区从落后的农业经济向先进的工业经济逐步过渡。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进入了新兴工业国的行列,大多数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生产结构方面,工业取代了农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从1950年的175%,提高到1980年的238%。工业内部的生产结构也逐步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工业生产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转变。在就业结构方面,出现了劳动力从传统的、生产率低下的经济部门向现代的、生产率较高的经济部门转移,农业劳动者在经济自立人口中的比重显著减少,工业、服务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明显增加。此外,在城乡结构、消费结构等方面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然而,拉美经济在取得较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日益显露出不少问题。首先,是经济发展不平衡,既包括拉美各国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又包括各国经济内部发展不平衡:其次,一些国家过急、过快地扩大国有经济,国家对经济干预太多,造成公共开支不断增加

,政府财政负担过重,赤字猛增,不少国有企业管理不善,亏损严重,生产下降,同时还影响了国内外投资者的利益和积极性,造成投资下降、资本外流:第三,由于片面强调进口替代,国民经济的内向性愈益严重,从而使出口部门缺乏活力。由于国家对国内市场的长期保护,国民经济抵御外部冲击能力不断减弱。
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弊端与7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系列不利因素结合在一起,导致了拉美地区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70年代后期,为解决资金的不足,不少拉美国家实行负债发展经济战略,过分依靠举借外债来发展经济,拉美所欠外债总额从1975年的685亿美元迅速增至1982年的328711亿美元。1982年,拉美偿债率(债务偿付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41%,负债率(债务总额与同期出口总额的比率)高达331%。1982年8月,债务大国之一的墨西哥首先宣布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紧接着,几乎所有拉美国家都先后陷入了一场严重的债务清偿危机。拉美所欠外债1986年增加到399429亿美元,1989年又增加到417525亿美元。与此同时,拉美外债的结构也发生变化,中短期债务所占比重增加。外债负担越来越沉重,其偿债率远远超过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80年代拉美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发展停滞,整个80年代拉美GDP只增长了12%,人均GDP增长为-09%,使80年代对拉美来说成为“失去的十年”。地区年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576%,上升到1989年的1161%。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使经济形势不稳,投资减少,失业率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贫富差异悬殊,社会更加动荡。
第三时期,新自由主义外向型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20世纪80年代这场债务危机使拉美国家深刻地认识到其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的失误和缺陷。为了克服经济危机,自80年代中期起,拉美多数国家对本国原来实行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内向型发展模式进行调整,开始实施以贸易自由化和国有企业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新自由主义外向型发展战略,大刀阔斧地进行了经济改革,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市场化的经济体制;大力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实行对外贸易自由化,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取消出口管制,减少或取消对外资的种种限制,全面开放资本市场,实现国民经济外向发展。尽管8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并没有在发展速度上得到体现,但是,多数拉美国家的经济调整是有成效的,它使拉美国家变更了发展模式,逐步从严重的困境中摆脱出来,为90年代及后来的发展打下了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

对拉美国家近20年经济改革的评价

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逐渐从被动地进行应急性经济调整开始,对传统的发展战略和模式以及与之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改革。在实行经济稳定化计划的基础上,加快了经济市场化和自由化的进程,加大了结构性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力度。进入90年代之后,拉美国家在更广泛的领域内,进行了更加深人的改革。尽管在这期间墨西哥和巴西都曾先后出现过金融危机,但是拉美国家经济改革的步子并没有因此而停顿。
经过将近20年的经济改革,拉美国家在建立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新机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同时在社会领域中也出现了收入分配两极化进一步扩大、贫困化程度加剧、失业人口增加、社会矛盾更加突出的问题,拉美社会对改革的承受能力正在逐渐减弱。尤其是2001年阿根廷爆发了其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危机之后,拉美其他一些国家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全面紧张的局面,拉美经济改革模式的利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华盛顿共识”的影响下,拉美国家自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以贸易自由化和国有企业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改革。拉美的经济改革大致分以下7个方面:
1.贸易自由化。贸易自由化是拉美经济改革最重要的举措。拉美国家大幅度降低贸易壁垒,以促使贸易自由化。拉美地区的平均关税已从改革前的446%降低到131%,最高关税从平均837%降低到41%。此外,拉美国家还降低了非关税壁垒。
2.国有企业私有化。拉美国家国有企业私有化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来实施。(1)直接出售;(2)公开上市,即把企业的股份在国内股票市场上出售,有时也在国际市场上出售;(3)由管理人员和雇员购买,即把国有企业直接出售给本企业的职工;(4)合资,即把国有企业的部分产权直接出售给私人投资者,其余部分由政府保留;(5)特许经营权和租赁。
3.稳定宏观经济,降低通货膨胀率,减少财政赤字。
4.税制改革。拉美的税制改革主要包括:(1)多征国内税,少征外贸税;(2)为了减缓征税对生产和储蓄的扭曲效应,20多个国家对消费采纳为了实现公平,个人所得税仍然保留着多种不同的税率,但税率已被降低;(3)降低公司的利润税率;(4)为了改善征税工作,拉美14个国家建立了监督大税户的特殊机构。大多数税收管理机构已放弃了过去那种根据税收划分功能的做法,采用了更为有效的组织形式。
5.劳工制度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减少解雇雇员的成本和简化招聘临时工的程序,使雇员和雇主的关系更加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

要求。
6.养老金制度改革。改革的共同点是建立一个以个人资本化原则为基础的私人养老金基金。一些国家在改革中力求用各种方法使新的资本化制度与旧的公共制度联系在一起,以使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旧制度的财政失衡,新建的养老金基金还为提高储蓄和发挥私人资本的作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7.金融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取消或减少强制性的信贷配给项目,取消利率管制,降低存款准备金的要求,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强化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管理等。
所谓“华盛顿共识”,是指英国经济学家、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顾问约翰?威廉森(John Williamson)1989年在《拉美政策改革的进展》一书中所提出的十条:①遵守财政纪律;②削减公共开支;③实行税制改革;④金融自由化;⑤竞争性汇率;⑥贸易自由化;⑦对外国直接投资开放;⑧私有化;⑨非调控或放松控制(英语Deregulation,西班牙语desregulation),⑩牢固确立资产所有权。“华盛顿共识”这十条,被称为“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不少人认为,“华盛顿共识”是拉美大多数国家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华盛顿共识”被一些人认为是导致拉美现代进程受挫的“祸水”。

如何评价拉美经济改革?

对拉美经济改革的评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全盘否定,认为20年来的事实说明,拉美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遭到了失败。另一种是认为拉美经济改革既有成效,也有失误;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本人倾向对拉美近十年的经济改革应该一分为二。
拉美经济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改革,是从内向发展战略向外向发展战略的转换。应该说,经过十年的改革,拉美多数国家的经济体制和结构确实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它们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从内向到外向的转换。应该说,这场改革是有积极意义的,拉美国家基本上适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拉美经济改革增强了拉美各国国民经济的活力,使宏观经济失衡的局面得以恢复,经济有一定的增长,近20年拉美经济年均增长25%,2004年增长58%,2005年增长45%。拉美通货膨胀率显著降低,财政赤字减少,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经历了改革。但是,拉美国家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也产生了以下一些副作用:(1)由于收入分配不公越来越明显,社会问题日益严重。(2)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许多竞争力弱的民族企业陷入了困境。(3)在降低贸易壁垒后,进口大幅度增加,从而使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处于不利的地位。(4)国有企业私有化使

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的生产集中不断加强。此外,私有化使失业问题更为严重。
联合国拉美经委会官员认为,在拉美7方面的改革中,比较成功的是税收改革、贸易开放、养老金改革,其次是私有化:改革不太成功的是稳定宏观经济和金融自由化。拉美经济改革的成效在不同国家以及在一国的不同阶段是有所不同的。如在智利,改革的成效相对要大一些,在阿根廷、墨西哥,改革在有些年份成效要好一些,在有的年份要差一些,甚至很差,爆发了危机。另外,各国改革的成功与失误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目前拉美国家正在总结自80年代中期以来以新自由主义为主导的经济改革的经验教训,继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始注重与社会发展相协调,解决贫富差异悬殊,并重新确定和发挥政府的作用,调整产业结构,加强金融安全,提高国内储蓄率,扩大国内需求,保持国际收支相对平衡,制定合理的汇率,不断提高科技水平,保持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和经济的适度增长。拉美国家目前正在进行“改革的改革”,即所谓“第二代改革”或“第三代改革”。拉美有的学者提出要用新民族主义或新社会主义来取代新自由主义。
拉美经济(GDP)增长率(1950-2005年)
1950-196552%
1965-197467%
1974-198051%
1980-199010%
200104%
2002-04%
200319%
200458%
200545%

拉美国家发展战略的主要经验和教训

拉美发展战略的转变和调整主要有三方面的经验:
1.拉美国家传统的进口替代内向型发展战略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经济实现了由内向型发展向外向型和开放型发展的转变。拉美国家不再刻意寻求发展战略和模式的一致性,而是以更加务实和灵活的态度发展各自的经济,并积极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之中。拉美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2.拉美国家的产业结构,特别是工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些国家按照新的发展战略对资源重新进行了配置,出现了非工业化的趋势。另一些国家在削弱传统的进口替代工业的同时,加快了面向出口的工业部门的发展。
3.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市场机制在拉美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得以确立和巩固,国家在经济中的调控作用弱化,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主要的教训有:
1.必须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拉美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忽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中高收入阶层的政策,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作

用不够,结果加大了贫富差距,很多拉美国家的基尼系数在05以上,从而加剧了社会矛盾,使拉美成为“世界上收入分配最不公平的地区”,甚至引发了激烈的社会动荡,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所谓“拉美化”或“拉美现象”。我国不少学者认为,拉美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中国应该防止“拉美化”。
2.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分析拉美经济发展中的危机与风险,其中一个重要的诱因是一些国家政府更迭频繁,政局不稳,破坏了投资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干扰甚至阻断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过程,并使投资的结构更趋短期化。政局不稳加剧了社会动荡,社会动荡又加快了政府的更迭,也难以使宏观经济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
3.必须正确处理工业化和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拉美国家在进行经济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重工轻农政策使农业部门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使广大农民失去了政府的保护,农业边缘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4.正确处理政府干预与市场经济机制两者之间的关系。一些拉美国家在改革过程中;政府没能充分发挥应有的调节和指导作用,而是过多地强调减少政府干预。
5.正确处理利用外资与提高国内储蓄率两者之间的关系。拉美国家的资本积累能力很低,这导致它不得不大量依赖外资,大量引进跨国公司的投资,大量向外国商业银行借债,一旦外资撤走,国民经济就陷入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说明,过度依赖外资特别是短期外资并非上策。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应该努力提高国内储蓄率,以减少对外资的依赖。
6.正确处理发挥本国资源比较优势和提高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应该通过改善产业结构和提高科技水平等途径来强化自身的竞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