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拉丁美洲早期交流

合集下载

中国和拉美教育交流与合作60年进展、问题及策略

中国和拉美教育交流与合作60年进展、问题及策略

比较教育研究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 No.12. 2020General No.3712020年第12期(总第371期)中国和拉美教育交流与合作60年:进展、问题及策胡趺旳赵灵双2"(1.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北京100875; 2.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1;3.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北京100816 )[摘要]拉美作为发展中国家集中地区和中国一个重要的“南南合作”区域,是中国 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伙伴。

教育交流与合作作为中拉友好往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拉关系的基础与延伸.自I960年中国与第一个拉美国家古巴建交至今,中拉在高层制度建立、人员交流、语言推广以及科研合作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

然而中拉间仍存在着学生流动规模较小、科研合作有待深入、人力资源和技术培训项目有限、认知不足等问题。

结合中拉各自的发展需求,中国可以采取搭建合作平台、 规划合作布局、完善保障制度、推动职业教育与科研领域合作、加强拉美研究人才培养等措施推进中拉教育务实合作。

[关键词]中国;拉美;教育交流与合作;南南合作中图分类号:G64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 (2020) 12-0038-08由于历史与地缘政治等多方面因素,拉美是中国建交最晚的一个区域,但也是进入21世 纪以来中国对外关系发展最迅速的区域。

拉美作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集中区域,是中国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伙伴,因此拉美已经成为中国亟待加强并且重点突破的“南南合作”伙伴。

中拉合作一直秉承着经贸先行、全面发展的合作原则,教育交流与合作作为中拉友好往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拉关系发展的基础以及 延伸。

尤其是2008年中国政府颁布对拉美的第一部政策文件《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之后,中拉教育合作被提升到了重要位置。

中国拉丁美洲历史研究报告

中国拉丁美洲历史研究报告

中国拉丁美洲历史研究报告
中国拉丁美洲历史研究报告
1. 介绍拉丁美洲和中国的历史背景:拉丁美洲是指中南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国家,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家,其文化和历史影响了世界各地。

2. 清代中国与拉丁美洲的联系:在清代,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之间有着贸易和文化交流。

中国进口了从拉丁美洲出产的大量商品,如可可、石蜡和木材等。

同时,有些移民从中国来到拉丁美洲定居,影响了当地的文化和社会。

3. 20世纪的中国和拉丁美洲:在20世纪,中国和拉丁美洲国
家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中国政府与拉丁美洲国家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如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人员交往等。

中国还向拉丁美洲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和投资,推动了当地的发展。

4. 现代中拉关系的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合
作更加紧密。

中国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之间的贸易额不断增加。

同时,中国企业也在拉丁美洲开展了大量的投资和合作项目,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

5. 中拉文化交流:中拉文化交流也在不断加深。

中学和大学开设了拉丁美洲研究的课程,学者们对拉丁美洲历史、文化和社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同时,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也不断增加,促进了两个地区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总结:中国与拉丁美洲历史上有着深厚的联系,从清代到现代,两个地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不断加深。

中拉合作在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两个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伙伴关系发展的历程

中国伙伴关系发展的历程

中国伙伴关系发展的历程1.引言1.1 概述中国伙伴关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从建国之初开始,中国积极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与各国建立了广泛的友好合作关系。

然而,随着中国的国力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伙伴关系也日益多样化和全面化。

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开始与更多的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

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得以正常化,并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与此同时,中国也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积极参与地区合作组织,并在对外事务中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着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进入21世纪,中国的伙伴关系进一步拓展。

中国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金融组织的改革与建设,并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成员。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通过提供援助、投资建设等方式,推动共同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全球事务中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积极参与各种国际机构和多边合作,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伙伴关系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外交政策,致力于与各国建立平等、互信、互利的伙伴关系。

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中国伙伴关系也将继续扩大和深化,为全球的繁荣与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对中国伙伴关系发展的历程进行探讨:第一章引言1.1 概述文章将首先对中国伙伴关系发展的历程进行总体概述,介绍中国在外交政策中的伙伴关系战略,并简要介绍中国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伙伴关系。

1.2 文章结构本章将详细阐述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包括对各个章节的主题进行简要介绍。

1.3 目的本章将说明本文撰写的目的,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并阐明本文的研究目标和意义。

第二章正文2.1 第一个子章节本节将描述中国与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伙伴关系的发展历程,包括过去的合作成果、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以及关系的特点和变化。

中国与拉美建交国

中国与拉美建交国

12个:巴拿马、海地、巴拉圭、萨尔瓦多、多米尼加、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基茨和尼维斯、伯利兹、尼加拉瓜、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关系开始缓和,消除了制约拉丁美洲国家发展对华关系的最大障碍。

智利(1971)、秘鲁、墨西哥、阿根廷(1972年),圭亚那、牙买加(1973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委内瑞拉、巴西(1975年)、苏里南、巴巴多斯(1977)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到改革开放前,在34个拉丁美洲国家中,与中国建交达12个。

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与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安提瓜和巴布达、玻利维亚、乌拉圭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在外交领域,中国与33个拉美发展国家中的21个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发展中拉友好合作关系创造21世纪美好未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宋晓平(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以来,中国同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逐步加快发展的过程。

我国对拉美地区的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加强。

截至1998年底,19个拉美国家,包括所有的大、中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目前,双方携手,共同努力,正在把中拉关系推向具有美好前景的21世纪。

一中国和拉丁美洲的贸易和友好关系源远流长。

据史料记载,在16世纪中叶,中国和拉丁美洲就有了贸易往来。

当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菲律宾马尼拉港转口,同墨西哥和秘鲁太平洋沿海口岸分别建立了海上贸易通道,形成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往来其间的大帆船被拉美人称为“中国之船”。

中国把丝绸、瓷器、陶器、棉布、香料、火药等产品输入新大陆,从那里带回白银、玉米、烟草等产品。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流入拉美的大批华工,为当地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后来成为中拉经济关系和民间友好往来的重要纽带。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联系的发展,我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以及美国反华政策的影响,大多数拉美国家继续与台湾当局保持着“外交关系”。

但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同拉美国家的很多有识之士一直在为发展双方的友谊和经济往来做出不懈的努力。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1960年9月28日,古巴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成为第一个与我国建交的拉美国家。

70年代,在过去20多年民间往来的基础上,中拉关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971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智利、秘鲁、厄瓜多尔、圭亚那、墨西哥、古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7个拉美国家投票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另外一些国家,如阿根廷、巴巴多斯、哥伦比亚、牙买加、巴拿马等国也改变了以往的态度,投了弃权票。

自此,很多拉美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中拉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

1970年12月15日,智利阿连德政府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中国与拉丁美洲文化交流

中国与拉丁美洲文化交流

十六世纪,随着美洲发现和东方新航路开辟,中国和拉美之间跨越长期隔绝的海洋屏障,开始了东西两个半球之间的文化交流。

几万年前印第安人的先民从亚洲到达美洲,而古代中国人在哥伦布以前是否又到过美洲?两百余年来,先后兴起了多次讨论的热潮。

争论的焦点集中于“中国人发现美洲”的三大历史谜团,即中国僧人慧深发现美洲之谜、殷人东渡美洲之谜以及郑和船队到达美洲之谜。

虽然对中拉的早期接触存在种种猜测,但真正有证可查的联系,是始于十六世纪中叶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从那时开始,直到十九世纪初拉美独立战争爆发,西班牙下令停止墨西哥与东方贸易,持续了近三个世纪的中国与拉美之间的早期交流,方宣告结束。

中国和拉美之间的大交流,是太平洋东西两岸一次双向性的大交流:中国丝绸、瓷器大批量地远涉重洋到达美洲市场,中华文化远播新世界;大量白银源源流入中国,直接刺激了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如蚕丝、纺织、茶以及其他工艺品的发展,增进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商业繁荣;新世界的玉米、红薯、花生等农作物,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传入美洲作物,对促进中国农业生产和丰富人民物质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美洲作物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三大类:(1)、以玉米、甘薯为代表的食粮;(2)、以西红柿、辣椒和花生为代表的蔬菜瓜果;(3)、以烟草为代表的嗜好品。

十九世纪后,中国与拉美文明交流的主要载体,则由“物”变成了“人”,交流方式也由双向互动,而变成从中国贩运“契约华工”的单向流动。

新兴资本主义强国在“自由贸易”的旗号下,大肆掠卖所谓“契约华工”。

广大华工在拉美国家备受奴役和虐待,他们被迫一再起来反抗,并强烈呼吁祖国政府给予保护和支持。

1874年,清政府总理衙门宣布严禁苦力贸易。

在此形势下,秘鲁等拉美国家为了缓和国际舆论的压力,同时为了继续引进华工,也希望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十九世纪晚期中国与拉美若干国家建交,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实现的。

1875年,中国和秘鲁两国立约建交,接着,又先后和巴西、墨西哥和巴拿马等建立外交关系。

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历史与未来前景

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历史与未来前景

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历史与未来前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这种合作形式多样,既有经济贸易合作,也包括政治、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合作。

本文旨在回顾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历史,并探讨未来前景。

一、合作历史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当时,中国与古巴、智利、阿根廷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但是,目前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可以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找到更为实质性的内容。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为中国与拉美国家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提供了机会。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与拉美国家的合作,例如在90年代,中国同阿根廷、墨西哥、巴西等国家建立了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关系。

其中,经贸合作是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

二、合作领域(一)经济贸易合作中国与拉美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已经成为双方合作中最为重要的领域。

1980年代以后,中国相继与智利、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等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

双方的经贸合作涵盖了许多领域,如能源、农业、建筑等。

近年来,中国对拉美地区在石油、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增加了投资。

(二)政治合作政治合作是中国与拉美国家合作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在冷战结束之后,中国继续寻求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向未开发国家提供所需的支援。

例如,中国一直支持拉美地区的发展,与拉美国家保持着良好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

(三)文化交流文化交流在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活动在拉美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推广。

此外,中国政府也积极加强与拉美国家在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三、未来前景随着中国崛起,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前景也变得更加光明。

作为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拉美国家已经成为了中国对外投资的最大市场之一。

未来,中国在拉美地区的投资将增加,各方经济贸易合作将会进一步加深。

此外,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将得到更全面、更深入的发展,包括连接人文交流、贸易投资、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

古代中国和美洲文明,交流还是原创

古代中国和美洲文明,交流还是原创

中国文明与美洲文明有不少相似性印第安人的祖先从白令陆桥由亚洲到达美洲美洲与中国的文明形成特点迥异我们对人类文明认识一直是在比较中不断深化的。

考古新发现与历史文献的比较研究,深化了我们对中国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认识。

在与其他古典文明的比较研究中,深化了我们对中国文明自身特点的认识。

而今,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入,中国社科院的考古工作者即将到洪都拉斯著名的玛雅文明科潘(Copan)遗址开展合作发掘与研究,首都师范大学也成立了中国与拉丁美洲古代文明比较研究所,将美洲古代文明确定为进行深入比较研究的对象,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华文明探源的认识与进展。

将古代美洲作为研究和比较的对象,具有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

因为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角度看,新大陆的考古与文明是个相对封闭、独立和界限分明的课题,也是个非常有趣的观察与比较的对象。

在漫长的地质时代,新大陆曾经是块独立演化的区域。

综合各学科的最新成果,可以确定,美洲古代文明的主人——印第安人的祖先是在末次冰期最盛期白令陆桥出露那个很短的时间窗里来到新大陆的,其来源也仅限于东北亚某地某支早期蒙古人群。

之后他们又长期处于孤立、隔绝的状态下,直到西方文明重新发现了新大陆。

尽管后来有维京人,可能还有中国人、日本人甚至是南岛语系的航海家都到过美洲,但是一则难以证实,二则对其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

因此,新大陆的文化与文明,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被西方文明摧毁的原始文明社会,走的是一条自主发展道路。

这对观察文明的形成与演变极具参考价值。

不少人都认为美洲文明,尤其是中美洲的奥尔梅克和玛雅文明等,和中国文明具有不少相似性,比如共同的天象观、尚爱美石(中国早期文明中的软玉文化和玛雅文明中的硬玉文化)、巫术信仰以及一些陶器造型、纹饰及其他艺术要素等。

张光直先生提出的“古代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及环太平洋文化底层的假说,作为一种有力的解释,在国内学术界就非常有影响。

看来,中美古代文明之间的这种相似性可能并非文化交流的结果,旧石器时代晚期或新旧石器过渡时代的文化,某些近似的文化基底或基因在其所奠定的基础上,各自成长与适应,进而分别形成了中美的古代文明——印第安人的祖先到达美洲时,很多其后来的文化与文明要素并不存在,但是,他们除了携带有形的工具等文化装备之外(比如贾兰坡先生早在1978年就提出,起源于华北地区的东北亚地区的细石器工业传统影响到西北美洲和中国西南地区),更可能拥有不少关于宇宙、自然、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和信仰,这些帮助他们在美洲新的环境与文化进程中不断适应探索并开花结果,因此,其形成的若干表征自然会和东北亚、中国以及环太平洋地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然对中拉的早期接触存在种种猜测,但真正有证可查的联系,是始于十六世纪中叶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马尼拉大帆船打开了中国与拉丁美洲联系的太平洋通道,开启了中国与拉美之间的历史联系,并掀起了中国与拉美文化交流的第一个高潮。

从那时开始,直到十九世纪初拉美独立战争爆发,西班牙下令停止墨西哥与东方贸易,持续了近三个世纪的中国与拉美之间的早期交流,方宣告结束。

西班牙、葡萄牙在侵占美洲后,进一步开辟连接东西方的海上通道。

葡萄牙在亚洲以澳门和果阿为据点,开辟了“澳门—果阿—里斯本—巴西(或先到巴西再到里斯本)”商贸航线。

对中国来说,这条西向的印度洋通道,是与美洲联系的第一条管道。

西班牙在亚洲则以菲律宾为据点,开辟了“塞维尔(西班牙)—阿卡普尔科(墨西哥)—马尼拉(菲律宾)—中国闽粤口岸”商贸航线。

对中国来说,这条东向的太平洋通道,是与拉美联系的第二条管道。

太平洋,西班牙人称之为“南海”,海域7000万平方英里,比大西洋水域大两倍,比印度洋大三倍,激流汹涌,飓风横生,是全球航程最长、风险最大的远洋航线,历史上不知有多少探险者葬身海底。

西班牙当初是从墨西哥横渡太平洋到达菲律宾,但要经原路返航因逆流逆风而不可能,只有向西穿过印度洋、大西洋回到美洲,要绕这样大圈子,费时费力很不经济。

西班牙要在东方发展,就必须打通从菲律宾跨太平洋的航道。

当印度洋航线被葡萄牙人垄断,西班牙更面临寻找一条新航道的紧迫性。

这个任务最终落到西班牙一位修道士航海家安德烈斯・德・乌达内塔(Andrés de Urdaneta)身上。

1565年6月,乌达内塔奉命率“巴勃罗”号启航,探索经菲律宾由西向东的太平洋航路。

这位航海经验丰富的探险家,先随季风穿过莱特湾,经圣贝纳迪海峡驶入太平洋,再顺风北上,绕北太平洋借西风东驶,当靠近北美海岸时,再向南航行,10月8月,他终于穿越了他的先辈们九死一生的太平洋,抵达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

从此,一条从菲律宾横跨太平洋的新航道开通了。

这条航线,航程一般需时半年。

相比之下,从阿卡普尔科到菲律宾的回程航线较为便捷,全程仅需时3个月。

但是,“巴勃罗”船上并没有来自中国的商品,因此中拉贸易并未随着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航线的开辟立即开始。

据记载,西班牙殖民者与在菲律宾的华商首次接触是在1570年。

到1572年,中国商船才为菲律宾群岛殖民当局运来丝绸、棉织品和陶瓷等样品,经双方议价成交,商定待来年供货墨西哥。

这样,1573年7月1日,即太平洋航线开辟八年之后,两艘载着中国货物的大帆船扬帆首航,离开马尼拉前往美洲。

这次航行历时5个月,于同年11月抵达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开端。

马尼拉大帆船运往美洲的货物主要来自中国,由中国船队从福建漳州和厦门或从澳门运至马尼拉,在马尼拉再由大帆船越太平洋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

西班牙殖民档案中保留了到达马尼拉商船所载货物的清单。

从中可以看出,货物包括了丰富的中国特产,工艺品和日用品,品种繁多,且数量巨大。

大致可以分为十大类:1、生丝和各种丝制品;2、亚麻布、棉布各类纺织品;3、陶瓷制品及各类精美瓷器;4、茶;5、珠宝饰物和各种工艺品;6、铁、铜及其他金属制品;7、硝石与火药;8、水银;9、粮食、牲畜、腌肉、家禽、水果等;10、从中国转运的其他外国货物,如安息香、象牙、香料等。

其中价值最高、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当首推丝绸和瓷器。

中国与拉美关系主要是通过太平洋通道发展起来。

借助这条航道,以丝绸为主的中国商品源源不断地经由马尼拉运往墨西哥,营销于拉美各地并远销至欧洲。

于是,中国古代通往西方的传统“丝绸之路”转移到太平洋上,形成了太平洋上的“丝绸之路”。

太平洋丝绸之路是历史上古老丝绸之路的延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