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拉丁美洲文化交流

合集下载

拉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比

拉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比

拉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比“拉美文化和中国文化:交流、理解、合作”国际研讨会综述(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郭存海2006-9-5)2006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拉美所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巴西中心协办的“拉美文化和中国文化:交流、理解、合作”国际研讨会在拉美所召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拉美所、世界历史所、新闻与传播所、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文化部、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学者,以及巴西、墨西哥、厄瓜多尔、智利、秘鲁等拉美国家驻华使馆官员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拉美所所长郑秉文研究员在研讨会上致开幕词。

郑秉文所长在开幕词中提出了三点看法:第一,在对外交往中,中拉文化交流很重要;第二,在国际问题研究中,文化研究很重要;第三,在拉美所,文化研究很重要。

在研讨会上,墨西哥驻华使馆文化专员Edgardo Bermejo和巴西驻华使馆负责文化事务的二秘Celso De Arruda Franca各自就本国的文化政策做了介绍。

他们都认为,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墨西哥和巴西都不可能拒绝全球化的浪潮,其关键问题是两国如何在融入全球化、发展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性。

Edgardo Bermejo强调指出,中国和拉丁美洲虽然在政治和经贸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发展迅速,但这一良好的情势并没有反映到文化方面。

有鉴于此,他建议,中拉应扩大文化交流的内容和层次,建立中拉学术界关于文化交流的常规对话机制。

巴西文化官员Celso De Arruda Franca除了指出中巴在保持文化多样性方面进行的合作和交流之外,还特别介绍了巴西国内当前的种族歧视问题以及卢拉政府对此采取的反歧视措施。

中拉文化交流是本次会议讨论的一个重点。

拉美所研究员徐世澄从中拉文化的特点和相互影响来观察中拉文化的历史性联系。

他认为中拉文化既有各自特性,亦有相似之处。

中国拉丁美洲历史研究报告

中国拉丁美洲历史研究报告

中国拉丁美洲历史研究报告
中国拉丁美洲历史研究报告
1. 介绍拉丁美洲和中国的历史背景:拉丁美洲是指中南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国家,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家,其文化和历史影响了世界各地。

2. 清代中国与拉丁美洲的联系:在清代,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之间有着贸易和文化交流。

中国进口了从拉丁美洲出产的大量商品,如可可、石蜡和木材等。

同时,有些移民从中国来到拉丁美洲定居,影响了当地的文化和社会。

3. 20世纪的中国和拉丁美洲:在20世纪,中国和拉丁美洲国
家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中国政府与拉丁美洲国家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如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人员交往等。

中国还向拉丁美洲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和投资,推动了当地的发展。

4. 现代中拉关系的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合
作更加紧密。

中国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之间的贸易额不断增加。

同时,中国企业也在拉丁美洲开展了大量的投资和合作项目,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

5. 中拉文化交流:中拉文化交流也在不断加深。

中学和大学开设了拉丁美洲研究的课程,学者们对拉丁美洲历史、文化和社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同时,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也不断增加,促进了两个地区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总结:中国与拉丁美洲历史上有着深厚的联系,从清代到现代,两个地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不断加深。

中拉合作在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两个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与拉丁美洲早期交流

中国与拉丁美洲早期交流

虽然对中拉的早期接触存在种种猜测,但真正有证可查的联系,是始于十六世纪中叶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马尼拉大帆船打开了中国与拉丁美洲联系的太平洋通道,开启了中国与拉美之间的历史联系,并掀起了中国与拉美文化交流的第一个高潮。

从那时开始,直到十九世纪初拉美独立战争爆发,西班牙下令停止墨西哥与东方贸易,持续了近三个世纪的中国与拉美之间的早期交流,方宣告结束。

西班牙、葡萄牙在侵占美洲后,进一步开辟连接东西方的海上通道。

葡萄牙在亚洲以澳门和果阿为据点,开辟了“澳门—果阿—里斯本—巴西(或先到巴西再到里斯本)”商贸航线。

对中国来说,这条西向的印度洋通道,是与美洲联系的第一条管道。

西班牙在亚洲则以菲律宾为据点,开辟了“塞维尔(西班牙)—阿卡普尔科(墨西哥)—马尼拉(菲律宾)—中国闽粤口岸”商贸航线。

对中国来说,这条东向的太平洋通道,是与拉美联系的第二条管道。

太平洋,西班牙人称之为“南海”,海域7000万平方英里,比大西洋水域大两倍,比印度洋大三倍,激流汹涌,飓风横生,是全球航程最长、风险最大的远洋航线,历史上不知有多少探险者葬身海底。

西班牙当初是从墨西哥横渡太平洋到达菲律宾,但要经原路返航因逆流逆风而不可能,只有向西穿过印度洋、大西洋回到美洲,要绕这样大圈子,费时费力很不经济。

西班牙要在东方发展,就必须打通从菲律宾跨太平洋的航道。

当印度洋航线被葡萄牙人垄断,西班牙更面临寻找一条新航道的紧迫性。

这个任务最终落到西班牙一位修道士航海家安德烈斯・德・乌达内塔(Andrés de Urdaneta)身上。

1565年6月,乌达内塔奉命率“巴勃罗”号启航,探索经菲律宾由西向东的太平洋航路。

这位航海经验丰富的探险家,先随季风穿过莱特湾,经圣贝纳迪海峡驶入太平洋,再顺风北上,绕北太平洋借西风东驶,当靠近北美海岸时,再向南航行,10月8月,他终于穿越了他的先辈们九死一生的太平洋,抵达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

从此,一条从菲律宾横跨太平洋的新航道开通了。

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发展中拉友好合作关系创造21世纪美好未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宋晓平(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以来,中国同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逐步加快发展的过程。

我国对拉美地区的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加强。

截至1998年底,19个拉美国家,包括所有的大、中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目前,双方携手,共同努力,正在把中拉关系推向具有美好前景的21世纪。

一中国和拉丁美洲的贸易和友好关系源远流长。

据史料记载,在16世纪中叶,中国和拉丁美洲就有了贸易往来。

当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菲律宾马尼拉港转口,同墨西哥和秘鲁太平洋沿海口岸分别建立了海上贸易通道,形成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往来其间的大帆船被拉美人称为“中国之船”。

中国把丝绸、瓷器、陶器、棉布、香料、火药等产品输入新大陆,从那里带回白银、玉米、烟草等产品。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流入拉美的大批华工,为当地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后来成为中拉经济关系和民间友好往来的重要纽带。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联系的发展,我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以及美国反华政策的影响,大多数拉美国家继续与台湾当局保持着“外交关系”。

但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同拉美国家的很多有识之士一直在为发展双方的友谊和经济往来做出不懈的努力。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1960年9月28日,古巴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成为第一个与我国建交的拉美国家。

70年代,在过去20多年民间往来的基础上,中拉关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971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智利、秘鲁、厄瓜多尔、圭亚那、墨西哥、古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7个拉美国家投票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另外一些国家,如阿根廷、巴巴多斯、哥伦比亚、牙买加、巴拿马等国也改变了以往的态度,投了弃权票。

自此,很多拉美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中拉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

1970年12月15日,智利阿连德政府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历史与未来前景

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历史与未来前景

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历史与未来前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这种合作形式多样,既有经济贸易合作,也包括政治、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合作。

本文旨在回顾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历史,并探讨未来前景。

一、合作历史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当时,中国与古巴、智利、阿根廷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但是,目前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可以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找到更为实质性的内容。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为中国与拉美国家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提供了机会。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与拉美国家的合作,例如在90年代,中国同阿根廷、墨西哥、巴西等国家建立了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关系。

其中,经贸合作是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

二、合作领域(一)经济贸易合作中国与拉美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已经成为双方合作中最为重要的领域。

1980年代以后,中国相继与智利、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等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

双方的经贸合作涵盖了许多领域,如能源、农业、建筑等。

近年来,中国对拉美地区在石油、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增加了投资。

(二)政治合作政治合作是中国与拉美国家合作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在冷战结束之后,中国继续寻求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向未开发国家提供所需的支援。

例如,中国一直支持拉美地区的发展,与拉美国家保持着良好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

(三)文化交流文化交流在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活动在拉美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推广。

此外,中国政府也积极加强与拉美国家在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三、未来前景随着中国崛起,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前景也变得更加光明。

作为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拉美国家已经成为了中国对外投资的最大市场之一。

未来,中国在拉美地区的投资将增加,各方经济贸易合作将会进一步加深。

此外,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将得到更全面、更深入的发展,包括连接人文交流、贸易投资、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

跨文化场合交流成功案例

跨文化场合交流成功案例

跨文化场合交流成功案例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跨文化交流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成功的跨文化交流不仅需要语言沟通,更需要尊重文化差异、准确传达信息、适应性调整、建立信任、倾听与回应以及有效解决冲突。

以下是几个跨文化场合交流的成功案例,它们展示了如何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一、语言沟通某中国企业在美国开展业务时,为了更好地与当地员工和客户沟通,积极推广语言培训计划。

通过提供免费的语言课程,该企业帮助员工克服语言障碍,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

这不仅提高了企业内部的沟通效率,还增强了与客户的联系和信任。

二、尊重文化差异某德国公司在亚洲开展业务时,充分认识到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该公司对当地员工和客户进行了深入的文化培训,教育员工如何尊重和适应不同文化。

这使得公司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地需求,提高业务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三、信息准确传达某跨国公司在亚洲开展项目时,面临不同国家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为了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该公司采用了多语言和多渠道的沟通方式。

这不仅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还增强了团队之间的合作和信任。

四、适应性调整某欧洲企业在南美开展业务时,意识到当地市场的特殊需求和文化差异。

为了适应当地市场,该公司对产品和服务进行了适应性调整。

例如,根据当地口味调整产品配方,提供更适合当地文化的服务方式。

这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地市场需求,提高竞争力。

五、建立信任某亚洲企业在美国开展业务时,重视与当地企业和政府的建立信任关系。

通过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慈善捐赠等方式,该企业提高了在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拓展业务,还增强了与当地企业和政府的合作关系。

六、倾听与回应某拉丁美洲企业在欧洲开展业务时,注重倾听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和反馈。

通过积极回应消费者关切和需求,该企业改进了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这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形象,促进了业务的长期发展。

七、有效解决冲突某非洲企业在欧洲开展业务时,面临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导致的冲突。

古代中国和美洲文明,交流还是原创

古代中国和美洲文明,交流还是原创

中国文明与美洲文明有不少相似性印第安人的祖先从白令陆桥由亚洲到达美洲美洲与中国的文明形成特点迥异我们对人类文明认识一直是在比较中不断深化的。

考古新发现与历史文献的比较研究,深化了我们对中国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认识。

在与其他古典文明的比较研究中,深化了我们对中国文明自身特点的认识。

而今,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入,中国社科院的考古工作者即将到洪都拉斯著名的玛雅文明科潘(Copan)遗址开展合作发掘与研究,首都师范大学也成立了中国与拉丁美洲古代文明比较研究所,将美洲古代文明确定为进行深入比较研究的对象,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华文明探源的认识与进展。

将古代美洲作为研究和比较的对象,具有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

因为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角度看,新大陆的考古与文明是个相对封闭、独立和界限分明的课题,也是个非常有趣的观察与比较的对象。

在漫长的地质时代,新大陆曾经是块独立演化的区域。

综合各学科的最新成果,可以确定,美洲古代文明的主人——印第安人的祖先是在末次冰期最盛期白令陆桥出露那个很短的时间窗里来到新大陆的,其来源也仅限于东北亚某地某支早期蒙古人群。

之后他们又长期处于孤立、隔绝的状态下,直到西方文明重新发现了新大陆。

尽管后来有维京人,可能还有中国人、日本人甚至是南岛语系的航海家都到过美洲,但是一则难以证实,二则对其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

因此,新大陆的文化与文明,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被西方文明摧毁的原始文明社会,走的是一条自主发展道路。

这对观察文明的形成与演变极具参考价值。

不少人都认为美洲文明,尤其是中美洲的奥尔梅克和玛雅文明等,和中国文明具有不少相似性,比如共同的天象观、尚爱美石(中国早期文明中的软玉文化和玛雅文明中的硬玉文化)、巫术信仰以及一些陶器造型、纹饰及其他艺术要素等。

张光直先生提出的“古代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及环太平洋文化底层的假说,作为一种有力的解释,在国内学术界就非常有影响。

看来,中美古代文明之间的这种相似性可能并非文化交流的结果,旧石器时代晚期或新旧石器过渡时代的文化,某些近似的文化基底或基因在其所奠定的基础上,各自成长与适应,进而分别形成了中美的古代文明——印第安人的祖先到达美洲时,很多其后来的文化与文明要素并不存在,但是,他们除了携带有形的工具等文化装备之外(比如贾兰坡先生早在1978年就提出,起源于华北地区的东北亚地区的细石器工业传统影响到西北美洲和中国西南地区),更可能拥有不少关于宇宙、自然、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和信仰,这些帮助他们在美洲新的环境与文化进程中不断适应探索并开花结果,因此,其形成的若干表征自然会和东北亚、中国以及环太平洋地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中国文化走向拉美的成就、挑战及对策

中国文化走向拉美的成就、挑战及对策

| 中外互鉴中国文化走向拉美的成就、挑战及对策□韦倩/文新世纪以来,中国和拉丁美洲的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力日益增加。

目前,中国已成为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除经济、政治领域外,双方文化、教育合作也不断深入。

文章通过梳理中国文化向拉美“走出去”的研究现状,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梳理并提出对策建议,促进中拉文化交流,不仅有助于增进双方人民心灵的沟通,也将为深化彼此务实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助力中拉关系健康发展。

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组成一国的综合实力,中国文化向拉美“走出去”及其对中国在拉美软实力建设的影响,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1]。

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新文明观”,随后在访问拉美时提出构建包括“人文上互学互鉴”为关键支撑的中拉关系构建“五位一体”新格局,中国文化向拉美“走出去”成为了新时期推动中拉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中拉携手命运的共同体”以及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推进民心相通的重要内容。

面对这种新动向,就非常有必要拓展研究领域,开拓研究视角,以全面把握新时代背景下中拉关系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满足新时期发展对拉关系的理论需要和政策需要。

1 中国文化向拉美“走出去”的文献综述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向拉美国家“走出去”,加快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这对中拉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提升中国国家形象、亲和力、感召力等方面,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国内外学者有关中华文化向拉美传播及影响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拉美学者密切跟踪研究中国在拉美开展的文化活动,例如,总部设在智利的拉美晴雨表公司开始在其年度报告中加入对拉美对中国印象的调查,普遍关注中国文化对拉美的传播及社会影响;同时,拉美的主流媒体也是频繁报道或评论中国在拉美不同国别的国家形象或软实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六世纪,随着美洲发现和东方新航路开辟,中国和拉美之间跨越长期隔绝的海洋屏障,开始了东西两个半球之间的文化交流。

几万年前印第安人的先民从亚洲到达美洲,而古代中国人在哥伦布以前是否又到过美洲?两百余年来,先后兴起了多次讨论的热潮。

争论的焦点集中于“中国人发现美洲”的三大历史谜团,即中国僧人慧深发现美洲之谜、殷人东渡美洲之谜以及郑和船队到达美洲之谜。

虽然对中拉的早期接触存在种种猜测,但真正有证可查的联系,是始于十六世纪中叶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从那时开始,直到十九世纪初拉美独立战争爆发,西班牙下令停止墨西哥与东方贸易,持续了近三个世纪的中国与拉美之间的早期交流,方宣告结束。

中国和拉美之间的大交流,是太平洋东西两岸一次双向性的大交流:中国丝绸、瓷器大批量地远涉重洋到达美洲市场,中华文化远播新世界;大量白银源源流入中国,直接刺激了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如蚕丝、纺织、茶以及其他工艺品的发展,增进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商业繁荣;新世界的玉米、红薯、花生等农作物,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传入美洲作物,对促进中国农业生产和丰富人民物质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美洲作物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三大类:(1)、以玉米、甘薯为代表的食粮;(2)、以西红柿、辣椒和花生为代表的蔬菜瓜果;(3)、以烟草为代表的嗜好品。

十九世纪后,中国与拉美文明交流的主要载体,则由“物”变成了“人”,交流方式也由双向互动,而变成从中国贩运“契约华工”的单向流动。

新兴资本主义强国在“自由贸易”的旗号下,大肆掠卖所谓“契约华工”。

广大华工在拉美国家备受奴役和虐待,他们被迫一再起来反抗,并强烈呼吁祖国政府给予保护和支持。

1874年,清政府总理衙门宣布严禁苦力贸易。

在此形势下,秘鲁等拉美国家为了缓和国际舆论的压力,同时为了继续引进华工,也希望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十九世纪晚期中国与拉美若干国家建交,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实现的。

1875年,中国和秘鲁两国立约建交,接着,又先后和巴西、墨西哥和巴拿马等建立外交关系。

在中国和拉美国家建交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里,中、拉两种文化交流的载体,主要仍局限于“人”,但这些人已不是契约华工,而是摆脱了人身束缚的自由人。

他们活跃于城市和乡村,逐渐融入拉美社会,为当地的经济开发和文明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据统计,六十年代末,拉美华侨人数为十六万五千人,到九十年代后期,达到四十多万人。

随着中国与拉美各国经贸关系的迅猛发展,必将带来太平洋东西两岸文化交流的新高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