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分析
中医辨证论治胃癌

关于胃癌中医是如何认识的?胃癌属于中医学的“反胃”、“噎膈”、“胃脘痛”、“痞满”、“呃逆”、“积聚”等病证范畴。
胃癌的发病原因甚为复杂,一般认为与饮食不节,情志不遂,脾胃受损或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邪毒乘虚而入等有关。
胃癌多方面的发病原因,产生不同的病理机制:1、气滞由于忧思恼怒,情志不遂,导致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胃气上逆而为病。
2、血瘀血随气行,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条达,日久必致瘀血凝滞,日积月累,瘀结成块而形成胂瘤。
3、痰凝饮食失节,长期饮酒,过食油腻,损伤睥胃,或脾胃素虚,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凝结而为痰,痰湿凝聚而成胂块。
4、湿聚饮食、劳倦、情志不遂,影响脾胃或睥胃素虚,脾虚不能运化水谷而使水湿停留,继而又可影响气血的运行而成肿瘤。
5、正虚正气虚弱,脏腑功能衰退,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痰湿凝聚体内,日久而致肿瘤发生。
在临床上,上述病因病机往往是兼夹或互相交叉出现的,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
肿瘤患者大都出现虚实夹杂,需根据具体情况予以治疗,以获得满意疗效。
胃癌是生长在胃组织上的恶性肿瘤,是消化系统最常见而多发的癌肿,占我国全部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第一位。
胃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在中年以上。
以40~60岁之间最为多见,尤以40~50岁之间为发病高峰,平均高发年龄为50岁左右。
年龄在30岁以下的年轻病人,其恶性程度高,病情发展快,整个病程经过短,预后更为严重。
一般胃癌病人男性远较女性为多,男女比例为3~5:1。
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癌前病变(慢性萎缩型胃炎、胃息肉、残胃炎等)和癌前状态(肠化生、不典型增生)。
胃癌除了侵害胃部以外,如同其他恶性肿瘤,将会直接蔓延到邻近组织,通过淋巴道转移到左锁骨上淋巴结,还会通过血液循环向更远处转移扩散,常见的有肝脏、肺脏、骨骼、肾脏、颅脑等部受累,在这些脏器形成新的转移性癌瘤,危害极大,预后不良。
具体治疗方案,则须依据胃癌的性质、类型、部位、范围、有无转移以及年龄、体质、全身情况等全面考虑决定。
胃癌证治的中医文献研究

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胃癌证治的中医文献研究姓名:王春燕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医医史文献指导教师:田思胜20040420提要胃癌是消化系统缀常见的悲性肿瘤,本文运阁中医文献举方法,对古代医家关于胃癌鲍痰名、辐关痰状傣薤、瘫因癍梃、辨避治疗等方露避嚣了系统的梳理,对蕊{弋文献疑理论研究、证治研究、现代医学吾并究等方面进行整理。
建立胃癌防治方药数据库,分析古今用药规律,得出如~F结论:补盏艘损是古今医家均津常重视熟辚治愚鼹,在裁基磁上,袁久重湿里蔼今入重瀵热;吉太多鼹气论,今人多获盘谂{吉方涉及药昧少瞧使霜均衡,今方涉及药昧多但不均衡。
通过文献梳理及统计学分析,提出胃癌的濑本防治思路:米病先防,煎视癌前痣变的治疗;扶助正气,培元{}虚;气盘疑於,癸气鸯主;敬{}蒹羲,熊瓣溪气是贯穿始终豹髯癌醣治瓣路。
关键运霉瘿;霹爱;鹭貌痰;健薅理气;中医文献量警爹溥、譬黼露●垒文凳意1TheLiteratureStudyonTheSyndromeTreatmentRegularRuleResearehonGastricCancerSpecialty:TCM’shistoryandliteraturestudyAuthor:WangChunyanTutor:ProfessorTianSishengABSTRACTGastriccanceristhemostcommonmalignanttumorofthedigestivesystem.Formtheviewpointsofliteratureresearch,thisthesisstudiedancientresearchfilesincludingtheoriginalityofthenameofcancerofthestomach,knowledgeaboutthecauseandpathogenesisofGastriccancer,diagnosisanddifferentiationofsymptoms,signsandmethodsoftreatment.etc.Thisthesisalsostudiedmodemtimesresearchfilesincludingthetheory,thesyndrometreatmentregularmle,modemmedicalstudy,etc.Witllthedevelopmentofcomputertechnology.databaseoftheformulasandmedicinehavebeenfounded.Bystatisticmethod,themostfrequentlyusedherbswereselected.Withthesamemethod,modemdatabasewasalsofounded.Comparedthetwodatabase,thesameandthedifferentcharactersbetweenthetwowerestudied,andthereasonsforthesewereexplainedtoo.ThelastpartofthethesisposesfourbasicmethodsforpreventingandtreatinggastriccancelAtthesanletime,Iconsiderthemethodofinvigoratingthespleenandregulatingqiisthevalidthinkingandmethod.Keywords:gastriccancer;adverseofstomach;epigastricpain;lfferaturestudyofTCM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文中除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已经发表的科硪成果。
中医中药论治胃癌

中医中药论治胃癌论胃癌证治特点我国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其中胃癌位居首位。
除手术、化疗外,中医药治疗日益受到患者的欢迎和临床医生的重视,成为消化道肿瘤综合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展期胃癌属于中晚期胃癌范围,系指无论病灶之大小或有无转移,其癌组织已侵及胃壁肌层或浆膜层者。
近些年,笔者在临床诊治不少消化道肿瘤患者,对进展期胃癌的病机和证治特点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探索,旨在提高中医的防治水平。
(一)脾胃虚弱,邪实积聚是病因病机的关键所在尽管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无胃癌的病名,但有类似的病证记载,如“伏梁”、“积聚”、“胃反”等实际中包含了类似胃癌诸多临床表现的描述,如《素问·腹中论》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曰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
”指的就是难以治愈的胃肠肿瘤,历代古籍中也有大量关于本病治疗的方药记载。
现代医学对肿瘤的发病机制迄今尚不完全清楚,中医认为以内因为主,与先天禀赋和情志因素有关。
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痰瘀郁结,由小滋大,日久而成癌块。
根据胃癌病人的整体状况和局部病变,多属正气不足,尤以脾虚胃弱而邪实积聚多见。
正如古云“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
从患者的发病年龄来看,也印证了这一特征,60岁以上的人群中胃癌发病率陡然增加,与“少年少见此症,而惟中衰耗伤者多有之”的古代医家论述似相吻合。
中医关于肿瘤发病以内因为主的认识,远远早于西方的医学研究结论,是我国古代中医学家智慧的体现。
(二)中医治疗胃癌患者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 早期胃癌患者:手术切除后,因较少复发转移,多以中医药扶正祛邪,调理功能为主,促进机体恢复;2. 进展期胃癌手术或化疗后患者:其中仍有相当数量的病人会发生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通过中医药治疗干预,减少复发转移的风险;3. 手术后功能失调,或化疗后严重的毒副反应以及癌细胞对多种化疗药物已产生耐药患者:通过中医药治疗以减毒增效,提高免疫,改善功能;4. 晚期胃癌患者:这类病人日益增多,西医治疗手段基本缺失,中医药治疗目的在于扶正为主,兼以祛邪,通过补益气血津液,调节脏腑功能,尽可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使其较长时间处于“带瘤生存”状态。
胃癌前病变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舌象相关性探讨

胃癌前病变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舌象相关性探讨目的:对胃癌前病变病理的不同分型进行分析,并探讨与中医论证、舌象之间的相关性,为胃癌的有效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消化科患者88例,观察患者舌象,对四诊资料详细记录,并进行辨证分型,病理分型依据胃粘膜病理切片进行确定。
并对病症分心、舌象、病理分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肠化生型的患者,以舌苔多薄白,舌红有齿痕为典型舌象,以胃阴不足证为典型中医证型;中度异型增生型的患者,以舌苔白腻,舌面有裂纹为典型舌象,以胃络淤血症、脾胃气虚证为典型中医证型;重度异型增生型的患者,以舌苔黄腻,舌暗红为典型舌象,以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为典型中医证型。
结论:胃癌前病变舌象在不同病理分型中表现具有特异性,可作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指标,胃癌前病变不同病理分型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具有相关性。
标签:胃癌前病变;病理分型;中医证型;舌象;相关性胃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在胃癌前期,胃粘膜细胞有很长的有段时间发生病变,这个阶段又称为PLGC阶段。
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对病变的二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医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研究人员对胃癌的治疗研究也逐渐深入,为了进一步研究胃癌前病变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舌象之间的相关性,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本研究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消化科的88例患者,展开了舌象、病理分型、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探讨。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消化科的88例患者,均经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最小的患者22岁,最大的患者65岁,平均年龄为(46.79±13.71)岁。
1.2 方法患者在自然光下,采用数码相机近焦拍摄舌头,统一分辨率,建立数据库,有3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患者的舌形、舌色、苔形、苔色进行共同观察。
胃癌中医辨证治疗以及病例

实践证明,中药复方制剂在某种程度上既能抗肿瘤和改善微循环,又能显著增加癌症患者的免疫力,与化疗药配合使用可起到增效减毒的良好作用。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胃癌而离开,胃癌已经严重的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大家都知道,如果我们在癌症早期就发现了,那么对癌症的治疗是非常有用的,一旦是在晚期发现,治愈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所以我们应该明确胃癌会引起的一些症状,才能够在早期将胃癌扼杀。
下面小编要为大家介绍一下胃癌的早期症状是什么?胃癌症状一:腹部上方出现疼痛很多人患有胃癌,直到晚期才检查出来,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将胃癌看成了普通的胃病来对待,在胃癌早期时,大多数的胃癌患者会感受到胃部胀起,而且还会有一些疼痛。
很多人都认为这次是胃炎犯了,并没有引起警惕,一旦出现了这样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这也会影响着你是否能够在早期发现胃癌。
胃癌症状二:食欲不振比如说在炎热的夏季,很多人都会感觉到食欲不振,但是如果不是因为季节的因素,而是自己无缘无故出现了食欲下降的情况,并且体重也在不断的减轻,这种症状持续的时间也比较久,那么你就要引起注意了,这很有可能是你已经患上了胃癌,这时候建议大家到医院进行检查,以便能够在早期查出胃癌,并且进行治疗。
胃癌症状三:出现恶心呕吐一些胃癌患者在早期的时候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状况,并且这种情况持续的时间长,甚至还伴随着便血,这时候就要格外的注意,最好到医院进行胃镜检查,如果确定是早期胃癌,可以直接切除肿瘤来防止癌细胞的扩散。
中医治疗胃癌的三十个秘方:[方一]菱粉30克,粳米50克。
粳米淘洗干净,如常法煮粥,待米熟时,调入菱粉,用小火烧至粥成,每日2次。
本方益肠胃,解内热,防癌肿。
可用于年老体虚,慢性泄泻,胃肠道癌者食用。
[方二]白花蛇舌草120克,煨莪术、煨三棱、赤芍各9克,代赭石粉、海藻、昆布、制鳖甲各15克,旋复花9克(包煎),夏枯草60克,白茅根30克,蜂蜜60克。
每日1剂,水煎服。
本方为湖北中医学院方,功能清热解毒,化瘀散结,适用于胃癌。
胃癌中医证候多元分析

胃癌中医证候多元分析作者:孙大志修丽娟施俊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6年第10期摘要:目的探索胃癌的中医证候构成及其分布规律。
方法在多中心、大样本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采集767例胃癌患者四诊及临床资料,建立胃癌中医证候数据库,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探讨其证候构成及分布规律。
结果胃癌症状以乏力、消瘦、头晕等全身非特异性表现和上腹不适、嗳气、饱胀或稍食即胀、疼痛、泛酸、纳呆等局部表现为主,舌偏红、苔腻,脉细或弦。
剔除症状太少和无证可辨者92例,最后675例进入多元分析。
初次因子分析筛选出25个证候变量,再次因子分析得到特征根>1.0的因子10个,累积贡献率为60.5%;进一步对10个公因子积分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发现聚为7类时最符合临床,其中第1~7类的患者人数分别为165、82、90、79、88、95和76。
结合专业知识对主要公因子进行分析,分别命名为脾胃气滞型(24.44%)、气血两虚型(12.15%)、脾气亏虚型(13.33%)、瘀血内阻型(11.70%)、痰湿内蕴型(13.04%)、脾胃虚寒型(14.07%)、胆胃失和型(11.41%)。
结论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提示,胃癌病位在胃,与脾、肝、胆关系密切,总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正虚为气、血、阳气不足,邪实为气滞、痰湿、瘀血为患。
关键词:胃癌;证型;聚类分析;多元分析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10.005中图分类号:R27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10-0016-05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law of TCM syndromes in gastric cancer. Methods Based on the multicenter and large-sample clinical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the four methods of diagnosis of and clinical materials of 767 cases of gastric cancer were collected, and the database of TCM syndromes in gastric cancer was establish.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ing analysis were used to explore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law of TCM syndromes in gastric cancer. Results Gastric cancer symptoms mainly included fatigue, weight loss, dizziness and other non-specific systemic manifestation, and epigastria discomfort, belching, fullness or eating just a little swelling, pain, acid regurgitation, loss of appetite and other local manifesta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 red tongue, moss greasy, pulse fine or string and oth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igns were also included. Eliminating 92 cases with too little symptoms, 675 cases were under multivariate analyzed. 25 syndrome variables were selected after initial factor analysis, again through factor analysis 10 factors with eigenvalues more than 1.0 were obtained and the cumulative contribution rate was 60.5%. Through further K-means clustering analysis on 10 common factor integrals, it was found that when all the cases were clustered into 7 classes consistent with clinical practice most. The numbers of patients with the 1-7 type were 165,82, 90, 79, 88, 95 and 76, respectively. Analysis on the main factors in the combination of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e 7 types were named as the syndrome of spleen and stomach qi stagnation (24.44%), the syndrome of qi and blood deficiency (12.15%), the syndrome of spleen deficiency (13.33%), the syndrome of blood stasis (11.70%), the syndrome of phlegm dampness (13.04%), the syndrome of deficiency cold of spleen and stomach(14.07%), the syndrome of incoordination between liver/gallbladder and stomach (11.41%)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location of gastric cancer is in the stomach, and closely related to spleen, liver and gallbladder. The general pathogenesis is asthenia in origin and asthenia in superficiality. The deficiency lies in qi, blood and yang qi, while asthenia superficiality owes to stagnation of qi, phlegm and blood stasis.Key words: gastric cancer; syndrome type; clustering analysis; multivariate analysis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医药辨治具有明显优势。
胃癌肿瘤标志物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研究

胃癌肿瘤标志物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研究2济阳区精神卫生中心,山东济南 251400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胃癌相关的多项肿瘤标志物的阳性率以及含量变化进行观察研究,进而筛选出胃癌肿瘤标志物,并对该标志物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进行探究。
方法35例胃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27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利用蛋白芯片检测系统测定两组血清中多种肿瘤标志物。
比较两组12种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A)125、甲胎蛋白(AFP)、铁蛋白(Ferritin)、CA15-3、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癌胚抗原(CEA)、CA242、CA19-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生长激素(HGH)]的阳性情况;CEA、CA19-9、Ferritin、CA242、CA125肿瘤标志物含量;中医辨证分型阳性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CA125、Ferritin、CEA、CA242、CA19-9阳性率分别为42.86%、25.71%、45.71%、34.29%、42.86%,均高于对照组的18.52%、3.70%、18.52%、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AFP、CA15-3、PSA、f-PSA、NSE、β-HCG、HGH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的CEA、CA19-9、Ferritin、CA242、CA125肿瘤标志物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中医辨证分型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显著升高,总体上实证(肝胃不和型、痰湿凝结型)阳性率显著低于虚证(胃热伤阴型、脾胃虚寒型、气血双亏型)阳性率。
结论蛋白芯片检测与胃癌肿瘤标志物结合诊断胃癌具有高度的敏感性,CEA、CA19-9、Ferritin、CA242、CA125为5种价值型相对较高的标志物,并且其表达量与阳性率与中医辨证分型具有高度相关性,可为临床胃癌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关于胃癌辨证与证型的研究综述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虽然半 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在我国大城市中有所 个世纪以来, 下降, 但仍是国内最常见的四大恶性肿瘤之一 各种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分六个证型: 脾胃气虚 型、 阴虚有热型、 脾胃虚寒型、 肝胃气滞型、 脾胃湿热 胃络瘀血型 型、
[11 ]
。黄学武等按照胃腑的病理变化及
根据胃癌患者的临床表现, 将 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关系, 胃癌分为 4 个证型: 肝胃不和型, 脾肾虚寒型, 湿热瘀 气血双亏型 毒型,
[3 ] [1 , 2 ]
浊、 热毒等多种病理因素共同作用于胃, 导致气滞络 浊毒内蕴、 邪毒盘结之邪实与气阴两伤之正虚相互 瘀、 。《医宗必读 》指出 : “积之成者, 兼夹 正气不足, 而后 ” 邪气居之。 饮食内伤、 劳倦耗损及久病迁延等均可导 脏腑功能失调, 致癌因素作为外邪作 致机体正气亏虚, 内虚与外邪互为因果, 引起浊毒内蕴, 日久 用于人体, 形成肿瘤
[5 ]
。 杨百京等参照
1989 年 11 月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 业委员会南昌会议制定的《慢性胃炎中 西 医 结 合 诊 ( 试行方案 ) 断、 辨证和疗效标准 》
[10 ]
。因人体饮食不节、 情志不舒和感受外邪等
、 《中医内科学 》
影响脾胃, 致脾失健运, 胃腐熟水谷功能失司, 水反为 湿, 谷反为滞, 日久则气滞、 血瘀、 湿停、 浊聚、 痰结、 毒 郁热内生, 蕴热入血而 热诸证均起。因湿浊积滞化热, 毒邪痰湿凝结中焦, 运化失司, 气滞血瘀, 瘀毒 为热毒, 内阻, 渐而形成积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篇文献的中医辨 证以 脏腑 辨证 和气 血阴 阳辨 证为 主, 但辨证所分类型没 有完全 一致的。而 且大部 分文 献采
中医药学刊
2006年第 24卷
用的辨证标准未注明出 处, 只有 4篇 明确提 出参考 标准的
出处, 然参考标准也 各不相同。 文献中的辨证, 对患者的 观察多 采用 固定的 证型。而
在 1266例胃癌中, 构成 比位 于 前 6 位 的依 次 为脾 虚 型、瘀毒内阻型、气血双亏 型、肝 胃不和 型、胃热伤 阴型、痰
湿凝滞型 ; 低于前 6型构成比的依次为气阴两虚型、热毒蕴 胃型; 其他由 5种少见、偶见的证型 72例, 故不能作 为一般 证型进行比较, 见表 3。
表 3 证型构成比
2次
22 例
1次
表 2 证型频次
证型名称
文章提到频次
频次
构成比
1
脾虚
44
2
瘀毒内阻
29
3
肝胃不和
24
4
气血双亏
20
5
胃热伤阴19ຫໍສະໝຸດ 6痰湿凝滞14
7
气阴两虚
7
8
热毒蕴胃
6
9
湿热中阻
2
10
寒热错杂
2
11
肝肾阴虚
2
12
肝郁脾虚
2
13
阴虚气结
1
14
血虚
1
25. 4 16. 8 13. 9 11. 5 11. 0
摘 要: 目 的: 探讨胃癌中医辨证分 型的客 观规律。 方法: 统计分 析 10年 来胃 癌中医 治疗 涉及到 证型 的文
献。结果: 明确提出胃癌辨证分型 的有 43篇, 共 1266例, 在报道的频次和例数上都较统一地认为脾 虚型、瘀毒内
阻型、肝胃不和 型、气血双亏型、胃热伤阴型、痰湿凝滞型是胃癌的常见证型。
学
刊
收稿日期: 2005- 10 - 01
大学学报, 1997, 21( 3 ): 184 [ 2] 毛德西. 从 阳微阴弦 谈冠心 病的证治轨范 [ J] . 河 南中医,
1997, 17( 1 ) : 5
作者简介: 陶丽 ( 1979 - ), 女, 浙江杭州人, 硕士 研究生, 研究方 向:
[ 3] 赵莉莉. 从益气升阳化痰祛瘀法治疗冠心病辨识 [ J] . 中医药
导致肝气横逆犯胃、肝胃不和, 痰湿凝结、痰气凝滞, 气机不
畅、瘀毒内阻。脾胃虚弱与气滞、痰凝、瘀毒互为因果, 恶性 循环, 造成疾病恶化。胃 属燥, 为阳 土, 喜润 恶燥。因 病理
产物久郁生热、伤阴, 或结合 不同人 的体质, 可出 现胃 热伤
阴。脾胃 为后天之本, 脾 虚气血 生化乏 源, 或无以 统血, 病 中
证型
例数
构成比 (% )
1 2 3 4 5 6 7 8 9 合计
脾虚 瘀毒内阻 气血双亏 肝胃不和 胃热伤阴 痰湿凝滞 气阴两虚 热毒蕴胃 其它
329 263 139 132 120 111
57 43 72 1266
26. 0 20. 8 11. 0 10. 4
9. 5 8. 8 4. 5 3. 4 5. 6 100
疾病是在发展的, 且手术、化疗等常规治疗措施对机体产生
较大影响。辨证本身要求揭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时刻本
质的病理变化, 是一 个动态 的观念。 因此采用 固定 的证型
肿瘤学。
学刊, 2001, 19 ( 2) : 137
第 4期
陶 丽等: 胃癌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分析
虚内热、津枯血燥归 为胃热伤阴; 脾胃气虚、脾胃虚弱、脾气
虚弱、气虚、脾虚、脾 失统血归 为脾胃 气虚。 不同 证型按
其所述的辨证要点, 实质 相同或相 似, 归为一 型。如: 脾胃
气虚、脾胃虚寒、脾肾阳虚是为脾虚证虚寒程度逐步递进的
关键词: 胃 癌; 辨证分型; 文献分析
中图分类号: R2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 5276( 2006) 04- 0684- 03
胃癌是常见的恶 性肿瘤 之一。虽然 半个世 纪以 来, 其 发病率与死亡率在一些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大城市中有所下 降, 但仍是 国内 最常 见的 四大 恶性 肿瘤 之一 [ 1、2] 。几 十年 来, 通过辨证论治, 中医药 在改善 病人症 状与体 质、延长生 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控制 癌肿等 方面取 得了良 好的 疗效。 有关中医胃癌辨证论治 的报道 众多, 但对胃 癌中医 证型的 论述、分型方法、分型依据等不统一。为了进一步探讨胃癌 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规 律, 本文就 近十年来 对胃癌 中医治 疗涉及到证型的文献作了整理、比较和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 1 材料 检索 1994 年 5月 2004年 12月公开 发表在 国内各种医学期刊上的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全文 文献, 检索词为 胃癌 及二 次检索 词 辨 证 或 中 医药治 疗 或 中 西医治疗 , 剔除有关 胃癌癌前 病变、单药单方治 疗多种癌症 (包 括胃 癌 )、个 案报道, 剩 余明 确提 出胃 癌辨 证分型的 43篇 [3~ 45]。其中包括 文献种 类 31 种, 作 者所在
3讨 论
通过对 43篇文献分析, 可以看出 在报道的频次和例数
上都较统一地认为脾虚 型、瘀 毒内阻 型、肝 胃不和 型、气血
双亏型、胃热伤阴型、痰湿凝滞型是胃癌的常见证 型。 1978
年全国第一届胃癌学术会议北京市胃癌协作组制定了脾胃
虚寒型、瘀毒内 阻型、肝 胃不 和 型、气血 双亏 型、胃 热伤 阴
灵活配伍, 酌情变化, 方能取得理想的疗效。
医
二诊: 服药后, 胸闷痛减轻, 仍头晕 、乏力, 舌 质淡黯, 苔 参考文献:
药
白略腻, 脉沉细涩, 上方去元胡, 加郁金 15g, 6剂, 水煎服。
[ 1] 孙晋营. 从 金匮 要略 探 讨冠心 病的证 治 [ J ]. 山东中 医药
684
三诊: 服上方后 , 胸闷痛 未作, 体 力明显 好转, 舌 质淡,
累、情绪变化而出 现心 前区 闷痛, 持 续约 3~ 5m in, 向 左肩 苔白, 脉沉细, 继服上方 6剂。 服药后 经丸 药调理 20 日诸
臂放射, 自行含服硝 酸甘油 可缓解, 平时 常服消 心痛、小剂 症皆愈, 精神转佳。
量阿斯匹林、地奥心血康等维 持。于当 年 10月因突发心前
按 本案病者胸闷痛, 结合 舌、脉 诊为 气虚血 瘀、兼夹
4结 语 阳微阴弦 揭示了冠心病的病机为 本虚标 实 , 由此
提出温阳益气, 化痰祛 瘀是治 疗冠心 病的主 要治则。 在临
丹参各 20g, 黄 芪 30g, 茯 苓、炒 白 术、厚 朴 各 15g, 生 龙骨 床实践中, 要抓住病机, 辨清虚实之轻重, 标实本虚之主 次,
中
30g, 元胡 10g, 甘草 15g, 6剂, 水煎服。
8. 1 4. 0 3. 5 1. 2 1. 2 1. 2 1. 2 0. 5 0. 5
2结 果 文章中提到的前 6位依次 为脾 虚型, 共 提到 44次, 占
25. 4% ; 瘀毒内阻型, 共提到 29次, 占 16. 8% ; 肝胃不和型, 共提到 24次, 占 13。 9% ; 气血 双 亏 型, 共 提到 20 次, 占 11. 5% ; 胃热伤阴型, 共提到 19次, 占 11. 0% ; 痰湿凝滞型, 共提到 14次, 占 8. 1% , 见表 2。
3型, 统一归为脾虚型; 湿热瘀毒、寒凝血瘀, 由于致 瘀的因
素不同有寒热的偏向, 但同为 瘀证一同归于瘀毒内阻; 痰湿
凝结、痰气凝滞, 描述上有所区别: 前者为胸脘痞满, 恶心欲
吐, 呕吐痰涎, 口淡无味, 纳呆食少, 舌苔白腻而厚, 脉弦滑;
后者为进食不 畅, 甚至 反食 夹有 多量 黏液, 胸 脘 胀闷 或隐
区剧痛就诊, 经某 医院 诊 为 急性 下 壁心 梗 经住 院 予扩 痰浊。药 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以通阳蠲痹、化痰祛瘀, 加
冠、抗凝等治疗, 病情好 转出院, 未给 予溶 栓。此后 病情反 人参、黄芪补益心气, 丹参、川芎 活血化 瘀, 茯苓、白术 健脾
复发作, 近 1月患者 因劳累, 心前 区闷痛加 重, 自行 口服药 利湿, 枳实、厚朴理 气化痰, 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伍, 以达
虚证
气血双亏型 20次 139 例
气阴两虚型
7次
57例
肝肾阴虚型
2次
19例
血虚型
1次
瘀毒内阻型 26次 253 例
瘀证
湿热瘀毒型
2次
10例
寒凝血瘀型
1次
痰湿证 实证
痰湿凝结型 痰气凝滞型
10次 4次
55 例 56例
热毒蕴胃型
6次
43例
湿热中阻型
2次
25例
肝胃不和型 24次 132 例
虚实杂杂证
肝郁脾虚型 阴虚气结型
物未见明显缓 解, 遂 来诊。 症见: 胸 闷 痛, 伴头 晕、气 短乏 治疗目的。
力, 四肢不温, 舌质黯, 边有 瘀斑, 苔白 腻, 脉沉细 涩。心电 图检查: 陈旧性下壁 心梗、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中医诊 断: 胸痹 (气虚血瘀兼痰浊 ), 治宜 温阳益 气, 化 痰祛瘀。处 方: 白参 15g, 瓜蒌 30g, 薤白 15g, 半夏 10g, 枳实 15g, 川芎、
型、痰湿凝滞 型六 型分 类方 案。本 结果 与 方案 大致 相 近。
上述统计结果可以反映出 胃癌邪 实是其 客观存 在, 而 脾虚
则贯穿疾病的始终。脾虚是胃癌发生、发展的基础, 而且随
着疾病的进展, 脾虚的 程度也 在不断 地递进。早 期为 脾气
虚, 脾的运化、升清、主统 血的功 能失常。 渐渐脾 气虚 损发
地包括 18个省、市、自治区, 涉及研究单位属于省市 级研究 单位者为 35篇, 县区级单位 8篇。 1. 2 方法 43篇文献中胃癌证型分类数不一, 最少的分 2 型, 最多的分 7型; 不同的证型名称多 达 66种, 其中 独立证 型 61种, 兼夹证型 5 种。 5 种兼 夹证 型为: 气虚 夹湿 热瘀 型, 气阴两虚夹 湿热 瘀型, 肝 胃 不和、气 血双 亏 型, 脾胃 虚 寒、气血双亏型, 瘀毒内阻、气血双亏型。将 61种独 立证型 按异名同类及主症、次症、苔、脉 的描述 进行 归纳。具 体如 下: 将笼统的证型 提法如 虚证、实证、虚实 夹杂删 除。 不同名称, 但实质为 同一种 证型归为 一型。 如: 气 血双 亏、 气血两虚、气血亏虚统 一归为 气血双 亏; 瘀 毒内阻、瘀 血内 阻、气滞血瘀、胃络瘀血、瘀血停滞统一归为瘀毒内阻; 湿热 中阻、脾胃湿热统一归 为湿热 中阻; 脾胃虚 寒、脾 阳虚 统一 归为脾胃 虚寒。肝 胃不和、肝胃气滞、脾胃不和、脾胃气 滞、 肝气犯胃 归为肝胃不和等; 脾虚气滞、脾虚肝郁归为肝郁脾 虚; 胃热伤阴、阴虚胃热、胃阴不足、胃津不足、胃阴亏虚、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