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两首
4古诗两首(示儿)

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
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
是他在 86 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
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
示儿: 告诉孩子们。 元: 本来。
空: 没有了。
九州:中国。 王师:南宋军队。
但:只。
同: 统一。 收复,平定。 定:
中原: 家祭: 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祭祀祖宗。
• 5、陆游临死前最牵挂的是什么?
• 6、书上第4题。
• 7、这首诗表达了陆游怎样的感情?
• 宋代
陆游
.
• 死去|元知||万事空,
.
• 但悲|不见||九州同。 .
• 王师|北定||中原日,
• 家祭|无忘||告乃翁。
...
•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 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
无: 不要。 乃翁:你们的父亲。
1、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Nhomakorabea 2、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3、宋朝的军队向北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 4、祭祀祖宗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 诉你们的父亲。
•
《示儿》这首诗是( 宋 )代诗人 ( 陆 游 ) , 表 达 了 诗 人
(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 )之情。
比较这两首是在表达情 感上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 国之情。
不同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 “喜 ”来表达的,写作者听到失地收复 的喜讯后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
《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的,想, 写作者临终前的牵挂,他至死不忘的是 没有见到“九州同”。
1、学习并掌握《示儿》中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能基本理解诗句的意思。 4、能感悟诗的意境。
4.古诗两首(江南春_春日偶成)

《江南春》作者(杜牧),字(牧 之),(唐)代诗人,与(李商隐) 并称(“小李杜”)。“大李杜” 是指(李白)和(杜甫)。
1.啼:鸣叫。 2.山郭:靠山的城墙。 3.酒旗:酒店门前高挂的布招牌。 4.南朝:公元420-589年,南方宋、齐、梁、 陈四个王朝的总称。当时建立了大批佛教 寺院。
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 绿,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 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昔日到处是 烟雾笼罩的寺庙,如今亭台楼阁都沧 桑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 美与神往。联想南朝四国因为佛教兴 盛误国误民,兴起的一点历史感慨 。
温故知新
• 回顾《江南春》的学习 方法,按照步骤一起来 学习《春日偶成》吧。
春日偶成
—— 程 颢(hà o)
作者简介
程颢(hà o),北宋诗人, 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宋 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 封“先贤”,与程颐为同胞 兄弟,世称“二程”。
4 古 诗 两 首
今人人 来墨杰 人客地江 们美灵南 心化的是 目了地是 中的方一 的地,个 世方是山 外,一清 桃是个水 源古被秀 。往文、
返回
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 安人)。精通兵法, 有政治才能,诗文都 写得很好,诗以七绝 最为出色。现今存诗 500首。与李商隐齐名, 世称“小李杜”。
古诗译文
云淡、风轻、花红、柳绿,加 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一幅 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身处 这宜人的景色,我完全陶醉了。可 是谁知道我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 为我像年轻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
表达了诗 人对于春日的 喜爱赞美和郊 游时的愉快心 情 。
七言 绝句
作业超市(必做)
4 古诗两首-要点梳理 (1)

4 古诗两首【基础须知】词语积累剑外(jiàn wài):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
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蓟北(jì běi):今河北北部一带,“安史之乱”时是叛军的老巢。
却看(què kàn):回过头来看。
妻子(qīzǐ):妻子和孩子。
漫卷(màn juǎn):随便卷起。
纵酒(zòng jiǔ):纵情喝酒。
青春(qīng chūn):春天的景物。
作伴(zuò bàn):陪伴。
巴峡(bā xiá):在今重庆市东嘉陵江上。
巫峡(wū xi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重庆巫山县东。
襄阳(xiāng yáng):今属湖北。
元知(yuán zhī):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
万事空(wàn shì kōng):一切都不存在了。
但(dàn):只是。
九州同(jiǔzhōu tóng):指全国统一。
王师(wáng shī):君王的军队,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běi dìng):指收复北方的失地。
中原(zhōng yuán):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jiā jì):在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
无(wú):不要。
乃翁(nǎi wēng):你们的父亲。
【重点梳理】学习因事抒情的写作方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就通过借事抒情,将事和情有机地组织起来。
精彩片段: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
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
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
你们见过这样的总理吗?点评:这句节选自何其芳的《一夜的工作》,作者在描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后,从内心发出了对周总理的由衷赞美与歌颂。
【难点再现】《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
4《古诗两首》课件赠刘景文

傲霜枝
菊残犹有傲霜枝
秋图
正是橙黄橘绿时
深秋
深秋景
作业
• 1、把音节补充完整 L j c j ch j 刘 菊 残 君 橙 橘 2、组词。 于( ) 首( ) 枝( ) 3、写上合适的词。 一( )花 一( )歌 一( )枫叶 一( )诗 一( )枪 一( )白云
yó yó yó u u u 尤 尤 尤 qū qū qū 区 区 区
qí qí qí 其 其 其
• 尤其 一块 • 尤其 一块 • 尤其 一块
• 站立 车站 • 站立 车站 • 站立 车站
一块石头 一块石头 一块石头
站起来 站起来 站起来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4课
赠刘景文
理解词义 荷尽
擎雨盖
•Zè ng lí qí u ng jú •赠 刘 擎 菊 •Yóu jūn xū chéng •犹 君 须 橙 •cá jú jì xié yú n nɡ •残 橘 径 斜 于
•于(yú (于是)(大于) ) •首(shǒu) (首都)(首先) •枝(zhī) (树枝)(枝条) •枫(fēnɡ) (枫树)(枫叶) •记(jì (日记)(记住) ) •刘(liú (姓刘)(刘景文) )
一下《4古诗两首》

chūn 春 晓 cūn 村居
我会读
ɡǔ shī shǒu mián chù
古 诗
wén shēng
首
zhī
眠
duō
处
闻 声
知 多
读一读
古诗 一首歌 冬眠 声音 长处 多少 首都 知己
孟浩然
孟浩然
是唐代的 一位大诗
人。
素质知识:孟浩然是( 唐 )代 诗人。他写的( 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有《孟浩然集》,与王维齐名,称为 “王孟 ” 。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fú dī zuì yān 拂 堤杨柳 醉春烟。 tóng sàn 儿 童 散学归来早, máng yuān 忙 趁东风放纸鸢。
cūn
jū
zuì
yān
村
tónɡ
居
sàn
醉 散
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mánɡ
童
忙
Sàn(分散)
散
Sǎn(散文)
长
Zhǎng(生长 ) Cháng(长 久 )
快帮我找朋友吧!
了。
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请你想象一下诗人生活中的 那个春天。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不 )觉晓, (处 )(处 )闻啼鸟。 来)( 风 雨 夜( )( )(声 ),
知 多 (花 )落( )( )少。
cūn jū
村居
dǐng
高鼎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农村居 住时亲眼看到的春天的情景。那么 诗人看到了什么呢? (看图)
草
莺
杨柳
yān
春 烟
儿童
yuān
纸 鸢
作者是怎样描写所看到的景物的呢?
4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目录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荷尽/已无/擎雨盖,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菊残/犹有/傲霜枝。
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荷尽菊残道寒秋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写作背景
•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1090)初冬,当时 苏轼被贬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 季孙也在。两人过往甚密,交易很深。苏 轼赞誉刘景文,并支持他做官:诗人视刘 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 以举荐;另一方面增此诗以勉励他。(苏 轼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 暮之感。)
赠刘景文
机勃发、五光十 色的橙黄橘绿。
诗人也像在 官场中挺立 的傲霜枝, 体现他豁达 的品质。
提问
• 1~2句写了什么景色?蕴藏什么思想? •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 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 “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 寒的形象。表达诗人对菊花傲立风霜之中 的赞美与向往
远 上 寒 山 石 径 斜, 白 云 生 处 有 人 家。 停 车 坐 爱 枫 林 晚, 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小径
斜坡
枫叶
停车
远近
于是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山行:在山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径:小路。
远 处 高 山 山 间 小 路 曲 曲 弯 弯 , 深 山 密 林 中 升 腾 着 缕 缕 炊 烟 。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4古诗两首《示儿》

儿诵读经典 润泽人生来自问题导入,认识爱国诗人
唐( 宋 )元明清
北宋 南宋
问题导入,认识爱国诗人
陆游,南宋 爱国诗人,字务 观,号放翁。作 为一名杰出的诗 人,陆游一生创 作诗词9400余首。
出示名诗,指导读准诗题
《关山月》 《书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示儿》
课堂总结,搜集爱国诗篇
陆游 爱国诗人
赏读名诗,领悟爱国情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赏读名诗,领悟爱国情怀
赏读名诗,领悟爱国情怀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诵读名诗,引发爱国激情
《关山月》 《书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示儿》
赏读名诗,领悟爱国情怀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赏读名诗,领悟爱国情怀
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即1126 年),金人攻入北宋都城汴梁(今 开封),俘(fǔ)虏(lǔ)了徽 宗、钦宗两个皇帝,北宋灭亡。 徽宗的儿子赵构逃到临安(今杭 州)称帝,史称“南宋”。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赏读名诗,领悟爱国情怀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读名诗,领悟爱国情怀
题临安邸(dǐ) 南宋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4 古诗两首_生字词学习

第四课古诗两首
会认字:会写字:拼音拼音
yǒnɡ zhuānɡ xī hé qīnɡ tínɡ咏妆惜荷蜻蜓
xī liǔ sī zhào quán róu 惜柳丝照泉柔
yǒnɡ
咏柳
咏叹
歌咏
这次歌咏比赛她取得了第一名。
zhuānɡ
化妆
妆饰
浓妆艳抹他把圣诞树妆饰得很漂亮。
xī
爱惜
珍惜
依依惜别我们应该珍惜时光。
hé
荷花
荷叶
荷包蛋荷花在池中随风摇曳。
qīnɡ
蜻蜓
蜻蜓点水蜻蜓点水,泛起层层涟漪。
tínɡ
蜻蜓
蜻蜓点水蜻蜓点水,泛起层层涟漪。
xī
左右结构
可惜珍惜我们应该珍惜时光。
竖心旁
liǔ
左右结构
柳树
柳絮
柳暗花明柳絮在风中漫天飞舞。
木字旁
sī
丝绸蛛丝马迹警察破案绝对不会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上下结构
一部
zhào
上下结构
照射照顾阳光照射着大地。
四点底
quán
上下结构
泉水甘泉济南的泉天下闻名。
水部
róu
上下结构
柔软柔和温柔这块毛巾摸上去很柔软,很舒服。
矛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古诗两首
一、教材简说
雨后的早晨,从香甜的睡梦中醒来,推开窗户,扑进的不仅仅是清新的空气,更有那清脆的鸟鸣,淡淡的花香,浓浓的春意。
那飘落的花瓣,令人惋惜;那被春雨浸润着的芳草绿叶,令人振奋。
那湿润的落花,那鲜嫩的绿叶,似乎把昨夜的春风和春雨又送到了窗前。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
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
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
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
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
高鼎的《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
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令人陶醉。
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着风筝,放飞着快乐,放飞着希望。
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
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生字的呈现。
(1)揭示课题识字。
“古诗两首”中,“古、诗、首”是生字,第二首古诗《村居》中的“村、居”也是生字。
所以在揭示和理解课题过程中即可指导认读五个生字。
可先对“古诗”作简单解释,再结合“几首歌曲”、“几首儿歌”等对“首”作简单理解,最后出示两首古诗的题目。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自己借助拼音读古诗,认读诗中的生字。
(3)出示生字条中的生字,引导认识。
2.生字的识记。
(1)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引导学生根据新旧字的联系,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方法识记生字。
如:
自—首舍—古读—诗对—树—村睡—眠
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
3.识字的巩固。
(1)利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巩固认读。
(2)读词语巩固生字的识记。
如: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到处见闻
乡村居住烟花童话散步
(3)在读、背古诗的过程中巩固生字的识记。
4.写字指导。
本课六个要写的字,各有特点,可逐一进行指导。
“古”字横要长;“声”字上为“士”字,不是“土”字,应写得上横长、下横短;“多”字上下两部分一样,但要注意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或上下相等;“处”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把捺拖长;“知”字中,口在右边偏下,不能写得太高;“忙”字左边竖心的笔顺是先写两点再写竖,“竖”要写得垂直且稍长。
(二)朗读感悟
本课两首古诗,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不要对诗句作过多的分析。
诗的内容和意境,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
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
《春晓》诗意含蓄,情真意切。
朗读时,速度可稍慢,一边读一边想象,一、三句声音较实,二、四句声音较虚。
每一句第二字可适当拉长,稍作停顿,留下想象的空间。
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
《村居》较为明快,朗读时可适当将情绪外露,读得轻快、流畅,体现环境的优美和儿童生活的快乐。
可在每句诗的第四个字后稍作停顿。
注意读好韵脚“天、烟、鸢”。
古诗朗读对字音的要求很高,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
可提醒学生一丝不苟地咬准字音,并让他们反复练习朗读。
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两首古诗的背诵难度不大,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用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背诵。
(三)实践活动
1.课前活动。
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课中活动。
比比谁背的古诗多。
先分小组比一比,再推选代表在全班表演。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谈话引入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谁能读准?(区分“春”“村”的读音)
板书:春晓村居
(二)学习生字
1.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运用“利用熟字学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字音:翘舌音“诗、首、处”;平舌音“村、醉、散”。
(2)字形:
组合:古(十+口)闻(门+耳)
居(尸+古)童(立+里)
偏旁:诗—讠醉—酉忙—忄
(3)字义(用田字格中的字作扩词练习):
古()()()声()()()多()()()处()()()知()()()忙()()()(三)朗读古诗
1.范读。
2.自由读(读对、读顺)。
3.自愿读。
4.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四)理解古诗
1.自读《春晓》、《村居》。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3.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五)感悟欣赏
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六)扩展活动
有条件的班级可小组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五、资料袋
1.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因“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享年52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和李白、杜甫的称赞。
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
现有《孟浩然集》。
2.高鼎
清朝诗人。
3.风筝
风筝源于我国,又名风鸢、纸鹞,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鲁班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算是风筝之祖了。
五代时,李邺在宫中以线放风筝为游戏,并在鸢头上挂竹哨。
当风筝升空,风吹竹哨,发出动听的筝鸣,“风筝”一名便由此而来。
到了唐宋,放风筝十分盛行。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诗中写道:“西楼一夜风筝急。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南宋苏汉臣的《北事通》,都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放风筝的场面。
明清时,风筝渐趋全盛,制作精巧。
慈禧太后曾叫民间风筝艺人魏之泰做“女寿星骑仙鹤”的风筝。
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描述了一群天真活泼放学归来的儿童在春风中放风筝的场面,读后令人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