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课4古诗二首

合集下载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课古诗二首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课古诗二首

三年级语⽂下册第四课古诗⼆⾸ 三年级语⽂下册第四课《古诗⼆⾸》中,《绝句》是唐代著名“诗圣”杜甫的⼀⾸七⾔绝句,《村居》是清代诗⼈⾼⿍写的⼀⾸风景诗,全诗如⼀幅美丽的风俗画。

店铺在此整理了三年级语⽂下册第四课《古诗⼆⾸》,供⼤家参阅,希望⼤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三年级语⽂下册第四课《古诗⼆⾸》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船。

《村居》 ⾼⿍ 草长莺飞⼆⽉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三年级语⽂下册第四课《古诗⼆⾸》之《绝句》教案 教学⽬标: 1.学会三个⽣字,认读五个字。

2.朗读课⽂。

背诵课⽂。

3.了解这⾸诗的内容,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重点: 朗读课⽂。

背诵课⽂。

教学难点: 理解“泥融飞燕⼦”。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字卡⽚。

2.课前让学⽣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今天,⽼师就带你们⾛进春天,去欣赏春天的美丽景⾊。

(1)师:从古⾄今,⼈们都在赞美春天。

画家画出了⼀幅幅美丽的春景图,⾳乐家奏出了⼀⽀⽀优美的乐曲,诗⼈写出了⼀⾸⾸赞美春天的诗歌。

⽼师听说你们会背很多古诗,那有没有赞美春天的诗呀?谁愿意背给⼤家听?学⽣背《草》、《咏柳》、《春晓》、《江南好》、《村居》 (2)随机布置作业:像这样描写春天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你们回去以后,还可以再搜集⼀些,背⼀背。

2.配乐诗朗诵《绝句》: ⼆.初读感知: 1.你们觉得这⾸诗写得怎么样?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这就是唐朝⼤诗⼈杜甫写的⼀⾸绝句。

板书:绝句(杜甫) 2.介绍杜甫:你们了解杜甫吗?想知道更多吗?(⽣:杜甫是我国唐朝的伟⼤诗⼈,被⼈们尊称为“诗圣”。

他⼀⽣写了很多诗,保存到现在的有1400多⾸。

《绝句》便是其中的⼀⾸。

)⾃⼰再读读。

师导:杜甫真了不起呀,被⼈们称为“诗圣”,是诗中的圣⼿,他写的诗⼜多⼜好。

2024年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精彩教案通用

2024年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精彩教案通用

2024年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精彩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2024年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古诗二首》,包含《静夜思》和《池上》两首古诗。

具体内容包括:掌握生字词,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情感,背诵两首古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掌握古诗的基本韵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古诗大意,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古诗的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展示夜晚的景色,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画面。

(2)引入古诗《静夜思》,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

2. 学习《静夜思》(1)学生自读古诗,认读生字词。

(2)老师讲解古诗大意,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生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

(4)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3. 学习《池上》(1)学生自读古诗,认读生字词。

(2)老师讲解古诗大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

(3)学生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4)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静夜思》和《池上》。

(2)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古诗的意境。

2. 答案:(1)见板书。

(2)示例:《静夜思》描绘了夜晚床前明月光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池上》描绘了小娃撑船偷采白莲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二首”教案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二首”教案

4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

4.培养学生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有感悟地朗读、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1.生字词卡片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赠刘景文》一、新课导入。

现在是什么季节?大家喜欢秋天吗?你能用《识字1》当中的一些词语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秋天的景色吗?从同学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

(板书诗题、作者)二、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三、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反馈:(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2)引出生字教学:刘、菊、残、君、橙、橘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

3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四、品味赏析。

1出示:荷尽已无擎雨盖。

(1)想一想,这是描绘什么季节的荷叶的?初夏的荷叶又是怎样的?大家学过杨万里的一首诗吗?里面是怎样描绘初夏的荷叶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到了盛夏,荷叶又是怎样的呢?你们能用一句话说说吗?(学生若不知道,老师补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到了秋天,荷花就像诗中描绘的这个样子,指名学生说深秋荷叶的样子。

2出示:菊残犹有傲霜枝。

(1)你们能给“犹有”换个词吗?(还有。

)(2)“傲”字是什么意思?指自高自大吗?(霜给人一种天气寒冷的感觉,菊花凋谢了还有枝条在风霜中傲然挺立,可见菊花有坚强不屈的精神。

《古诗二首》教案精选

《古诗二首》教案精选

《古诗二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二首》。

主要内容包括《鹿柴》和《暮江吟》两首古诗的学习。

具体章节为第二单元第二课。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背诵两首古诗,掌握本课的生字、生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两幅与古诗相关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古诗的。

2. 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停顿和语气。

3. 讲解:针对两首古诗的词句、意境、背景进行详细讲解。

4. 例题讲解:以《鹿柴》为例,分析诗句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暮江吟》的意境,并与同桌交流。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两首古诗,并完成相应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二首》2. 板书内容:《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鹿柴》和《暮江吟》。

(2)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古诗的意境。

(3)分析两首古诗的诗人在表达情感方面的异同。

2. 答案:(1)见课本。

(2)示例:《鹿柴》描绘了空山、深林、青苔等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暮江吟》通过描绘残阳、江水、露珠等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3)两首古诗的诗人都在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但《鹿柴》的诗人更注重表现宁静的生活,而《暮江吟》的诗人则更强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二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二首》包括《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两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古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古诗,注意停顿、重音、语调等,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同时,引导学生背诵两首古诗,提高他们的记忆力。
在讲授古诗意境和情感表达时,我尝试通过图片展示和情景模拟来帮助学生理解,效果似乎还不错。他们能够逐渐体会到诗中的美感和情感,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对于古诗中一些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的讲解还有待加强,这样学生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活跃,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我发现这种形式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显得比较内向,可能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紧密围绕新教材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朗读与背诵:正确朗读《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注意古诗的韵律、节奏和语气,熟练背诵两首古诗。
-词语理解: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如“鹳雀”、“瀑布”等,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义。
-诗意感悟: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如《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的人生哲理,《望庐山瀑布》中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效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第4课 古诗二首

第4课 古诗二首

第4课古诗二首教学目标:会认“螺”1个字,会写“庭、潭、镜、磨、螺”5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一、导入揭题,交流资料,了解洞庭湖(一)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水天相接,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洞庭湖的美景。

(二)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皓月当空…(三)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加强积累)(四)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五)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

二、精读会意(一)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

庭、潭、镜、磨、螺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词。

交流汇报,相机教学(二)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体会古诗的意境美:通过朗读和想象,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如《春晓》中的清新早晨和《静夜思》中的寂静夜晚,让学生在心中构建出相应的画面。
-学习古诗的韵律:让学生辨识古诗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通过朗读和背诵,体验古诗的音乐性。
-培养文学素养:通过对古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文化底蕴。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发表观点时显得不够自信,可能是由于他们对古诗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朗读体验环节,学生们对古诗韵律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我计划在课后组织一些朗读训练,让学生们有更多机会去感受和练习古诗的韵律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的基本概念。古诗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它用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丰富的情感和景象。它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和文化。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春晓》这首古诗。它描绘了春天的早晨,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和美丽。这首诗展示了古诗在实际中表达情感和景象的应用。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古诗二首》选自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两首古诗:《春晓》和《静夜到春天的美好;《静夜思》则表达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感。教学内容围绕这两首古诗展开,让学生们通过朗读、理解和感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同时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感。
-教学难点中的“意境领悟”,教师可以展示春天的图片和夜晚的月亮,让学生对比诗中的描述,帮助学生将文字与实际景象联系起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古诗二首》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古诗二首》。

具体内容包括《静夜思》和《赋得古原草送别》两首古诗。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将深入了解古诗的韵律、意境及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静夜思》和《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字词、句式、韵律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感悟,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两首古诗的字词、句式、韵律及意境。

难点:理解并感悟古诗中的意象和诗人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描述一次在夜晚或草原上的经历,引发学生对古诗意境的兴趣。

2. 课文阅读与解析(15分钟)(1)学生自读两首古诗,理解字词、句式、韵律。

(2)教师讲解课文,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意境。

3. 例题讲解(15分钟)(1)分析《静夜思》中的意象:床、月光、地上霜等。

(2)讲解《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别情感。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意境。

(2)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5. 课堂讨论与分享(15分钟)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静夜思》意象:床、月光、地上霜情感:思乡2. 《赋得古原草送别》意象:草原、夕阳、马蹄声情感:离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静夜思》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2)分析两首古诗的韵律特点。

(3)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古诗的意境。

2. 答案:(2)两首古诗均为五言绝句,韵脚分别为“ang”和“ai”。

(3)学生自由发挥,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古诗,如《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等,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古诗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2. 课文阅读与解析中的学生参与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课 4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认识生字“醉”和书写“声、处”。

2、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挂图、生字卡片、磁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㈠、谈话导入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指名说)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

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学生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下面我们学习第一首古诗,谁能读准?(板书:春晓,指导读准“春”的读音。

㈡、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分小组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字音。

4、谁勇敢的站起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多请几位学生读)
㈢、再读感悟
1、出示课文插图。

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说)诗中哪里说了鸟?读给大家听。

(处处闻啼鸟)同学们,瞧,(引导学生看图,想象鸟飞鸟叫的景象。

)你想说些什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哪里讲了花?(花落知多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到过的花落的过程。


学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花怎么顽皮地落到地上去了?请同学们读读整首诗,用一句诗来告诉我。

(夜来风雨声)哦,我明白了,是夜晚风吹雨打的原因。

2、这么美的画面,大家一定很喜欢吧!那应该怎样读这首诗呢?
3、指导朗读。

4、以各种方式练习读。

㈣、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把眼睛闭上,听老师读古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分小组说,指名说。


2、指导背诵。

㈤、扩展活动
拿出你们手中七彩的画笔,画出美丽的春天吧!
第二课时
㈠、猜谜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则谜语,请听:
一只蝴蝶轻轻飘,
顺着风儿上九宵。

一心向着云外飘,
可惜绳子栓着腰。

2、这是指什么?(指名说)
2、大家经常放风筝吗?觉得有趣吗?(指名说)
㈡、揭示课题
1、出示课文插图:
瞧,图上的几个小伙伴正玩得带劲呢!
2、诗人高鼎他们写进了一首诗中,大家想读读吗?(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平舌音“村”。


㈢、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指名读,齐读。

㈣、图文对照,读中感悟
1、看图,几个小伙伴在干什么?大家看诗中是怎么写的?(指名回答: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全班齐读。

3、看看图中的景物怎样?(指名用自己的话说)
4、诗中是怎样写的?(引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5、小伙伴们在这么美的风景下防风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写成了一首富有意境的诗。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㈤、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师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听,再说说刚才仿佛看见了什么。

2、看图背诵,全班齐背。

㈥、扩展活动
开展放风筝活动。

七、作业设计
1、说一说你放风筝的过程。

2、写字练习。

八、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春晓村居
春眠不觉晓,草长莺飞二月天,处处闻啼鸟。

拂堤杨柳醉春烟。

夜来风雨声,儿童散学归来早,花落知多少。

忙趁东风放纸鸢。

教后记: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