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品教育第十一课_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2019精品教育第十一课_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2019精品教育第十一课_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太平天国爆发的原因、兴起和发展

2.理解太平天国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评价,比较两个文件的异同点。

3.识记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点、失败标志及失败原因,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失败的启示。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异同的学习,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太平天国运动过程的学习,掌握识图和用图,学会归纳历史事件或现象发展进程

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感受其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从而培养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行为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2.通过对北伐军征战过程的讲述,感受到以林凤祥为首的北伐军不畏强敌直至全部牺牲的惨烈悲壮,树立正确的爱憎观、道德观、英雄观

二、教学重点重点: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太平天国的性质、作用.

三、教学难点

难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

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

六、课型:新授课。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自然经济在幅员辽阔的古老中国广泛存在,使得几千年来农民一直是中国人的主体.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至今依然如此。在封建社曾发生过无数次农民起义,而在近代,农民问题随着时代变迁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这次农民起义就是——太平天国运动。

中国近代历史上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首先担负起反侵略反封建这一历史任务的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开端。

太平天国是一百多年前农民领袖洪秀全等建立的政权。它曾占据了中国大片河山,与清王朝对峙长达14年之久。它沉重地打击了清朝封建统治,勇敢地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历史重任。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曾试图建立一个人人均等的理想社会,把天国搬到人间。但是,他们最终却失败了。他们的理想是什么?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从成功走向失败?

(一)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

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背景资料陈列室

材料一:“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旧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摘自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

命》

洋货涌入导致传统手工业破产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支付总计大约7000万元的战费和2000多万元的赔款,加紧搜刮人民。地丁税是清政府的主要税收,在1841年--1849年八年之间,这项税收就增加了330多万两。鸦片战争后不到十年的光景里,劳动人民实际负担比过去增加了好几倍。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

材料三: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银价激涨

问: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1)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直接原因:连年的自然灾害

(3)主观原因: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的推动

2、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1)金田起义——兴起

(2)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3)北上进军

(4)定都天京

(5)北伐西征

(结合地图进行简介)

(二)《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1、时间:定都天京以后(1853年)

2、内容: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土地分配问题:

分配方式: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

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产品分配问题:

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3、目的:“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4、评价: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革命性)

绝对平均主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空想性)

追求小农经济的目标(落后性)

1856年,当太平军西征与东征胜利,军事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由于争权夺利,矛盾却日渐尖锐化,导致天京变乱发生,天国的事业开始由盛而衰,最终导致(三)天国悲剧

1、天京变乱

(1)原因:

①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革命进取心逐渐减退;

②封建特权思想膨胀,相互猜忌和争权夺利。

③其根本由于在于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2)过程:

(3)影响:清军乘机反扑,再次围困天京;造成天国朝中无人,国中无将的危险局面。

2、重建领导核心:

3、颁布《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

(1)主要内容:

①政治:提倡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②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③文教:学习近代教育和先进技术

④外交(补充):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

(2) 评价:

《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希望借助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措施来振兴太平天国提出的。《资政新篇》得到洪秀全的赞同,以太平天国官书发行。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在中国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3)与《天朝田亩制度》比较:

前者重点放在打破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生产关系,维持小农经济,实行绝对平均主义,建立没有私有制的地上天国。是一种空想,违背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但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后者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就是建立私有制的社会。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但没提农民的土地问题,无法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两者都无法使太平天国走向胜利。

4、后期的防御战(1856——1861):

再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再破江南大营------受挫上海-----安庆失守------天京沦陷(失败标志)

(四)太平天国的失败原因

1、主观上:

(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

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组织上: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2)战略上的失误 洪

杨 韦 石

①逼 ②杀 ④杀 ③责 ⑤疑 ⑥走 ⑦灭

2、客观上: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3、启示: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五)太平天国的历史功绩

1、反封建: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

2、反侵略:对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3、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有深远影响。

4、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5、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者。(六)太平天国的新特点:

1、起义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起义原因新—既有本国封建剥削,又有外国侵略

3、起义理论新—利用外来基督思想发动农民反封建

4、治国方案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5、担负任务新—反封同时反侵略;

6、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7、所属范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8、国际背景新:是亚洲革命风暴的一个组成部分。

造成这些新特色的原因是因为太平天国发生在半殖半封环境下,世界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七)小结

150年前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它曾使无数英烈们抱恨终天。它在历史上的丰功伟绩和兴亡得失,尽管可以任人评说,但其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惨痛教训,却永远值得后人警醒!

检测题

1、致使《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空想性的根本原因是(c)

A. 太平天国的斗争策略决定的

B.当时紧张的军事斗争形势决定的

C.小农经济的社会地位决定的

D.太平天国内部尖锐斗争决定的

2、天京事变中可以说明的是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即(D )

A. 农民领袖之间只能同患难,不能同安乐

B.农民领袖缺乏进取心

C.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不可避免

D.小农经济分散性决定了农民阶级不能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下列对太平天国性质叙述正确的是(A )

A. 是近代中国历史上规模巨大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

B. 是近代中国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战争

C .是一次反帝爱国农民革命战争

D .是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4、《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性质,因为它规定(B)

A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B通过圣库制度平均分配所有农副产品

C鳏寡孤独废疾者由国库供养D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5、《资政新篇》的提出说明(D)

A、这个文件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

B、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对农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C、当时的农民阶级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D、近代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主张

6、(上海高考)《资政新篇》没有实行的根本原因是(D)

A、太平天国是农民革命政权

B、处于紧张的战争环境

C、太平天国未能推翻清政府

D、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

作业:材料解析:

材料一: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保暖矣。

——《天朝天亩制度》

材料二:兴银行。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150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

——《资政新篇》

阅读上面材料,请回答:

《天》和《资》都是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有人认为《资》是对《天》的继承和发展,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唐宏胜 一、课标要求 2003年版: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 2017年版:认识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 1、核心理论(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及表现。 2、核心思维(时空观念):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及形势图的解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核心方法(史料实证):运用史料教学分析《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内容。 4、核心能力(历史解释):在史料教学的基础上对太平天国的纲领和运动失败的原因进行理性和客观评判。 5、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关注农民问题,认识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联系实际,关注“三农”、民生等当代问题。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及评价。 教学难点:对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认识 四、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中国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一课。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继承了古代农民运动的特点,也体现了时代特征。学习本课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鸦片战争的危害,思考近代救亡图存的道路,认识中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学情分析 优势:1.知识储备: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学生基础较好。经过初中的学习,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一定程度了解。2.能力储备:经过3个多月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归纳、自学和探究能力。 不足:史料解读能力欠缺,自学和合作探究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六、课型 新课教学 七、教学时间分配 一课时 导入新课:2分钟 讲授新课:35分钟(兴起原因5分钟,经过8分钟,纲领15分钟,反思7分钟) 本课小结:3分钟 八、教学准备 硬件准备:教师机和学生机平板电脑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 第1课 太平天国运动 说课教案设计

一、课标及教材分析 1、新课标解读 我们的课本是新课改之后的教材,因此首先要对新课标进行解读。 (一)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这就要求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形成感性的认识。主要史实就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包括运动的兴起,发展,全盛和失败。 (二)在了解主要史实的基础上,新课标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那就是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这就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农民阶级反封建的作用以及存在着的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了解教材的地位可以使教师在宏观上理解教材内容,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2、教材地位 《太平天国运动》是新课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第一课。在此前专题二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正是这些斗争的延续,同时它又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开启了近代民主革命的新篇章,因此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史实。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了解各自所包含的内容及其产生的意义和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首先以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作为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全面的了解这段史实,引导学生感受历史的、辩证的评价方法。其次,通过合作式学习,到黑板上填写表格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农民运动的作用与局限性,同时感受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意识和斗争精神。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定位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4、教学重难点 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设计依据在于这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线索,只有了解了主要的史实才能理清运动的发展脉络和进程,对这场运动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这是太平天国的两个纲领性文件,有助于深入理解领导者的思想,了解运动成败的原因。 难点:农民起义的作用和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是由农民阶级领导的,它每一步的发展都蕴含了农民阶级的思想,他们敢于同封建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作斗争,但是他们封王建制、确定尊卑等级制度、内部争权夺利等却是封建腐朽思想的体现,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这一点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将它作为教学的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 二、教法学法 我们都知道历史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历史史实,更要使学生体会到一种科学的态度和情感价值观。高一的学生正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变之中,因此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对历史史实的渴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的特

[教案]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历史人教版(必修)第1模块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 周庄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备课组执笔人:唐洪杰 【单元规划】 本单元导言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本单元历史内容的基本认识。第一段指明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民主革命的任务。第二段指明为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农民阶级领导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他们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是在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种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由工人阶级领导完成的特殊情况,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 第二部分是本单元的学习要点。本单元的四个学习要点是四节课中需重点掌握的内容。 第三部分是学习建议。教材从世界形势、学习实践和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提出建议。 课时安排: 的内容:第一,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太平天国运动在洪秀全的领导下迅速兴起,定都天京,巩固政权,达到全盛时期。第二,太平天国运动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由于阶级和环境的局限性,二者都没有实现,但都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第三,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内部矛盾导致天京变乱,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力量。太平天国转入后期的防御战,最终失败。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识点:拜上帝教创立、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天京定都、北伐、东征、西征。《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天京事变、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天京陷落。 2、技能: 理解太平天国迅速发展的原因、《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 探究太平天国兴起和失败的必然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2、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发展、失败,使学生感知、认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探求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从而理解和掌握历史。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查找史料、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以及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学会主动学习。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材解读

《太平天国运动》教材解读 一、解读课标 1、课标引述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课标解读 本课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历史。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的时期的到来使得中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新的矛盾又使得农民斗争肩负起双重任务——反封建、反侵略。同时,社会的变化还使农民利用“上帝”的权威来进行反封建斗争,宣传平等思想。太平天国反剥削、争平等,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和要求,保证了革命形势由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再到1856年达到全盛时期的迅猛发展。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前期和后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最高峰,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二、教材分析与整合 1、单元整合 第四单元为《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抗争史,更是各阶级、各阶层的人士寻求救国真理、改造中国、发展中国的探索史。而《太平天国运动》正是是农民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旧式农民运动的延续,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它上承第十课《鸦片战争》民族危机而出现,又开启了近代民族革命的新篇章。因此,从结构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文本解读 (1)教材内容分析 本科教材以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失败为主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太平天国运动在洪秀全领导下迅速兴起,定都天京,巩固政权,与清对峙,进入全盛时期。第二,太平天国运动顺应了时代的要求,颁布了纲领《天朝田亩制度》,由于阶级和环境的局限性,纲领没有实现。第三,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由于政权迅速封建化,致使统治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天京变乱,削弱了天平天国的力量。洪仁玕提出了开创性的《资政新篇》,不符合农民革命的范畴,迫于战争形势,不能实现。太平天国转入后期的防御战,最终失败。 (2)教材结构及编写意图 “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一目,从背景、兴起和发展三个方面来介绍太平天国,意在让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一目,《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是农民阶级几千年来理想蓝图的完全体现,集中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革命要求。引导学生对《天朝田亩制度》进行客观分析,全面掌握农民阶级在近代社会的革命性和局限性。 “天朝悲剧”一目,介绍了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过程。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3.1 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设计 +材料)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课太平天国运动 导入:课件展示洪秀全的诗《吟剑诗》,让同学们猜猜其作者,从而导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并展示课标要求。 材料:《吟剑诗》 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河。擒尽妖邪扫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 东西南北敦煌极,日月星辰奏凯歌。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平乐如何。 整体感知:列出本课的三大主要内容,让学生从总体上认知本课的内容。 探究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 感受太平天国运动的惊天动地 感悟太平天国运动的精神财富 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板书) 师:考察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我们首先应当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中。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来思考一下这场震惊中外的农民大起义,它的兴起有哪些原因?(要求学生先不要看书,若搁浅则提问“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此启发学生) 【多媒体展示】阅读材料,从而总结出运动兴起的原因。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支付总计大约7000万元的战费和 2000多万元的赔款,加紧搜刮人民。地丁税在1841年--1849年八年之间增 加了330多万两。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 个省。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鸦片大量进口,10年当中从3万箱增至6、7万箱, 造成白银大量外流,引发了银贵钱贱现象并日益严重。鸦片战争后,洋布、 洋棉排挤了土布、棉布:“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材料三:1846年-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材料四:洪秀全(1814-1864)曾几次赴广州应考秀才,均名落孙山。 社会的急剧变化,个人发展道路的坎坷,增强了他对清朝黑暗统治的憎恨,开始探索救世之道。屡试不第后,受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的启发,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写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文章。他假说自己是上帝的次子,特下凡除妖魔,以此号召群众起来推翻清政府。 T:根据学生回答总结 【板书】1、历史背景 (1)鸦片战争影响,阶级矛盾激化 (2)自然灾害严重 (3)洪秀全受西方基督教影响,创办拜上帝教 师: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同西方列强签订了《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是沿海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比如说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棉排挤了中国的土布、棉布,当时民间买洋布、洋棉的十家人有九家都在买,使得商人纷纷破产,农民也受到影响。除此之外,清政府战败,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向民间搜刮,加重税捐,官府经常抓人,并毒打交不起税的人。1843年至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就有七十多起,遍及全国十几个省。 师:当时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尚未深入到中国内地,人民与列强的正面冲突还不大,他们直接感受到的是清政府的压迫和剥削,所以列强的入侵,以及清政府的腐朽导致的阶级矛盾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在加上1846年至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矛盾,最终使农民阶级不堪忍受煎熬,只得起来反抗。 师:时势造英雄,在农民起义潮流中,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了主流。 洪秀全是出生于广东花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后来成为一名私塾教师,一面教书一面读书,读书就是为了参加科举,但是他从16岁开始连续四次参加科举,屡试不中,精神受到很大刺激。后来他几次经过广州,目睹了英国侵略中国的暴行,,1943年鸦片战争结束,广州一带笼罩着抗英和反清的气氛,

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

《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天平天国运动》。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来展开今天的说课。首先来看第一部分——说教材。 《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民版教材必修一,也就是政治模块第三专题,“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的第一课。该课主要讲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为了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而不懈抗争的基本史实。太平天国运动既是旧式农民运动的延续,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同时也第一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一顺应世界潮流的要求,因而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教材中,《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上承第二专题的民族危机,又开启了之后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新篇章。因此,从结构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突出。 分析了教材地位以后,我们来看教学目标。在说教学目标的时候,我准备先说总体的课程标准,然后说具体的教学三维目标。课程标准对《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的学习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在这里课程标准提出了“了解”和“认识”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其实这也就说明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次重点。在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太平天国运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我也会积极引导学生去分析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引导学生去思考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等问题,从而步步深入,彻底解决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下面来看具体的教学三维目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首先通过教师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由盛而衰、以及最终走向失败的基本史实。主要史实有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天京事变、天京陷落等。其次通过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内容,使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并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接着通过教师对《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内容的讲解以及一些实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正确看待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局限性。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农民阶级由于其自身的落后性,并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重任。最后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学生对以上问题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自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以及北伐、西征、东征这一过程时,我准备插入一系列太平军胜利进军的地图,从而培养学生识图和用图的能力。在讲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主要内容时,我准备引入一系列阅读材料,通过对历史文献材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我准备适当引入史学界的论证,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自我鉴别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首先通过教师对北伐军征战过程的讲述,使学生感受到以林凤翔为首的北伐军不畏强敌直至全部牺牲的惨烈悲壮,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爱憎观、道德观和英雄观的教育。其次通过对天京事变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造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气大伤,从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最后对太平天国运动评价时,必须跳出传统史学对其完全肯定的框架,使学生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的同时,还存在着摧残传统文化、领导阶层内部生活腐化等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从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得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事实。所以在教学中我会紧紧围绕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由盛而衰---走向失败这条主线,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的知识框架。《天朝田亩制度》既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在以往学生认知基础上来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难度相当大。若能恰当的选择切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目标】 1.了解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兴起和发展全盛、转折点、失败标志及原因的史实。 2.简述太平天国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和评价。 3.通过对太平天国坚持14年的斗争史实的探索过程,深刻感受农民阶级强烈的反封建意识以及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立志奋发图强、振兴中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过程和历史意义;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太平天国运动,它的主要内容有: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 (三)《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 二、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内容,形成初步感知。 首先,我们先来学习太平天国运动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课文从几个方面来让我们了解的呢?大家一起来学习。 (1)原因: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回答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原因。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分析)鸦片战争巨额的军费和赔款,全部转嫁到贫苦农民身上,使本已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教师:外国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广大农民被迫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教师:(分析)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因此,太平天国的主要矛头是“反封建”。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所以,太平天国还具有反侵略性质。 总之,太平天国运动是长期以来不断激化的阶级矛盾,是在民族矛盾刺激下的总爆发。因此,我们可以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 教师:(引导学生介绍洪秀全以及“拜上帝会”) ①思想上——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②组织上——形成太平天国的领导核心。 (2)发展经过: 教师: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说一说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学生:(阅读教材,观察示意图,归纳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归纳总结进行板书) ①金田起义——运动爆发 ②永安建制——初建政权 ③定都天京——同清对峙;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实现“天国”梦 ④北伐西征——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⑤天京事变——由盛转衰;提拔新人,颁布《资政新篇》——改变不利局面 ⑥天京陷落——运动失败 (3)颁布制度: ①《天朝田亩制度》——建国纲领 教师:《天朝田亩制度》从字面上理解是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但实际上它不仅涉及土地问题,同时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等各个方面的社会改革措施。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因为以土地问题为核心,所以称为《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以土地问题为核心,那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的。(展示材料及问题)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

11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历史学科课时教案 首页 课题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授课时间年月日年级班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或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过程;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编》; 天京政变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得失。 (2)组织学生讨论《天朝田亩制度》并作出评价。 (3)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行为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2)通过对天京变乱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造成太平天国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气大伤,从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内容分析重点: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太平天国的性质、作用;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难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评价 教学方法本节课可采取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图示法。教具学具多媒体 教后反思成功: 问题与 思考:

临 猗 三 中 课 时 教 案 附 页 备 注 【导入新课】 多媒体放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内容,引入第二张:太平天国运动(板书) 【讲解新课】 一、背景(板书)【根据课本内容和播放视频“太平天国运动背景”学习】 1、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鸦片战争以后,鸦片走私更加猖獗,白银外流加速,银价激涨; 洋货大批涌人东南各省,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巨额战争赔款分摊到参战省份,各级官吏乘机搜刮百姓。 2、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3、主观原因是洪秀全及其拜上帝教的推动。 【过渡】时势造英雄,正当社会阶级矛盾愈演愈烈之际,一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农民战争爆发的时机日渐成熟。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多媒体显示过程】 (1)1851年1月 金田起义——兴起(2)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3)北上进军(4)定都天京(5)北伐西征 【合作探究】1:北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北伐军失败固然因为严冬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但从战术上讲,孤军深入、后援不济,这犯了兵家之大忌,其失败也就成为必然。 【过渡】西征胜利后太平天国就达到全盛时期紧接着发生了一场亲者痛仇者快的悲剧,令天国由盛转衰那就是 (6)、天京变乱①过程: 洪 杨 韦 石 ①逼 ②杀 ④杀 ③责 ⑤疑 ⑥走 ⑦灭

太平天国-导学案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第一阶段:自主预习案(1课时) 第一:研读目标及重难点。(3分钟)心中有目标,学习有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过程目标: ①结合太平天国的形势图,了解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史实,如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天京事变等; ②通过情景再现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与列表归纳能力。 ③通过对比分析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战争的区别,了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在新的阶段时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从发展史看运动失败之因及教训史论结合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培养学生分析、提炼材料能力。 (2)情态目标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使学生明白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性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②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体会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重点]: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因及教训 [难点]: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辩证看待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第二:独立学习,完成学案。(20分钟) 【自学导航】静心、独立、快速、高效 一、萌发理想:人间天国梦(背景) 据导言和课本第一段总结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回答为什么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外部原因: 洪个人因素: 思想来源: 二、追求理想:打造天国梦(兴起与巩固) 1. 天国辉煌--兴起与全胜 结合p54页形势示意图,通过地图归纳起义过程;定都后面临严峻的军事形势,为此采取哪些措施?分析措施的目的意义。 金田起义--永安建制 ---定都南京 --北伐西征 -- --- ---- 重建核心 ---- 2、制定纲领--巩固 ①重点突破:结合课本55与56页前后期的两个纲领分析纲领的目的、内容、如何评价两个纲 领?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太平军胜利进军;定都天京;太平军北伐、西征、东征;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和意义;天京事变;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天京陷落。 理解:太平天国迅速发展的原因;《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 运用: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讲析培养其系统的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查找史料、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以及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学会主动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 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 教学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自然经济在幅员辽阔的古老中国广泛存在,使得几千年来农民一直是中国人的主体。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至今依然如此。如今我国政府把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提到国家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民都是十分重要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进入近代的中国农民怎样担任起近代反侵略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这一任务的?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太平天国兴起的背景 教师补充材料: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指出:“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因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 由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分析上述材料的含义,从而准确理解太平天国爆发的原因包含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主义剥削两方面的内容。 2.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851~1853年 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宗教理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文献资料,提炼有效信息,并加以归纳,来分析评议拜上帝会的宗教理论。使学生认识到太平天国的宗教理论已融入“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资本主义时代的基督教义,说明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在政治上从西方寻找救国方案,带有时代的特点。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学案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学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要求:天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根本和直接原因;掌握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理论来源、核心内容和目的;理论研究成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传教过程中形成的六个领导核心;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三次军事行动的目的、过程和结果;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和评价;《资政新篇》的意义;天京变乱及之后领导核心的重建;后期防御战;天京陷落。 (2)能力要求: ①通过分析洪秀全的宗教理论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②通过对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这一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识图和用图的能力; ③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以培养其系统的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其进步性和局限性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④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所体现出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⑤探究太平天国失败的必然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发展、失败,使学生感知、认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探求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 (2)指导学生阅读《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原道救世歌》《天朝田亩制度》等的节选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 (3)通过填写北伐、东征和西征简表,教会学生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 (4)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查找史料、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以及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原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它是在中国刚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时,农民阶级首先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任务。时代赋予了太平天国运动新的特点。 (2)《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南通市小海中学顾中华 一.课程标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熟悉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原因;掌握太平天国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归纳太平天国运动的启示及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短剧表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天朝田亩制度》的意义和局限性。通过运用历史材料和历史地图、创设情景、提问、列表和对比等多种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 三.重点、难点 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及失败的原因、《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难点:比较《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异同及理解两纲领不能实行的原因;分析和论证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上“金田起义”的浮雕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多媒体材料: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英法美等国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鸦片和棉纺织品输入大量增加,白银大量外流,平均每年外流白银3500两,约合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二分之一,银价持续上涨。

材料二: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材料三:1846年——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于饥饿和死亡的困境。(1)西方列强的侵略 (2)腐朽的封建统治和自然灾害的严重 (3)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和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思考2.洪秀全是通过什么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动太平天国运动?这从根本上说明了什么? 宗教形式;农民阶级局限性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兴起、发展和全盛到衰落) 让学生阅读教材,快速整理: (1)开始标志:1851年金田起义(2)初步建立政权:1851年永安建制 (3)正式建立政权:1853年定都天京(4)全盛:北伐、西征后(5)由盛转衰:1856年天京变乱 (6)后期防御战:江北的大营、三河镇大捷、江南大营、上海近郊、安庆、天京保卫战。(7)失败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 思考3. 材料4:太平天国颁布了一套“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礼制,从天王到普通士兵之间,等级非常深严,君臣上下有了天渊之别,甚至连称呼、服饰等都有明确规定,不准逾越。诸王出行,官兵必须回避道旁,高呼万岁或千岁。天王及诸王都是世袭的。 结合材料4说明太平天国政权还是农民政权吗?出现了什么趋势?材料4和天京变乱都说明了什么? 不是。封建化趋势。农民阶级局限性。 三.太平天国革命纲领 (一)前期:《天朝田亩制度》 1.目的: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的社会 2.内容:(1)土地的分配(原则: 方法: (2)产品的分配(原则:

【范文】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一)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洪秀全创立和宣传拜上帝教;冯云山在紫荆山区的革命活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太平军胜利进军和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军的北伐、西征、东征和军事上的全盛;天京政变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太平天国领导核心的重建;太平天国防御战的概况;太平天国失败的标志、原因和历史意义。 2.能力要求:(1)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得失。(2)组织学生讨论《天朝田亩制度》并作出评价。(3)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3.情感目标:(1)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行为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2)通过讲述太平天国英雄们威武不屈的斗争事迹,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教育。(2)通过对天京变乱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造成太平天国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气大伤,从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因为在此过程中,无论是金田起义、永安建制、胜利进军,还是定都天京,都具有鲜明的阶段性成果。(2)《天朝田亩制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因为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3)太平天国的防御战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因为它是后期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且太平军将士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在这里是一个集中体现。(4)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因为这是本课内容最后的落脚点。 2.难点分析:《天朝田亩制度》既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学生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难度相当大。若能恰当的选择切入点,突破难点,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对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分析,理论难度较大,若能以通俗的语言使学生接受,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站在理论高度看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形成一种思维模式,为以后知识的迁移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 师:同学们,我们请一两位同学就初中已有知识或通过文学作品、影视剧等媒体了解到的有关太平天国的内容,描述某一历史片段或简单的阐明自己的看法。准备好了的同学,请

太平天国运动(学案)

太平天国运动学案 材料一:从19世纪初期开始,尖锐的社会矛盾已使中国社会渐渐临近又一次改朝换代之局……民间愁苦在积累中化为躁动。鸦片战争之后,改朝换代的社会力量大大发展起来,并按不同的渠道汇集成流。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P64材料二:康雍乾三朝的一百五十年和平与繁荣,已促使人口迅猛增长,但可耕地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人口从1741年的1.43亿增加到1850年的4.3亿,增长了200℅,而耕地则从1661年的5.49亿亩增加到1833年的7.37亿亩,仅增长了35。人口增长与土地增长之间的差异导致了人均耕地面积的急剧下降。根据1753年的7.08亿亩耕地,每个人理论上可分得3.86亩,但根据1812年的 7.91亿亩,每个人职能摊到2.19亩。更糟的是,在1812年到1833年间,由于自然灾害的因素, 耕地面积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出现了负增长……这时的人均耕地面积进一步下降到1.86亩……个人土地拥有量的持续减缩,意味着农民负担日益加重,当小块天幕的产出不再能维持生计时,农民卖掉天地称谓某个地主的佃户。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P224材料四:中国政府打输了这场战争(鸦片战争),不敢禁止这种买卖。结果鸦片交易实际变得毫无 拘束......仅1848年一年就有一千多万两白银外流,加剧了业已恶化的经济混乱和铜银兑换价格 (1) 两银子在十八世纪时兑换1000文铜钱,而在1845年,其市价超过了2000文。兑换率增长一倍,实际就减少了人们一般的收入……实际上,这意味着农民的地租负担了一倍。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P225材料六:P35 根据13世纪至20世纪江湖冻结年代及16世纪以来热带地区降雪落霜年分的统计,发现1840一1890年是过去500年间中国最寒冷的时段之一(竺可祯,1972)。 ——葛全胜、王维强《人口压力、气候变化与太平天国运》 P40 19世纪前半叶中国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对人地矛盾已臻紧张的中国社会是残酷和痛苦的。此间,因气候灾害,全国直接死亡人数达53万;1848年湖南水灾,仅长沙市涌来的灾 民即达数十万。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37. 材料七:1854-1867年广东土客大械斗,血雨腥风13年,烽火狼烟17县,斗祸起于鹤山、恩平、开平、高要,蔓延于高明、新兴、新宁、阳春、阳江,浸及于新会、四会、罗定、东安(今云浮)、西宁(今郁南)、电白、信宜、茂名等州县。人口大量死亡,经济一蹶不振。 ——刘平《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问题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中国社会渐渐临近又一次改朝换代之局”的原因?(15分) 材料一:对世世代代沉溺与愚昧之中的千百万小农民来说,宗教语言是最容易理解的语言,神秘力量是最可信赖的力量。他们天然同情正义,有天然相信命运。当正义与神助合二为一的时候,造反就成了天意选定的事业。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P67材料二:一切意志都归结为上帝的意志……宗教的戒律便自然转化为“天条”,原本不懂纪律的乌合 之众因之而可以部勒成营伍……作为天父,上帝的慈悲给小农以慰抚。作为至上神,上帝的独裁收 束了小农的散漫。在这两重性下,形成了太平天国的大一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P68问题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迅速的原因?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讲解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高一历史编写人;关松波审定:巩义三中高一历史组2009年6月 学习目标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兴起和发展。 2理解太平天国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评价。 3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点,失败标志及失败原因,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启示。 学习重点 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学习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学习方法: 采用提问法、图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知识链接 1、导入新课 利用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的影响,出示图片“抽大烟”“五口通商后的上海”,使学生感受近代社会变化,从而进入本课学习。 知识点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A级 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________(2)外部原因:___________ (3)直接原因:___________ 2、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_____________标志太平天国的兴起(2)____________标志天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3)定都_-__,1853年,标志着太平天国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政权。 3、太平天国运动的全盛 (1)北伐 概况:_________,北伐军北上,经两年奋战,全部牺牲。 失败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牵制大量清军兵力,为太平天国的--------创造了有利条件(2)西征: 石达开指挥军队在___________大败湘军,在江西取得辉煌战果 太平军取得了清朝的半壁江山,标志天平天国进入__________全盛时期 B级、思考探究 1、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你是如何理解的? 2、太平天国运动是否就是鸦片战争引起的呢 3、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突出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哪一社会矛盾的激化 A.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B.民族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D.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 4、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的标志是 A.金田起义B.洪秀全自称天王C.永安建制D.定都天京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导学案:第十一课太平天国运动含解析

第11 课时太平天国运动 学习目标 1.掌握拜上帝教创立、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天京定都、北伐、西征的有关史实;正确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并正确评价;掌握天京事变、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天京陷落等有关史实;理解《资政新篇》的内容并正确评价。 2.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正确认识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认识到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预习检测 一、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 1.金田起义:(1)背景:金田起义是当时中国面临的①矛盾和②矛盾激化的结果。(2)爆发: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 2.永安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 3.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攻克③,改名为天京,定为国都,与清廷对峙。 4.北伐和西征:1853年太平天国先后进行了北伐和西征,其中西征的重大胜利使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二、《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1.目的: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 2.主要内容:在土地分配方面,其原则是“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其方法是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④;在产品分配方面,其原则是“⑤”,其方法是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其最终目标是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意义与局限:《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献,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⑥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它体现的⑦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三、天国悲剧 1.天京变乱: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1856年秋发生了天京变乱。 2.重建领导核心:为重振国威,洪秀全提拔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又让洪仁玕总理朝政。 3.军事防御斗争: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打垮清军驻扎江北的大营;在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部队;在进攻上海时,⑧联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太平军损失惨重。 4.颁布《资政新篇》 (1)颁布: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由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2)内容:以法治国,由公众选举官吏;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等。(3)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⑨的设想,但未能真正实行。 5.太平天国失败:1864年⑩,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四、简答 1.《天朝田亩制度》让农民真正拥有土地了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