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教案

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洪秀全创立和宣传拜上帝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太平军胜利进军和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军的北伐、西征、东征和军事上的全盛;天京政变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太平天国领导核心的重建;太平天国失败的标志、原因和历史意义。
2.能力要求:(1)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得失。
(2)组织学生讨论《天朝田亩制度》并作出评价。
(3)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3.情感目标:(1)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行为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2)通过对天京变乱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造成太平天国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气大伤,从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由于本课知识容量比较大,但整个教学安排时间紧迫,以1课时为宜。
教学中,应尽量精简,运动过程不宜细讲。
(韩燕老师将本课作为师范课在无锡南片进行展示,可做参照)1.重点分析:(1)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因为在此过程中,无论是金田起义、永安建制、胜利进军,还是定都天京,都具有鲜明的阶段性成果。
(2)《天朝田亩制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因为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3)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2.难点分析:(1)《天朝田亩制度》既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学生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难度相当大。
若能恰当的选择切入点,突破难点,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对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分析,理论难度较大,若能以通俗的语言使学生接受,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站在理论高度看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形成一种思维模式,为以后知识的迁移打下基础。
一、导入新课A、复习导入法:回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课内容,思考鸦片战争给当时中国社会造成哪些影响?并深入思考,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面对清政府的压迫和侵略者的欺压,你准备怎样干些什么?B、提问导入法:同学们,请大家看课本44页插图,这些图片反映的是那一历史时期的什么重大事件?促使该事件爆发的原因有那些?(若搁浅则提问“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此启发学生)C、韩燕老师的做法:史料分析导入法(看材料分析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如何)二、新课讲授【板书】:太平天国运动【师】考察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我们首先应当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中。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一太平天国运动教材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通过影视对太平天国运动了解较多,且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及洪秀全的宗教理论、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的北伐、西征、东征。
2.能力要求(1)课前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阅读历史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搜集有关洪秀全的事迹,并整理成文,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有关资料的阅读、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3.思想认识(1)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它是爆发在新形势下的一场农民革命,因而具备新的时代特征。
(2)《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它表达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但是这一美好的愿望与社会实际相脱节,是无法实现的空想。
(3)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迅速发展壮大并建立与清政府相对立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天京突围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这充分表现了农民阶级英勇无畏的抗争精神。
(4)引导学生探求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洪秀全的宗教理论、《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天朝田亩制度》及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教学方法: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历史比较。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大家能想到什么?(学生回答洪秀全、杨秀清等)接着让学生主动讲解洪秀全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并引出洪秀全领导农民运动是因为科举没成功,那么当时的人民群众为什么跟着他造反?从而引出第一个问题: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
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学生讨论总结出一下原因)1.清政府的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掌握太平军的军事组织、宗教信仰和社会主张。
3.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和形成原因
2.掌握太平军的组织形式和纲领,了解其宗教信仰和社会主张,并体会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和发展
1.太平军的组织形式和宗教信仰
2.太平天国的建立和发展
3.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时间:1课时
第二课时:太平天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1.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2.太平天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意义和地位时间:1课时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
1.讲授法:教师讲解并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引导学生理解太平军的军事组织、宗教信仰和社会主张。
2.问答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3.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思考。
4.阅读文章法: 通过阅读相关历史文章,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后记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农民起义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和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教师需要通过学生所学知识、资料和文献材料,引导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使学生对历史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研究,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详案)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优秀详案)第一章: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1.1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力衰弱,民众生活困苦。
外国列强的侵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2 天地会与拜上帝教天地会:民间秘密组织,反清复明。
拜上帝教:洪秀全创立,主张信仰上帝,反对清朝统治。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2.1 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立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军队自称“太平军”,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2.2 太平天国的政权建设定都天京(南京),建立政权机构。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实行土地改革。
第三章: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与衰落3.1 太平天国的军事扩张太平军连续取得胜利,占领南京、镇江、常州等重要城市。
清政府组织洋枪队,联合外国势力镇压太平天国。
3.2 太平天国的内部分裂太平天国内部出现权力斗争,导致分裂。
重要领导人李秀成、陈玉成等被清政府俘虏或杀害。
第四章: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4.1 天京陷落14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被清政府攻陷。
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
4.2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太平天国运动震撼了清朝政权,加速了清朝的衰落。
为推翻清朝统治,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崛起,展开戊戌变法。
第五章: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评价5.1 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改革土地制度,减轻民众负担。
5.2 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太平天国内部权力斗争,导致分裂和失败。
未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埋下伏笔。
第六章:太平天国运动的文化与艺术6.1 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与文化活动拜上帝教信仰对太平天国文化的影响。
太平天国的诗歌、歌曲、戏剧等艺术形式。
6.2 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文献《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改革方案。
太平天国的官方文献、宣言和书籍。
第七章:太平天国运动的社会经济影响7.1 太平天国的土地改革与社会结构变动实行《天朝田亩制度》对土地制度的改革。
太平天国运动试讲教案

太平天国运动一、太平天国的兴起1.1 历史背景1.2 共同祸患1.3 太平天国的创立二、太平天国的核心理念2.1 天父洪秀全2.2 宗教与政治相结合2.3 平均主义与共产主义三、太平天国的组织与体制3.1 组织结构3.2 军事体制3.3 经济体制3.4 社会管理体制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与扩张4.1 地理范围扩大4.2 对清朝的威胁与挑战4.3 对外交往与欧美的影响五、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5.1 清朝军队的压力与反攻5.2 内部分裂与矛盾5.3 外援支持的局限性六、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6.1 对政治体制的启示和影响6.2 对社会结构和阶级矛盾的冲击6.3 对宗教文化的影响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大运动,它不仅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今天的我们产生了一定的启示。
本文将从太平天国的兴起、核心理念、组织与体制、发展与扩张、失败原因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探讨。
一、太平天国的兴起1.1 历史背景太平天国的兴起发生在19世纪中叶,这个时期正值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
清朝政权一方面受到外部列强侵略的压力,另一方面又面对着内部的经济危机和民众不满。
这样的背景为太平天国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1.2 共同祸患在清朝时期,人民遭受了各种不公平待遇和苦难。
国家经济衰退,赋税重压,同时的鸦片战争等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这些共同的祸患促使了人民对于改革的渴望。
1.3 太平天国的创立太平天国的创立与天父洪秀全的领导密切相关。
洪秀全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创立了太平天国,并将宗教与政治相结合。
他提出平均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号召人们起义推翻清朝政权。
二、太平天国的核心理念2.1 天父洪秀全天父洪秀全被太平天国信徒视为神的化身,他通过宣传教义和传播思想,将越南融入社会主义社会。
2.2 宗教与政治相结合太平天国将宗教与政治相结合,强调君主的权威和神的旨意。
这种思想在太平天国的建设和扩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农民起义,对清朝政权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也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本课将围绕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发展、转折和失败等方面展开,让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过程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可能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太平天国运动,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发展、转折和失败的过程。
2.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历史影响。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和背景。
2.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和转折。
3.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
3.投影仪和计算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宣传画和歌曲,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和背景。
2.呈现(15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和转折。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历史资料,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过程和转折。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解和记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影响,包括对清朝政权、中国近代史进程等方面的影响。
6.小结(5分钟)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简要的总结,强调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文章,包括其原因、过程、转折和历史影响等方面。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教案

第三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思考和认识农民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锻炼历史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识读《天平天国运动形势示意图》和图片,阅读文献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近代中国农民阶级在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压迫时,如何展开斗争的,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和压迫的蓬勃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难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四、新课讲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图片:人民英雄纪念碑和金田起义的浮雕。
为何金田起义会被雕刻在浮雕上?这一事件在历史上有何地位?由此导入新课。
(一)天国梦起一一宗教构梦1、出示《太平天国缴清材料》、鸦片进口情况和中国土布、棉布销售情况、全国自然灾害和洪秀全自身经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原因(背景):①外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民族矛盾激化;②内因:清政府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根原);④洪秀全在科举的道路上屡屡失败,创立“拜上帝会”。
③直原: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过渡:在本国封建统治者、外国侵略和自然灾害的共同作用下,千千万万贫苦百姓走投无路,出路在哪里呢?洪秀全在《原道觉世训》中明确指出:“阎罗妖(清政府)乃是老蛇、妖鬼也,……天下凡间我们兄弟姊妹所当共击灭亡……在这种背景下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二)天国梦兴一一战争追梦1、出示太平天国形势图,阅读课本,画出路线图2、观看视频,了解运动经过,学生作为战地小记者介绍过程和结果(三)天国筑梦一一制度筑梦1、表演两个小情境剧。
思考:两则告示,为什么人们前后反应会不一样?2、思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份纲领的区别及意义评价,完成表格的填写(四)天国梦思一一内乱毁梦1、阅读史料,从史料中找出信息,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败因2、小组讨论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小结和作业教师小结: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精品(2021年获奖教案)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❶教学分析➷知识与能力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史实;掌握《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内容及评价;分析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阶级局限性过程与方法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洪秀全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史料的分析、解读,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农民阶级英勇无畏的抗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重点难点】重点:天平天国运动兴衰过程;《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及失败的原因。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在中国历史上有好几个朝代就是没有解决好农民问题而发生了农民运动,走向灭亡。
现在我们就来根据所学回忆一下有哪些朝代是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走下灭亡的:秦等。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近代社会之后,这些农民运动呈现了哪些新特点?他们的历史作用又是什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1.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的原因有哪些?(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统治阶级和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2.教师过渡:我们说时势造英雄,在这样的时势下,一个英雄应运而生。
这个人就是洪秀全。
3.教师提问:洪秀全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创立了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学生回答:洪秀全于1943年创立了“拜上帝教”,并积极传教,发展贫苦农民会员达两千多人。
4.教师过渡:在这种情况下,洪秀全开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于1851年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轰轰烈烈的反清起义运动。
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被称为“太平军”。
5.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指出洪秀全为加强起义军队伍建设所作的努力?学生回答:洪秀全自称“天王”。
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均受东王节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教材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通过影视对太平天国运动了解较多,且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及洪秀全的宗教理论、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的北伐、西征、东征。
2.能力要求(1)课前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阅读历史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搜集有关洪秀全的事迹,并整理成文,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有关资料的阅读、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3.思想认识(1)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它是爆发在新形势下的一场农民革命,因而具备新的时代特征。
(2)《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它表达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但是这一美好的愿望与社会实际相脱节,是无法实现的空想。
(3)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迅速发展壮大并建立与清政府相对立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天京突围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这充分表现了农民阶级英勇无畏的抗争精神。
(4)引导学生探求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洪秀全的宗教理论、《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天朝田亩制度》及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教学方法: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历史比较。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001年是太平天国运动150周年,央视热播大型历史剧《太平天国》,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大家能想到什么?(学生回答洪秀全、杨秀清等)接着让学生主动讲解洪秀全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并引出洪秀全领导农民运动是因为科举没成功,那么当时的人民群众为什么跟着他造反?从而引出第一个问题: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
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学生讨论总结出一下原因)1.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2.阶级矛盾的激化3.自然灾害严重(通过分析原因,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原因的方法,从分析矛盾入手解决问题。
)(二)准备工作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2.洪秀全创立宗教理论他说:“上帝当拜,人人所同”;“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视之皆赤子”。
他指出:“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只有把那些违反上帝之真道的妖魔推翻,才能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大同社会。
他指出清朝最高统治者,实乃“阎罗妖”,世间“相凌相夺相斗相杀”,都是“阎罗妖”的罪过,号召群众起来“共击灭之”。
提问:依据材料归纳洪秀全宗教理论的特点。
总结:是农民阶级平等的思想、儒家大同思想和西方基督教义的结合。
学生分组讨论谈谈对洪秀全宗教理论的认识。
教师总结:这一特点的形成和洪秀全自身的经历、所受的教育以及历史时代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他把反清的思想通过宗教理论的方式表达出来,便于没有文化的农民阶级所接受,便于组织农民进行斗争,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号召力。
但它毕竟不是科学的理论,不可能引导农民革命走向成功。
3.冯云山组织拜上帝会冯云山深入到紫荆山区后,与劳苦大众打成一片,宣传拜上帝教,组织拜上帝会。
杨秀清、石达开等相继加入拜上帝教,逐渐形成了领导核心。
4.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率众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让同学们从起义形势图中找到金田村。
)不久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称“天王”。
: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
” (让学生分析得出太平天国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5.永安建制9月太平军攻克永安城,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让同学们从起义形势图中找到永安。
)永安封王表同时规定西王以下受东王节制。
由此正式建立了太平天国的领导核心6.定都天京(从太平天国形势图,找到所经地区。
)1852年4月太平军永安突围后北上,6月攻占全州;9月猛攻长沙,不克;撤围后继续北上,水陆并进直取武汉三镇。
1853年1月太平军攻克武汉三镇后,顺长江东下直趋南京。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入南京城,改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同清朝对峙。
7.军事全盛为推翻清政府,1853年太平天国派林凤祥、李开芳率军2万多人从扬州出发,北伐开始。
初期北伐军进展顺利,经安徽,进河南,渡黄河,转入山西。
进至直隶地区。
1853年10月北伐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静海,前锋抵达天津附近。
清廷大为震动,急调精锐部队防堵北伐军。
北伐军受阻以后退守连镇、冯官屯,林凤祥、李开芳先后被俘,英勇牺牲,北伐失败。
北伐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表现了太平军战士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它牵制了敌人的兵力,为西征和天京突围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为巩固天京大本营,1853年太平天国派赖汉英率兵西征。
西征军的战略目标是夺取安庆、武汉,控制长江中游,为天京树立起军事屏障。
然后进兵湖南,平定两广,统一南部中国。
西征军夺取安徽、湖北的重镇后进入湖南。
在湖南和曾国藩的湘军交战失利。
1855年石达开率军增援,在湖口、九江与湘军主力激战,取得重大胜利,夺取江西8府50多县,巩固了天京大本营。
为了断绝清政府的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实力,1856年秦日纲率军突围。
首先进军扬州,摧垮江北大营,又与石达开会合,一举摧垮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被围的局面。
至此,太平天国取得西征、天京突围的胜利,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
二、治国方案(学生从书本上找到并总结,并让学生学会制作表格的方法和意义)●提问:《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太平天国是怎样分配土地的?又是怎样进行产品分配的?你对《天朝四亩制度》这一纲领性文件是如何认识的?教师总结: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废除私有制,人民生活必需品由圣库供给。
认识:《天朝田亩制度》集中反映了农民阶级对土地的要求。
两千年来,农民阶级的斗争要求就是获得土地,在以往的斗争中,虽然也提出了像“均田免粮”这样的口号,但只有《天朝田亩制度》将农民的愿望变成了系统的、明确的、有力的纲领,它是农民革命斗争的思想结晶,它标志着农民革命达到了最高峰。
但是《天朝田亩制度》存在着空想性。
它是在维持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实施绝对平均主义,这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脱节,是无法实现的。
此外,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是矛盾的,也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而无法实现。
●提问: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太平天国又是怎样做的?(材料。
)小弟杨秀清……奉为征办米粮以裕国库事,缘蒙天父天兄大开天恩,差我主二兄建都天京,兵士日广,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
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
御照:胞等所议是也,既遣性将施行。
教师总结:这一材料表明太平天国恢复了交粮纳税的做法。
它只能根据现实和财政的需要,推行可行的政策。
虽然它未能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实施,但作为一个农民政权,必然要维护农民的利益,在太平天国的占领区内,它宣布承认耕者有其田,充分体现了太平天国反封建的斗争精神。
●《资政新篇》的提出和内容。
《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希望借助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措施来振兴太平天国提出的。
教材从政治、经济、文教三方面介绍《资政新篇》的内容。
《资政新篇》得到洪秀全的赞同,以太平天国官书发行。
关于《资政新篇》的评价教材指出它的进步意义体现在,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在中国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但要指出这是洪仁玕个人才华和学识的体现。
它的出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但不是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产物。
因而它不能满足农民要求,也不可能解决太平天国后期的问题。
在战争环境迫使下,它也没能实行。
三、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1.天京变乱的原因。
定都天京后,特别是随着北伐、西征、东征的进行,使太平天国达到军事上的全盛,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骄傲自满、贪图享受的腐朽思想日益滋长。
洪秀全日益陶醉于“爷、哥、朕、幼坐朝廷”、“父子公孙同显权”之中。
天国上下制定了繁缛森严的等级制度,昔日的“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的朴素平等思想,几乎荡然无存。
这种小生产者狭隘性的表现,不仅破坏了当初领导集团之间、将士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时也导致领导集团个人权欲的恶性膨胀,最终酿成天京变乱。
2.天京变乱的经过及影响。
有关天京变乱的经过,可由学生课下准备,课上到讲台演讲(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讲解变乱过程,教师可分步展示他们之间的关系以辅助学生讲解。
天京变乱的后果突出强调三点:(1)力量受损: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互相猜忌,大批骨干被杀或出走,损失了干部,又削弱了军事力量,造成“朝中无将”、“国中无人”的局面,为清军的反扑提供了可乘之机;(2)形势危急:清军再建江北、江南大营。
(3)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太平天国由前期的积极进攻转为全面防御阶段,在此之后太平大国运动没有被很快镇压,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是因为当时正在进行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一时抽不出更多的军队“围剿”太平军。
3.太平天国的防御战●(提问)面对太平天国此种局势,假设你是太平大国的领导你会如何采取军事行动?此时,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对任何回答不给予否定,因为一旦予以否定,都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利。
(1)解天京之围◆再破江北大营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三河镇大捷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再破江北大营和三河镇大捷,是扭转颓势的关键,这两次决定性战役的胜利,使天京、安庆转危为安,基本上制止了敌人长驱直入的进攻。
◆再破江南大营1860年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依洪仁玕的计策,李秀成率兵先袭杭州,待江南大营清军分兵救援之际,火速回师与陈玉成等汇合,合力攻打江南大营。
此计为“三十六计”之中的“围魏救赵”之计。
这样,平定江北、江南大营之后,太平天国运动从低谷中走出,又有了一些发展。
当然,从总的局势来看,太平天国再也无法回到天京变乱前飞跃发展的时期了,而且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太平天国的形势更为严峻。
此后,清朝统治集团也调整了内部关系,重用曾国藩,借助湘军镇压太平天国。
(2)向东拓展,遭遇中外反动势力联合攻击太平天国攻破江南大营之后,清军统帅和春向东逃窜。
李秀成穷追不舍,和春自杀。
李秀成乘胜率军东征苏南,连战连捷。
李秀成指挥太平军继续东进,一直打到上海近郊。
进军苏南,给清朝的打击十分沉重,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打击最为沉重。
在进攻上海的战役中,由于上海是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势力的重要据点,外国侵略者公然直接参战,从此,太平天国勇敢地肩起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重任。
(3)安庆保卫战1861年正当太平军同中外反动势力在江浙激战的时候,湘军再次包围安庆。
经过几个月的激战,太平军未能击退湘军,1861年,安庆陷落,陈玉成退守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