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生产纤维素酶研究进展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及进展的研究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及进展的研究摘要:纤维素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生物体中,本文论述了纤维素酶的性质,重点介绍了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应用及其研究进展,并对其研究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纤维素酶;纤维素;作用机理;0引言纤维素酶在饲料、酒精、纺织和食品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已被国内外业内人士看好,将是继糖化酶、淀粉酶和蛋白酶之后的第四大工业酶种,甚至在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第一大酶种,因此纤维素酶是酶制剂工业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纤维素占植物干重的35%-50%[1],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含量最丰富的碳水化合物。
对人类而言,它又是自然界中最大的可再生物质。
纤维素的利用和转化对于解决目前世界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1 纤维素酶的性质纤维素酶是一种重要的酶产品,是一种复合酶,主要由外切β-葡聚糖酶、内切β-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等组成,还有很高活力的木聚糖酶活力。
纤维素酶是四级结构,,产生纤维素酶的菌种容易退化,导致产酶能力降低。
由于纤维素酶难以提纯,实际应用时一般还含有半纤维素酶和其他相关的酶,如淀粉酶(amylase)、蛋白酶(Protease)等。
纤维素酶的断键机制与溶菌酶一样,遵循双置换机制。
纤维素与酶相互作用中,是酶被底物分子所吸附,然后进行酶解催化,酶的活性较低,仅为淀粉酶的1/100[3] 纤维素酶对底物分子的分解,必须先发生吸附作用。
纤维素酶的吸附不仅与自身性质有关,也与底物密切相关,但纤维素酶的吸附机制总体并未弄清,仍需进一步研究[4]。
2 纤维素酶的作用原理(1)、纤维素酶在提高纤维素、半纤维素分解的同时,可促进植物细胞壁的溶解使更多的植物细胞内溶物溶解出来并能将不易消化的大分子多糖、蛋白质和脂类降解成小分子物质有利于动物胃肠道的消化吸收。
(2)、纤维素酶制剂可激活内源酶的分泌,补充内源酶的不足,并对内源酶进行调整,保证动物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起到防病,促生长的作用。
一株里氏木霉产纤维素酶发酵条件的研究

酶活力(U/ml)
140
Cx
C1Cx
120
C1
100
80
60
40
20
0 60
80 100 120 140 160 培养时间(h)
图 1 培养时间对产酶的影响 Effects of fermentation time on cellulase production
从图 1 可以看出,Cx 酶活力高于 C1 酶活力,培养 初期酶活力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强,Cx 酶在 96h 时 达到最大值,C1 酶在 120h 达到最大值,发酵后期它们 的活力逐渐降低。 2.2 麸皮含量对产酶的影响
376 2008, Vol. 29, No. 11
食品科学
※生物工程
1.2.1 酶底物反应液 1% 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醋酸缓冲液(pH4.8),
0.5% 微晶纤维素(MCC)- 醋酸缓冲液(pH4.8),1% 水杨素 醋酸缓冲溶液(pH4.8)。
1.2.2 DNS 试剂配制 溶液 A,溶解 6.9g 结晶酚于 15.2ml 10% NaOH 中,
通过测定发现[13],每升麸皮培养基含还原糖 4.67g、 总氮 2.17g、蛋白质 0.26g、灰分 0.76g, 表明麸皮培养基 中含有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碳源、氮源、多种矿物质 等营养物质,碳氮比协调。表 1 为摇瓶中不同的麸皮 添加量对里氏木霉产酶的影响。
※生物工程
食品科学
2008, Vol. 29, No.11 377
菌株在不同的氮源下,其生存能力不同,因此产 酶能力也不同,选择适合的氮源对菌株的产酶能力有重 要的影响。通过实验改变产酶培养基氮源的种类,选 择一些有机氮源和无机氮源研究其对产酶的影响,结果 见表 2 。
利用稻草液体发酵产纤维素酶及酶粉提取的研究

纤维 素 酶的工业 化 生产 目前 主要有 固体发 酵法
和 液体深层 发 酵法 2 _ ] 固体法 工 艺简单 , 种 3 . 易污
均 为 3 5 0 I g,FP 平 均 为 4 . U/ . 对 发 酵 液 得 率 平 均 为 1 . 0 g I. 粉 对 发 酵 5 . U/ A 4 3I g 相 6 O / 酶
液 C MC 酶 活 性 平 均 得 率 为 7 . 6 , P 酶 活 性 平 均 得 率 为 5 . O 7 1 F A 8 1 %.
I v lo ta a d be n c kepo e n 3 f r n e .W e t a ke he v ra i n o e e fs r w n a a wd ri 0 L e me t r r c d t a ito fPH nd DO ff r n— a o e me t to i o nd t c i t el l s h n n v rtme,s ud e hee r c i fc lu a e,a ac — a in l qu ra hea tviy ofc lu a e c a gi g o e i t i d t xta ton o e l l s nd c l u
文章 编 号 : 6 4 2 7 ( 0 1 0 —0 50 1 7 — 9 4 2 1 ) 90 7 —4
利 用 稻 草 液 体 发 酵 产 纤 维 素 酶 及 酶 粉 提 取 的 研 究
谭 宏 , 选 明 盛 培 科 , 胜 辉 , 小峰 , 刘 , 廖 黄 何 迪
( 湖南 大学 生 物 学 院 , 南 长 沙 湖 408 ) 1 0 2
纤维素酶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纤维素酶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纤维素酶是一种能够降解纤维素的酶类酶,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纤维素是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的一种复杂多糖,由纤维素主链和纤维素外露的副产物组成。
然而,纤维素的结构特殊,不易降解,因而使得纤维素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纤维素酶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成为了当前的热门领域。
纤维素酶的制备可以采用两种方法:微生物发酵和重组DNA技术。
常见的微生物发酵法包括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
固体发酵主要指利用固体底物如纤维素为碳源进行发酵,如用木霉菌、曲霉菌等发酵制备纤维素酶。
液体发酵则是将纤维素酶产生菌参与发酵系统中,培养基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以菌株培养活跃度为指标。
利用液体发酵法制备纤维素酶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方便,易于大规模生产。
重组DNA技术制备纤维素酶的方法,是将纤维素酶基因导入在相对于宿主来说载体基因较大的质粒或者经过改造的真核表达质粒中。
1.酒精生产:纤维素酶在酿酒工业中的应用首先被人们广泛关注。
利用纤维素酶将植物细胞壁水解产生的纤维素与酵母菌一起发酵,可以达到大大提高酿酒产量的目的。
2.生物柴油生产:生物柴油是一种绿色替代能源,而纤维素作为世界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之一,在生物柴油生产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纤维素酶可以将纤维素有效地水解成可发酵的糖,然后通过微生物发酵将糖转化为生物柴油。
3.奶牛饲养:纤维素是奶牛常见饲料的主要成分之一,但是奶牛的消化系统对纤维素的降解能力有限。
因此,添加纤维素酶可以有效地提高乳牛对纤维素的消化率,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乳牛的生产性能。
4.饲料添加剂:纤维素酶也可以作为一种饲料添加剂,降低饲料中纤维素的含量,提高饲料的可利用性,减少饲料浪费。
虽然纤维素酶的制备和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酶的稳定性、活性和选择性等方面的改进仍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此外,酶制备的成本和规模化生产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解决。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相信纤维素酶在未来会有更广泛的应用。
纤维素酶的生产与应用研究进展

纤维素酶的生产与应用研究进展纤维素酶是一种能够降解纤维素的酶类,具有重要的生产与应用价值。
纤维素作为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资源,但其结构复杂,难以降解。
纤维素酶的生产与应用研究为利用纤维素资源、提高生物质酶解效率开辟了新途径。
纤维素酶的生产主要有两种方法:微生物发酵和基因工程技术。
微生物发酵是利用能够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进行培养,通过调节培养条件、选用优良菌株等方式来提高酶的产量和活力。
近年来,采用转基因技术制备纤维素酶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通过将纤维素酶基因导入高效酶产生菌株,可以大幅提高纤维素酶的产量。
纤维素酶的应用涉及生物质能源、饲料行业、食品工业等多个领域。
在生物质能源领域,纤维素酶可以将纤维素有效降解成可发酵的糖类,进一步转化为乙醇、柴油等可再生能源,用于替代传统石化能源。
饲料行业利用纤维素酶可以提高动物对纤维素的消化吸收率,增加饲料的利用效率,减少饲料浪费,降低养殖成本。
食品工业中,纤维素酶可以用于果汁澄清、酒精酿造、食品加工等环节,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纤维素酶的研究还涉及酶学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
研究发现,纤维素酶的降解效果与其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
通过对纤维素酶的分子结构进行改造,可以提高其活性和稳定性。
同时,研究人员还通过对不同纤维素酶家族成员的研究,发现其在降解机制、底物特异性等方面存在差异,为深入理解纤维素降解过程提供了基础。
虽然纤维素酶在生产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不容忽视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
纤维素酶的生产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
此外,纤维素酶的稳定性和活性也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
因此,在纤维素酶的研究和应用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优化,以进一步提高其产量和效能。
纤维素酶的生产与应用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随着对纤维素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利用,纤维素酶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广阔。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深入研究,纤维素酶的生产与应用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绿色木霉-M1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条件研究

现 代农 业科技
21 年第 1 01 2期
农 业基础 科学
绿 色木 霉 一 1固态 发酵 产 纤 维素 酶条 件 研 究 M
李 杰 王景 胜 肖连冬 程 爽
( 阳理 工学 院 生化 学 院 , 南 南 阳 4 30 天 冠 集 团 ) 南 河 7 0 4;
摘 要 为 了用廉价 基质 生产 纤维素 酶 , 对绿 色木 霉一 M1利 用稻 草和麸 皮 固 态发 酵 生产 纤 维素酶 的条 件进 行 了研 究 。 结果表 明 , 固态发 酵产 纤 维素酶 的较 优条 件 为培 养 温度 2 8℃ , 液 比 为 l:5 氮 源浓 度 1 % , 草 和麸 皮 比例 为 73 在 此 条件 下 , 种 1%液 态种 子进 行 料 :., ! . 稻 5 :; 接 O 培养 , 酶活 力在 O 6 ~ 0h逐渐 上升 ,0 7 慢 下降 ,2h岳酶 活 重新上 升 ,0 活达 最大值 。 6 ~ 2h缓 7 18h酶 关 键 词 稻 草 秸 秆 ; 态发 酵 ; 维 素 酶 固 纤 中图分 类号 T 9 9 Q 2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 — 7 9 2 1 )2 0 4 — 3 0 7 5 3 (0 1 1 — 0 9 0
atr1 8h. f e 0
1Hale Waihona Puke 1 Ke r s rc ta ;o i—saefr n ain; ells ywo d i esrw s ld tt me tto c l a e e u
纤维素酶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结 晶结 构被 打 乱变 形 , 纤 维素 酶 能深 入 纤 维 素 使 分 子 界 面 之 间 , 而使 纤 维 素 孔 壁 、 壁 和 微 裂 从 腔
隙 壁 的压力 增 大 , 分 子 的介入 又 使纤 维 素 分 子 水 之 间 的氢键 被 破坏 , 生 部 分可 溶 性 的纤 维 微结 产 晶, 以利 于进一 步 降解 。 纤 维素 酶广 泛存 在 于 微 生物 和 植 物 中 , 一些 真 菌 和细 菌体 内具 有 复杂 的纤 维素 水 解 系统 , 可
样, 遵循 双 置换机 制 。 最终 由 内切 p 1 一 聚糖酶 、 一, 葡 4 外切 p 1 一 一 , 葡 4 聚糖 酶 、 纤维 二糖水 解 酶 3种不 同功 能 的纤 维 素 酶协 作完成 分解 过程 。外 切酶 作用 于不溶 性纤 维 表 面 , 结 晶 结 构 的纤 维 素 长分 子 链 开 裂 , 使 长链
E 321 1 也 称 C C .. 9 , . l酶)( 纤 维 二糖 水 解 酶 ( 1 ;) 3 c. e 1bo y rl e C ..1 简 称 C H 。纤 维 素 酶 要 o i doa , 21 , h sE 2 B) 与 纤 维 素 紧密 接 触 并 吸 附 到 纤 维 素 上 才 有 可 能 对其 降 解 。纤 维素 酶 吸 附到纤 维 素上 , 使纤 维 素 的连 接键 断 裂 , 纤维 素 酶 的断 键机 理 与溶 菌 酶 一
地 应用 于 畜牧 业 、 品 、 食 酿酒 、 料 加 工 、 织 、 饲 纺 洗 衣 等多个 领域 中。
21 纤维素 酶在反 刍动物 饲养 上 的应 用 .
-
纤 维 素酶 在 植 物 发 育 的不 同 阶段 发 挥 着 水 解 细
一株产纤维素酶细菌的筛选与发酵产酶试验

纤维素酶是一种多组分的复合酶系,由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三种组分组成。
由于纤维素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很多细菌、放线菌、酵母和霉菌都具有降解纤维素的能力。
此前纤维素降解菌的研究多以霉菌为主,而对细菌的研究着力较少。
近年来,随着中性纤维素酶和碱性纤维素酶在棉织品水洗整理工艺及洗涤剂工业中的成功应用,通过细菌发酵生产纤维素酶制剂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拟从土壤中筛选出产纤维素酶的细菌并进行初步鉴定,以期为纤维素酶制剂的生产提供可能的细菌菌种。
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1)土壤样品。
从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校园小树林堆放枯枝和落叶处采集腐殖土土样,五点取样,混匀,放入无菌的袋中备用。
(2)富集培养基。
牛肉膏3g,蛋白胨10g,NaCl 5g,琼脂15g,加水至1000mL,调pH7.0-7.2。
(3)初筛培养基。
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5g,(NH4)2SO44g,KH2PO4 2g,MgSO4·7H2O 0.5g,蛋白胨1g,琼脂15g,加蒸馏水至l000mL,pH自然。
(4)复筛培养基。
CMC-Na 2g,(NH4)2SO4 2g,KH2PO4 1g,MgSO4·7H2O 0.5g,NaCl 0.5g,刚果红0.4g 琼脂15g,加蒸馏水至l000mL,pH自然。
(5)液体发酵培养基。
CMC-Na 10g,蛋白胨10g,酵母粉10g,NaCl 5g,KH2PO4 1g,加蒸馏水至l000mL,灭菌后用无菌Na2CO3溶液调pH至10。
2.方法(1)土壤细菌的富集。
称取土样10g,放入装有玻璃珠和90mL无菌水的锥形瓶中,充分振摇。
取5mL悬液放入含45mL富集培养基的250mL锥形瓶中,37℃,150r/min振荡培养一昼夜。
(2)初筛培养基稀释涂布。
将富集后的土壤细菌培养物进行梯度稀释,取10-4,10-5,10-6三个稀释度各0.1mL于初筛培养基平板上进行稀释涂布,37℃倒置培养一昼夜,得到单菌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酵生产纤维素酶研究进展摘要:纤维素酶是一种重要的工业用酶,广泛应用于能源、饲料、纺织、食品、工业洗涤、石油开采、农业、医药等领域。
纤维素酶最主要的来源是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
综述了纤维素酶的种类、高产纤维素酶菌种选育、发酵类型与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纤维素酶发酵生产的研究方向及前景。
关键词:发酵 纤维素酶 液体发酵 固体发酵 优化纤维素原料是地球上分布广泛且含量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其生物合成和降解过程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中心环节。
纤维素的利用与转化对于解决目前世界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纤维素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能量密度低,难降解等特性却阻碍了其开发利用的进程。
纤维素酶是降解纤维素生成葡萄糖的一组酶的总称,它的作用是将纤维素转化为糖类,能够降解细胞壁,使细胞内溶物释放。
作为重要的工业用酶,纤维素酶广泛应用于在能源、饲料、纺织、食品、工业洗涤、石油开采、农业、医药等诸多领域。
1977年,Elwyn T. Reese 发现木霉属中的菌株具有分泌纤维素酶的能力,并将该具有分泌纤维素酶能力的菌株命名为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 ),该发现为工业大规模发酵生产纤维素酶奠定了基础。
纤维素酶广泛存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生物体中,如细菌、真菌、动物体内等,其中真菌纤维素酶种类最多,最易获得和用于大规模生产,且具有较稳定的pH 、温度适应性,因此是工业用纤维素酶的重要来源。
目前应用最广的纤维素酶生产菌是里氏木霉,也有曲霉属(Aspergillus )、青霉属(Penicillium )的菌种。
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发现以来,便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近几年来,真菌纤维素酶发酵研究主要集中在高产菌株的筛选、常规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发酵工艺条件优化、发酵工艺放大和酶的分离纯化等方面。
1 纤维素酶的种类纤维素酶(cellulase)指的是降解纤维素的一类酶的总称,它不是单种酶,而是起协同作用的多组分酶系。
包括内切 1,4-葡聚糖酶(C 酶),外切葡聚糖酶 (C 酶)和β-葡萄糖苷酶(C 酶)。
X 1B 作用方式如下图:首先内切葡聚糖酶(C X酶)作用于纤维素酶内部的非晶体区,随机水解β-1,4糖苷键,产生大量含非还原性末端的短链纤维素。
外切葡聚糖酶(C1酶)作用于纤维素非还原性末端末端,水解1,4-β-糖苷键,产物是纤维二糖。
上述两种酶的催化产物纤维二糖和短链的纤维寡糖由β-葡萄糖苷酶作用,产物为单链葡萄糖。
β-葡萄糖苷酶也可以仅水解纤维寡糖为纤维二糖。
因此,葡萄糖苷酶虽然不直接水解纤维素,但通过其对于另外两种纤维素酶水解产物的作用,可以消除产物抑制效应,对于纤维素的水解也至关重要。
下面简要介绍纤维素酶的一些分类:1.1 真核生物纤维素酶和原核生物纤维素酶真核生物纤维素酶一般出现在昆虫、植物和一些真菌中,而原核生物纤维素酶一般在纤维素聚集的。
虽然一直有这样的观点,很多动物自身并不产纤维素酶,而是依靠它们体内共生的微生物来利用纤维素,这些微生物可以分泌纤维素酶,在严格厌氧的环境下分解纤维素产生糖类供给微生物以及动物。
而近期研究表明,一些昆虫包含有可编码纤维素酶的基因,可以自身合成纤维素酶。
植物中也发现有纤维素酶的基因,这些基因参与植物果实的成熟过程,而且与一般降解纤维素的纤维素酶不同,植物中的纤维素酶不含有与纤维素结合的CBD结构域。
1.2厌氧纤维素酶和好养纤维素酶大部分厌氧微生物在其细胞表面产生一种多酶复合物,好养微生物往往会将纤维素酶分泌到细胞外,两种作用方式的结果都是将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和葡萄糖,然后将其转运至细胞内进行新陈代谢。
两者间区别的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厌氧细菌受能量的限制更多,所以需要更多的纤维素降解产物以维持代谢。
一些厌氧菌通过表面纤维素酶和纤维素紧密结合,将纤维素降解产物限制在一个细胞可及的空间里,以便于细胞摄取利用。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的主要成分。
纤维素酶一方面将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等有效成分,另一方面它通过提高植物细胞壁的通透性而提高细胞内含物(蛋白质、脂肪、淀粉)的提取率,所以纤维素酶可应用于以植物为原料的一切工业中。
2 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选育目前产纤维素酶菌种的选育方式主要有如下三种:2.1 优化培养条件首先从有纤维素分解能力的菌源中筛选分离产纤维素酶的菌种,筛选比现有菌株产酶能力高的菌株。
调整培养条件,达到菌株的最适生长及产物合成条件,在此条件下,菌株能最大程度发挥其产酶优势。
纤维素酶是诱导酶,需要一定的生长因子以及诱导剂存在才可能大量产酶,而且产物的抑制作用也尤为明显,发酵过程中应适量添加诱导剂且最大程度解除产物抑制。
孙凯、盂宁、冯琳等利用CMC平板、透明圈法和滤纸崩解法从青藏高原牛粪中分离到可以产生胞外纤维素酶的黄杆菌属菌株Tibet-YD5000-3,并且测得该菌株产生的纤维素酶活在最适反应条件(温度30℃,pH=8.0)下为12U/mL ,酶活力很可观。
2.2 诱变育种自然界中筛选的天然产纤维素菌株往往具有酶活不高、产量不稳定等弊端,若对其进行人工诱变处理,从诱变菌种中就有可能筛选出大幅度改良其生物学性状、高产纤维素酶的菌株。
现今有很多研究者已经利用此方法来获取高产纤维素酶菌株。
具体诱变途径则是通过各种物理的和化学的方法,如X射线,紫外线、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
冯培勇等利用NTG、DES、氯化锂依次对黑曲霉菌株进行化学诱变,得到了一株相对酶活力为出发菌株150.2% 的性状稳定的高产酶量菌株。
方尚玲等则以木霉为出发菌,利用紫外诱变育种获得了一株性能稳定的纤维素酶生产菌株,该菌株CMC酶活为1332.90U/g干曲,是诱变前菌株的2.19倍。
2.3 构建纤维素酶基因工程菌随着DNA体外重组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已有研究者将DNA重组应用于纤维素酶生产菌的改造或创造中。
与诱变育种相比,DNA重组进行菌种选育具有良好的定向性。
许多真菌的纤维素酶产量高但生长慢,而细菌繁殖快而纤维素酶产量低,因此,可以将真菌的纤维素酶基因导人到细菌DNA中使之表达,以得到高的纤维素酶产量。
具体做法是将纤维素酶基因通过基因分离、重组、载入生长繁殖快的宿主细胞,构建含有纤维素酶基因全组份的高效产纤维素酶的工程菌,那么对于纤维素的降解就会大大提高,从而实现纤维素酶的工业化生产。
现在已经有很多研究者将纤维素酶基因重组至大肠杆菌或者毕赤酵母中得到了高效表达。
丁新丽等将木霉的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和外切葡聚糖酶基因成功地转入酿酒酵母H158中,构建了可以同时分泌两种酶的工程菌。
3 纤维素酶的发酵生产尽管产纤维素酶的微生物分布广泛,但寻找适于工业生产的纤维素酶生产菌却比较困难。
目前认为优良产酶菌株的标准应是发酵周期短、营养基质低廉、菌株一份力、胞外酶、非致病菌、不长生毒素、遗传性状稳定及对噬菌体不敏感等。
纤维素酶的产量不仅可以通过菌种改良(包括传统育种和基因工程菌的构建),而且还可以通过对发酵条件的优化来提高。
同样的菌种,不同的发酵条件可能会对产酶量产生巨大的差异。
因此,发酵条件的优化和发酵策略的调控对纤维素酶的工业化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3.1纤维素酶的发酵培养基适当而丰富的营养物是菌体生长和酶大量产生的重要前提。
纤维素酶生产的发酵培养基包括无机盐类、复合营养物、表面活性剂和诱导物。
无机盐类指的是典型的发酵用盐,包括磷酸钾、硝酸铵、硫酸铵、氯化钙和硫酸镁。
复合营养物一般包括5~25g·L-1的玉米浆,有时也会添加适量酵母膏,为菌体生长提供充足的碳氮源。
不同菌种需要的碳源不同,对于康宁木霉来说,稻草是最佳碳源;对于黑曲霉来说,麸皮和玉米秸秆粉混合料是最佳碳源。
氮源主要用于氨基酸的合成,王石玉等研究了不同氮源对拟康氏木霉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以(NH4) 2SO4为氮源,添加量为2.5%时,产酶量最佳。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是消泡,表面活性剂包括一些商业用消泡剂或者食用油。
对于不同的菌种使用的诱导物是不同的,但是基本上都包含一些廉价的可溶或不可溶的糖类,有少数使用乳清作为诱导物,其中含有乳糖等作为其有效成分。
黄艳等研究了不同碳源对康氏木霉产纤维素酶的诱导作用,他们通过对产纤维素酶基因的RT —PCR扩增发现:利用微晶纤维素诱导产生的纤维素酶活最高,而且酶系最宽,同时也证明了纤维素酶合成的调节发生于预翻译水平。
3.2 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优化优良的生物产品从实验室水平到工业化生产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生物过程的优化。
工业发酵过程中,设计一个发酵培养基是至关重要的。
培养基的组成显著影响产品的浓度、产量和生产效率;商业化过程中,培养基的成本能显著影响总生产成本。
优化培养基设计大量的实验研究,是一个好时、耗力、耗费的过程。
影响发酵过程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培养基的组成、接种量、种龄、培养温度、转速、装液量、发酵周期、溶氧、pH值和通气条件等,这些因素往往又不是独立影响发酵过程,经常是交互作用。
除了传统的单因子法、正交设计法在生物过程优化中得到广泛应用之外,响应面法、均匀设计法、人工神经网络、模糊逻辑控制、专家系统、遗传算法和化学计量分析等一批更有效的新方法也在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及过程程控制中逐步得到推广应用,并日益显示出优越性,其中响应面法应用最广。
刘洋等应用Plackett-Burman设计法对影响纤维素酶液体发酵的培养基组分进行筛选,确定了影响纤维素酶活力的关键因素为纤维素粉、豆饼粉和(NH4)2SO4。
采用响应面法以及二次方程回归求解确定纤维素粉、豆饼粉和(NH4)2SO4的浓度分别为18.18 g/L、10.58 g/L和2.03 g/L时,得到纤维素酶的最优FPA活力为2.19 IU/mL。
潘春梅等借助于miniTAB软件,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法及响应面法分析,对纤维素酶高产菌康氏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 P12进行了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研究,得到其最优发酵条件:当装液量56.5mL,稻草粉浓度37.4 g/L和麦麸浓度11.3 g/L时,纤维素酶产量达到63.32 U/mL,纤维素酶活提高了96.7%。
3.3 纤维素酶发酵的培养方式与发酵条件调控纤维素酶的生产有固态发酵和液体发酵2种:固体发酵劳动强度大,生产率低,易污染;液体发酵具有不易污染,培养条件易控制,生产率高等特点,因而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3.3.1 液体深层发酵液体深层培养易于控制,不易染杂菌,生产效率高,但分离纯化成本高,且会产生大量的污水。
液体深层培养通常采用分批(batch)、补料分批(fed-batch)和连续(continuance)发酵。
分批发酵(Batch Culture)中,细胞生长速率符合Monod方程,对于可溶性底物,在分批发酵的大部分阶段,S远大于K S,所以细胞的比生长速率μ接近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而此时菌体几乎不产纤维素酶,故纤维素酶的生产很少使用分批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