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4]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4]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线粒体的活体染色与观察【实验目的】⒈掌握线粒体活体染色原理及方法。

⒉观察和了解动物细胞内线粒体的形态、结构与分布特点。

【实验原理】⒈线粒体是细胞内一种重要细胞器,是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

细胞的各项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通过线粒体呼吸作用来提供的。

活体染色是应用无毒或毒性较小的染色剂真实地显示活细胞内某些结构而又很少影响细胞生命活动的一种染色方法。

詹纳斯绿B(JanusgreenB)是线粒体的专一性活体染色剂。

线粒体中细胞色素氧化酶系使染料保持氧化状态呈蓝绿色,而在周围的细胞质中染料被还原,成为无色状态。

不同细胞中线粒体的形态和数目不同。

在电子显微镜下,线粒体的外形多样,如圆形、椭圆形、哑铃形和杆状。

线粒体的数目与细胞类型和细胞的生理状态有关,线粒体多聚集在细胞生理功能旺盛的区域。

线粒体的细胞色素氧化酶能使詹纳新绿染料始终保持在氧化状态而呈蓝色,周围细胞内的染料却被还原成无色的色基,在进行细胞的体外染色时,至少要使材料在詹纳斯绿B染料中染色15min后再盖上盖玻片,以使材料充分氧化。

⒉活体染色是指用染料标记生活有机体的细胞或组织但又无毒害的一种染色方法。

它的目的是显示活细胞内的某些结构,同时即不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也不会产生任何物理、化学变化导致细胞的死亡。

活染技术可用来研宄生活状态下的细胞形态结构和生理、病理状态。

活体染色之所以能固定、堆积在细胞内某些特殊的部分,主要是染料的“电化学”特性起作用。

碱性燃料的胶粒表面带阳离子,酸性染料的胶粒表面带有阴离子;而被染的部分本身也是具有阴离子或阳离子,这样,它们被此就发生了吸引作用。

但不是任何染料都可以作为活体染色剂之用,应选择那些对细胞无毒性或毒性极小的染料配成稀的溶液来使用。

一般以碱性染料最为常用,因为碱性染料具有溶解在类脂质的特性,易于被细胞吸收,如中性红、詹钠斯绿B、次甲基蓝、甲苯胺蓝、亮焦油紫等。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篇一实验教师:xxx所在学校:xxx中学目的要求:1练习徒手切片2认识叶片的结构3画叶片的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材料用具:新鲜叶片(如菠菜、槐树、蚕豆的叶片),显微镜,双面刀片(两片、并在一起、一侧用胶布粘牢)、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叶片的永久切片、盛有清水的培养皿、滴管、吸水纸、碘液、纱布、毛笔、小木板。

方法步骤方法与步骤要点注意事项(一)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片的临时切片1将新鲜的叶片平放在小木板上。

2右手捏紧并排的两片刀片,沿着图中虚线的方向,迅速切割。

3把刀片夹缝中存在的切下的薄片放入盛有清水培养皿中。

要多切几次(每切一次,刀片要蘸一下水)。

4用毛笔蘸出较薄的一片,制成临时切片。

叶片下面要垫上小块木板,以防损坏桌面。

刀片要捏紧,切割速度要快,注意安全。

为了便于观察,载玻片的水滴中可以同时放几片叶的横切片,选择切得较薄的一片用来观察。

(二)观察叶片的结构1.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

2.观察时注意分清时的表皮、叶肉和叶脉。

仔细观察上、下表皮细胞的`区别(三)观察叶片的下表皮1.用镊子撕下一小块叶片的下表皮,制成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下表皮细胞的形态是什么样子的,下表皮上有没有气孔?撕取下表皮时,一定要薄,否则影响观察效果。

注意观察气孔的结构。

(四)画图在下面空白处画出下表皮上一对保卫细胞及周围的几个表皮细胞,这一对保卫细胞要详细画,周围的细胞只需勾出轮廓。

画图时,要真实、实事求是。

讨论与交流1.保卫细胞的结构特点对植物的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2.从结构上看,叶片有哪些方面是适于接受阳光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篇二一、实验目的1. 初步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方法。

2. 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的收缩。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动物细胞融合【实验目的】⒈了解动物细胞融合的常用方法。

⒉学习化学融合的基本操作过程。

⒊观察动物细胞融合过程中细胞的行为和变化。

【实验原理】细胞融合是指在自发或者诱导条件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细胞合并为双核或者多核细胞的过程。

目前人们已经发现有很多方法可以诱导细胞融合,包括病毒诱导融合、化学诱导融合和电激诱导融合。

⒈病毒诱导融合仙台病毒、牛痘病毒、新城鸡瘟病毒和疱疹病毒等可以介导细胞的融合。

这类病毒的被膜中含有融合蛋白,可介导病毒和宿主细胞融合,同时也可介导细胞与细胞的融合。

用紫外线灭活后,这些病毒即可诱导细胞发生融合。

⒉化学诱导融合很多化学试剂能够诱导细胞融合,如聚乙二醇(PEG)、二甲基亚砜、山梨醇、甘油、溶血性卵磷脂、磷脂酰丝氨酸等。

这些物质能够改变细胞膜脂质分子的排列,在去除这些物质之后,细胞膜趋向于恢复原有的有序结构。

在恢复过程中相接触的细胞由于接口处脂质双分子层的相互亲和与表面张力,细胞膜融合,胞质流通,发生融合。

化学诱导方法,操作方便,诱导融合的概率比较高,效果稳定,适用于动、植物细胞,但对细胞具有一定的毒性。

PEG是被广泛使用的化学融合剂。

⒊电激诱导融合包括电诱导、激光诱导等。

其中,电诱导是先使细胞在电场中极化成为偶极子,沿电力线排布成串,再利用高强度、短时程的电脉冲击破细胞膜,细胞膜的脂质分子发生重排,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两细胞发生融合。

电诱导方法具有融合过程易控制、融合概率高、无毒性、作用机制明确、可重复性高等优点。

【实验用品】⒈材料鸡血红细胞。

⒉试剂50%PEG、Hank’s溶液(pH7.4)、Alsever’s细胞保存液、0.85%氯化钠溶液。

⒊器材正置显微镜、离心机、离心管、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注射器等。

【实验步骤】⒈鸡血红细胞的制备和保存用无菌注射器先吸入Alsevers溶液1ml,再从鸡翼下静脉取血0.5~1ml,取出后放入刻度离心管中,再加入2~3mlAlsevers溶液,使总量为4~5ml,混匀并封口,置于4℃冰箱内。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一、细胞形态观察及其大小测量1.实验结果及分析(1)细胞形态观察图1.1 10X40倍镜下肝细胞图1.2 10X40倍镜下血细胞图1.3 棉花叶横切(栅栏组织细胞)(2)细胞大小测量项目原始数值及数据处理平均值台尺41 35 41 28 20 33 目尺170 145 170 116 83 136.8根据公式计算得:每2.412 2.414 2.412 2.414 2.410 2.412格μm数项目原始数据及数据处理平均值长格数28 28 29 29 31 28 26 23 25 27.44 宽格数 5 4 5 4 6 4 5 5 4 4.67 长μm 67.54 67.54 69.95 69.95 74.77 67.54 62.71 55.48 60.30 66.202.思考题(1)血细胞分为哪几大类?分别描述你看到的不同血细胞的形态,并阐述其功能。

绘图。

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主要的功能是运送氧。

白细胞:主要扮演了免疫的角色。

当病菌侵入人体时,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

血小板: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血细胞约占血液容积的45%,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血细胞和血小板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并有相对稳定的数量。

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1.0μm),周缘较厚(2.0μm),故在血涂片标本中呈中央染色较浅、周缘较深。

在扫描电镜下,可清楚地显示红细胞这种形态特点。

红细胞的这种形态使它具有较大的表面积(约140μm2),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其功能――携O2和CO2。

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能作变形运动,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

在血涂片中,血小板常呈多角形,聚集成群。

血小板中央部分有着蓝紫色的颗粒,称颗粒区;周边部呈均质浅蓝色,称透明区(hyalomere)。

电镜下,血小板的膜表面有糖衣,细胞内无核,但有小管系、线粒体、微丝和微管等细胞器,以及血小板颗粒和糖原颗粒等。

细胞生物学研究实验报告

细胞生物学研究实验报告

细胞生物学研究实验报告1. 引言在细胞生物学领域,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生命的基本原理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利用细胞培养技术,观察并探究不同条件下细胞的生长和变化,以及细胞代谢的影响因素。

2. 实验材料与方法2.1 细胞培养物准备: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并根据说明书的指导进行配制,确保培养基的pH值及其他参数的准确性。

2.2 细胞处理:将细胞培养物均匀接种于含有培养基的培养皿中,根据实验设计设置不同的处理组和对照组。

2.3 细胞观察:在指定时间点,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并记录相关数据。

2.4 细胞计数:利用细胞计数板或自动细胞计数器,对处理组和对照组的细胞数量进行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在本实验中,我们观察了不同培养条件对细胞生长的影响以及细胞数量的变化。

3.1 培养基成分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将细胞分别培养于不同成分的培养基中,并观察其生长情况。

结果显示,不同成分的培养基对细胞生长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例如,在含有特定营养因子的培养基中,细胞的生长速率显著提高。

3.2 不同培养温度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将细胞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培养,并在一定时间内观察其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细胞的生长速率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最高,而过低或过高的温度均对细胞生长产生了抑制作用。

3.3 细胞代谢产物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添加不同浓度的代谢产物(如乙醛、乙酸等)到培养基中,观察其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过高或过低的代谢产物浓度均对细胞生长产生了不利影响,而适宜浓度范围内则促进了细胞的繁殖能力。

4. 讨论与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细胞的生长和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培养基成分、培养温度以及代谢产物浓度等。

细胞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能够更好地进行增殖和发育,而不利因素则会抑制细胞的生长。

因此,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合理控制和优化培养条件对于获得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至关重要。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细胞生物学领域中的相关实验技术和细胞生长的条件调控。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_2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_2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细胞凝集反应【实验目的】⒈了解细胞膜的表面结构。

⒉掌握凝集素促使细胞凝集的原理。

⒊学习研究细胞凝集反应的方法。

【实验原理】⒈细胞膜是双层脂镶嵌蛋白质结构, 脂和蛋白质又能和糖分子结合为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外被。

目前认为: 细胞间的联系, 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免疫反应和肿瘤发生都和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外被有关。

⒉凝集素(lectin)是一类含糖(少数例外)并能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 它具有凝集细胞和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

凝集素使细胞凝集是由于它与细胞外被中的糖分子连接, 在细胞间形成“桥”的结果, 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

【实验用品】⒈材料土豆块茎、家兔。

⒉试剂⑴PBS缓冲液称取NaCl 7.2g、Na2HPO4 1.48g、KH2PO4 0.43g, 加蒸馏水, 定容至1L, 调pH至7.2。

⑵1%肝素溶液0.1g肝素溶解于10mL0.9%氯化钠溶液中。

⒊器材5mL注射器、酒精棉球、双凹片、普通光学显微镜、托盘天平、滴管、离心管。

【实验程序】⒈以无菌方法抽取兔耳缘静脉血液(5mL注射器先吸取3mL1%肝素溶液)1mL, 用0.9%氯化钠溶液洗5次, 每次3000r/min离心5min, 最后按沉淀的红细胞体积用0.9%氯化钠溶液配成1%红细胞悬液。

⒉称取去皮土豆块茎2g, 切成薄片, 加10mLPBS缓冲溶液, 浸泡2h, 浸出的粗提取液中含有可溶性土豆凝集素。

⒊用滴管吸取土豆凝集素和PBS缓冲液各一滴, 置于双凹片的左右两孔内, 再分别滴入一滴1%红细胞悬液, 振荡10min。

4.待红细胞液发生明显凝集反应后, 将双凹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实验结果】⒈结果细胞凝集反应实验现象⒉图像加土豆凝集素加PBS缓冲液【分析与讨论】⒈结果分析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 在双凹片上, 加有土豆凝集素的一侧, 震荡过程中, 红细胞液先变浑浊, 随后又变澄清, 同时发生凝集反应, 且凝集后的块状物聚集在液滴中央;而加有PBS缓冲液的一侧, 震荡过程中, 红细胞不发生明显变化, 静置后, 后细胞逐渐集中于液滴中间部位, 而四周表现为澄清。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3篇)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3篇)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3篇)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精选3篇)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篇1一、实验目的:1、掌握显示细胞中过氧化物酶反应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3、掌握凋亡细胞的形态学检测方法二、实验原理:1、细胞内的过氧化物酶能把许多胺类氧化为有色化合物,用联苯胺处理标本,细胞内的过氧化物酶能把联苯胺氧化为蓝色的联苯胺蓝,进而变为棕色产物,因而可以根据颜色反应来判定过氧化物酶的有无或多少。

中间产物蓝色联苯胺是不稳定的,无需酶的参加即可氧化为棕色化合物。

2、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遵循自身的程序,自己结束其生命的过程。

它是一个主动的、高度有序的,基因控制的,一系列酶参与的过程。

3、凋亡细胞形态学特征是:体积变小,细胞质浓缩;细胞核发生染色质凝聚和聚集于核膜周围(边缘化);细胞膜有小泡状形成;晚期细胞膜内陷形成大小不同的凋亡小体;根据细胞凋亡形态学特征进行显微观察是检测细胞凋亡的一种直观、可靠的方法。

三、实验步骤:细胞中过氧化物酶的显示1、在载片上滴一滴PBS缓冲液;2、取骨髓细胞:用断颈法处死小鼠,立即剪取后肢,去除肌肉,剥出后肢股骨,剪开股骨一端,用牙签尖的一端插入剪开的小孔中,抠取少许骨髓细胞置滴有PBS的载片上;3、涂片:用另一玻片将骨髓细胞沿一个方向涂布推开,室温晾干;4、媒染:在涂片上滴0.5%硫酸铜液,以盖满涂片为宜,处理30秒-1分钟。

5、倾去硫酸铜液,直接滴入联苯胺混合液反应6分钟(以盖满涂片为宜)6、清水冲洗,番红复染2min。

7、镜检:清水冲洗,室温晾干,先低倍镜下观察,后换高倍镜下观察(油镜100_)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检测与观察吉姆萨染色:1、取细胞爬片置于小培养皿中(有细胞面朝上)2、生理盐水轻轻漂洗细胞3、95%乙醇固定5min4、PBS缓冲液洗2次5、吉姆萨染色液染色5min6、蒸馏水轻轻洗去染液7、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吖啶橙染色:1、取细胞爬片置于小培养皿中(有细胞面朝上)2、生理盐水轻轻漂洗细胞3、甲醇:冰醋酸(3:1)固定5min4、PBS缓冲液洗2次每次1min5、0.01%吖啶橙染色液在避光环境下染色5min6、蒸馏水轻轻洗去染液6、选用蓝光激发滤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细胞培养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细胞培养的基本原理和过程2. 观察细胞生长和分化的现象3. 掌握细胞培养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实验原理:细胞培养是一种将生物体细胞从其原始生存环境中分离出来,在体外条件下进行培养的技术。

这种技术对于研究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药物筛选等学科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将通过观察细胞生长和分化的现象,加深对细胞培养技术的理解。

实验材料:1. 人体皮肤细胞2. 培养基(包含血清、抗生素、氨基酸、维生素等)3. 塑料瓶(培养皿)4. 显微镜5. 记录表实验步骤:1. 取适量人体皮肤细胞,用胰蛋白酶消化,使其从组织中分离出来。

2. 将细胞接种到塑料瓶(培养皿)中,加入适当浓度的培养基。

3. 将塑料瓶(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定期观察并记录细胞生长和分化的现象。

4. 在合适的时间点,使用显微镜拍照记录细胞生长和分化的过程。

5. 实验结束后,整理数据和图片,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们观察到皮肤细胞在培养基中开始贴壁,并逐渐生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细胞开始出现分裂,形成相互连接的细胞团。

一些细胞逐渐伸展成梭形或扁平形,呈现出典型的贴壁生长形态。

在某些区域,我们观察到细胞开始分化为两种不同形态的细胞群,一种呈圆形或椭圆形,另一种呈多角形。

这些现象表明细胞已经开始分化。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细胞确实可以在体外条件下贴壁生长并增殖。

这证明了细胞培养技术的可行性。

2. 细胞分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本实验中得到了证实。

这说明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

3.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无菌操作和适宜的培养条件,以确保细胞的存活和正常生长。

此外,不同种类的细胞可能需要不同的培养条件,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针对具体细胞类型进行实验。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细胞培养的基本原理和过程,观察了细胞生长和分化的现象,并掌握了细胞培养的实验技术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注意:这一步,动作要非常迅速,否则鸡血会凝固。

或者先把抗凝剂加入到烧杯中,再加入新鲜的鸡血,边加边震荡即可。

[6]为什么新鲜的鸡血会凝固?[7]为什么这一步要使用0.17 M 的 NaCl 溶液? 实验六 细胞膜的渗透性一、 实验目的了解细胞膜[1]的渗透性及各类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2]二、 实验原理1、 在等渗溶液中,细胞对各种溶质的透过性不同。

有的溶质可以进入,有的溶质不能渗入。

2、 渗入的溶质能提高细胞的渗透压,促进水分子进入细胞,引起溶血现象[3]。

3、 不同的溶质渗入到细胞内的速度不同,因此溶血时间也不同。

三、 实验材料新鲜血液(鸡血、猪血、牛血等)四、 实验器材试管(1.5 cm X 18 cm )、试管架、10 ml 移液管、1 ml 移液管、200 ml 烧杯(2个)、250ml 容量瓶、移液枪、胶头滴管、菜刀、吸球、电子天平、显微镜、盖玻片、载玻片、秒表五、 实验药品及试剂 0.17 M NaCl 、 0.17 M NH 4Cl 、 0.17 M NH 4Ac 、 0.17 M NaNO 3、 0.12 M Na 2SO 4、 0.12 M 草酸铵、 0.32 M 葡萄糖、 0.32 M 甘油、 0.32 M 乙醇、 0.32 M 丙酮、肝素抗凝剂[4]六、 实验步骤 1、 制备血液稀释液(1) 抗凝剂的制备:首先称取1克肝素钠粉末,然后加入0.17 MNaCl 溶液 10 ml (1∶10的比例),混合均匀,制成肝素抗凝剂。

(2) 血液稀释液的制备:取新鲜血液,按比例(肝素抗凝剂:血液=1∶10)混合均匀,配制成经肝素抗凝的血液[5] [6]。

(3) 按比例(经肝素抗凝的血液∶0. 17 M NaCl 溶液=1∶10)混合均匀,形成一种不透明的红色液体[7]。

2、 低渗溶液(空白对照)的观察取试管一只,加入10 ml 蒸馏水,然后再加入1 ml 稀释的血液。

注意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结果是溶液由不透明的红色变为澄清。

记录下这个过程所要的时间。

3、 红血球的渗透性按表一的配制,分别在下列十种等渗溶液中进行实验。

轻轻摇动,注意有无颜色变化,是否有溶血现象发生,记下时间(自加入稀释血液到溶液逐渐由红色变为透明澄清,红血球全部溶血所需时间),填入表一的空格中。

4、 显微观察[1]何为细胞膜? [2]为何不同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不同?[3]何为溶血现象?[4]你知道有哪些血液抗凝剂?(1)血液红细胞的观察滴一滴稀释的血液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种类、形状和颜色。

(2)细胞破碎的观察在上一步的载玻片的一端滴加清水,在另一端吸水,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破裂。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比较和分析你所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并解释原因。

结果:(1)在所提供的试剂中不溶血的有:(2)在所提供的试剂中不完全溶血的有:(3)在所提供的试剂中完全溶血的有:结果分析与比较:结论:2、绘制你所观察到的血液细胞图。

3、讨论溶血实验在研究中应用的可能性。

附1:试剂配制表1、0.17 M NaCl 需要______克NaCl,定容至100ml。

2、0.17 M NH4Cl 需要______克NH4Cl,定容至100ml。

3、0.17 M NH4Ac需要______克NH4Ac,定容至100ml。

4、0.17 M NaNO3需要______克NaNO3,定容至100ml。

5、0.12 M Na2SO4需要______克Na2SO4,定容至100ml。

6、0.12 M草酸铵需要______克草酸铵,定容至100ml。

7、0.32 M葡萄糖需要______克葡萄糖,定容至100ml。

8、0.32 M甘油需要______克甘油(100%),定容至250 ml。

9、0.32 M乙醇需要______克无水乙醇,定容至250 ml。

10、0.32 M丙酮需要______克丙酮,定容至250 ml。

附2:表一在不同低渗溶液下溶血现象的调查编号试剂是否溶血时间1 10 ml 0.17 M NaCl + 1 ml稀释的鸡血2 10 ml 0.17 M NH4Cl + 1 ml稀释的鸡血3 10 ml 0.17 M NH4Ac + 1 ml稀释的鸡血4 10 ml 0.17 M NaNO3 + 1 ml稀释的鸡血5 10 ml 0.12 M Na2SO4 + 1 ml稀释的鸡血6 10 ml 0.12 M 草酸铵 + 1 ml稀释的鸡血7 10 ml 0.32 M 葡萄糖 + 1 ml稀释的鸡血8 10 ml 0.32 M 甘油 + 1 ml稀释的鸡血9 10 ml 0.32 M 乙醇 + 1 ml稀释的鸡血10 10 ml 0.32 M 丙酮+ 1 ml稀释的鸡血附3:溶血结果的判断(1)不溶血:液体分2层,上层浅黄色透明,下层红色不透明,镜检红细胞完好。

(2)不完全溶血:溶液混浊,上层变红色,镜检有部分红细胞破裂。

(3)完全溶血:液体变红而且透明,镜检发现细胞全成碎片。

附4:细胞膜内外物质交换示意图原始生命向细胞进化所获得的重要形态特征之一,是生命物质外面出现了一层膜性结构,即细胞膜。

细胞膜和细胞内膜系统总称为生物膜(biomembrane)。

细胞膜(cell membrane),又称原生质膜,是细胞结构中分隔细胞内、外不同介质和组成成分的界面。

其厚度通常为7~8nm,由脂类和蛋白质组成。

一般蛋白质占60%-80%,类脂占20%-40%,碳水化合物约占5%。

关于细胞膜的结构模型,流体镶嵌模型是目前被最广泛接受和认可的观点。

该模型由美国加州大学的辛格(S. J. Singer)和尼克森(G. L. Nicolson)于1972年提出。

该模型突出了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其结构特征是:生物膜的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其中磷脂分子的疏水性尾部相对,极性头部朝向水相。

蛋白质或嵌在脂双层表面,或嵌在其内部,或横跨整个脂双层,表现出分布的不对称性。

根据在膜上的位置不同,膜蛋白可分为两类:通过强疏水或亲水作用同膜脂牢固结合不易分开的,称为整合蛋白(integral protein)或内在蛋白;附着在膜表层,与膜结合比较疏松容易分离的,称为外周蛋白(peripheral protein)。

细胞膜的表面还有糖类分子,形成糖脂、糖蛋白。

因脂双层具有流动性,故蛋白质分子也可以在脂双层中横向移动;又因膜的内外表面上脂类和蛋白质的分布不均匀,反映了膜两侧的功能不同。

细胞膜是细胞与周围环境和细胞与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重要通道。

其最重要的特性是半透性,或称选择透过性,对进出入细胞的物质有很强的选择透过性。

这是细胞膜最基本的一种功能,如果丧失了这种功能,细胞就会死亡。

细胞膜的功能有:1)分隔形成细胞和细胞器,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环境,膜的面积大大增加,提高了发生在膜上的生物功能;2)屏障作用,膜两侧的水溶性物质不能自由通过;3)选择性物质运输,伴随着能量的传递;4)生物功能:激素作用、酶促反应、细胞识别、电子传递等;5)物质转运功能: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是通过细胞膜的转运功能实现的,其主要转运方式有四种,即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作用。

6)细胞膜的受体功能:受体是细胞识别和结合化学信息的特殊结构,其本质是蛋白质。

实验八细胞融合实验目的掌握细胞融合原理、应用PEG融合细胞的方法以及细胞融合率的计算。

实验用品1. 材料鸡红细胞2. 器材和仪器普通光学显微镜、普通低速离心机、恒温水浴箱、刻度离心管、试管、载玻片、盖玻片3. 试剂50%PEG(MW4,000)、Hanks液(pH7.4)、生理盐水实验内容一、原理细胞融合(Cell fusion),即在自然条件下或用人工方法(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胞合并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

人工诱导的细胞融合,在六十年代作为一门新兴技术而发展起来。

由于它不仅能产生同种细胞融合,也能产生种间细胞的融合,因此细胞融合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细胞融合的诱导物种类很多.常用的主要有灭活的仙台病毒(Sendai virus),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PEG)和电脉冲。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聚乙二醇,因为它易得、简便,且融合效果稳定。

PEG的促融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它可能引起细胞膜中磷脂的酰键及极性基团发生结构重排。

二、方法1. 取新鲜鸡血以0.85%生理盐水制成10%的悬液。

2. 称取0.5克PEG(MW=4,000)放入试管内,在酒精灯上融化之,迅速加入0.5ml预热的37℃Hanks液混匀制成50%的PEG溶液。

放入37℃水浴中备用。

3. 取上述10%的鸡红细胞悬液1ml放入离心管中,沿离心管壁滴加50%PEG溶液,边加边晃动试管使之混匀,37℃水浴20min。

4. 取出离心管,缓慢滴加9ml Hanks液以终止PEG的作用,800g离心3min,弃上清。

5. 用贴壁的液体重悬细胞,取一滴制成滴片,加盖片镜检。

结果:在高倍镜下可以看到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鸡红细胞膜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异核体细胞。

要注意辨别融合细胞与重叠的鸡红细胞。

三、融合率的计算在高倍镜下随机计数200个细胞(包括融合的与未融合的细胞),以融合细胞(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胞核的细胞)的细胞核数除以总细胞核数(包括融合与未融合的细胞核)即得出融合率。

公式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