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皮病中医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皮痹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皮痹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皮痹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检查项目: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阳性免疫球蛋白1gG、IgA、IgM、血沉、、皮肤活检、、心电图、
本病其西医学诊断称之为硬皮病,中医主要进行辨证论治即可明确,西医检查如下:
对硬皮病诊断有高度特异性的抗核抗体是抗拓扑异构酶Ⅰ抗体,最初叫做Scl-70抗体(70kD),识别核酶DNA拓扑异构酶Ⅰ。

出现于20%~40%的弥漫型硬皮病病人,被称作硬皮病的标记抗体,该抗体与弥漫性皮肤受累、肺间质性病变和其他内脏器官受累有关。

很少见于其他疾病,亦不与抗着丝点抗体同时出现。

抗ThRNP(ribonucleoprotein)抗体可出现于14%的局限型硬皮病。

抗PM-Sel抗体,以前称作抗PM-1抗体,可见于25%有局限型硬皮病与多发性肌炎重叠特征的病人。

抗U3RNP即抗原纤维素
(anti-fibrillarin)抗体对硬皮病的诊断也很特异,而且与骨骼肌、肠道受累以及肺动脉高压有关。

抗U1RNP可见于5%~10%的硬皮病病人以及95%~100%的有硬皮病特征的混合结缔组织病病人,抗SSA和(或)抗SSB抗体存在于有硬皮病与舍格伦综合征重叠的病人。

抗Sm 抗体和抗dsDNA抗体阴性,抗心磷脂抗体IgG型阴性或IgM型低滴度阳性。

30%可出现类风湿因子阳性,但效价较低,7%可出现狼疮细胞。

50%的病人可有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补体C3、C4降低。

免疫调节T 细胞检测发现:辅助T细胞(Th,CD4)数量增多,抑制T细胞(Ts,CD8)
数量减少。

体外测试淋巴细胞转化率下降。

中医辨证治疗硬皮病

中医辨证治疗硬皮病
常用成方:解毒活血汤、解毒清营汤。
(4)寒侵肌肤
治法:解肌散寒,宣肺通络。
处方:荆芥、防风、前胡、羌活、独活、枳壳、川芎、当归各9克,甘草、桔梗、生姜、薄荷、蝉衣各6克,乌梢蛇、茯苓各12克,黄芪、地龙各15克,全蝎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虚者加党参、熟地、白芍;有热象加银花、连翘、蒲公英;瘙痒加白藓皮、白蒺藜。
中医辨证治疗硬皮病
1、祛风通痹法:适用于硬皮病兼关节痛伴晨僵。风寒湿三气杂至,则壅闭经络,气血不行而为痹。有风寒湿入下焦经隧而为痹者,用辛温以宣通经气为主。用祛风散寒、温阳通痹之法治疗常获较好效果。
【方剂】蠲痹汤加减,药用黄芪、当归、放风、羌活、马前子等。
2、凉血解毒法:适用于局限性硬皮病发展期,症见皮损部位色泽潮红或暗红,按之焮热,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中医辨证为寒湿郁久化热生毒,或经络气血不通久瘀化热生毒,或热毒入血,燔灼局部脉络。治疗以凉血解毒,中病即止,以防耗损阳气阴精。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223例,基本治愈8例,显效96例,有效107例,无效7例,死亡5例,总有效率为94。6%。
常用成方: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
(2)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开腠散寒.
处方:肉桂9克,仙灵脾9克,桂枝6~9克,山药、白术、茯苓、当归、丹参、赤芍各12克,黄芪、党参各15克,路路通9克,陈皮6克,制川草乌各6克、炙甘草6克。
【方剂】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药用水牛角、生地、黄连、栀子、土茯苓等.
3、宽肠下气法:适用于硬皮病并发大肠、小肠病变,出现间歇性腹痛、腹胀、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发作等症状。机理为肠壁纤维化和平滑肌成片或弥漫性萎缩所致.中医认为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肠道以通为用,胃气不降,肠道泌别清浊、传化糟粕机能失常,所以治疗以宽肠下气为主,兼护胃气,以达邪祛正安,

辨证分型治疗硬皮病14例

辨证分型治疗硬皮病14例

粘连、减轻患者疼痛等作用。小针刀闭合松解可使局部建立新的 血液循环,通则不痛,同时又可将机械能转变为热能,使血管扩 张,血循环加快,局部炎性渗出物溶解,液化吸收和消散,使肌 腱腱鞘松解。改良后的针刀优点是刀锋较锐利,使用剥离平面较 宽,能更彻底松解肌腱纤维鞘内的粘连,刮除瘢痕,尤其是对掌 指关节有条索状、块状硬结者及屈指时有弹响者,疗效更明显, 拇指弹响声可随即消失。术后配合中药外洗以消肿止痛,舒筋活 络,促进血液循环。方中毛冬青、黄柏清热解毒、活血通脉为君 药,现代药理研究证实 ,两药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作用;
【参考文献】
4%5 4#5 赵辩 - 临床皮肤病学 4 6 5 - 第 & 版 - 南京:江苏科技出版 社,#$$%- !"# (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第 & 辑 4 8 5 - %77)- %7!-
* 编辑、校对:冯天保 ,
多囊卵巢综合征 * 9:;8 , 是因月经调节机制失常导致的一 种发病多因性、临床表现多态性的综合征。临床以功能性高雄 激素血症、持续不排卵和胰岛素抵抗为特征,主要表现为月经 稀发、闭经或不规则阴道出血、不孕、肥胖、多毛、子宫内膜 过度增生及恶变,以及双侧或单侧卵巢呈多囊性改变和某些激 素水平的改变等。笔者自 #$$) 年起,观察补肾活血法对多囊 卵巢综合征患者性激素的影响,结果报道如下。 (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共 &$ 例,均为无排卵患者,诊断标准参照《中 华妇产科学》 4 % 5 9:;8 相关诊断标 准。年龄 #) 3 &’ 岁,平均 * #’- & D #- + , 岁。临床表现:月经稀发、闭经、不孕,不孕年 限 * )- & D #- # , 年,痤疮、肥胖、多毛等;性激素:黄体 生 成 素 * <= , ? 卵泡刺激素 * @8= , E # ,或睾酮 * > , % #- #FGHI ? < ; C 超或腹腔镜检查提示多囊卵巢改变及卵巢无排卵现象;有 %$ 例 经 连 续 & 个 周 期 较 大 剂 量 克 罗 米 酚 * 每 天 %)$G2 , 共 ) 天 , 治疗无效。 $ 治疗方法 以补肾活血法治疗,月经周期第 ) 天起服补肾活血中药。 肾阴虚者治以六味地黄汤加减,处方:山茱萸 %$2,熟地黄、 山药、枸杞子、菟丝子、路路通各 %)2,牡丹皮、桃仁各 72, 地龙 %#2。肾阳虚者治以二仙汤加味,处方:仙茅、淫羊藿各 %$2,鹿角霜、菟丝子、桑寄生、当归、路路通、郁金各 %)2, 川芎 !2。每天 % 剂,水煎,早晚各服 % 次,连服 %+ 天。 【收稿日期】#$$! ( $) ( %!

硬皮病(系统性硬化症、皮痹、肌痹)

硬皮病(系统性硬化症、皮痹、肌痹)

硬皮病(系统性硬化症、皮痹、肌痹)硬皮病(系统性硬化症、皮痹、肌痹)进入>>>硬皮病专题硬皮病又称系统性硬化症。

硬皮病临床上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并累及心、肺、肾、消化道等内脏器官的结缔组织病。

各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50岁为硬皮病发病高峰。

女性硬皮病发病率约为男性的3-4倍。

硬皮病属于中医之“皮痹”、“肌痹”之范畴,硬皮病主要是由于素体阳气虚弱,津血不足,抗病能力低下,外被风寒诸邪浸淫肌肤,凝结腠理,痹阻不通,导致津液失布,气血耗伤,肌腠失养,脉络瘀阻,出现皮肤硬如皮革,萎缩,汗孔闭塞不通而有出汗障碍,汗毛脱落等症状。

皮痹日久不愈,发生内脏病变。

【病因病机】硬皮病病因、病机不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遗传:在硬皮病患者中,某些HLA-Ⅱ类抗原表达较常人明显增高。

2、化学品与药物:如聚氯乙烯,有机溶剂、硅、二氧化硅、环氧树脂、L色氨酸、博莱霉素、喷他佐辛等可诱发硬皮与内脏纤维化。

3、免疫异常:硬皮病存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常,在患者血清中可查到特异性抗Scl-70自身抗体。

说明硬皮病的发生与免疫紊乱密切相关。

4、结缔组织代谢异常:硬皮病特征性改变是胶原产生过多,皮肤中胶原含量明显增多。

5、细胞因子的作用:某些细胞因子参与本病的发病,如转化生长因子、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等。

6、血管异常:大多数硬皮病患者均表现有雷诺现象,病理学显示,小动脉和微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

【实验室检查】硬皮病可表现为贫乏,血尿,蛋白尿,管型尿,血沉增高,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

免设检查:ANA阳性率>90%,主要为斑点型和核仁型,约20%抗RNP抗体阳性,约50%-90%CREST患者抗着丝点抗体(ACA)阳性,(标记性抗体),20%-40%系统硬化病患者血清SCL-70抗体阳性,(标记性抗体),30%病例RF的性,周围血T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其中T辅助细胞增多,T抑制细胞减少。

中医多种疗法治疗局限性硬皮病患者临床研究_张晶

中医多种疗法治疗局限性硬皮病患者临床研究_张晶

局限性硬皮病是以局限性皮肤组织的纤维化、硬化,最后发生萎缩为特点的皮肤病。

祖国医学称之为“皮痹”。

目前该病病因不清,西医应用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等治疗,方法局限,效果不佳。

祖国医学中,可用于治疗该病的方法很多,但目前没有充分有力的数据说明。

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研究中医多种疗法如口服中药汤剂配合针灸拔罐和中药熏蒸治疗局限性硬皮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2009年3月—2010年12月本院门诊的局限性硬皮病患者。

60例患者中男18例,女32例;年龄16~61岁,平均35.6岁;病史5个月~4年,平均1.42年。

将入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3组:治疗1组、治疗2组、对照组。

1.2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入选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1],且中医辨病辨证属于“皮痹(风寒湿证和血瘀经脉证)”者均可入选。

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肝肾疾病者;②严重的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者;③妊娠期和哺乳期者;④伴有严重的病毒、结核杆菌等感染者;⑤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及依从性差者。

2 治疗方法治疗1组:口服中药汤剂+中药熏蒸+针灸拔罐;治疗2组:口服中药汤剂+中药熏蒸;对照组:口服维生素E+复发倍他米松注射液皮内注射。

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风寒湿证选方如下:独活15g,寄生15g,防风10g,细辛9g,苍术10g,白芷10g,川芎10g,杜仲10g,牛膝10g,秦艽10g,茯苓10g,桂心10g,当归10g,白芍10g,干地黄10g,人参10g,甘草10g;血瘀经脉证选方如下:桃仁10g,红花15g,生地15g,白芍15g,当归15g,川芎10g,血藤10g,桂枝10g,鬼见羽10g;熏蒸方:桂枝、桑枝、川椒、红花、血藤、透骨草、伸筋草各25g,水煎,每次100mL,隔日熏蒸1次;针灸取穴如下:大椎、气海、血海、足三里、肾俞、关元,日1次针刺,艾柱每穴3柱,日1次;拔罐取穴如下:采用刺络拔罐,大椎、血海、肾俞、气海,日1次。

中医药对硬皮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药对硬皮病的辨证施治

医药合璧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变硬为主要表现的结缔组织疾病,病因尚不明确。

一般认为,与自身免疫失调、内分泌紊乱、感染、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毛细血管镜检查发现,微循环也有较多障碍。

硬皮病在祖国医学中属皮痹范畴。

本病是以局部(手足多见)或全身皮肤硬化为主症的疾病,严重者可累及脏腑。

多由营卫不固,或肾阳衰微,阴寒风凝,以致风寒、阴寒之邪凝于皮肤腠理,滞于经络,内舍于脏腑所致。

在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内经》中就有皮痹的记载:“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

”指出了本病皮毛寒冷而不痛的症状。

在《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湿痹候》云:“风湿痹候之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酸痛。

”在这里将“皮肤顽厚”等变化的痹症称为风湿痹。

在宋代的《传信适用方》中也有“人发寒热不止,经数日后,四肢坚如石,以物击之似钟磬,日渐瘦恶”的记载,指出此病在发热之后,病情骤然加重,皮肤坚如石的临床特征。

在《素问·痹论》中说“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这里指出了本病是由于外邪搏于皮肤,痹阻不通,营卫行涩,血凝为患。

《诸病源候论》则把“皮肤顽厚”为特点的风湿痹的病因归之于血气虚而受风湿。

而在《普济方·诸痹门·皮痹附论》中则明确地把皮痹的病因归于风寒湿之气。

到了清代的沈金鳌则集诸家之说,对本病的病因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他说“麻木,风虚病,亦兼寒湿痰血病也……按之不和,掐之不觉,有如木之厚”。

不仅阐发了本病顽厚如木、麻木不仁的症状特点,而且综合了风、寒、湿、痰、血诸致病之因,对此病的认识更进了一步。

对于本病的治疗,在《医学入门·痹风》中对治疗的论述比较详细,提出“初起强硬作痛者,宜疏风豁痰;沉重者宜流湿行气;久病须分气血虚实痰瘀多少治之”等治疗原则。

硬皮病中医病因病机典型病例

硬皮病中医病因病机典型病例

硬皮病中医病因病机典型病例硬皮病是以皮肤及各系统胶原纤维硬化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进行性发展疾病,对患者危害严重,现代医学目前无确切有效疗法。

本病属中医学“皮痹”范畴,《素问·痹论》曰: “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 ; “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

中医重视人体自身抗病能力,强调早期治疗,防止病情发展和演变,因此,从中医学角度研究,对于防治本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现代医学对硬皮病的认识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生主要与微血管损伤、自身免疫异常、胶原合成异常有关。

硬皮病的组织病理改变为皮肤胶原纤维束肥厚硬化,真皮血管壁增厚,管腔缩小,甚至阻塞。

内脏损害主要为间质及血管壁的胶原纤维增生及硬化[1 ]。

硬皮病患者红细胞聚集、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液淤滞引起微循环障碍[2 ]。

微血管损伤诱导炎症和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刺激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导致大量胶原纤维在血管壁、皮肤和组织器官沉积[3 ]。

2 中医病因病机硬皮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四肢不温,指端青紫,皮肤硬化板结,萎缩,精神倦怠,抑郁,腰膝酸软无力,便溏,舌淡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脉沉细或涩。

合并内脏损害者可有呕吐、吞咽困难、咳喘痰多、呼吸困难等症状。

中医认为,硬皮病的病机是本虚标实,虚为心、脾、肾阳虚,实为气滞,痰浊、瘀血互结。

痰、瘀阻于络脉、肌肤、脏腑,致气血不能正常运行是病机关键,而虚、滞、痰、瘀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因素,痰、瘀是病理产物,虚、滞是痰、瘀形成的病理基础。

2. 1 虚2. 1. 1 肾阳虚温煦无力不能抗邪外出《素问·痹论》曰: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 《灵枢·五变》曰: “腠理疏而肉不坚者善病痹” 。

肾的温煦功能是血液不致因寒而瘀的重要保证,若命门火衰,则阳虚温煦鼓动无力,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末端及皮肤,血液运行无力而不畅。

中医内科硬皮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内科硬皮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硬皮病硬皮病是临床常见结缔组织疾病之一,以结缔组织的广泛性和弥漫性硬化为其特点。

本病主要累及皮肤、滑膜以及某些内脏。

根据病变累及的范围,通常将本病分为系统性和局限性两型。

根据硬皮病的临床表现,应隶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尤其与“皮痹”更为接近。

后期内脏受损,因累及的脏腑不同,可有各种相应的名称。

若内脏广泛受累,正气严重耗损,又可隶属“虚劳”、“虚损”范畴。

【诊断】1初期见手背、上睑发生原因不明的水肿和皮肤对称性弥漫性硬化,晚期可见皮肤硬化和手指屈曲性挛缩。

2 .肢端动脉挛缩现象,或指、趾端溃疡和瘢痕形成。

3 .多发性关节痛或关节炎。

4 .肺纤维化。

5 .食管下端扩张和收缩功能低下。

6 .前臂伸侧皮肤活组织检查显示本病特有的胶原纤维肿胀或纤维化,或血管壁显示上述类似的变化。

【治疗】一、辨证论治硬皮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

病初肢体疼痛,皮肤肿硬较明显,多为寒凝血瘀邪实为主;病久内脏受损,脾肾阳虚,气血不足,则多以本虚为主,治疗多以温补脾肾、散寒通络为原则。

气血亏虚者,佐以益气养血;阳虚及阴,肝肾不足者,又当补益肝肾。

1寒邪痹阻肢端部位皮肤发硬、色暗,手足冷感,遇寒尤甚,伴有骨节疼痛,无汗,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阳散寒,化瘀通络。

方药举例:阳和汤、当归四逆汤加减。

鹿角胶(怦化冲服)IOg,当归、白芍、熟地黄各12g,桂枝、麻黄各6g,细辛3g,白芥子6g,大枣5枚,甘草6g。

加减:寒邪偏盛者,加熟附子或制川乌IOgo阳虚明显者,加仙茅、仙灵脾各IOg7 .气血凝滞局部皮肤硬化,表面光滑发紧,不易捏起,日久硬化的皮肤变薄,肌肤甲错,舌质淡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治法:理气解郁,活血化瘀。

方药举例: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柴胡、薄荷各6g,当归、白芍、桃仁、红花、川苜、赤芍各IOg,茯苓、白术各12g。

加减:气滞明显者,加枳壳10g,青皮6g,香附10g。

血瘀较甚者,加丹参12g,苏木10g,乳香、没药各6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硬皮病
硬皮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皮肤水肿苍白或淡红,继之皮肤干燥、光滑、增厚、变硬、变薄、毛发脱落,指端及关节处易出现顽固性溃疡等为主要临床特征。

本病有局限性和系统性之分,前者局限于皮肤和肌肉损害,后者除此之外,尚累及内脏。

硬皮病发病年龄以20~50岁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局限性者预后良好,系统性者,一旦肺、心、肾受累,病情迅速恶化,预后较差。

硬皮病属中医的“肌痹”、“皮痹”等范畴。

【病因病理】
硬皮病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外因为感受风、寒、湿热等邪,致经脉痹阻,气血失常而为病。

病理变化为风寒或热毒等邪袭于肺卫,肺失宣散,营卫失和,气血运行不利,痹阻络脉,而见关节肌肉酸痛、皮肤发硬。

气为血帅,气郁则血滞;阳主温运,阳虚则寒凝,均可致血脉瘀凝,肌肤失荣,而见皮肤板硬如蜡。

邪恋日久,正气大亏,精血亏损,由表及里,累及五脏。

【诊断要点】
1.初期手背及上眼睑发生原因不明的水肿及对称的弥漫性硬化,晚期皮肤硬化和手指屈曲挛缩。

四肢末端多有雷诺现象,以及顽固性溃疡和瘢痕形成,多发性关节
痛和关节炎,或有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

2.前臂伸侧皮肤活检,可见胶原纤维肿胀或纤维化,血管壁也显示类似变化。

【辩证分型】
1.风寒痹络症状:恶寒微热,皮肤发硬,肌肉关节酸痛,或见咳嗽痰白。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证候分析:风寒袭表,营卫失和,则恶寒发热;
肺失宣肃测咳嗽痰白;邪痹络脉,气血不利,则皮肤发硬,肌肉关节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袭表,肺卫痹阻之征。

2.热毒郁络症状:发热,咳嗽,气促,肌肉关节疼痛、麻木,指趾端湿性或干性坏死。

舌红,苔黄燥或少苦,脉数。

证候分析:热毒侵袭,先入肺卫,肺气失宣,则发热、咳嗽、气促;邪郁肌络,热毒内迫,气血运行不利,则肌肉关节疼痛、麻木;邪入营血,热毒内迫,瘀热化腐测指趾端湿性或干性坏死;舌红,苔黄燥或少苔,脉数,均为热毒内郁,入营伤津之征。

3.气郁血瘀症状:面色黧黑,肌肤消瘦,皮肤板硬,张口吞咽困难。

舌紫黯,苔薄,脉细弦。

证候分析:气主血行汽郁则血瘀,肌络瘀阻,失于儒养,则见面色黧黑,肌肤消瘦,皮肤板硬;气主动,气机郁滞,则张口吞咽困难;舌紫黯,苔薄,脉细弦,均为气郁血瘀之征。

4.寒凝血瘀症状:畏寒肢冷,关节疼痛,肌肉发紧肿胀,木硬似蜡。

舌淡胖而黯,苔灰滑,脉沉细。

证候分析:阳气虚弱,寒凝经脉,血行瘀滞,则畏寒肢冷,关节疼痛,肌肉发紧肿胀;血瘀致虚,肌肤失荣,则术硬似蜡;舌淡胖而黯,苔灰滑,脉沉细,均为阳虚寒凝血瘀之征。

5.正虚邪恋症状:形瘦肢倦,心慌气短,头晕面白,肌肉疼痛,皮肤薄如硬纸片,肤色枯萎,脱发。

舌淡,苔薄,脉细弱。

证候分析:邪恋日久,正气大亏汽血两虚,五脏失养。

心主血,肺主气,心肺失养则面白、心慌气短;脾主肌肉,主四肢,肾主藏精,生髓充脑,脾肾失养,则形瘦肢倦,头晕脱发;因虚而瘀,皮肤肌肉长期失于气血濡养,则肌肉疼痛,皮肤薄如硬纸片,肤色枯萎;舌淡,苔薄,脉细弱,均为正气大亏,气血两虚之征。

【分型治疗】
1.肺卫痹阻治则:宣肺散寒、活血通络。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9克防风9克柴胡9克羌活9克独活9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前胡9克桔梗6克甘草3克随症加减:肌表疼痛无汗者,加麻黄9克、桂枝9克,以宣表发汗;关节疼痛明显者,加威灵仙15克、防己15克、透骨草15克、苏木9克,以加强散寒疏风,通络活血止痛之功。

2.热毒郁络治则:清热解毒、凉营通络。

方药:银翘散合清营汤加减。

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桔梗6克牛蒡子12克生地15克玄参12克
赤芍15克丹皮12克紫草15克地了草15克忍冬藤30克薏苡仁30克随症加减:咳嗽、痰黄者,加贝母9克、黄芩15克,以清热化痰;肌肉疼痛、僵直者,加桂枝6克、知母9克、当归9克、络石藤15克,以调和营卫,活血通络。

3.气郁血瘀治则: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川芎9克桃仁9克红花9克当归9克五灵脂9克(包)香附9克牛膝9克秦艽9克羌活9克地龙12克随症加减:肌肤消瘦者,加鸡血藤15克、黄芪30克,以助益气养血;血瘀发热者,加制大黄9克、丹皮9克,以化瘀清热。

4.寒凝血瘀治则:温阳散寒、通络化瘀。

方药:阳和汤加减。

当归9克炙麻黄9克熟地15克鹿角胶9克(烊入)白芥子9克炮姜6克肉桂3克(后下)红花9克随症加减:畏冷较甚,腰腿酸软者,加附片15克、杜仲12克,以温肾壮腰;便溏,苔腻者,去熟地,加苍术10克、薏苡仁30克,以健脾化湿;局部皮肤坚硬者,加醋鳖甲9克、昆布、海藻各15克,以软坚化瘀。

5.正虚邪恋治则: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方药:四君子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味。

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桃仁9克红花9克鸡血藤15克地龙9克随症加减;肌肉关节酸痛明显者,加秦艽15克、成灵仙15克、制乳香、制没药各6克,以祛风通络,
化瘀止痛。

【中成药】
1.全鹿丸每次6克,每日3次。

2.小活络丹;每次6克,每日3次。

3.十全大补丸每次1粒,每日3次。

【简便方】
黄芪30克、当归9克、桂枝9克、鸡血藤30克、鹿角片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适用于气血不足,阳虚血瘀型便皮病。

【其它疗法】
外治法:桂枝、川芎、苏木、红花、细辛、艾叶各20~45克,水煎,浸泡或熏洗患肢及手足,每次20~40分钟(保持药温)。

每日1~2次,1月1个疗程。

针灸疗法:取穴为四组。

①大椎、肾俞;②命门、脾俞;③气海、血海;④隔俞、肺俞。

以上四组轮流针刺,以补法为主,并可施艾灸。

每周3次。

穴位注射法:当归注射液2~4毫升,选以上一组穴位局部注射,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10天为1个疗程。

推拿法:采用按、压、摩、推、点、拨等手法,在四肢相关穴位推拿。

每日1次,30次为1个疗程。

手法有一定强度,以患者耐受为
度。

【注意事项】
1.硬皮病目前无特效疗法,应坚持长期的中医药治疗。

2.流产及顺产都会促使本病恶化,故应避免妊娠。

3.注意防寒,尤要避免冷水刺激,保持肢端体温。

4.积极去除感染病灶,防止劳累及剧烈精神刺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