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笔记
执业中药师考试中药鉴定学笔记完美打印

2.味极苦。
藻菌枳壳 吴茱萸 酸枣仁 小茴香 马钱子 牵牛子 栀子 槟榔 草果 豆蔻
1.蔷薇科植物。 2.呈倒卵形,略似花瓶状。内壁及瘦果均有淡黄色绒毛。 1.豆科植物。 2.嚼之有豆腥味。 1.豆科植物。 2.2 片子叶呈“S”形折曲并重叠。 1.豆科植物。 2.表面有细微网状皱纹。 1.芸香科酸橙的未成熟果实。 2.主产江西,习称“江枳壳” 。 1.芸香科植物。 2.略呈五角状扁球形。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 1.鼠李科植物。 2.扁圆形或便椭圆形,表面紫红或紫褐色。 1.伞形科植物。 2.为双悬果,背面有 5 条纵棱。有特异香气。 1.纽扣状圆板形。 2.密被灰棕或灰绿色绢状茸毛,有丝样光泽。味极苦。 1.旋花科植物。 2.橘瓣状,加水浸泡后种皮呈龟裂状,手捻有粘滑感。 1.茜草科植物。 2.有焦糖气,味微酸而苦。 1.棕榈科植物。 2.断面有棕白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 1.姜科植物。 2.具三钝棱,表面灰棕至红棕色,易纵向撕裂。 1.姜科植物。 2.表面有 3 条较深的槽纹。味辛凉略似樟脑。
2.堆置“发汗” 。 地黄 胡黄连 巴戟天 茜草 续断 天花粉 桔梗 党参 木香 白术 苍术 泽泻 香附 半夏 石菖蒲 川贝母 浙贝母 黄精 玉竹 土茯苓 麦冬 知母 1.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 2.主产河南。四大怀药之一。 1.玄参科植物胡黄连的根茎。 2.上端密被暗棕色鳞片状叶柄残基,木部有 4-10 个类白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环。 1.茜草科植物。 2.皮部横向断离露出木部。易与木部分离。 1.茜草科植物。 2.皮部易剥落,露出黄红色木部。久嚼刺舌。 1.主产四川。 2.堆置“发汗”至内部变绿色。 1.葫芦科植物瓜蒌的根。 2.富粉性。 1.皮部类白色,木部淡黄色, “金井玉栏” 。 2.味微甜后苦。 1.桔梗科植物。主产山西。 2.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称“狮子盘头” 。支根段落处有黑褐色胶状物。 1.菊科植物。 2.主产云南。 1.菊科植物。主产浙江。浙八味之一。 2.有散在的棕黄色点状油室。嚼之略带粘性。 1.菊科植物。分茅苍术和北苍术。 2.茅苍术断面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油室称 “朱砂点” 。 暴露稍久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称 “起霜” 。 1.主产于福建。 2.断面富粉性,有多数细孔。 1.莎草科植物莎草的根茎。 2.燎去毛须,沸水中略煮或蒸透。 1.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 2.类球形。断面富粉性。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1.天南星科植物。主产四川。 2.叶痕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 1.百合科植物的干燥鳞茎。分松贝、青贝、炉贝。 (主产四川、西藏、青海) 2.外层鳞叶 2 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习称“怀中抱月” 。 1.主产浙江。浙八味之一。 2.分飞“大贝”和“珠贝” 。 1.百合科植物。沸水中略烫或蒸至透心。 2.分为大黄精、鸡头黄精、姜形黄精。嚼之有粘性。 1.百合科植物。 2.断面角质样或显颗粒性。嚼之发粘。 1.百合科植物光叶菝契的根茎。 2.折断时有粉尘飞扬,以水湿润后有粘滑感。 1.百合科植物。 “杭麦冬”为浙八味之一。 2.纺锤形,中柱细小。 1.百合科植物。主产河北。
中药鉴定学笔记——考试重点

【来源】为萝摩科杠柳de干燥根皮
【性状】有特异的香气,味苦(奶油话梅香)
地骨皮
【来源】为茄科枸杞、宁夏枸杞de根皮
石斛
【来源】兰科金钗石斛、鼓槌石斛、流苏石斛de新鲜或干燥茎
铁皮石斛
【来源】 兰科 铁皮石斛de干燥茎
【采收加工】边加热边扭成螺旋形或弹簧状;或切成段 前者称“铁皮枫斗”,后者称“铁皮石斛”
皮类中药
桑白皮
【来源】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根皮
【性状】纤维性强,难折断,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粉尘飞扬
牡丹皮
【来源】毛茛科
【性状】射线呈放射状排列
槲寄生
【来源】桑寄科 槲寄生de干燥带叶茎枝
【性状】表面黄绿色、金黄色或黄棕色,节膨大;断面有放射状纹理,髓部常偏向一边
桑寄生槲寄生
茎灰褐色或红褐色茎黄绿色或黄棕色
不易脱节,质坚易脱节,质松
叶大而呈黄棕色(卵形或椭圆形)叶小而呈黄绿色至金黄色(披针形)
味微涩味微苦
大血藤 鸡血藤
根茎类中药
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根茎的区别
双 单
外表 有木栓层 无木栓层或薄
断面 形成层的环纹 内皮层的环纹
V.B . 环状排列 散布
髓 中央具髓 中央无髓
狗脊
【性状】表面残留金黄色茸毛;近边缘处有1条棕黄色隆起的木质部环纹
绵马贯众
【性状】表面密被叶柄残基及鳞片;断面有黄白色锥管束5~13个,环列
细辛
羌活
【来源】伞形科羌活、宽叶羌活的根茎及根
【性状】按药材形态:羌活:“蚕羌”、“竹节羌”
宽叶羌活:“大头羌”、“条羌”
川芎
【来源】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
【性状】呈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断面散有黄棕色小油点(油室);纵切片呈蝴蝶状,习称“蝴蝶片”
中药鉴定学笔记4

【化学成分】 三萜化合物和灵芝多糖
赤芝:
形如伞状,菌盖肾形、半圆形或近圆形,皮壳坚硬 黄褐色或红褐色,有光泽,具环状棱纹和辐射状皱纹
紫芝:
皮壳紫黑色,有漆样光泽。菌肉锈褐色。
茯苓
【来源】
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
【产地】
主产陕西和云南省。
【化学成分】 猪苓多糖有抗肿瘤作用
药材
呈条形、类圆形或扁块状,有的有分枝。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 ,皱缩 或有瘤状突起
呈长卵形滴乳状、类圆形颗粒或黏合成大小不等的不规贝 吐块状物
表面黄白色,半透明,被有黄白色粉末,久存则颜 色加深。
质脆,遇热软化。破碎面有玻璃样或蜡样光泽。具特异香 气,味微苦。
水试法
取药材与少量水共研,能形成白色或黄白色乳
状液。
火试法 本品燃烧时显油性,冒黑烟,有香气。
没药
【来源】
为橄榄科植物地丁树或哈地丁树树干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分
【来源】
广地龙 沪地龙
为环节动物门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通俗环毛蚓、 威廉环毛蚓或栉盲环毛蚓的干燥体。 参环毛蚓习称“广地龙”。 通俗环毛蚓、威廉环毛蚓或栉盲环毛蚓习称“沪地龙”。 背部棕褐色至紫灰色,腹部浅黄棕色; 第14~16环节为生殖带,习称“白颈”。气腥,味微咸 受精囊孔2对,位于7/8至8/9环节间一椭圆形突起上 受精囊孔3对,在6/7至8/9环节间
置火焰附近烘烤,杆上即显深红色。
青黛
【来源】
为爵床科植物马蓝、蓼科植物蓼蓝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叶或
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团块或颗粒。
【化学成分】
含靛蓝、靛玉红。 靛玉红治疗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有一定疗效 色氨酮是抗皮肤真菌的有效成分。
中药鉴定学笔记摘抄

中药鉴定学笔记摘抄中药鉴定学笔记摘抄1、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2、有罗盘纹的:商陆;3、加间苯三酚显红色或紫红色的细胞壁性质是木质化细胞壁;4、大黄刮去外皮忌用铁器5、甘草镇痉,抗溃疡的成分:黄酮类6、龙胆含有裂环环烯醚萜;穿心莲为二萜7、晒至六七成干,锤扁,切长段晒干的是巴戟天9、粉性物质多含有淀粉10、软紫草的产地:新疆11、木通入药部位:干燥藤茎12、为十字花科独行菜和播娘蒿的种子:葶苈子13、规定含量的麻黄碱14、具一个分支:二杠15、秦皮水浸碧蓝色荧光;16、白色环纹45-58个,黑白相间;金钱白花蛇17、表面黑褐色:乌梢蛇18、含有乳管和菊糖:桔梗;19、油细胞和淀粉粒的`:石菖蒲20、体丝状,似蜈蚣足:长松萝21、海金沙点燃产生爆鸣声及闪光;22、青黛火烧产生紫红色烟雾;23、脏器类:蛤-蟆油;24、黄褐色或棕褐色浓郁香气,味甘:当归25、以下矿物药的条痕色:朱砂:红色褐红色雄黄:浅橘红色赭石:棕红色或灰黑色自然铜:绿黑色或棕红色炉甘石:白色偶带膜质托叶鞘,蓝绿或蓝黑色:廖大青叶测定重金属及砷元素的方法是原子吸收光谱法黄连属于生物碱,黄芩属于黄酮黄连异喹啉类生物碱;洋金花莨菪碱类苦参:吡啶类麻黄:有机氨类除了品种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种质,栽培,产地,采收加工,贮藏,运输,中药鉴定学笔记。
产地加工的目的: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位,保证纯净,保证药材质量;降低消除毒性及刺激性,保证用药安全;有利于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化和国际化;有利于包装,运输,贮藏。
具有油室的有苍术、羌活、木香。
重金属元素有铅、镉、汞、铜毛茛科植物有:乌头、白芍、黄连水蛭的性状鉴别:扁平纺锤形,多数结节;黑褐色;质脆,断面胶质样;味腥(除仅有后吸盘),鉴定材料《中药鉴定学笔记》。
1、适用于有效成分含有淀粉、树胶、果胶、粘液质的提取方法是:浸渍法。
2、鉴定单一化合物纯度:高效液相色谱;3、生物碱的理化性质:碱性,络合成盐沉淀。
中药鉴定学笔记整理

中药鉴定学笔记整理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中药鉴定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药鉴定学是指依据中药的药材特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药效等特性,通过各种化学、生物及物理方法对中药进行鉴别、检验和评价的一门学科。
本文旨在对中药鉴定学的笔记进行整理,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中药的基本鉴定原则中药的基本鉴定原则是:形态鉴定、性状鉴定、组织构造鉴定、理化鉴定、化学成分分析、药理作用评价、药效学鉴定等。
1.形态鉴定形态鉴定是指对药材的整体外在形态、大小、颜色、气味、质地、断面、纹理、乌黑程度等特征进行观察和鉴别。
形态鉴定主要包括药材的性状、大小、颜色、纹理、乌黑程度等特征。
而颜色和气味的判断对于某些中药种类也是很重要的。
2.性状鉴定性状鉴定是指药材的各部分组织在现场或剖面切片中的形态特征鉴定。
药材的性状鉴定应该包括特征所包含量最多的部位,药材特征是首选部位,在其他部位无法鉴别时需要取药材中的次要部位。
3.组织构造鉴定组织构造鉴定是指对药材的细胞形态、细胞结构和细胞分布情况进行观察和鉴别。
目前,组织构造鉴定主要有形态比较与显微图像比较两种方法。
4.理化鉴定理化鉴定是指对药材的干燥程度、水分含量、灰分含量、酸碱度、抽提物含量等物理化学性质的测试,以鉴别药材的质量。
通常,可以使用烘干法、灰分含量法、滴定法、比色法等方法进行药材理化鉴定。
5.化学成分分析化学成分分析是鉴别和检验中药最常用的方法。
通常,通过色谱、质谱等技术,对药材中的有机化合物和生物活性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6.药理作用评价药理作用评价是通过实验证明中药药材对动物和人体的机能影响,以判断其药理作用和药效。
通常,药理作用评价主要包括对动物体征和传统常规测量的生化指标变化的观察。
7.药效学鉴定药效学鉴定是通过药效学实验研究,对中药的临床疗效进行验证,以证明其药效和安全性。
通常,药效学鉴定主要通过鉴定中药治疗特定疾病的效果和作用机制,确定药性和用量范围。
中药鉴定学课堂笔记

中药鉴定学课堂笔记中药鉴定学各论:植物类中药(Plant Medicine)根与根茎类中药、茎木类中药、皮类中药、叶类中药、花类中药、果实以及种子类中药、全草类中药、藻类中药、菌类中药、地衣类中药、树脂类中药、其他类中药动物类中药(Animal Medicine)矿物类中药(Mineral Medicine)第一章:植物类中药第一节:根与根茎类中药根:Root or Radix 植物学上一般用Radix根茎:Rhizoma or Rhigome根与根茎是植物两种不同的器官,具有不同的外形和结构第一部分:根类中药A、性状鉴定(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主要是区分“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外表是圆柱形或者是圆锥形顶端未根茎(俗称芦头)表面有木栓、皮孔、根痕等东西在上面、还有须根断面形成层呈现出环状面(木部的环状面大于皮部的环状面),放射状纹理中央无髓须根膨大成块状根表面无木栓、皮栓断面内皮层环状明显(中柱小于皮部),不呈放射状中央无髓表格1双子叶植物的横切面表格2单子叶植物的横断面根的异常结构:多环性同心环为维管束:牛膝、商陆附加维管束:何首乌木间木栓:黄芩,甘松根第二部分:根茎类中药根茎类中药指的是地下的茎或者地下的茎带着少许的根第二章:茎木类中药茎类中药:主要是指草本植物的茎作为药用部位。
包括藤茎、枝茎等木类中药:主要是指草本植物的形成层以内的木质部为用药部位。
鉴定的方法:形状、大小、表面、颜色、质地、折断面、气味等川木通主要的性状特征:1.主要是呈现出长柱型,略微扭曲2.表面有黄棕色或者黄褐色的表皮,有一些上下走向的沟沟纹3.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横切面特征:1.川木通的切片主要是斜切。
因为是横切不容易,木质类2.还有就是木质部有放射状的纹理3.髓补较小,有的成孔状大血藤形状特征:呈现出圆柱状,表面呈棕色、粗糙横断面的颜色是红褐色、如血色,车轮状鸡血藤钩藤:苏木:质密而沉,有微香气,红色沉香:。
中药鉴定学笔记整理[整理]
![中药鉴定学笔记整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9934f3f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39.png)
中药鉴定学第一篇总论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第三章中药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了解)第四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第五章中药的鉴定第六章中药的质量标准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品质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也是一门研究中药的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应用学科)2.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中成药。
3.中药鉴定学的任务:鉴定中药真伪和优劣——首要任务和基本任务继承和弘扬祖国药学遗产——历史任务研究和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战略性任务保护与开发中药资源——长期任务4.引起中药品种混乱的因素:(中药品种的鉴定,指中药来源或基原的鉴定,即“正本清源”。
是解决中药真实性和质量的首要任务。
)a.一药多源(贯众6科35种);b. 形态相似,而误采、误收、误种、误用(白花蛇舌草-水线草)c. 正品短缺,以假充真(三七);d. 地区用药习惯(大青叶);e. 人为制假(广藿香)5.影响中药质量下降的因素:(中药的质量鉴定,指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鉴定,是中药鉴定的基本任务。
)a. 野生与家种(牛膝)b. 道地与非道地(广藿香)c. 采收期、生长年限、加工方法(茵陈)d. 运输贮藏(细辛)e. 人为掺假或非药用部位(龙胆、柴胡)f. 提取过的残渣(丁香)6.中药新资源的开发途径:a. 利用民间药和民间秘方开发新药(穿心莲、沙棘)b. 从古本草中发掘(青蒿素)c. 根据亲缘关系开发同科属新药源(山麦冬)d. 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开发新药(麝香、灰毡毛忍冬)e. 药理与临床研究结合开发新药(展枝唐松草)f. 开发老药新用途(五味子)g. 扩大药用部位(忍冬叶)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1.本草:是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知识的著作。
书名成书年代作者主要特征载药种类《诗经》植物药约50种《山海经》百余种《神农本草经》东汉末年我国已知最早的药365种,上、中、学专著下三品排列《新修本草》唐李勣、苏敬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性质的本草850种《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唐慎微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1746种《神农本草经集注》梁陶弘景以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排列,始载火试法和对光透视法。
中药鉴定学笔记1

①二苯乙烯苷类化合物
②蒽醌类衍生物 ③卵磷脂
抗衰老、降血脂 心血管活性 免疫调节、保肝等活性
④鞣质
蓼科植物(二)何首 乌
性状鉴别
⑤铁、锌等元素含量较高 呈团块状或不规则纺锤形 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皱缩不平,有浅沟,质坚实 切断面浅黄棕色或浅红棕色,显粉性
(其它蓼科植物)虎杖
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型维管束环列, 形成云锦状花纹
草乌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的干燥块根
呈不规则长圆锥形,略弯曲,形如乌鸦头
一侧有一圆形或扁圆形不定根残基(习称“钉角”)
药材
表面灰褐色或黑棕褐色,皱缩,有纵皱纹、点状须 根痕和数个瘤状侧根
性状鉴别
质硬,断面灰白色或暗灰色,有裂隙,形成层环纹多角形 或类 圆形,髓部较大或中空
气微,味辛辣、麻舌
饮片
盐附子
个大、均匀的泥附子 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 再加食盐,继续浸泡
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
【采收加工】“泥附子”
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
黑顺片
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
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5cm的片,再用水浸漂 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 蒸至出现油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
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形成层 环纹呈多角形
气微,味辛辣、麻舌
制川乌:本品为不规则或长三角的片。表面黑褐色 或黄褐色,有灰棕色形成层环纹。体轻,质脆,断
面有光泽。气微,微有麻舌感
显微鉴别
横切面:木质部导管多列,径向或略呈“V”形排列
粉末:石细胞近无色或淡黄绿色,呈类长方形、类
方形、多角形
理化鉴别
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鉴定学笔记考试题型解析一、A型题(单选题)(最佳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例:.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药材取样法规定,对待检的一般药材1500件,应抽检的包件数是A. 65件B.60件C.55件D. 50件E.45件标准答案:C考试题型解析二、B型题(匹配题)( (配伍选择题)每道试题由A、B、C、D、E5个备选答案与2或2个以上题干组成,备选答案在前,题干在后,每个题干选择1个正确答案。
每个备选答案可以选用1次或1次以上,也可1次也不选用。
例:[52-54]A.五味子B.小茴香C.枳壳D.枸杞子E.山茱萸52.组织中有油细胞的药材是53.组织中有油室的药材是54.组织中有油管的药材是标准答案:A,C,B考试题型解析三、X型题(多选题)(多项选择题)每题的A、B、C、D、E5个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
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例:原植物属于菊科的药材有车前草 B.茵陈 C.青蒿 D.蒲公英 E.石斛标准答案:B, C, D总论第一单元中药鉴定学的含义和任务一、中药鉴定学的四大任务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2.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3.寻找和扩大新药源,合理利用药材资源4.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二、中药材品种混乱的主要原因1.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2.本草记载不详,传之有误3.地方用药习惯不同,一药多源情况较为普遍4.历史沿革中的品种变迁5. 有意掺伪作假,以假充真三、解决中药材品种混乱的途径实地调查,考证本草考查本草以外的地方志等资料规范名称,尽量做到一药一名以活性成分和药效学研究为基础,整理中药复杂品种四、影响中药质量的主要因素除品种外,还有:1.栽培2.产地3.采收加工4.贮藏运输5.人为掺入异物或混入非药用部位6.提取化学成分后再流入市场五、寻找和扩大新药源方法1.从民间的用药经验中寻找新药源,发展民间草药2.根据生物的亲缘关系,在同科属植物中找寻3.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寻找和扩大新药源4.以药理筛选结合临床疗效寻找和扩大新药源5.从古本草中寻找新药源6.根据植物生长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去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第二单元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采收和药材质量的关系中药材适宜采收期确定的主要依据:有效物质的含量和药用部分的产量,二者结合考虑如:槐花在花蕾期芦丁的含量最高可达28.0%甘草开花前期甘草酸(甘草甜素)最高为10.5%各类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各类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中药贮藏保管中发生的变质现象虫蛀:霉变:变色:走油: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风化:自燃:第三单元中药的鉴定中药鉴定的依据1.国家药品标准《中国药典》1953年(第一版),1963年(第二版),1985年以后每5年再版一次,至今到2010年(第九版)《部颁药品标准》2.地方药品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药材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药炮制规范药材和饮片性状鉴别名词术语大黄:星点;何首乌:云锦纹;商陆:罗盘纹牛膝、川牛膝:筋脉点;甘草、黄芪:菊花心黄连:过桥;黄芪、板蓝根、桔梗:金井玉栏防己、大血藤、北豆根:车轮纹;防风:蚯蚓头;人参:雁脖芦、枣核艼、珍珠须;三七:铜皮铁骨;白芷:疙瘩丁;党参:狮子盘头;川木香、党参:油头;茅苍术、羌活:朱砂点;松贝:怀中抱月;炉贝:虎皮斑;天麻:鹦哥嘴、红小辫、肚脐眼;槟榔:大理石样花纹款冬花:连三朵(火炬头);地龙:白颈;珍珠:结构环、荧光环;海马:马头蛇尾瓦楞身;蕲蛇:翘鼻头、方胜纹、连珠斑、佛指甲;麝香:当门子、银皮(云皮);鹿茸:大挺、门庄;牛黄:乌金衣、挂甲;羚羊角:血丝、骨塞、通天眼;赭石:钉头形容药材质地的术语质轻而松、断面多裂隙,谓之“松泡”;富含淀粉,折断时有粉尘散落,谓之“粉性”;质地柔软,含油而润泽,谓之“油润”;质地坚硬,断面半透明状或有光泽,谓之“角质”显微鉴定常用的制片方法①切片:横切片、纵切片、三维切片(木类须观察横切、径向纵切及切向纵切)。
②解离组织片:如需观察细胞的完整形态,尤其是纤维、导管、石细胞等细胞彼此不易分离的组织,需利用化学试剂使组织中各细胞之间的细胞间质溶解,使细胞分离。
可用氢氧化钾法、硝铬酸法或氯酸钾法。
③表面制片:鉴定叶、花、果实、种子、全草等类药材,可制成表面片,观察各部位的表皮特征。
④粉末制片:⑤矿物药制片:细胞内含物的鉴定一般用甘油醋酸试液或蒸馏水装片观察淀粉粒,可同时利用偏光显微镜观察未糊化淀粉粒的偏光现象;用水合氯醛液装片、不加热或用75%乙醇装片可立即观察菊糖,用水合氯醛液装片、若加热透化可溶解淀粉粒、蛋白质、叶绿体、树脂、挥发油等,并使已收缩的细胞膨胀,细胞组织清楚,草酸钙晶体特征显著。
淀粉粒加碘试液显蓝色或紫色;糊粉粒加碘试液,显棕色或黄棕色,加硝酸汞试液显砖红色;菊糖可用水合氯醛液装片不加热立即观察,加10%α-奈酚乙醇溶液,再加硫酸显紫红色并溶解。
草酸钙结晶加入硫酸溶液逐渐溶解,并析出针状结晶;碳酸钙结晶加入稀盐酸溶解,同时有气泡产生;硅质加硫酸不溶解。
黏液细胞遇钌红试液显红色。
脂肪油、挥发油或树脂加苏丹Ⅲ试液呈橘红色、红色或紫红色。
细胞壁性质的检查木质化细胞壁加间苯三酚试液1~2滴,稍放置,加盐酸l滴,显红色或紫红色。
木栓化或角质化细胞壁遇苏丹Ⅲ试液,稍放置或微热,呈橘红色至红色。
纤维素细胞壁遇氯化锌碘试液或先加碘试液再加硫酸溶液显蓝色或紫色。
硅质化细胞壁遇硫酸无变化。
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与药材鉴定相关内容简介《中国药典》由一部、二部、三部及其增补本组成包括:凡例、正文和附录凡例:总则名称与编排对照品、对照药材、对照提取物、标准品精确度:称取:0.1g=0.06~0.14g; 2g=1.5~2.5g2.0g=1.95~2.05g; 2.00g=1.995~2.005g精密称定:精密至1/1000称定:精密至1/100精密量取:用移液管量取量取:用量筒量取约:不超过规定量的±10%(二)附录:1、药材和饮片取样法从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检定用样品,原则如下:①药材总包件数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②100~1000件,按5%取样;③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④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⑤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包件多的,每一包件的取样量一般按下列规定:①一般药材100~500g。
②粉末状药材25g。
③贵重药材5~10g。
将所取样品混合拌匀,即为总样品。
对个体较小的药材,应摊成正方形,依对角线划“×”字,使分为四等分,取用对角两分;再如上操作,反复数次至最后剩余的量足够完成所有必要的试验以及留样数为止,此为平均样品。
个体大的药材,可用其他适当方法取平均样品,平均样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实验所需用的3倍数,即1/3供实验室分析用,另1/3供复核用,其余1/3则为留样保存,保存期至少1年。
2、杂质检验法3、水分测定法第一法(烘干法):适用于不含或少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品第二法(甲苯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品第三法(减压干燥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贵重药品第四法(气相色谱法):灰分测定法浸出物测定法(三)《中国药典》药材质量标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1、名称2、来源3、性状4、鉴别5、检查6、浸出物7、含量测定8、炮制9、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禁忌、注意事项及贮藏各论第四单元根及根茎类中药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根性状的区别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根显微组织结构的区别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根茎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根茎显微组织结构的区别双子叶植物根与根茎性状、显微组织结构的区别单子叶植物根与根茎性状、显微组织结构的区别裸子植物根及茎1、来源:科名(同科植物)、药用部位、多来源药材2、产地:注意道地药材3、采收加工:4、性状:5、显微鉴别:6、理化鉴别:7、成分:大黄(Rhei Radix et Rhizoma )【产地】掌叶大黄与唐古特大黄主产北方,如甘肃、青海等地,习称北大黄,主要为栽培;药用大黄主产于南方,特别是四川,故称南大黄。
栽培或野生。
【性状】形状:呈圆柱形、卵圆形、段状等;颜色:棕褐色,去栓皮者外表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红白相间的网状纹理(又称锦纹)断面:显颗粒性,根茎髓部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无星点。
气味:气清香,味苦微涩,嚼之粘牙,沙粒感,唾液黄染。
【显微鉴别】[组织特征]根:无星点(异型维管束)根茎:髓部大,有星点。
星点:形成层呈环状,外为木质部,内为韧皮部,射线放射状。
1、草酸钙簇晶:大而多,棱角多短钝,2~125μm,最大可至190μm。
2、导管:多为网纹导管,大,故多为碎片。
【成分】游离蒽醌衍生物:抗菌成分大黄酸(rhein)、大黄素(emodin)、大黄酚(chrysophanol)、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等。
结合性蒽醌衍生物:泻下成分游离蒽醌类的葡萄糖苷或双蒽酮苷;番泻苷鞣质:收敛成分多用于身体上部出血的止血,也是继发便秘的原因第五单元茎木类中药定义茎类中药茎木类生药木类中药茎类中药指木本植物的茎以及少数草本植物的茎。
木类中药指木本植物茎的形成层以内各部分,一般木材可分为边材和心材两部分。
通称为木材。
边材:含水分较多,颜色较浅,主要起输导作用;心材:由于颜色较深,质地较致密,蓄积了较多的挥发油和树脂类物质,木类中药大多采用心材部分。
茎木类药材川木通:毛茛科藤茎苏木:豆科心材沉香:瑞香科含有树脂的心材通草:五加科茎髓小通草:旌节花科茎髓钩藤:茜草科带钩茎枝。
1、来源:科名(同科植物)、药用部位、多来源药材2、产地:注意进口药材3、性状:4、显微鉴别:5、理化鉴别:6、主成分:切向纵切面:①可见木射线细胞同型性,宽1~2列细胞,高4~20个细胞。
②导管为具缘纹孔,多为短节导管。
③纤维细长,有单纹孔。
④内函韧皮部细胞长方形。
径向纵切面:①木射线排列成横向带状,高4~20个细胞。
②纤维径向壁上有单纹孔,余同切向纵切面。
第六单元皮类中药1、来源:科名(同科植物)、多来源药材2、产地:注意道地药材3、采收加工:不同商品规格的不同加工方法4、性状:5、显微鉴别:6、理化鉴别:7、含量测定:8、成分:肉桂(C i n n a m o m i C o r t e x)【来源】为樟科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产地】广东、广西【显微鉴别】1. 木栓层:数列,最内层细胞外壁特厚;2. 皮层:散有石细胞、油细胞及粘液细胞。
3. 韧皮部:约占皮1/2厚度,中柱鞘部位有石细胞层,其外侧有纤维束存在;油细胞随处可见;粘液细胞亦较多。
4. 射线:宽1~2列,细胞内常散在多数细小针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