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 观后感

合集下载

《社交网络》观后感

《社交网络》观后感

《社交网络》观后感
《社交网络》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它讲述了Facebook 的创立故事以及其中涉及的复杂人际关系和法律纠纷。

以下是我的观后感:
1. 创新与成功:电影展示了马克·扎克伯格如何从一个哈佛学生变成全球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他的创新思维和对社交网络的敏锐洞察力使他成功地创建了Facebook。

这让我明白,创新和勇于尝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2. 人际关系与竞争:电影中描绘了马克与他的朋友们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在商业竞争中的激烈斗争。

这让我意识到,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处理好人际关系和竞争是非常重要的。

3. 法律与道德:电影中还涉及了Facebook 创立过程中的法律纠纷,如知识产权和股权问题。

这让我思考,在商业活动中,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础。

4. 个人成长:通过马克·扎克伯格的角色,我看到了一个年轻人在面对巨大成功和挑战时的成长过程。

他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学习、调整并最终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这让我明白,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和适应变化的过程。

《社交网络》是一部充满思考的电影,它展示了创新、人际关系、法律和道德等方面的重要性。

这部电影不仅让我对Facebook 的创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引发了我对人生、友情和成功的思考。

社交网络观后感

社交网络观后感

社交网络观后感社交网络观后感《社交网络》讲述了THE FACE 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故事。

一个天才的哈佛少年,机缘巧合下缔造了一个举世睹目的属于自己的网络帝国,可谓一举成名。

这样的故事发生在这个被网络所包围的世界中,并不仅仅是偶然。

影片虽然是记录社交网络的成功过程,却并没有对其成功的原因等做重点描述,但却更着重于刻画主角的性格特点,感情经历。

可以说,这样的角度给了我们的更多的思考和体验的空间。

当整个世界都处于网络的笼罩之中,在电影中,扎克伯克并不是个万人迷,而是个在现实中并不怎么受欢迎的人。

因此,与在现实交流局限和隔阂,让他更加投入与网络。

他同我们中的很多一样,都是网络人,有着对网络的沉迷和依赖;与此同时,他又拥有我们一般人所没有的才智和野心,一次偶然的恶作剧式的行为,便为我们建造了一座更加广阔而通畅的网络桥梁。

网络的发展,使得网络交流成为人们的主要交流方式之一,如问二十世什么发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相信许多人会回答是网络,网络已经改变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社交等方式。

网络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人们对网络交流的依赖,称为更多更加方便、有趣的网络交流方式出现的诱因,社交网络便也是其中之一。

最为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社交网络的出现,毋庸置疑吸引了更多人的眼球。

它创新的模式和强大功能,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途径,方便人们沟通;为曾经熟悉的、陌生的、远距离的、近距离的朋友、同学、同事等等,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在这上面你可以寻找感兴趣的人,了解他们最近的动态和情况,而时候不需要去询问,这是一个很方便的获取资讯的途径;你也可以通过各个圈子的交织,小学、中学、大学、家乡、工作等等,你可以找到各种与你相关、相似的人,扩大交往的范围。

这一切,都是现在的人们所需要的,因为,在这个时代中,当更多的人都沉浸于自己忙碌的世界,而无暇又无力去关心别人的状况、结识更多志趣相投的人的时候,社交网络的出现,便有了它独特的意义。

电影社交网络观后感200

电影社交网络观后感200

电影社交网络观后感200《社交网络》是一部由大卫·芬奇执导的电影,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创业历程和与合作伙伴之间的纷争。

在观影过程中,我对这部电影深受触动,不禁让我对当代社交网络和创业精神产生了许多思考。

电影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展开,通过扎克伯格和他的朋友们被起诉的法庭审判作为主线,穿插着回溯扎克伯格从大学时期开始创立Facebook的经历。

这种叙事手法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扎克伯格的心路历程和创业困惑。

影片开头,扎克伯格在大学时期为了个人目的而发起了一个名为Facemash的网站,通过对校园内的女生进行选美评分。

这一举动引发了舆论的不满和学校方面的批评。

但正是这个网站使他意识到了社交网络的巨大潜力。

他与好友埃迪·索伯林共同创立了一个更加高尚的社交平台——Facebook。

在创办Facebook的过程中,扎克伯格表现出了极强的创业精神和决心。

他不断寻找机会,开拓市场,吸引投资者。

他敢于冒险,不怕失败。

这种创业精神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在互联网行业还是其他行业,创新和创业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然而,随着Facebook的发展壮大,扎克伯格也逐渐面临了合作伙伴的纷争和诸多问题。

尤其是与他的朋友埃迪之间的关系日渐紧张。

影片中扎克伯格在一个飞机上向埃迪提出了驱逐他的提议,这一幕令人心生不安,也让我深思友情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与朋友、家人的交流几乎都离不开社交网络平台。

然而,社交网络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在电影中,Facebook的发展过程中涉及到隐私保护和信息泄露等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社交网络平台需要更加负责任地对待用户隐私,确保信息安全。

同时,用户也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过度依赖社交网络,合理使用。

在这部电影中,扎克伯格和他的团队通过不断努力,最终实现了Facebook的伟大梦想,并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社交网络观后感

社交网络观后感

社交网络观后感社交网络>观后感(一)The Social Network1.You're not an asshole,you're just trying so hard to be.我思考了很久,这句话到底是一个陈述还是一个讽刺。

马克绝不是一个卖友求荣,专门盗取他人创意的混蛋,从头至尾,他只是一个天才的程序员,一个SAT1600满分智商可能高达200总是能很快的发现事物本质的哈佛大学学生。

这看起来很酷,但是如果在他这么多优势的后面加一句‘他从来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之后,你会发现这将是灾难性的。

于是这个改变世界的Facebook建立的原因竟然是马克的女友的一句'You're an asshole',当然这绝对是一句气话,那时的马克还只是一只人畜无害的正太而已。

但是没想到这句话却成为了一个魔咒,就像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里面的主人公俄狄浦斯一样,成为了英雄却最后才发现自己弑父娶母。

少不更事的马克最后成为了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却背叛了他最好的朋友而且官司缠身。

但是我还是不认为他是一个混蛋,他只是单纯的想让Facebook变得更好,他选择了SEAN而不是爱德华多是因为SEAN在这方面确实很Awesome.他选择了50万的风投因为在当时的情况来看50万的风投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风投让他迅速成功了,也许爱德华多也能让他成功但是可能会慢点。

但是他并不知道风投会带来稀释股份的后果,他只是一个程序员而已,他不懂经济。

而恰恰这类事情应该是爱德华多来处理但是他却粗心大意。

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假如马克知道这一切,看到了隐藏的陷阱,他还会背叛他的朋友吗?事实是马克一直把爱德华多当成自己最好的朋友,而他说这话的时候却发现爱德华多早已离席并最终换来一句冷冷的'I was your only friend.'在社会价值方面,马克赚得满腹盆溢,Facebook成为全球最大的sns,注册用户超过5亿,Facebook直接改变了我们的交流习惯,这些东西足以将马克载入史册,但是在个人价值方面,马克却输得一塌糊涂,除了钱还是钱,没有一个朋友。

《社交网络》观后感

《社交网络》观后感

《社交网络》观后感电影《社交网络》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故事。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科技和互联网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友谊和欲望的电影。

通过对马克·扎克伯格的塑造和Facebook的发展过程的描绘,电影深入探讨了当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科技对社交关系的影响。

电影以马克·扎克伯格和他的朋友爱德华多·塞弗林的友谊为起点,讲述了他们如何一起创造了Facebook这个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平台。

然而,随着Facebook的迅速发展,马克·扎克伯格逐渐变得冷漠和自私,他为了成功不择手段,伤害了许多曾经信任他的人。

电影通过马克·扎克伯格和他的朋友们之间的纠纷和对抗,展现了权力、财富和成功对人性的腐蚀作用。

马克·扎克伯格这个角色的塑造非常精彩。

他聪明、自信,但也孤傲和自私。

他追求成功的欲望让他失去了对他人感情的关注,他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成就。

他对待他的朋友和合作伙伴的方式让人不禁思考,成功是否真的值得这样去追求。

电影通过马克·扎克伯格的形象,引发了观众对成功与道德之间的冲突的思考。

电影中还揭示了现代科技对社交关系的影响。

Facebook作为一个社交网络平台,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连接的机会。

然而,电影也展示了Facebook对人们社交关系的破坏性影响。

人们越来越依赖虚拟社交网络,而忽视了真实的人际交往。

电影中的马克·扎克伯格和他的朋友们的关系逐渐疏远,他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都变得冷漠和表面化。

这让观众深思,科技的进步是否真的让我们更加接近彼此,还是让我们越来越孤独和疏离。

除了对人性和科技的探讨外,电影还展现了创业的困难和挑战。

马克·扎克伯格和他的朋友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竞争,他们不得不面对来自同行和投资者的种种困扰。

电影中的创业过程让观众感受到了创业者的辛苦和付出,也让观众对创业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电影社交网络观后感影评

电影社交网络观后感影评

电影社交网络观后感影评01早有朋友向我安利过此片,迟迟没有看。

Facebook也早有耳闻,却从没有翻墙登过。

在2018,我才看了这部《社交网络》,那些关于网络的点子在如今这个时代都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影片的节奏足以将我带回到那些灵感迸发的时刻,让我沉浸其中。

起初,我以为这部片子会像《中国合伙人》一样,是一个关于梦想和奋斗的励志故事。

啊哈,实则不然,该片讲述了几个年轻人血气方刚的青春,在这其中,每个人都能找到共鸣。

无论是马克和他的女朋友、马克和爱德华,或是马克和肖恩,这几组关系都非常典型,而我们也有过和马克类似的经历。

我们在滔滔不绝中自夸,殊不知对方早已反感自己居高临下的态度;我们和新朋友产生共鸣,却让老朋友感到不适;我们在奋斗中一步步迈向成功,却潜移默化背离了友谊。

我曾与一位好朋友分道扬镳,双方都闹得很不愉快,事后看到他转发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和好朋友渐行渐远是怎样的感受》,再然后,就再也看不到他的任何动态了。

和好朋友渐行渐远究竟是怎样的感受呢?人所做的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对很多人来说,也许是因为自身有所追求,但很多时候,我们做得很多事情是为了在他人面前显摆,如果世界上只剩自己一个人,那么这一切就毫无意义了。

一个人再能折腾,也得折腾出个劲才成,折腾了半天没人理你,那和躺床上自己做梦有何区别?要是没有他人存在,我压根就懒得折腾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每次我回家,妈妈会准备丰盛的饭菜,但如果只有她一人在家,她随手抓点杂粮塞肚里填填就完事了。

喜悦是要分享的,联机游戏总比单机游戏玩着爽,就算玩的是单机游戏,玩完后向他人发表一番感想会更舒服。

我们是群居动物,和他人互动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与他人产生共鸣令我们心生慰藉。

每一个孤僻的人,都不希望自己是孤独的。

在和好朋友闹掰后,我的高中老师告诉我,优秀的人是孤独的。

听到这句话后我没有感到丝毫安慰,我甚至觉得“优秀”是种罪恶,我从没如此恨过这个词,我宁可希望一无所有,但我不想孤独。

《社交网络》观后感(5篇)

《社交网络》观后感(5篇)

《社交网络》观后感(5篇)刚刚看完电影《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有关Facebook 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如何展开其创始Facebook 的故事。

其实对于大多我们国内的网民来讲,可能对于Facebook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互动性网络社交平台,因为大多数的我们是无法正常登陆该平台的,所以对于我而言,它其实只是个名称罢了,对于它其实的使用或者说是实际上的接触基本为“0”。

但同时也要感谢有我们“伟大”的山寨技术,我们其实也是在或多或少地使用着与Facebook 相类似的一些平台,如“开心网”、“人人网”之类。

其实,我不想再说什么抄袭,盗版,无创新精神之类的评论了。

单单就这部电影而言,内容可以用简单来形容了。

但对我的效果却是激发了我想上网表达点什么意愿。

当然,近些天来,我确实也希望在网上发表点什么的想法。

可是,总是找不到想要写些什么的感觉,或者说是动力。

于是,终究是浸泡在懒惰之中。

终于,在看完《社交网络》后下定决心表达一下。

正如电影中那个最终逼迫Mark去做那个Facemash的女友所说的一样:网络上的东西是用来表达的,它存在那里了就说明无法收回来了。

所以才有“大小恋”中的男女主角双双携手退出微博,也有QQ 艰难决定后所遭到的耻笑。

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平台,就好像中学时代的男生希望能占据某个篮球场,挥洒汗水来吸引女生一样。

这个平台其实就是来展示我们的,多少次,可能对于某些事情的羞于表达,或者仅仅是懒的表述,让机会一次又一次的从我们身边流失。

最终,如何让别人能够真实的了解到我们呢?什么样的人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挚友,或者什么人又是我们需要避而远之的。

单单是通过网络上的文字就可以将其定性么?那好,想问韩寒是什么样的人,徐静蕾是什么样的人,姚晨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会希望能在真实的生活中与当推心置腹的朋友么?或者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我们打心眼里面厌恶他们。

《社交网络》观后感

《社交网络》观后感

电影名:《社交网络》观后感说起来,看完《社交网络》这部电影,我整个人都像是被代码裹挟着,高速运转的大脑停不下来。

它讲述了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从哈佛学生到亿万富翁的传奇故事,但又不仅仅是简单的成功学鸡汤。

导演是大卫·芬奇,主演有杰西·艾森伯格,安德鲁·加菲尔德等等,卡司强大。

电影类型算是传记片吧,不过更像是一部节奏紧张的惊悚片。

电影大致讲了扎克伯格怎么一步步建立Facebook,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纠纷和官司。

不过放心,我不会剧透关键情节,毕竟亲眼见证“代码改变世界”的震撼才过瘾。

扎克伯格这个角色,怎么说呢,天才又孤独,像一颗高速旋转的陀螺,停不下来也融入不了周围的世界。

他追求效率,追求创新,但似乎忽略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和情感。

他最好的朋友爱德华多·萨维林,被他一步步边缘化,这其中的对错,还真是让人唏嘘。

电影的主题,我觉得是关于“连接”的悖论。

Facebook连接了全世界,却让扎克伯格自己越来越孤立。

这就像一个巨大的玩笑,让人不禁思考,科技进步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让人们更紧密,还是更疏远?不得不夸一下电影的画面和配乐,简直绝了!快速剪辑和紧张的配乐,完美地展现了互联网时代快节奏的氛围。

就像代码一行行敲出来,网站一步步搭建起来,让人目不转睛。

电影的节奏太快了,信息量巨大,可能需要二刷才能完全消化。

我印象最深的是扎克伯格在法庭上的陈述,那种无奈和孤独,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他创造了一个连接世界的帝国,却失去了身边最珍贵的东西。

这就像一个巨大的讽刺,让人回味无穷。

如果要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这部电影,我觉得它就像一杯浓缩咖啡,苦涩又刺激,让人回味无穷。

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光怪陆离。

《社交网络》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特别是对互联网和科技感兴趣的朋友。

它会让你思考,会让你震撼,也会让你对这个时代有更深刻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做偏执的天才,只做“健全”普通人
——影片《社交网络》观后感这部电影我看了两遍,事实上并不是因为我认为他如何精彩而吸引我看了两遍,只是看过一遍后,我实在写不出一篇1000字的观后感。

也就是说,初次看完,我并没有体会到老师所说的震撼。

由于第二遍看完该片事先对该片的风格没有任何了解,在看第一遍的时候甚至有点跟不上影片的快节奏,很多细节的地方都没有弄清楚。

心里总有一些“奥斯卡电影也不过如此”念头,另外,对该片有一些初步的感受:
第一,就直观视觉体验来说,作为获得三项奥斯卡奖的电影,该片算得上是能够给人“精彩”的感觉,快速的台词,交错的情节,精雕细琢的细节,到位的表演,包括片中外形年轻靓丽的男男女女,似乎都在提醒观众:这是一部很“cool”的电影。

第二,通常类似该片的传记类影片都会让人着迷于主人公让人惊叹的成功之路;但是在这部影片中,最吸引我的并不是马克怎样成功的部分,也许是因为这已经是一个广为人知的真实传奇。

更主要的是,我也并不认为影片的主题在于此,而具体是什么,我头脑中也只有模糊的概念。

第三,当我看到影片的最后,主人公马克一遍又一遍的刷新艾瑞卡的FACEBOOK主页,我脑子里蹦出的第一句话是:艾瑞卡说的没错,马克就是一个混蛋。

当我第二遍看完此片,则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前面已经说过,我认为影片的主题并不在于向人们宣扬主人公的成功之路,像诸多的励志片一样去塑造一个传奇的奋斗英雄,也就是说,该片并不是一部励志影片。

不同的人对影片的主题可能都有自己的理解,我也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考虑:比如主人公对于梦想的坚持和执着,以及他的天才和远见;比如主人公的在利益(或许应该是事业和理想)和友情之间的挣扎选择。

其中我偏向于认同后者。

在马克的创建FACEBOOK的过程中,多次与其“挚交好友”爱德华多发生分歧,以至于一些严重的冲突,但是马克都毫不犹豫的坚持了自己的意见。

当然,事实证明马克是正确的。

在诸多的冲突中,马克也并不是毫不顾忌他们的朋友情谊,在他把爱德华多的大名写在网站首页,当他对爱德华多说“I need my CFO”,我愿意相信他并不是出于虚伪。

然而他独自前往加州,和西恩·帕克合作,都没有与他的CFO商量过,把他“落在了后面”;
尽管他也认为西恩对爱德华多冻结账户的报复太“过分”,但是他并没有反对和阻止,甚至面对爱德华多的愤怒,他显得尖刻而无情。

在马克与好友的冲突中,马克常常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但这不能说明他不珍惜他们的友情,相反的,观众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

该片不是励志片,主人公马克也不是英雄,如我前文所讲,他甚至就是艾瑞口中的“asshole”。

如此一来,这个形象反而显得更加真实、有血有肉了。

天才常常表现出某些方面的偏执,并且和普通人一样,他们也存在着某些方面的缺陷。

马克的缺陷,首先体现在他总是不能用恰当的方式处理他的人际关系,在不经意间,那些尖刻的语言就从他的嘴里蹦出来,即使那并不是他的本意。

所以和他相处的人会觉得太累,这也是女友离他而去的原因;同时他也不善于道歉,面对爱德华多失望愤怒的脸,他能做的是让他更加伤心愤怒。

这也就是他为什么始终孤单,没有女友,最后也失去了“唯一的朋友”。

另外,马克似乎在道德上都是有着缺陷的,且不说他是不是真的盗用了双胞胎兄弟的创意,马克没有履行与他们合作的承诺明显是有失诚信的,而且他也没有告诉她的好友爱德华多他所接受的委托。

在看到FACEBOOK上线时,双胞胎兄弟那种被欺骗感和愤怒感是完全在清理之中的,当然,其中也有马克所表述的原因:“他们不是因我窃取知识产权而告我,他们告我是因为他们人生中第一次事情没有按照他们想象的那样发展。

”马克没有阻止西恩对爱德华多“过分”的报复(删除主页上爱德华多创办人之一的身份,将其股份稀释至原来的十分之一)并且冷言相向,也是十分“过分”甚至残酷的。

当然,在他偏执于自己的事业和理想的时候,或许就顾不得那么许多了。

可以说,在现实中,马克在社交上是笨拙甚至失败的,也许在很多人的眼中,这个计算机很牛的家伙,是个自负的混蛋。

然而,上帝关掉了这扇门,为他打开了另外一扇窗。

在网络世界,他成为了社交的主宰,他创造了新的社交方式。

在社交网络这个“俱乐部”中,他是主席,决定着游戏规则。

在片中可以多次看到马克在现实中受到刺激和启发而激发了他关于FACEBOOK的灵感。

在现实生活中他谈不上有什么社交技巧,然而他却能洞察出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的相似和互补,这种“犀利”不能不说是一种天分。

在影片的最后,马克接受了女律师关于同意赔偿的建议,而且向艾瑞卡发出了“好友申请”,我们知道他理解了女律师的话:“你不是一个混蛋,你只是太努力地去做一个混蛋”;也知道他决定不再做一个混蛋。

无论如何,让我们祝福这个“自负的混蛋”通过艾瑞卡——包括爱德华多和其他人——的“好友认证”,从此不仅是社交网络中的王者,也是现实生活中心智健全的普通人。

最后,从影片中梦幻般的成功之路醒来,不少人会开始感叹自己生活的平凡普通。

然而,像马克那样的“天才”是十分少见的,他的天赋才能已经很“稀有”,最后的成功更是需要各方因素各种机遇,显然,他的经历是不能复制的。

我们的问题在于怎样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天赋。

我理解和佩服他,但是我并不崇拜和羡慕他,我也不认为他可以被称为“成功”的榜样,毕竟,用名气和财富衡量成功显得过于狭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