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切片及定向包埋技术
包埋操作方法有哪些

包埋操作方法有哪些包埋是在组织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技术,用于将动植物组织固定、脱水、浸渍、定位并嵌入透明的固定剂中,使其能够被切片以用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中的观察。
下面将详细介绍包埋的操作方法:1. 组织固定组织固定是包埋的第一步,目的是使组织细胞保持形态结构和生物学活性。
常用的固定剂包括乙醛、福尔马林、巴尔氏液等。
固定剂会在组织中形成交联,稳定细胞膜和细胞器的结构。
2. 脱水脱水是将组织中的水分逐渐替换为有机溶剂的过程,常用的有机溶剂有乙醇和二甲苯等。
脱水的目的是使组织与包埋材料完全兼容,防止组织在固化的过程中发生收缩或破坏。
3. 浸渍浸渍是将脱水的组织逐渐浸渍入包埋材料中的过程。
常用的包埋材料有石蜡、聚乙二醇、麦克威尔材料等。
浸渍的目的是使组织能够在切片时保持形态并提供结构支持。
4. 定位定位是将浸渍后的组织放置在特定位置的过程,通常是利用包埋模具将组织固定在特定位置。
定位的目的是使组织能够在切片时保持一定的方向和位置。
5. 包埋包埋是将定位好的组织放置在包埋模具中,然后用包埋材料填充模具。
填充材料需要通过加热使其变硬,形成固态支撑组织的块状物。
在包埋过程中,需要注意块状物的形状和大小,以便于后续的切片操作。
6. 固化固化是将包埋后的组织块进行加热处理,使包埋材料变硬并固定组织形状。
常用的固化方法有常温固化和加热固化两种。
固化的时间和温度取决于使用的包埋材料和所需硬度。
7. 切片切片是将固化后的包埋组织块用切片机切成薄片,常见的厚度为3-10微米。
切片时需要注意刀片的选择和切片机的调节,以获得高质量的切片。
8. 染色切片后的组织可进行染色以增加对细胞和组织结构的观察。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核染色、酶染色、免疫染色等。
总结:包埋操作的过程需要经历组织固定、脱水、浸渍、定位、包埋、固化、切片和染色等多个步骤。
每个步骤都需要经验和技巧,并且要严格控制时间和温度,以保证包埋组织的质量和可观察性。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包埋操作方法,才能获得高质量的切片并进行准确的组织学研究。
包埋的技术流程

包埋的技术流程
包埋是组织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其主要目的是将组织标本固定在特定位置,方便切片和染色,以便于观察细胞结构、形态和组织结构等。
下面是包埋的技术流程。
1. 预处理组织标本。
将新鲜组织标本收集后,首先要用理化方法杀死组织中的细胞,并使细胞内部的结构保持在最佳状态。
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等。
2. 嵌入组织标本。
将固定好的组织标本用其他化学和物理方法处理后,将其放置在一段预先制备好的塑料模具内,注入熔化的石蜡等物质,待其凝固后,即可形成包埋块。
3. 切制包埋切片。
使用组织切片机将包埋块切成薄片,通常厚度在4-6微米之间。
切片要求均匀,不得有气泡、碎屑等影响观察的因素。
4. 上色染色处理。
将切制好的薄片放置在染色盒内,加入相应的染色剂,待其染色后,可用显微镜观察其表观结构和组织形态等。
5. 封片和存储处理。
在包埋切片上涂上特定胶粘剂,放置于载玻片上,并覆盖一层玻璃片,待固化后,即可封存和存储。
以上是包埋技术的主要流程及注意事项,实践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包埋和切片技术在组织学中的应用

包埋和切片技术在组织学中的应用组织学是指研究组织的构成、结构、形态及其在机体内的分布、发生和功能等方面的学科。
在组织学的研究中,包埋和切片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一、包埋技术的应用包埋是将组织标本固定、加工、浸渍等一系列处理后,用蜡质或树脂等物质包覆起来的技术。
通过包埋处理后的组织标本可以进行“切片”以供显微镜下观察,是组织学中的必要步骤。
包埋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病理学方面,可以通过包埋处理后的标本,观察异常或病变的组织细胞,如肿瘤、炎症等。
在生物学方面,可以用包埋技术观察不同阶段的生物组织,如骨骼、器官、血管等,了解其组织结构和变化。
在昆虫学研究中,包埋技术也常用于昆虫解剖学研究,如观察内脏、神经系统等。
二、切片技术的应用切片是从包埋处理后的标本中切下的非常薄的组织薄片。
为了保证切片的质量,需要先对标本进行处理,以保证组织不会变形或出现空洞等问题。
切片技术非常精密,并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和经验。
切片技术在组织学中也应用广泛。
在医学中,通过切片技术,可以观察组织和细胞的特征和异常情况。
例如,在肿瘤科学中,病理学家可以使用切片技术来确定肿瘤是否恶性或良性,了解其类型和程度等。
在生物科学中,切片技术也常用来研究生物组织,如观察组织构成、细胞结构和形态以及细胞功能等。
三、包埋和切片技术的不足虽然包埋和切片技术在组织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两种技术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这种技术需要专业的训练和设备,因此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投入。
其次,在对组织标本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差,可能会导致标本变形或丢失。
此外,在进行切片的时候,需要确保切片的质量和精度,否则会影响进一步的研究结果。
四、结论包埋和切片技术是组织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手段。
通过这样的技术,研究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组织结构、功能及病变的情况。
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些技术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需要更深入地探究和发展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开展组织学的研究。
组织石蜡包埋和切片技术

组织石蜡包埋和切片技术组织石蜡包埋和切片技术包埋剂embedding agent在制作切片或超薄切片时,由于组织是柔软的,或局部的软硬不均,这样制作厚薄均匀的切片是困难的。
所以有必要用一定物质浸透组织内部,整个组织一样硬化,以利于切成薄片,这种物质叫做包埋剂。
一股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的切片,用石蜡、火棉胶、炭蜡、明胶等作包埋剂;电子显微镜则用环氧树脂、聚苯乙烯树脂、异丁烯树脂及水溶性树脂。
石蜡制片法是将材料经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后包埋在石蜡里面进行切片的方法。
此法适用范围,制片手段完备,能将材料切成极薄的片子(可切至2-8微米左右),并能制成连续的片子,这是其它制片法难以达到的,因此在光学显微镜的制片技术上它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除了一些经不住石蜡切片法中所应用的各种药剂处理的材料不能应用石蜡切片以外,一般的材料都可以用此法制片,但有制作时间较长,操作过程复杂以及材料易发硬或发脆等缺点。
该法多采用旋转式切片机进行切片。
石蜡制片操作程序如下:(一)材料的采集与分割采集材料应根据制片的目的和要求而定,材料要有代表性,无病虫害或其它损伤,如要观察病理解剖,则要取病斑、病症部位。
采下的材料应立即放在标本箱或湿布包起来带回实验室进行分割固定(如有条件也可在试验地采集后进行分割固定)。
为使固定液能迅速的渗透材料,材料要进行分割。
分割时动作要迅速,以防材料萎蔫。
分割块的大小,宜小不宜大,一般不超过1cm3,分割后立即杀死固定。
(二)杀死与固定利用药剂迅速把细胞杀死,以保持材料本来的状态和结构。
常用的固定有F.A.A固定液、卡诺固定液等。
将固定液放在具塞小瓶中,投入材料,盖好瓶盖。
用F.A.A 固定液固定,时间至少24小时。
F.A.A固定液既是良好的固定剂,也是保存剂,因此材料可长期保存在固定液中备用。
卡诺固定液穿透力强,固定较小材料一般1~6小时即可,最多不超过24小时。
因卡诺固定液不能做保存剂,所以固定后要用95%、85%酒精浸洗,每级约20min.,然后保存在70%的酒精中备用。
包埋技术在生物组织切片中的应用

包埋技术在生物组织切片中的应用生物组织切片是研究生物学和医学的重要手段,而包埋技术是生物组织切片中不可或缺的步骤之一。
本文将介绍包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在生物组织切片中的应用。
一、包埋技术的基本原理包埋技术是一种将组织样本固定在蜡块中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将组织样本经过一系列处理步骤,最终得到可切割的蜡块。
整个过程需要精确控制各个步骤的时间和条件,以保证样本的完整性和可切性。
包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组织固定、脱水、浸透、包埋和切割。
首先,将组织样本固定在一定的处理液中,以避免组织的腐烂或改变。
然后,对样本进行脱水处理,使其从水中吸收到的液体转变为亲脂性的有机液体。
接着,将样本浸透于一系列逐步浓度的蜡液中,使其逐渐被蜡所替代。
最后,将样本放入定型模具中,加入熔化的蜡液中,使其与蜡完全溶合,形成坚硬的固体。
最后,通过显微镜等设备切割成薄片以供研究和观察。
二、包埋技术在生物组织切片中的应用包埋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组织切片中,为生物学和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下面分别介绍包埋技术在生物组织切片中的应用:1. 组织形态学研究组织形态学是研究组织结构和形态的学科。
通过包埋技术可以将组织样本制成薄片,通过染色等方法观察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分布等,从而了解其结构和功能。
比如通过组织切片,可以观察到神经元、心肌细胞、白细胞等的形态和数量,进而了解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疾病发生的机理。
2. 病理学诊断病理学是病变的形态和功能的研究和诊断学科。
通过包埋技术可以制作组织切片,通过染色和显微观察,可发现疾病的形态学改变和细胞学特征,从而确定病变类型和病变程度。
比如通过组织切片,可以确定肿瘤的类型、分级和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3. 遗传学研究包埋技术可以将组织样本制成薄片,通过染色等方法观察细胞的染色体结构和分布,从而了解基因的分布和遗传特征,为遗传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比如通过组织切片,可以观察到染色体的数目、形态和分布,进而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和疾病的遗传机制。
包埋技术及其在组织学中的应用

包埋技术及其在组织学中的应用包埋技术是现代组织学中的一项关键技术。
它是将组织样本置于蜡块中,使其成为可切割和染色的固体组织块。
这样的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研究动物和人类的组织结构、形态和生理功能。
包埋的基本步骤包埋技术的基本步骤包括:组织的采集、固定处理、脱水处理、清晰剂处理、浸渍蜡处理、包埋处理和切片染色等。
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包埋处理。
包埋处理是将固定好的组织样本从蜡的浸渍液中穿梭到蜡的渗透层,再被置于蜡的包埋层中。
通过这个过程,组织样本的水被逐渐取代,使组织样本硬化。
最终,组织样本可被切片,并通过染色方法来观察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
包埋技术不仅有利于组织样本的研究,还广泛应用于组织学、病理学、药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包埋技术在这些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组织学应用包埋技术对生物学和生物医学领域非常重要。
在组织学中,包埋技术可以用来制备生物组织和细胞样本玻片,以研究组织或细胞的结构和形态。
除了可以应用于常规的组织学研究外,包埋技术还可以帮助制备特定的组织标本,用于细胞生长分析、病理学分析和药物开发。
病理学应用包埋技术在病理学中也举足轻重。
它可以让组织医生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结构、血管、淋巴结以及其他重要的成分。
此外,包埋技术还可以制备出肝、肾等器官组织的标本,以用于真菌、细菌和病原体的检测。
药理学应用包埋技术在药理学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它可以让药物研究人员进行新的药物开发和治疗研究。
通过包埋技术可以制备出药物试验的标本,以研究药物对细胞和组织的影响。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药物研发人员选择最具有治疗效果的药物,而不必进行大规模人体试验。
生物医学工程应用包埋技术也可以应用于生物医学工程领域。
它可以用于制备生物材料和生物器件,如人造心脏瓣膜、血管替代物和组织工程材料等。
生物医学工程师可以使用包埋技术来制备三维生长和重构的生物材料,以模拟人体内部的结构和组织。
综上所述,包埋技术是现代组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
病理学中的组织切片技术

病理学中的组织切片技术病理学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研究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疾病变化及其发生、发展机制。
而组织切片技术是病理学中的基础操作,是为了观察和诊断疾病而必要的步骤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组织切片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一、组织切片技术的概述组织切片技术是指将人体组织切割成薄片并染色,以便于病理学家观察。
这项技术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改进,已经成为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组织切片技术可以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研究、诊断和治疗中。
二、组织切片技术的步骤组织切片技术的主要步骤包括取样、固定、脱水、包埋、切片和染色。
下面将对这些步骤进行详细的介绍:1. 取样组织切片的第一步是取样,即从人体组织中取出一小块,以便于后续的操作。
取样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情况会有所不同,比如在手术中取样,就需要根据病变的部位和特点来选择取样点,而在活检中取样,就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确定取样点。
2. 固定取样后,需要用一种方法把组织中的细胞和结构固定住,以便于后续处理。
目前常用的固定剂是福尔马林,它可以迅速把组织中的蛋白质交联,使其不易变性,从而保持组织形态的完整。
3. 脱水在固定后,需要将组织逐渐从水中转移到酒精、乙醇等脱水剂中,以便于把组织中的水去除,使其硬化。
这是组织切片的关键步骤之一,如果脱水不彻底,切出的组织切片会变形或破损。
4. 包埋将脱水的组织置于熔蜡中,使其被包覆在蜡中。
这么做可以保持组织的形态,并使其更易于切割。
5. 切片蜡包埋后,组织需要被切成薄片。
切片可以使用手工或自动切片机完成,手工切片需要技巧和经验,而自动切片机可以更好地保证切片的厚度和质量。
6. 染色切片完成后,需要对组织进行染色,以便于病理学家对其进行观察。
目前常用的染色剂有血液学染色剂、组织学染色剂以及免疫组化染色剂等。
三、组织切片技术的应用组织切片技术在病理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1. 诊断和治疗疾病组织切片技术是病理学家进行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动物组织的包埋切片染色及显微镜观察

动物组织的包埋切片染色及显微镜观察具体来说,动物组织的包埋、切片、染色及显微镜观察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组织准备:选择合适的动物组织样本,如皮肤、肌肉、肝脏等。
将组织样本取出并快速进行处理,这样可以避免组织的腐坏或细胞结构的破坏。
2.固定组织:将组织样本放入一种适当的固定剂中进行固定。
常用的固定剂包括福尔马林、布洛佐液等。
固定剂的选择取决于研究需求和组织类型。
3.组织包埋:将固定后的组织进行包埋,这样可以使组织成为一个坚硬的块,便于后续的切片。
常用的包埋剂包括蜡和冰。
4.切片:将包埋好的组织块用切片机切割成薄片,厚度通常为几微米至几十微米。
切片的厚度取决于研究需要和组织类型,较薄的切片适用于一些细胞结构的观察,较厚的切片适用于组织结构的观察。
5.染色:为了增强组织的对比度和细胞结构的可见度,需要对切片进行染色。
常用的染色剂有伊红、尼氏染色、嗜酸性染色等。
不同的染色剂能够染出不同部分的细胞结构,使其更容易被观察和分析。
6.显微镜观察:将染色好的切片放置在显微镜的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显微镜可以放大切片,并通过透射光或荧光来帮助观察者对细胞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
通过以上步骤,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到动物组织的细胞结构和组织结构,并进一步研究细胞或组织的功能。
这些观察结果可以提供有关动物生物学、疾病病理学和药物研发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总结起来,动物组织的包埋、切片、染色及显微镜观察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观察和研究动物的细胞和组织结构,并进一步了解其功能和相关的生物学过程。
它在生物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对动物组织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研究的手段和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切片及定向包埋技术谭夕东215123摘要:本文对淡水鱼类各组织的常规石蜡切片中常迂到的技术障碍进行了探讨性的研究。
经过多次反复试验总结出了多种有效方法,使各类组织切片都能得到满意的效果,同时减少了试剂的致毒作用和环境污染。
在此工作基础上提出了光镜—电镜的定向包埋技术,使光镜的局限性扩展到超微结构使微观与超微结构能有统一的认识。
关键词:淡水鱼类;脆化;松脆;稚鱼;卵黄囊随着淡水渔业的发展,人们对鱼类的研究也从宏观渐至微观。
但对于有些组织如成熟卵及卵黄囊很大的稚鱼等,经过苯、醇类作用后脆化不能切制成完整的片子。
但是在石蜡切片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历来都是用苯类(尤其是二甲苯)作为透明剂和石蜡的有机溶剂。
组织块经酒精脱水后,必须再用二甲苯作为中间媒介剂将酒精取代出来,然后才能进行透蜡。
否则,虽然水分除尽,但组织内部积蓄酒精,石蜡仍难透入。
同样,切片染色前和染色后,也需要用二甲苯脱腊和透明。
因此在整个制片过程中,不但要多次用二甲苯和酒精,而且组织块在其中浸渍时间难以掌握,久浸会使组织松脆,影响切片质量;时间不足又影响透蜡效果,我们采取了预先处理、补救方法及改变化学试剂等方法使较难切制的组织都能得到满意的片子。
另一方面,由于光镜的局限性及切片厚度的影响,在选择样本内容易使切片组织丧失。
直接制成电镜样本,有时由于切片大小,修块不准等多种原因,影响观察,而采用将样本首先精确定位的包埋技术,然后转制成电镜样本来进一步观察使微观与超微观结构能有统一的认识。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标本采自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实验埸。
分别取鲟鱼、鳟鱼、大白鱼的肝、鳃、卵等。
用Bouin氏液、Carnoy 氏液和10%甲醛固定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
切片厚度8µm, H-E染色,光学显微镜镜检,拍照。
1·2方法1·2·1补救方法 主要对于一些已经包埋好的但切片效果不好的组织块。
火棉胶(Ceuoidin)是三硝基纤维素的商品名,是由浓硝酸和浓硫酸作用于脱脂棉而成,易溶于酒精及乙醚的等量混和液体中,也可溶于丙酮及丁香油等。
利用其特点,采用了火棉胶补救法,在切制片中用毛笔在组织块表面上涂一薄层10%火棉胶使整片组织粘连一起,这样可以切制成完整的组织片子,稍停数秒钟待火棉胶干燥再切下一张,然后将胶面向上贴在载玻片上,染色时在脱腊前先将胶膜脱去,然后再进行常规的染色至封片。
1·2·2预先处理法 Blendrum氏技术对于已固定的小组织块的制片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组织从固定剂中取出,水洗后浸于4%碳酸水溶液内1~3d。
如组织太硬不论是切制迂到困难还是做先期的防护处理均可将蜡块浸泡在Mouirex内过夜次晨用常规方法切片,虽然蜡块切面有肥皂样硬度但对切片和染色皆十分优良。
1·2·3改良化学试剂 由于苯类使组织松脆影响切片质量,而且对人体有害。
参考有关资料我们用兼具脱水作用的透明剂松油醇(Terpineol)代替无水酒精与二甲苯制作石蜡切片,并以攸伯拉(Euparal)封片获得相当满意的结果,具体方法如下:松油醇,又名萜品醇,松节油透醇和松脂醇,分子式为C10H18O,是有三种异构体的混合物。
折光率为1·483~1·486。
它是一种无色粘稠液体,具有丁香味和甜味或樟脑味,能与醇和醚相混溶,难溶于水,也可溶解石蜡。
攸伯拉为无水封片剂之一,国外已普遍用于切片封苫。
其优点是:(1)标本可以直接从95%酒精取出封片,不必经过无水酒精。
(2) 24h即可干燥。
(3)折光率为1·483,较中性树胶(1·578)为低。
比较接近动植物细胞的折光系数(1·4左右)因此,许多未染色或染色很浅在中性树胶中看不清的细微构造,用攸伯拉封片就能显示出来。
1·2·4将已固定的样本转制成电镜样本 将样本放入10%甲醛固定液中,然后用锋利刀片取出样本放入磷酸缓冲液(pH=7·4)中冲洗,按电镜生物样本常规制备法进行锇酸的二次固定,磷酸缓冲液冲洗及各级丙酮脱水,最后用环氧树脂#618进行包埋和聚合。
在包埋块保留最大切面条件下做粗略的修整,将样本用玻璃刀切制成1µm厚的半薄切片,进行光镜观察。
根据观察结果选择适宜的包埋块依反光定位修块法做精确的修整和进行超薄切片。
反光定位修块法:先用修块夹将包埋块固定住放于立体显微镜下,然后调节光源,使包埋块样品的切面与水平面间形成30度左右,使切面出现反光观察其结构,用双面锋利刀片精确定位修块,此定位修块也可在超薄切片机上进行。
1·2·5将制成的样本石蜡包埋块转制电镜样本 将样本首先制成石腊切片。
然后进行Slidder氏桔黄G复红亮绿染色观察。
根据观察情况和定位的石蜡切片和形状,在石腊包埋块上选取所需的部分,用热刀片划痕标志所需部分并切取或用热的眼科空心钻钻取约3mm大小的组织。
进行二甲苯脱腊,逐级丙酮脱水和缓冲液冲洗后,制成1mm小块制备超薄切片。
1·2·6石蜡切片转制电镜样本技术 首先将已制成片的样本片子经二甲苯除掉盖玻片和树脂,放在光镜下认定所需的部位在上面用解剖针滴加一滴包埋混合液,然后用园珠笔蕊的塑料管准确地套住所需的目标,放置室温下使切片充满包埋混合液,然后放在80℃的烤箱内聚合。
取出后放入温水中浸泡片刻,用尖镊子取下塑料管,再用手术刀轻轻地将小包埋块从载玻片上剥下,将小包埋块切面向上,插入含包埋混合液的空白包埋块中,置80℃烤箱中聚合。
2结果与讨论2·1松油醇代替二甲苯用松油醇透明并以攸伯拉封片的标本,染色新鲜,轮廓分明,图象清晰,结构完整,尤其对于卵巢切片,优于二甲苯透明的标本。
二甲苯透明的标本卵黄破碎现象比较明显,说明无水酒精与二甲苯处理时间较长,卵黄易脆化,而用松油醇透明的标本则没有这种现象。
说明松油醇对克服多卵黄胚胎与组织的收缩和硬脆特别有效。
从效果上看,用松油醇代替二甲苯作透明剂是可行的,它除可避免因二甲苯处理不当而引起的组织脆化以外,还可简化程序,组织块脱水至95%酒精后,即可移入松油醇透明,不必再用无水酒精脱水。
二甲苯是有毒药品,极易挥发,它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损害淋巴细胞,使免疫机能受到抑制,降低机体的抵抗力。
因此用松油醇代替二甲苯制作石蜡切片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松油醇是无毒药品,用松油醇代替二甲苯制作石蜡切片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但是用松油醇代替二甲苯作透明剂也有不足之处,如松油醇穿透力较低,因此透明和透蜡的时间应适当延长。
松油醇溶解石蜡的速度较慢但提高温度可以加快溶解的速度。
因此如果用松油醇代替二甲苯作为透明剂,切片脱蜡最好在恒温箱内进行,温度宜控制在40℃左右,以加快脱蜡速度,特别是在冬季室温较低的情况下更应如此,而用火棉胶法,太麻烦,染色前还要脱掉火棉胶,不易得到连续切片。
以上几种方法对各种组织采用的渗透时间有所不同,这主要是实验经验。
不足之处,还需不断探讨。
2·2用石蜡切片制成的超薄切片采用由石蜡切片制成的超薄切片,由于未经锇酸固定,通过常规电子染色,其反差也远低于正常超薄切片,但是可将铜网放于常规锇酸液面上蒸熏片刻,然后再染色可取得良好的反差。
另外采用这种转制技术在处理样品时易使部分超微结构遭到一定破坏,但作为一种手段还是有它的意义的。
高质量组织切片的制作要点与体会在病理技术工作中,制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诊断的准确率。
一张质量优良的切片必须具备完整、薄厚适当、染色清晰和反差强的特点。
但在实际工作中,常规组织取材、固定、脱水、透明和浸蜡的成功与否,均会直接影响到切片的质量。
为此,我们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对策,谈谈制作高质量切片制作要点与体会。
标本固定要充分 组织固定的好坏是影响制片质量的关键因素。
标本无论大小,离体后应立即固定,小标本取标本固定要充分材后如不及时固定,组织会发生干缩变硬;大标本如固定不及时,在夏天超过4 h或冬天超过24 h,标本体积就要收缩变形,或者发生自溶,将直接影响病理诊断。
固定容器视标本大小而定;固定液的量要充足。
固定液一般选择配制简单、价格便宜、固定效果好、既适合普通HE染色又能满足免疫组化和特殊染色的10%甲醛溶液。
如果所购的甲醛溶液浓度达不到40%,且偏酸,应在配制甲醛溶液时适当增加甲醛溶液原液的量,并加入磷酸盐缓冲体系调整pH值至7.0左右。
如采用多聚甲醛更好。
取材时操作要规范 标本充分固定后即可取材,取材的合格与否将直接影响组织的脱水、透明、浸蜡、切片、取材时操作要规范染色及诊断等一系列环节。
有些病理医师取材不规范,随意取材,组织块过厚、过大,或骨性组织脱钙不充分就取材;或取材时刀剪太钝,取材者往往用刀夹、锯、压组织,导致组织受挤压严重而发生破损。
大标本正确的取材应是多部位,上、下、左、右、中间及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交界均应取材,所取组织块应该大小适中、薄厚一致、形状规整。
骨组织或钙化组织脱钙要充分,取材前用大头针轻轻扎一扎组织,只有组织变软后才可取材。
为避免骨组织切片过度红染(过度酸化),可将脱钙后的组织流水冲洗后除酸,方法是将组织块放入2%氢氧化钠溶液处理10min,再用流水冲洗10 min,即可除酸,此种快速除酸方法染色效果满意。
按时更换脱水剂和透明剂 脱水机中的试剂无论是AF固定液,还是乙醇、二甲苯、石蜡,使用一段时间后,按时更换脱水剂和透明剂水的移入及试剂挥发,纯度降低,或者混杂其它试剂,均能影响组织块的固定、脱水、透明及浸蜡的每个过程,导致组织不能充分固定、脱水、透明及浸蜡。
而且在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时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甚至脱片。
为此,自动脱水机中的各种试剂应定期更换,一般根据标本量的多少而定,灵活掌握,随时更换其中的一种或全部。
组织包埋要认真 包埋石蜡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切片质量。
石蜡熔点偏低,包埋的石蜡块硬度不够,难以组织包埋要认真切出较薄的切片;石蜡熔点过高,包埋的石蜡块太硬,亦会造成切片碎裂。
我们认为,有条件的单位最好选用市售专用切片石蜡,使用工业石蜡时,必须通过多次熔炼,去除杂质增加密度。
包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小块组织或者碎组织应注意包在同一个平面上,数块小组织包埋时应呈线状包埋,不要杂乱无章,否则易造成切片不全,使切片中出现有些组织已切完,另有些小组织还未切出的现象;(2)大块组织经过脱水机处理后,有些较薄的组织由于组织变硬,边缘及四角可能发生上翘或扭曲不平,包埋者应该用包埋镊把组织块压平;(3)有些需特殊包埋的组织要按要求包埋。
如囊性组织的囊壁要立埋,有乳头的组织要沿乳头的纵切面包埋。
管状组织(如肠管)可纵行切开,以大头针固定后包埋。
切片制作要完整 切片刀一定要锋利,不能有缺口,每次切片前应仔细磨刀,否则易造成切片断裂、破碎、不切片制作要完整完整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