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重点及笔记总结)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选修课笔记

传统文化选修课笔记

传统文化选修课笔记中国传统文化,又称古代文化,是指我国先民们从古至今到现在传承下来的文化。

它是中国的骄傲,同时也是当今世界的文化宝藏。

如今,传统文化的研究越发重要,因此许多学校都开设了传统文化选修课。

以下是我参加这门选修课的笔记:一、五大古典文学古典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其中最重要的五部作品被誉为“五大古典文学”。

它们分别是《诗经》、《楚辞》、《礼记》、《易经》和《孟子》。

它们既有哲理性,又具有艺术性,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其中,《诗经》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部著作,其文辞流畅,具有一定的哲理性,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楚辞》是战国时期的著作,主要分两部分,分别是《楚辞歌》和《楚辞赋》,其叙事典雅自然,思想优美,语言雅致,总体构思十分优秀。

《礼记》是孔子的学说总结,着重从社会、政治、家庭、关系的角度强调儒家思想中的和睦、礼义以及服从原则,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廉等价值体系。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其中的“八卦”象征着宇宙的力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缩影,在现在仍然得到运用。

最后,《孟子》是孔子弟子孟子的集子,其中蕴含着大量孔孟思想,着重表明了以爱护邻里,以同理心来处理社会问题,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种价值观。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有:1、道德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人的道德美德,认为“以德服人”,人以善良心和善意去感受世界。

例如,儒家思想中强调“仁、义、礼、廉”,而道家和佛家则强调着重内心发展,调节自己的内心状态。

2、乐智善行。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在乐智上和行为上的结合,强调以智慧为基础,以善为本,在行为上要表现出约束自己的自律性,尊重他人,和谐相处的角色权威性。

3、实践至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实践至上,强调实践,而不是演讲。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事实胜于雄辩”,因此他主张以实践来取信于民、以行动来言传身教,有效地提高社会的文明水平。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它让我们站在了认知世界的新角度,让我们受益匪浅。

传统文化读书笔记

传统文化读书笔记

传统文化读书笔记
知识点框架:
- 传统文化的定义与范畴
- 主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节日、艺术等
- 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思维方面:
- 老师分析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路
- 举例说明时的推理过程
重难点:
- 区分不同传统文化的特点与内涵(重点,用红笔标注)
- 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挑战与机遇(难点,用蓝笔标注)
易错点:
- 对一些相似传统文化概念的混淆(易错点,用黄笔标注)
补充点:
- 老师提到的一些当前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热点事件
- 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特色
自己的总结和思考:
- 总结各部分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
- 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形成初步的想法和观点。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笔记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笔记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笔记整理第一讲绪论一,关于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二,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黄河流域)《长城》壁毯陈列于联合国。

表现了居庸关长城的雄姿。

以千山万壑象征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晨光灿烂象征古国新貌。

晨光将长城映成金色,象征祖国铜墙铁壁坚不可摧。

故宫太和殿(最大宫殿):大、深、高、庄传统农业社会生活方式:渔、樵、耕、读文化方式:大足石刻(重庆)文化心理——包容,博爱:儒,释,道儒释道信仰的对象佛陀上帝玉皇大帝学问的对象儒家道家释家生产的对象稻作小米麦子消费的对象茶(儒)酒(道)豆腐(佛)制器的对象青铜陶瓷竹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中国民俗。

中华第一神品:《清明河上图》(十字绣)。

2005年七月十二,元青花,鬼谷子下山,成交价2.3亿(2吨黄金)圆明园大水法。

文化类型:中国:小农文化美国:牛仔文化法国:情人文化英国:绅士文化日本:武士文化文化的汉语词源“文即纹,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经》“物相杂,故曰文。

”——《礼记》所以经天纬地曰文。

天然花纹——刻画在岩石上的纹——刻在甲骨上的纹——刻在陶器上的纹——刻在青铜器上的纹——皿文。

高层次的纹:文化在历史发展上存在不同层次,每一个层次反映出不同时代文化各要素所积累的平面分布。

蒙昧——野蛮——文明:原始——古代——中世纪——现代文明:渔猎——农业——工业——后工业文明;先秦——秦汉——隋唐——元明清。

文化的拉丁文词源: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文化概念的界定之一:就过程而言,文化是人化或自然界的人类化,这个过程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影响的过程。

就结果而言,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文化存在于各种内蕴和外显的模式之中。

文化体系的四个层次:广义的文化:1,物质文化层2、制度文化层3、行为文化层4、心态文化层(包括历史、文学、哲学、教育、戏剧、音乐、美术、书法、考古、科技、宗教。

)狭义的文化:中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慕课笔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慕课笔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慕课笔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的各种文化成果。

慕课 (MOOC) 是指大规模在线课程,旨在通过在线教育的方式为广大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慕课笔记是指通过在线教育的方式,为广大学习者提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帮助学习者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和内涵。

以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慕课笔记的一些示例:1. 《道德经》的哲学思想《道德经》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被誉为道家学说的基石。

该书包含了许多深刻的哲学思想,如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对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提示:可以通过学习《道德经》的哲学思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是指中国古代 (公元前 1046 年 - 公元 220 年) 产生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

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经典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对中国和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提示: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其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3. 中华武术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中华武术以其精湛的技术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习提示:通过学习中华武术,可以锻炼身体,培养自信心和毅力,同时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4. 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中国传统音乐以其优美的音色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习提示:通过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其对世界音乐的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慕课笔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慕课笔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慕课笔记
本慕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重点介绍了文化定义,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中医学,中国书法和中国画等典型特色文化。

文化定义: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实现和传承的智慧和精神财富。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主张有仁爱之心,尊重长辈、孝敬父母,诚实守信,温和谦虚,追求和谐等。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天道自然,追求自由自在,反对权利和道德束缚,提倡“道法自然”的生活方式。

佛家思想:佛家思想提倡戒定慧,培养自我修为,追求无漏涂之地,提倡医慈悲、舍身布施,超越生死的追求。

中医学:中医学主张调整整体平衡,不追求局部短暂的效果,强调治未病,治疗不限于用药,通过膳食菜品和身体锻炼来达到良好健康状态。

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形式,包括硬笔字和毛笔字,强调音韵形色和意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始终相通。

中国画:中国画也是中华文化的独特艺术形式,重要特征是墨色,提倡“意境胜于形似”的审美标准,强调虚实结合,以及细腻、简洁、寓意丰富的表现方式。

本慕课透过上述文化介绍,深刻掌握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与特色技艺,并运用之于生活中,能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使其日趋深厚,并能推进中国优秀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中华传统文化摘抄笔记(3篇)

中华传统文化摘抄笔记(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情感和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本文将摘抄一些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语句,以期为读者提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

二、儒家文化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孔子《论语·颜渊》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仁爱”思想,教导我们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论语·学而》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不断学习,可以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3.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 ——孔子《论语·雍也》这句话揭示了君子与小人交往的区别,认为君子之间的交往应该是淡泊的,而小人之间的交往则是虚伪的。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孔子《论语·述而》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与人交往中,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三、道家文化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老子《道德经》这句话表达了道家对“道”的深刻理解,认为“道”是无法用言语和名字来完全描述的。

2. “上善若水。

” ——老子《道德经》这句话揭示了道家对“上善”的诠释,认为最高尚的品质如同水一样,柔顺、包容。

3.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 ——老子《道德经》这句话表达了道家对天地和圣人的看法,认为天地和圣人都是无情的,他们对待万物和百姓都如同对待刍狗。

四、墨家文化1. “兼相爱,交相利。

” ——墨子《墨子·兼爱》这句话阐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相互关爱,共同利益。

2. “非攻,非战。

” ——墨子《墨子·非攻》这句话表达了墨家反对战争的立场,主张和平共处。

3. “尚贤,使能。

” ——墨子《墨子·尚贤》这句话强调了墨家对贤能的重视,认为应该尊重贤能,发挥其才能。

五、法家文化1. “法者,国之权衡也;权者,民之命也。

” ——韩非子《韩非子·法经》这句话揭示了法家对法的重视,认为法是国家权衡的工具,是民众生命的保障。

教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讲义+笔记)

教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讲义+笔记)

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讲义)古代传统节日01-有哪些传统节日?02-有什么节日习俗?03-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节日?(一)春节(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二)元宵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生查子》(三)寒食节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卢象《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翃《寒食日即事》(四)清明节(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四大祭祖节日之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五)端午节(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六)乞巧节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七)中元节(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

(八)中秋节(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九)重阳节(四大祭祖节日之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腊八节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十一)除夕(四大祭祖节日之一)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真题回顾(幼儿、中学 2012 下)1.下列节日中,“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所描写的是()。

A.清明节B.端午节C.中秋节D.重阳节(中学2012 上)2.在下列传统节日中,有吃粽子、赛龙舟习俗的是()。

A.清明节B.重阳节C.端午节D.元宵节(小学2016 上)3.古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中,“元夜”所指的传统节日是()。

中国传统文化笔记摘抄(3篇)

中国传统文化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儒家思想1.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这句话体现了孔子“仁爱”的思想,强调人们在行为上要以自己不希望遭受的待遇,去对待他人。

2.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离娄上》孟子认为,一个人如果遵循道德准则,就能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反之,如果背离道德,就会失去他人的帮助。

3.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

”这五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代表着人与人之间应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4. 儒家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这八德是儒家思想中对于个人品德的要求,旨在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

二、道家思想1.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老子认为,“道”是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的,只能通过感悟去体会。

2. 道家三大境界:“无为而治、清静无为、道法自然。

”道家主张通过“无为”来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强调顺应自然、清静无为。

3. 道家十二德:“慈、俭、谦、虚、柔、韧、和、静、清、寂、虚、无。

”道家认为,这些品德是人们应该追求的,能够帮助人们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三、墨家思想1. 墨子:“兼爱、非攻、节用、尚贤、尚同。

”墨家主张“兼爱”,即无差别地关爱所有人,反对战争和奢侈,提倡节用和选拔贤能。

2. 墨家十大主张:“尊天事鬼、尚贤任能、尚同非异、兼爱非攻、节用明鬼、节葬长丧、非乐非命、非命非寿、非鬼非神、非刑非赏。

”这些主张反映了墨家对政治、道德、宗教等方面的看法。

四、法家思想1. 韩非:“法者,国之权衡也;权者,民之规矩也。

”韩非认为,法律是国家治理的权衡,是民众行为的规矩。

2. 法家三大主张:“法治、权术、势治。

”法家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强调君主的权力和权术。

3. 法家十二法:“法、术、势、信、仁、义、礼、智、勇、力、德、道。

”法家认为,这些法则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也是个人品德修养的准则。

五、兵家思想1. 孙武:“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古代中国概况第一节地理环境和经济结构【地理环境】农耕生产是其主要的经济方式。

中国的古代文明,其性质是农业文明,这是一种早熟型的人类文明。

【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社会。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国文化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唯一的长期延续没有中断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结构是“多元一体”的。

中国文化以我为主。

【先秦文化】先秦是中国文化的发展由萌芽到初具体系规模的时期。

夏、商、西周史称“三代”,“三代”是统一的、宗法性的王权专制国家形成发展的时期。

春秋、战国是中国早期文化大发展并形成初步体系和规模的时期。

春秋时期中国的生产力发展进入铁器时代,促成了战国时期经济的大发展。

【先秦文化】秦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无论是疆域的开拓,还是政治经济的发展,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文化发展居于当时世界的前列。

在精神文化建设的层次,尊奉法家思想,并实行博士官制度,试图调和法家思想与黄老、儒学的关系,但终究由于法家思想的偏狭和酷刻,最终酿成了“焚书坑儒”的惨祸,归于失败。

汉朝初立,但这毕竟是政治上的权宜之计。

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学受青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学说的价值观成为传统民族文化的灵魂。

汉代还产生了中国自己的民族宗教——道教。

儒学与道教一雅一俗,一上一下,遥相呼应,对中国的传统社会持续地发挥着文化教化功用,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塑造产生了巨大作用。

秦汉还是交流的重要历史时期。

【魏晋南北朝文化】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士族文化的兴盛和民族间文化的冲撞和融合。

玄学是士族的学术化。

玄学清高孤傲,清通简要,精妙雅致,超凡脱尘,是士族形象的学术化。

摆脱了汉代经学庸俗实证的特点,进入了重抽象思辨的玄妙境界。

【隋唐文化】在学术文化领域,儒、道、佛三家思想竞相斗艳。

在“三教合一”的基础上建立了此后宋明理学的体系。

隋唐文化以其宏大的气象向世界展现了它的自信。

【宋辽夏金元文化】与北宋卑弱的对外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文化的兴盛发展。

Def:理学又称“道学”,是吸收了部分佛、道思想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儒学体系,其代表人物是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所以又称“程朱理学”。

评价:理学是古代中国理论水平最高,学说体系最完备的意识形态,把古代传统思想推举到一个最高的发展。

主要内容:着重张扬了道德的力量,一方面培养了忠君爱国的道德情操,另一方面压制了个性的自由发展。

人格的弱化和精致化成为一种时尚。

【明清文化】明清的文坛,小说的成就最大。

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合称四大古经典小说。

著名的短篇小说集有“三言二拍”和《聊斋志异》。

第三节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模式【理性的求和谐主平衡的世界观】农业文明的早熟和相对的稳定性养成了中国人理性和人文主义的传统。

中国人倾心于实实在在的道德和政治,“内圣外王”成为最高的理想境界。

强调人和自然的协调以及不可分割的关系。

【大一统的观念和注重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炎黄子孙”的概念由此产生。

“大统一”的观念获得了族源学上的论证,从此成为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文化情结。

注重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传统。

【辩证思维和经学思维】思维模式:辩证思维和经学式思维互见。

中国人善于在总体上把握和认识世界,认为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强调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依存互动,讲求天人合一、情景合一、身心合一和知行合一。

经学是经典的笺注之学,主张恪守经典,实事求是。

无论是辩证思维,还是经学思维,虽然形式不同,但性质都是一种直觉体验的思维方式。

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理论上的归纳演绎,具有模糊性的特点。

思维的模糊性使思想更富于张力和弹力。

第四节以儒、道两家为基干的古代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是它的思想文化部分。

其基干部分是儒、道两家的思想。

1、首先,从儒、道两家的历史渊源看,他们是春秋以前形成最早的两大学派。

背景:传统官学的垄断地位走向崩溃,私学开始形成。

创始人孔子和老子是最早建立私家学派的先行者和伟大的思想家。

2、其次,从儒、道两家的思想内容看,①从宇宙论看,儒、道两家都讲“天人合一”,但儒家在“天人”关系中偏重于人事,倡导张扬道德人格。

如孔子讲“知其不可而为之”,荀子讲“制天命而用之”。

而道家思想在“天人”关系中则偏重于“天道”,以讲求自然无为的“用人配天”为标的。

②从政治论来看,儒家主张积极有为的“礼治”和“德教”,而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

③从人生论来看,儒家主张积极入世,而道家则主张消极避世。

④从方法论来看,儒道两家都具有辩证思维的特征。

儒家是介于两极间的一种相对平衡,而道家则主张偏执一极。

3、再次,从儒、道两家的影响看。

古代思想文化丰富驳杂,学派学说繁多,但论其学术大宗,无非儒、道两家。

4、佛学思想,在强大的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下,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

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佛学门派是禅宗。

【先秦的儒家思想】先秦时期的儒家由孔子创立,其后由孟子和荀子加以继承发展,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

孔子奠定了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规范。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礼”和“仁”,在二者的结合上建立了它的政治伦理学说。

社会功能:一是分辨血缘的亲疏,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某个人的贵贱等级,二是强调人和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借以增强国与家的内在凝聚力。

“礼”的思想旨在维护旧的宗法观念和等级制度,“仁”是关于个人道德修养和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

如果说“礼”的思想反映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的话,那么“仁”的思想则体现了孔子思想创新的一面。

其思想在中国古代史上承前启后。

“礼”属政治学说,“仁”属伦理体系。

孔子引礼入仁。

其学说性质是“政治伦理思想”。

孟子主要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加以发展,形成了他的“仁政”思想。

“仁政”思想主张将“仁”的观念实践于政治。

孟子反暴君的理论是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宝贵遗产。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

荀子主要继承了孔子“礼”的思想并加以发展,形成了它的“礼法”思想。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

孟子主张内省式的道德修养,而荀子则主张通过外在的规范限制和向外学习来改造人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荀子还是先秦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

第二章中国历史故事、神话、寓言与民间传说第一节历史故事第二节神话Def:①是原始人对自然事物的认识。

②是人类竞争时期的产物,是民间文学最富幻想的形式。

③神话中的人物形象是神或半神,产生基础有两方面:⑴自然力和自然物。

⑵人们共同生活体中的英雄人物或首领。

概括:神话是人类萌芽状态的文学、历史、宗教、哲学、法律和自然科学。

原始人类通过神话解释万物,总结经验,传授历史,组织劳动,表达愿望,评判是非美丑。

促进了生产,形成了道德标准。

第三节寓言Def:寓言是寄托深刻思想意义的简短故事。

“寓”是寄托,作者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有益的教训,通过虚构的简短故事加以譬喻,使人从中领会道理、获得教训。

所以寓言被称为“理智的诗”“穿着外衣的真理”。

基本特征:教训、讽刺。

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把动、植物人格化,以此比喻社会上的某些人,某类人。

第三章中国文化名人第一节古代文化名人第二节近代文化名人第四章中国名著名篇第一节中国文化名著【楚辞】其基本特征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具有浓厚地方色彩。

【庄子】今存33篇,分《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3部。

庄子思想的核心是追求具有超越性和超脱性的绝对精神自由。

它善于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很强的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的哲理,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夸张大胆,意境雄阔,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通过写人反映时代),属人物纪传。

《史记》采用书、表、本纪、世家、列传五种体例。

在人物形象的描写上,善于捕捉典型细节,在矛盾冲突中刻画和塑造人物。

大量使用个性化的人物对话,广泛运用对比、映衬、烘托等多种手法,塑造了大批性格鲜明,形象饱满的历史人物。

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叙事文字的表现功能和力度。

特点:①重实际,不重名分。

②是批判性的,而非歌颂性的。

③重视各阶层人的作用。

【世说新语】表扬称誉时人的高尚品德和行为,讽喻暴露统治阶级的凶残暴虐和贪婪奢侈。

三言两语勾勒点染出人物的个性、人格和神韵。

遗貌取神。

【乐府诗集】宋朝郭茂倩编辑。

汉、魏、两晋最高统治机构常设有乐府机关。

凡由乐府机关配合乐谱演唱的歌辞叫乐府诗。

其辑录了由汉朝至五代的乐府诗,共分12类,100卷。

其中汉乐府民歌主要见于“相和”、“鼓吹”、“杂曲”3类中。

【西厢记】王实甫,元杂剧作家。

全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以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为蓝本写成。

塑造了一个追求婚姻自由、叛逆封建礼教的贵族少女的典型崔莺莺,红娘则是中国古典戏曲中最成功的婢女形象。

【三国演义】属历史故事小说,文白间杂。

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第一部章回小说。

作者元末明初罗贯中。

集中描绘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和黑暗腐朽,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灾难和痛苦以及人民反对战争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强烈愿望。

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成功地结合在一起。

其基本倾向是拥刘反曹,寄托了作者向往“仁政”的政治理想。

并宣扬“义”。

【水浒传】属英雄传奇小说、白话小说。

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罪恶,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痛苦,表达了市民阶层的人生向往。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

《西游记》是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后出现的又一部群众口头创作和文人再创作相结合的作品。

歌颂了孙悟空的不屈斗争精神,反映了人类的远大理想和美好愿望。

其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以诡异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突破时空、生死、人神物的界限。

把他们的神性、人性、动物性和谐统一起来。

开拓了浪漫主义的新境界。

【牡丹亭】是“临川四梦(《牡丹亭》、《邯郸记》、《紫钗记》、《南柯记》)”之一。

【红楼梦】《红楼梦》是巅峰之作。

作者曹雪芹生前完成前80回,后40回则由高鹗抄稿补写而成。

曾用《石头记》、《金陵十二钗》、《情僧录》等名称。

全书蕴含着荣久必枯、兴久必衰的历史感受和洞达世态人情的悲凉人生体验。

全书采用双线多头网状结构,将逼真细腻的家庭日常生活与波澜起伏的大事巧妙地结合起来,是一部百科全说式的人情小说。

第五章中国文化瑰宝第一节四书五经“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典籍,“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种典籍。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地方歌曲,“雅”有“大雅”和“小雅”,是正规乐曲,大多是朝会、燕饮、典礼等正式场合演唱的歌曲。

“颂”为赞颂曲,是宗庙祭祀的歌舞曲。

写作上运用了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直叙,“比”即比喻,“兴”即起兴。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义”【尚书】《尚书》是一部我国上古部分史料的汇编,是我国书写散文的真正开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