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学原理知识
雷电学原理知识

雷电学原理知识1雷电:是雷雨云之间或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雷雨云是产生雷电的先决条件2雷雨云的三个阶段: 形成阶段成熟阶段消散阶段3雷雨云起电的原理: 1 水滴破裂效应2 吸电荷效应3 水滴冰冻效应 4 温差起电效应4 大多数雷电放电发生在雷云之间(或雷云内部),当两块雷云的异性电荷集中区之间的电场强度超过这里的空气绝缘强度时,雷云之间就会发生放电.雷云对地放电过程,可分三阶段,即先导放电阶段,回击阶段和余晖阶段.1 先导放电阶段带电雷云在地面上空形成后,由于静电感应的作用,雷云电荷在地面上感应出反极性的电荷.雷云下部的电荷大多数是负极性的,因此在地面上感应出的电荷多为正极性的电荷.2回击阶段下行先导通道发展到临近地面时,由于其头部与地面物体之间的距离很短,场强可达到非常高的数值,使得这里的空气急剧游离,从而把先导通道中的负电荷与地面或地面物体上的正电荷接通,正负电荷分别向上和向下运动,去中和各自异性电荷,于是就开始了回击阶段.回击也称为主放电.4云间放电:由于电荷的不断积累,不同极性的云块之间的电场强度不断增大,当某处的电场强度超过空气可能承受的击穿强度时,就会形成云间放电5闪:不同极性的电荷通过一定的电离通道,互相中和,产生强烈的光和热的现象.既:放电通道中所产生的强光.雷: 在放电通道中所发生的热,迫使附近的空气突然膨胀,发出的巨大轰鸣声.6 雷电放电的重复性:一次雷电平均包括三、四次放电,第一次在雷云的最底层放电,重复的放电都是沿着第一次放电的通路发展的,随后的放电都是从较高的云层或相邻区发生.7 雷电放电的强度: 200—300KA 最高430KA8雷电产生的效应: 热效应电效应机械效应9闪电的种类: 1 片状雷电,云间放电多为片状雷. 2 线状雷电,雷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多以线状的形式,通常雷云下部带负电,上部带正电.由于雷云的负电效应,使附近的地面感应出大量正电荷,所以地面带正电荷. 带状雷电线状雷的一种,是在闪电的过程中恰巧有水平大风吹过闪电通道,将几次线状闪电的放电通道吹分开来,肉眼看闪电通道变宽.3 球状雷电彩色的火焰状球体,表现为100-300mm直径,橙色或红色球体,最大直径也可能1m 存在时间为百分之几秒到几分钟,通常为3-5秒,辐射功率小于200W,有臭氧,NO2,或硫磺气味.4 联珠状雷电很少见的一种闪电,有人人为他是由一群球雷组成10雷电的空间分类: 云内闪电, 云际闪电, 云地闪电(落地雷,直击、雷)11地闪:雷云与大地的放电即:云地放电.多以线状形式出现,雷云与大地的放电中,90%为负极性雷击;放电过程为,向下移动的负极性先导激发,向地面输送负电荷;10%为正极性雷击; 放电过程为,下行先导激发,先导携正电荷,向地面输送正电荷12 先导放电: 放电开始时,其微弱的发光通道以100-1000km/s的平均速度,以脉冲的形式向地面延伸,形成阶梯先导,每段长度为25m;时间为50us;表现为树枝分叉状.分枝状的先导放电通道往往只有一条放电分枝能到达地面.13 枝状闪电的产生: 流柱沿着一条电阻最小的通道前进,遇到阻力时便随时改变前进的路线,于是空间出现不同枝状的闪电14滚球半径:从梯级先导通道前端向四周探索的10-100m长臂,这个长臂的臂长叫击距或闪击距离,标准叫滚球半径. 或者说:击距,定义为先导头与被击中物在最后一个间隙产生击穿电场瞬间的距离,或者说是,当被击物产生上行连接先导时,下行先导与被击物间的距离。
雷电现象知识点总结图

雷电现象知识点总结图一、雷电的形成1. 大气充电雷电在大气中的形成是由于气象过程中的大规模的空气对流带来的。
当温暖潮湿的空气与冷空气相遇时,温暖的空气会被推上升,形成强大的对流环流。
在这个过程中,大气中的水汽会凝结成云,并且产生大量的静电荷。
2. 云层电荷分布在上升气流充分凝结的情况下,会形成一种叫做积雨云的云层。
积雨云内部的冰雹粒子和水滴在上升气流的作用下会发生碰撞,使得云内部生成正负电荷的分布。
通常情况下,上层云的顶部带有正电荷,而下层云的底部带有负电荷。
这种电荷分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电场。
3. 闪电的产生在强大的电场的作用下,云层内的正负电荷会发生电子迁移,并且会导致云内部的电荷逐渐增大。
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一种叫做雷电的自然现象。
当云内部的电压差达到一定数值时,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会发生放电,形成闪电。
4. 雷声的产生闪电产生的过程中,会使得周围空气急剧膨胀和收缩,产生一种叫做雷声的声音。
由于闪电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声音的速度相对较慢,所以就形成了闪电和雷声的现象。
二、雷电的分类1. 云内闪电指的是发生在云层内部的闪电产生的现象,通常出现在积雨云或者雷暴云内部。
云内闪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云和地面之间的闪电,一种是云内部的闪电。
2. 云对地闪电指的是云内部的电荷和地面之间的电荷之间产生放电形成的闪电。
通常情况下,云对地闪电会对地面上的建筑物、树木和人类造成危害。
3. 云射电闪指的是云层内部的正电荷与地面之间的负电荷之间形成的放电。
这种闪电通常会伴随着强烈的雷声和大风。
4. 球状闪电指的是在大气中产生的一种球状闪电。
这种闪电通常会在雷暴云中产生,并且会沿着地面移动。
5. 长闪电指的是在雷暴云中产生的超过100公里的闪电。
这种闪电往往具有非常强大的能量和威力,对附近地区造成严重的危害。
三、雷电的危害1. 人身安全雷电是一种具有高压和高电流的自然现象,对人体的伤害非常大。
在雷电天气下,如果人们在户外活动,就会面临被雷击的风险。
气象雷电知识点总结

气象雷电知识点总结一、雷电的形成原理1. 雷电的形成是由于云层内部的水滴和冰粒在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发生了电荷的分离与聚集。
通常情况下,云层上部的水滴和冰粒带正电,而云层下部的水滴和冰粒带负电。
这种正负电荷的分布使得云层内部形成了电场。
2. 当云层内部的电荷分布达到一定程度时,电场的强度就会足以克服空气的电阻,产生电火花。
这些电火花所产生的光和声就是我们所认识的闪电和雷声。
二、雷电的危害1. 对人类:雷电对人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触电、砸伤和电击三个方面。
雷电瞬间产生的高温和高压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2. 对物品:雷电对物品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电气设备受损和火灾两个方面。
雷电产生的强电磁场和电流会对电器设备造成损坏,甚至引发火灾。
三、雷电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发生环境和产生方式,雷电可以分为云地闪电、云云闪电、地云闪电、无云闪电和火花闪电五种类型。
1. 云地闪电:最常见的一种闪电。
它从云层中发出,并且击中地面。
2. 云云闪电:闪电在云层间产生。
3. 地云闪电:闪电从地面升向云层。
4. 无云闪电:也称为水雾闪电,是在无云天气条件下产生的闪电。
5. 火花闪电:一种表面放电的形式,通常发生在高压电力线、火山爆发和大风暴等极端环境下。
四、雷电的预测和预防1. 雷电预测:目前,预测雷电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气象雷达和观测站进行实时监测,以及数据模型分析进行天气预报。
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气象指标和现象来判断雷电的发生概率,如云层的形态、风速和温度等。
2. 雷电预防:在雷电天气时,要加强室外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尽量避开高大金属建筑或物体,以减少触电的风险;同时要注意随身携带避雷针和避雷帽等防护装备,以防电击伤害。
五、雷电的科学研究1. 雷电物理: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室模拟和天文观测等手段,对雷电现象进行深入研究,试图揭示雷电发生的物理机理和规律。
2. 雷电防护: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雷电防护技术,包括避雷针的设计、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和电气设备的防雷保护等。
雷电现象知识点

雷电现象知识点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大自然中最为壮观的景观之一。
当大气中的正负电荷相互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雷电。
人们对雷电现象的了解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的分类、雷电的危害以及如何保护自身。
一、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的形成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云层内部存在巨大的正负电荷分离;二是云与地面之间存在电势差引发放电。
在云层内部,上层云和下层云之间会发生电荷分离,形成正负电荷。
同时,地面也会带有一定的电荷。
当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势差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雷电放电。
二、雷电的分类雷电根据形成的环境和形式可以分为云地闪电、云云闪电和地闪电。
云地闪电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它发生在云和地面之间。
云云闪电则是发生在云层内部,一般由于云内部的电荷分离引发。
地闪电则是发生在地面上,一般是由于地表与云层之间的电荷分离引发。
三、雷电的危害雷电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自然现象,它对人类和物质造成的危害不可忽视。
首先,雷电放电的强大电流和高温会对建筑物、电线、电器等物体造成损坏甚至引发火灾。
其次,雷电引起的电磁辐射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如电击、中风等。
此外,雷电还有可能引发山火,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四、如何保护自身在雷电天气中,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自身的安全。
首先,要避免在雷电天气中进行户外活动,尤其是在露天场所,如高山、河边等。
其次,如果被困在室外,应迅速躲进建筑物或车辆中,并远离金属物体,如铁栏杆、伞等。
此外,还应避免使用有线电话和水龙头等有导电性的物体。
在室内,应关闭电器设备,并避免接触室内的金属物体。
总结:雷电现象是一种自然现象,具有巨大的能量和危害性。
了解雷电的形成原理、分类以及危害,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雷电天气,保护自身的安全。
在雷电天气中,我们应该注意避免户外活动,并采取措施保护自身,避免受到雷电的伤害。
雷电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

雷电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常常伴随着暴风雨和闪电。
它是由于大气中形成的静电荷积累所产生的强电荷放电现象。
雷电是一种危险的自然现象,因此对雷电现象有深入的了解对我们生活和工作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就雷电现象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1. 雷电的形成雷电是通过大气中的水滴和冰粒子的碰撞产生的。
当云层中的水滴和冰粒子不断碰撞并相互摩擦产生静电,形成电子积聚在云层上部,正电荷积聚在云层下部。
当云与地面或云与云之间的静电荷不平衡时,就会产生放电的现象,形成闪电。
这个放电现象就是雷电。
2. 雷电的分类雷电根据放电的形式不同可以分为大地传导闪电、云间放电和大气电击。
大地传导闪电是指云层与地面之间的放电现象。
云间放电是指云与云之间的放电现象。
大气电击是指云与地面间的放电现象。
根据这三种分类,可以看出雷电是多种形式的放电现象。
3. 雷电的危害雷电是一种危险的自然现象,具有强烈的毁灭力。
当雷电发生时,会伴随着强烈的闪电和响亮的雷声,同时还会产生强大的电磁场。
如果人体直接暴露在雷电之下,会导致电击伤,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导致死亡。
同时雷电还会造成人们周围环境的破坏,例如引起火灾、损坏电路等。
因此,对雷电的危害性要有充分的认识。
4. 雷电的防范为了避免雷电造成的危害,人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
首先,需要建立雷电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雷电警报,提醒人们采取避雷措施。
其次,在雷电来临时要迅速躲避到安全的地方,避开高大的物体、水管、电线等。
同时还要避免在雷电天气下涉水、使用电器等行为。
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雷电造成的危害。
5. 雷电的科学应用除了对雷电进行防范外,雷电还具有一些科学应用价值。
例如,雷电在大气电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雷电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大气中的电荷分布以及放电机制。
同时还可以利用雷电的能量进行人造闪电实验,研究各种电器设备的抗雷击能力以及防雷措施等。
这些都可以促进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雷电的原理

雷电的原理雷电是一种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也是一种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
它是由于大气中存在巨大的电荷差异而产生的放电现象。
雷电的产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过程,下面我将以雷电的原理为标题,详细介绍雷电的形成过程和相关知识。
一、雷电的形成过程雷电的形成需要先有云的生成,然后通过云内的电荷分离和云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分离来达到放电的目的。
1. 云的生成云是由水蒸气在大气中冷却凝结形成的,它是雷电形成的基础。
当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时,会形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不断地凝结并与空气中的其他水滴结合,逐渐形成云团。
2. 电荷分离云中的水滴在上升过程中会与空气中的冰晶碰撞,产生电荷分离。
由于冰晶比水滴更容易接受电荷,所以冰晶带有正电荷,而水滴带有负电荷。
这样,云的上部就带有正电荷,而云的下部则带有负电荷。
3. 云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分离当云的下部带有负电荷时,地面就会受到云的静电感应,导致地面上的物体带有正电荷。
而地面上的物体又会通过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水分子与云中的电荷发生摩擦,进一步增加电荷分离。
这样,地面上的物体就带有更多的正电荷。
4. 放电现象当云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电荷会通过空气中的离子和电子形成通道,产生离子化的空气,形成闪电。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雷电。
放电时,电荷会沿着通道迅速移动,形成亮度较高的闪电,同时伴随着巨大的声响,即雷鸣。
二、雷电的危害和防范措施雷电虽然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它也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防范措施来减少雷电带来的危害。
1. 避开高大的物体雷电通常会选择高大的物体作为放电通道,所以在雷电天气中,我们要尽量避开高大的物体,如树木、高楼等,以减少被雷击的风险。
2. 室内避雷在雷电天气中,我们应尽量待在室内,避免在户外活动。
同时,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防雷措施,如安装避雷针、避雷网等,以增加建筑物的防雷能力。
3. 避免接触金属物体雷电通常会通过金属物体传导,所以在雷电天气中,我们要尽量避免接触金属物体,以减少被雷击的可能性。
雷电的基本知识及其预防

雷电的基本知识及其预防雷电是一种极具威力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巨大电荷在短时间内释放,造成瞬间的高温、高电压和强烈的声光效应。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雷电的理解和预防措施也越来越成熟。
本文将对雷电的基本知识及其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一、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的形成是由于云中存在大量电荷的不平衡。
云层内部的分子和离子会发生碰撞,产生电子和正离子,形成电荷分离。
顶部云层带正电荷,而底部云层带负电荷,云与地之间形成强大的电场。
当电场强到一定程度时,会引发从云层底部至地面的离子通道,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闪电。
闪电放电产生的电流极大,可以达到几万安培,释放的能量具有毁灭性。
二、雷电的危害雷电产生的高电流和高电压对人类、动物和设备都带来极大的危害。
首先,雷电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主要是直接打击和电压梯度效应。
直接打击指雷电直接击中人体,产生巨大的热量和电能,导致电流通过人体,引发电击伤害。
电压梯度效应指雷电通过物体周围的电场引起的电击伤害。
其次,雷电对电力设备和通信设备带来的破坏也是巨大的。
雷电对电力系统的变压器、导线等设备造成的冲击会导致设备短路、烧毁,严重影响供电可靠性。
雷电对通信设备的破坏主要表现为电磁辐射与雷电电磁脉冲,会引发设备故障和数据丢失。
三、雷电预防措施为了保护人、物和设备免受雷电伤害,采取一系列的雷电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雷电预防方法:1. 寻找安全场所:当雷电活动频繁时,应尽量避开户外场所,尤其是高处、敞开的地方。
寻找室内或有避雷装置的建筑物作为暂时安全场所,如住宅、商场等。
2. 安装避雷装置:在高耸的建筑物或设备上,安装避雷针或避雷网是非常必要的。
避雷针可以将雷电引向地下,减小对建筑物的冲击。
3. 避免使用电器设备:在雷电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电器设备,特别是电话、电脑等与电缆室内配线直接有关的设备。
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在雷雨天气中使用电线电缆系统。
4. 检修维护设备:定期检查电力设备、通信设备等的绝缘性能和接地系统。
防雷电知识点总结文案

防雷电知识点总结文案一、雷电的基本知识雷电是指在大气中发生的电荷迅速移动形成的放电现象。
当云层内外的电荷分布不均时,就会形成电场,当这种电场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产生闪电。
在一次闪电中,云层内和云层间都可能发生电荷的运动,形成一道或者多道电离通道,即闪电。
雷声是由于空气在被闪电加热膨胀,迅速冷却后的爆炸所产生的。
二、雷电的危害1. 对人体的伤害:雷电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伤害,甚至是致命性的危害。
雷电的主要危害形式有:直接击中人体;溅射伤害,即雷电击中物体后引发的弹射的火花和碎片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和雷电诱发的燃烧伤。
此外,雷电还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和心脏等内脏器官造成伤害。
2. 对建筑物的破坏:雷电还会对建筑物产生严重的破坏。
雷电在击中建筑物时,会引发火灾、爆炸等危险情况,对建筑物的结构造成严重的损坏。
3. 对电子设备的危害:雷电还会对电子设备产生严重的危害。
雷电经常引起的电磁场变化会对电子设备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导致电子设备的故障和损坏。
三、防雷的基本原则1. 人身安全第一:对于雷电来说,人身安全是最重要的。
在雷电天气下,人们应迅速躲到安全的地方,避免暴雨和闪电的直接伤害。
2. 建筑物防雷:建筑物的防雷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建筑物的防雷可以通过选用合适的导电材料、安装避雷针和接地装置等手段来实现。
3. 电子设备的防雷:对于电子设备的防雷,可以通过合理布置电磁屏蔽结构、安装过电压保护器等手段来实现。
四、防雷的措施1. 人身防雷:在雷电天气下,人们应该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尽量躲到室内或者汽车内等相对安全的地方。
此外,遇到闪电时,应迅速蹲下来,避免站在高地上。
2. 建筑物防雷:建筑物的防雷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选用金属导电材料作为房顶或者墙面的材料;安装避雷针,能够通过导电体将雷电引向地表;安装接地装置,能够将击中建筑物的雷电通过接地装置排放到大地中去。
3. 电子设备的防雷:对于电子设备的防雷,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合理布置电磁屏蔽结构,减少雷电对电子设备的影响;安装过电压保护器,能够有效地保护电子设备不受雷电的损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电学原理知识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雷电学原理知识
1雷电:是雷雨云之间或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雷雨云是产生雷电的先决条件
2雷雨云的三个阶段: 形成阶段成熟阶段消散阶段
3雷雨云起电的原理: 1 水滴破裂效应2 吸电荷效应3 水滴冰冻效应 4 温差起电效应
4 大多数雷电放电发生在雷云之间(或雷云内部),当两块雷云的异性电荷集中区之间的电场强度超过这里的空气绝缘强度时,雷云之间就会发生放电.雷云对地放电过程,可分三阶段,即先导放电阶段,回击阶段和余晖阶段.
1 先导放电阶段
带电雷云在地面上空形成后,由于静电感应的作用,雷云电荷在地面上感应出反极性的电荷.雷云下部的电荷大多数是负极性的,因此在地面上感应出的电荷多为正极性的电荷.
2回击阶段下行先导通道发展到临近地面时,由于其头部与地面物体之间的距离很短,场强可达到非常高的数值,使得这里的空气急剧游离,从而把先导通道中的负电荷与地面或地面物体上的正电荷接通,正负电荷分别向上和向下运动,去中和各自异性电荷,于是就开始了回击阶段.回击也称为主放电.
4云间放电:由于电荷的不断积累,不同极性的云块之间的电场强度不断增大,当某处的电场强度超过空气可能承受的击穿强度时,就会形成云间放电
5闪:不同极性的电荷通过一定的电离通道,互相中和,产生强烈的光和热的现象.既:放电通道中所产生的强光.
雷: 在放电通道中所发生的热,迫使附近的空气突然膨胀,发出的巨大轰鸣声.
6 雷电放电的重复性:一次雷电平均包括三、四次放电,第一次在雷云的最底层放电,重复的放电都是沿着第一次放电的通路发展的,随后的放电都是从较高的云层或相邻区发生.
7 雷电放电的强度: 200—300KA 最高430KA
8雷电产生的效应: 热效应电效应机械效应
9闪电的种类: 1 片状雷电,云间放电多为片状雷. 2 线状雷电,雷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多以线状的形式,通常雷云下部带负电,上部带正电.由于雷云的负电效应,使附近的地面感应出大量正电荷,所以地面带正电荷. 带状雷电线状雷的一种,是在闪电的过程中恰巧有水平大风吹过闪电通道,将几次线状闪电的放电通道吹分开来,肉眼看闪电通道变宽.
3 球状雷电彩色的火焰状球体,表现为100-300mm直径,橙色或红色球体,最大直径也可能1m 存在时间为百分之几秒到几分钟,通常为3-5秒,辐射功率小于200W,有臭氧,NO2,或硫磺气味.
4 联珠状雷电很少见的一种闪电,有人人为他是由一群球雷组成
10雷电的空间分类: 云内闪电, 云际闪电, 云地闪电(落地雷,直击、雷)
11地闪:雷云与大地的放电即:云地放电.多以线状形式出现,雷云与大地的放电中,90%为负极性雷击;放电过程为,向下移动的负极性先导激发,向地面输送负电荷;10%为正极性雷击; 放电过程为,下行先导激发,先导携正电荷,向地面输送正电荷
12 先导放电: 放电开始时,其微弱的发光通道以100-1000km/s的平均速度,以脉冲的形式向地面延伸,形成阶梯先导,每段长度为25m;时间为50us;表现为树枝分叉状.分枝状的先导放电通道往往只有一条放电分枝能到达地面.
13 枝状闪电的产生: 流柱沿着一条电阻最小的通道前进,遇到阻力时便随时改变前进的路线,于是空间出现不同枝状的闪电
14滚球半径:从梯级先导通道前端向四周探索的10-100m长臂,这个长臂的臂长叫击距或闪击距离,标准叫滚球半径. 或者说:击距,定义为先导头与被击中物在最后一个间隙产生击穿电场瞬间的距离,或者说是,当被击物产生上行连接先导时,下行先导与被击物间的距离。
15 负极性闪击:可产生多次放电;正极性闪击,只有一次放电
16 雷电活动的一般规律:
1.热而潮湿的地区比冷而干燥的地区雷爆暴多
2 雷暴频率是山区大于平原,平原大于沙漠,;陆地大于湖海
3 雷暴的高峰在7,8 月,活动时间大都在14-22时
4各地区雷暴极大值和极小值多出现在相同的年份
17雷击的选择性:
1 与地质构造有关,即与土壤电阻率有关,若土壤电阻率分布不均匀,则土壤电阻率小的地方易遭受雷击,不同电阻率的土壤交界处易遭受雷击;雷击经常发生在有金属矿藏的地区,河岸,地下水出口处,山坡与水面(水田)接壤地区,由于在雷电先导放电过程中,土壤中的先导电流是在电阻较小的路径流过
2 与地面设施情况有关: 凡是有利于雷云与大地建立良好的放电通道者,易受雷击,这是影响雷击选择的重要因素,在旷野中即使建筑物不是很高,由于它相对比较孤立突出,因此也容易遭受雷击,从烟囱冒出的热气柱和烟气有时
含有少量的导电粒子和游离气团,它们一般比空气更容易导电,就类似于加高了烟囱的高度;建筑物的结构,内部设施情况对雷电的发展也有关系,金属结构的建筑物或内部有大量金属物体的厂房,或内部经常潮湿的房屋,由于这些地方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因此容易遭受雷击.
3 与地形有关凡是有利于雷云的形成和相遇条件的易遭受雷击
17 雷电的危害: 雷电的破坏作用主要由雷电流引起可分三类
1 直击雷作用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或设备上,产生热效应和电动力作用
2 雷电的二次作用(雷电感应) 雷电产生的静电感应作用和电磁感应作用
3雷电波侵入雷电对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的作用,所产生的雷电波可能沿着这些金属导体,管路,特别是沿着天线或架空电线引入室内,形成高电位引入,从而造成火灾或触电伤亡事故.
18 雷电的危害形式:
1热效应作用和电动力作用,
2 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作用
3 高电位引入和反击
4 跨步电压
5 接触电压
6 旁侧闪络
反击:如果防雷装置与建筑物内外电器设备,电器或者其他金属管线的绝缘距离不够,他们之间就会产生放电现象
19雷电流的特性: 单极性脉冲特性,90%的雷电流是负极性的闪电中可能出现的三种雷击: A 短时首次雷击 B 首次以后的雷击(后续雷击) C 长时间雷击
20闪击: 分向上闪击和向下闪击
向下闪击:开始于雷云向大地产生的向下先导,一向下闪击至少有一首次短时雷击,气候可能有多次后续短时雷击并可能含苞欲放有一次长时间雷击
向上闪击: 开始于一接了地的建筑物向雷云产生的向上先导,一向上闪击至少有一首次的长时间雷击,其后可能有多次后续短时雷击并可能含有一次或多次长时间雷击
21常见的雷电波型:首次雷击的雷电流典型波形为10/350us
出现在电气和电子系统中雷电暂态过电压波形50us
线路上雷电暂态过电压波形10/1000us
衰减振荡波形—1000KHZ
熟悉向上闪击和向下闪击的几种波形组合\94规范条文说明符录6
雷电形成
雷电是一种大气中放电现象,产生于积雨中,积雨云在形成过程中,某些云团带正电荷,某些云团带负电荷。
它们对大地的静电感应,使地面或建(构)筑物表面产生异性电荷,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不同电荷云团之间,或云与大地之间的电场强度可以击穿空气(一般为25-30KV/cm),开始游离放电,我们称之为"先导放电"。
云对地的先导放电是云向地面跳跃式逐
渐发展的,当到达地面时(地面上的建筑物,架空输电线等),便会产生由地面向云团的逆导主放电。
在主放电阶段里,由于异性电荷的剧烈中和,会出现很大的雷电流(一般为几十千安至几百千安),并随之发生强烈的闪电和巨响,这就形成雷电。
跨步电压
跨步电压是雷电击中地面物,雷电流泄入大地并在土壤中散流开,由于土壤电阻率有一定分布,雷电流在地面上各点间就出现电位降,近雷击点,电流密度越大,电位降也就越大。
如果人站在或行走在落雷点附近,在两脚间的电位降可使雷电流通过两脚和躯干的下部,人就会被击伤。
这两脚间的电位降叫"跨步电压"。
滚球半径与雷电流的关系: Hr=10* I=(Hr/10)
接闪的原理:许多防雷导体用滚球法盖住需要防雷的空间,即用一给定半径的球体,滚过上述防雷导体时不会触及需要防雷的空间
Hr=30m I=;Hr= 45m I= Hr=60M I=
即:雷电流小于上述数值时雷闪可能穿过接闪器击于被保护物上,而当等于或大于上述数值时雷闪将击于接闪器上.
雷电感应:雷电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他可能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
雷电波侵入:由于雷电对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的作用,雷电波可能沿着这些管线侵入屋内,危及人身安全或损坏设备
雷击电磁脉冲:作为干扰源的直接雷击和附近雷击所引起的效应。
绝大多数是通过连接导体的干扰,如雷电流或部分雷电流、被雷电击中的装置的电位升高以及磁辐射干扰
等电位连接:将分开的装置诸导电物体用等电位连接导体或电涌保护器连接起来一间小电流在它们之间的电位差
雷电的主要特点 1,冲击电流大:其电流高达几万至几十万安培 2,时间短:一般雷击分为三个阶段,即先导放电,主放电,余光放电。
整个过程一般不会超过60微秒 3,雷电流变化梯度大:有的可达10千安每微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