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印咸纪念馆解说词
吴文化博物馆 讲解

吴文化博物馆讲解吴文化博物馆是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的一座博物馆,以展示和传承吴文化为主题。
下面将对吴文化博物馆的展示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吴文化博物馆的展示内容囊括了吴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历史、艺术、文学、音乐、戏曲等等。
博物馆内的展览分为临时展览和常设展览两个部分,临时展览通常会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轮换,而常设展览则是博物馆的核心展览,固定展示吴文化的经典内容。
在常设展览中,首先进入的是吴文化的历史展示区域。
这里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图片资料,向观众展示了吴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
从古代吴越国的兴起,到吴地区的文化繁荣,再到近现代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观众可以全面了解吴文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接下来是艺术展示区域,这里展示了吴文化的艺术成就。
吴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和画家。
博物馆内陈列了大量的书法、绘画和文学作品,让观众近距离欣赏吴文化的艺术魅力。
此外,博物馆还展示了吴地区特有的传统工艺品,如吴绣、吴扇等,展示了吴地区的工艺美术。
音乐和戏曲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也对此进行了专门的展示。
观众可以欣赏到吴地区传统音乐的演奏和吴剧的表演。
吴地区的音乐和戏曲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表演形式而闻名,通过观看演出,观众可以感受到吴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了展览内容外,吴文化博物馆还设有教育活动和研究交流等功能。
博物馆定期举办吴文化讲座、工作坊和主题活动,吸引了许多学者、专家和爱好者参与其中。
同时,博物馆还与国内外的博物馆和文化机构进行合作交流,举办学术研讨会和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作为一座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吴文化的博物馆,吴文化博物馆通过丰富多样的展览和活动,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体验吴文化的平台。
无论是对吴文化感兴趣的学者,还是普通观众,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吴文化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不仅丰富了苏州市的文化资源,也为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武宁博物馆导游解说词

武宁博物馆导游解说词
欢迎各位来到武宁博物馆,这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的地方。
我将作为你们的导游,带领大家深入了解武宁博物馆的各个展厅和展品。
首先,我们来到的是古代陶瓷展厅。
这里展示了从宋代到清代的各类陶瓷器,包括碗、盘、壶、罐等等。
这些陶瓷器形态各异,有的釉色光亮,有的纹饰精美,体现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卓越成就。
接下来,我们将前往近代史展厅。
这里展示了武宁地区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的种种变迁和发展。
你们将看到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的各式文物和历史照片,包括武器、交通工具、生活用品等等。
这些展品将帮助你们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生活和工作的。
最后,我们将来到武宁博物馆的特色展厅——民俗风情展厅。
这里展示了武宁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民间艺术、传统服饰、节庆活动等等。
这里的展品既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性,相信你们会非常喜欢。
在参观过程中,如果有任何问题或需要帮助,请随时告诉我。
我希望大家能够在武宁博物馆度过一个愉快而充实的时间。
谢谢!。
抗美援朝纪念馆解说词

抗美援朝纪念馆解说词各位朋友们,今儿咱们聊聊一个特别的地方——抗美援朝纪念馆。
这地儿,可不一般,它就像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把咱们国家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给一五一十地摆在了眼前。
一走进纪念馆的大门,那感觉,就像是穿越了时空隧道,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迎面而来的,是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雕像,他们或冲锋陷阵,或凝神远眺,那眼神里,全是坚定和不屈。
这些雕像啊,就像是那些英勇的志愿军战士的化身,静静地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再往里头走,嘿,那展览厅里的展品,琳琅满目,看得人眼花缭乱。
有老式的步枪、手榴弹,还有那些破旧的军装、棉袄,每一件都透着岁月的痕迹,每一件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
你瞅瞅那些照片,黑白的,但画面里的故事却鲜活得跟昨天才发生似的。
战士们在雪地里啃着冻成冰坨子的土豆,眼神里却没有一丝怨言;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脸上写满了坚毅和勇敢。
这些照片,就像是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讲述着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
最让我动容的,还是那些志愿军战士的遗书。
一封封书信,字迹或工整或潦草,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都是对家人的深深眷恋和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有的战士在信中写道:“如果我牺牲了,请告诉我的父母,儿子尽忠了。
”这简单的话语,却让人泪目。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走在这个纪念馆里,我时常会想,这些战士们,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也有七情六欲,但在国家和民族的大义面前,他们选择了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这种精神,这种情怀,是我们今天无论如何都不能忘记的。
当然了,这个纪念馆里还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和细节,比如那些战士们是怎么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坚持战斗的,他们是怎么用智慧和勇气一次次打败敌人的。
这些故事啊,听起来就像是在看一部精彩绝伦的电影,让人欲罢不能。
总的来说啊,这个抗美援朝纪念馆啊,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课堂。
它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厚重和残酷,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摄影大师吴印威:时代长河里的一代光影记录者

摄影大师吴印威:时代长河里的一代光影记录者
杨芹;吕述谡
【期刊名称】《华人时刊》
【年(卷),期】2022()4
【摘要】吴印咸,1900年9月出生于江苏沐阳,1994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走在他的故居中,透过一幅幅摄影作品,你可以看到这位世纪老人用独特的视角,记录风起云涌的时代。
艺术初探影像立名。
春风微醺,位于沐阳县城区扬州路的吴印咸故居,也迎来了一年里最好看的春景:迎春花从石缝里探出头来,绿草换上了青嫩的“新装”。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杨芹;吕述谡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6
【相关文献】
1.光影见史——吴印咸诞辰115周年摄影艺术展
2.光影见史--吴印咸诞辰115周年摄影艺术展
3.我的父亲:摄影大师吴印咸
4.摄影大师吴印咸在延安
5.摄影大师吴印咸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在吴印咸摄影创作、电影作品暨教学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解说词

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解说词大家好,欢迎来到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今天我们不聊别的,咱们聊聊那些老故事,听听当年那些英雄们的传奇。
走吧,咱们一边走一边说,顺便感受一下这儿的历史气息。
您瞧这建筑,简简单单,却蕴藏着无数的岁月和故事。
想当年,这里可是热闹得很,聚集了不少英勇无畏的人物。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拼命为国家出力,真是“流血流汗不流泪”,无怨无悔。
你想啊,那时候,外面的战火纷飞,他们却能在这里制定计划,协调各方,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得有多大的智慧和勇气啊!咱们来看看这里的一些展品。
哦,这些老照片,一张张的,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你看那群年轻的面孔,个个英俊潇洒,眼神中透着坚定,似乎在说:“我们无畏无惧,勇往直前!”想想那段岁月,虽然物质条件差得可怜,但精神却是无比富足。
为了一口饭、为了一片天,他们齐心协力,真是“同舟共济”。
要是换作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也得学习学习这股拼劲儿。
再说说这些战斗的故事。
想象一下,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在帐篷里讨论战略,等着明天的行动,心里难免会有些忐忑吧。
但是,正是这种压力,锻造了他们的意志。
你要知道,战斗可不是儿戏,得多么的果断和勇敢。
就像那句老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他们就是那最勇敢的赢家。
走着走着,我们又来到了一个小展区,哎呀,里面的道具可真有意思。
那些老枪械,看上去笨重无比,但在当年可是他们的“宝贝疙瘩”。
你想啊,打仗的时候,手里握着这么一把老枪,心里得多有底气。
可真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话一点不假。
可别小看这些老物件,背后可是有无数血与泪的故事。
咱们聊聊这里的老前辈们。
他们真的是一代传奇,身上有着我们现在很难想象的那种担当和责任。
每一个决策背后,都是无数次的思考和争论。
就像是走钢丝,稍有不慎就可能摔下来,他们依然义无反顾,真是“智勇双全”。
这份勇气,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除了这些严肃的事情,还有许多轻松的故事。
比如说,大家知道吗?他们有时候也会开开玩笑,缓解一下紧张的气氛。
如何提高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以泉州华光摄影艺术学院为例

・101・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Journal of Harbi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泉州华光摄影艺术学院创办20年来,由于历史性的发展机遇,白手起家,经历了筹建校舍集中办学,从中专到大专的质的飞跃,至今已建成初具规模的独立校区,且尚有600亩二期校园等待开发建设;在校生规模已超过5000人。
就学校未来的定位、发展目标、规模、专业及深化,以及如何形成泉州华光摄影艺术学院的核心竞争力等问题,董事会多次邀请业内专家、台湾大专学校专家组等开展了讨论,进行了全方位思考。
本人在此对学校今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来源于经济学,最初是由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提出的。
在他们的著作《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核心竞争力被定义为:“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1]。
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企业某种关键资源或关键能力的组合,是能够使企业、行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实或潜在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衡系统[2]。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雷家驌教授认为: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其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企业以及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化,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而改变的。
雷家驌教授指出,中国很多企业从发展初期以产品质量为核心竞争力到后来为了适应和占领市场转为以技术研发、知识产权和企业文化等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华光摄影艺术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3]高校核心竞争力引用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又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同的内涵,它是指那些[收稿日期]2012-11-12[作者简介]吴华宇(1977-),男,硕士,泉州华光摄影艺术学院经管学院,摄影技师,从事教学管理及研究。
淮海战役纪念馆解说词

淮海战役纪念馆解说词各位朋友们,欢迎大伙儿来到咱们这充满历史韵味的淮海战役纪念馆。
一踏进这地界儿,您是不是就能感觉到一股子沉甸甸的气息,那可不是别的,正是当年战场上硝烟未散的英雄气概。
咱们先瞅瞅这纪念馆的大门,嘿,那可不是一般的门楼子,设计得既庄重大气,又不失精巧。
您瞅瞅那雕刻,每一条纹路都像是诉说着当年的故事,让人一眼望去,心里头就不由自主地泛起一股子敬意。
一进门,哎呀,那场面可真叫一个壮观!整个大厅宽敞明亮,中央矗立着一座巨大的雕塑,那雕塑上刻的是啥呢?正是咱们解放军战士冲锋陷阵的英勇身姿。
您瞅瞅那眼神,坚定而有力,仿佛还在盯着前方的敌人,随时准备再冲一次。
这雕塑啊,简直就是活生生地把咱们战士们的英勇无畏给展现出来了。
再往里走,展厅一个接一个,每个展厅都像是打开了一扇历史的大门。
您在这儿,能看到当年战士们用过的枪炮弹药,还有那些破旧的军装和草鞋。
这些东西啊,虽然现在看起来不起眼,但在当年,那可都是战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宝贝。
您摸摸看,是不是还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感?说起来啊,淮海战役那可真是一场硬仗。
咱们解放军战士们面对的是敌人几倍于己的兵力,但愣是靠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硬是把敌人给打垮了。
您知道吗?那时候的条件有多艰苦?冬天里战士们就穿着单衣,脚上踩着草鞋,在雪地里一跑就是几十里地。
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就抓把雪往嘴里塞。
但就是这样一支队伍,愣是创造出了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
再跟您说个事儿吧。
您知道吗?在淮海战役中啊,还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他们有的为了掩护战友壮烈牺牲;有的身负重伤却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还有的为了完成任务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些英雄们的事迹啊,真是让人听了又敬佩又心疼。
现在啊,咱们生活在和平年代里,享受着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
但咱们可不能忘了历史啊!得时刻铭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独立而英勇献身的先烈们。
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啊,就像这纪念馆里的每一块展板、每一件展品一样,永远地留在了咱们的心底里。
光影见史——吴印咸诞辰115周年摄影艺术展

光影见史——吴印咸诞辰115周年摄影艺术展作者:本刊编辑部来源:《中国美术》2015年第04期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光影见史吴印咸诞辰115周年摄影艺术展”是中国美术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展事之一,也是中国美术馆“影像中国——20世纪中国摄影名家”系列典藏项目之一,于2015年7月5日至7月16日12时在中国美术馆一层1、8、9号展厅展出。
展览以吴印咸摄影艺术生涯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为线索,通过艺术初探·影像立名(1920-1937)、时代纪实·历史见证(1938-1946)、光影随心·春华秋实(1947-1994)三个部分,以230余件摄影和影像文献史料等,展现吴印咸先生艺为人生、赤诚奉献的真挚艺术情怀和隽永的艺术魅力。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展览前言中写道:中国美术馆“影像中国——20世纪中国摄影名家”系列典藏项目,旨在推动中国摄影艺术的国家收藏,全面建构和生成具有丰富性和代表性的馆藏摄影作品面貌。
吴印咸先生作为20世纪中国著名的摄影艺术家、摄影教育家和电影摄影师,用摄影记录了无数珍贵图像,是20世纪中国摄影史上成就卓著的艺术家,也是20世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中国摄影领域的经典案例,应该当之无愧地进入国家典藏序列。
与世纪同龄的吴印咸先生,为人民留下了杰出的摄影作品,中国美术馆有幸籍吴印咸先生诞辰115周年之际特别举办“光影见史吴印咸诞辰115周年摄影艺术展”,此展距1985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吴印咸摄影工作六十年影展”恰隔30年。
本次展览全面、充分地回顾了吴印咸先生的摄影艺术历程,期间得到了摄影领域研究专家、学者和相关机构的大力支持。
展览举办期间,家属将向中国美术馆捐赠吴印咸先生摄影作品150幅,此组作品的入藏,完整呈现了吴印咸先生不同时期的艺术创作的特点与成就,丰富了中国美术馆藏20世纪摄影作品的研究序列。
吴印咸,一位以照相机和摄影机记录时代的艺术家,他所留下的光影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代社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印咸艺术陈列馆”解说词一各位领导、各位朋友:欢迎您到吴印咸艺术陈列馆参观。
吴印咸是从宿迁走向世界的摄影艺术大师,他是宿迁人民的骄傲。
吴印咸艺术陈列馆馆名由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书法家、吴印咸大师的长孙女婿王继安先生题写。
现在我们看到的前言,概述了吴印咸先生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以及建馆的目的意义。
现在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吴印咸先生的塑像。
一尊艺术家的塑像是岁月的记录,是历史的见证。
那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庞,相伴20世纪的风风雨雨,感受了94个春秋的人间冷暖;那一双睿智而深沉的眼睛,观察了一个时代,又用他手中的相机记录了一个时代。
我们来看两边的对联,上联为:百年经典光芒印照;下联是:一代宗师德艺咸馨。
两边的对联巧妙地把“印咸”二字嵌入其中,高度评价了吴印咸大师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在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年代,日本侵略者对陕甘宁边区进行经济与军事封锁。
为了粉碎敌伪的封锁,毛泽东主席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
这就是他为吴印咸拍摄的电影《南泥湾》的题词。
毛主席还把手书的这八个大字原件,当场送给了在现场摄影的吴印咸先生。
吴印咸珍藏了十多年,1959年将此珍品捐献给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青山耸翠的太行山林,是八路军将士们杀敌报国的战场。
当年,吴印咸就是在这里与彭德怀副总司令结下了友谊。
彭总还用诗的语言表扬了吴印咸及其领导的延安电影团。
他说:“摄取战争的真相,不怕鬼子的刀枪。
踏遍了华北的战场,几经寒暑来到太行山上。
有你这样的英勇战士,中华民族决不会亡!”接下来,分别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彭真同志、国务院原副总理方毅同志给吴印咸的题词和题诗。
- 1 -二本馆陈列共分“光辉生涯”、“光彩经典”、“光耀史册”三大部分。
请各位随我走进第一展区“光辉生涯”。
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吴印咸先生发奋求学、立志成才的人生旅程。
他从沭河岸边走来,带着故乡泥土的芬芳。
他向艺术的殿堂走去,披着一身金色的阳光;他是20世纪的同龄人,用青春之火,把人生的第一盏灯点亮。
他就是吴印咸。
吴印咸出生于沭阳县一个教育世家、书香门第。
这是他的父亲吴绍矩先生,这是他的母亲杜氏。
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吴印咸的成长之路铺奠下了厚重的基石。
吴印咸高小毕业后,由于家乡遭受水灾,不得不求学异乡,考入位于淮阴的江苏省立第四工厂,半工半读,结业时又被留在厂里,教授图画课。
这期间他自学了全部中学课程,使他后来有幸在绘画大师刘海粟的门下伏案为徒,聆听教诲,成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学生。
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吴印咸的一生。
有一天,他路过一个旧货场,看到一台美国产的勃朗尼牌照相机。
凭直觉,他感到摄影比绘画更真实、更自然、更具魅力,也有助于绘画技艺的提高。
徘徊在大上海的街头,吴印咸踌躇良久,最终用积攒多日的3块银元买下了这台旧相机。
这是一次普通的选择,也是吴印咸人生的重大转择。
从此,他走上了用光与影记录一个时代的摄影艺术之路。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风月场,也是演艺场。
人们大都知道赵丹、周璇、阮玲玉、上官云珠等大明星的名字,却很少知道银幕后面的默默耕耘者——吴印咸。
在同窗好友许幸之的热心帮助下,吴印咸先到上海天一影片公司担任布景师,1935年转到电通公司,在田汉编剧的电影《风云儿女》中担任摄影师。
这部影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其中,既有田汉、聂耳的心血、汗水与激情,也有吴印咸摄影艺术的节拍与心声。
这个时期,吴印咸艺术成果叠出,所拍摄的《都市风光》、《生死同心》、《马路天使》等名噪一时的影片相继上映,在观众中反响很大。
其中由袁牧之导演,赵丹、周璇主演的影片《马路天使》,成为30年代左翼电影的经典之作。
- 2 -抗日战争暴发后,吴印咸与许幸之风雨同舟,冒着枪林弹雨,又拍摄了《中国万岁》、《八百壮士》等大型纪录片,揭露了日寇侵华的暴行,表现了中国军民英勇抗日的真实场面。
从一个爱国电影艺术工作者,到红色摄影艺术大师,吴印咸历经了一个非同寻常的艺术生涯。
1938年夏天,在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与著名导演袁牧之的邀请下,吴印咸果断决定,到革命圣地延安去,走一条红色摄影之路,从而开始了人生又一个伟大的选择,也是一个伟大的转折。
那是国难当头时生与死的考验,那是强寇入侵时血与火的抗争。
吴印咸,凭着一颗中国人的良心,足迹踏遍了延河两岸,身影留在了太行的群峰之间。
他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片是《延安与八路军》,这是人民电影的第一部作品,吴印咸是当之无愧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1940年,延安电影团与电影放映队合并,下设摄影队与放映队,吴印咸担任摄影队队长,后来又主持电影团的工作。
他领导拍摄了《延安庆祝百团大战胜利大会》、《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等大型纪录片。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你知道新中国第一部国产故事片《桥》是谁拍摄的吗?它正是吴印咸所领导的东北电影制片厂的杰作。
东北电影制片厂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
1949年4月,吴印咸担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后,领导拍摄了《桥》、《赵一曼》、《钢铁战士》、《白毛女》等19部故事片,译制完成了我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以及《伟大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攻克柏林》等33部译制片。
可以说,吴印咸与他的同仁们一起铺下了新中国人民电影事业的第一块基石。
从东北电影制片厂的硕果累累,到北京电影学院的走马上任,身任副院长兼摄影系主任的吴印咸,完成了人生的又一次转折,从摄像摄影到讲台从教,他历经了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过程。
他一面用摄影理论去教书育人,一面又用摄影理论指导自己的摄影艺术创作。
1959年,由吴印咸主持拍摄的国产故事片《红旗谱》荣获第一届百花电影节最佳摄影奖,此中甘苦有谁知?从《红旗谱》到《白求恩大夫》的拍摄完成,吴印咸摄影艺术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 3 -界。
三走进吴印咸艺术陈列馆第二展区“光彩经典”,我们便走进了一个神圣的摄影艺术殿堂。
这里陈列的照片都是吴印咸先生早期的摄影艺术作品。
从这些摄影作品中,我们至今还能看到,那《晓市》弥漫着的淡淡晨雾,与沭河岸边飘出的袅袅炊烟;我们至今还能听到,那《饥寒交迫》中《纤夫》的号子,那《难兄难弟》与旧世界抗争的《呐喊》。
请看这几只上世纪20年代的《田螺》,它们在1934年荣获瑞士摄影沙龙荣誉奖,这标志着吴印咸的摄影艺术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这里还陈列着一些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影星、戏剧家的照片,这位是戏剧家孙维世,她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养女,有“红色公主”之称。
这位是《马路天使》的主演周璇,她是国语流行曲史上一个金字招牌,号称“金嗓子”。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回转到那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中去吧,这里陈列的是吴印咸为伟大领袖毛主席拍摄的照片。
这是一张展示艰苦创业的照片,毛泽东主席正在延安窑洞门前的一个土坡上,给120师的部分将士做报告。
此时,他身着青布灰制服,裤子上还打着两块儿补丁,面前摆着一张简陋的小方凳,凳子上放着一杯白开水。
领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让无数后来者从这张照片上领略到了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当毛泽东主席看到这张照片,还高兴地评价说,这是最具有时代感的照片。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组特别的画面,是1943年11月29日,毛泽东主席在陕甘宁边区的劳动大会上做《组织起来》报告时的一个场景。
当时礼堂光线较暗,没有闪光灯,也没有照明灯,吴印咸手捧相机,争瞬夺秒,一连抓拍下8个镜头,分别从8个不同的角度、8个不同的姿势与8个不同的神情,把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领袖风度与大家气质刻画地入木三分。
我们可以看到,在展柜里陈列的都是吴印咸先生的著作以及他所使用过的摄影仪器。
不知您是否还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的语文课本里曾收录方纪- 4 -的一篇散文《挥手之间》,描绘的正是这张照片的情景。
这是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主席离开延安赴重庆谈判登机时的一个场景。
正当毛主席站在机舱前,转身向人群挥手道别的时候,吴印咸迅速按下快门,摄下了那个时代令人刻骨铭心的一瞬。
这一瞬已经留在了中华民族的史册上,留在了吴印咸经典的艺术作品中。
吴印咸与他领导的延安电影团摄影队穿行在千里太行的山道上,穿行在同仇敌忾的抗日烽火之中。
吴印咸用他手中的相机,记下了一篇篇抗日战争的大事记,也摄下了一张张感人至深的艺术画面。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吴印咸先生拍摄的一组新闻摄影图片。
<拓垦>这张照片作者运用逆光仰镜头拍摄,使人物成半剪影状态,整个画面形成了美妙的阴暗对比。
由于正确掌握曝光,既完美地表现出朝阳和彩霞,又保留了人物衣着必要的层次,清晰地勾画出每个人的轮廓。
<兄妹垦荒>这张照片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拍摄的。
此时两个演员在表演《兄妹开荒》秧歌剧,吴印咸突破了剧照的惯常表现手法,没有单纯地摄剧照,而是把演员和广大观众一起收入了镜头,不仅渲染了现场热烈的气氛,更主要的还在于把观众和演员、台上和台下紧密地联系起来。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张照片是中国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是1939年10月,在河北黄土岭战役中,吴印咸为来自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拍摄的救死扶伤场面的照片。
当时室内室外两种环境,光线照度相当悬殊,在没有人工光的条件下拍摄这类画面的难度是相当大的。
作者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角度,使白求恩大夫处于阳光直接照射之下。
把白求恩大夫聚精会神、一丝不苟的动作和身姿描绘的很生动。
我们可以发现连白求恩大夫脚上特色明显的草鞋,都得到了准确地表现。
照片深灰色调中却还完整地保留了小庙彩绘的屋檐和椽子。
这张照片后来被用于我国和加拿大联合发行的“白求恩大夫”邮票与首日封上。
下面我们再来共同欣赏一组吴印咸先生拍摄的近期照片。
这幅《瓯江帆影》中美丽的白帆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这幅《黄山幻境》把一个虚无缥缈的仙境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就算是平时朴实并且显而易见的东西,在吴印咸大师的- 5 -镜头里,都变得神奇而美妙。
这张照片是古与今的对比,这张大胆地留白描绘出华山的巍峨,再来看这一张,鲜艳的色彩让人看着都能够品尝出葡萄的鲜美。
现在正在放映的是为纪念吴印咸先生诞辰110周年而拍摄的专题片。
放映舞台两侧的对联,是吴印咸大师的孙女及孙女婿题写的。
四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本展馆的第三展区“光耀史册”。
请您看这张照片,这是1994年,吴印咸与郎静山、陈复礼三位摄影大师在北京相聚时的一个场景。
三位大师的相聚,是中国摄影艺术史上的盛世,也是三位大师的人生幸事。
这张照片是88岁高龄的吴印咸先生在登黄山时,与方毅副总理的合影;这张是吴印咸先生在黄山顶峰拍摄艺术风光片的场景。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展板,展示的是吴印咸先生生平大事记。
百年摄影经典,一代艺术宗师,瞻仰之余,我们便可以对他在摄影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一目了然。
虽然这位大师不幸与世长辞,但是他的生命因为融入了中国人民的摄影事业而延伸,他的作品因为准确而完善地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而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