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革命样板戏】现代京剧《平原作战》全剧欣赏
样板戏

样板戏所谓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的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
样板戏是由现代京剧等改编移植的一种戏剧形式。
“样板戏”的正式名称为“革命样板戏”。
所有的“样板戏”都是在“京剧现代戏”和小说、电影、话剧以及民族新歌剧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京剧现代戏”,又主要是根据“沪剧”、“淮剧”和“话剧”等戏剧形式移植的。
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一文,首次将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为“江青同志”亲自培育的八个“革命艺术样板”或“革命现代样板作品”。
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一文,正式提出了“样板戏”一词。
之后又出现了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等第二批“样板戏”。
样板戏在中国的遭遇是富于戏剧性的。
“文化大革命”中它被捧上了天,成了无产阶级解决自己文艺方向的标志。
“文化大革命”后,随着江青一伙的垮台,它受到批判和否定。
80年代后期以来,重新开始与观众见面。
有欢迎,有质疑。
如样板戏的盒带在1991年底1992年初的音像市场上,发行量高居榜首。
而同一出京剧《智取威虎山》1994年在上海受到冷遇,在南京则吸引了众多观众。
对样板戏的重新亮相,有人叫好,有人坚决否定之。
老作家巴金说:“我好些年不听‘样板戏’,我好像也忘了它们。
可是春节期间意外地听见人清唱样板戏,我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作家邓友梅说:“京剧样板戏原作比较好,江青改编后带了帮派气味儿,文革时期我被折磨,一听高音喇叭放样板戏,就像用鞭子抽我,我不主张更多地演样板戏。
”而当年在《红灯记》中饰李铁梅的刘长瑜说:“样板戏《红灯记》凝聚着许多专业演员的心血,至今有不少人喜欢它-----现在我演《春草闯堂》,演完了不唱一段《红登记》就不让下台。
描写京剧的优美段落

描写京剧的优美段落京剧也称“皮黄”,是因为它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
下面是描写京剧的优美段落,欢迎参考阅读!描写京剧的优美段落 1【第1段】我最喜欢的戏剧是京剧,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京剧更是我们中国的“国粹”。
京剧分生旦净末丑,流派纷呈,唱腔各异,或高昂,或婉转,或喜悦,或悲凉,或缠绵,不同的唱腔表现不同的感情,诠释不同的故事,是演员们长期凝炼的音律精华,充滿着浓郁的的京韵。
我爱看青衣戏,觉得青衣戏声柔优美,委婉动听,深刻地刻划人物的精神世界和细腻的女性感情。
像是《望江亭》、《红娘》、《荒山泪》、《三娘教子》等剧,我都很喜欢看的,特别愿意听程派戏。
程派戏腔音忽高忽低,时断时续,時而像撕丝裂锦,時而又像藕断丝连,時而像高山流水,時而又像春雨潇潇,唱腔凄美幽怨,委婉动听,扣人心弦,太感人了。
【第2段】“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每当我唱起这个《唱脸谱》选段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京剧,一个有200多年历史的剧种;一个经历了几代大师发展、改革、创新,最终被称为“国粹”的戏曲形式;一个蕴涵着“唱、念、做、打”的表演方式,一个“生、旦、净、丑”的行当分类,一个“皮、黄、锣、鼓”的伴奏结构,真是一门综合表演艺术。
在外国人眼里,京剧就是中国几千年古老文明的代表。
他们常说京剧的服装美、身材美、伴奏美、唱腔美,真是美不胜收啊!【第3段】京剧是中国传统蓺术宝库内的一颗明珠。
京剧脸谱、京剧唱腔、京剧表演五彩纷呈,绝妙新奇,是拥有民族性、夸张性的蓺术。
让孩子接触一点京剧,欣赏京剧的经典片段,制作京剧脸谱,过一把京剧表演的瘾,可培育孩子对京剧的兴致,体会我国京剧蓺术特别的美,提高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蓺术的认识与热爱。
【第4段】京剧,一个有200多年历史的剧种;一个经历了几代大师发展、改革、创新,最终被称为“国粹”的戏曲形式;一个蕴涵着“唱、念、做、打”的表演方式,一个“生、旦、净、丑”的行当分类,一个“皮、黄、锣、鼓”的伴奏结构,真是一门综合表演艺术。
革命样板戏

白 毛 女
《白毛女》
• 故事梗概佃农杨白劳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 喜儿与同村青年农民大春相爱。杨白劳因生 活所迫向恶霸地主黄世仁借了高利贷,之后 外出逃债,在除夕之夜杨白劳偷偷回家。黄 世仁闻讯后强迫杨白劳卖女顶债,杨白劳喝 做豆腐用的卤水自杀(在芭蕾舞中被黄世仁 用手枪打死)。喜儿被抢进黄家,遭黄世仁 奸污,逃入深山,头发全白。两年后,大春 随八路军回乡,在山洞里找到喜儿,替她申 冤雪恨。结尾处,村民们和喜儿一起开会批 斗黄家的罪行,庆贺穷苦人的重见天日 。
革命样板戏
“样板戏”的正式名称为“革命样板戏”,1966年12月26 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 样板》一文,首次将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 《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 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 并 称为“江青同志”亲自培育的八个“革命艺术样板”或 “革命现代样板作品”。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社 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一文,正式提出了“样板戏” 一词。1968年5月,《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胜利万岁》 发行,新华社配发了一篇报道,副标题是“邮电部为八个 革命样板戏的诞生发行一套纪念邮票”,“八个样板戏” 的说法已经很明确了。而比较活跃的革命现代京剧《龙江 颂》未进入“八个样板戏”行列,后来的革命现代京剧 《杜鹃山》和《平原作战》等也都不属于“八个样板戏” 之列。
美军“555榴炮营”营旗
红色娘子军
《红色娘子军》
• 红色娘子军,即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式女子军 特务连,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冯白驹领导的琼 崖苏区红三团下属的一支武装力量。该武装绝大 多数来自于农村青年妇女,有的来自农民赤卫队, 有的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该部队旗帜鲜明, 作战勇敢,曾在第二次琼崖苏区反围剿中担任掩 护任务。 • 1962年,电影《红色娘子军》在全国公映,吴琼 花、洪常青的形象一时间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1964年,根据该影片改编的我国第一部现代芭蕾 舞剧《红色娘子军》也登上了舞台,将芭蕾的精 华与电影艺术融为一体,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 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堪称世界 芭蕾舞坛上的一朵“奇葩”。
样板戏是非

《海港》、《智取威虎山》两个剧目的唱腔设计人之一于会泳也是样板戏“三突出”理论的 创立者,受到江青的赏识,1975年被任命为文化部部长。四人帮粉碎后被隔离审查。1977年 自杀。图为文革期间于会泳与江青在大寨。
【平原作战】抗战期间,八路军排长赵勇刚组织游击队,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帮助下,以地道 战的方式与日本大队长龟田展开战斗,最后将龟田击毙。图为样板戏《平原作战》剧照。
为了样板戏演出的“完整性”和“标准化”,国家出面,为每一台样板戏出版了一部内容极 其详尽的供复制演出需要的样板戏演出本,有的厚达 400多页。图为1970年,毛泽东文艺思想 宣传队深入农村,到贫下中农家里演出《红灯记》。
在“不走样”的艺术桎梏下,排演样板戏的演员人人自危,生怕招来祸端。小到戏服上补丁 的大小、颜色、位置,细到舞台上每丛芦苇有几根、多长都有明确的规定。图为 1975年,福 建,上海京剧团《龙江颂》剧组为军民演出。
1976年,上海京剧团《龙江颂》剧组批判邓小平“诬蔑”样板戏的言论。
【草原儿女】《草原儿女》是革命现代舞剧,与《沂蒙颂》同年(1975年)推出。此时文革 已接近尾声,但样板戏依然是全中国人民的主要精神食粮。八年前的 6月17日,《人民日报》 发表社论,号召“把样板戏推向全国去”。图为《草原儿女》剧照。
样板戏是非
1966年,康生在首都文艺界无产阶级文化革命大会上宣布: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 记》、《海港》、《沙家浜》、《奇袭白虎团》和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以 及交响乐《沙家浜》为“革命样板戏”。图为1967年毛泽东接见《白毛女》演员。
【红灯记】“红灯年”,1963年可以打上这样的标签。上海爱华沪剧团将长影拍的《革命自 有后来人》改为革命现代沪剧《红灯记》并公演,引起江青的兴趣。一个普遍的说法是:江 青就是看了这部《红灯记》之后开始进行“京剧现代戏”的改革的。图为《红灯记》剧照。
革命样板戏剧本大全 现代京剧 红色娘子军

现代京剧红色娘子军人物表洪常青——男,娘子军连党代表。
吴清华——女,娘子军连战士,后接任党代表。
连长——女,娘子军连连长。
小庞——男,红军通信员。
营长——男,红军营长。
炊事班长——男,娘子军连炊事班长。
男、女红军战士若干人。
黄威——男,赤卫队长。
郑阿婆——女,贫苦农民。
小娥——女,郑阿婆的女儿。
赤卫队员若干人。
汉族、黎族群众若干人。
丫头若干人。
南霸天——男,恶霸地主,反革命“民团”总指挥。
老四(区广四)——男,南霸天的爪牙,团丁头目。
国民党匪营长。
地主。
土豪。
国民党党棍。
土匪头子。
国民党匪兵若干人。
团丁若干人。
序幕冲出虎口[十年内战时期。
海南岛。
[夜。
南霸天的土牢里。
[凄厉的鞭声。
[幕启:大柱子上,铁链吊着满腔怒火的吴清华;同牢二难友——郑阿婆与小娥焦急、担心地在一旁望着吴清华。
[老四刚打完最后一鞭;团丁甲手提灯笼,侍立在牢门旁暗影里。
老四(对着吴清华吼叫)你说!还跑不跑了?……说!你还跑不跑了?吴清华跑!……跑!!老四嗬!吊了三天,你还是这句话!(对团丁甲)来!拿家法,敲断她的双腿!团丁甲是![老四解开铁链,放下吴清华。
[团丁乙匆匆跑进牢门。
团丁乙四爷,四爷!总爷叫!……(与老四耳语)老四(对吴清华)你等着!我回来再收拾你!(率二团丁出牢,关牢门,下)[郑阿婆、小娥奔向吴清华。
小娥(扶着吴清华伤痕累累的手臂)妈,你看!……郑阿婆这群狗奴才!简直要把人活活整死呀!吴清华南霸天的鞭子狠,我们穷人的骨头硬!郑阿婆清华,你都跑了四回了,每次抓回来都打个半死,你要是再跑……吴清华跑!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跑出去!在这儿,没有我们穷苦人的活路!小娥是呀!妈,咱们家不就只欠老贼一担租,就给抓进来了?!吴清华阿婆,进了这南府,就只有死路一条哇!郑阿婆可跑出去,也是财主的天下……吴清华那也不能在这儿等死啊!唱[西皮散板]想求生路只有跑!决不能含冤忍气,再受煎熬。
南府里,死去的姐妹有多少![流水]奴隶血佃户泪流到几时恨方消?抬起头,挣断这枷锁镣铐,拚一死也定要冲出黑牢!郑阿婆小娥对
样板戏(一)样板戏名称的由来。
1963年下半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京剧要不要演现代戏的大讨论,1964年在北京举办了京剧现代戏汇演,京剧古装戏彻底停演。
为了从文艺舞台走向政治舞台,江青在这段时间里,先是建议根据同名沪剧剧本创作京剧《红灯记》和《芦荡火种》(即后来的《沙家浜》),继而插手汇演中呈现的优秀剧目的修改,当时她只把这说成是“种实验田”。
1965年3月,北京京剧团在上海演出《红灯记》后,上海某报评论员和当地艺术家先后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称之为“样板”。
1966年10月,两位上海工人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赞扬京剧《智取威虎山》为“样板戏”。
这是以“样板”和“样板戏”指江青主抓的戏剧作品的开端,可见这样的称呼不是出自官方或江青本人。
(二)样板戏的词义。
样板原指生产或检验产品的模具,后来被引申为“模范”、“榜样”。
这一作法在1958年的全国性劳动竞赛中就曾经流行,“样板戏”中的“样板”也是取引申义。
但是文革期间从未对样板戏的词义作过宣传,难怪样板戏剧本的执笔作家汪曾祺在得知样板乃模具后认为“样板戏”一词“说不通”。
1966年12月6日的《人民日报》上新华社报道首都文艺界文化大革命的文章中,提到了几个戏剧作品和交响音乐《沙家浜》。
这些大中型舞台文艺作品应该被统称为“样板作品”,但文中却将它们统称为“样板戏”。
这是“样板戏”作为错误统称的开端。
(三)实质上是样板戏的作品。
样板戏的实质是:由江青主抓,由江青指定的“样板团”创作并首演,是江青的权利工具和政治资本(当然也迎合了当时政治宣传的需要),是文艺及宣传的重点(即普及样板戏运动的对象)。
因此样板戏中的戏剧作品都被拍成了电影,文革中影响最大的戏剧作品都在其中。
只有推出不久的京剧《红云岗》、《审椅子》、《战海浪》、《津江渡》以及“样板团”欲推出的实际上是地方京剧团创作的《草原兄妹》和《苗岭风雷》等等样板戏剧目才鲜为人知。
而被拍成电影的非样板戏剧目的比率很低,尤其是地方京剧团创作演出的更多的京剧剧目几乎都没有被拍摄。
革命样板戏

海
港
《海港》
• 《海港》:突出中国工人支援非洲人民的国际主 义精神 • 《海港》是上海京剧团根据淮剧《海港的早晨》 集体改编的现代京剧剧目。故事是这样的,1963 年夏,上海港某装卸区码头工人们紧张抢运援助 非洲的稻种,暗藏阶级敌人钱守维趁机破坏,将 玻璃纤维倒入散包小麦里,并造成了错包。装卸 队党支部书记方海珍及时发现阴谋,组织工人连 夜翻仓,追上驳船,调回散包,胜利完成援外任 务。
《平原作战》
•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里,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我八路军 某部为了反"扫荡",保公粮,子弟兵化整为零驰骋在平川 上。冀中八路军主力为了完成诱敌深入、各个歼灭的作战 计划,派共产党员、八路军排长赵勇刚率领部队插到敌后 平原地区,在铁路沿线开展游击战,以牵制敌人援军龟田 大队,配合山区八路军主力全歼日寇。赵勇刚来到敌后, 紧紧依靠以李胜为代表的基层党组织和张大娘、小英等抗 日群众,开展地道斗争,英勇打击日寇。他们破铁路、拔 炮楼、烧粮库、炸军火,闹得龟田焦头烂额,不能进山。 日军龟田队长闻讯,气急败坏,为了追回粮食,搜捕赵勇 刚等人,逮捕了大批群众,威逼利诱。待赵勇刚等用调虎 离山计赶来解救时,张大妈正中弹光荣牺牲。赵勇刚又潜 入县城,多次与敌周旋,终于击毙汉奸,炸掉敌军火药库, 粉碎了敌人增援进山"清剿"的诡计。并利用青纱帐,平原 歼敌,使八路军在山内山外取得了全胜。
《奇袭白虎团》
• 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是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 侦察兵副排长杨育才在金城战役中的英雄事迹编 写,1955年进行首演,参加了1964年的现代戏曲 汇演。文革时期被确定为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 1972年被摄制成电影艺术片。 • 此次奇袭“白虎团”中,勇敢的志愿军官兵顺手 斩得“小楼兰”,全歼美军“555榴炮营”,并缴 获该营营旗的事情,却少为人知。时至今日,这 面美军“555榴炮营”营旗还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 军事博物馆。该旗宽76厘米,高50厘米,整体呈 长方形,尾端为内缺的倒V字形,底色为红色,上 面印有黄色的“OH”、“555”字样及交叉轴图案。
八个样板戏

“八个样板戏”连环画探究“八个样板戏”连环画是文革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一提起样板戏人们便联想起江青这个曾权倾一时的人物。
然而62年以前很少有人知道江青是谁!江青与毛泽东是在延安相识的,当时毛泽东的夫人是贺子珍,因与江青有特殊关系所以39年中央局出面对江与毛的关系立有“约法三章”:一是江青不可称为毛泽东夫人;二是江青不能参加党的政治活动;三是中央其他人不搞下不为例。
直到62年江青在党内还没有职务,只在文化部电影局封了个艺术顾问,相当于处级的头衔。
62年9月印尼总统苏加诺的夫人来华,江青首次以毛的夫人身份参加了会见,29日几大报纸头版头条发表重要消息:“毛泽东和夫人江青下午接见了苏加诺夫人。
”8 ^4 k0 D+ b9 a" C2 {62年正是毛泽东“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理论形成的时期,此时江青人同康生与毛泽东谈了一次话,江青向主席提出:戏剧界到处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统治舞台,希望主席允许她在文艺界发挥点特长,为党做点工作;并初步提出所谓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用革命现代戏剧占领无产阶级文艺舞台的基本构思。
这一想法正迎合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理论需要,得到了毛泽东的默许。
毛泽东讲:你们搞出新剧目我与政治局的同志一道去看演出。
从此江青以主席夫人的身份插进文艺界,开始了所谓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革命现代剧目样板戏的创作。
( Q/ o5 P0 t0 U5 n# z; t要古为今用首先要在国粹京剧界开刀,将原有的许多剧本通过京剧的形式进行了移植改造。
例如:红灯记前身叫“自有后来人”,是哈尔滨话剧团创作的话剧,她插手北京京剧团组织班子进行改编,最后改名《红灯记》;再如沙家浜,原名叫“芦荡火种”,是一出评剧,62年曾是北京优秀剧目,江青在北京京剧团组织改编排练,64年秋《芦荡火种》在北京工人俱乐部进行了首场演出,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观看了演出,第二天各大报刊以明显的标题“毛泽东率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大型革命现代京剧…芦荡火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线革命样板戏】现代京剧《平原作战》全剧欣赏电影中曾经的那些影像,是否依旧闪回在你的记忆深处;流动的旋律,在夜晚的不经意间让你潸然泪下,曲折动人的故事,是否给了你内心隐隐的震撼。
那岁月的流逝,模糊了我们的记忆,那些曾经让我们惊喜的电影成了记忆中的碎片。
现在,我们一起去寻找那份难忘的记忆。
京剧,有中国“国剧”之美誉,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不仅成为集歌唱、舞蹈、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风靡中外的戏剧艺术,更造就了一批流派名家。
现代京剧所讲述的故事感动了一代代人,直到今天它还在被人们演绎着。
革命现代京剧已历经50年风雨,它的精彩唱段曾深入亿万人心,它所展示的英雄主义主题至今仍有社会价值。
红色已经成为那个年代特有的颜色。
点击下面的视频欣赏彩色京剧戏曲故事片《平原作战》,根据同名现代京剧改编,说的是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我冀中八路军主力为了完成诱敌深入、各个歼灭的作战计划,派共产党员、八路军排长赵勇刚率领部队插到敌后平原地区,在铁路沿线开展游击战,以牵制敌人援军龟田大队,配合山区八路军主力全歼日寇。
本剧由中国京剧团集体创作张永枚执笔,崔嵬陈怀皑导演,李光、吴钰章、高玉倩、李维康、袁世海等主演,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1974年公映。
“霹雳一声春雷响,平原上谁不晓工农的儿子赵勇刚!战斗的足迹踏遍了太行山上,抗日的声威震撼着铁路两旁。
你找他苍茫大地无踪影,他打你神兵天降难提防。
鱼在水鸟在林自由来往,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赵勇刚!”《平原作战》是中国京剧院(中国国家京剧院前身)继《红灯记》之后排演的另一部经典京剧现代戏,也是众多京剧现代戏中最为特殊的一出。
剧中,张庄党支部书记李胜的这一段【二黄二六】虽然算不上核心唱段,却意外地成为《平原作战》剧情和命运的高度概括。
从《平原游击队》到《平原作战》《平原作战》这个名字,自然而然会让人联想到曾经家喻户晓的电影《平原游击队》,而这二者之间,的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虽然当年的主创人员或已去世,或因年代久远记忆模糊,但是记者还是从翟建农的文章《“崔大帅”〈平原作战〉得“翻身”》中,找到了如下文字:“京剧《平原作战》成型于1965年。
早在1964年江青大搞‘京剧革命’开始,她就下交给中国京剧院将故事片《平原游击队》改编成京剧的任务。
而改编任务刚刚完成,‘文化大革命’的狂飙不期而至。
到了1969年,江青要继续扩大‘文艺革命’成果,准备改编创作新的样板戏时,京剧《平原游击队》被再次提及,但江青布置任务时不知是口误还是有意为之,说的是改编《铁道游击队》。
最终,新的京剧剧本取名为《平原作战》。
”冀中平原人民抗击日寇的历史展示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特殊的创作背景,让《平原作战》讲述了不同于《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京剧样板戏惯用的线索较为集中的故事,而是以电影《平原游击队》为基础,但完全打破电影的情节设置,将《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的部分情节融入其中,成为以八路军排长赵勇刚为代表的冀中平原人民抗击日寇的历史展示。
然而,恰恰是这种全景展示的设置,大大增加了《平原作战》的创作难度。
据当年赵勇刚的扮演者、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光回忆,为了排演《平原作战》,中国京剧院不仅集全院之力,还请来许多专家出谋划策。
“《平原作战》是由中国京剧院集体创作的。
其中,剧本由张永枚执笔。
这出戏不像《红灯记》那么有‘扣子’,所以非常难写,幸好张永枚是出色的作家和诗人,是他的妙笔让这么复杂的故事不显凌乱。
另外,阎肃也给剧本出了很多点子。
比如第四场‘智取炮楼’中,赵勇刚和伪班长刻意强调的‘红豆’,就是阎肃的主意。
”精彩的武戏归功于李少春除了大量精彩的唱段, 剧中众多与敌人正面交锋、斗智斗勇的场景, 也让眼花缭乱、种类繁多的武打场景成为《平原作战》区别于其他京剧现代戏的特点之一。
李光说,《平原作战》的武戏之所以出彩,应该归功于京剧名家李少春。
当时,李少春是《平原作战》导演组中最早的成员,他为李光塑造赵勇刚这个角色给予了非常多的帮助。
“在京剧演出中,演员的第一个亮相至关重要。
赵勇刚出场时的唱词是‘披星戴月下太行,流水疾风赴战场’,李少春先生为了这个‘流水疾风’似的出场,帮我设计了10个方案。
”当李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如今呈现在舞台上的这个方案时,李少春笑着告诉他,这其实是他精心策划的出场。
李少春不仅亲力亲为帮助李光设计唱腔、身段,还用自己的方法激发他的创作热情。
“李少春先生经常对我们说,演戏要多动脑子,所以他总是在启发我们。
有一次,先生给我说戏,说到兴起,就打了一套拳。
这套拳非常精彩,放在赵勇刚身上真的是天衣无缝。
打完之后,我让先生教我。
他说:‘教不了,这是即兴的,我自己都来不了第二回。
’从那以后,我明白了,能把自己的想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才是一个成熟的演员。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李少春被调到了别的剧组,李光说这是《平原作战》的巨大损失:“如果李少春先生一直跟着这个组,《平原作战》比现在精彩。
他已经为这部戏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我们都是沿着他的想象继续发展的。
”延续着李少春的思路,李光把八路军排长赵勇刚塑造得神采奕奕——穿着军装,他是英勇不屈的八路军战士;扎上羊肚手巾,他是去炸敌人炮楼的赶大车的“伙计”;套上长衫,他是去小饭店接头的“商人”;穿上制服,他是去捣毁敌人军火库的“火车司机”……赵勇刚的每个造型都个性鲜明,每个唱段都嘹亮精彩,每场武戏都干净漂亮。
停演后长时间无人能够复排用“豪华”来形容《平原作战》的演员阵容,绝不为过。
李光、吴钰璋、高玉倩、李维康、袁世海、杜再田、谷春章……即便是店伙计这样的小角色,都是能“唱一出”的“角儿”。
高超的创作水准和这些优秀演员精湛的表演,让《平原作战》成为京剧现代戏难以企及的新高度。
《平原作战》上演之后大获成功,随即展开了大规模的全国巡演。
李光也凭借着俊朗的扮相、文武兼备的扎实功底一炮而红。
虽然《平原作战》中不少唱段都被广为传唱,却没有像《红灯记》、《沙家浜》这些样板戏一样,被普遍排演。
这不仅是因为《平原作战》的角色众多,任何一个演员的羸弱都会影响全剧,更是因为像李光这样文武兼备,能在剧中承担大量高腔唱段,又能在全剧10场中每场演出众多武戏场景的演员太少。
这也使得《平原作战》自“文革”结束而停演后,长时间内无人能够复排。
拍成电影1973年,作为第三批由江青亲自下令拍摄的样板戏电影,京剧《平原作战》被搬上了大银幕。
电影《平原作战》的导演崔嵬是由江青亲自指派的,后来崔嵬又找来了他的老搭档陈怀恺联合执导该片。
“崔嵬和陈怀恺这两个导演是懂戏的,这非常难得。
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就是碰到这两位导演。
”正如李光所说,崔嵬和陈怀恺把电影《平原作战》拍得非常精彩。
曾经有研究样板戏的外国专家评价,所有样板戏电影中,《平原作战》是最好的。
电影《平原作战》最出彩的是武戏场面。
为了适应武打动作快、幅度大的要求,加强武打的逼真效果,导演组将一些镜头采用手抱摄影机追随拍摄的方法,有些镜头降低了摄影机转速,相对地增快了动作速度,使得镜头的运动更为灵活多变。
而对于武戏中一整串的技巧,崔嵬总是运用长镜头一气呵成,这样不仅更加流畅自然,也让观众对于演员的表演更加信服。
1974 年5月, 电影《平原作战》杀青。
影片在5月23日全国公映, 为京剧《平原作战》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2005年重排2005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在文化部的策划安排下,中国国家京剧院首次复排了《平原作战》,李光担任艺术指导。
此次复排中,扮演赵勇刚的是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的嫡孙李阳鸣,这是他第一次接触京剧现代戏。
虽然是武生出身,且从小重武,但是《平原作战》众多的武戏场景还是让李阳鸣有点吃不消。
“排《平原作战》太累了。
李光老师是文武兼备的演员,他的武戏也很全面,《平原作战》正好全面展示了他的特点。
但是,对于我们后辈来说,真的很难。
刚开始学戏的时候,第六场里一个两秒钟的出场动作,李光老师就让我走了20多遍。
”为了减轻李阳鸣的思想压力,李光调整了教学思路。
“李光老师不断启发我,和我讲当年他排戏时的感受,告诉我这个人物讲究的是‘情、帅、脆、美’。
李老师让我先简单机械地模仿他的动作,等我把动作都学会了,再要求我把动作化到人物剧情中去。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我进步很快。
”武戏的部分解决了,文戏又成了更大的困难。
赵勇刚这个角色近80%的表演要靠唱,这让平时在台上从未以唱为主的李阳鸣差点“失业”。
“第二天就要连排了,我的嗓子一下子不出声了。
当时我找了北京最好的喉科专家,医生说我的嗓子充血很严重,声带闭合不好,必须做理疗。
不巧的是,北京唯一一所能做声带理疗的医院,主治医生又到云南出差去了。
没办法,只好往嗓子上打针消炎。
说实话,我当时也很害怕,但是确实没有可以顶替的演员,只有抱着侥幸的心理坚持演出。
结果演出以后,文化部的领导非常吃惊,说这出戏有30多年没演,就是因为没有合适的主演。
没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你们就把这出戏排出来了。
”对于李阳鸣的表现,李光挺满意。
而对于第三代赵勇刚的人选,李光心里也有了数:“现在的演员都是‘半拉’的,不是唱不行,就是武不行。
但是也有好苗子,我看国家京剧院的王璐、上海京剧院的蓝天和北京京剧院的杜喆,这三个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