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实用文本)

合集下载

关于《黄鹤楼送别》教案4篇

关于《黄鹤楼送别》教案4篇

《黄鹤楼送别》教案关于《黄鹤楼送别》教案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送别》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1教学要求: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

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B、提问: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B、配乐朗读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范文

《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范文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对比学习,了解《黄鹤楼送别》与其他送别诗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与朋友离别时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感情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珍惜友情,懂得感恩和回报。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掌握,《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

2. 重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3. 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诗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注释、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黄鹤楼送别》的文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黄鹤楼送别》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齐读诗文,感受诗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文,解决自己能理解的问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讨论。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解决诗中的重点和难点。

(2)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4. 探究学习(1)学生通过对比学习,分析《黄鹤楼送别》与其他送别诗的异同。

(2)学生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进行讨论和交流。

5.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和感悟,进行互动交流。

6.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与朋友离别时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7. 小结与作业(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黄鹤楼送别篇一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习本课的9个生字及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在感悟全文后,拓展古人的送别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从人物的对话中感悟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神情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重;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重。

三、教法学法设计: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因为这段话中有“友人”和“伫立”,而这两词语正是可做文章之处,可以引导学生从“友人”发问,从“伫立”想开去,从而突破全文,诵读第三节与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深。

四、学情分析:文章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且人物的情感细腻,这是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的,我经过多次对文本的分析研究后,发现文本的第四节内容是课文的眼,抓住这段话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教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做到能读正确字音,认清字形;2、能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3、初读课文后,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4、学习课文的1-2节的内容,体会李白与孟浩然难舍于黄鹤楼上,初感两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5、初步感受“文包诗”的课文特点、理解课文的方法是诗文结合才能明白古诗的意境。

(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朋友将要远行时,你会怎么做呢?(板书:送别)是的,我们应该去送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黄鹤楼)同学们读课题:《黄鹤楼送别》。

2、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你对课文的了解情况呢?(课文讲的是李白在黄鹤楼为即将远行的孟浩然送行、课文讲的是李白在春天为即将远行去扬州的好友孟浩然送行、课文讲的是李白在春天为即将远行去扬州的好友孟浩然送行,别了好友后李白作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范文

《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设计范文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生字词,扩展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

(2)学会通过诗文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懂得珍惜友谊,学会感恩。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理解诗文内容。

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学习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黄鹤楼的景色,引导学生欣赏。

(2)简介诗人李白,引导学生了解其生平事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黄鹤楼送别》,注意停顿和语气。

(2)让学生结合诗文内容,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文内容,理解诗人送别朋友的心情。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文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情感。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五、课后作业1. 回家后,向家人分享《黄鹤楼送别》的故事和诗文内容。

2. 熟读并背诵《黄鹤楼送别》。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

六、教学过程6. 拓展延伸(1)让学生了解李白的其他送别诗,进行拓展阅读。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送别为主题,发挥想象。

7. 课堂练习(1)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诗文中的画面。

(2)挑选几名学生进行诗文背诵展示。

8. 评价反馈(1)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优点,提出改进意见。

(2)让学生互相评价,共同进步。

七、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黄鹤楼的美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情境。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课堂参与度。

《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范文

《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范文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黄鹤楼送别》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春光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 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分析《黄鹤楼送别》的意象和意境。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黄鹤楼送别》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猜测诗歌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黄鹤楼送别》,理解诗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感悟:(1)学生欣赏《黄鹤楼送别》的优美诗句,感受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友情观念和热爱祖国的感情。

5. 巩固拓展:(1)学生进行诗歌填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尝试创作类似题材的诗歌,提高创新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作者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正确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 写一篇关于《黄鹤楼送别》的读后感,谈谈自己的感悟。

3. 搜集其他送别题材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

4. 家长签字确认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黄鹤楼送别》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3. 学生参与度如何,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4. 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5. 是否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七、评价建议:1. 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记忆能力。

五年级《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黄鹤楼送别》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别》诗歌。

学生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学生能够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来理解和表达诗歌的内容。

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和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学生能够理解友情的重要性,并学会珍惜和表达。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以及《黄鹤楼送别》的创作背景。

解释诗歌中的黄鹤楼和长江等地理元素。

2.2 诗歌内容分析: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如黄鹤楼、长江、孤帆等。

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变化,从离别到祝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以图片或故事引入黄鹤楼和李白的背景。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如离别的心情、送别的场景等。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4 应用与拓展:学生通过写作、绘画或表演等方式,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友情的重要性,并学会珍惜和表达。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背诵诗歌的能力。

教师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背诵诗歌。

4.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表达。

教师评估学生的回答和讨论,了解其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4.3 学生的创作和表达能力。

教师评价学生的写作、绘画或表演等作品,了解其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诗歌原文和翻译。

提供《黄鹤楼送别》的原文和翻译,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5.2 图片或视频资源。

提供黄鹤楼、长江等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5.3 学习活动指导。

提供具体的指导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分析和表达等活动。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别》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别》教案、教学设计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古代诗人的送别场景,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2.分层次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辅导生字词和诗句理解,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水平。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诗词鉴赏和创作练习,拓展他们的思维。
3.互动探究,提高参与度:
-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如共同探讨诗句的意境,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提高课堂参与度。
-诗句讲解:逐句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意义。
-诗词特点:分析本诗的韵律、对仗、平仄等艺术特点。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提问法、举例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掌握课文内容。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你认为诗句中的‘故人西辞黄鹤楼’和‘烟花三月下扬州’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教学方法:运用练习法、评价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效果。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2.教学方法:运用总结归纳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简要介绍黄鹤楼的历史背景。
2.教学方法:运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详细讲解《黄鹤楼送别》的作者、背景、诗句意义及诗词特点。
-作者介绍:介绍李白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背景介绍:讲解唐朝时期黄鹤楼的历史背景,以及李白与黄鹤楼的故事。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方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体验学习过程。

《黄鹤楼送别》的教案

《黄鹤楼送别》的教案

《黄鹤楼送别》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领会作者王之涣的情感。

(3)学会生词和词组,如“黄鹤楼”、“离别”、“孤帆”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问答,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思维能力。

(3)通过分析诗句和描绘画面,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词组的学习和运用。

(2)诗句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朗读和背诵: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使学生熟悉并掌握《黄鹤楼送别》。

2.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诗句的意义。

3. 问答法:通过提问和回答,检验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描绘画面:引导学生通过描绘画面,感受诗句所表达的意境。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黄鹤楼送别》的作者王之涣和诗歌背景。

2. 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3. 生词和词组学习:讲解生词和词组的含义和用法。

4.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诗句的意义和感受。

6. 问答:提问学生关于诗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7. 描绘画面:让学生通过描绘画面,感受诗句所表达的意境。

8.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五、作业布置1. 抄写《黄鹤楼送别》并背诵。

2. 选择一首类似的送别诗进行学习和赏析。

3. 写一篇关于《黄鹤楼送别》的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问答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抄写和背诵作业的完成质量。

3. 读后感写作:评估学生写的读后感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別》教学设计(实用文本)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別》教学设计(实
用文本)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

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
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组句”──“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题有送别诗的明信片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了解它们的作者吗?
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
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孟浩然,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

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4.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根据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李白孟浩然,并。

2.指名口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板书。

(三)理解词语,感悟诗歌意境。

1.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按捺不住脍炙人口誉满天下浩浩荡荡永世不绝。

2.词语朗读,把字音读准确,把词串读出节奏。

3.词语个性化朗读,要求:按自己所理解的词语意思来朗读(准确,有节奏)。

(四)诗文对照,理解诗歌意思。

1.朗读古诗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自由朗读诗歌,读出古诗的节奏。

(3)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

2.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

3.汇报对应朗读(教师中间过渡,反复对应朗读,当堂背诵)。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指名抽查对应朗读背诵效果。

5.现场出示题单填空,借助课文理解古代汉语意思。

辞()下()尽()唯()
(五)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

1.划出文中写“依依惜别”的句子,自由练习朗读。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1)用人物的动作体现“依依惜别”: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
流向天边……
(2)用人物的对话体现“依依惜别”: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3)用景色的描写体现“依依惜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友人登上了船。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六)适度拓展,表现诗歌魅力。

1.在板书中的“主要内容”里把“送别”换上“依依惜别”一词。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把句号变成冒号,概括全文意思,背诵古诗。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四名学生上台分句合作试默写古诗。

4.赠送题有送别诗(后附)的海南风景明信片,结束新课。

附:几首送别诗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附: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别
李白在黄鹤楼与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