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重点

语用学重点
语用学重点

1、什么是语用学

答:语用学,即语言实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研究在特定的情境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语言运用。包括话语的交际过程、话语的交际原则、制约话语交际的各种因素、怎样准确而又得体地进行表达、怎样对话语进行准确的理解以及语体和风格等一系列内容。

2、语用学的三大要素

答:话语实体、语用主体、语言环境三大要素。核心要素、内部要素——话语实体(内容)——客体;外部要素——语用主体(人)和语言环境;话语的意义和内容是语用研究的核心。

3、言语行为(直接/间接)P12

答:(1)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来的。在他的《论言语行为》一书中,提出了三种言语行为。①言内行为:通过话语字面意义来达到某种思想的发话行为。②言外行为:除字面意义外,还伴随着说话人强烈的心理意向,如承诺、请求、指令、宣告、威胁等等。这些主观意图可由行事动词在话语表层显露。③言后行为:说话人欲通过话语取得某种效果

例如:周朴园:窗户谁叫打开的?(曹禺《雷雨》) 从言内行为看——表示询问;从言外行为看——暗含“把窗户关上”的意思;从言后行为看——鲁侍萍听出了他的意思,“很自然地走到窗户前,关上窗户。”

(2)美国语用学家塞尔对奥斯汀的理论做了新的发展。他区分了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P15

①直接言语行为:有行事动词出现的、一目了然的行为。

②间接言语行为则包含下面的多种情况:语言表层没有明确表示心理意向的行事动词的言语行为;通过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执行另外一种言语行为;一段具体的话语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言语行为。换言之,某一个言语行为可以有多种不同含义。

4、话语P25

答:话语是语用的基本单位,能表达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具有完整的交际功能的语言片段。

5、语用原则(合作/礼貌)P16

答:目前讨论较多的语用原则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一)合作的原则——美国哲学家、语用学家格赖斯1967年提出,简称CP原则(cooperation principle)。(1)质的原则。要求说话人的话是真实的,有根据的,不能自相矛盾或虚假。这是“说什么”的问题。

(2)量的原则。要求说话人提供给听者的信息量既足够又不超出。这是“说多少”的问题。

(3)关系原则。要求所说的话要紧扣话题,同交际意图密切关联。这是说“为什么说”的问题。

(4)方式原则。要求话语清楚明白,简洁,井井有条。这是“如何说”的问题。

(二)礼貌的原则——英国语言学家利奇1983年提出,简称PP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

(1)得体的:减少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增大有益于他人的观点。

(2)宽容的:减少有益于自己的观点,增大有损于自己的观点。

(3)表扬的:减少对他人的贬降,增大对他人的赞誉。

(4)谦逊的:减少对自己的赞誉,增大对自己的贬降。

(5)同意的:减少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增大与他人在观点上的共同点。

(6)同情的:减少对他人的反感,增大对他人的同情。

(三)其他小类原则P18 主要还有荷恩级差原则;列文森三原则;斯波柏、威尔逊的关联原则。还有顺序的原则,同现的原则,角色关系的原则,选择的原则等。

6、语用预设(前提)

答:语用学中的预设也是一种“言外之意”,是话语之外隐含的某种信息,它不属于话语的基本信息。语用预设也叫语用前提,往往就包含在话语的意思之中。语用预设是交际双方都早已知道的常识,或至少听到话语之后总

(1)预设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

①存在预设:用于陈述某人某事有一定性质的话语。一般都预设讨论对象的存在。

②事实预设:用于陈述事实的表态性话语,一般都预设讨论对象的事实。

③种类预设:凡是谓词意义可以包含某集合属性的话语,一般都预设所讨论对象属于某种范畴。

④性质预设。话语的语义成立对所涉及到的种种对象在性质特征上有一定要求,这种要求就是话语的性质预设。

⑤信念预设。有些句义的成立必须义某种信念的确认为条件,这就是信念预设。

(2)语用预设的几个重要特点

①共知性:指话语的预设对交际双方来说都是共同的背景知识,它可以不在话语表层明言,而隐含在言外。

②合适性:指预设所包含的语用意义对双方来说是符合通常的社会规范的,双方也都有能力做到。

③外显性:语用预设虽是言外之意,但在语言的表层有时也可以出现某种“外显性提示语”

(3)预设的功能

①以隐蔽的方式传递信息,能减轻说话者表述的负担。对方知道的信息不需要讲出来。

②无意识中流露真实信息,使听话人能听出(不是听见)说话人潜意识里的思想。

③可以将附带信息变为目的信息。在一定交际语境中,人们就会努力推理寻求预设以便把它升格为目的信息。

④利用预设可以控制信息,以增强说服力。

(4)预设的原则:合适性原则

①信息传递的合适性原则②提出要求的合适性原则③心理定位的合适性原则④人际协调的合适性原则

⑤语义强调的合适性原则a.通过添加“确实”、“真的”、“一定”等加强信息可靠性的词语来实现的:b. 采取隐涵方式将语面意义表达一番来实现的:

(5)预设的作用①预设可以间接地交流信息②预设可以影响交际效果③预设可以制约话语的形式

【预设和蕴涵的区别:预设和语境有关,蕴涵不涉及语境;预设有言外之意,而且言外之意可以推导。】p133

7、语用意义和语言意义的差别 P91

答:语用意义是从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的行为来看的,是指语用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在交际过程中所显现的内容和意义。又叫“言语意义”。语言意义是指语法、语义平面所对应的意义,与静态的话语相应。包括通常所说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理性意义和关系意义等。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他们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量的多寡——所带的信息量不同。

语言意义是语言要素(词汇、语法、逻辑等)与客观世界联系的理性意义,信息量少。

话语的语用意义信息量多,是理性意义+语言外的意义(主观意义、情感意义、语境意义等)

(2)质的差别——静态的语言义是自足的,动态的语用义则是开放的、鲜活的。

(3)形的异同——表示语用意义和表示语言意义的形式、结构相同;所表示的意义不同。

8、言外之义p133

答:言外之意是与一般语用意义、突现语用意义等相对的另一种语用意义。它们的区别在于:一般的、突现的语用意义大都在话语层面有所对应和体现,而言外之意更多的是由话语以外的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语用意义,更需要凭借联想、推理等过程才能理解。它包括

(1)语用预设的言外之义,具有共知性、合适性、外显性的特点。

(2)句型转换的言外之义,具有依附性、模糊性的特点。

(3)偏离规则的言外之义,故意违法质、量、关系、方式原则。

(4)言内意义引申的言外之义,包括似同引申、逆反引申、音同引申。

(5)语境联想的言外之义

答:话语的色彩语用义是指话语内容、话语形式(结构)、关系之间的附加色彩意义,是理性意义之外的隐含意义。话语色彩的语用义包括:感情色彩义、形象色彩义(动态感、形态感、色彩感、音像感)、语体色彩义

10、文化意义 P150

答:话语的文化意义也是一种语用意义。它是语言外部因素如社会、时代、文化等再话语表层上的积淀和反映。(1)文化传统积淀的意义:①文化意义种种——有的外露、明显;有的隐含等;②文化意义的民族差异——话语的文化意义具有民族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反映在话语表层也就有不同的面貌。

(2)时代环境映现的意义:①话语自身的时代烙印——话语本身的演变就是历史性的。②时代环境影响的意义——作为语言外部的重要因素,时代环境对话语的意义也有较大的限定作用

(3)文化意义在语言中的表现方法:利用暗示传达、运用象征寄托、采用比喻表白、使用双关启发、利用歧解让人意会

11、语用能力 P191

是人们对语言有关的外部世界的了解和把握,它以语言知识为基础,又与非语言的知识——有关世界的百科性知识相关。

12、语境

答: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它是语用交际系统中的三大要素之一;它是与具体的语用行为密切联系的、同语用过程相始终的、对语用活动有重要影响的条件和背景;它是诸多因素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客观存在,又同语用主体和话语实体互相渗透;它既是确定的,又是动态的,以语境场的方式在语用活动中发挥作用。

13、语篇

答:一段有意义、传达一个完整信息、前后衔接、语义连贯、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功能的言语作品。篇章的三大特征为:从功能看,篇章具有整体性功能;从层次看,传统语法的层次为句子→复句→段落→篇章;从关系看,篇章内的内容在语义上都是相互有联系的。

14、信息结构特点 P25

答:语用学的角度看,言语交际过程就是信息传递、信息交换过程,由此可以把话语的结构看作使信息传递结构。信息结构单位有已知(旧)信息和未知(新)信息两大类。一般情况下的交际,总是由已知信息导入未知信息。“已知——未知”便是常见的信息结构模式。在现代汉语中,旧信息常以话题形式表现出来,而对话题所做的说明则多为新信息。

15、语用联想 P194

答:联想是以大脑的功能和活动为物质基础的,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思维过程。

(1)语用联想的情况很复杂,我们着眼于话语本身来分析联想的不同方式。

①词语(事物)的联想:具有形象性和关联性,类型有: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因果关系、情感关系、音同联想、连锁联想)

②结构的联想:指人们根据词语时某些搭配而产生的语用联想、使之启动原有的背景知识,进而理解其语用意义。(一般是语义结构超常)

③规则的联想:此处的规则是指语用的规则。是指读者理解话语时根据语用规则进行联想,提取大脑中储存的背景知识,以求得以加深理解。如违反语用规则→联想言外之义

(2)语用联想的特点:

①语用联想的过程是人脑复杂的、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不仅包括了想像,而且包括逻辑推理的过程。

②语用联想的前提和基础是人们大脑储存的背景知识以及语用能力。

③联想也要受话语本身的制约

1、语用预设的特点 P134

①共知性:指话语的预设对交际双方来说都是共同的背景知识,正因为此,它可以不在话语表层明言,而隐含在言外。

②合适性:指预设所包含的语用意义对双方来说是符合通常的社会规范的,双方也都有能力做到。

③外显性:语用预设虽是言外之意,但在语言的表层有时也可以出现某种“外显性提示语”

2、话语的特点 P42-46(层级、动静态)

答:话语是语用的基本单位,是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片段,是交际活动的语言单位。(具体的句子)

(1)话语的层级状态:语用学把词、短语(词组)、句子、句群、篇章、作品等称为话语的构成单位。就形式而言,这些单位形成了一种层级性:作品>篇章>句群>句子>短语(词组)>词

①作品作为话语单位

②篇章(段落)作为话语单位:《祝福》的最后一段,具体描写鲁镇祝福之夜的热闹气氛,用于反衬和深化祥林嫂的悲剧。

③句群作为话语单位: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可是,看看浑身上下都流水,他知道一站住会哆嗦成一团。他咬上了牙,淌着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 (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④复句作为话语单位:阅读——而不是别的,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因为它从生命的深处增加了生命,尽管它并不能在时间上延长它。

⑤单句作为话语单位:怎么还不回来呢?

(2)话语的静、动状态:是从话语意义及同语用其他因素结合的角度来认识的。

静态的话语,指话语片段本身。它不同语用的主体、语境等因素发生联系,它的意义是各种内部要素的意义的总和,亦即话语的语言性意义。对静态话语进行语义分析,即语言性意义的分析动态的话语,指话语同语用主体、语境条件等因素结合,在意义方面发生了变化,往往增加了诸多言外之义。对动态话语进行语用分析,即同语用主体、语境条件结合起来的语用意义分析

话语的静态和动态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静态的话语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很显然,没有对话语理性意义透彻的理解,要进一步探究它的言外之义、弦外之音是不可能的。换言之,话语的动态分析必须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起步,否则将成为空中楼阁,或者分析结果与愿意大相径庭。

3、话语意义两种类型 P48

答:我们认为,从语用学的视角来看待话语意义,区分两个层面上的“意义”是最重要的。

第一个层面的意义指语法、寓意平面所对应的意义,与静态的话语相应。它包括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理性意义和关系意义等。我们把这个层面的意义称为“话语的语言意义”或“话语的理性意义”。

第二个层面的意义指进入语用分析平面所含有的意义,与动态话语相应。这是话语的语言意义再加上附带的意义。多为言外之义,我们叫做“话语的语用意义”或“话语的信息内容”。

4、内、外部意义的关系 P76 (非重点)

外部结构义:指句子的主谓、动宾等显性的(语法关系)结构意义;

内部结构义:指句子内部的语义关系(如施事、受事、工具、结果、处所等语义)

1)外部结构义和内部结构义

外部结构义和内部结构义的一致性。如:外部结构义和内部结构义的不一致性。如:

2)线性的外部结构和立体的内部结构之不对称现象

外部与内部的“一对多”现象。如外部与内部的“多对一”现象。如:

1、言语行为(直接/间接)——可能设计一段话(重点)

2、【文化意义——从(词汇方面)谈谈令你最熟悉的事物的文化意义】

话语的文化意义是语言外部因素,如社会、时代、文化在词语表层上的积淀和反映。它附加上了各种文化的补充意义和情感色彩等,具有特定的语用意义。

1、汉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前人故事常被后人有意识地加以引用、阐发,以达抒发自己情感的目的。这就是古诗文中常用的“用典”手法。所谓典故,本身便是文化传统的“集成块”,再加上作者用典时的用意,更使典故带上了浓厚的语用文化意义。在词中大量用典始于苏轼。词中用典,即使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法。《江神子密州出猎》具有浓厚的叙事性和纪实性,但写射猎打虎的过程非三言两语能够穷形尽相,而作者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来做替代性的概括描写,就一笔写出了太守一马当先、亲身射虎的英姿。词的下阕用冯唐的故事,既表达了作者的壮志,又蕴涵着对历史人物和自我怀才不遇的隐痛,增强了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此外,文化具有民族性,语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所以词的文化意义也有民族差异。如外国人听中国人说“望子成龙”时,经常感到疑惑不解,因为西方人认为“龙”(dragon)是非常可怕的,而中国人则认为龙是神圣的,是权力的象征。

2、当然,语言本身的演变也带有极强的历史文化性,社会文化的发展在语言中是留有轨迹的。如《孟子梁惠王》有语:“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在这里,“豚”是小猪的意思,“彘”是大猪的意思。但在此之前,“豚”得名于聚集而养,“彘”最早是指野猪,训化后被称为“豕”,但仍与“豚”不同。前者主要为牧养,后者主要在猪圈里群养。

3、言外意义的分析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7个方面)P133—149

答:(1)语用预设的言外之义

(2)句型转换的言外之义

①陈述句的意义转换——陈述,说明一件事情

②祈使句的意义转换——指令、使动、企求

③疑问句的意义转换——询问、反诘句

④感叹句的意义转换——表情、表意

(3)偏离规则的言外之义

①偏离合作原则的言外之义:质、量、关系、方式

②偏离礼貌原则的言外之义

4、结合实际,谈谈语用学的意义

语用学重点

1、什么是语用学 答:语用学,即语言实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研究在特定的情境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语言运用。包括话语的交际过程、话语的交际原则、制约话语交际的各种因素、怎样准确而又得体地进行表达、怎样对话语进行准确的理解以及语体和风格等一系列内容。 2、语用学的三大要素 答:话语实体、语用主体、语言环境三大要素。核心要素、内部要素——话语实体(内容)——客体;外部要素——语用主体(人)和语言环境;话语的意义和内容是语用研究的核心。 3、言语行为(直接/间接)P12 答:(1)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来的。在他的《论言语行为》一书中,提出了三种言语行为。①言内行为:通过话语字面意义来达到某种思想的发话行为。②言外行为:除字面意义外,还伴随着说话人强烈的心理意向,如承诺、请求、指令、宣告、威胁等等。这些主观意图可由行事动词在话语表层显露。③言后行为:说话人欲通过话语取得某种效果 例如:周朴园:窗户谁叫打开的(曹禺《雷雨》) 从言内行为看——表示询问;从言外行为看——暗含“把窗户关上”的意思;从言后行为看——鲁侍萍听出了他的意思,“很自然地走到窗户前,关上窗户。” (2)美国语用学家塞尔对奥斯汀的理论做了新的发展。他区分了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P15 ①直接言语行为:有行事动词出现的、一目了然的行为。 ②间接言语行为则包含下面的多种情况:语言表层没有明确表示心理意向的行事动词的言语行为;通过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执行另外一种言语行为;一段具体的话语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言语行为。换言之,某一个言语行为可以有多种不同含义。 4、话语P25 答:话语是语用的基本单位,能表达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具有完整的交际功能的语言片段。 5、语用原则(合作/礼貌)P16 答:目前讨论较多的语用原则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一)合作的原则——美国哲学家、语用学家格赖斯1967年提出,简称CP原则(cooperation principle)。 (1)质的原则。要求说话人的话是真实的,有根据的,不能自相矛盾或虚假。这是“说什么”的问题。 (2)量的原则。要求说话人提供给听者的信息量既足够又不超出。这是“说多少”的问题。(3)关系原则。要求所说的话要紧扣话题,同交际意图密切关联。这是说“为什么说”的问题。(4)方式原则。要求话语清楚明白,简洁,井井有条。这是“如何说”的问题。 (二)礼貌的原则——英国语言学家利奇1983年提出,简称PP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1)得体的:减少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增大有益于他人的观点。 (2)宽容的:减少有益于自己的观点,增大有损于自己的观点。 (3)表扬的:减少对他人的贬降,增大对他人的赞誉。 (4)谦逊的:减少对自己的赞誉,增大对自己的贬降。 (5)同意的:减少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增大与他人在观点上的共同点。 (6)同情的:减少对他人的反感,增大对他人的同情。 (三)其他小类原则 P18 主要还有荷恩级差原则;列文森三原则;斯波柏、威尔逊的关联原则。还有顺序的原则,同现的原则,角色关系的原则,选择的原则等。 6、语用预设(前提)

语用学

语用学肖蓉芳 莫里斯:1938年《符号理论基础》提出符号学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会话含义推理合作原则: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 1977《语用学杂志》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发行是语用学成为语言学一门独立的新学科得到承认的标志列文森《语用学》堪称第一本比较系统、完整的语用学教科书 利奇《语用学原则》勾画了语用学的研究范畴,指明了语义学与语用学的联系与区别 尤其礼貌原则合作原则 语用学定义: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的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语用学的研究方法:纯语用学描写语用学应用语用学 弗思接受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语境,情景语境观点)创立了比较完整的语境理论 韩礼德1964提出语域(话语的范围,话语的方式,话语的风格)术语,即语境 陈望道提出的“情境”显然就是弗思提出的情景语境,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六何说” 何故,是说写说的目的:如为劝话人的还是但想使人了解自己意见或是同人辩论的 何事,是说写说的事项:是日常的琐事还是学术的讨论等等 何人,是说认清是谁对谁说的,就是写说者和读听者的关系 何地,是说认清说者当时在什么地方:在城市还是乡村之类 何时,是说写说的当时是什么时候:小之年月,大之时代 何如,是说怎样的写说:如怎样的裁剪,怎样配置之类 语境: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民族文化传统语境 指示词语就是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指示词语:指示用法:身势用法象征用法(菲尔默) 非指示用法:照应用法非照应用法 会话含义(N解):1、当说话人违反了这些准则或次准则的时候,听话人就迫使自己超越话语的表面意义去设法领悟说话人所说话语的隐含意义,这种话语的隐含意义,即会话含义。 它关注的不是说话人说了些什么,而是说话人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 2、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首先提出来的,把会话含义分为两类:一般性会话含义和特殊性会话含义,它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格赖斯合作原则:在交谈时,要使你说的话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的或方向 四条准则及相关次准则: 1、量的准则:指所提供的信息的量 A所说的话应包含为当前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B所说的话不应包含多于需要的信息 2、质的准则:所说的话力求真实,尤其是: A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B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相关准则:在关系范畴下,只提出一个准则,即所说的话是相关的 4、方式准则:清楚明白的说出要说的话,尤其要: A避免晦涩B避免歧义C简炼D有条理 得体原则:1、礼貌准则(类似于利奇的礼貌原则):得体准则宽宏、、赞誉、、谦虚、、一致、、同情、、 2、幽默准则幽默的基本功能:增添欢乐消除隔阂缓解矛盾显出超群才智摆脱困境回敬挑衅 3、克制准则:讽刺挖苦指桑骂槐说反话

语言学期末考试

1. The study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over a period of time is generally termed as _____linguistics. D A. applied B. diachronic C. comparative D. synchronic 2. The sentence that has a NP and a VP can be shown in a __C__ formula "S→NP VP". A. hierarchical B. linear C. tree diagram D. vertical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ounds is a voiceless bilabial stop? A A. [p] B.[m] C.[b] D.[t] 4. The words ―make‖ and ―bus‖ are called _____D____because they can occur unattached. A. derivational morphemes B .inflectional morphemes C. bound morphemes D. free morphemes 5. The pair of words ―lend‖ and ―borrow‖ are____B______. A. gradable antonymy B. relational (converse) antonymy C. synonyms D. co-hyponyms 6. The semantic components of the word ―man‖ can be expressed as ____C___. A.+animate,+human,+male,-adult; B.+animate,+human,-male,-adult; C.+animate,+human,+male,+adult D.—animate,+human,-male,-adult 7. What kind of function does the sentence ―How do you do?‖ have? B A. Directive B. Phatic C. Informative D. Evocative 8. Nouns, verbs and adjectives can be classified as_______A____. A. lexical words B. grammatical words C. function words D. form words 9.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states the behaviorist view of child language acquisition?______A_. A.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a process of habit formation B.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the species-specific property of human beings C. Children are born with an innate ability to acquire language D. Humans are equipped with the neural prerequisites for language and language use 10. The branch of linguistics that studies meaning of language in context is called __C? A. morphology B. sociolinguistics C. pragmatics D. psycholinguistics 11、Chomsky defines "competence" as the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the rules of his language.

《语言学教程》中文笔记(完整)

语言学教程笔记 第一章语言学导论 语言的定义特征:从本质上将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区分开的人类语言的区别性特点。 1. 任意性: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形式与所表示的意义没有天然的联系,任意性是语言的核 心特征。例如,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一本书读作 a /buk/,一支钢笔读作a /pe n/。 任意性具有不同层次:(1)语素音义关系的任意性。(2)句法层面上的任意性。 (3) 任意性和规约性。 2. 二层性:二层性是指拥有两层结构的这种特性,上层结构的单位由底层结构的元素构成, 每层都有自身的组合规则。话语的组成元素是本身不传达意义的语音,语音的唯一作用就是 相互组合构成有意义的单位,比如词。因为底层单位是无意的,而上层单位有明确的意义,所以我们把语音叫做底层单位,与词等上层单位相对。二层性使语言拥有了一种强大的能产 性。 3. 创造性:创造性指语言的能产性,指语言有制造无穷长句的潜力,这来源于语言的二层性 和递归性。利用二重性说话者可以通过组合基本语言单位,无止境地生成句子,大多数都是以前没有过的或没有听过的。 4. 移位性:是指人类语言可以让使用者在交际时用语言符号代表时间上和空间上并不可及的 物体、时间或观点。因此我们可以提及孔子或北极,虽然前者已经去世两千五百五十多年而 后者位置距我们非常之远。语言使我们能够谈及已不存在或还未出现的事物。移位性赋予人 们的概括与抽象能力使人类受益无穷。词在指称具体物体时,并不总是出现在即时、形象化 的语境中。他们通常为了体现指称含义而被使用。 5. 文化传递性:语言不是靠遗传,而是通过文化传递的。 6. 互换性:指人可以是信息的发出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即人作为说话者和听话者的 角色是可以随意更换的。 元语言功能:我们的语言可以用来讨论语言本身。比如说,我可以用“书”指代一本书,也可以用“书这个词”来指代“书”这个词本身。这使语言具有无限的自我反身性:人类可以谈论“说话”,也可以思考“思考"。所以只有人类才能提问:元语言功能对交际、思考及人类的意义是什么?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和解释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 1.布莱特(美国)1964 (1)说话人的身份; (2)听话人的身份; (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 (4)社会方言的分析; (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 (6)语言变异的程度; (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礼德(英国) (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 (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 (3)语言规、语言发展和规化; (4)语言混合; (5)社会方言; (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 (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 (8)语域和言语能力; (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 (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 (13)语言相对性; (14)话语理论; (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 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4)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2004) (1)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等)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2)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语言的影响; (3)语言政策、双语等; (4)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

从语用学角度学习意义

从语用学角度学习意义 摘要:语用学和语义学是相互关联而又不尽相同的两个学科。语用学的诞生使得以往人们不能解释的一些语言现象得到解决,也使人们对语言意义的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关键词:意义;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合作原则;语义学;语用学意义是我们研究交际活动的中心。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语义学可被定义为意义的学习。语用学是语言学领域里的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新的分支。一般说来,语用学是研究说话人如何运用语言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的学科。区分语用学和语义学的标准就是是否考虑语境。一般来说,语境由说话者和听话者共同拥有的知识构成。没有这种知识,语言交流就不可能。本文旨在阐述语用学和语义学的相互关系与相异之处,并解释语用学是怎样影响我们学习意义的。 一、词汇的意义 词义是客观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抽象概括的反应。然而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我们不能根据这个概念来简单的理解交流过程中的词汇的意义。即便我们从概念意义的角度来理解一个词汇的意义,也还是有不同的方法来解释它的。在日常会话中,至少可以用以下的四种方法来理解一个词汇的意义。假设你不知道英语词汇”desk”的意义,他人可以指着此词汇所表示的物体,并告诉你”这就是desk”;也可以向你描述”desk”就是”一件有一个平面和四条腿的家具,可以用在阅读和书写的时候”;或者向你这样解释,说”desk”就是”桌子的一种,带有抽屉”;如果对方是一名英语

教师,他通常会告诉你”desk”的中文含义就是”书桌”。但是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仅凭这样的定义是不能理解词汇的真正意义的,必须把语境的作用充分考虑进来。例如,”dog”一词,大多数人都会将它定义为”一种家养的驯服的动物”,但是在下面的这个例子中,”dog”显然不是这个意思。 father:there is a dog! mother: oh! call the kids back! 在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dog”的意思是父亲要提醒母亲有狗,让她把孩子们叫回来以防被狗伤到的意思。 二、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 句子的意义通常被认为是句子本身的、抽象的、内在的性质。但是如果我们把句子看成是人们在实际交流过程中所说的话,句子就转化成了话语。话语则是指具有一定交流功能的最小语言单位。它可能恰好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也可能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比如英语中用来打招呼的”hello”。我们在研究句子的意义时,就应该将它所在的语境考虑在内。所以想要明确界定”狗在叫”是句子还是话语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既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话语,对于它的界定完全决定于我们是如何看待和分析它的。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是一个语法单位,是脱离语境而独立存在的,那么我们就认为它是一个句子。但是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是说话人在某个语境下,带有一定目的而说出的话,我们就认为它是一个话语。例如,”我鼻子上冒汗了”这句话,如果把它当做是一个孤立的句子,那这个

语言学基础期末复习提纲(整理版)

题型:填空题10,20%;选择题10,20%;判断4,20%(3句话解释原因);简答3,18%(四句话作答);论述1,22%(1/4页纸作答)。 导论 1、中国、印度和希腊-罗马在传统语言文学的研究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2、中国传统语言研究主要抓住汉字,分析它的形体,探求它的古代读音和意义,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和训诂之学,也就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 3、历史比较语言学标志着语言学不再是其他学科的附庸,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4、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观点,语言学从此成为一门现代学科。 5、理论语言学,也称普通语言学,是关于语言的一般规律的理论研究。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着紧密联系。 2、语言的社会功能中最基本的是信息传递功能。 3、如果一个病人大脑左半球发生损伤,他尽管说不出医院的名称、病房、床号,却能找得到。相反,如果大脑右半球受损,尽管能找到医院的名称、病房、床号,却找不到,能说出家的位置却找不到,这说明语言功能存在大脑左边。 4、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考察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一条很好途径。 5、儿童语言的习得一定具有先天生理基础,也离不开外界的社会条件。 6、儿童语言能力的开发还有时间的限制,最迟到十二三岁,如果在此之前没有机会学习语言,那么之后其语言习得和心智发展的潜能就失去了。十二三岁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时期,之一临界期的分工时间也是一致的。 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 1、符号包含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能指形式,形指意义,符号构成的两个方面,语言学上通常用形式和意义来表述。形式也叫能指,是符号的外壳,是可以被人的感觉器官感知的,因而形式具有物质性。意义也叫所指,是符号形式所代表的内容,也就是现实现象事物。) 2、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是没有本质上、自然属性上的必要联系,在这一点上符号和隐含某种信息的自然的征候不同。 3、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是20世纪初瑞士的语言学家家得·索绪尔作为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提出来的。 4、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 5、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结构中各个成分的关系称为组合关系,符号在结构中就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地聚集成群,彼此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 第三章语音和音系 1、语音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从自然属性出发,针对所有人类语言的语音研究,属于语音学的研究;从社会属性出发,针对语音在某一个具体语言的系统中其什么作用的研究,属于音系学的研究。 2、音系学的出发点在于语音在语言系统中的组织方式,属于语言学的核心部分。 3、以语音的自然属性和人类语言共性为研究对象的语音学,把语音最小的线性单位叫做音素。以语音的社会属性和语音在具体语言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的音系学,把语音最小的线性单位叫做音位。

语言学重要概念梳理(中英文对照版)

第一节语言的本质 一、语言的普遍特征(Design Features) 1.任意性 Arbitratriness:shu 和Tree都能表示“树”这一概念;同样的 声音,各国不同的表达方式 2.双层结构Duality:语言由声音结构和意义结构组成(the structure of sounds and meaning) 3.多产性productive: 语言可以理解并创造无限数量的新句子,是由双层 结构造成的结果(Understand and create unlimited number with sentences) 4.移位性 Displacemennt:可以表达许多不在场的东西,如过去的经历、将 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或者表达根本不存在的东西等 5.文化传播性 Cultural Transmission:语言需要后天在特定文化环境中 掌握 二、语言的功能(Functions of Language) 1.传达信息功能 Informative:最主要功能The main function 2.人际功能 Interpersonal:人类在社会中建立并维持各自地位的功能 establish and maintain their identity 3.行事功能 performative:现实应用——判刑、咒语、为船命名等Judge, naming,and curses 4.表情功能 Emotive Function:表达强烈情感的语言,如感叹词/句 exclamatory expressions 5.寒暄功能 Phatic Communion:应酬话phatic language,比如“吃了没?” “天儿真好啊!”等等 6.元语言功能 Metalingual Function:用语言来谈论、改变语言本身,如 book可以指现实中的书也可以用“book这个词来表达作为语言单位的 “书” 三、语言学的分支 1. 核心语言学 Core linguistic 1)语音学 Phonetics:关注语音的产生、传播和接受过程,着重考察人类语 言中的单音。Its main focus is on the articulation,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human sounds, especially isolated sounds 2)音位学Phonology: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对出现在某种特定语言中的语音及其 组合、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的语言学分支。The branch of linguistics which studies the sound patterns from function perspective. 3)形态学 Morphology:研究单词的内部构造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words 4)句法学 Syntax:研究组词造句的规则the rules governing the combination of words into sentences.

语言学知识_语用学

语用学 一.语用学(Pragmatics)的定义: 语用学是用以研究语言使用者如何使用句子成功进行交际的学问。语用学(Pragmatics)与语义学(Semantics)虽然都涉及对语言意义的研究,但是语义学(Semantics)只是将语言视作一个独立的系统来研究,而语用学(Pragmatics)则是将语言置于语境(context)之中。所以,语用学(Pragmatics)与语义学(Semantics)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将语境(context)因素纳入考量范围之内。 二.句子意义与话语意义(Sentence Meaning Vs. Utterance Meaning): 1) 句子意义(Sentence Meaning):句子意义指的是独立于语境的句子本身所传达的字面意义。 2)话语意义(Utterance Meaning):话语意义指的是将句子的意义置于特定语境中以表达言者某种意图的意义。 三.指示现象(Deixis): 指示现象指的是说话人利用语言形式表达说话内容所涉及的人员、事物、时间、地点等方面。指示现象是连接语言形式及其发生语境的桥梁。指示语主要分为以下三类:1)人称指示语(person deixis):用于表达言语交际的参与者。 2)空间指示语(spatial deixis):用于指代言语活动中所涉及的人、物或事的相对位置。 3)时间指示语(temporal deixis):用于表达言语交际活动中的时间点和时间段。 四.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1) 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的言语行为模式: 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言语行为模式区分了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 随后,他又对原先的理论进行了发展,放弃了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的区分,发展出了新的言语行为模式。该模式认为,言者在说话时可同时执行三个动作:即言内行动(locutionary act),言外行动(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动(perlocutionary act)。 言内行动(locutionary act):指言者发出言语,传达字面意义的行为动作。 言外行动(illocutionary act):指言者通过话语所表达的意图。例如:某人说I promise to give you a surprise时,他是在许下诺言。 言后行动(perlocutionary act):指言者通过言语表达的而实际实施的行为。 2)舍尔(Searle)的言语行为分类: 美国语言学家舍尔(Searle)在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的言语行为模式的基础上对言外行动(illocutionary act)进行了分类:阐述性言语行为(representatives),指令性言语行为(directives),承诺性言语行为(commissives),表达性言语行为(expressives),宣告性言语行为(declaratives)。 3)直接和间接言语行为(direct and indirect speech act): 直接言语行为:直接通过话语来实施某一行为。 间接言语行为:句子的意思不能按照其字面意义去理解,需要推导其话语的施为用意。

语言学简答(期末)

1. Communication can take many forms, such as sign, speech, body language and facial expression. Do nobody language and facial expression share or lack the distinctive properties of human language 答:On the whole, body language and facial expression lack most of the distinctive properties of human language such as duality, displacement, creativity and so on. Body language exhibits arbitrariness a little bit. For instance, nod means OK/YES for us but in Arabian world it is equal to saying NO. Some facial expressions have non-arbitrariness because they are instinctive such as the cry and laugh of a newborn infant. 2. Do you think they are descriptive and prescriptive What’s your comment on them (1)Do not use man to mean humanity in general. Use person, people, human beings, men and women, humanity and humankind. (2)colored: This term is regarded as outdated in the UK and should be avoided as it is generally viewed as offensive to many black people. (3)civilized : This term can still carry racist overtones which derive from a colonialist perception of the world. It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social Darwinist thought and is full of implicit value judgments and ignorance of the history of the non-industrialized world. 答:They are undoubtedly descriptive, Guidelines are not rules that can determine whether a sentence is right or not. The guidelines advise you to avoid the use of particular words that are grammatically correct but offensive to some certain groups. Actually, they describe the way antisexist advocators speak and write. 3.(1)What organs are involved in speech production 答:Quite a few human organs are involved in the production of speech: the luns, the trachea, the throat, the nose, and the mouth. (2)Why did George Bernard Shaw say he could spell the word ‘fish’ as ‘ghoti’ 答:This is because gh is pronounced as [f] in ‘enough’, o as [I] in women, and ti as [?] in nation. (3)How is the description of consonant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vowels 答:Consonants are produced by a closure in the vocal tract, or by a narrowing which is so marked that air cannot escape without producing audible friction. By contrast, a vowel is produced without such stricture so that air escapes in a relatively unimpeded way through the mouth or nos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vowels and consonants lies in the obstruction of airstream. (4)To what extent is phonology related to phonetics and how do they differ 答:Both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study human speech sounds but they differ in the levels of analysis. Phonetics studies how speech sounds are produced, transmitted, and perceived. Phonology is the study of the sound patterns and sound systems of languages. It aims to discover the principles that govern the way sounds are organized in languages, and to explain the variations that occur. (5)’Assimilation is often used synonymously with coarticulation’. Discuss. 答:Assimilation is a phonological term, often used synonymously with coarticulation,

认知语用学笔记

魏在江. 《认知语用学概论》评介. 外语教学2001,22(4):89-90. 作者认为,认知语用学的研究领域是符号在交际意图、语境、推理等因素的干预下所作出的种种解释。 第七章讨论相关理论(即关联理论)的基本论点。相关理论里提出的百科知识提取,相关的自然性、遗传性及其生存价值,省力原则在交际中的运用,共有认知环境,语境变项、显义和隐义等概念,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地去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实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八章论述认知语境。作者指出认知语境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结构)三个语用范畴,也包含社会团体所具有的集体意识,即社会文化团体“办事、思维或信仰的方法”,集体意识以“社会表征”的方式,存储在个人的知识结构里,是个人的语言行为社和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 黄睿. “体验哲学”作为认知语用学哲学基础的意义. 衡水学院学报2005, 7(4):52-54. 体验哲学的精髓: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 第一代认知科学的特点是以传统的英美分析哲学(形式主义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和先验哲学为哲学基础,接受了其中许多主要观点,认为范畴、特征、关系等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与人的身体经验、神经系统、主观因素无关。第二代认知科学把经验作为联系主客观的桥梁,认为概念、范畴、心智来自于身体经验,具有体验性;人具有无意识性;思维具有隐喻性。 意义基于感知,感知基于生理构造,认知结构和感知极致密切相连。人类因自身的生理构造用特殊的方法来感知世间万物,理解其间的各种关系,因此概念和意义是以一种基于身体经验的心理现象,是人类通过体验而固定下来,思维和推理也基于体验。 廖巧云. 关联理论对合作原则的发展.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9(6):82-86. 关联理论(Sperber &Wilson,1986,2001)不仅试图回答有关交际的哲学问题,而且还要对听话人的理解过程的心理问题进行解释。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涉及到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语言交际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在关联原则支配下按一定推理规律进行的。关联是一个依赖语境的概念,Sperber &Wilson把语境看作是听话者大脑中一系列的假设,推理是在新信息和语境假设之间进行的。话语的相关是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听话者在处理话语所传递的新信息时能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那么话语具有最佳关联性。 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是一个明示过程,即把信息意图明白地表现出来,而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推理就是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或指说话人的意图。

语言学复习重点

一、Antonymy(反义词):(书本P70) 1.Gradable antonyms(分程度反义词):a matter of degree. eg. Old—middle-aged—younghot-warm-cold https://www.360docs.net/doc/329299114.html,plementary antonyms(互补关系):a matter of degree between two extremes. eg. Alive—dead; male—female 3.relational opposites(关系反义词):pairs of words that exhibit the reversal of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tems. eg. father-son; teacher-pupil; doctor-patient;buy-sell;above-below 二、Paul Grice(保罗·格莱斯)提出的两个概念(书本P86) 1.conventional implicature(规约含意,约定俗成的):is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meaning of certain words in the language. eg. He is rich but he is not greedy. 2.particular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特殊规约隐涵):is inferred by the hearer with reference to the context of communication. eg. A:Where is the steak? B:The dog looks very happy. 三、Charles Hockett(霍凯特)提出的人类语言的识别特征之一(书本P8) Arbitrariness(随意性):There is no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meanings and sounds. eg. Rumble, crash, cackle, bang 四、Free morpheme(可独立存在的):a morpheme which can be a word by itself. eg. boy(书本P33) 五、新构词(书本P99) 1.blending(拼缀,紧缩法):a blend is a word formed by combining parts of other words. eg. Smog --- smoke+fog; motel---- motor+hotel 2.acronyms(首字母缩写,词首字母缩略法):are words derived from the initials of several words eg.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CPI---- consumer price index 六、Languageaptitude(语言能力倾向,语言学能):the natural ability for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书本P164) 七、Semantic Changes(语意变化):(书本P102) 1.semantic broadening(扩展,意思越来越广,语义扩大化) 2.semantic narrowing(意思变小) 3.semantic shift(转换) 八、indirect speech act(间接言语行动):which aimed to explain indirect language in the light of the speech act theory.(书本P84-85) 1.The primary speech act is the speaker’s goal of communication while the secondary

语用学

语用学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目录 编辑本

语用学 语用学yǔyòngxué [pragmatics] 符号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符号或语言词句与其使用之间的关系。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 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仅仅懂得构成这门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 语用学的另一核心概念就是意义。何兆熊先生(1987)在他的语用学概要一书中指出:“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从发展的观点看,语用学的崛起是语义研究的发展和延伸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语用学是一种对意义的研究。但语用学所研究的意义不同于形式语义学所研究的意义,它所研究的是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时体现出来的具体意义。由此可知,语境对意义的作用在语用学研究中十分重要。 研究在一定的上下文里语言的使用,包括所产生的字面意义和蕴涵意义,以及可能产生的效果的学科。语用学的概念首先是美国哲学家C.W.莫里斯(1901~1979)和R.卡纳普(1891~1970)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提出的。60年代,英国哲学家J.L.奥斯汀(1912~1960)和J.塞尔勒(1932~)先后发表了“语言行为”的理论; 美国语用学家P.格赖斯提出了“会话中合作原则”的理论。以上三个学者的贡献使语用学从概念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已认识到语言与语用学的密切关系,英语教学如果只停留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层面上,学生即使掌握了标准的语言、丰富的词汇、正确的语法,也不能很好地理解语言,更不能进行成功而有效的交际。因此,为了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学习者应在交际中运用语用策略消除歧义,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虽然迄今为止,语言学界对语用学的定义和范畴尚没有统一的见解,但却有一种共识,即“语境是语用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一门专门研究语境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的新学科。人们的正常语言交流总离不开特定的语境,“这里的语境包括交际的场合(时间、地点等),交际的性质(话题),交际的参与者(相互间的关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信念、过去的经验、当时的情绪等)以及上下文。语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话语的理解和使用”(金定元,1992:171)。换言之,要判断某些具体的言语行为是否得体须依据其使用的语境,离开了语境就使判断本身失真或失去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