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语用学分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对话描写赏析

《孔乙己》对话描写赏析编者按:《孔乙己》是一篇让人读了就心血沸腾的文章,正如作者所言:它就像一瓶老窖酒,是越存味越香。
而孔乙己这个人物无疑是悲哀的,相信只要读过这文章的人都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本文就《孔乙己》一文的对话描写进行独到的分析,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了那个回忆中的课堂,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鲁迅先生文章的魅力。
回味经典,推荐阅读。
《孔乙己》是初中教材中的一篇老课文,但它就像一瓶老窖酒,是越存味越香。
特别是该文的对话描写艺术是值得我们好好玩味的。
一、用渲染法强化写作用意,展现人物性格,是《孔乙己》对话描写的成功点之一。
(1)同一内容,变换角度,从不同的侧面反复说,是《孔乙己》对话的渲染技巧之一。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这是抓住“伤疤”说“偷”,是暗示,很含蓄;“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这是运用猜测的语气说“偷”,还不很肯定;“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这是从时间、证人证物证事的角度说“偷”,让人无法狡辩。
这几句话抓住“偷”反复说,是渲染,都是从不同角度说孔乙己最忌讳的一个方面,有关读书人品性的“偷”。
这样反复渲染,反复说孔乙己品性不好,让一个死要面子的孔乙己由毫无戒备到尴尬而难受而痛苦,把孔乙己短暂的心理变化历程很好地展示了出来。
把孔乙己受尽捉弄的情形写得逼真具体,也使他的迂腐可笑、愚昧不醒悟的性格表现得透彻深刻,激起了读者对他的怜和恨。
同时,这三句话,由暗到明、由委婉到尖锐,把酒客们故意挑逗、故意捉弄、专找别人痛苦取乐的狡诈、无聊、麻木冷漠的特点表现到了令人发恨的地步。
这是渲染手法在对话中的妙用达到的结果。
接下来的两次对话又抓住“秀才”反复说,仍然采用了渲染手法。
“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这是从“识字”方面讽刺孔乙己;“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呢?”这是功名方面讽刺孔乙己。
两个问,一问是引诱,孔乙己没看出,表现了他的愚昧迂腐。
二问触及要害,这是孔乙己最忌讳也是内心最大的伤痛。
孔乙己课文内容赏析

孔乙己课文内容赏析孔乙己课文内容赏析《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孔乙己课文内容赏析!孔乙己课文内容赏析篇1《孔乙己》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小说,也是该篇小说的主人公。
这篇小说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这篇小说描写孔乙己作为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缺乏实际技能,只会诸如“‘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这样的迂腐“知识”。
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馆“咸亨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后来因为偷书而被打断了腿。
根据小说的内容,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小说暴露了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科举制度制造了大量只懂钻故纸堆,没有实际营生技能的读书人。
小说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可笑又可悲的底层人物形象,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描写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从而暴露了当时的社会问题。
(1)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我”——12岁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写,使全文显得真实可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
“童言无忌”,一个12岁的小伙计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人和事,没有偏见,没有顾忌,因而行文比较自由,便于表达作者冷峻而热烈的思想感情“我”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喜剧人物与周围的环境极不协调,以喜写悲,是悲更悲。
(2)“当时”——1918年,封建科举制度已经废除,孔乙己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人物。
以及表现人物的故事情节就无法展开。
写20年前的故事能更好地表现主题,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3)开头两段,描写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咸亨酒店,然后让主人公孔乙己出场,这样安排的好处是:①使人物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活动,故事情节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展开。
《孔乙己》教案:语言运用与文学赏析的实践探究

《孔乙己》教案:语言运用与文学赏析的实践探究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引导学生赏析各种文学作品。
其中,文学作品及其语言运用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
而作为一篇经典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到语言运用的美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将就《孔乙己》的语言运用及文学赏析进行实践探究。
一、《孔乙己》情节概括《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短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酒鬼的故事。
孔乙己是个贫穷的酒鬼,喝上了酒就会忘掉一切烦恼。
他的好朋友是店家老板和酒客贩夫。
他们之间的交往因孔乙己的一次过失而发生了矛盾,孔乙己受到了羞辱。
之后,孔乙己喝醉了,张牙舞爪地去挑战店家的狗,结果被狗咬了。
孔乙己被送往医院,最终因伤重而去世。
二、《孔乙己》的上承文化1.《红楼梦》的影响《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小说之一,它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孔乙己》中,鲁迅先生借用了《红楼梦》里的一个流传至今的典故:“士可杀不可辱”。
这一句话展示了中华老祖宗的文化特点和核心价值,也表明了孔乙己作为一个平民百姓,也有着不屈不挠、抗争死亡的勇气,不愿被人所屈辱。
2.新旧闹剧的融合《孔乙己》也并非垂直于文学的创新之作,其中融合了传统新旧闹剧的元素。
故事背景为旧社会,通过故事情节和语言运用的描绘,使人们看到了旧中国的社会风貌和生活状况,同时也表现了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过程。
可以说,这也是《孔乙己》作为一篇经典的短篇小说的重要亮点之一。
三、《孔乙己》的语言运用1.精简而生动的语言鲁迅先生的语言极为精炼、精简,同时也能够充分地表达出文学作品的情感和内涵。
在《孔乙己》中,他没有过多地描述背景和人物形象的特征,而是用一些简单而形象的词汇勾勒出一个贫困而善良的人物形象。
例如“只要他听到玲珑骰子发出叮咚、叮咚、的响声,他就会伸出发抖的手去摇这个骰子”,这一句话生动地描绘出孔乙己酗酒的情形,令人记忆深刻。
《孔乙己》中人物对话的语用学解析

《孔乙己》中人物对话的语用学解析作者:王克强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1年第10期大凡优秀作家在创作小说时,都会通过对话描写来彰显小说人物的精神世界,塑造各色人物的性格。
在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掌柜、酒客、“我”纷纷在咸亨酒店中登场,运用各自独特的言说方式,展开与他人的对话,述说他人的故事,体现出各自不同的性格,映射出各种内心世界,给广大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本文尝试基于文学语用学对《孔乙己》中的人物对话展开探析。
一、作为分析工具的“文学语用学”(一)概念的由来及构成文学语用学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荷兰语言学家范迪克首先提出文学语用学这个概念,他认为文学和语用学之间具有巨大的合作空间。
到了1993年,学者赛尔《文学语用学》的出版以及译著通行各国,标志着这一研究已经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目前文学语用学运用于文学类文本解读时主要包含以下方法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格莱斯的会话合作理论、斯伯博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以及李奇的礼貌求效理论等。
本文主要运用会话合作理论和礼貌求效理论来分析《孔乙己》中的人物对话艺术,探析对话之于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会话合作理论美国语言学家格莱斯于1975年提出了会话合作理论,学界认为这是语用学研究的重大突破。
格莱斯认为,人际对话之所以不是互不相关的言语,主要是因为对话双方取合作态度并共同遵守某些准则,人们的对话要符合交流目的,这样会谈才能顺利进行。
格莱斯指出,对话要有效果必须遵循四条准则:首先是数量准则,所说的话要指向交流目的所要求的信息,不多不少;其次是质量准则,不说假话,不说没有根据的话;再次是关联准则,对话内容要前后关联,紧扣话题;第四是方式准则,跟人对话不能说晦涩难懂的话以及有歧义的话,表述要力求简洁流畅、条理清晰。
(三)礼貌求效理论但是有时话如果说得太过直白,往往会引起对方的自尊心受损以致不欢而散。
为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英国语言学家李奇在1983年提出了礼貌求效理论,说明对话双方为了追求交流的效果,会委婉有礼地表述自己的看法,用得体、赞赏、求同的语言来点缀自己的观点,让对方易于接受,从而保证对话的深入进行。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5 孔乙己效果分析 新人教版

《孔乙己》对于名篇《孔乙己》的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有许多,如何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是我课前反复思索的问题,最后我以鲁迅先生写此文的目的“表现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为突破口教学本文。
现将教学效果分析如下。
一、学生积极探究、分析孔乙己的形象。
引导学生由对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学生能抓住外貌中“青白脸色”“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分析出这是一位穷愁潦倒、非常懒惰、时常遭人凌辱的老年书生形象。
引导学生集中抓住“排”“摸”两个动作体会孔乙己的性格特点,要求学生模拟这两个动作,并深入体味孔乙己那时的心理活动,更深一层领悟孔乙己的爱面子、自欺欺人的性格。
孔乙己的语言富有特色,要求学生体会其个性化语言。
“窃”与“偷”的狡辩更是显示他的迂腐不堪,自欺欺人,透露出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在他的思想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致命真理。
神态中的“涨红了脸”“不屑置辩”“颓唐不安”“笼上一层灰色”更见他受封建“学而优则仕”的毒害之深。
通过对人物的探究分析,学生很好的把握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引领学生小组讨论形成孔乙己悲剧性格的原因学生立足原文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质疑。
学生交流充分,认识深刻,尤其是孔乙己周围人对孔乙己的伤害,学生讨论热烈、分析充分。
能在交流基础上,归纳这些看客们“笑”的不同含义,领悟到鲁迅以笑写泪,以乐写哀,看客们的笑却无法使我们笑起来。
领会到这些看客的做法不仅伤害了孔乙己更对孩子们产生了负面影响。
正如鲁迅在《狂人日记》中的名句“救救孩子!”,教师加以引导,孩子是中国的希望,教育得当,中国的未来就有希望,教育不当,他们长大后依然还是麻木的看客。
也更能让我们体会鲁迅所谓改变国民精神的深层内涵。
为使学生更深刻理解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课上采用“名家访谈”的形式,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大师鲁迅展开对话,将心中的疑惑、学习收获充分展示,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表现积极,思维活跃,问题涉及面较广,既有与文章主题有关的,也有与人物命运有关的,还有与我们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的,既很好地理解文章主旨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赏析《孔乙己》的语言艺术

赏析《孔乙己》的语言艺术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国内外广为流传的经典小说。
作品以河南郑州的一个酒馆为背景,通过一个小人物孔乙己的形象,揭示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哀。
在这个小说中,鲁迅运用了大量的语言艺术手法,让读者不仅感受到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还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
首先,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极富感染力的描写手法。
比如他描写孔乙己时,在语言上运用了大量的形象化描写,如“他的手很长,直到膝盖”,“他的头发已经全白,却还是一把很密的头发”,这些描写让读者们可以清晰地想象出孔乙己的形象,进而产生共情。
在描写孔乙己一醉如泥时,鲁迅用“呼吸已经十分不规则”,“把唾沫都吐在自己身上”等极具形象的词句,让读者体验到了孔乙己的悲惨。
其次,鲁迅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
在小说中,他对比了孔乙己与酒店老板、其他客人的阶级差别,从而揭示出社会存在的不公。
同时,他还对比了孔乙己内心丰富的情感与外表的贫穷形象,让读者们不仅看到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还能感受到其内心的丰富情感。
最后,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
例如,孔乙己一直唱的歌“长亭外”,在小说中扮演了象征孔乙己内心深处的寂寞和渴望的角色。
而孔乙己的一生也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他是一个无论在生活中还是精神上都被边缘化的人。
总之,鲁迅在《孔乙己》中运用了丰富的语言艺术手法,通过孔乙己的形象,揭示出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哀。
这部小说不仅成为
了鲁迅先生的代表作,更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初中语文九下《孔乙己》课例分析

初中语文九下《孔乙己》课例分析初中语文九下《孔乙己》课例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了解小说的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根据文中的神态、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分析其背后所揭示的人物性格,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学习文中的环境描写,把握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品析本文精练且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以笑写悲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析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原因,认识作品深刻的主题。
教学难点1.孔乙己的形象特点。
2.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
教学方法:善于运用教学辩证艺术实现“浅浅地教语文”。
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老老实实地把学生引领到读、写、听、说的实践中去。
下面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点拨三个方面来初步解读“浅浅地教语文”的教学特征。
一、教学内容:简约而丰富的交融执教《孔乙己》,主要围绕小说三要素之一的“人物”展开,以“人物”为课堂内容的生长点,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运用人物的知识支撑并推进整篇小说的阅读。
整体设计简约清晰,而简约的背后其实是丰富。
(一)从教学文体看,“知识点”丰富这堂课以“人物”为抓手,生长出了八个语文活动点:说出自己不能记得孔乙己名字的理由;说出自己不能记得孔乙己家人的理由;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最能记得孔乙己的什么;说出文章中孔乙己以外的人对孔乙己最能记住的又是什么;说说这些人真的是记住孔乙己了吗;说说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围绕老师的板书可以看出什么;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做人。
这些活动包含着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纵观整堂课,小说知识点的学习丰富多彩;而且在学习有关知识的过程中,也自然地把小说教学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理解、小说主旨的探讨和小说表达艺术的赏析等小说教学的核心内容蕴含其中。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因此,语文知识完全可以和教学活动有机融合。
在这堂课中,以其鲜活的教例体现了这一理念。
试谈鲁迅小说《孔乙己》语言运用的艺术

试谈鲁迅小说《孔乙己》语言运用的艺术作家作品试谈鲁迅小说《孔乙己》语言运用的艺术.孙美康(浙江箬横镇贯庄中学,浙江温岭317507)【摘要】《孔乙己》在语言运用上突出了人物形象的特征,显示了语言大师的才华:用词准确而生动,造句警拔而贴切,修辞多样而新奇.在教学中应作具体分析.【关键词]《孔乙己》;语言;分析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1)04—0056—03收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下册课文《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1919年3月1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鲁迅曾回答友人,认为自己的小说《孔乙己》是最满意的(并非《阿O正传》).因为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可见《孔乙己》中作者对此着力最多.小说非常出色地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教育毒害而被毁灭的下层封建读书人的形象,用以控诉腐朽的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鞭挞丁举人之类地主豪绅的冷酷和暴虐.作品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寄以同情;同时,对他自命清高,好喝懒做,迂腐穷酸而又麻木不仁的思想性格作了深刻批判.对于这一脍炙人口多年来被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作为重点篇目的鲁迅作品,语文教师历来十分重视,关于它的教学研究论文可谓汗牛充栋.其中有分析作品的深刻的主题思想和社会意义的,有分析其杰出的写作特点和艺术成就的,更有探讨如何教学这一作品的方法的.应该说,语文界对这一作品及其教学的研究探讨已经十分全面而深人.但是,笔者觉得近年来不少教师在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时,重视突出分析小说人文性(这自然是必要的),却往往忽视了对小说语言的具体分析,未能充分揭示小说在语言运用方面重要的独特作用.其实这是违背《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的要求的.有鉴于此,笔者试从作品的用词,造句和修辞三个方面对这一篇课文的语言运用的特点和艺术进行了一些探究分析,现不揣浅陋,书之于J}l:,希望能得到方家和广大读者的校正.一,用词准确而生动用词准确生动是鲁迅写作的一个特点.这在《孔乙己》这篇小说里有着多方面的表现:1.用具体形象的动词来描写静态的事物.例如:(1)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第4段)“时常夹些伤痕”,当然也可说成”时常有些伤痕”,但是这只能表示有,不能像”夹些”这个词j下子就把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充分地表达出来,给人以既生动又形象的印象.”伤痕”本是56[作者简介]孙美康,浙江省箬横镇贯庄中学教师.静态的死东西,就是因为有”夹些”这个动词在前面,也才使人有动的感觉.(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第4段)“绽”本是开裂的意思.”绽出”在这里是突露出来的意思.如果说成”青筋条条突露出来”,意思并不错,但文章的味儿差了,不含蓄,不形象.(3)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第6段)“捞”本来是说用器物在水里捞东西的动作.这个词一般用来多表示不择手段地谋利行为,带有贬义的感情色彩,比如“某某又捞了一把”,”某人没有捞着油水”等等.这里用”捞”字是说明孔乙己这个受封建毒害的旧知识分子异想天开,也想在科举方面向上爬,”捞”一把,但是事与愿违,”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半个”极言其少得可怜,有讥讽的意思.(4)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第6段)“脸上显出了一层灰色”或者说”脸上表现出一层灰色”,当然都可以,但是都不如”笼上”这个词显然有表示动的情景的意味,就是说”笼上”有表示从脸上周围逐渐笼罩而上的非常形象的作用,比用别的词更准确生动,也更传神.2.以先后用词的不同来揭示人物境遇的变化.(1)孔乙己……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第4段)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第11段)用”排出”表示孔乙己在那时的阔气,有钱的样子.后来腿被打断了,人也穷了,便用”摸出”来形容.”摸”这个词就表现出他的破衣袋里钱本不多,可是他却摸来摸去总想多摸出几文钱来.(2)先是因为”他身材很高大”,对小孩子说话要”弯腰下去”.(第8段)后来孔乙己的腿被打断了,只能”盘着两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买酒喝,掌柜同他说话时,他就得仰面答道.”:堡堂(第11段)这手慢慢走回去了.(第12段)一个”弯腰”,一个”仰面”,准确形象地反映出孔乙己两种不同的境况..3.反常用字,启人思索.孔乙己最后出现在咸亨酒店时,小说写道:”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走”,只能说明是脚的动作,而这里却用”手”字,是不是作者用错了字,用“爬”不是极常见吗?但细细推想,此处用”走”确实比用”爬”字好.用”走”说明孔乙己行动的所有支撑力全都集中到手上了,腿已经不起任何作用了.这种反常用字真正说明了孔乙己受伤惨重,他的腿真正是被”打断了”.孔乙己已经没有丝毫人的尊严了.以上准确而生动的用词,使我们领略到——鲁迅不仅承传了中国传统小说家重视语言锤炼这一精华(如:施耐庵的《水浒》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之”第一拳”: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进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油酱铺,成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句中的”歪”字极言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力量之大,”滚”字则传神地写出镇关西被痛打的状貌. “歪”“滚”两字更集中体现了鲁提辖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而且使之成为自己创作中突出人物形象的一大法宝.二,造句警拔而贴切本篇课文的造句警拔而贴切,也很有特点:1.突出人物形象,抓住人物特征.(1)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第4段)用一句话就揭示了孔乙己的主要性格以及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这句话的语言特点,主要在于一个转折连词”而”和”唯一“这个定语.”站着喝酒”和”穿长衫”本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情况,用”而”这个转折连词一连接,就统一在孔乙己身上了,紧接着用”唯一”二字来突出他这种处境.这句话的语言特点还在于把”站着喝酒”和”穿长衫”两个词组这样摆的次序突出来了.这首先说明孔乙己的贫困,潦倒,本应是个”站着喝酒”的”短衣帮”,但是由于他受封建文化科举制度的毒害较深,非常爱面子,脱不下长衫,放不下架子,因而就成了这样一个不上不下的人.如果把这样的次序调换一下,说成”孔乙己是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唯一的人”,那就属于一个穿长衫的剥削阶级之类的人物,只不过是愿意站着喝酒的罢了,这与作者所要刻画的孔乙己的形象根本不同了.(2)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第4段)这一句式有两点可说一说.一是”孔乙己,你……”这种说法就是语法上的称代式复指.它的主要作用是使句子条理清楚,语气活泼,意思显豁.另一是”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里的“又”,”添”,”新”三字连用的作用.”又”表示重复多次,而不是一次,”添”表示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添了,而不是减少了;”新”表示不是旧的伤疤,而是新的伤疤.显然这三个字的连用远比笼统地用”经常”这一词语给人的印象要好得多.2.巧妙运用连动句式.(1)盔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第1段)(2)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第1段)(3)羼水也很为难(第2段)(4)换一碗饭吃(第5段)(5)写账要用.(第7段)(6)不一会儿,他喝完了就,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除了连动句式以外,这篇小说里还使用了不少兼语句式,比如:(1)教人活泼不得.(第3段)(2)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第9段).从以上这些句式看,不管连动还是兼语,都是表达连续动作所必须运用的.鲁迅在这篇小说里运用得特别多,尤其是连动句式,从而使这篇小说的语言显得特别活泼生动.3.省略与变序的灵活组合.变序是指在一个句子结构关系不改变的情况下,句子内部的成分在语序上发生变化.如:文中写孔乙己给孩子茴香豆后弯下腰下去说:”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两处对孔乙己语言描写中省略了”我的豆”主语,其完整表达为”我的豆不多了.”而这里把”不多”谓语放在主语显赫的位置,改变了语序目的是突出表达的语义重心,从感觉上增大刺激力度.同时从语句的省略和变序中透露出孔乙己这种不看对象,卖弄学问,随口引用古书成句.”多乎哉?不多也.”进一步表示了孔乙己处处要显示自己的”学问”,把他的穷酸,迂腐的个性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4.以看似矛盾的句意表达特殊的内涵.《孔乙己》一文的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其中”大约”与”的确”二词是矛盾的组合,前者表示猜测语气,后者表示肯定语气,这样模糊语言与精确语言共存于一体,在此表达了特殊的内涵.由于孔乙己身世卑微,他的存在价值不过是作为人们茶余饭后闲谈的笑料,他的死活是不会有人去关心的,所以只能用”大约”这样一个模糊词语来表示;但是,从全文来看,他的被人冷落,他的不幸命运,在当时这样一种黑暗的社会,又注定他的死是”的确”无疑的.所以,”大约”和”的确”这一对矛盾的词语在同一句话中,更加突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和文章的旨趣.反之,若仅用“大约”或”的确”这一个词语,文章的悲剧气氛就大为减弱,其中蕴藏的深刻内涵也就无法表达了.鲁迅这些句式,中国传统小说中并没有,这是鲁迅对西方文学的借鉴,是欧化了的语言,令人耳目一新,更让人觉得作者眼界的开阔.三,修辞手法多样而新奇本篇作品在修辞方面,其手法之多样和新奇,也是深为人们所称道的.1.多种形式的夸张.fl洧的词语是夸张的说法,比如: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第4段)“绽”是裂开的意思.这里说”绽出”是强调突露出来的意思,实际上筋并没有真正裂开,只不过是用夸张的说法来说明孔乙己在涨红了脸的时候一条条的青筋突露出来的样子.再说额上的筋用”青”字来修饰,已经很形象了,但还嫌不够,还要用“绽出”这个词来夸张一番,这就能使人加深印象,如同看见孔乙己涨红了脸的具体形象了.f21有的词语是以小喻大的说法,比如: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第1段)“曲尺”是木工用的一种工具,用以量直角等等.长的一边也不过一尺多,短的一边只有几寸,可以装在工具袋里的.旧式I室铺子里的大柜台,它的长度尽管比曲尺大得多,但是无论怎么大,它的形状就像是”曲尺”.因而用”曲尺”的形状来说明柜台的样子,是非常准确形象的.的确,除了用小小的”曲尺”来形容那”大柜台”以外,真还想不出别的东西来比喻哩.f31有的词语是以大状小的说法,比如: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第4段“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第11段)无论”九文钱”也罢,”四文钱”也罢,钱数都是非常少的,但为什么两次都用”大”来修饰”钱”呢?其他地方都没有提”大钱”,为什么唯独说到孔乙己的钱的时候才说”大钱”呢?我们认为这是为了强调他的钱少得可怜而用的.就是说,不是钱变大了,而是用”大”来突出少的意思.俗话常说”你才有几个大钱”,就是用”大”来说明少的意思.2.反复手法的运用.反复手法就是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修饰手法.反复有的是在一段话里连续说的,比如鲁迅在《老调子已经唱完》里说:”苦下去,苦下去”;有的是间隔反复.鲁迅在《孔乙己》这篇小说里就用间隔反复的手法.比如:(1)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f第4段) (2)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第6段)很明显,这两段的末尾用了反复的手法重复了这句话,强调了孔乙己只是个被取笑的材料,进一步点出孔乙己的悲惨的社会地位.3引用手法的运用.在这篇小说里有两种引用.一是引用古书词语,另一是巧变成语.(11引用古书词语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第4段)“君子固穷”是《论语》卫灵公篇里的一句话,孔乙己引用来为自己辩解.”者乎”是连用的文言虚词,《论语》阳货篇里说: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有三处都是两个虚词连用,这里说”者乎”之类,就是指像这样连用虚词的文言语句,是一般人不大好懂的.鲁迅用它来形容孔乙己的转文,正好揭露了孔乙己受封建文化毒害很深的穷酸相.(2)巧变成语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第5段)这里”好喝懒做”是原成语”好吃懒做”的灵活运用,即为了结合孔乙己的具体情况临时把”吃”改为”喝”,就显得非常贴切. 需要指出,《孔乙己》语言运用的范例及其意义远非以上所述所能涵盖.但仅据此也可说明鲁迅不愧为现在文学界杰出的语言大师.因此我们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绝不能忽视对它的语言运用艺术的分析.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才有利于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也才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语文新课标的精神.(上接第53页)死刑.身世的悲苦与当下命运的不公,我们开始走向了对林市的同情,对陈江水的憎恶:”这一次陈江水要的时间不长,他只是恶戏的凌虐林市,看着女人承受不住的在他下面号叫,得意的眯起陷在肉里的眼睛,喝喝干笑.”[21接下来故事情节并不是很紧张,二人开始进入了比较生活化的常态,叙述者又开始颠覆我们刚刚建立起来的对于林市的同情,故事讲了两件事,林市对于吃的贪婪,”林市偷偷又添了一碗饭,尽量压得特别密实,这回放缓速度,先将蕃薯签吃完,留下小半碗米粒,仔仔细细在嘴里嚼了又嚼才吞下.”[21其实按理说,林市这种吃的本相应该唤起读者的同情的,但是由于叙述者刻意对林市早先饥饿前因后果的刻意淡化,使得读者不自觉认同为林市自身的本性使然,因而读者的同情到这个时候也就淡化了.文章接着开始写到那口井,那个菊娘鬼的传说,”林市心中也相信,那鬼魂,在显灵后,终是伸张了不幸,因而怀着敬畏的在井边找到一个角落,安置好洗衣板和衣服.到井边汲水时,望向深不见底的井中深渊,不觉在嘴里诵祷了一句:’菊娘,你有灵有显,请保佑我.[21林市为什么对鬼如此相信,叙事者又开始故意省略掉了,让读者不自觉认同了林市那祥林嫂般的本性,将她与愚昧画上了等号.再往后,我们就即使看到林市些许凄惨已经审美疲劳了,因为林市不仅胖了,而且在阿罔官的嫉妒声中我们彻底将她与陈江水视为庸俗了.到了中间偏后,叙事者突然来了一个180度故事转弯,直.接颠覆了我们对与陈江水的残忍,暴烈的形象体悟.叙述者一—三改往日对陈江水的鄙视姿态,在陈江水与金花对话中透出冷I雯I堡冷的悲凉气和一种浅浅的暖意,对金花那种身世和无奈,以及陈江水对金花的那种温情脉脉都使得我们对于陈江水态度降温了,抽空了我们先前的认识基础,带上了某种同情色彩.这仅仅是个小插曲,不就生活又恢复了常态,经过几次折腾,读者对人物的道德认知应该说是越来越复杂了.到结尾,林市生病以后,叙述者便开始为杀夫进行叙事铺垫和情绪渲染.这个过程中,林市先是企图与陈江水和解,但是遭到拒绝,便开始养起了小鸭,但是很快又被陈江水杀了,在这里面叙事者巧妙地用了一个移情的手法为杀夫进行准备,他没有讲述林市如何精神迷茫的,而是讲述了陈江水杀鸭之后的那种灵魂的恐惧,由杀鸭延及以前那场恐怖的猪仔之死,杀的气氛和死亡的意味已经在小说中进行弥漫了,作者这一巧妙地高招直接唤起了读者放弃对人物进行评判,而转向自身心理的挑战,可以说这是杀夫前的一场精神预演.先前的噩梦不断涌上林市的心头,身体的饥饿感造成精神的搅扰,幻觉开始生成,叙述者开始将读者引向恐惧感的体验,而在先前两番关于”杀”的体验中,我们还在迟疑的寻找着这次杀”猪”的滋味,而当我们再慢慢领悟到人既是”猪”的时候,恐怕头脑一片空白,一种巨大的包含着吃惊,疑惑,惊叹,恶心等混杂的体验也就自然而然在叙事者的顺引下产生了.等我们走出来的时候,回头仔细回顾叙事者所带给我们的审美体验经历,也就自然而然佩服他的情绪修辞给我们带来的五味杂陈的内心体验.【参考文献】『l1古继堂.简明台湾文学史【M】.时事出版社,2002.r2降昂.杀夫『M1.华岳文艺出版社,198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乙己》语用分析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罗云)
摘要:语用学也叫语言实用学或语言使用学,是语言学中新开拓的一个领域。
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的具体运用及其规律,尤其注重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
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用语用学的理论去关注文学作品可以使我们队作品的理解更为深入。
本文将运用合作原则和面子理论解析《孔乙己》。
引言:本文通过运用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与会话舍义、礼貌原则以及面子理论,分析了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的人物对话,剖析了其中丰富的的会话含义,分析了人物有意违背合作原则的原因,从而更好的理解作品。
关键词《孔乙己》会话含义合作原则面子理论正面面子负面面子
一、《孔乙己》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和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与黑暗。
本文选取了《孔乙己》中典型的对话,并从语用学的合作原则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作品。
二、会话含义理论及其合作原则
会话含义理论是美国哲学家格莱斯提出的。
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遵守的原则。
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
【1】换句话说,“合作原则”就是要求每一个交谈参与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
正是交谈者的这种合作使得他们能够顺利地、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际。
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
①数量准则
②质量准则
③相关准则
④方式准则
三、面子理论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样违反合作原则的很大部分原因是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问题。
研究合作原则我们常常联系到面子理论来进行分析。
Brown & Levinson (1978)在Goffman 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成熟的面子理论,力图将面子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来研究。
他们认为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想为自己争取的公开的自我形象(self-image)。
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希望彼此维护对方的面子,并随面子威胁程度的增大而采用较高程度的礼貌策略。
面子威胁程度的计算取决于交际双方之间的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社会权力(social power)的差别以及特定文化对具体言语行为强加程度的认定。
【2】Brown & Levinson将面子区分成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和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
(一)负面面子是指社会成员希望其行动不被人干涉,即具有行动的自由和自主决定的自由,凡是有违交际者这种自由愿望的言语行为就是对交际者负面面子的侵犯。
(二)所谓正面面子,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希望他的愿望受人顺从,他的自我形象被人欣赏和赞许。
四、《孔乙己》语用分析
(一)故意违反质的原则。
质量准则要求尽可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是真实的;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之言。
当孔乙己进酒馆买酒喝时酒客们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3】在这里孔乙己明明就偷了别人的书,可是他硬要用些冠冕堂皇的字眼来掩饰自己的行为。
无论他是怎么样的身份,在他眼里,他同样的是想的别人的尊重,但是在自己的正面面子受到别人的损害后他采取的质的原则也无非是想给自己一个台阶下。
还有在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他们明知道孔乙己念过书却还这样的发问,明显是违反了质量原则。
而当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后,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回可是彻底的伤了一个所谓的读书人的正面面子了。
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他们这样的做法无非是闲着没事干,纯粹的为了寻别人开心。
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和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二)故意违反数量的准则。
数量准则要求所说的话应包括当前交谈目的所需的信息;所说的话不应超出需要的信息。
《孔乙己》原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
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
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
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
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
”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3】孔乙己和我的交谈开始只是限于读过书没,当他得知我会写“回”字后又故意卖弄其学问,想教我回字的四样写法,当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他的行为无疑是一个不合时宜的知识分子对于读书人的自喜和对无用武之地的无奈。
(三)故意违反相关准则。
相关准则要求说话要有关联,不要说与谈话无关的话。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4】孔乙己对别人的问答没有采取回答,而是转向老板买酒和下酒菜,可以看出他对自己挨打这件事情的回避,这是一个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对自己面子的维护。
孔乙己是一个读书人,他渴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可是,他面对的也是一群冷漠的群众,他们麻木无知,唯一能使他们兴奋地是金钱,女人。
而他们仅有的消遣方式也是看别人笑话。
殊不知,他们笑话别人时自己也成了笑话。
(四)故意违反方式原则,这要求说话要避免晦涩;避免歧义;简练;条理清晰。
有几回,邻舍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
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
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3】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这里孔乙己完全不顾和他对话的人是一
群没有上学的孩子,他可能是出于封建知识分子的本能,为了给自己留点下酒菜,张口就之乎者也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之深。
结语
通过本文从合作理论和面子理论方面对《孔乙己》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熟悉合作理论和面子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语言和人物,更好的把握作品的思想主题。
在解读文学作品时我们因该适当的运用语用学理论,这样我们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陈新仁《新编语用学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8.8
【2】陈新仁《新编语用学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8.8
【3】鲁迅.鲁迅全集[M]. 广州:广州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