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民歌
谈沙田民歌的传承与创新——以《斗门印象》为例

、
沙 田 民歌 的产 生 、 类 及 特 点 种
血液 就没有 多元 的节 目, 很难 创新 , 现在 大部分 都 是一些 旧歌 。” 近年来相关 文化部 门和媒体 等单位 为抢 救 、 挖掘 沙 田民歌采 取 了很 多措施 , 取得 一定
以《 斗门印象》 为例
●李 长青
[ 摘 要] 沙田民歌 又称 水 乡民歌 , 距今 已有 10多年的历史 , 7 它以其独特的形式 , 家人的生活增光添彩 。 为蛋 但随
着现代 多元 文化 的迅速发展 , 沙田民歌 出现 断层的局 面, 几乎 面临失传的危险 。沙田民歌 的歌词 、 曲、 谱
编曲及 演唱 等方面都 应在传 承的基础上加 以创新 , 才能使 沙田民歌重新焕发青春 亮丽的 色彩 。 [ 关键词 】 沙田 民歌 ; 挖掘保护 ; 创新发展
沙田 民歌流传 于广东珠海 沙 田地 区 , 又称 水乡
民歌 , 自蛋家歌 , 源 已有 10多年 的历 史 了。2 0 7 05
向消亡 。
唱, 也有 不同于其他 民歌的特点 : 内容情 真意切 , 通
2 1世纪是 世界多 极化 、 化多元 化 的时代 , 文 各
民 粳 民
民族 的音乐 文化相 互依 存 、 同发 展 , 们要 在吸 共 我 收世 界上其他 民族音乐文 化优点 的基础 上 , 展我 发
国的 民间音乐 文化 。对沙 田民歌创 作来说 , 是要 就
放, 泼辣 而具野性 ; 罾歌节奏 自由, 大 音调宽 广。蛋 家人世 代以打鱼 为生 , 在性 格 、 语言 、 服饰 、 居住 、 婚
化相互交融 的同时 , 田民歌却 没有跟 上时代 的步 沙
疍家

蛋家人,又称为蛋民。
蛋民世居大蛋港、保平港、望楼港濒海诸处,男女以鱼为生,子孙世守其业,亦有置产耕种者,妇女则兼织纺为业。
蛋民即水上居民,像浮于盐水之上的鸡蛋,长年累月浮于海上,故得名为蛋民。
蛋民不属于一个独立民族,而是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属于汉族。
蛋民世居三亚市,祖籍多为阳江、番禺、顺德、南海等县的水上人家。
蛋民没有统一的语言,有部分蛋民仍保留原祖籍的语言(如三亚市的南海地区、海棠地区、昌江县海尾地区、陵水县新村港等地区粤语仍通行),大部分地区已没有独立的祖籍语言(如保平港、望楼港等地区),语言多与当地居民相同。
蛋民祖籍是汉族,风俗习惯与当地汉族相同,宗教信仰为佛教,但也有其特点,他们更信奉龙皇——如三亚港的妈祖庙、保平港(即港西湾)的五龙公庙,蛋民初一、十五都给它上香。
备猪、羊奠祀,让神明保佑他们安全、幸福。
现在,海南岛南部除少部分蛋民仍留在原居地继续谋生之外,大部分蛋民迁移到三亚港、红沙港、海棠港、新村港等地谋生。
职业仍“以鱼为生“。
蛋民的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旧时以唐装为主。
蛋民喜欢的首饰与汉族基本相同,但偏爱玉器。
玉为湿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是洁白美好的象征。
蛋家姑娘偏爱碧玉和翡翠。
以碧玉或翡翠雕成直径为2厘米左右大小的单孔圆环,然后配上3克左右的细金链作为别具一格的耳坠。
蛋家姑娘都爱打“脑髻“,金光闪闪的细链条耳坠别在双耳上方,耳朵下方悬吊着绿光闪耀的碧玉式翡翠环——给飒爽英姿的蛋家姑娘增添了媚人的光彩,象征着纯洁、美好、富有、幸福。
蛋家姑娘装饰除偏爱碧玉翡翠之外,所戴竹笠也很讲究。
他们一般喜欢戴上直径高8厘米,下半部为直径40厘米筒式竹笠。
这种竹笠做工考究,纺织目细,外部要刷上一层金黄色的海棠油。
笠带则为蛋家姑娘的杰作,以红、橙、黄、白、紫、蓝、黑等胶丝配上闪闪发亮的贝类小珠编织成宽约戴厘米左右的彩带。
蛋家疍家(正体字为蜑,标准汉语为dàn;亦作蛋家、艇家、水上人等)是广东、广西和福建一带一种以船为家的渔民。
珠海沙田民歌

七言旬, 其结构、 堂歌 悠 扬婉 转 , 实含 词 长 朴
带 着 浓 郁 的水 乡气 息 , 衬 词 有 “ 其 哕
、
大 罾 歌 ( : 种 罾 一 用 棍 条 作
支 架 的 方
形 鱼 网 ),
“ 哕嗬 嗬 ” 啦 吓 ” , 表 作 品 有 、“ 等 代
唱 不 分 地
葱熟葱 ” 叮叮当当” 。 、“ 等 长句咸水
; 来 妙 趣 横 生 , 张 有 弛 , 高 有 起 有 有 有 快 有 慢 。 一 句 可 自由 扩 张 , 数 第 句 J衬 词有 “ 哩 ” 呀哩咳 ” 。 。 呀 、“ 等 其 作 有 《 花 》、《 田 人仔 无 日欢容 》 唱 耕
作, 具有即景 、 即兴特点。 歌唱 时j
何 乐器伴 奏 和 任 何 道具 辅 助 , 过 通 示优 美 的 旋律 和 感 情 。
沙 田 民歌 深 受 广 大 人 民群 戈
两 岸 画 栏 红 照水 ,
蛋艇 争 唱 木 鱼 歌 。
~ 一
的 基础 上 , 逐渐 形 成 有鲜 明地 方 特 色 的民
贺 新郎 》、《 杯 美 酒 》 钓 鱼仔 》、 十 、《 自 婆》 。 老 等 咸 水 歌 , 分 为短 句和 长 句 两种 , 也 得 咸 水 水 网地 区 , 水 歌 多 在婚 礼和 斗 咸
多为 内河 、 外 海 装 罾
网 的 渔 民
所唱, 因而
j 合上 出现, 场 以情歌 为主。 水歌属 咸 式民歌 。 属七言二句 、 问字取腔 , 有
点, 多用于
对 唱 , 爱 以
情 为 主 要
表 现题 材。
称 谓用 “ 妹
句 两种 , 堂歌 音域 宽 激 昂奔放 , 高 女 式 民歌 。 堂 歌 七言 四旬 , 调 高 ~二 四 p , 韵 有固 定尾 腔 , 一三句 尾 加 有 “ ” 哕
咸水歌——精选推荐

咸⽔歌咸⽔歌,是渔民以粤⽅⾔演唱的⼀种渔歌,⼜称“⽩话渔歌”,“咸⽔叹”、“叹哥兄”、“叹姑妹”。
咸⽔歌有长句,短句两种形咸⽔歌式,各有不同的⾳调和拉腔,⽽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它⼀般是由上下句组成的单乐段体,多数⽤在独唱,或是问答式的对唱;也有由四个乐句组成的复乐段体;有时,因为歌头、衬词,或者是叙事的需要,会把乐段扩充或延长,从⽽构成不拘⼀格的⾃由体,如“长句咸⽔歌”,或是叙事形式的长诗,但⼀般还是保持四句为⼀乐段的复乐段体结构。
咸⽔歌的旋律是以第⼀、⼆乐句为基本形态作为主旋律律,除了歌头、中间的停顿和歌尾基本固定外,中间的旋律都是围绕主⾳以⼆度级进、上⾏或下⾏、加花或减花来表现;乐句中间的旋律构成,多数是“因字落腔”,服从于语⾔声调的⾼低,处理⽐较机动灵活。
因此,同是⼀个唱腔的咸⽔歌,第⼀段词的旋律和第⼆段词的旋律就会有所不同,只是它的歌头、歌尾或拖腔不变,这就形成了咸⽔歌的变化特点。
咸⽔歌的节奏,是与⽔上居民的⽇常⽣活密不可分的。
⽔上居民的⽣活,是摇摆的,因为要划船,因为⽔会打在船⾝上⽽使船开始摇晃;所以,咸⽔歌也是在摇摆或划桨的基本节奏上组成,以正规节奏为主,以⼋分⾳符,⼗六分⾳符交替使⽤,⼜因语⾔和感情的需要,出现附点⾳符和切分⾳,从⽽使不正规节奏在对置上起着变化,给⼈以优美,流畅的感受。
江门五⾢⽔系如⽹,⾃古以来,很多⼈以打渔为⽣,尤其是常年⽣活在⽔上的疍家,咸⽔歌成了他们特有的情感表达⽅式。
根据史料记载,南粤先民从中原经南雄珠玑港南迁,置⾝于⽔⽹如织的珠三⾓,咸⽔歌就成为珠江⽔乡最有群众基础的说唱形式。
中⼭、东莞、顺德、江门,以及港、澳地区疍家⼈集中的地⽅,尤以为甚。
咸⽔歌从偏僻的河湾唱到珠江出海⼝,从边远的⼩镇唱到繁华的都市。
⾄今,五⾢新会沙⽥地区,咸⽔歌仍然盛⾏不衰,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民歌,俗称“沙⽥民歌”。
它包括长短句咸⽔歌、⾼棠歌、⼤缯歌、姑妹歌、⽊鱼歌、龙⾈歌等,即把⽊鱼、龙⾈等融合成沙⽥地区特有的民间⾳乐,成为当地的⼀种特殊的交际语⾔和⾳乐元素。
珠海人文

珠海生态环境优美,山水相间,陆岛相望,气候宜人,是全国唯一以整体城市景观入选“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的城市。
人居环境一流,1990年以来十次荣获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第一;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联合国人居中心授予的“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连续多年被评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曾荣获联合国“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不久前珠海又获得了“中国魅力城市”的称号。
珠海是一座具有浓郁现代代文化氛围的城市。
从浪漫的休闲海滩,到欧式的午夜酒吧;从万头攒动的娱乐广场,到温馨宁静的文化馆站,珠海文化的内涵被放大,成为一种具有经济推力的“大文化”。
1. 民居文化有有会馆、碉楼、祠堂和数十所民居,格局齐整。
2. 民俗文化疍家人唱的歌叫沙田民歌,有170多年历史,民间还有一种风格原始的祭神求福活动,人称“飘色”,是用巧妙的支撑装置将盛妆的男女幼童,高擎在半空进行表演。
3. 留学文化4. 海洋文化香炉湾的“珠海渔女”雕塑,象征珠海是海洋的女儿;5. 度假文化珠海是海内外闻名的度假胜地。
休闲文化情侣路仿佛珠海的城市名片。
6. 酒吧文化是开放型的国际化城市,酒吧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城市色彩。
7. 沙滩文化8. 生态文化珠海高度注重生态保护,全国最大的海岸滩涂湿地保护区、全国最大的红树林保护区、全国罕见的水松林保护区、全国惟一的中华白海豚保护区,平添了珠海的生态魅力。
11. 宗祠文化珠海祠堂众多。
12. 餐饮文化港式海鲜粤菜、港式粤味早茶、澳门葡国菜等,以本地出产物为主、体珠海地方特色的十大珠海名菜,散透一种质朴的纯真。
13. 珠海有一百多个海岛,素有“百岛之市”美称。
城市规划和建设独具匠心,突出旅游意识。
五. 美丽的珠海全年温暖湿润,冬天不冷,夏天也不会特别热,再加上清新的空气和整洁的城市环境,一年四季都让你流连忘返。
广生小学沙田民歌

广生小学沙田民歌介绍广生小学是位于沙田地区的一所小学,以其丰富的文化,特色的教育和多样化的课程而闻名。
在这个学校中,民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民歌作为广生小学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还培养了他们的音乐才华和团队精神。
本文将详细探讨广生小学沙田民歌的历史、特色和在学校中的地位。
历史广生小学沙田民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学校建立的初期。
自从学校成立以来,民歌就成为了广生小学的一项重要活动。
最初,民歌只是作为一个课堂活动进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广泛参与的校内活动。
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民歌资源和培训机会,以激发他们对民歌的兴趣和热爱。
特色广生小学沙田民歌有许多独特之处,使其在其他学校中脱颖而出。
1. 多样化的曲目广生小学沙田民歌的曲目非常多样化。
学校为学生准备了来自不同地区的民歌,包括南方的山歌、北方的曲调以及少数民族的传统歌曲等。
这样的多样性使学生能够接触和了解到更广泛的文化,并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
2. 学生参与广泛广生小学沙田民歌活动的另一个特色是学生的广泛参与。
学校鼓励每个学生都加入到民歌团队中,无论他们是否有音乐天赋。
对于那些有音乐才华的学生,他们有机会参加演出和比赛,展示他们的技能。
对于其他学生,他们可以在合唱团中共同唱响美妙的民歌。
3. 合作与团队精神的培养广生小学沙田民歌活动不仅仅是一项音乐活动,它还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在学唱民歌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相互配合,协作完成演唱。
这培养了他们的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如何在团队中共同努力,取得成功。
民歌在学校中的地位广生小学沙田民歌在学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唱歌的方式传达了教育内容,同时展示了学生的才华和学习成果。
1. 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通过参与民歌活动,学生们得以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他们学会倾听音乐,感受节奏和旋律,并学会发声和唱歌技巧。
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在音乐方面的发展,还使他们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水上民歌——咸水歌

水上民歌——咸水歌摘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情。
河涌交错,水网纵横的水乡孕育了水上人家(疍民),水上人家在这种生活环境中又创作出了富有水乡情怀的水上之歌------咸水歌。
人在发展的历史中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在发展的历史中也影响着人。
了解、保护、传承、发展家乡的文化,有利于加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家乡人的凝聚力,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
因此,本文将从起源、发展、内容、特色、价值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山当地的特色民歌----咸水歌,最后讲述我与咸水歌的故事以及学习中的感悟。
望读者能因此产生共鸣,进而加强对自己家乡文化的了解,增强生活中的感悟关键词:中山咸水歌;水上民歌;种类与内容; 艺术特色;价值与功能;保护继承与改革创新;咸水歌与我一、咸水歌的简介咸水歌,古称“疍家歌”,又名“沙田民歌”或者“水上民歌”。
广东水上居民被称做“疍民”,他们主要生活和流动于南海沿岸的咸淡水交汇区域,他们以广府方言演唱的歌称为“咸水歌”,意即喝咸水长大的人所唱的歌。
咸水歌是广东汉族民歌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流传于广东省中山、番禺、珠海、南海等沿海和河网地带的农民和渔民中,而中山坦洲则是珠三角地区咸水歌的代表区域。
它是当地汉族劳动人民在田间、基围、河堤树下自娱自乐和谈恋爱时唱的民歌,很有地方特色。
中山坦洲咸水歌极具代表性,因此,本文将围绕中山坦洲咸水歌展开。
二、咸水歌起源与产生原因关于咸水歌的起源至今亦存在诸多争议,还没有定论。
第一个把咸水歌记载于典籍的是明代的文学家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记载“诸疍以艇为家,是曰疍家。
其有男家未聘,则置盆草于梢,以致媒妁。
婚时以蛮歌相迎,男歌胜则夺女过舟。
”这里的“蛮歌”就是指咸水歌。
咸水歌不仅出现得较早,而且咸水歌还是外国人最早了解的一种中国民间歌曲。
鸦片战争前,一位英国商人对咸水歌十分感兴趣,于是专把其记录下来,编成书籍并称之为“中国情歌”。
从而使咸水歌成为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国民歌之一。
沙田民歌

沙田民歌沙田民歌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符号,是岭南音乐的重要元素。
《广东新语·诗语》中记载:“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可见与疍家人沙田民歌有着不解之源。
疍家人创造了沙田民歌,同时沙田民歌也为我们研究疍家人的劳动习俗、生活状态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沙田民歌是“疍家人”唱的“疍家歌”、“渔歌”的基础上,水乡人独创的一种曲目,包括咸水歌、高堂歌、大罾歌、姑妹歌、叹情歌等。
高堂歌高堂歌源于歌堂。
《太平环宇记》记载:“香山之民在婚丧嫁娶、庆典礼祀神时,均以歌唱以导情,曰歌堂。
”也就是说香山(今中山、珠海)的人在婚丧嫁娶、庆典礼祀神时都有唱歌的习俗。
在古代的家庭里,父母的居室一般被称为堂屋,是处于一家正中的位置,而堂屋的地面和屋顶相对比其它房间要高一些,所以古代的子辈为尊重父母,在外人面前不直说父母而叫“高堂”。
沙田区的青年男女在谈恋爱,认识异性时多有唱民歌的习惯,到谈婚论嫁拜高堂时,亦同样以唱歌的形式出现。
沙田人结婚嫁娶时,聚集在堂屋拜见父母、亲戚、朋友,结婚时贺婚所唱的喜庆歌堂,在过去,大沙田地区举行婚礼都是把亲戚朋友请过来欢聚一堂庆贺的,这就称为“坐高堂”故又叫高堂歌。
在沙田民歌中,高堂歌是最普遍的韵调。
高堂歌的特点高堂歌唱起来音调较高亢、明亮,开朗奔放。
起初以独唱为主,后来发展多为对唱形式出现。
高堂歌有新腔高堂歌、古腔高堂歌、长句高堂歌等多种唱法。
新腔高堂歌与古腔高堂歌新腔高堂歌是由四个乐句构成的复乐段体,首句终止于商滑至角,第三句终止于角或宫,二、四两句均终止于徵反复谱调重唱。
如果对唱形式,多是采用男女互答形,一方问另一方答。
新腔高堂歌新腔高堂歌是在古腔高堂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音乐结构与古腔高堂歌一样,都是四句复段体组成。
但新腔高堂歌有较规整的乐旬,句尾拖腔较严谨,没有古腔那么自由。
第一、三旬的终止音也与古腔不同,第一句终止音为商拖至角,第三句终止音为宫拖至角,唱起来有起、承、转、合,感觉十分舒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田民歌
沙田民歌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符号,是岭南音乐的重要元素。
《广东新语·诗语》中记载:“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可见与疍家人沙田民歌有着不解之源。
疍家人创造了沙田民歌,同时沙田民歌也为我们研究疍家人的劳动习俗、生活状态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沙田民歌是“疍家人”唱的“疍家歌”、“渔歌”的基础上,水乡人独创的一种曲目,包括咸水歌、高堂歌、大罾歌、姑妹歌、叹情歌等。
高堂歌
高堂歌源于歌堂。
《太平环宇记》记载:“香山之民在婚丧嫁娶、庆典礼祀神时,均以歌唱以导情,曰歌堂。
”也就是说香山(今中山、珠海)的人在婚丧嫁娶、庆典礼祀神时都有唱歌的习俗。
在古代的家庭里,父母的居室一般被称为堂屋,是处于一家正中的位置,而堂屋的地面和屋顶相对比其它房间要高一些,所以古代的子辈为尊重父母,在外人面前不直说父母而叫“高堂”。
沙田区的青年男女在谈恋爱,认识异性时多有唱民歌的习惯,到谈婚论嫁拜高堂时,亦同样以唱歌的形式出现。
沙田人结婚嫁娶时,聚集在堂屋拜见父母、亲戚、朋友,结婚时贺婚所唱的喜庆歌堂,在过去,大沙田地区举行婚礼都是把亲戚朋友请过来欢聚一堂庆贺的,这就称为“坐高堂”故又叫高堂歌。
在沙田民歌中,高堂歌是最普遍的韵调。
高堂歌的特点高堂歌唱起来音调较高亢、明亮,开朗奔放。
起初以独唱为主,后来发展多为对唱形式出现。
高堂歌有新腔高堂歌、古腔高堂歌、长句高堂歌等多种唱法。
新腔高堂歌与古腔高堂歌
新腔高堂歌是由四个乐句构成的复乐段体,首句终止于商滑至角,第三句终止于角或宫,二、四两句均终止于徵反复谱调重唱。
如果对唱形式,多是采用男女互答形,一方问另一方答。
新腔高堂歌新腔高堂歌是在古腔高堂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音乐结构与古腔高堂歌一样,都是四句复段体组成。
但新腔高堂歌有较规整的乐旬,句尾拖腔较严谨,没有古腔那么自由。
第一、三旬的终止音也与古腔不同,第一句终止音为商拖至角,第三句终止音为宫拖至角,唱起来有起、承、转、合,感觉十分舒畅。
古腔高堂歌变化较大,分别由五至七个乐句构成的复乐段体,每句尾音终止于羽。
长句高堂歌
高堂歌是由4个乐句构成的复乐段体,但往往演唱者根据演唱内容安排,感到四句不够,便插入若干活动旬,这高堂歌便超出了固定四旬的格式,也许是五句、六旬、七句等多个句子构成,这种多个句子组成的高堂歌被称为长旬高堂歌,活动句一般插在第三与第四句之间。
咸水歌
咸水歌,源于海边疍家人生活、劳作,“有咸水的地方,就有咸水歌”。
咸水歌沿用了中国古代五声音阶,曲调委婉悠扬,它的结尾终止方式非常特别,在全国民歌中绝无仅有。
有独唱、对唱等形式。
曲调悠扬、婉转,善用比兴,形象生动,韵味浓郁。
咸水歌有长句,短句两种形式,各有不同的音调和拉腔,而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它一般是由上句和下句组成,也就是单乐段体,这种单乐段体多数用在独唱或是问答式的对唱曲中;也有由四个乐句组成的复乐段体;有时,因为歌头、衬词,或者是叙事的需要,会把乐段扩充或延长,从而构成不拘一格的自由体,如'长句咸水歌',或是叙事形式的长诗,但其结构基本上还是保持在四句为一乐段的复乐段体。
咸水歌属于六声音阶徴调式民歌,上句终止于宫音下滑至角音,下句终止于徴,也下滑至角音。
属七言二句、问字取腔,有固定尾腔。
两句押韵,分别是仄声和下平声。
咸水歌抒情悠扬,犹如清溪流水般珠圆玉润。
咸水歌的旋律它是以第一、二乐句为基本形态作旋律发展,除了歌头、中间的停顿和歌尾基本固定外,中间的旋律都是围绕主音以二度级进、上行或下行、加花或减花来表现;乐句中间的旋律构成多数是'因字落腔',服从于语言声调的高低,处理比较机动灵活。
因此,同是一个唱腔的'咸水歌',第一段词的旋律和第二段词的旋律就会有所不同,只是它的歌头、歌尾或拖腔不变,这就形成了'咸水歌'的特点。
咸水歌称谓词用“妹(哥)好呀哩”、“好妹(哥)呀哩”。
衬词有“呀哩”。
技巧性的衬词很多,多用在开头。
如“竹梳木梳”、“生葱熟葱”、“叮叮当当”等。
长句咸水歌唱起来妙趣横生,有张有弛,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快时如暴雨狂风,慢时如江水平流。
第一句可自由扩张,句数不拘。
衬词有“呀哩”、“呀哩咳”等。
叹情歌
“叹家姐”是咸水歌一个表现形态。
即疍民女子当出嫁的前一晚上,她们召集姐妹们聚集一起,放声哭叹。
这时女家亲属聚集欢饮,到了三更左右,男家的娶亲艇便摇女家来。
这时新娘要用哭词来痛骂媒婆一顿,来表示她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庭,唱完,才进到男家的娶亲艇去。
帛事丧礼的“叹情”。
在中山水乡一带都流行哭丧的习俗,疍民有人去世后,家族哀哭,后人在灵堂上用唱歌来怀念亲人,人们称之为“叹歌”。
在平日的摇舟海中,触景兴情,随时随地,疍民都有歌唱,唱天文地理、唱古人、唱情、唱景、拆字、对花等。
不论长句咸水歌还是短句咸水歌,在唱歌时均在开头加唱:“妹呀好啊哩”,尾句加上:“好你妹呀啰嗨呀”。
咸水歌通常由两个乐句组成单乐段体,曲调悠扬,善于抒情,上句终止于宫音下滑至角,下句终止于徵音,也下滑至角。
长句咸水歌它兼有叙事和抒情两个功能,有的还相当谐趣。
大缯歌
大缯是沙田人家用于捕鱼的网具,大缯歌一般是以捕鱼的疍民群体传唱的为多。
以谈情说爱、互诉衷情为主要内容。
演唱方式以对唱为主,两船相遇时,由一方问另一方答的形式进行。
大缯歌是五声音阶徵调式,五声之外的变宫有时出现,属色彩音。
大缯歌由上下两乐句组成,上句结束在宫滑向角,下句结束在徵滑向角。
大缯歌的喊句(起式)音程为二度即角到商,跳动不大,显得平稳,因此,曲调舒展,甚具抒情功效。
姑妹歌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疍民重要的娱乐节日,在明月之夜,他们把艇泊在一起,唱歌为乐。
又或在农忙季节,在田头坦尾、蕉林菜地、艇上水边,捕鱼之即,随口而唱。
每句句尾的衬词都为“姑妹”两字,故名“唱姑妹”。
唱姑妹,有男女对唱,有男或女独唱,有时先由男子独唱,唱到中间由女子答和。
姑妹歌是纯五声音阶徵词式,无变宫音出现。
该歌由上下两乐句组成,上句结束在宫音滑向羽音;下句结束在徵音,也有结束在徵音滑向角音的。
姑妹歌常有四度、五度音程出现,接近语音,唱起来似侃侃而谈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