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美术之传统手工艺

合集下载

传统技艺文化(传统技艺文化有哪些)

传统技艺文化(传统技艺文化有哪些)

传统技艺文化(传统技艺文化有哪些)今天给各位分享传统技艺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传统技艺文化有哪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中国民间传统工艺有什么?2、中国的传统艺术有哪些?3、我国民间传统技艺有哪些?4、中国十大传统文化民间艺术5、传统技艺包括哪些6、中国十大传统手工艺,看看都有哪些传承下来了中国民间传统工艺有什么?中国民间传统工艺有木版年画、扑灰画、纸马、内画、泥塑、面塑、糖塑、吹糖人、砖雕、瓷刻、微雕、木偶、皮影、蜡染、刺绣、织锦、剪纸、风筝、脸谱、面具等70种中国传统民间工艺。

1、面塑,是指以面粉、糯米粉、甘油或澄面等为原料制成熟面团后,用手和各种专用塑形工具,捏塑成各种花、鸟、鱼、虫、景物、器物、人物、动物等具体形象的手工技艺。

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

2、纸马的形式实质上就是木刻黑白版画,因为它只存在于民间,为区别其它的书籍插图版画、佛、道经版画等,我们称它为民间版画。

当然,民间版画还应包括年门画。

云南有关民间美术研究的人士多称其为"甲马纸",这是根据最初收集这种民间版画的保山、腾冲、大理等部分滇西地区的民间称呼而来,于是沿袭成俗。

3、内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工艺,它的产生起源于画鼻烟壶。

内画的画法是以特制的变形细笔,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质的壶坯内,手绘出细致入微的画面,格调典雅、笔触精妙。

现代内画艺术源于京派,分为京、冀、鲁、粤、秦五大流派,其中尤以冀派内画、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影响最大,不久前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冀派内画的发源地——河北衡水,还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内画之乡”。

4、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传统民间手工艺——草编

传统民间手工艺——草编

传统民间手工艺——草编历史悠久顾名思义,草编是用草本植物的皮叶、枝条、根藤作原料,竖经横纬,纯手工采用多种手法、技巧而编织成的生产生活用品,如用稻草编织的蓑衣、斗笠、草鞋等;用荆条编织的筐、篓、筛、笆等;用麦秆编织的草帽、篮盒、坐墩、虫笼等;用高粱杆编织的锅盖、馍垫、花篮等;用玉米皮编织的坐垫、包装、鞋帽、篮盘、饰物、玩具等。

草编的制作原料生长地域广泛,而且易得易作,故草编工艺在我国民间十分普及。

目前可见的中国最早的草编遗物是河姆渡人制作的,距今已有7 000年之久。

据《礼记》记载,周代已有以莞(蒲草)编制的莞席了,而且当时已有专业的“草工”,“作萑苇之器”。

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用萱麻和蒲草编制的斗笠。

秦汉时期,草编已在民间广泛使用,品种有草鞋、草席、草扇、草帘及僧侣信徒打坐的蒲团等。

汉代至盛唐,草编亦较发达。

除了用蒲草编制的蒲衣、蒲鞋外,还有蒲草编制的蒲帆。

我国草本植物资源丰富,南北方均有不少适宜编结的原材料,因此各地草编种类繁多,且各具地方特色。

草编在中国的分布很广,主要产区有浙江、山东、广东、河南、江苏等地。

草编制品以草席、草帘、草垫、草篮、草扇、草帽、草鞋等实用品为主,也有一些用作陈设的观赏品。

从19世纪40年代起,草编开始远销国外。

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适应了现代生活的需要,草编得到迅速发展,花色品种越来越多。

种类多样作为在中国民间十分普及的一种传统手工艺,草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著名的草编有浙江金丝草编、山东和河南的麦草编、广东黄草编、湖南龙须草编、台湾草席等,其中以浙江金丝草编和山东麦草编质量最高。

草席类江南苏席、仪征朴席、浙江宁席并称“全国三大名席”。

朴席镇在历史上就有“三湾九井十八巷,家家户户织席忙”之说,所产朴席麻筋结实、织工考究、席面光洁、色泽一致,有着“直立不倒、盛水不漏、二十年不坏”的美誉。

目前当地已建成华东地区 早在远古时代,编结就已成为中华先民制造实用物品的重要手段。

五种传统手工艺特点

五种传统手工艺特点

五种传统手工‎艺特点中国结中国结不知什‎么时候起,现代人又把老‎祖宗那时候流‎行的饰物重新‎从箱子底下找‎出来,然后依葫芦画‎瓢,加上更多的想‎法,更多的点缀,于是,彩色丝线编扎‎成的粗粗细细‎带子,有图腾纹样的‎小环儿,婀娜多姿的穗‎坠儿,这一切构成了‎美丽奇特的中‎国结。

让人惊叹一根‎红绳原来可以‎变出这么多的‎花样。

别看轻这小小‎的中国结,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是人们追求随‎意、祈盼平安的一‎种意趣。

“结”是绳编饰品,它同我国的布艺、刺绣并称为祖‎国的三大手工‎艺品。

它朴实无华,庄重雅气。

说起中国结可‎谓年代久远,其历史贯穿于‎人类史始终,漫长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

“绳”与“神”谐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

据文字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

”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

“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感情的字‎眼,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

“结”与“吉”谐音,“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流传至今。

刺绣又称丝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手工‎工艺品之一。

据《尚书》记载在四千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另在《诗经》中也有“素衣朱绣”的描绘。

宋代时期崇尚‎刺绣服装的风‎气,已逐渐在民间‎广泛流行,这也促使了中‎国丝绣工艺的‎发展。

明代刺绣已成‎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品‎,先后产生号称‎“四大名绣”的苏绣、粤绣、湘绣、蜀绣。

其中苏州的苏绣和缂丝‎最为盛名。

苏州刺绣发源‎于苏州。

苏州女子性情‎柔和,心灵手巧,擅长慢针细活‎。

苏州绣娘有10 多万人,家家有刺绣,户户有绣娘。

苏绣工艺是以‎绣针引彩线,按事先设计的‎花纹和色彩,在丝绸、棉布等面料上‎刺缀运针,通过绣迹构成‎花样、图案、文字以取得艺‎术效果。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手艺作文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手艺作文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手艺作文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手艺作文篇1中国的传统艺术丰富多彩,有剪纸,陶瓷、中国结、泥人面塑,还有糖画等等。

在这些传统艺术之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糖画了。

糖画,顾名思义,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

民间俗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

这一颇具四川地方特色的工艺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相传它是在古代“糖丞相”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记得以前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幼儿园门口就有卖糖画的艺人,卖糖画的人身边总是密密麻麻的围满了人,人们不约而同地都被这种奇妙的艺术所吸引。

我也让爷爷给我买过糖画。

卖糖画的老爷爷先拿出一个轮盘,轮盘上有一根指针,指针的四周绘制了一些动物的图案,老爷爷让我自己拨动指针,指针转到哪个图案,老爷爷就为我制作哪种图案。

我转到了一个蝴蝶图案。

只见制作糖画的老爷爷以勺子为“笔”、糖稀为“墨”,将糖稀在石墨板上快速勾勒一气呵成,不到两分钟一只翩翩起舞的糖蝴蝶就在老爷爷的“笔”下跃然纸上。

这时,老爷爷在图案的中轴上,放上一根细长的竹签,等到糖稀完全冷却,老爷爷小心翼翼地用一把铲子,将糖画轻轻地铲起来,递到我的手中。

老爷爷制作出来的糖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我将金黄透明的蝴蝶糖画拿在手中,在大家羡慕的目光中,小心翼翼地走出人群,半天也舍不得吃掉这美丽的艺术品。

但是到了现在,街上已经很少见到卖糖画的艺人了。

爸爸妈妈说,现在会做糖画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我真希望学习这门传统艺术人渐渐多起来,将这颗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璀璨明珠世世代代流传下去!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手艺作文篇2是的,我很乐意帮您写一篇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手艺的作文。

以下是一篇大约2000字的学生作文: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孕育了灿烂的传统文化。

在这傲人的文化瑰宝中,有一类被称为"中国工艺美术"的珍贵遗产,它们凝聚了祖先们的智慧与匠心,代代相传。

让我们一同领略这些令人赞叹的手艺之美。

《中国民间美术》——面塑

《中国民间美术》——面塑

河南面塑
中 国 民 间 美 术— 面 塑
洛川面塑
中 国 民 间 美 术— 面 塑
洛川面塑
中 国 民 间 美 术— 面 塑
山东面塑
山东面塑
中 国 民 间 美 术— 面 塑
临汾面塑
中 国 民 间 美 术— 面 塑
山西面塑
中 国 民 间 美 术— 面 塑
中 国 民 间 美 术— 面 塑
代表形象: 《火烧琵琶精》、《老寿星》、《嫦娥奔月》、《天女散花》、
《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霸王别姬》等古装人物作品
中 国 民 间 美 术— 面 塑
(二)山东冠县郎庄面老虎
题材:取材广泛,十二生肖、历史传说、神话故事、戏曲故事、
花鸟虫鱼、菜蔬水果样样俱全 。 制作:太都用精麦发面,制作简单,用捏、揉、搏、粘等万法 造型,用剪刀、梳子做细部及装饰,蒸熟后上色点彩、涂胶, 然后晾干,做成的面塑表面光亮,不易干裂。 艺术特色:郎庄面塑为圆雕造型,太都为扁平状,既宜于平放 和吊挂,又宜于晾干。色彩丰富艳丽、纯度高,除了太面积的 品红、黄、绿以外,还用少量的白粉、钴蓝柞点缀,最后用墨 线细致勾勒,整体感觉活泼跳跃,绚丽多彩。图中的金鱼与童 子活泼而有情趣,造型夸张、简练,太面积色块中又有五官及 鱼鳞的细致刻画,细致传神。
清明节的寒燕面塑、七月十五的面羊儿、婚礼迎娶的喜饽饽等 面人——用于收藏和观赏的面塑形体通常较食用面馍要小一些 : 单人面塑,多为文雅官员、风流仕女、武将侠客、天真儿童等, 其做工细致,色彩复杂;有声面塑动态面塑,多为儿童玩具; 盒装组塑,在一礼盒内,塑几个人物,表现一个故事, (一)胶东面花 种类:面灯、巧饽饽、面老虎
中 国 民 间 美 术— 面 塑

(完整版)中国传统民间工艺

(完整版)中国传统民间工艺

• 夏、商、周三代的陶器品种,大致可分为灰陶
、白陶、印纹陶、红陶、原始陶等。其中在日常 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灰陶,有素面,也人施以简 单的绳纹或篮纹,或者彩绘各种复杂图案的;还 有在制作胎体过程中用拍、印、刻、堆、划等手 法留取肌理效果。这一时期的器体造型功能依然 以饮食器皿为主,有豆、鼎、釜、鬲、觚、 等等 。白陶在新石器晚期就已出现,这一时期又有了 进一步发展。白陶所使用的原材料为瓷土,质地 较细密,烧成温度也比其他陶器品种要高。其造 型与装饰直接受到同时期青铜礼器的影响,艺术 价值不在青铜器之下。
瓷器
• 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 来石等组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 物器。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 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是中 华文明的瑰宝之一。
瓷器的历史发展
•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 青釉器"已明显具有瓷器的基 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 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 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 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 ,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 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 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 始青瓷"。
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渡到瓷 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长期烧造 白陶和印纹硬陶的实践,不断改进原材 料的选择与加工,至商代中期出现了原 始瓷器,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 兴盛起来。胎质烧结程度提高和器表施 釉,使原始瓷器不吸水而且更加美观。 原始瓷器一般都在施釉前在坯体上拍制 几何图案,釉色多呈现青绿、青黄色。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
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 烧成温度达到1200℃,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 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 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中国52个非遗手艺有哪些

中国52个非遗手艺有哪些

中国52个非遗手艺有哪些每一份文化遗产都历经沧桑,饱含历史风雨,凝结情感和知识因素。

中国遗产,盘点那些让时光惊艳的非遗手艺。

图为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青花瓷是一种白底蓝花的高温釉下瓷器,起源于中国,流传于世界各地。

常简称青花瓷,也用来指这种装饰工艺。

这个品种清新亮丽,简单大方。

它不仅是工业化前最有影响力的瓷器,也被视为中华民族审美观念的代表。

因此,中国景德镇的青花瓷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泥人雕塑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民间艺术。

它以粘土为主要材料,混合不同的颜色,用手和简单的工具塑造各种形象。

泥人雕塑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时代人们的记忆。

景泰蓝,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最巅峰,制作出的工艺品最为精美而著名,故后人称这种瓷器为景泰蓝。

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

2006年5月20日,景泰蓝制作技艺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布老虎是自古以来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手工艺。

它也是一个很好的儿童玩具,室内装饰,礼品和个人收藏。

种类繁多,流传甚广。

这是一种民间工艺品,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

2008年6月7日,布鲁胡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长沙棕编是以棕叶编制而成的小工艺品,被誉为中国“江南一绝”,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工艺美术棕编,唯湖南长沙一处,棕编之巧与湘绣之美、菊花石刻之奇,并称为“长沙三绝”。

长沙农村生长着去多棕树,为棕编工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相传工艺美术棕编起始于三国时代,已有1,700余年历史。

由于久远地传承,发展成“纯叶”、“全棕”两大派别。

传统工艺中国刺绣精品多幅赏析

传统工艺中国刺绣精品多幅赏析

传统工艺中国刺绣精品多幅赏析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在中国差不多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

广绣山水渔读图【名称】:广绣山水渔读图【类别】:纺织品(广绣)【年代】:清乾隆年间【文物原属】:清宫旧藏【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简介】:纵44cm,横35cm。

山水渔读是历代画家经常选用的绘画题材。

此图以工笔将远山近景层次鲜亮地表现出来:恬适古朴的茅屋农舍,庄重肃穆的古刹,清幽的江水渔帆,迷漫的远山云蔼,天地之间,渔父书生各得其趣,表现了一派宁静安闲、典雅风流的意境。

此图景致宏富,构图繁而不乱,每一局部景色均可独立成图。

此图绣工除采纳广绣的铺针、直针、洒插针等传统针法外,还使用竹织针绣茅屋顶,以施毛针、网针绣乌篷船的篷,以方格网针绣墙面,以扭针绣云纹、水纹等,细微之处一丝不苟,均以最适合的专门针法真实地表现出来,这是广绣针法繁复、穷其巧变的特点。

全图以棕、褐、驼、香色为主色调,配以深绿、浅绿、蓝色等,典雅古朴而又不乏鲜丽明快,表达了广绣的配色特点。

图上方题有唐人诗句“飞泉挂碧峰”和绣工王田的题字,并绣“王田”朱文印。

粤绣《仙童献寿》粤绣(Guangdong embroidery)是指以广东省广州市为生产中心的手工丝线刺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此《仙童献寿》变为粤绣经典著作之一,由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朱启钤《存素堂丝绣录》收录此幅绣画。

此绣轴以素绫为地五彩施绣,追求绘画的淡雅和细腻。

绣丫髻仙童着紫衣云裳,执双桃灵芝,引鹿前行,一只红蝠(鸿福)迎面飞来,寓“洪福齐天”的祝寿意味。

针法工整纤秀,配色散淡古雅。

清乾隆苏绣作品《福禄寿三星如意图》福禄寿三星公是众所周知喜闻乐见的吉庆图案,在绘画、织绣、瓷器及其他工艺品上都有使用。

此《福禄寿三星如意图》是清朝的乾隆时期的苏绣作品。

图正中绣的授人官禄的天神禄,他头戴如意翅冠,身着大红官袍,腰系玉带,怀抱如意;左为持杖捧仙桃的寿星,寿星即南极仙翁,以予人长寿的形象显现;右为一着道装高士,手执阴阳太极图道符极为福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隋唐始,青铜铸造工艺基本走向了末路。唐代铜器的制作 原料,以红铜为主,质地泛红偏黄的铜器逐渐盛行。红铜也 称紫铜,杂质少接近纯铜,韧性、延展性好,有利于精工细 作。因此此时期流行精制而小巧的铜器,除香熏炉外,大件 铜器主要为宗庙和寺庙的祭祀器。在装饰上,唐代的铜器多 用溜金工艺,是当时社会风尚的反映。值得注意的是,虽然 青铜工艺在此时期已受到冷落,但是铜镜铸造业却非常繁荣。 铜镜铸造是隋唐时期重要的手工业之一,由于官方的重视得 到高度的发展,工艺水平高超,特别是继承前朝的高浮雕技 艺,达到了如火纯情的地步。唐镜普遍厚重,金属配比更加 科学,锡、铅成分的增加,据检测铜约占70%,锡、铅约占 30%,多呈银白色。其在造型上创造出各种花镜,如葵花镜、 菱花镜、方亚形镜等;纹饰上除传统的瑞兽、鸟兽、画像、 铭文等外,还出现了表现现实生活的打马球等场景,以及源 自西方的海兽葡萄纹。

青 铜 铸 造 分 铸 法 示 意 图
春秋时期,特别是春秋中叶以后,青铜冶铸技术出现 了重大进步。据《周礼·考工记》记载,此时期的“攻 金之工”有六种,分工明确,对熔铸铜器时的火色变 化和“六齐”合金配比都有具体规定。春秋时期的青 铜铸造,已从原先较为单一的范铸,发展为综合运用 浑铸、铸接、失蜡法、铸焊(锡焊、铜焊),红铜镶 嵌、错金银等多种新工艺。就先铸附件后铸器身的分 铸工艺而言,不但器身和附件分别做模,而且器身也 按着形制的弧度做出多种模型,因此此时期的青铜器 的器型变得更加精致。这种方法不仅使器件的结合较 为牢固,还有利于分工合作,提高生产效率。战国时 又出现了印模、叠铸等批量生产技术,青铜合金比例 更趋于科学和稳定,所铸器物壁薄而轻巧,更为实用。

唐 打 马 球 纹 镜
宋代铜器铸造业,随着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铜的产 量有很大提高。据相关文献记载,采铜业规模相当大, 有的矿区采矿者常以万计。宋代冶铜技术有较大进步, 尤其是胆铜和白铜生产工艺在此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与应用。自宋代始,在铸造货币以及日常生活用器上, 常常是用黄铜代替青铜。黄铜是纯铜与锌的合金,韧 性、延展性差,硬度高。在各地宋墓或窖藏内所发现 的种类繁多的铜制品,以日用器皿居多,造型简练, 素面为主,或饰有弦纹、几何纹、动物纹,不过多雕 饰,尤其文房用品风格内敛。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镞、凿、铃等小 件工具,尤其是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和青铜爵,表明当 时青铜工艺已具一定水平。商代中期,青铜铸造技术 得到极大的发展。1974年郑州张寨出土的两件方鼎, 一只重62.25公斤,一只重84.25公斤,已属于大型铜 铸件,经检测含铜80.4%、铅17%、锡3.6%,熔铜设 备是内外涂抹草拌泥的大口陶尊和陶缸。商代晚期的 铸铜技术已臻于鼎盛。于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的商晚 期司母戊鼎,重达87.5公斤,经检测含铜84.77%,锡 11.64%,铅2.79%,说明当时已可以提炼纯铜。另外, 司母戊鼎作为目前发现的上古时期最重的青铜铸件, 投入铜料在千斤以上,说明商代铜器铸造业具有相当 大的规模。

西 汉 错 金 铜 博 山 炉
西汉错金铜博山炉
三国两晋时期的日用铜器已进一步被陶瓷器、铁器代 替。铜器种类仍以日用的器皿为主,器表较为粗糙, 素面为主,仅少部分有简单的弦纹,铜洗中饰有鱼纹。 但也有少数制品有鎏金,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此时期 的夔金蟠龙镇,以错金云纹饰龙身。南北朝这时的青 铜冶铸业已衰落,铜制生活用品较少见,从目前出土 的此时期的铜器看,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民族文化交 流的特点和某些民族的特色。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三 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铜镜铸造业较为发达,南方主要 流行神兽镜和画像镜,而北方则多见连弧纹镜、夔凤 镜和龙戏珠铜镜。这一时期铜镜工艺,尤其是高浮雕 技艺,为铜镜铸造在隋唐时期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纹偃 铜师 牌二 饰里
头 遗 址 出 土
嵌 绿 松 石
饕 餮
商代已出现分铸法,在铸造形制较为复杂和较 大的青铜器时才使用,先通过分铸将不易处理 的部分用小范铸出,再将这些小部分连在主体 陶范上与主体器胎相接,最后浇铸修正成型。 西周青铜铸造规模依然庞大,但除其中后期在 形制、风格上有较明显改变外,以及分铸法得 到更广泛的应用之外,在铸造技术上并没有显 著的进展。西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还是以陶范 为主,也延用了夏商时用石范铸造青铜器小件 和简单器物的方法,但石范铸造的数量极少。
中国传统手工技艺源流与传承 现状(七)铜器制作技艺
源流 传承现状
源流
我国冶铜工艺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目前 被认定为最早的铜器有:甘肃东乡马家窑文化林家遗 址出土的一件青铜刀,用比较原始的单范铸造无纹饰,以合范制造。我国铜器制作技艺的发端,是 自新石器时代初开始的制陶技术发展的结果,陶窑燃 烧技术的改进和对陶土性能的认识,为铜的冶炼和铸 造奠定了基础。据上古文献记载,夏代已能铸造青铜 器,再据考古发现,如河南登封、山西夏县等处出土 的铜容器残片和铜镞,说明夏代已进入青铜时代。

春 秋 青 铜 蟠 虺 纹 盆
战国末年至秦汉这一阶段,通常认为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晚期 或衰退期,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应该是日用铜器发展的 繁荣期,也就是说,是由青铜礼器铸造向日用铜器的转变期。 汉代的铜器铸造业规模却依然很大,礼器的比重大减,生活用 品的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多,兵器则因被铁器取代而不断减少。 所以,汉代铜器工艺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实用功能、日用性能 的设计与开发上,如《长信宫灯》。汉代传统青铜器的铸造, 已摆脱了商周时期那种庄严、厚重的风格,在形制上具有日用 的特点。汉代新创的铜器品种,著名如铜灯和铜熏炉等,普通 如铜熨斗、铜书刀等,甚至如度量衡器的铜尺、铜量和铜权, 都具有明显的实用性。总体而言,汉代铜器显得比较轻巧,以 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而且除了少数弦纹和铺首以外,各种容 器多是素面的。在装饰上,鎏金、鎏银以及用金银、宝石之类 的镶嵌工艺相当发达,错金银工艺在东汉中晚期消失。到东汉 末年,由于陶瓷工艺的发展,陶瓷器逐渐取代铜器等在社会和 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