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语文第五册第12课《青岛的路》教案

合集下载

《五月的青岛》教案设计

《五月的青岛》教案设计

《五月的青岛》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以朗读品味为着眼点,体会五月青岛优美的景色,感受作者语言的表现力。

2.进一步分析五月青岛的几类不同的人,体会到作者的审美眼光与情趣与市民情怀。

教学步骤设计一、情境问题导入现代作家郁达夫曾这样说,恐怕在东亚,没有一处避暑区赶得上青岛的。

青岛的地面,却尽是一枝枝的小山,到处可以看得见海……去住了一个夏天,方才才觉得“东方第一良港”、东方第一避暑区:的封号,果然不是徒有其表的虚称。

二、作者介绍老舍,现、当代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

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

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曾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剧本《龙须沟》、《茶馆》。

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三、赏析五月青岛的美丽的景色1.老舍笔下春天的青岛美吗?――美这春美主要体现在哪两种景上?――花与海问:春天,青岛有这么多的美景,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这两种侧重来写?2.青岛的节气晚,五月正当春,花是春天标志性的东西。

欣赏青岛的春花之美。

自由读1-2节,划出文中出现的各种春花。

1)学生齐说:有樱花,海棠,丁香,桃,梨,苹果,藤萝,杜鹃,小蝴蝶花,桂竹香,山谷中的不知名的野花等。

师言:种类繁多,有……到处都有,墙角路旁,公园里,路上两旁的人家,山谷中,真是春花烂漫,春意盎然啊!2)老舍为了表现他所见到的如此美的春花,这位作家启动了他的多种感官,有--视觉,听觉,嗅觉,写出了花的形状,色彩,香味,卖花的声音。

姿态各异,色彩纷呈,香气袭人,令人可见可感可闻,特别是一清早便听风卖花声更添意趣,这令我们自然联想到宋朝诗人陆游的诗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大班语言《路》的教案

大班语言《路》的教案

大班语言《路》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类型的路,如公路、铁路、水路等,认识路的作用和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听取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幼儿感受路的多样性和美丽,培养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准备
1. 教学图片:公路、铁路、水路等不同类型的路的图片。

2. 教学道具:如玩具车、火车、船等模型,以便幼儿更好地理解路的作用。

3. 教学材料:如故事书、诗歌、歌曲等,用于丰富教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提问或讲故事的方式,引起幼儿对路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每天是怎么来到幼儿园的吗?这就是路的作用,它可以让我们到达想去的地方。

2. 观察图片
展示公路、铁路、水路等不同类型的路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并描述路的特点和作用,例如:公路是汽车行驶的路,铁路是火车行驶的路,水路是船行驶的路。

3. 角色扮演
让幼儿扮演不同的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船等,在教室里模拟不同类型的路,让幼儿体验路的作用和重要性。

4. 诗歌朗诵或歌曲欣赏
选择与路相关的诗歌或歌曲,让幼儿欣赏和朗诵,加深对路的认识和感受。

5. 总结
通过总结和回顾,帮助幼儿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例如:今天我们认识了不同类型的路,知道了路的作用和重要性,我们要爱护路,让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四、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表现和反馈,进行教学评价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聋校语文第七册第十二课教案

聋校语文第七册第十二课教案

聋校语文第七册第十二课教案12 通阴沟教学内容:12个生字词、1篇课文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新词,范文之教案:聋校语文第七册教案-第十二课。

会使用常用词语。

能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学习按情节分层次。

懂得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2、教育学生向李英学习,树立热爱劳动,不怕脏、不怕累的好思想。

3、能排词成句,学习用不同句子表达同一个意思。

4、能默读课文,读后能画出写图意的句子。

5、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会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学习按情节分层次,懂得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放大课文、挂图教学方法:观察法、演示法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预习课文教学目的: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新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到过下水道堵塞了,你们会怎么做?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2课:通阴沟。

板书课题:12 通阴沟二、新授。

1、指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同学们在干什么?那个小女孩在干什么?2、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

yīn dǔwūmàn wǎn lù阴堵污漫挽露xiùlāo gū dūpào chòu 袖捞咕嘟泡臭3、教学生字。

4、再读课文,勾画出不懂的词语。

5、理解词语的意思:“堵住”是塞住的意思。

“阴沟”是下水道,联系实际理解。

“污水”是脏水的意思。

“漫”是水满出来了。

“挽”“捞”用动作演示来理解。

“袖子”,实物演示。

“咕嘟”是水冒泡时发出的声音。

“水泡”用在水里吹泡演示意思。

“臭”联系实际生活理解。

“露出”是显示的意思。

6、读课文,理解带有生字新词句子的意思。

7、读通课文。

三、巩固练习。

1、读、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

四、作业:抄写生字新词课后分析:本课生字词较多,需在课外做好学生复习。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讲读课文教学目的:能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青岛的路教学设计

青岛的路教学设计
齐读课题
通过多媒体课件,欣赏青岛美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词语的复习把学生带入到新课。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二、讲授新课:
(一)、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师生齐读课文)边读边看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生答)
(2)、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课文,想一想青岛的路像什么?
过渡:通过刚才这几位同学的读和答,我们知道青岛的路像大海的波浪,那么课文中具体是怎样描写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细细的读读课文。
(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一自然段?)
(2)读了这一自然段,谁说一说青岛的路像什么?(生答)(板书:路像波浪)
(3)师:你们见过大海吗?大海的波浪是什么样子的呢?(视频或图片展示大海的波浪。)
生:观察后回答: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4)那么青岛路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通过观察,谁能说一说青岛的路是什么样子的?(青岛的路一会儿低一会儿高)




学生通过以前的看图学字、学词、学句,已经积累了一些词汇,为现在的讲读课文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大多数学生也见过大海,学生现有的资源和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预设
1、理解青岛的路像大海的波浪。
2、理解“一辆辆汽车行驶在青岛的路上像小船在海浪里颠簸”
(第一自然段是:一会儿低一会儿高,最后一自然段是:一伏一起一起一伏)
3)青岛的路一会儿低,一会儿高,大海的波浪一伏一起,一起一伏,它们是多么的相像啊!
过渡:青岛路是这么的有特点,你们喜欢青岛的路吗?(喜欢)那就来读读课文,再次感受一下青岛的路。(生自读课文)

聋校语文第十五册教案

聋校语文第十五册教案

聋校语文第十五册教案时间:2012-11-27 15:50来源:作者:岭东特校点击: 89次1、桂林山水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会用“观赏”、“形态万千”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形象具体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4、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本课先总起后分述最后总结的叙述方式和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5、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形象具体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2、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放大课文、课文图片。

四、教学时数:四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揭题。

一、学习课文。

1、范读课文。

二、检查自学情况。

甲天下:天下第一。

观赏:观看和欣赏。

无瑕的翡翠:没有一点斑点的绿色的玉。

拔地而起:指从地面突然高出。

奇峰罗列:指千奇百怪。

屏障:像屏风起遮挡作用的东西。

危峰兀立:指高峰耸立。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叠的样子。

三、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思考:想想人们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指导分段。

课文分为四段:第一段:写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写桂林的水。

第三段:写桂林的山。

第四段:总写桂林山水。

3、再读课文,体会为什么这样分段。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读重点词语。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词语。

攀登观赏欣赏游览漓江屏障明丽形态万千波澜壮阔连绵不断怪石嶙峋云雾迷蒙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甲天下”是天下第一的意思,这就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于是来观赏。

“观赏”是观看和欣赏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第一段。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

思考:这段有几句话?2、第一句话将漓江与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进行比较,强调了漓江的水有它的独特之处。

3、第二句话讲了什么?(漓江的水的特点)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边讨论边板书: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水清可看见江底的沙绿仿佛一块无暇的翡翠①指导朗读。

【K12学习】人音版第5册全册教案

【K12学习】人音版第5册全册教案

人音版第5册全册教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教学设计课《童年》第二课《草原》第三课《好伙伴》第四课《放牧》第五课《妈妈的歌》第六课《四季的歌》第七课《钟声》第八课《爱鸟》第九课《丰收歌舞》课《童年》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歌曲《摇啊摇》。

2、学习分辨音乐的三种速度。

体验人间的真挚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体验三种速度。

教学难点:感受六八拍的强弱规律。

教学准备:三角铁水彩笔步骤教学过程设计意图组织教学听歌曲《童年》拍手进教室。

师生问好。

创设课堂“童年”的氛围,激发学生快乐的音乐情绪。

聆听活动导:听着这段音乐想到了什么?。

初听全曲后,请学生说说。

复听,要求学生按图形谱的形状划动。

请学生说说图形谱与速度记号的配对。

再次聆听,由学生自己完成音乐的排序号及填空。

将音乐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丰富学生内心的生活经验,音乐体验。

更好的感受音乐旋律的起伏,体验速度的快慢。

表演歌曲导:老师也想起童年的一首歌,唱给你们听听好不好?请学生模仿老师划船的节奏,并说说是怎样的强弱规律。

师生一起随歌曲音乐律动。

请学生跟琴声轻轻演唱。

分男女生演唱。

拉近师生情感,并为下一环节铺垫。

在律动中感受六八拍的强弱规律。

编创与活动自由选择两种伴奏型为歌曲伴奏。

小组讨论并动手试试。

反馈。

在合作的形式中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

结束在歌曲《摇啊摇》中出教室。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歌曲《小酒窝》。

2、听辨八分休止符。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小酒窝》。

教学难点:歌曲中八分休止符的学唱。

步骤教学过程设计意图组织教学学生律动进教室。

师生问好。

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学唱歌曲导:老师请小朋友们找一样东西——小酒窝。

在怎样的情况下才能找到?听歌曲录音,学生找歌词。

教师唱歌曲旋律,提示学生:你能听出旋律中出现最多的音是哪个音吗?请学生用“lu”跟琴声哼唱。

学生试着填词演唱。

分段分男女请学生接龙唱。

请个别学生演唱。

培养学生微笑演唱歌曲。

培养聆听习惯。

熟悉歌曲旋律。

《五月的青岛》教案

《五月的青岛》教案

《五月的青岛》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巧妙的结构安排和优美的语言描写,掌握文章写景的艺术。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读课文,从把握作品的构思、意境和语言特色入手,初步学会赏析散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作者对青岛的喜爱、赞美之情,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赏析第一段、第三段的语言的韵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讨论品味第三段的语言优美的韵致。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及播放相关音乐。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人入胜,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五月青岛的美景图:远处是蔚蓝色的天空和海水,近处一片翠绿掩映,沙滩上游人尽情玩耍……请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内容,教师相应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快速浏览课文,遇到生字查字典学习,独立感受:五月的青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次感受青岛的美。

分组分段读,在读中正音。

三、细读课文,感受五月青岛的特色(1)学习第一、二段。

①齐读第一段,思考:这段介绍了五月青岛怎样的特色?②理解“娇艳”,学会运用。

③再读,边读边想象五月青岛的花海,说说它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④有感情地朗读,同学相互评议。

⑤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说说五月的青岛山上有什么特点。

(2)学习三、四段。

①读三、四段,思考“春深似海”的含义。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现“春深似海”的?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②勾画表示颜色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③赛读,引导积累好词佳句。

④第四段描写了人,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呢?请学生再读课文。

四、学习融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手法(1)老舍用他的妙笔向我们展示了五月青岛的独特风光,那作者对青岛怀着一种什么感情?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2)我们以后写景的文章应该注意什么呢?(3)教师小结:我们以后写这类文章也要注意紧扣景物特点,注意用词的准确,可适当地使用一些修辞方法。

培智学校实用语文第五册教案讲课教案

培智学校实用语文第五册教案讲课教案

第一课《勤洗澡、勤洗手》【设计理念】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较差,家长为了省时,常常代孩子完成本该孩子自己完成的日常生活事务的处理。

为此,完成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正确洗手、洗澡的方法,学会洗手、洗澡。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用的是上海卢湾区实用语文第五册第二课的第一课时。

本课的教学内容共有“保”、“肤”两个生字;“洗手”、“洗澡”两个词语;一个长句“勤洗手,勤洗澡,我们要保持皮肤的清洁。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在巩固生字、词学习的同时,进行言语练习,更着重引导学生学习了如何洗手、洗澡,进一步培养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

【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及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我将本班学生分成A、B、C 三组。

A组的同学:观察力较强,能注意到细节;思维清晰,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迅速“消化” ,及时运用;语言表达清晰;平时能独立完成作业,且正确率较高。

B组的同学:观察力一般,但在老师的提示下,基本能跟上教学步伐;在老师详细讲解下,能理解课文的要点;语言表达较差;能在师长的监督下完成简单的作业。

C组的同学: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能指认图片,但不能叙述、朗读词语或句子,更理解不了,他们的思维综合能力很差。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A组:(1)、准确朗读词语、句子。

(2)、正确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

(3)、掌握正确洗手、洗澡的方法,能独立洗手、洗澡。

B组:(1)、会认读词语。

(2)、在老师的提示下,能朗读完句子。

(3)、能在他人的提示下洗手、洗澡。

C组:(1)、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按要求指认图片。

(2)、当手或身上脏了时,能配合他人,在他人的帮助下洗手、洗澡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认读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创设生活情境、模仿等方法,让学生学会洗手、洗澡。

(3)、通过读的方法,让学生会朗读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讲卫生、爱清洁的好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青岛的路
一、教学内容:
1、学习九个生字和新词。

2、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完成课后习题。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九个生字和新词,会用常用的词语说写句子。

2、正确观察图画,理解句子意思。

懂得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理解课文的内容。

3、练习阅读一段话后回答问题。

4、能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词,会运用。

2、理解句子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难点:
能根据课文的内容回答问题。

五、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观察法、练习法
六、教具准备:挂图、放大课文
七、教学安排:5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生字词。

教学目的:学会本课的九个生字和八个新词,会用常用词语说、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有谁到过青岛?今天我们就一起到青岛看看。

二、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挂图,让学生初步感知青岛的路的概况。

2、提问:从图上看,青岛的路怎么样?
3、引导学生回答。

4、出示放大课文,让学生读一读。

5、找出生字词。

6、板书生字:
青岛高低上坡迈着
冲啊颠簸起伏车辆
7、教学生读音。

8、指导书写。

9、教学组词:
岛(青岛)低(高低)坡(上坡)
迈(迈出)冲(冲下去)辆(车辆)
10、集体读词语。

11、联系课文进一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12、熟读课文。

三、巩固练习
1、指名学生读词语。

2、抄写词语。

四、作业
把本课的词语抄写一排。

课后记:
本节课主要是对该课文生字、新词进行教学。

其间主要通过演示、观察图画等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对该课文的动词记忆较深,总得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教学任务完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内容。

教学目的:理解句子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学生读课文,打手语。

2、默写词语。

二、新授
1、集体读课文。

2、给课文标出自然段。

3、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青岛的路像什么?(3)集体地第一自然段。

4、讲读第二自然段:
(1)对照挂图读第二自然段。

(2)设问:走在青岛的路上,上坡时怎么样?下坡时怎么样?(3)引导学生看图读课文,回答问题。

(4)总结段意。

5、讲读第三自然段:
(1)师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2)对照课文,回答问题:汽车在路上行驶像什么?
(3)师生一起讨论:在青岛的路上走感觉怎么样?
(4)总结段意。

6、讲读第四自然段:
(1)齐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和第一自然段有什么相同?(2)读:青岛的路,向大海的波浪,一伏一起,一起一伏。

(3)集体读第四自然段。

7、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意思。

三、巩固练习
1、集体读课文。

2、看图复述课文。

四、作业
抄写课文。

课后记: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课文内容,分别从四个自然段来对学生进行讲解。

这篇课文所描写的事物是远离学生身边的事物,教学过程中,我通过画简易图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青岛的路的特点。

课文中有两个比喻句,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通过比较,反复练习,学生逐渐掌握,为以后学习比喻句奠定基础。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看图读课文并完成课后部分习题。

教学目的:复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提名看图读课文。

2、默写生字词。

二、指导朗读、背诵
1、出示放大课文。

2、老师范读,读出句中的停顿和语感。

3、让学生自由读。

4、集体读。

5、练习背诵:
(1)引导学生看图背诵。

(2)自由练习背诵。

(3)指名学生练习背诵。

三、练习
1、第一题:读拼音,打指语,写句子。

(1)板书习题。

(见书本)
(2)师生一起拼读所有音节。

(3)指名学生说写句子。

(4)师生评议。

2、第二题:填空,再读一读。

(1)出示习题:
一辆辆汽车在一会儿(),一会儿()的路上(),想一只只()在海浪里巅簸。

(2)指名学生填空。

(3)师生评议。

(4)让学生读一读。

四、作业
1、默写词语。

2、习题书上的一、二题。

课后记:
本节课主要对课文进行了复习,并完成了课后两个习题。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帮助学生懂得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重点突出了“青岛的路像大海的波浪”等句子。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课后第三、四、五等习题。

教学目的:复习巩固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填空:
一辆辆汽车在一会儿(),一会儿()的路上(),想一只只()在海浪里巅簸。

2、看手语写句子。

青岛的路像大海的波浪。

汽车像小船在海浪里颠簸。

二、练习
1、第三题:把括号的词语加到句子中。

(1)出示习题:
路像波浪。

(大海的一会儿一会儿青岛)
汽车颠簸。

(一只只一辆辆在海浪里像小船)
(2)带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3)让学生试做。

(4)师生评议。

2、第四题:看听话写句子。

(1)集体读句子。

(2)看话写句子。

青岛的路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上坡时,我一边走一边喊:“加油!”
下坡时,我迈着轻快的脚步一边喊:“冲啊!”
(3)老师批改纠正。

(4)集体读一读。

3、第五题:出示放大课文,读课文,认真想一想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4、读课文。

三、作业
完成书上的三、四题。

课后记:
本节课完成了课后的三、四、五题,分别都作了重点讲解。

通过这些练习题的训练,加深了学生对青岛路的特点的认识,理解了走上坡和走下坡的不同感觉。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课后第六、七习题。

教学目的:复习巩固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路像波浪。

(大海的一会儿低青岛的一会儿高)
汽车颠簸。

(一只只一辆辆在海浪里像小船)
二、练习
1、第六题:
(1)出示放大课文。

(2)要求学生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3)指名学生读。

(4)集体读。

2、第七题:
(1)出示练习题。

(2)老师读短文。

(3)讲解课文生字词的意思。

(4)让学生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这段话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5)指名学生回答。

(6)师生评议。

(7)小结。

三、作业
在课堂练习本上完成课后习题1、2、3、4、。

课后记:
本节课主要完成了课后习题的最后两题,这两题都是对课文内容的复习,我主要通过教师先讲学生再讲的形式来完成。

最后还留了一些时间让学生做课堂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