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两会”热点解读——四个全面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85分
“四个全面”:解读中国梦的四个维度

“四个全面”:解读中国梦的四个维度作者:景俊海来源:《党建》2015年第02期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我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主线,“四个全面”与中国梦有着密切的内在的根本的联系。
以中国梦为主线深刻理解并宣传阐释好“四个全面”,是我们宣传思想战线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什么是奋斗目标?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实践来看,奋斗目标一般分为最终奋斗目标和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奋斗目标。
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制定了具体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等等。
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段的战略目标,是几代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的宏伟目标,是中国走向辉煌未来的战略目标体系。
特别是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从时代发展进步的角度,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到来,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背景下适时提出和阐述了中国梦的战略目标。
何谓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是贯穿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
为了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多少仁人志士奔走呼号、上下求索,多少英雄儿女冲锋陷阵、抛洒热血。
今天我们所追求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中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这就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在宇宙和大自然的法则中,包容精神与和合之道随处可见,中国梦在文化背景、国家性格、根本价值观、具体内涵、圆梦途径等方面与美国梦等其他各国的梦想有着重大区别,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根植于东方文明体系,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传承创新,特色鲜明,表达更亲切、更务实,更具激励作用,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战略奋斗目标和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已成为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也得到各国政要和舆论的广泛认同。
“四个全面”的重点、关系与实施途径

“四个全面”的重点、关系与实施途径作者:暂无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5年第9期张光宇王庆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是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明确“四个全面”的重点、“四个全面”的相互关系、“四个全面”实现的途径,我们才能对“四个全面”理解得更深刻,落实得更有力,从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一、“四个全面”的重点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排在“四个全面”之首,不是简单的排序,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自觉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精神的具体体现。
这说明,“四个全面”的重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四个全面”的重点,从党章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就可以看出,党的十八大修改通过的党章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党领导人民搞建设、搞改革的主要目的。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同志当选为总书记后首次公开讲话表明,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景:人民会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必须牢记:检验包括我们改革工作在内的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是看是否实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否让人民过上了好日子。
这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最大政绩,也是检验各级领导干部的群众观点和工作作风转变得好坏的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 年4 月28 日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明确指出:“我们已经确定了今后的奋斗目标,这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 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从哲学高度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

从哲学高度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2015年04月01日 11时34分00秒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光明专论】“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的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
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指引。
“四个全面”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辉。
认真学习领会和正确贯彻落实这一战略布局,从哲学高度去认识和把握它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一、“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四个全面”就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
我们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不仅是因为它的提出和形成是一个过程,而且它的协调推进也将是一个过程。
首先,我们看一看“四个全面”是怎样提出和形成的。
其次,我们分析一下“四个全面”将如何协调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2月11日,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喜迎新春?联欢茶话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说,“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这就一语中的,深刻阐述和揭示了“四个全面”提出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它是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它们之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外延大大拓展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正在进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将来完成时。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主题,是三中全会对我国改革作出的战略部署。
四个全面

“四个全面”是实践论、方法论、辩证法的有机结合2015年03月12日18:39 来源:光明网手机看新闻原标题:“四个全面”是实践论、方法论、辩证法的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其内在逻辑极为清晰,其中的“全面”一词寓意非常深刻,必须辩证理解。
一是社会重大关系协调中的“全面”。
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方略和与时俱进的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纲领性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全面从严治党”是社会发展的方向引领,“全面依法治国”是社会发展的制度保证。
以“深化改革”之“全面”、“从严治党”之“全面”、“依法治国”之“全面”,推动小康社会之“全面”,能够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支持、制度保障、方向引领融为一体。
二是整体和局部相统一的“全面”。
“四个全面”描绘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整体布局和基本方略,也对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一整套反映当代中国发展实际的独特的思想体系。
它在宏观层面上要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协调统一;它在具体层面上要求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部分的协调一致和共同发展。
三是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相统一的“全面”。
“四个全面”的价值目标,不仅是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法治、加强党的建设解决当前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治理、反腐倡廉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更关注对社会持续发展的整体秩序、体制机制等的规范性和规律性问题,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从较长时期看,“四个全面”中的“全面”表现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从当前发展看,“四个全面”中的“全面”表现为质与量、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全面展现;如果放眼世界,可以看出“四个全面”的全球视角和未来关怀,其中的“全面”是与追赶世界发展潮流相联系的。
关于“四个全面”的解读

关于“四个全面”的解读作者:赵雨田来源:《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5年第02期〔摘要〕“四个全面”是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两年来所做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的核心内容,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党治国治军,运筹内政外交军事的总体框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抓住了改革发展的稳定关键,统领了中国发展总纲,明确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工作的战略方向、重要领域和主攻目标。
〔关键词〕解读;“四个全面”;依法治国〔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676(2015)02-0047-03在2014年岁末,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全面”勾勒出了一幅治国理政方略图。
[ 1 ]“四个全面”紧密相联步步深入,展现了发展、改革、法治、治党的内在关系,凸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治国理政思路,对于我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实现国家治理的转型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意义非同寻常。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小康概念的提出过程小康概念的提出,最早源自《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 2 ]意思是人民(因输赋税服徭役)已经很劳瘁了,差不多可以让他们休息一下了。
可见小康的含义包含了安乐、休息、安宁的意思。
孔子在《礼记·礼运》中小康的说法是用于对一种社会状态的描述中提出的,以后才逐渐成为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上普遍使用的词汇。
孔子叹曰:“今大道既稳,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 3 ]清末,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了大同思想,其大同思想其中的经济理想,与孔子所提的小康基本上是异曲同工。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谈话中,正式提出了现在意义上的小康概念,邓小平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就是“小康之家”,是“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千美元”,但这“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
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它的实现标志着我们跨过了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阶段,并在此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征程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义重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1.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2.~,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3.~,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1.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2.创新驱动成效显著(202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2035迈入前列,)3.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4.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5.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6.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7.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增强风险防控意识,提高风险防控能力,防止外部风险演化为内部风险,防止金融风险演化为政治社会风险,防止个体风险演化为系统性风险。
有效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重大风险2.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要结合实际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坚持“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不愁吃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重点解决好深度贫困问题。
3.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
四个全面内容是什么?四个全面基本内容

四个全面内容是什么?四个全面基本内容四个全面内容是什么?四个全面基本内容四个全面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
基本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是党的中央全会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
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会同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任务、布局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从严治党:从公开的新闻报道看,这6个字合在一起表述尚属首次。
但其主要精神总书记在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已经体现出来——“今天这个大会,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
”专家指出,对于管党治党来说,“全面”二字至少包含三个层面。
一是内容无死角,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
二是主体全覆盖,从严管党治党不仅是党中央的责任,党的各级组织都必须贯彻从严治党要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背景、内涵和贯彻思路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背景、内涵和贯彻思路作者:郭占恒来源:《廉政瞭望》2015年第07期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立即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宣传解读。
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月25日《人民日报》开篇以《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为题,连续发表5篇评论员文章,系统阐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学习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是做好其他各项工作的基本遵循和根本指南,是各级领导必须勇于担当的最大使命。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背景和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国内外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总体上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新时期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机遇和挑战都是全面性的,包括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
如果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看,有这样一些背景:一是小康社会建设面临全面性。
自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小康社会,至今已经36年。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实现这个时间表距现在只有5年多的时间。
虽然从整体上看,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完全可以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然而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经济社会之间、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差距还很大。
尤其经济发展进入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面临“三期叠加”的问题困扰,面临能否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错
第5题、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2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否题)(分值:5)
A. 对
B. 错
第6题、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是否题)(分值:5)
A. 十五大
B. 十六大
C. 十七大
D. 十八大
第9题、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 )。”(单选题)(分值:5)
A. 翻四番
B. 翻二番
C. 翻三番
D. 翻一番
第10题、"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句话出自( )。(单选题)(分值:5)
A. 《诗经?大雅?民劳》
B. 《礼记?礼运》
C. 《孟子》
D. 《夷坚志》
第11题、( )提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单选题)(分值:5)
A. 十五大
B. 十六大
C. 十七大
D. 十八大
第12题、(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单选题)(分值:5)
窗体顶端
位置 > 个人空间登录 > 课件测试
剩余时间:10分36秒
课件名称:2015年“两会”热点解读——四个全面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85分
测试题目共:20 ,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分钟
第1题、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是否题)(分值:5)
A. 对
B. 错
第2题、新“三步走”目标中的发展比较均衡是指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得到扭转。(是否题)(分值:5)
A. 对
B. 错
第3题、“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出自《礼记?礼运》。(是否题)(分值:5)
A. 对
B. 错
第4题、《夷坚志》中讲“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是否题)(分值:5)
B. 经济体系
C. 经济制度
D. 经济模式
第15题、1964年,第)
A. 现代农业
B. 现代工业
C. 现代国防
D. 现代科技
第16题、1956年,“四个现代化”列入八大《党章》,明确了( )是党的重要目标。(多选题)(分值:5)
A. 经济
B. 政治
C. 文化
D. 社会
剩余时间:10分36秒
窗体底端
A. 1958年
B. 1954年
C. 1956年
D. 1957年
第13题、( )中讲“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单选题)(分值:5)
A. 《诗经?大雅?民劳》
B. 《礼记?礼运》
C. 《孟子》
D. 《夷坚志》
第14题、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 ),打开了经济起飞的闸门。(单选题)(分值:5)
A. 市场经济
A. 对
B. 错
第7题、1978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了中国现代小康的概念,明确指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小康之家”。(是否题)(分值:5)
A. 对
B. 错
第8题、( )提出“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单选题)(分值:5)
B. 扩大民主,更好的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C.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D.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E. 建设生态文明
第19题、“三步走”的战略思想( )。(多选题)(分值:5)
A. 实现温饱
B. 达到小康
C. 全面建设现代化
D. 全面建成现代化
第20题、新“三步走”目标中的更全面是指( )全面发展。(多选题)(分值:5)
A. 工业
B. 农业
C. 交通运输
D. 国防现代化
第17题、惠及( )小康社会。(多选题)(分值:5)
A. 十几亿人口的
B. 更高水平的
C. 更全面的
D. 发展比较均衡的
第18题、十七大报告提出一个更高标准、更高要求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 )方面。(多选题)(分值:5)
A.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