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2021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及解析
2021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解析及范文:评价他人的生活

2021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解析及范文:评价他人的生活【题目】写作(70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命题分析及点评:今年上海高考的仍然是材料作文,但是命题在形式上向全国高考卷靠拢,出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端倪,让学生大跌眼镜。
冷静下来仔细分析,想要写好这篇作文,立意的深度是关键,除了表明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外,仍需要反思和方法,这和上海老师们一贯训练的思辨思维、逻辑思维一脉相承。
从材料特点来看,材料立足于社会现象,是要求学生对“评价他人生活”这一社会现象的再思考。
详细分析材料中的命题逻辑,其实不难发现,材料中已经隐含了很多可以写作的要点。
第一,在开头就提到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标志着这是一则非常“接地气儿”的材料,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之前上海高考作文的材料,大部分都是哲人说、著名影视文学作品说等等,很少立足社会现象要求学生分析。
第二,接下来的两句话其实是在说“评价他人生活”的前提条件,一个是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被大家看到,一个是人们的评价越来越常见,那这样的两种现象是如何导致的呢?同学可以把它分成如上两个层面分析,则更加能够增强这篇作文的层次感。
第三,说影响,材料中只是说评价他人生活的现象会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但是具体是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没有说,这就给同学留下了正反两方面的写作空间,可以让同学们自由发挥自己的思辨性。
最后,再给这个材料冠上“任务驱动”的帽子,体现了高考命题人对全国高考的关注和借鉴,同时,让这则作文更像是一个给材料的话题作文,拓展了学生思考的维度和写作的角度。
从命题思维上来看,其实,今年的作文命题是有一定的“先兆”的,先是去年全国卷一要求考生针对“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时打电话”这一社会事件进行分析评论,设置了“任务驱动”,再是近两年上海的模考题中流露的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如20xx年静安区一模、20xx年浦东新区一模、20xx年杨浦区二模等。
2021上海卷高考作文(通用5篇)

上海卷高考作文2021上海卷高考作文(通用5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
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1上海卷高考作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上海卷高考作文1时间沉淀了所有沉浸在宁静而又深邃的夜晚,特别的静谧,也正是这份安静,让我在黑暗中可以认真的珍惜,属于我一个人的时光。
深邃的眼等待岁月改变,漆黑的夜隔了时光的指尖脉络。
很多,总要失去,才会懂得;很多,即使珍惜,也会离去;很多,明知道错了,却也还会坚持。
时间沉淀了所有,岁月在走,容颜易逝,只有往昔沉淀在了所谓的过去。
总是在措遇中相识,用陌生的脸编织着无知的缘份,不是时光可以解决一切,而是时光会帮你冲刷记忆,也变得不再如此迷恋亦或痛苦。
路走得太长,太远,会有种走到最后,留下的只有自己的感动。
有时候,落寞了,只会一个人发呆,愈是想反而愈是想不透,渐渐地,习惯了难以习惯的习惯,有些话也就成了空谈。
仰着头高傲地看着天空,无际的空会让我的心胸不会如此的狭隘。
现在的骗子太多,傻子明显不够用,曾经的历史长河,单纯的诗文属客,却有谁能预知现代人对此的评价。
莫言曾说:文学的没用之处也就是文学的有用之处,文字是人类文明的开端,也是现代人最基本的语言文字。
但是,因为不同的种种因素,让我莫名地喜欢文字去寄托一些别人不可能懂得感情,都是如此,一边失去,一边寻找,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吧,演绎的故事都差不多,只是角色不同,时光终究会沉淀所有,包括年少的张狂。
即是海角,亦或天涯,缘份这东西,也只好且行且珍惜!事实可以不改变,但可以改变自己。
有些话,别说的夸口,因为我们谁也不敢为自己的语言加上双重保险。
风过疏林,吹起的思绪等待岁月浸染,褪色,然后固定在记忆的框框里。
小时候,快乐很简单,因为无知,清澈的眼浸润我们对生活充满未知数的好奇心,不断地发现,留在心中的都是满满地幸福,就如同杯中溢出的水;可是,长大了,简单很快乐,才发现,对生活挖掘的越多,追求也越多,模糊的双眼污浊了眼前的世界,所走的路也开始迷茫而又曲折,越长大越孤单也越不安,也不得不插上坚忍地翅膀在空中飞翔。
上海卷 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与范文展示

★2021年高考上海卷作文解析与范文展示【上海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解题】1、材料分析:作文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是“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这应该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观点。
所谓“时间的沉淀”,说明不是短时间的,而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乃至于更长的时间,所谓“事物的价值”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或者是事物的正面意义,或者是事物的反面教训。
譬如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他生前的画并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红色葡萄园》是他生前卖出的唯一的一幅画。
死后,他的作品却价值连城,有人评价“梵高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画家,而且是一个出色的作家与哲学家!”获得这种评价的时候,梵高已经去世了47年了。
再如布鲁诺这位意大利著名的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他勇敢地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把它传遍欧洲,被世人誉为是反教会、反经院哲学的无畏战士,是捍卫真理的殉道者。
由于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反对地心说,宣传日心说和宇宙观、宗教哲学,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还有一些先锋派艺术作品,可能囿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可能是当时的禁锢,对于其蕴含的价值,由于人们当时不具备宽广的视野,所以,其本质很难在当时被认识和发掘出来。
再比如文革,我们也是在若干年之后才有了“文革”是一场“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的共识。
材料的第二句话是“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不尽如此”的意思是不完全是这样,这不是全盘否定,而仅仅是部分否定。
这与“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2017上海卷)、“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2014上海卷)、“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2011上海卷)的非此即彼式是不一样,这更体现了一种宽松和包容。
2021高考作文:2021上海卷 解析+范文《时间是检验价值的试金石》等2篇

2021高考作文:2021上海卷解析+范文《时间是检验价值的试金石》等2篇真题回顾: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解析:对于题目中的观点,有三种回应态度,分别是:认同,部分认同和不认同。
“第一种认同是最好写的,我们可以想到传统文化、历史文物,它们都能抵挡时间的沉淀,在岁月变迁中保有价值。
关键在于,对这个观点的阐释不要空,一定要具体,比如具体到孔孟之道,具体到严复说的‘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阐释具体的例子在今天的价值,这就好写了。
”“部分认同相对较难,但也能写。
比如很多东西的价值要经过历史的淘洗才能被看清,但是有的事情是非明朗,一出现时就可以被判断,这部分的难点在于举例。
而不认同就难了,几乎写不好,因为它否定了历史。
”范文:时间是检验价值的试金石“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说的是时间可以检验事物的价值。
古今中外,价值很久后才被重视的伟人比比皆是。
屈原投江后世人才知晓他的忠诚,梵高死后才被人赏识画作,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也是多年后被践行真理,改革开放政策多年后被证实是非凡之举……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说“真理是时间的孩子”。
确实如是,有些事物的价值,一眼能看出优劣,而有些事物的价值,则由于诸多原因欲遮还羞,难以解开面纱。
故可见,时间是检验价值的试金石。
时间长河里,是金子总会闪光,而金子的闪光度也与时代和人民紧密相连。
人类认知的滞后性,遮住了发现价值的眼睛。
哥白尼为日心说焚身,万虎弃仕造火箭升空,梵高死后的后印象派画作被人追捧。
时代的进步,加上“江山代有人才出”,谬论一次次被论证而推翻,真理却因一次次被打磨而熠熠夺目。
人们只有随着认知的拾级而上,才会逐渐发现他们的闪光之处,发现他们的价值。
“生前身后名”,虽有所滞后,但不会迟到。
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促使了价值的重见天日。
[高考作文]2021上海卷高考满分作文赏析:温柔与倔强
![[高考作文]2021上海卷高考满分作文赏析:温柔与倔强](https://img.taocdn.com/s3/m/06286da3be1e650e53ea9908.png)
[高考作文]2021上海卷高考满分作文赏析:温柔与倔强2021上海卷高考满分作文赏析:温柔与倔强【作文真题】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满分作文】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也许每个人都是双重的性格,有活泼有感伤,有温柔有倔强。
一个人内心是需要坚硬的,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当代,风情万种的林黛玉本就难以生存,薛宝钗那样雷厉风行的人才可以独当一面。
这个发展迅猛的社会,竞争不断压力不减,你不坚强,脆弱根本没人管。
受了委屈,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工作的不顺利等等,都需要自己慢慢消化,外面不会有人宠你照顾你,这个时候不坚强,不让自己变得坚硬起来,便只有淘汰的份,即使淘汰,也不会有人给你半分怜悯半分同情,在这个社会,能依靠的也只有自己,都市里的生活与竞争,已经远远超越人们承受的极限,前段时间往上特别流行的一句话说,不管晚上经历了怎样的泣不成声,明日醒来世界依然车水马龙。
没人管你背后的辛酸与无辜,没人会管你内心的.挣扎与无助。
在此种境地,你不坚强,脆弱给谁看?哭几声是不是一起哦饿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当然不可能,这个社会,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坚强的人们的存在,才日益快速发展起来。
然而,一个人坚强的久了,生活似乎慢慢就会演变成一种机械化,机械的上班,搭乘公交地铁,下班回家,吃饭,睡觉,一切索然无味,寡淡的几乎将人逼疯。
这个时候,你还会因为听到一首好歌感动的热泪盈眶吗?你还会跟着电影里主人公命运的起承转折或哭或笑吗?上班的路上看到活泼的小学生们蹦蹦跳跳的手拉着手上学,还会不自觉的露出欣慰爱怜的微笑吗?如果你还会,说明你内心还温柔着,你的生活没有被这种所谓的都市规则彻底掩盖。
因为温柔,会为一只猫感动,会为一只鸟驻足,辛苦繁杂的生活过后,偶尔还能享受生活的浪漫,于是一切就不会只是枯燥无聊,会发现这个世界是有童话存在的。
2021年上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

真题还原:写作70分26.依照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很多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
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可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命题分析趋势及点评:从2021年上海高考的命题来分析来看,今年的命题依旧延续了之前五年来的命题思路和风格。
从材料特点来看,将比喻型材料和关系型材料合二为一,而且是在设置好的范围中谈关系。
例如2021年上海高考作文是在“沙漠”那个范围中谈“自由”和“不自由”,而今年的作文是在“造就和谐的自我”的范围中谈“坚硬”和“柔软”。
从形式上来看,仍旧是“一行半”的形式。
整个材料阅读起来难度不大,可是观点偏向十分清楚明了,让同窗们在落笔之前无穷拓展试探的角度。
材料变短了,审题的难度降低了,可是题目内容愈来愈科学,仍然留给考生较大的发挥空间。
从命题思维上来看,上海高考作文仍旧表现了对人性和个体生命的关注,更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自身的塑造,同时表现了哲学的思辩性。
那是不是上海今年的高考并无表现出转变呢?周教师以为并非如此,综观近几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能够看出命题者的别具匠心。
第一是将常规的各类类型作文题考查点综合起来,这一综合,就拓展了考生的思路和写作的范围。
比现在年的材料中,关于“坚硬”、“柔软”的分析能够从不同层面引发出去,也能够和社会现象、现今人们的心理结合起来,如此就能够够把那个材料写“活”,表现作文的思想性。
第二是观点偏向更清楚,本那么材料明确提出了咱们要“对待”自己心中的“坚硬”和“柔软”,以达到“造就和谐的自我”的目的,因此进程和方式是多样的,而最后的结果导向是明确的。
如此看来,今年的作文题目相较于前几年就加倍科学了。
材料详细解读:1.材料本身的重点文句及关键信息:考生都比较容易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词——“坚硬”、“柔软”、“和谐的自我”。
那个地址,周教师要提示同窗们的是:在材料中还有一句不可轻忽,造就和谐的自我并非是把心中原有的东西随意组合就能够够了,关键是“如何对待它们”。
2021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

2021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2021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为:"守初心,踏浪前行"。
这道题目要求考生以"守初心,踏浪前行"为主题,展开思考与感悟,并表达自己对于初心与奋斗的理解。
以下是对这道题目的解析和一种适合的作文格式。
【一、题目分析】题目是"守初心,踏浪前行",考生要明确该题目的主题和要点。
题目中的"守初心"是指始终保持初衷和信念,"踏浪前行"则意味着坚定的步入行动,勇往直前。
因此,作文内容应该围绕这两个关键词展开。
【二、作文结构】一、引言:引出守初心的重要性,同时交代本文要讨论的主题。
二、正文:1. 从历史人物的角度阐述守初心的重要性和价值,如孔子的"立身行道"、屈原的"不忘初心"等。
2. 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分析,阐述守初心在当今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例如医生守护生命、教师培养人才、科研人员推动科技进步等。
3. 引用科技发展中的例子,探讨新时代下守初心的难题和挑战,如社交网络等的影响。
三、结尾:总结文章主题,强调持守初心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三、书写格式】第一行:左顶格写文章标题(字体较大):"守初心,踏浪前行"第二行:中顶格写"作者:(自己的姓名)"第三行:右顶格写"日期:(当前日期)"正文段落:左顶格,字号一般比正文稍大【四、作文示例】(以下为示例,请根据实际情况修改与完善)守初心,踏浪前行作者:小明日期:2021年6月10日守初心,踏浪前行,这不仅是个人的信念,更是一种行动的力量。
古往今来,众多历史人物的事迹告诉我们:守初心是成功的关键,踏浪前行是人生的信条。
先以孔子为例。
孔子提出了"立身行道"的理念,他始终坚守着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不为外界所动摇。
这种坚守和追求使得他成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2021年上海高考语文高分作文评析例文10篇 点评

★例文1:走出去,返回来罗素曾言:“多远乃万物之本源。
”正如大千世界,古老的华夏文明乃是古埃及、古巴比伦等诸多历史起源中的一支,面对纷繁的世界,我们该如何认识我们认为自己早已熟识的事物。
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走出去”进而“返回来”的过程。
不同事物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认识事物时带有简化作用的偏见的产生。
布朗斯说过:“偏见是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思考能力缺乏的体现。
”我们以“中国味”的大气磅礴定义所有中式风格的音乐,而以西方的小夜曲、圆舞曲最为著名,在不知不觉中便沦为了偏见的奴隶,此时便具有了“走出去”的必要性。
华为老总任正非否定了“自主创新”所带有的光辉,这并非是否定“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倡导人们避免陷入偏见的泥沼,一再简化前进的目的,而无法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多样,以致丧失了认识自我的感情。
沉重的历史积淀化作包袱,迫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浮于表面,使我们安逸于认识的舒适圈中。
失去了交响曲的激情澎湃,我们如何体悟高山流水的悠扬绵长;失去了摇滚音乐的自由舞动,我们如何沉醉陕北民歌的精神支柱。
失去了与其他事物的交融与荟萃,我们在认知惰性中越陷越深,正如路遥所写:“当一个人沉浸在温柔之乡以后,就再也难以获得重回风暴的勇气。
”走出去,突破局限,更为全面而理性地看待与认识事物。
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走出去,让我们窥探到一个更为全面的世界。
同时,“返回来”的重要性也是应当重视的。
若是只管“走出去”那便向鲁迅先生笔下“拿来主义”所批判的那样所靠拢,只知“进去”而不知“拿来”。
在“走出去”的基础上,我们冲破了偏见与局限的束缚,我们要“返回来”,形成更为深刻的感受。
中国社会具有“从旧见行古道”的传统意识。
我们寻找的“中国味”常常是能令我们孤芳自赏的“历史荣耀”,可是,缺失了对于多样事物的认识,我们如何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似已熟知的事物,缺失了深刻的认识,很快我们的兴趣或许便灰飞烟灭,我们如何才能更有意识地去创造自己的价值?走出去,返回来,这是缺一不可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2021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及解析
20XX年上海卷高考作文:中国味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
题目;(2)不少于800字。
【权威专家解析】
20XX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上海卷作文题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体现语文以文化人、全面育人的导向和追求,充分发挥了文化浸润的功能,增强文化自信,凸现教育与生活的关联。
文题由不同国家的音乐说起,在异域音乐与中国音乐的对比中,突出中国特色,在比较了解中对“中国味”有更深刻的认识。
再由音乐拓展到其他“事物”,“事物”可实可虚,启发人们去认识事物。
“中国味”是具有丰富内涵的,可以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色彩斑斓的文化、丰富多彩的艺术、坚忍不拔的精神、开阔博大的襟怀等等的独有的“中国符号”。
在行文过程中,考生可选择某一具体事物,并由此发散开去,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认知,试题也让考生在行文过程中完成了对“中
华传统文化”的认知。
但无论是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物,对此认知必须是在“中国味”的前提之下。
在新的历史条下,中国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所有中国人包括考生该认真思考: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血脉、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勇于奋斗,争取美好未来的动力来源什么。
上海的作文试题,以“中国味”为宏观指导,实现了文化引领,让考生深刻认知中华文化、思想、精神的多样性、丰富性,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充分体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语文核心素养。
同时,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也要在继承发扬中华文化的同时,了解、认知不同国家的文化,具有开阔的胸襟。
20XX年高考作文
题目汇总
1.全国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
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
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
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
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全国Ⅱ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
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
20XX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
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
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
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
20XX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
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全国III卷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
章。
(据“小林漫画”作品改编)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
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4.全国汉语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XX年5月10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倒计时1000天。
来安中学举行“奥运我最爱”的主题班会。
小华说:“我最喜欢奥林
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大伟说:“我最喜欢乒乓球运动员马龙。
希望有一天我能成为世界冠军,像他那样自豪地说‘I
made in China’(我是中国造)!”小齐说:“我最喜欢奥林匹克运动口号:‘奥运会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
’我没什么体育特长,但经常锻炼身体!”
请根据材料内容,结合你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 自拟
题目,自选文体。
② 不得少于600字。
③ 不得抄袭。
④ 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真实姓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5.北京卷
从下面两个
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
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
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
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20XX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
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予20XX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 请以“20XX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6.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方志敏国家是大家的。
爱国是个个人的本分。
——陶行知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黄大年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 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 不少于800字; ④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7.上海卷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
题目;(2)不少于800字。
8.江苏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
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9.浙江卷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