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实验-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革兰氏染色法实验目的1.1 实验器材1.1.1 菌种金黄色葡萄球16h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斜面培养物,枯草芽孢杆菌16h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斜面培养物,大肠杆菌16h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斜面培养物。
1.1.2 溶液和试剂香柏油,革兰氏染液,草酸铵结晶紫染液,卢戈氏碘液,95%乙醇,番红复染液等。
1.1.3 仪器和其他用品普通光学显微镜,擦镜纸,酒精灯,载玻片,接种环,试管架,滴管等。
2 实验现象与分析2.1 实验步骤2.1.1制片取生长活跃期菌种按常规方法涂片(不宜过厚)、干燥和固定。
2.1.2初染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液覆盖涂菌部位,染色1-2min之后倾去染液,水洗至流出水无色。
2.1.3媒染先用卢戈氏染液冲去残留水迹,再用碘液覆盖1min,倾去碘液,水洗至流出无色。
2.1.4脱色将载玻片上残留水用吸水纸吸去,在白色背景下用95%乙醇脱色(20-30s),当流出液无色时立即用水洗去乙醇。
2.1.5复染将玻片上残留水用吸水纸洗去,用番红复染液染色2min,水洗,吸去残水,晾干。
2.1.6镜检2.1.6.1观察前的准备(1)安置显微镜.(2)将聚光器调到最高位置,调节光源,使视野内光线均与,亮度适宜.(3)根据使用者的个人情况,调节双筒显微镜的目镜.(4)调节聚光器的数值孔径.2.1.6.2显微观察在低倍镜下找到要观察的样品区域后,用粗调节器将镜筒升高,将油镜转到工作位置,然后在待观察的样品区域滴加香柏油。
从侧面注视,用粗调节器将镜筒小心的降下,使油镜浸在镜油中并几乎与标本相接,调节聚光器的数值孔径以及视野的照明强度后,用粗调节器将镜筒镜筒徐徐上升,直至视野中出现物象并用细调节器使其清晰聚焦为止。
2.1.6.3显微镜用后的处理(1)上升镜筒,取下载玻片。
(2)用擦镜纸擦去镜头上的镜油,然后用擦镜纸沾取少许二甲苯擦去镜头上的油迹,最后用干净的擦镜纸擦去残留的二甲苯。
(3)用擦镜纸清洁其他物镜及目镜,用绸布清洁显微镜的金属部件。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共5篇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篇一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可用于鉴定细菌的类型和形态。
以下是一份革兰氏染色法的实验报告范例,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部分。
实验目的: 1.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和步骤; 2.掌握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方法; 3.观察细菌在革兰氏染色中的反应,并进行鉴定。
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根据细菌细胞壁的特性而设计的一种染色方法。
细菌细胞在染色过程中会根据细胞壁的结构不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厚的细胞壁,含有较多的革兰氏染色阳性物质(如染色时用的紫檀碱),因此在染色后会呈现紫色。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较薄,不含有革兰氏染色阳性物质,染色时使用的碘酒(革兰氏碘化酒)能使它产生复合革兰氏染色阳性物质(碘靛紫),再用酒精脱色,再用洋红着色,使其产生颜色变化,最终呈现红色。
实验步骤: 1.准备好菌液:选取需检测的菌株,用无菌盘收集少量菌落,用少量生理盐水悬浮,制备菌液。
2.片玻璃片:在清洁无菌玻璃片上滴上一滴菌液。
3.烘干:将玻璃片架起,自然风干。
4.固定:将玻璃片的细菌涂片在火焰上迅速烘烤,使其牢固地附着在玻璃片上。
5.染色:将烘烤后的玻璃片放入紫檀液中,染色1分钟。
6.脱色:用酒精脱色10-30秒。
7.洗净:用自来水清洗片上的超染色剂。
8.再染:将片浸入碘靛紫溶液中,染色1-2分钟。
9.脱色:用酒精脱色10-30秒。
10.洗净:用自来水清洗片上的超染色剂。
11.观察:利用显微镜观察和比较细菌的形态和染色情况。
12.记录:记录细菌的形态、颜色等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和颜色,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革兰氏阳性菌在染色后呈现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在染色后呈现红色。
结论: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染色反应可以初步鉴定细菌的类型。
本次实验中,我们成功地使用革兰氏染色法对细菌进行了染色和鉴定,观察到了不同细菌的染色结果,并且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
实验革兰氏染色法

细菌呈现第一次染色的 效果紫色,革兰氏阳性 菌(紫阳G+)
呈现第二次染色的效果 红色;称革兰氏阴性菌 (红阴G -)
G+ 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 甲型和乙型链球菌、枯草杆菌 G- 菌: 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 卡他双球菌、淋球菌等
四、注意事项:
1、选用培养18~24小时菌龄的细菌为宜,若细菌太老, 由于菌体死亡或自溶常使革兰氏阳性菌转呈阴性反应。 2、加热固定时要使用载玻片夹子,以免烫伤。不要将 载玻片在火焰上烧烤时间过长,以免载玻片破裂。 3、革兰氏染色成败的关键是脱色时间,如脱色过度, 革兰氏阳性菌也可被脱色而被误认为革兰氏阴性菌;如 脱色时间过短,革兰氏阴性菌也会被误认为是革兰氏阳 性菌。因此必须 严格把握脱色时间。 4、使用染料时注意避免沾到衣物上,乙醇脱色时勿靠 近火焰。
三、实验原理:
1、无菌操作技术:
高温对微生物具有致死效应,因为在微生物的转接 过程中,一般在火焰旁进行,并用火焰直接灼烧接种环, 以达到灭菌的目的,但一定要保证其冷却后方可进行转 接,以免烫死微生物。
2、细菌制片:
涂片法:
涂抹——细胞个体在载玻片上均匀分布,避免菌体堆 积而无法观察个体形态。 加热——固定使细胞质凝固,使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 这种加热处理还可以杀死大多数细菌而且不破坏细胞 形态。
染色 (1) 初染:滴加结晶紫染液数滴 于涂片上1 分钟,水洗; (2) 媒染:滴加碘液媒染1 分钟,水洗; (3) 脱色:滴加95 %酒精,轻轻不断摇动 玻片,使染液尽可能脱去,持续20~30s, 水洗; (4) 复染:滴加稀释石炭酸复红染液数 滴于涂片上复染1 分钟,水洗。吸水纸 吸干,油镜观察。
3、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是丹麦医生Hans Christian Gram于1884年发明的 一种鉴别不同类型细菌的染色方法。
简述革兰氏染色方法

简述革兰氏染色方法革兰氏染色方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它能够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
本文将从原理、步骤、应用以及优缺点等方面进行简述。
一、原理革兰氏染色方法是根据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差异而设计的。
细菌细胞壁是由多层薄而紧密的多糖和脂蛋白组成的,其中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含有大量的胞内酶和胞外酶,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则较薄,胞内酶和胞外酶含量较少。
二、步骤1. 准备细菌涂片:将待染菌液滴于玻璃片上,用铅笔或曲别针将菌液均匀地涂开,然后用火焰烘烤片面,使其固定。
2. 染色:将涂片放在染色架上,先用蔗糖水浸润片面,然后滴加革兰氏紫液,静置1分钟。
3. 洗涤:用自来水冲洗片面,直到洗涤液无色透明为止。
4. 酒精分解:滴加碘酒,静置1分钟,使细菌细胞壁与染色剂形成络合物。
5. 洗涤:用95%乙醇冲洗片面,直到洗涤液无色透明为止。
6. 染色:滴加伊红,静置1分钟,使细菌细胞壁和胞质染成红色。
7. 洗涤:用自来水冲洗片面,直到洗涤液无色透明为止。
8. 干燥:将片面用吹风机吹干,然后用显微镜观察。
三、应用革兰氏染色方法广泛应用于细菌学和临床微生物学领域。
通过革兰氏染色,可以快速区分细菌的类型,对于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革兰氏阳性菌常见于致病菌中,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而革兰氏阴性菌常见于肠道菌群中,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四、优缺点1. 优点:革兰氏染色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可以在短时间内对细菌进行初步分类。
此外,染色结果直观明确,易于观察和分析。
2. 缺点:革兰氏染色方法对于某些细菌可能存在染色困难或染色效果不明显的情况,这可能会导致结果的不准确。
另外,染色后的细菌仅能观察细胞形态和分布情况,无法提供更详细的细胞结构信息。
总结:革兰氏染色方法是一种简单、快速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染色结果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
该方法在细菌学和临床微生物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简述革兰染色法的操作步骤

简述革兰染色法的操作步骤革兰氏染色法:也称革兰氏阴性染色法。
属于活细胞染色法,也是初中阶段接触的细菌学基本技术之一。
此法特别适合观察病毒的形态,故常作为临床微生物实验中重要的染色方法。
简述革兰氏染色法的操作步骤一般方法如下:(1)检查试管,将所需的培养基配制好并检查是否均匀。
(2)液体试剂的制备:取无菌的结晶紫注射液0。
5ml,精氨酸0。
5ml, 0。
01%升汞液2。
5ml,蒸馏水150ml混匀后再加蒸馏水至1000ml。
(3)固体试剂的制备:取无菌的结晶紫指示液0。
5ml,精氨酸0。
5ml,蒸馏水50ml混匀后再加蒸馏水至1000ml。
(4)稀释:在试管内分别加入精氨酸0。
5ml,无菌水20ml,再加蒸馏水至9ml,摇匀,用结晶紫指示液染色20分钟,并随时注意结晶紫是否变蓝,必要时可轻轻摇动或加热。
(5)加生理盐水到标线内,使高度恰好达到培养基中最低部位。
(6)加培养液:吸取配制好的液体培养基分别滴到三个试管中,每个试管各加入100μl的纯化蛋白胨培养基,即为含无菌牛血清的生理盐水,分别置于37 ℃温箱中保存备用。
(1)检查试管,吸出液体试剂,吸干,检查。
(2)准确量取需用量(或先倒在烧杯中,再用量筒量),检查药液浓度。
(3)用酒精灯火焰点燃试管内的培养基,分别在每管中加入1。
0ml培养基,将试管放回37 ℃温箱中培养。
(4)观察并记录细菌生长情况。
第一,培养时间应足够,以获得足够的细菌数量;第二,以提高对细菌生长曲线的观察能力;第三,缩短细菌培养时间有利于分离、纯化细菌。
(5)取出试管,观察染色的结果。
如果菌落周围染色较浅,表明染料被细菌分泌物包绕,菌体呈现模糊状态;反之,菌落周围染色较深,则表明细菌染色质集中,结构明显。
①加生理盐水到标线内,使高度恰好达到培养基中最低部位。
②加培养液:吸取配制好的液体培养基分别滴到三个试管中,每个试管各加入100μl的纯化蛋白胨培养基,即为含无菌牛血清的生理盐水,分别置于37 ℃温箱中保存备用。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用于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染色方法。
该方法由丹麦细菌学家克里斯汀·革兰发现并发展起来,于1884年首次发布。
革兰氏染色法能够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具有重要的临床和实验室应用价值。
染色:将待检测的细菌接种于玻璃片上,用火焰烘烤杀灭细菌并固定在玻璃片上。
接着,将玻璃片放入甲醇中,用火焰加热将甲醇蒸发。
然后,将玻璃片浸泡在革兰之前的染色液中,染色液由紫色的亚甲基紫和碘化钾组成。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通过紫色染料使细菌固定在玻璃片上。
洗涤:将玻璃片放入碘化钾溶液中洗涤。
碘化钾能与细菌细胞壁上的一些成分形成复合物,使细菌呈现蓝色。
固定:将玻璃片放入醇中洗涤。
醇有助于将紫色染料从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中洗去。
显微观察:将玻璃片放入显微镜下观察。
在显微镜下,革兰阳性菌呈现紫色,而革兰阴性菌呈现红色。
根据这一特征,可以进行细菌的初步分类和鉴定。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的差异。
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厚的细菌细胞壁,由于其壁中含有较多的肽聚糖和穿过壁的肽聚糖横向支链,革兰阳性菌在染色过程中能够较好地固定紫色染料,显示为紫色。
而革兰氏阴性菌则具有较薄的细菌细胞壁,壁中的肽聚糖和肽聚糖支链较少,使得革兰阴性菌无法固定紫色染料,而显示为红色。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还与染色液中紫色染料的结构有关。
紫色染料中的亚甲基紫分子带有正电荷,而革兰阳性菌细胞壁中的较多的负电荷物质使其对亚甲基紫具有亲和力,从而固定了紫色染料。
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负电荷物质相对较少,因此无法固定紫色染料,而被酒精洗去,再经过后续的红色染料染色,显示为红色。
然而,革兰氏染色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一些细菌可能失去一些特性,导致染色结果不准确。
此外,一些细菌在真菌的单位时间染色效果不佳,也需要进行其他进一步的鉴定方法。
因此,在细菌分类和鉴定中,革兰氏染色法常常与其他染色方法和生化试验相结合使用,以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革兰氏染色+球菌

医学微生物教研室
2012年3月
实验内容
一、细菌染色标本观察 (革兰染色法)
二、病原性球菌标本片观察 链球菌 脑膜炎双球菌
链球菌
脑膜炎双球菌
一、革兰染色法
由丹麦医生Hans Christian Gram于1884年创立。
【菌种】白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试剂】革兰染液 【其他材料】酒精灯、接种环、玻片、吸水纸、
显微镜等 【方法】1、细菌涂片标本的制片
2、革兰染液染色 3、油镜下观察结果
细菌涂片的制备
器具:接种环(上)和接种针(下)
2—5mm
柄约22cm
5—8cm
金属柄约14.5cm
绝缘柄 约7.5cm
安装环(针)的螺口(约8mm)
操作原则:无菌操作(烧灼灭菌)
Aseptic area 10-20cm
外焰 内焰 焰芯
细菌涂片的制备
菌液采取法
【操作步骤】
细菌涂片的制备
一般制备涂片包括涂片、干燥、固定三步。
涂片
干燥
固定
固定的目的:
使细菌的细胞凝固,使菌体与玻片粘 得更牢固;
可改变菌体对染料的通透性; 加热固定可杀死细菌,比较安全。
【操作步骤】 二、革兰染液染色
初染
媒染
脱色
复染
冲洗
冲洗
冲洗
结晶紫 1’ 碘液 1’ 95% 乙醇 30” 复红 1’
冲洗
滤纸干燥
油镜观察
革兰氏染色
甲
紫紫色色((GG++))
菌
初染 媒染 脱色 复染
革结兰晶氏紫 染碘色液步骤乙示醇 意图稀释复红
乙
红色(G-)
用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用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引言革兰氏染色是微生物学中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它是由丹麦微生物学家克里斯蒂安·格拉姆(Christian Gram)于1884年首次提出的。
革兰氏染色方法能够将细菌区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两类,对细菌的鉴定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革兰氏染色方法,观察和鉴定所需细菌的性质。
材料与方法实验材料- 细菌培养物- 牛津线- 凝聚试剂(碘酒)- 乙醇- 结晶紫染液- 茚-甲醛染液- 脱色液(95%乙醇)- 尼格拉试剂实验步骤1. 取适量的细菌培养物,均匀涂布在玻片上。
2. 用针刺取一根牛津线,先蘸取结晶紫染液,在涂片上涂抹20-30秒。
3. 用蒸馏水轻轻冲洗,使多余的染色剂流走。
4. 再用乙醇逐滴滴在涂片上,持续滴加直到滴下的乙醇不再显色。
5. 再次用蒸馏水洗涤。
6. 接下来用茚-甲醛染液涂抹涂片,静置5分钟。
7. 用蒸馏水轻轻冲洗。
8. 用脱色液(95%乙醇)滴在涂片上,直到涂片待比较清晰为止。
9. 再用蒸馏水洗涤。
10. 用尼格拉试剂滴于涂片上,观察显色情况。
结果与分析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得到了染色后的涂片。
观察涂片后的颜色变化,我们可以将细菌划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两类。
- 革兰阳性细菌:这类细菌在革兰氏染色后,呈现紫色或紫蓝色。
这是由于细菌细胞壁较厚,染色剂容易进入细胞内部,形成结晶紫复合物,并且乙醇处理后不易脱去。
常见的革兰阳性细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 革兰阴性细菌:这类细菌在革兰氏染色后,呈现粉红色。
这是由于细菌细胞壁较薄,染色剂容易逸出,不能在乙醇处理中保持染色。
常见的革兰阴性细菌有大肠杆菌、沙门菌等。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染色不均匀、显色较弱等问题。
我们通过以下方法解决了这些问题:1. 涂布时要均匀:将细菌涂布在玻片上时,要注意用均匀的手法涂布,尽量避免涂布过厚或者过稀。
2. 染色时间要掌握好:染色液在涂片上的时间过长,会导致染色剂过多,出现混淆;染色液在涂片上的时间过短,会导致染色剂进入细胞内不充分,显色较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实验材料
菌种
表皮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大肠埃希菌 (Escherichia coli)
器材
载玻片、生理盐水、接种环、酒精灯、染色架
革兰染液
3
实验步骤
staining) 革兰氏染色法 (Gram staining)
细菌微小、半透明,在普通 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别。 将细菌染色,增加反差,便 于观察。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 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
Hans Christian Gram
革兰染色在临床上有助于细 菌致病性分析及抗菌药物选 择。
1
实验原理
染色标本制备
涂片 干燥 固定 染色 镜检
4
染色标本制备
1. 涂片 在载玻片上标记菌名(s.e和 e.c),然后用接种环各滴加1环生理 环 盐水,将接种环在火焰上烧红,待 冷却后挑取少量 少量菌种与玻片上的水 少量 滴混匀后,在载玻片上涂布成一均 均 薄层,菌膜直径在0.5~1cm。 匀的薄层 薄层 2. 干燥 涂好的菌膜在室温下自然干燥。 3. 固定 手持载玻片的一端,菌膜面向上, 在火焰最热部分迅速通过3次,待玻 次 冷却后方可染色。 片冷却 冷却
媒染
• 滴加95%酒精 酒精数滴,20~30s,见紫色脱下 酒精 立即水冲洗。 脱色 • 滴加石炭酸复红液,染1min,水冲洗, 石炭酸复红液, 石炭酸复红液 用滤纸印干水分。 复染
8
涂片
干燥
固定
染色
镜检
待染色片充分干燥 充分干燥后,用油镜观察。 充分干燥
9
制片的注意事项
1. 载玻片要洁净无油迹。 2. 滴生理盐水不要过多。 3. 挑菌量宜少。 4. 涂菌的动作要轻,防止菌液迸溅。 5. 涂片要均匀,菌膜宜薄。 6. 沾有细菌的接种环要及时火焰灭菌。
11
实验结果
菌名 表皮葡萄球菌 大肠埃希菌 菌体颜色 菌体形态 G+或G-
思考题
1. 哪些环节会影响革兰氏染色结果的正确性? 2. 你的结果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说明原因。
12
注意
实验完成后,将染色片放入盛有石炭酸消 毒液的玻璃缸内,切记乱放。
13
10
革兰染色的注意事项
1. 水洗时,不要直接冲洗涂面,而应使水从载玻片的 一端流下,水流不宜过急,以免涂片薄膜脱落。 2. 选用培养18-24小时菌龄的细菌为宜,若细菌太老, 由于菌体死亡或自溶常使革兰氏阳性菌转呈阴性反应。 3. 酒精脱色 酒精脱色是革兰染色的关键,要掌握好脱色的时间。 脱色不足,阴性菌被误染成阳性菌; 脱色过度,阳性菌被误染成阴性菌。
5
涂片
干燥
固定
染色
镜检
6
革兰染液
第一液(初染液): 结晶紫染液 第二液(媒染液): 卢戈碘液 第三液(脱色液): 95%酒精 第四液(复紫 结晶紫覆盖菌膜,染1min,自来水 结晶紫 染 缓缓冲洗。 初染 • 滴加卢氏碘液 染1min,水洗。 卢氏碘液,染 卢氏碘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