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嗜铬细胞影像学表现
嗜铬细胞瘤

因此,放射性碘标记的间位碘代卞胍能被 肾上腺髓质及其它交感神经分布丰富的 组织(如心肌、腮腺和脾等)特异性的摄 取,并使其显影。所以在临床上用于肾 上腺嗜铬细胞瘤及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 诊断。
目前用于肾上腺髓质显像的显像剂主要为 131I或123I标记的碘代卞胍类化合物,它 包括三种异构体,即间位(MIBG)、对位 (PIBG)及邻位碘代卞胍(OIBG)。其中 以间位碘代卞胍(meta—idobenzyl guanidine,MIBG)的显像效果最好。
肾上腺髓质及嗜铬细胞瘤显像
肾上腺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皮质约占 腺体的90%左右,其组织结构由外向里可分 为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三层,分别分泌盐 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位于肾上腺 中央的髓质约占腺体的10%,主要分泌肾上 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由于两者的组织来源、 生理功能及病变表现状态不相同,因此肾上腺 显像也分为肾上皮质显像和肾上腺髓质显像两 类。
此方法有利于嗜铬细胞瘤的定位,以了解 其与肾的解剖学关系;恶性嗜铬细胞瘤 或神经母细胞瘤患者,显像结束时同时 作全身骨显像或肝等器官显像,有利于 发现和确定转移病灶。在骨转移病灶中, 骨显像与131I-MIBG显像检查有很好的 一致性。
(五)影像分析
1.正常影像 应用131I-MIBG显像,通常正
引起假阴性的原因较多,如使用某些影响肾上腺 髓质摄取131I-MIBG的药物;肝脏的放射性过 高,掩盖了右侧肾上腺髓质肿瘤的显示;膀胱 的放射性浓聚掩盖了位于膀胱的异位嗜铬细胞 瘤的显示;肿瘤组织功能极强使得131I-MIBG 转换速度过快, 131I-MIBG从肿瘤组织释出速 度大于其摄取与贮存,肿瘤组织内难以浓聚足 够的131I-MIBG ,因而影像较模糊或不显影。
2. 123I-MIBG 国外较常用,由于具有合适的物理特 性,其显像质量优于MIBG )。成人使用剂量一般 为185MBq(5mCi)。 主要优点是:①成人剂量可以提高到 370MBq(10mCi) ,而组织辐射吸收剂量仅与 (0.5mCi)的131I-MIBG 相当;②提高了图像质量 与灵敏度;③摄取速度较快,可缩短检查时间;④ 其γ射线能量适合SPET检查。缺点是加速器生产, 价格较贵,半衰期短,显像剂不便贮存。
%ba嗜铬细胞瘤及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MRI表现

: b s t r a c t O b e c t i v e os t u d Ta n d MR I f i n d i n so fa d r e n a lp h e o c h r o m o c t o m aa n de c t o i cp h e o c h r o m o c t o m a . M e t h o d s A T yC g y p y j C Ta n d MR I f i n d i n so f 2 6c a s e so f a d r e n a l h e o c h r o m o c t o m a a n de c t o i cp h e o c h r o m o c t o m a c o n f i r m e db e r a t i o na n dp a t h o l o g p y p y yo p g y , R e s u l t s o n 6c a s e s t h e r ew e r e 1 5c a s e so f a d r e n a l h e o c h r o m o c t o m a, 1 1c a s e so f e c t o i cp h e o w e r er e t r o s e c t i v e l n a l z e d . Am g2 p y p p ya y , c h r o m o c t o m a . C Tw a sp e r f o r m e d i n2 6c a s e s . Am o n 6c a s e s, 2 5c a s e ss h o w e da b n o r m a l e n h a n c e m e n t o na r t e r h a s e i nw h i c h y g2 yp , , i n h o m o e n e o u se n h a n c e m e n t d o t t a l c i f i c a t i o na n dn oo b v i o u se n h a n c e m e n tw e r eo b s e r v e d i n3 2 3, 5 h o m o e n e o u se n h a n c e m e n t, g yc g , , , a n d1c a s e r e s e c t i v e l . MR w a sp e r f o r m e d i n9c a s e s .O nT I, 7c a s e ss h o w e de u a l a n dl o ws i n a l s a n d2c a s e ss h o w e dh i h 1W p y q g g , e u a l a n d l o ws i n a l s.O nT I, h i ha n de u a l s i n a l sw e r ed e t e c t e d i n9c a s e s . O n MR I e n h a n c e ds c a n 5c a s e sr e v e a l e do b v i o u s 2W q g g q g e n h a n c e m e n t o na r t e r h a s ea n d2c a s e s r e v e a l e dg r a d u a l e n h a n c e m e n t o nd e l a e dp h a s e . C o n c l u s i o n Ta n d MR I f i n d i n so f h e o C yp y g p , c h r o m o c t o m aa r eo f c e r t a i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ar e l i a b l ed i a n o s i sc a nb em a d eb o m b i n i n l i n i c a l i n f o r m a t i o n . y g yc gc : ; ; ; K e o r d s h e o c h r o m o c t o m a a d r e n a l l a n d e c t o i a c o m u t e dt o m o r a h a n e t i cr e s o n a n c e i m a i n p y g p p g p y ;m g g g yw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征象分析

病变: 边缘光滑 , 顺间隙生长 , 低密度 区多位于周边 , 实质部分
呈 中等度均匀强化; ⑤巨淋巴结增生症 : 腹膜后好发, 体积相
对较小 , 表现 为均匀一致密度 , 多 增强后显 著均匀强化 , 中心 可出现低密度 区, 范围较小 ; 淋巴瘤 : 但 ⑥ 一般多发 , 伴有其余
3 6 3 8 6 .6 .
病 变体积较小 时也表 现为中心低 密度不 均匀御 低密度 区多 , 位 于中心 , 与病理上易 出现 液化 、 坏死相关 ; 实质部 分强化显 著 , 嗜铬细胞血供 丰富有关 ; 与 动态增强模 式呈持续性 , 强化 程 度与降主动脉接近 ; 变越 大 , 病 坏死 面积越多越大 , 实性部 分 强化程度 略减低 ; 文献【】 6报道 c T增强 扫描可诱发高 血压
性[ 7 1 。部分学者对恶性 嗜铬细胞瘤进行正 电子发射 型断层成
像 ( E /T C P T) 、T和单光 子发 射型 断层 成像 (P C 检查 比 C S E T) 较, 发现 P TC E /T对恶性 嗜铬细胞瘤分级诊 断效能最高 , 由 但 于检查 昂贵 , 不宜广泛推行 。 34 鉴 别诊断 : 肾上腺腺瘤 :T表现为低 密度病变 , . ① C 强化
【 罗小平 , 4 】 赵余祥 , 陈奕奕 . 嗜铬细胞瘤的 M C 诊 断及鉴别诊 ST
断. 放射学实践 , 0 0 2 ( ) 5 759 2 1 , 55 : 3 .3 .
【] Sgw r ,HahmooT, w d , t . T f trs f al 5 u a aaT si t O a aM e C aue r 1 a e oe y
医蕉盘查 2 1 至 鱼 Q2 旦箜 ! 鲞箜 塑 』 婴 Q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诊断治疗指南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诊断治疗指南-中国-2021精简版一、流行病学和病国学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HEO/PGL) 占高血压病人的0.1%~0.6% ,年发病率3~4/100万人,尸检发现率约为0.09%~0.25% ,人群中约50%~75%的PHEO/PGL 未被诊断。
目前约25%的PHEO 系影像学偶然发现,占肾上腺偶发瘤的4%~5%。
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40~50 岁。
PGL占全部嗜铬细胞肿瘤的15%~24%。
PHEO/PGL病因尚不明,可能与遗传有关。
二、病理和病理生理PHEO/PGL主要源于肾上腺髓质,约9%~24%源于肾上腺外。
PHEO多为单侧,约95%以上的PGL位于腹部和盆腔最常见部位为腹主动脉旁、肾门附近、下腔静脉旁等;其次为盆腔,膀胱PGL占膀胱肿瘤0.5%,占PGL的10%; 再次为头颈和胸腔纵隔。
15%~24%可多发。
典型PHEO直径约3~5cm大小,但也可>10cm,平均重量40~100g(>5~<3500g)。
三、临床表现1. 病症和体征1)典型的病症:包括头痛、心悸、多汗"三联征其发生率为50%以上。
2)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临床病症,发生率约0%-90%。
50%-60%为持续性,40%-50%为阵发性。
3) 体位性低血压,10%-50%患者可出现,由血容最减少所致。
4) 心血管并发症,约12%患者首次以心血管并发症就诊,特别是肿瘤较大患者。
5) 其它病症:局部患者可伴有白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局部患者可能会以心肌病、高钙血症、血尿、糖尿病、库欣综合征、肠梗阻、甚至视力下降等原因就诊。
2. 临床特点嗜铬细胞瘤称之为"10%肿瘤",10%可以恶变:多见于女性,多见于肾上腺外,5年生存率约36%-60%;10%为双侧多发;多见于家族性疾病;10%好发于肾上腺以外,称之为PGL ,最多见于主动脉旁嗜铬体。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影像诊断

本组 8例 中男性 6例 ,女性 2例 。年龄均在 22—4o岁 , 平 均年龄 28岁 。临床症 状明显 ,持续性 或发作性头痛 ,头晕 , 心慌 ,气短 ,一例出现 四次手足振颤 ,每 次发 作 1小时之 久。6 例血压在 2O一23.7/13.5—24KPa。检查方法 及诊断依据 :选 择性 肾上腺 动脉造影 ,B超 ,CT扫描 ,磁 共振成像 。手术及病 理证 实 ,良性 7例 ,恶性 1例。 肾上腺 内 7例 ,肾上腺外 1 例 。
[关键词)嗜铬细胞瘤 肾上腺 影像学诊断 嗜铬 细胞瘤 多发生 在肾上腺髓质 ,也可来 自肾上腺任何
认识到,胡逸 民认为 ,由均匀体模测得8 并计算 出的物理剂量参
8 2 4 0
部位 。我 院总结了 8例 嗜铬细胞瘤病例 ,原发于 肾上腙 7例 ,
数应用于人体时需作校正工作 ,因为9: ①5体 模 的形 5 5 状 、大小和 肾上腺外 1例 ,并经手术及病理症实 。
讨 论 一 、 本病的分型 。发生与好发部位 临床一般分三型 :1.功能性嗜铬 细胞瘤 ,2.隐匿功能性 嗜铬 细胞瘤 ,3.无功 能性 嗜铬细胞瘤。 这种病常有家族史 。本病除去肾上腺髓质发生外 ,亦可 以交感神经系统其它部位发生 。如颈动脉体 旁的交感神经节, 嗜铬体等组织 内发生。亦偶在膀胱壁 ,脾 。卵巢 ,睾丸中发现 。 本病肿瘤大多为单侧 ,右侧较左侧多 ‘”。常被称为 ‘三个 10%
不校 正的平均剂量差 值相对百 分 比小于 3% ,在欧洲癌 症研 血 2例。7.腹部包块 3例 。我们认为有临床表现 的 2和 3者 ,
究和治疗 组织要求 的范围 内 (<5% ,最好 ≤3% ),可不进行 一 般来说 ,本病 的临床诊断是可 以确 立的 x线及 CT影像表
【影像巡诊】-泌尿系统及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时可分泌NE和E 家族性嗜铬细胞瘤只分泌E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只分泌NE
病理
嗜铬细胞瘤80%~90%位于肾上腺 80%以上为单侧腺瘤;双侧腺瘤约为10% 单侧肾上腺腺瘤+肾上腺外腺瘤约为10% 90%为良性,恶性约10%
入院检查:CT
入院检查:CT
入院检查:CT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和其他部位 的嗜铬组织。
分泌大量儿茶酚胺,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以高 血压及代谢紊乱为主的综合征候群,严重时并发高血压 危象、休克、颅内出血、心力衰竭、心室纤颤、心肌梗 死等
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 CA),
出院后患者血压波动于110-130/70-90mmHg(未服 药),否认头痛、心悸、大汗、恶心、乏力、面色苍白、 手足发凉等不适感。
2015年7月患者为进一步诊治“左腹部肿物”就诊于我 院门诊,查24小时尿儿茶酚胺提示NE 91.13μg/24h,E 45.80μg/24h,DA 484.19μg/24h;
诊断
生化
VMA
24小时尿3-甲基-4羟基苦杏仁酸 VMA为CA终产物
24小时尿儿茶酚胺测定
反映CA释放量
血浆NMN和MN
MN:甲氧基肾上腺素 NMN: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 为NE中间代谢产物
诊断
CT 生长抑素受体显像
奥曲肽显像
肾上腺髓质全身显像
131I-MIBG( 间碘苄胍 )
2015年5月转诊至我院
查24h尿儿茶酚胺:NE 50.4μg↑,E 46.8μg↑,DA 279μg。
确诊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

确诊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程晓华;周金柱;俞赵军【摘要】目的探讨腹部良性、单发性嗜铬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腹部良性、单发性嗜铬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观察病灶的CT和MRI 表现.结果 34例患者行CT检查,32例患者行MRI检查,其中6例患者行CT和MRI联合检查.所有患者均以手术病理确诊;CT诊断中33例(97.06%)患者符合诊断标准,32例行MRI检查的患者均诊断为腹部良性嗜铬细胞瘤,符合率100%.所有患者的病灶边缘均比较光滑,而且病灶边缘与周围结构有较为明显的分界点;18例患者病灶周围结构出现推移;5例病灶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是太清晰,扫描显示包膜不完整,但是与手术病理发现不一致.结论 CT和MRI检查均能够较为准确地诊断出腹部良性、单发性嗜铬细胞瘤.【期刊名称】《健康研究》【年(卷),期】2016(036)003【总页数】3页(P309-311)【关键词】腹部;良性嗜铬细胞瘤;CT;MRI;影像表现【作者】程晓华;周金柱;俞赵军【作者单位】萧山医院放射科,浙江萧山311200;萧山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浙江萧山311201;萧山医院放射科,浙江萧山311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嗜铬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交感神经节、肾上腺髓质以及其他部位的嗜铬细胞肿瘤,其临床表现个体差异较大,常常表现为突然发生恶性高血压、心衰或脑出血等 [1-2];一般能够引起人体多个器官功能及代谢絮乱,以持续性或者是阵发性高血压为主要临床特征。
近几年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临床上逐渐使用CT和MRI检测,诊断嗜铬细胞瘤。
本文回顾性分析60例腹部良性、单发性嗜铬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探讨腹部良性、单发性嗜铬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3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腹部良性、单发性嗜铬细胞瘤患者60例,均经病理证实为腹部良性嗜铬细胞瘤。
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25~72岁,平均44.82±2.18岁;病程4天~2年,平均0.36±0.75年;常规体检发现25例,有8例患者伴有高血压,6例患者出现腹胀、双下肢乏力等症状,8例患者伴有阵发性高血压,10例患者高血糖症,3例直肠癌患者,大便带血,腹部有肿块。
肾上腺腺瘤与嗜铬细胞瘤的影像表现

影像表现
不典型腺瘤的CT表现
高强化腺瘤: 平扫密度较高,CT值常>10H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在增强早期迅速高强化,短期内密度迅速
下降,强化最高CT峰值达+100HU以上,绝对值>60HU 大腺瘤:
肿瘤最大径超过4cm,密度不均,可伴纤维化、钙化、出血、囊变、坏死, 而脂质含量少
女 21岁 体检发现左侧肾上腺占位一周
嗜铬细胞瘤 可见下腔静脉侵犯、淋巴结转移及邻近脏器浸润的表现
鉴别诊断
肾上腺髓样脂肪瘤
少见的良性肿瘤;临床大多无症状 肿瘤含有丰富成熟的脂肪组织和髓样组织 病灶边界清,可见钙化及出血 肿块呈混杂密度,由不等量的低密度脂肪灶和
软组织密度灶组成 增强:动脉期软组织部分强化不明显,门静脉期
及平衡期呈轻度至中度强化
鉴别诊断
节神经细胞瘤
CT平扫密度低(与瘤内黏液基质含量有关) 肿瘤质地较软, 可见其沿周围器官间隙呈嵌入式生长(钻缝样生长), 为
其特征性表现之一 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门脉期轻度强化
小结
肾上腺腺瘤
发生于肾上腺皮质的最常见良性肿瘤
典型腺瘤的影像表现
有功能者最大径多数<3cm
平扫CT值<10HU,密度均匀
大体:切皮多呈灰皮、或灰红皮;可有完整包膜;肿瘤大小不一,较皮者常伴有坏 死、囊变、出皮及钙化
镜下:瘤细胞为大多角形细胞,细胞呈巢状分布,瘤细胞浆内含大量嗜铬颗 粒;肿瘤内血管丰富,富含水分,周围有丰富的血窦
影像表现
CT表现
肿瘤大小与形态:直径常为3-5cm,小者1cm左右,大者可达15cm,呈圆形 或椭圆形,边界清 肿瘤的密度:较小肿瘤密度均一,类似肾脏密度;较大肿瘤密度不均,可 有出血、坏死、囊变;少数肿瘤的中心或边缘可见点状或弧线状钙化 强化方式: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呈“快进慢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嗜铬细胞瘤常为富血供肿瘤,增强后明显强化,囊性区域无强化。 • 嗜铬细胞瘤可发生病理上多种变性导致影像表现不典型,易误诊为腺瘤或转移瘤。如脂肪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男,46 岁,临床上表现为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及室性心动过速。T1WI 示右侧肾上腺 肿块,呈 T2WI 中等信号,中央见小斑片状 T2WI 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呈明显强化, 内见无强化区,代表囊变坏死区。
囊性为主嗜铬细胞瘤: 64 岁男性,腹部不适 1 年余,既往高血压史。CT 增强示左侧肾上腺囊性为主肿块, 病灶内侧可见强化壁结节,手术病理证实为嗜铬细胞瘤。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1. 临床表现及病理相关
• 嗜铬细胞瘤是源于交感神经嗜铬细胞的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上嗜铬细胞瘤常较大,易发 生坏死、囊变及出血,肿瘤有完整包膜,恶性者有包膜侵犯并可发生淋巴及或脏器转移。
• 肾上腺是其主要发生部位,占全部嗜铬细胞瘤的90%左右。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也称副神经节 瘤。占10%左右,常位于腹主动脉旁、后纵隔、颈总动脉旁或膀胱壁。
谢谢观看
囊性嗜铬细胞瘤 女,45岁,无明显症状,CT平 扫示右侧肾上腺低密度肿块, 增强后,厚壁及分隔明显强化, 内部囊性为主;MR示病灶囊性 成分呈T2WI高信号,MR增强 表现与CT表现相同。
右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男,42岁,右侧肾上腺肿块,T2-FS低信号,信号欠均匀,增强后明显强化。
左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伴转移: CT示左侧肾上腺肿块,密度不均,肝内多个囊变坏死区及点状钙化灶。肝脏内多个低密度灶,骶骨 及髂骨可见骨质破坏,门静脉间淋巴结肿大,提示生物学行为恶性。
• 嗜铬细胞瘤也称“10%瘤”即10%位于肾上腺外;10%为双侧、多发肿瘤;10%为恶性肿瘤和 10%为家族性。
• 现已明确,某些病变和家族易发生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病Ⅱ型和Ⅲ型 (MENⅡ、MENⅢ)、神经纤维瘤病、VON HIPPEL-LINDAU病和家族性嗜铬细胞瘤。在以上病 变中嗜铬细胞瘤几乎全部发生于肾上腺,且常为双侧性。
嗜铬细胞瘤内出血(增强扫描): 病灶内奸斑片状高密度影,CT值约100Hu, 病灶周围亦见高密度影。
含脂质的嗜铬细胞瘤:男,49岁,难治性高血压就诊,CT平扫示左侧肾上腺病灶,密度较低,CT值 约8Hu,HE染色示瘤细胞内含有示腹主动脉旁 病灶明显强化,病灶内涵有斑片状脂肪密度 影。
• 嗜铬细胞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20-40岁为高峰期,由于肿瘤分泌儿茶酚胺,典型的临床表现 为持续发作或阵发性的高血压,另外头痛、心悸、大汗也是其主要症状,见于约60%-70%的 患者,约10%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无功能型肿瘤大于有功能性肿块。
2.影像学表现——CT
• 病灶大小通常为3-5CM;小者1CM左右,大者可达15CM,病灶内可囊变、坏死、纤维化、 脂肪变性等。约2/3嗜铬细胞瘤为实性,其余为囊性及囊实性。肿瘤密度均匀或不均匀, 小的肿块密度通常较均匀。
变性、瘤内散在半点钙化灶(约10%)等
影像学表现——MRI
• 常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或低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 同反相位信号变化常用于区分腺瘤与其他肿瘤,但由于嗜铬细胞也 可发生脂肪变性,反相位上也可信号减低,此时易误诊为腺瘤。
病例图片
左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男,56岁,头痛、心悸就诊,MRI示病灶内信号不均,含液-液平面,上层呈T1WI高信号,T2WI高信 号,提示病灶内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