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人间草木》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读书笔记.doc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读书笔记.doc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从《人间草木》中就可以看出,汪老先生对劳动的热爱,对自然的尊重。

文中的短句,读完让人心里有种淡淡的暖意。

是啊,没有他人文章中用冗长的句子堆砌赞美,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人间草木》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一:看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惹起我无尽乡思。

他说:“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嗐,难闻死人。

”小时,上学前,放学后,就爱在乱草丛中钻,有时会不小心,沾惹上那些臭兮兮的臭芝麻,粘在衣服上怎么也挥扫不去,有时竟就带着那身臭气进学堂,好在那时有几个孩子没这样被臭芝麻沾惹过呢,倒也没觉得与众不同。

他说捉天牛,他们也以为天牛头上的触须有一节就有一岁。

想其小时,捉到天牛,用绳子系在触须上,我们也是数它的触须有几节就认为它是几岁,如果刚好是十节的话,那是很高兴的事情,我们会很隆重的给它过生日,用很多的青草叶嫩树叶来做生日礼物。

天牛是童年时期的好伙伴呢。

他说:“我每天醒在鸟声里。

我从梦里就听到鸟叫,直到我醒来。

我听得出几种极熟悉的叫声,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个固定的枝头。

”我有何尝不是呢,清晨在有鸟鸣做背景音乐的梦里醒来,听着熟悉的啄木鸟清脆的“笃笃”声,喜鹊的叽叽喳喳声,其它鸟儿婉转的歌唱声,一天就从此明快起来。

尤其是早春时节,当几天连绵的冷雨后,一清早能听见窗外婉转清脆的鸟鸣,就知道窗外肯定是一个阳光的明媚,心情一扫几天的阴霾,仿佛所有的好心情都是鸟鸣所赐,听着就是那般的喜悦。

他说:“我爱逗弄含羞草。

触遍所有叶子,看都合起来了,我自低头看我的书,偷眼瞧它一片片的开张了,再猝然又来一下。

”似乎就是我小时逗弄含羞草的一幅白描,舅公家在阳台上养的一盆含羞草,每次去时,就会粘住不走,一遍又一遍用手指轻触柔嫩的叶,看她含羞的低头,不胜的娇羞,竟怔怔。

他说昆明人家喜欢在门头上摆放一盆仙人掌以辟邪。

我想起了我家门头上那一盆长得极肥大的仙人掌,倒垂着披挂下来,肥绿的掌叶,猝然开出极灿烂极艳丽的黄花,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那一片明黄,给游子一种熨贴的温暖。

读书笔记人间草木(优秀8篇)

读书笔记人间草木(优秀8篇)

读书笔记人间草木(优秀8篇)读书笔记人间草木篇1一直喜欢读汪老的书,今天读完了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一书后,一如既往的感觉到“舒服”。

朴实无华的语言让作品“淡化”于人的心中,如和煦的风,似光滑的绸,给人一种表面的舒适和内心的温暖。

阅读中,你的思想会随着作者语言游走流淌,所到之处春暖花开、一马平川,无屏障也无压力,心情也是平淡中夹杂温暖,欢喜中透着愉悦,这是一种有味的清欢!《人间草木》共分为五个部分,一是一果一蔬;二是季节的供养;三是四方游记;四是联大师友;五是从容而安。

从书中得知汪老先生的所见所闻,见识与经历,心态与为人,不得不被人折服。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第四部分老先生写自己在西南联大时候的故事,也是自己的求学时候的故事,在这一章节,我们可以了解学校的历史,更能认识一些名人大家,金岳霖、沈从文、闻一多等这些才高八斗的才子在西南联大里面留下过痕迹。

在西南联大的岁月里,他们平凡却又珍贵,可爱却又伟大。

他们日复一日勤治学,笃育人,孜孜不倦,春风化雨,在贫困艰苦的年代用精神和知识喂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才俊,平凡的力量却扛起了中国的脊梁。

读书笔记人间草木篇2我一直认为,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与其个人生命的两种要素息息相关:一是生他养他的一方水土;另一是他的成长经历。

南来北往又轰轰烈烈,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不仅是汪曾祺先生的人生轨迹,也浸润到他的作品《人间草木》中。

透过这部作品,我看到了一个在苏北运河边成长的调皮男孩明澈的眼神,一个在五七干校粪池旁施肥的男人佝偻的背影,更看到了一颗至纯至善的心——犹如荷塘月色下微微的风,吹散了白日的尘嚣。

“人生得意须尽欢”,汪先生得意而平和的人生在三个方面表现的淋漓尽致:写文、绘画、做菜。

这三种人生爱好,我倒是觉得神似花中四君子:其写文如兰,空谷幽香;其绘画如竹,筛风弄月;其做菜如梅,剪风裁雪;而其为人,则如时下深秋之菊,恬然自处、清谈疏朗。

汪先生在将个人价值充分展现、平和表达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人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需求,这种“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共济局面,又何尝不是个人的欢乐和社会的福祉呢?书中自述,每日早上,汪先生都习惯久坐在家中的'老沙发上,泡上一杯茶、点上一支烟,袅袅烟雾中,一篇篇文字油然而生。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8篇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8篇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8篇《人间草木》读书笔记8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人间草木》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1曾经听过很多人的推荐,但我向来不喜跟风,总特意和别人错开来,于是别人读完之后说“嗯,好啊好啊,真好!”我就嗤之以鼻,转过头去读别人的书。

再后来,心性成熟了些,也不再管别人的评价,只要对我眼缘的书,我都搜来看看。

于是,我就打开了这本书。

我本以为标题已是足够清晰明了,大致内容就讲些草啊花啊,对于我这种平时毫无雅兴去观察花鸟鱼虫的人来说兴许还会很无聊。

但是,翻开书之后,我还是惊呆了。

人间草木啊,一草一木,处处都是家的气息。

记忆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对于人来说,它是相通的。

别人回忆的时候,你的记忆点也会被触发。

于是,我就像刚出生的小孩,重新又成长了一次。

我看见自己的童年里的夏天,看见自己的家乡的板栗,看见带有温度的花草与景观。

我并不是作家或是评论家,亦无法衡量文字的水平,但是真正的好作家,我想,就是能带给你触动,能给你共鸣的文字玩弄者吧。

从开始对草草木木的叙述,到后来的一些玩物或食物,最后以人物结尾,正好,世界一切全部齐活了。

你会发现原来山丹丹过一年开花的时候会多开出一朵,枸杞头也可以作为野菜,葡萄原来也能开出花朵,而北京的许多人都对养鸟情有独钟。

罗汉嘛,昆明筇竹寺的大气粗犷而苏州紫金庵的则是秀气书生。

我做摘抄时,在书里抄了不少菜谱,韵味十足,每一笔每一画都那么亲切。

改天也要亲手试一试,汪曾祺老先生在吃与制作上面颇有心得。

到后来写人时,汪先生回忆了在西南联大的日子。

那是一段动荡但又愉悦的日子,物质上并不富足但却拥有充盈的生活。

无事下下茶馆,跑跑警报,闲时读读书,西南联大的自由民主校风已是不言而喻,这与当时培养出那么多人才是分不开的。

作者写到沈从文先生的时候,就好像沈先生坐在你的对面教授课,字如珠玑,你不能不感叹“妙”。

汪曾祺散文《人间草木》读后感6篇

汪曾祺散文《人间草木》读后感6篇

汪曾祺的散文《人间草木》读后感6篇【篇一:《人间草木》读后感】《人间草木》是一本散文集。

文章分七辑,每一辑内容都不同。

作者汪曾祺先生是个真性情的人,单单从目录就能看得出来。

每篇文章的题目都很直白,朴素、平凡但是带着点诗意。

人间草木”这个题目只是其中一篇散文的题目,但是作为整本散文集的名字,却很恰当。

每篇散文的语言都很朴实,简单,内容也不是什么出奇的事情,普通得真的就像随处可见的草草木木。

不知是题目烘托了文章,还是文章烘托了题目?汪曾祺先生也是什么都能写,而且写的有趣。

卸去了华丽辞藻的文章读起来让人颇为心安和舒服。

从回忆家乡的一花一草一木,到各种各样的小吃,再到在联大的生活、相识的老友、亲人……几乎都是司空见惯的事,在汪曾祺先生笔下却别有魅力。

其中有篇《葡萄月令》, 五页的文章,把葡萄从一月到十二月详详细细地描写了下来,但读着一点也不使人厌烦。

这便是魅力,或者说是魔力。

零零碎碎的小事太平凡了。

散文是拿这些小事入文,能抓住人心的就是好文章。

即使是他人的经历,《人间草木》这本散文集读起来仍旧是温暖的。

有人对散文不感兴趣,认为它无聊,没有跌宕的情节,像一杯白水。

其实生活就是白水,只是喝的人心境不同罢了。

汪曾祺先生的生活,一定是担得起这八个字的 -------温和从容,岁月静好。

【篇二:《人间草木》读后感】汪曾祺,一位著名的作家,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对他是一无所知,真是很惭愧!汪曾祺(1920年3月5日一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终于买到了他写的《人间草木》这本书,可买来之后这本书就真的被收藏了,因为自己总有很多理由说自己没有时间来读,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上周终于拿出时间拜读这本书,一读便不舍得放下!里面没有空泛的好为人师的大道理,也没有宏大的人生题材,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爱好,弥漫着文人的情调。

汪曾祺的散文《人间草木》读后感(通用21篇)

汪曾祺的散文《人间草木》读后感(通用21篇)

汪曾祺的散文《人间草木》读后感汪曾祺的散文《人间草木》读后感(通用21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汪曾祺的散文《人间草木》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汪曾祺的散文《人间草木》读后感篇1《人间草木》这篇文章的取材,是三种植物:山丹丹、枸杞和槐花。

表面上,汪老在写植物,但更深层的,无疑是在展示他的人生价值观。

例如写山丹丹部分,他通过老堡户之口讲出:山丹丹每长一年,便多开一朵花,这多么像人,一年多添一岁!还有这种植物皮实,容易养活。

人要活得随遇而安些,不能太娇生惯养了。

这部分结尾处,引出流行歌曲的创作者和舞台上的歌星,未必知道山丹丹的这些特性,反而像老堡户这样的农民才懂!第二部分写的是枸杞。

枸杞一生是宝,春天的时候,枸杞头可以当野菜。

夏末秋初,开花,可以观赏。

随后,便结出果实,可以吃。

这么看,有发现乐趣的眼睛,人生才丰富许多啊!最后部分写的是槐花,莫名其妙的是,关于槐花的,却只有开头与结尾两句。

大部分内容都在讲养蜂人的生活故事。

其中,讲了花与蜜蜂的关系,养蜂人与蜜蜂的关系,养蜂人与女人的关系,以及女人与家中晚辈的关系。

他们的关系只能用微妙来形容。

给予与受赠的感觉,很暧昧的,读原文才能体会很深。

人间草木啊人间草木,人间就如草木,好多道理都摆在那里的。

去发现它们吧,然后活得通透些,处理好身边的各种关系,这便是人间草木的含义吧!若用一种食物,用来形容汪先生这篇文章的语言,我想到茶,而且是龙井茶,淡而回甘啊!不信?您读读看……汪曾祺的散文《人间草木》读后感篇2汪曾祺的书零零碎碎地读过一些,总觉得应当是散落在人间的月亮碎片,皎洁纯净,发着光令人心旷神怡。

再读《人间草木》,便在其间看到了散落的光辉和烟火人间。

“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史铁生在他的《我与地坛》里说过。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人间草木》读书笔记篇1《人间草木》读书笔记第一次知道汪曾祺这个名字,是读过他的《受戒》之后,在互联网上搜寻他的*时,看到了他的《人间草木》。

*不长,也就几千字,读完之后,心里的感动和欢喜却久久不能散去。

汪曾祺的*素有“花不醉人人自醉”的美誉,这并不是指他描述的花有多么美,而是指他*的独特魅力能让人陶醉其中。

在他的笔下,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能引起你的共鸣,或许是他的文字里浸润着太多的人间烟火气吧。

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都是“些小吾曹皆伟人”,都是值得尊重和赞美的生命。

每一篇*都流露出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对平淡岁月的感激。

正如他所说“人平淡而有味,=39;其所言之物也必须言之有物。

”在平淡中找寻滋味,这是他赋予文字的魅力,也是他的人格魅力。

他曾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述草木、食物、习俗,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可以嗅到那扑面而来的烟火气息。

在食物里,我们看到的是劳动人民的朴实和智慧,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他的*里,我们可以看到最真实的人间,有悲欢离合,有喜怒哀乐,有生活中的琐碎小事。

正如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所写:“人世间有许多事,予以为虽不公,但可以理解;虽不妥,但可以忍受;虽不平,但可以接受。

渐渐的,觉得人世间的事,只要自己有足够的耐心,就值得用足够的耐心等待。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人间草木》是一本让人思考生活、反思人生的书。

它告诉我们,人生就像草木一样,要经历风雨、经历坎坷,才能茁壮成长。

无论生活有多么艰难,我们都应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

读完《人间草木》,我深感自己有幸能在茫茫人海中与他相识。

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平凡生活,什么是真正的平凡人。

我也更加明白: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篇2笔尖流转,勾勒着华夏的符号。

娓娓而来,人间的一草一木传出芳香。

我们举头望天,看得到铺天盖地的雾霾沉寂了世界,却看不到飞鸟的奋力翱翔,闪烁它生命的光辉;我们穿过树下,看得到满地的枯黄阻碍行走,却看不到树叶燃烧着自己的身躯延续了树的枯荣;我们俯身低头,看得到让自己头破发麻的蚂蚁在脚下穿梭,却看不到它们正举着重其千倍的食物一次又一次地进行着原始劳动,只为挨过下一个严冬……曾几何时,有那么多绝美的画面从眼前悄然划过,我们却不曾得知;曾几何时,有那么多生命的赞歌在耳畔流转,我们却不为所动……读《人间草木》,我才知道自己,曾经错过了那么多。

汪曾祺《人间草木》读后感(精选17篇)

汪曾祺《人间草木》读后感(精选17篇)

汪曾祺《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1 我一直认为,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与其个人生命的两种要素息息相关:一是生他养他的一方水土;另一是他的成长经历。

南来北往又轰轰烈烈,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不仅是汪曾祺先生的人生轨迹,也浸润到他的作品《人间草木》中。

透过这部作品,我看到了一个在苏北运河边成长的调皮男孩明澈的眼神,一个在五七干校粪池旁施肥的男人佝偻的背影,更看到了一颗至纯至善的心——犹如荷塘月色下微微的风,吹散了白日的尘嚣。

“人生得意须尽欢”,汪先生得意而平和的人生在三个方面表现的淋漓尽致:写文、绘画、做菜。

这三种人生爱好,我倒是觉得神似花中四君子:其写文如兰,空谷幽香;其绘画如竹,筛风弄月;其做菜如梅,剪风裁雪;而其为人,则如时下深秋之菊,恬然自处、清谈疏朗。

汪先生在将个人价值充分展现、平和表达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人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需求,这种“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共济局面,又何尝不是个人的欢乐和社会的福祉呢? 书中自述,每日早上,汪先生都习惯久坐在家中的老沙发上,泡上一杯茶、点上一支烟,袅袅烟雾中,一篇篇文字油然而生。

而就在这个深秋,每个双休日的早上,我也会坐在家中的沙发上,伴着一杯茶,在汪先生的字里行间,在窗外透过的暖暖阳光中,读懂这人间的一草一木。

汪曾祺《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2 看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惹起我无尽乡思。

汪曾祺,一位著名的作家,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对他是一无所知,真是很惭愧!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 终于买到了他写的《人间草木》这本书,可买来之后这本书就真的被收藏了,因为自己总有很多理由说自己没有时间来读,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上周终于拿出时间拜读这本书,一读便不舍得放下!里面没有空泛的好为人师的大道理,也没有宏大的人生题材,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爱好,弥漫着文人的情调。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8篇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8篇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8篇《人间草木》读书笔记8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人间草木》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1曾经听过很多人的推荐,但我向来不喜跟风,总特意和别人错开来,于是别人读完之后说“嗯,好啊好啊,真好!”我就嗤之以鼻,转过头去读别人的书。

再后来,心性成熟了些,也不再管别人的评价,只要对我眼缘的书,我都搜来看看。

于是,我就打开了这本书。

我本以为标题已是足够清晰明了,大致内容就讲些草啊花啊,对于我这种平时毫无雅兴去观察花鸟鱼虫的人来说兴许还会很无聊。

但是,翻开书之后,我还是惊呆了。

人间草木啊,一草一木,处处都是家的气息。

记忆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对于人来说,它是相通的。

别人回忆的时候,你的记忆点也会被触发。

于是,我就像刚出生的小孩,重新又成长了一次。

我看见自己的童年里的夏天,看见自己的家乡的板栗,看见带有温度的花草与景观。

我并不是作家或是评论家,亦无法衡量文字的水平,但是真正的好作家,我想,就是能带给你触动,能给你共鸣的文字玩弄者吧。

从开始对草草木木的叙述,到后来的一些玩物或食物,最后以人物结尾,正好,世界一切全部齐活了。

你会发现原来山丹丹过一年开花的时候会多开出一朵,枸杞头也可以作为野菜,葡萄原来也能开出花朵,而北京的许多人都对养鸟情有独钟。

罗汉嘛,昆明筇竹寺的大气粗犷而苏州紫金庵的则是秀气书生。

我做摘抄时,在书里抄了不少菜谱,韵味十足,每一笔每一画都那么亲切。

改天也要亲手试一试,汪曾祺老先生在吃与制作上面颇有心得。

到后来写人时,汪先生回忆了在西南联大的日子。

那是一段动荡但又愉悦的日子,物质上并不富足但却拥有充盈的生活。

无事下下茶馆,跑跑警报,闲时读读书,西南联大的自由民主校风已是不言而喻,这与当时培养出那么多人才是分不开的。

作者写到沈从文先生的时候,就好像沈先生坐在你的对面教授课,字如珠玑,你不能不感叹“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散文《人间草木》读书笔记
作为一个(伪)吃货,我是很想和汪老先生打一架的。

经常看到段子里写到,若想结束一段争辩,就突然提起“你是甜豆花党还是咸豆花党”,然后一群人马上分成两边,进行无法相互理解又无休止的争论……当然你知道,和吃货打架就是个热闹有趣的事情。

汪曾祺先生是个真诚的吃货。

在“一果一蔬”里头他老练地介绍一些果蔬的各种吃法。

诸如“豆叶在古代是可以当菜吃的”、“绿豆的最大用途是做粉丝”、“我在泰山顶上一个招待所里吃过一盘炒棍儿扁豆,非常嫩。

平生所吃扁豆,此为第一”、“蚕豆是很好吃的东西,可以当菜,也可以当零食”……简直对于事物的了解全方面围绕吃了!谢谢他的坦诚交流,我觉得要是我的话是没办法跟他过到一块儿去的。

我对抓起一把葱一把蒜一把胡萝卜一把栗子等等等等生吃是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笑)
说起生吃东西,我倒不是对所有没煮熟的食物都抗拒,但好像对许多生的东西确实没有太大兴趣。

但是我非常喜欢吃半熟的鸡蛋,无论是半熟的溏心蛋还是三分熟的温泉蛋,或许等到某天能接受生鸡蛋的时候,我就去尝试一些生鸡蛋酱油拌饭——《银之匙》里头把这种饭描述得太好吃了。

确实如果对许多做法、许多食物不能接受的话,会失去享受很多美食的机会,就如我认为妈妈不敢吃不熟的东西,不
吃半熟蛋真的太可惜了……(我也不敢在她面前吃也就是了)。

许多肉全熟都是不好吃的,全熟的肉肉质会变糙变老,比如熟透的白切鸡、全熟的牛排,吃起来太可惜了。

不过也有做法的问题就是了,毕竟熬熟炖熟的肉也还是挺好吃的。

很多人喜欢吃生的花生、玉米、栗子等等,这些我是真的不喜欢吃。

大概有种“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的感觉,喜欢吃的人觉得的鲜甜在我嘴里是腥甜。

土腥气我大概不是特别喜欢。

雨后草地的土腥气倒也还好。

生吃大葱我是见过的。

生长在岭南对这种吃法并不熟悉,唯一直面的一次是社团烧烤的时候,山东的师兄拿起一棵圆柱形的青青白白又长又直的大葱说道“下面让我来表演一下生吃大葱”,然后咔嚓一下,比吃甘蔗还脆爽地咬了一大口……惹不起惹不起。

小岚子不吃生的却偏喜欢去吃寿司,看着转盘转了几圈只拿了几碟鳗鱼,是有够难受的了(笑)。

但是汪老先生吃的真是多,懂得的也真的多,天南地北的特产小吃吃过很多,也懂煮法。

写的也真好,许多我百度搜索到实物的东西看上去倒不如他写的那么诱人了。

虽然描写简单字少,风格还平实真诚得絮絮叨叨的,该呈现的想法也一个不少。

他写枸杞子“礼花似的,喷泉似的垂挂下来,一个珊瑚珠穿成的华盖”,写粉盐豆“长可半寸,盐炒,豆不收缩,皮色发白,极酥松,一嚼即成细粉”,写一些现在已经不多见的小吃写得贼香,所以叫人分外遗憾,还想照着他说的做法做一遍尝尝。

这种对食物的安利力度
倒让我想起受欣了——一个热衷于吃热衷于做也热衷给别人卖安利的好友,不过个人以为她的点菜水平恐怕还未能比得上汪先生,差强人意。

而汪先生(据他本人说)是被称赞过点菜水平的。

小岚子的安利手法就极其拙劣了(斜眼),就只会一个劲儿地说去吃西多士去吃面,建议去学习一下安利水平(笑)。

觉得汪老先生分外可爱是因为他的一些直抒胸臆的话。

听说一个剧团团长不认识“蚂蚁上树”这道菜,于是评论“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当团长呢?”
可惜几位北方同志不吃酸藠头,感慨“哀哉,人之成见之难于动摇也!”
孙女爱吃汪老嫌弃的北京绿豆糕,他便说:“我的孙女很爱吃,一气吃了几块,我觉得不可理解。


在“黄豆”一篇写道,黄永玉的儿子黑蛮吃了汪老做的口蘑豆后在日记里写“黄豆是不好吃的东西,汪伯伯却能把它做得很好吃,汪伯伯很伟大。


这些或是对安利卖不出去的可惜、或是对别人口味的不理解、或是对自己点菜煮菜水平的自信……都是极其有代入感的,吃货的可爱想法。

即便是要因为口味打架了,也还是觉得那么可爱。

历史上真诚可爱的吃货,还有一位——鼎鼎大名的苏东坡先生。

在三登子的漫画里头他简直是个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紧、有好吃的真棒这样的坚强乐观型吃货。

我在想热爱吃各种各样东西的人是不是也非常热爱生活,热爱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人间烟火,也爱天地之间草木
原料的自然馈赠。

为吃货干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