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的探索

合集下载

外研版小学《新标准英语》教材的人文性研究

外研版小学《新标准英语》教材的人文性研究

外研版小学《新标准英语》教材的人文性研究作者:孟庆妍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第07期摘要:外研版小学《新标准英语》教材的设计,注重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开篇提出的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对小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新标准英语》教材编写特点,对其人文性进行重点剖析,阐述如何在教学中挖掘和利用人文性,以更好地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要。

关键词:小学《新标准英语》;英语教材;人文性一、人文性的涵义人文性是一项尊重人们心理需要、关怀人、尊重人、注重公平和个性化的文化。

Cunningsworth指出,教材文章的选材应该要让学生感兴趣,要给学生提供信息。

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关注语言知识,还能学习用语言去完成任务或通过语言学习其他知识,那么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Cunningsworth,1995)也就是说,教材本身所选语言材料要优美,要有寓意和哲理,要有新意,要让学生读过之后印象深刻,即要有人文性。

二、小学《新标准英语》教材的人文性分析首先注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化的需要。

教材将小学生语感、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教材编写的主要目标,添加了较多的卡通画、小游戏等,体现出教材设置的趣味性,这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年龄、心理需要。

其次,教材的内容设置形式更加多元化,有手工、游戏和扮演等。

多元化的教材内容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有更多的选择,可以寓教于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和英语交流能力。

再者是将听和说作为教学编写的重点。

重点培养小学生的听说技能,为今后的读写打下基础。

教材本着听说结合的编写思路,设置了较多的听说和情景练习环节。

这种理念让学生的语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本文将具体从教材的文本语言、文本图片、文本活动、文本歌曲等方面,结合具体教材中的例子来解读《新标准英语》教材中的人文性。

(一)文本语言教材第九册Module 5 Unit 1一课讲述的是Sam和Amy争论红色T恤衫究竟属于谁,最后发现原来是玲玲的,然后他们互相道歉的故事。

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3页word文档

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3页word文档

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3页word文档引言:生命教育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关注。

生命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生命关怀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理解生命的重要性并为之负责。

而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学习资源,因此,将生命教育与英语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更可以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生命观念。

本文将探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英语课堂上的生活化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关心他人,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的情感。

例如,在教授有关家庭的课程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谈论关于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与家人相处等话题。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教授有关社会问题和环境保护的课程,引导学生关心社会问题和环境保护,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二、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重要性通过英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生活的珍贵。

例如,在教授有关动植物的课程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动植物的生命周期,学习如何保护和关爱动植物。

再如,在教授关于自我介绍和亲情的课程时,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家庭背景,并理解家人在他们生命中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珍惜并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三、培养学生价值观英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教授关于友谊的课程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友谊的重要性,学习如何建立和维护友谊关系,懂得友谊的真谛。

再如,在教授关于文化和多元文化的课程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多样性。

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接受不同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宽容和理解力。

结论: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应该通过生活化教学和情感教育,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生命观念,促使他们在英语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

让英语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让英语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让英语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塑造、品格的磨砺、情操的陶冶、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英语课堂教学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我认为应在英语教学中树立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注重“人文关怀”,倡导以人为本,以个体的发展为宗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从而形成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提高英语素养。

在英语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一些尝试: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人文关怀”现代的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的本性为前提的。

教育的目的就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只有构建合作、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真正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合作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

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4b buying fruit(水果)时,我除了准备apples, pears, bananas, pineapples…等实物,还将学生平时课外游戏时用的玩具纸币引入课堂,模拟出更为真实的情景,使学生顿时兴奋起来,不知不觉感受到英语的魅力,从而积极参与活动,加强与老师的合作,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落实了教学目标。

和谐、融洽则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

爱需要教师用友善的态度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他们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爱好。

不管英语学得好不好,但他们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自尊心强。

作为老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要允许孩子出差错。

不要轻易地指责批评,要多点宽容,多一些像try again. don’t be shy. take it easy. i believe you can do it well.的安慰,要多看到孩子的努力,用情感保护孩子敏锐的自尊心。

因此我上课时特别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对他们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尽量给予每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文化渗透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英语,还能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本文将探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性、现状和有效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二、文化渗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1.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文化渗透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包括风俗习惯、礼仪习俗、价值观念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才能避免误解和冲突,实现有效沟通。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文化渗透,学生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土人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三、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现状1.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教师对文化渗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只需要教授语言知识和技能即可,忽略了文化背景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这导致学生在实际运用英语时,容易出现文化误解和交际障碍。

2.教学方法单一一些教师缺乏对文化渗透的有效教学方法,往往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些文化知识,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这导致学生对所学文化知识印象不深,难以在实际运用中发挥作用。

四、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有效方法1.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渗透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地挖掘其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并进行适当扩展。

例如,在讲解动物词汇时,可以介绍中西方对不同动物的不同的文化含义;在讲解节日时,可以介绍西方国家的圣诞节、感恩节等重要节日的由来和风俗习惯。

2.组织文化主题活动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与文化主题相关的活动,如文化知识竞赛、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和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标题: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适当的文化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能促进跨文化交流,提高文化意识。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文化渗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实践策略。

一、引言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学习一门语言,实际上就是学习一种文化。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语言知识,还要注重文化渗透,帮助学生理解并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文化渗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1.增强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文化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对西方国家文化的了解,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英语。

2.促进跨文化交流文化渗透能够促进跨文化交流。

学生能够以更加包容和理解的态度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从而避免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和冲突。

3.提高文化意识通过文化渗透,学生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意识,了解并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三、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实践策略1.教材分析: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如节日、风俗、历史等,帮助学生理解并熟悉西方文化。

2.课堂教学:创设跨文化情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跨文化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互动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西方文化。

3.课外活动:开展丰富的文化实践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如英语歌曲比赛、故事讲述、电影赏析等,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了解西方文化。

4.教师素养: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对于文化渗透的效果至关重要。

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包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掌握,以更好地引导学生。

四、案例分享在一次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关于西方的圣诞节。

在课前,我让学生们搜集有关圣诞节的信息,然后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

学生们都非常积极,有的介绍了圣诞节的起源,有的讲述了圣诞老人的传说,还有的学生分享了他们在圣诞节会做什么。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小学英语教学不仅仅是教授语言知识,更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

文化渗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

本文将从文化渗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现状、方法及其实践效果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文化渗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1.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英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更是了解和适应英语国家文化的过程。

通过文化渗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2.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

通过文化渗透,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背景,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培养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通过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学生能够拓宽视野,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

三、文化渗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许多教师也在尝试各种方法来加强文化渗透。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教师对文化渗透的认识不足,认为英语教学只需要教授语言知识就够了。

其次,一些教师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无法有效地进行文化渗透。

最后,由于教材和考试的压力,一些教师可能过于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四、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方法1.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小学英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

2.对比不同文化的差异:通过对比英语国家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差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

3.组织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英语角、文化体验活动等,让学生亲身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体验。

践行立德树人,提升文化品格——浅谈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践行立德树人,提升文化品格——浅谈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践行立德树人,提升文化品格——浅谈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发布时间:2021-08-13T16:12:47.06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月上作者:梁伊丽[导读] 德育,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它明确了教育的目的,指明了教育的方向。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梁伊丽 213118摘要:德育,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它明确了教育的目的,指明了教育的方向。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英语教师,我们的英语教学不仅要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更要充分挖掘英语教材中跨语言的文化内涵,将德育渗透到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

道德教育的渗透不仅使我们的英语课堂充满知识,更充满了人文关怀。

这更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学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德育小学英语教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师责任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

德育,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它明确了教育的目的,指明了教育的方向。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致使德育又站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英语教师,我们的英语教学不仅要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更要充分挖掘英语教材中跨语言的文化内涵,将德育渗透到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以此来推动德育的潜在开展,在日常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及人生观的塑造,不断完善其品格修养,同时推动德育为英语教学提供助益。

本文出于将德育渗透在小学英语教育的日常点滴中,促进二者相互助益发展,着重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拓宽德育渠道以及抓住德育契机这三个方面谈论了本人在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实践与思考。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教材是德育的载体。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通过融合、渗透,将静态的书本知识融合为动态的德育渗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德育寓于课堂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道德意识。

谈小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谈小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 课 程 特 别 强 调 要 关 注 每 个 学 该
时 的错 误 师要 以积 极 的 态度 教
在 我 们 的课 堂 教 学 中 . 能 仅 仅 注 不 重 知 识 的 传 授 . 分 追 求 学 科 的 智 过
对 每一 个 学 生 的发 展 充 满 信 心 . 要 坚 信 每 一 个 学 生 都 有 与 生 俱 来 的
可 以让学 生恢 复 自信 当学 生 答 对
了 。老 师 可 以满 意 地 说 :Go. “ od
Yo - o e a g o o !” 定 不 u’e d n o d jb 一 q
地 将 手 举 了起 来 . 老 师 示 意 他 发 言 .没 想 到 他 站 起 来 只 说 了 “ 1 w n 0 b …” 停 了下 来 . 老 师 a tt e 便 在 和学 生 的 等 待 中 他 还 是 没 能 把 句 子 说 完 . 得 出这 是 一 位 学 习 不 太 看
成功 欲 望 . 微 笑 、 摸 与 他 们 进 用 抚
育 功 能 , 要 将 求 真 、 善 、 美作 而 求 求
为 一 种使 命 . 学 生 的 人 格 培 养 奠 为 定 基础 们 应 该 充 分 发 掘英 语学 我 科 内在 蕴 含 的 “ ” “ ” 实 现英 善 与 美 . 语 学科 的德 育 和美 育 价 值 曾看 到 过 这 样 一 则 教 学 案 例 .
容 . 而 形 成 健 全 的 人格 。这 远 比 从
背熟 一 篇 课 文 . 牢 一课 单 词 更 重 记 要 . 才 是 真 正 的人 文关 怀 。 这
二 、 透 人 文 思 想— — 让 交际 渗
果 通 过 知 识 传 授 、环 境 熏 陶 以及
自身 实 践 使 其 内化 为 人 格 、气 质 的 见 解进 行 学生 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的探索
单位:本人单位作者:本人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英语已从一种工具变成了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

没有掌握英语犹如缺乏一种思想,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知识源泉。

可以这样说,学会英语,不但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甚至是多了一个头脑!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认识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种语言也即掌握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

而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理念,如何感悟、渗透、落实课标,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境界,本人认为英语教学应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人文关怀的情感,即----People's unity and coherence in writing are read。

关键词英语教学渗透人文关怀
前言
英语课程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具有其特殊性。

其一缺少一定的自然语言环境,其二跟母语教学的冲突、联系,使得英语教学的难度极大。

为此,应该从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入手,努力树立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倡导以人为本、以个体的发展为宗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形成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提高英语素养。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如下尝试、探索:
一、创设英语学习氛围,寓教于一言一行
(1)课堂英语化
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英语语言环境,这就要求老师尽量用英语组织和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浓厚的英语语言学习氛围。

从第一节课起,就应该开始使用英语课堂用语。

首先解决急用的几句:Hello! Good morning(afternoon).Stand up. Sit down,please. Listen to me. Read after me.以后每节课坚持循环使用,并逐渐增加句数。

经过日积月累,学生基本听的懂简单的课堂用语,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信心,觉得听说英语并不难,为培养英语语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教学表情化、动作化
学生的英语思维空间有很大的局限性。

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听说英语,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作到表情化、动作化。

通过老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来演示说明教学内容,即以姿势说话。

如教Listen,可以手半握拳放在耳后,同时做倾听动作,反复几次后,只要半握拳手放耳后,学生便心领神会。

这样节省了教学时间,加大了学生听说英语的练习密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生活常规英语化
小学英语一周三节课的教学,从时间量的角度来说,确实少之可怜,学生掌握语言大,运用语言的机会少。

针对这一情况,应从语言发展的需要,以人文关怀的角度,大范围,多层次的创设学习英语的氛围。

为此,每天上学、放学进出校门时,要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以英语进行问候。

无论在校园中还是楼梯口碰到同学,打招呼都用英语:"Hi!""Good morning(afternoon)!""How are you?"一段时间后,学生课外就会争先恐后地用英语互相招呼,养成了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英语
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

如果教育者认为,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不思进取的,需要严格教诲才能启迪良知,那么权威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最为有效的。

传统的师道尊严,便是权威型的师生关系的体现。

现代教育观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扼杀儿童的创造力与禀赋。

因此构建合作、和谐、互动、融洽的师生关系尤其显得十分必要。

合作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

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

”现在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

”“吸引”,就是“注重个体的人文发展,使儿童乐于学习,使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儿童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来。

”如有老师教学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 (drink)?这一课时,采用了KFC里的学生熟悉、向往的hamburger、hotdog、 cake、 coke、 French fries等实物加以引入课堂,学生的好奇心顿时兴奋起来,不知不觉感受到英语的魅力,从而加强与老师的合作,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落实了教学目标。

和谐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

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如此。

如教学happy birthday to you!时,了解到当天正有学生生日,便走进课堂边唱歌边为学生的生日祝福,让学生深深感到来自老师的关切之情,与之产生感情共鸣,随即在和谐的情感交流中,让学生懂得要学会为别人祝福,学会要关心你身边的亲人、好友。

同时进行有关单词的教学,这样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历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由一定的观念(诸如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等)支配其教学行为,对学生施加影响。

而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需要,理解、接受教师的影响,并在行动上做出反应。

学生的反应又进一步强化或者修正教师原有的教育观念与行为。

所以,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馈机制。

通过反馈可以加强正效应,也可以加剧负效应。

三、注重“以人为本”,倡导“人文关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

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

母语习得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恰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

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跳出了被动灌输的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时,我们不妨进行一番“换位思考”。

把学生置于主人地位,使学生很自然地用英语思考、很积极地进行英语语言输出,相对传统的灌输式、封闭式教学方法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想而知。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灵活运用,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应经常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外活动。

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认识自我,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增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编辑英语学习园地或办英语壁报等,还可适当刊登一些游戏方法、英语小诗歌、谜语等;还可以成立英语课外活动小组,开展演唱英语歌曲、表演英语会话等小组活动;结合实际地组织英语竞赛,如:英文书写竞赛、朗诵比赛等。

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感染,进而共同提高英语水平,长久保持学习英语的动力,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的开展要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出发,适时适度的创设英语学习的氛围,营造宽松、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注重“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策略,多形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寓教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全国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组委会:《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论丛(第一辑)》200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