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人文关怀于英语教学中[论文]
外研版小学《新标准英语》教材的人文性研究

外研版小学《新标准英语》教材的人文性研究作者:孟庆妍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第07期摘要:外研版小学《新标准英语》教材的设计,注重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开篇提出的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对小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新标准英语》教材编写特点,对其人文性进行重点剖析,阐述如何在教学中挖掘和利用人文性,以更好地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要。
关键词:小学《新标准英语》;英语教材;人文性一、人文性的涵义人文性是一项尊重人们心理需要、关怀人、尊重人、注重公平和个性化的文化。
Cunningsworth指出,教材文章的选材应该要让学生感兴趣,要给学生提供信息。
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关注语言知识,还能学习用语言去完成任务或通过语言学习其他知识,那么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Cunningsworth,1995)也就是说,教材本身所选语言材料要优美,要有寓意和哲理,要有新意,要让学生读过之后印象深刻,即要有人文性。
二、小学《新标准英语》教材的人文性分析首先注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化的需要。
教材将小学生语感、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教材编写的主要目标,添加了较多的卡通画、小游戏等,体现出教材设置的趣味性,这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年龄、心理需要。
其次,教材的内容设置形式更加多元化,有手工、游戏和扮演等。
多元化的教材内容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有更多的选择,可以寓教于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和英语交流能力。
再者是将听和说作为教学编写的重点。
重点培养小学生的听说技能,为今后的读写打下基础。
教材本着听说结合的编写思路,设置了较多的听说和情景练习环节。
这种理念让学生的语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本文将具体从教材的文本语言、文本图片、文本活动、文本歌曲等方面,结合具体教材中的例子来解读《新标准英语》教材中的人文性。
(一)文本语言教材第九册Module 5 Unit 1一课讲述的是Sam和Amy争论红色T恤衫究竟属于谁,最后发现原来是玲玲的,然后他们互相道歉的故事。
放飞学生情感的翅膀——浅议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

பைடு நூலகம்
关键词 : 人 文 教 育 ;情感 教 育 ; 英语教 学; 素 质 教 育
目前 正 在 进 行 的新 的一 轮 基 础 课 程 改 革 的 一个 重 要 方 面 就
片段 , 切 身 体 会 电影 中人 物 的 悲欢 离合 , 从 中感 受 到 了 世 界 文 化 的熏 陶 。将 课 内学 习 延 伸 到 课 外 的大 社 会 , 大课堂之 中 , 同 时 也 培 养 了参 与 同 学 的 英 语 人 文 素 养 。 2 . 利 用 国 际 交 流 机 会 和 网络 技 术 的 平 台 , 开展 丰 富多彩 的 英语 课 外 活 动 , 实施 人 文教 育 渗透 网 络 技 术 的 运 用 , 使 学 生 的
的教 学 原 则 贯 穿 于课 堂 教 学 之 中 , 实施 课堂 教学人 文教 育 , 营
更 多 学 生 利 用 网络 技 术 “ 走出” 国门 , 鼓励学生 大胆参 与, 适 时 地
对学生进行人文 国际主义教 育 , 对 异 国 的 文 化 习 俗 有 了 更 深 入 的了解 , 切 实 地感 受 到 了 中西 方 文 化 的不 同魅 力 , 并 且 在 欢 歌 笑 语 中 提 高 了 自 己 的 英 语 口语 水 平 , 加 深 了 国际 交 流 , 增 进 了友
者 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积 累, 通 常 都 是 在 人 文 教 育 中 采 取 列 举 事
例, 正面引导 , 步步递进的方法 , 使人文教育水 到渠成的 。 在 课 堂 教 学 中使 用 多 元化 教 学 手段 。 体现“ 人文关怀”
一
相关的课题 、 b l o g更 是 为 学 生 提 供 了个 性 化 的 学 习 、 创 作 空 间 等 等, 充 分 体 现 了 学 生 的 自主 性 , 满足 学生 的个 体需要 , 使 不 同 层 次的学生各取所需 , 各 有 所 获 。 同 时 笔 者 借 学 校 与 其 他 国 家 的 中学 缔 结 校 际 交 流 关 系 的机 会 , 如 我 校 与 美 国 诺 沃 克 中 学 是 友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大学英语人文教育实践研究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大学英语人文教育实践研究摘要:为顺应新时代我国高校本科教育发展要求,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实施过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课程思政”人文教育。
从制定“课程思政”教学计划,在教学环节中嵌入“思政教育”元素,安排不同的“课程思政”教学形式,借助外语教学法,把“课程思政”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中等方面来探讨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人文教育实践,以期探索适用于高校通识课、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人文教育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1)02-0127-03(1.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2.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819)“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的课程价值论,所有课堂都要有育人功能,把“立德”和“求知”课程发展观相统一。
[1]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且要做好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的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随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有所改进、有所创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思政教育成效。
[2]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仅仅依靠“思政课程”是不全面的,“课程思政”系列课程将起到补充作用,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2],以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课程思政”要求挖掘和发挥高校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作用,以渗透、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的教育。
[3]外语教学本身属于人文学科范畴,大学英语课程将是践行“课程思政”教育的一个很好平台。
这门课程除了传授学生必要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外,还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塑造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批判性思维,形成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本文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及人文关怀教育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及人文关怀教育英语教学的开展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跨文化意识教学,让孩子们浸泡在英语的氛围中,适度的创设英语学习的氛围,营造宽松、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拓宽学生文化视野。
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两方面进行人文关怀教育,多形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寓教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英语,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因此,英语教学必须从文化意识和人文教育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那么如何进行跨文化意识教育呢?一、进行跨文化意识教学,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在英语教学中,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
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
在英语教学中,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拓宽学生文化视野《新标准英语》教材是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编写的,在教材的内容安排上大量渗透了英美文化知识,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依托教材进一步拓展知识,把更多的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
在教《atthezoo》一课时学习很多动物单词,这时可以讲授许多英语知识。
如:我们经常用牛耕地,因此比喻某人力气大时会说“力大如牛”而英语中则说“as strong as a horse”.big fish(大人物)则不能说成是“大鱼”;rain cats anddogs(下倾盆大雨)不是下猫下狗等等。
这些习语或习惯用法不能单独去记,切忌“望文生义”,因为成语具有整体性,一定要在上下文或情景、场景中去记,才能记忆深刻。
同时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
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关怀

、Hale Waihona Puke ( ) 堂英 语 化 。 一 课
中 国学 生 学 习英 语 缺 乏 英 语 语 言 环 境 .这 就 要 求 教 师 尽 量 用英 语 组 织 和 进 行 教 学 ,给 学 生 提 供 浓 厚 的英 语 语 言 学 习 氛 嗣 。从 第 一 节课 起 。 就 开 始使 用 英 语 课 堂 用 语 。首 先 解 决 我 急 用 的几 句 : l ! od riga eno ) t d p idw 。 He o G o n n (f ron .a . t o n l mo t Sn u S pe s . s nt m . edat me以后 每 节 课 坚 持 循 环 使 用 , l eL t o eR a e a ie fr . 并 逐 渐 增 加 句 数 。碰 到 学 生 迟 到 、 办公 室 , 都 主 动 运 用 英 语 进 我
在 中 学 英 语 教 学 中 如 何 渗 透 人 文 关 怀
邓 世 明
( 水 县 第 一初 级 中学 , 苏 溧 水 溧 江 2 0 ) 1 2 0 1
摘 要 : 着 新 一 轮 基 础 教 育 改 革 的 不 断深 入 , 英 语 课 随 《 程 标 准 》 实施 , 于 中 小 学 英 语 教 学提 出 了新 的理 念 , 何 的 对 如 感 悟 、 透 、 实新 课 标 , 建 全 新 的 课 堂教 学 境 界 是 每 个 教 渗 落 构 师 应认 真 思 考 的 问题 . 文认 为 英 语 教 学 应 积 极 倡 导 以人 为 .本 本 的理 念 . 透人 文 关怀 的 情 感 渗 关 键 词 :中学 英语 教 学 英 语 新 课标 渗 透 人 文关 怀
英 语课 程作 为第 二 语 言 的 教 学 , 有 其 特 殊 性 。 一缺 少 具 其 定 的 自然 语 言 环 境 , 二 跟 母 语 教 学 的 冲 突 、 系 , 得 其 联 使 英 语 教 学 的难 度 极 大 。 为 此 , 从 新 课 标 的 指 导 思 想 人 手 . 我 努 力 树 立 新 课标 的 教 学 理 念 , 导 以人 为 本 、 个 体 的 发 展 倡 以 为 宗 旨 , 养 学 生 的 英 语 语 感 , 成 良好 的 语 言 学 习 氛 闱 . 培 形 提 高 学 生 的 英 语 素 养 。 下 是 我 在 教 学 实 践 中进 行 的 一些 尝 以 试、 索。 探 创 设 英 语 学 习 氛 围 。 教 于 一 言 一行 寓
践行立德树人,提升文化品格——浅谈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践行立德树人,提升文化品格——浅谈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发布时间:2021-08-13T16:12:47.06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月上作者:梁伊丽[导读] 德育,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它明确了教育的目的,指明了教育的方向。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梁伊丽 213118摘要:德育,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它明确了教育的目的,指明了教育的方向。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英语教师,我们的英语教学不仅要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更要充分挖掘英语教材中跨语言的文化内涵,将德育渗透到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
道德教育的渗透不仅使我们的英语课堂充满知识,更充满了人文关怀。
这更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学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德育小学英语教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师责任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
德育,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它明确了教育的目的,指明了教育的方向。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致使德育又站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英语教师,我们的英语教学不仅要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更要充分挖掘英语教材中跨语言的文化内涵,将德育渗透到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以此来推动德育的潜在开展,在日常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及人生观的塑造,不断完善其品格修养,同时推动德育为英语教学提供助益。
本文出于将德育渗透在小学英语教育的日常点滴中,促进二者相互助益发展,着重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拓宽德育渠道以及抓住德育契机这三个方面谈论了本人在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实践与思考。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教材是德育的载体。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通过融合、渗透,将静态的书本知识融合为动态的德育渗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德育寓于课堂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道德意识。
寓德育于中学英语教学之中的思考

寓德育于中学英语教学之中的思考摘要:现阶段,德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该不断深化对于英语教学渗透德育的认识,强化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专业技能,同时开发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教材、教具等教育资源,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健康、科学的成长环境。
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教师才能让英语教学真正成为传播文明、塑造人格、培养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本文旨在探讨思考中学英语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关建议,希望为中学英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帮助。
关键词:中学英语;德育教育;教学方法引言:英语教学渗透德育是近年来中小学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旨在通过英语课程的教学、引导和影响,让学生除了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外,同时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念。
在实践中,中学英语教学渗透德育策略丰富多样,如引导学生思考道德问题、利用英语课文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等等。
这些策略旨在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良好品德、高尚情操的公民和国家未来的建设者。
然而,在当前社会,随着文化多元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等进程的加快,中学英语教学渗透德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例如,一些教师对于渗透德育缺乏系统性和深度性的认识,导致在教学中无法有效融入德育元素;此外,还有一些教材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道德、伦理等因素,影响了渗透德育策略的实施效果。
为此,教师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如何有效推行中学英语教学渗透德育,并提出相关的策略措施[1]。
一、中学英语教学渗透德育的意义中学英语教学渗透德育旨在通过英语课程的教学、引导和影响,培养学生具有高尚品德、健康心理和正确价值观的个体。
这一教学理念的实践意义不容小觑。
首先,中学英语教学渗透德育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
英语是全球通用的语言,掌握英语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中学英语教学渗透德育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公民意识,从而塑造良好的人格。
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初中英语教学的策略探究

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初中英语教学的策略探究1. 引言1.1 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人文素养教育是一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素质培养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宽容、责任感、创新意识等素养。
将人文素养教育与初中英语教学相结合,能够对学生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教育与培养。
人文素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初中英语教学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人文素养教育的引导,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背后的文化积淀,从而更加自如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
人文素养教育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的关键期,人文素养教育可以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情感,增强友善合作的意识,培养他们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初中英语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这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探究人文素养教育如何与初中英语教学有机结合,旨在提出具体实施策略和教学方法,帮助教师在英语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对人文素养教育融入英语教学的深入探讨和分析,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准。
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为初中英语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人文思考,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推动人文素养教育在英语课堂中的推广和应用,为未来初中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通过对人文素养教育融入英语教学的探究,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领会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人文关怀于英语教学中
一、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生的指路明灯。
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伟大的抱负,才能为之而奋斗。
因此,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这一课时,通过语法、词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美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人物——马丁·路德。
在英语教学之中,我还为学生拓展了相关的课外知识。
利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原汁原味的英语故事向学生展现了马丁·路德的生平经历和他不平凡的一生。
之后我还把他的一次演讲“我有一个梦”朗诵给了学生,孩子们都被他坚强勇敢、执著的信念和理想而感动。
其中的一句话在同学中产生了共鸣:我的四个小儿女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肤色,而是以品格的优劣作为评判标准的国家里;我今天怀有一个梦。
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就能从绝望之山开采出希望之石。
质朴的语言却饱含了深刻的含义,无形中学生们都暗自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并充满了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力量。
我认为,这种形式的教学胜过直白的说教,伟人效应在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在教学中渗透行为规范教育
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悠久的文明教育传统和丰富的教育内容,而西方的交际语言中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这对培养学生良好
的行为是大有裨益的。
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would you mind keeping down your voice?时,我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生动的影音资料为学生们展示了一个缤纷的异域世界。
餐桌礼仪、社交礼仪等引导我们人际交往中要注意礼节,礼貌待人,尊重别人,与人为善。
善意的建议和委婉的指导,彰显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和不朽的文明。
三、帮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珍惜资源
通过学习九年级第十五单元we are trying to save the manatees,教育学生“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在教学中,我适当加入了有关乱砍滥伐森林造成的危害和植树造林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建设“三北”防护林作用的学习,教育学生爱护森林,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环境、美化环境,并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美化、净化校园环境的活动中。
同时,针对“爱鸟周”活动,我还通过教材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濒临灭绝的动物和植物,倡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主动加入到保护动物小卫士的行列中。
在学习the house of trash 一文时,通过给学生布置任务型作业:“如何有效处理生活垃圾”、“变废为宝”等引导学生珍惜资源、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四、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
斗的光辉旗帜。
每一个公民都应该牢固树立热爱祖国的观念,坚持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无穷力量。
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下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的教育,让他们从小具有为国争光的志向。
针对这一教学目的,我在教授九年级第九单元when was it invented?时,教育学生以中国的四大发明为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同时,结合为祖国经济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事迹,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刻苦钻研、甘于奉献、为祖国争光的精神。
五、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
艰苦奋斗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也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和政治本色。
每一位公民,都要把艰苦奋斗精神体现在工作和生活之中;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
九年级第一单元how do you deal with our problems?讲述了史蒂芬、霍金自强不息,克服自身残疾,执著追求科学的感人事迹。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而且培养了学生耐挫折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