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拙见

你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如何体现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请以牛津高中英语的语言材料为背景,设计一个教学活动,要求活动中体现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读完模块一英语教育的目标,又反复观看了专家视频,结合自己平时的英语教学,对于理解和把握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中的体现表现如下。
一、在教学单词和词组掌握语言知识时,主要体现的是它的工具性,即让学生用所学的音标去读、背诵单词;在教学Reading部分时,通过学生掌握的单词句子以及相关的知识去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联系相关的高考考点并辅以大量的练习。
把英语作为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的工具,即用英语来做事情,用英语来提问,解决问题。
只在教学post-reading时才会加一些情感的深化,比如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节俭、和谐、劳动光荣、尊重别人、自豪感等人文性的教学;在教学welcome to the Unit 部分时,主要侧重于英语与他人交流,这时英语就是交际的工具,同时也会对其中的一些信息进行整合再造跨时空进行交流,即创造情境让学生置入其中进行交流,还是工具性多一点吧。
因为现实的意义在于为了高考嘛;Grammar and usage部分主要还是利用英语学习一些语法做题达到巩固的目的,为例进一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知识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Task 部分的教学主要是听力的训练,一样的资源大家利用,英语的工具性体现的多;project 的教学主要是读和写,也是基本技能训练,基于有了这个工具我们英语老师就可以借助它的帮助让学生来学习英语文化基础知识,通过大量的基础知识的累加,学生们也或多或少的提高了学英语的能力,附带着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用我们老师平时的话说就是我们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工具性也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二、但我发现在日常的教学中单纯的把英语作为一种工具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是远远不够的。
强调了英语课程的双重属性(工具性和人文性)

一、强调了英语课程的双重属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最初是出现在语文课程性质里,其次出现在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里,如品德、自然、历史、地理。
随着我国经济以展,政治地位的不断强大,国力的不断强状大,国际交往也越来越频繁,与国际沟通交流的现状对语言工具性的需求越发显得重要,英语课程必然担负起了“工具”这责任。
那么,在语言学习中,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能使用英语做为交流、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对学生还要进行人格品质,道德情操的培养,人文素养的培养。
也就是说,既学会基础知识,用它能做事情,又培养具备较高的品德修养和正确的价值观;既学会知识,又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恰当的语言,这就是它的人文性。
换句话说,工具性和人文性既是目标,又是追求目标、落实目标的过程所要做的,是途径,也是结果。
所以有人说,一个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的人,必定是综合人文素养很高的人,也必定是适应社会更快,对社会服务更好的人。
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教育理念,符合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再次明确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英语教学理念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
使他们能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在素质教育指导下,我们的教学过程的基本属性就是强调学生主体参与,合作交往。
以这样的发展宗旨。
在《实验版》的“基本理念”第一条:“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在《修订版》第一条“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课件中)这些关键词都是素质教育的内涵所在。
三、加强了对小学阶段课程指导,使课标更具有可操作性。
再谈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

再谈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一)英语课程的工具性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沟通工具,也是思想与文化的重要载体(梅德明,王蔷)。
这是从语言交际功能和语言传承作用来阐述英语学科的工具性。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习以及语言运用的课程,能够为学生下一个阶段的英语学习以及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这是从学生(学习者)成长的阶段性加以表述的。
《高中英语新课标解析》(梅德明,王蔷)中具体陈述了英语学科工具性的表现方式:学习方面、思维方面、文化方面。
具体内容如下:学习方面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学习者可以借助英语学习英语。
很好理解,学习者使用英语这个工具持续学习英语,这个时候,英语既是工具又是工具作用的对象。
第二、学习者借用英语学习其他学科。
我们最为熟悉的可能就是使用英语这个工具来学习计算机技术。
观看物品的英语版本的说明书了解物品的具体信息也是英语课程工具性的体现。
思维方面是通过不同语言之间不同结构体系会造成思维模式的差异加以说明的。
语言学中最基本的观念认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载体,语言之间的差异必然存在思维之间的不同。
作为学习英语以及使用英语的老师们来说,这应该是很好理解的。
在我们的汉语背景下,我们习惯于形象、直观思维,习惯于含蓄、间接表达,习惯于以人为中心思考事物,习惯于由表及里的思考方式;而在英语体系中,人们更习惯于逻辑思维,习惯于直接表达,习惯于以客观现象对人的影响的角度思考事物,习惯于先果后因的思考方式。
因此,掌握一门语言就是掌握了一个思维工具,学习由英语语言所带来的思维会弥补汉语这种单一语言带来的思维上的局限性。
文化方面也可以从两种情况加以澄清。
第一、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能够传承、传播文化。
学习英语于我们而言,就是能够通过语言获取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英语(语言)为我们打开看向世界的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能够了解到其他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民族习俗、社会生活。
第二,我们可以借助英语这个工具,让中国走向世界,这是走出去的一面。
春风化雨----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春风化雨----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强调:英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注重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我是这样理解的:学生通过学习英语掌握基础的英语知识,培养他们听说读写能力,让他们学会“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学会与人沟通交流,了解异国文化,传播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有效工具。
就人文性而言,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英语开拓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有“大教育观”要“大气”,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不要做“目光短浅”的教师,只注重考试分数,不注重学生学习语言的感受,不去体会考题以外,经典文本对学生的影响。
所以我们英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注重英语课程工具性和文本性的统一。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对话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地名会读即可。
2)熟练运用以下征询和给出建议等的交际用语。
Ask for suggestions: What shall we do? Where shall we go?Making suggestions: Couldn’t we go somewhere outs ide Edinburgh?What/How about going up into the PentlandHills?We could do a bit of climbing.Why don’t we go for a long walk?Let’s find out about the coach times. Agreeing: That’s not a bad idea! That’s a good idea! Disagreeing: I don’t know. I’m not v ery keen on climbing.Walking’s not really my thing, either.No way!(通过预习英语掌握基础的英语知识,培养他们听说读写能力, 了解异国文化)2.能力目标根据实际能熟练地做出自己的对话练习。
课例解读教学中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课例解读教学中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摘要】本文将探讨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在将对工具性的定义和重要性进行阐述,探讨人文性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平衡工具性和人文性。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将探讨工具性和人文性对学生的影响。
结论部分将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辅相成,重视二者结合对英语教学的意义,并展望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发展。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引起教育者对于英语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英语课程、工具性、人文性、教学、平衡、案例分析、学生影响、相辅相成、意义、发展。
1. 引言1.1 探讨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英语课程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工具性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基本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
而人文性则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教学中,平衡工具性和人文性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既要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文化背景的介绍,让学生在课堂中既能够提高语言能力,又能够感受到英语课程的人文魅力。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特点。
教师应该注重平衡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教学中既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又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匪浅。
2. 正文2.1 工具性的定义和重要性工具性的定义指的是英语教学中使用各种教学工具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技能和知识的能力。
工具性包括语言技能的训练,如听、说、读、写以及语法、词汇等方面的学习。
在英语教学中,工具性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学生获取语言能力的基础。
通过使用不同的教学工具和方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工具性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工具性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牢固的语言基础,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例谈英语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

例谈英语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
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记忆一些单词、语法知识,还要通过语言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因此,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以八年级上册Unit10 If you go to the party,you’ll have a great time!为例,简要说明自己在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体现。
Step1:Warming up欣赏迪斯尼神奇英语Party time.教师问:What are they doing?They are having a party,and they are very happy.They are having a great time.告诉学生:我有一个好消息,我们学校周末也要开party,你想参加吗?If you go to the party,you’ll have a great time.分析:和谐课堂氛围的创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用歌曲导入有助于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将学生引入到英语课堂中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知能力,帮助学生轻松的进入英语学习。
同时利用学生对party感兴趣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也顺利地引出本课的课题,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
Step2:Pre-task1.Presentation:询问学生如果你去参加聚会,你打算做什么?引导学生用I think I will……做出回答,及时对学生的答案给出评价:If you do,you will……并和学生就话题进行真实的交流。
分析:教师根据创设的情境与学生进行真实的交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师生自然的交流中渗透要学的知识,给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
petition:对聚会中打算要做的事情做出假设:I think I will…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例句仿写句型:If you do,you will…小组合作讨论,看哪个小组能写出更多if从句。
如何在教学中理解应用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如何在教学中理解应用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今天观看了专家视频,聆听专家的讲座,感觉受益匪浅。
我对“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认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即交流;这就体现出它的工具性,英语与其他语言一样是用来思考问题、表达感情的工具,也是人与人打交道的手段,这就体现出它的人文性。
因此,在我们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应注意语言工具训练,还要贯彻人文教育思想,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具有文学的感觉、艺术的感觉、美的感觉。
英语教学必须注重学生词汇、句型、语法等知识的掌握说听读写技能的训练这是工具的基础。
如果学生的词汇量较少,基本的句型不会,基本的语法没有掌握,他如何去交际?所以,必须注重英语的工具性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的重要目标。
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远大的目标、浓厚的兴趣、愉悦达观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高素质的人才,这就是英语教学的人文性。
英语课要在突出语言工具性和基础性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其目的是让教学过程更生动有趣,以此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此同时陶冶学生性情,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Unit 2 What’s this in English?(Section A 2a-2d)教学任务:完成Section A中(2a-2d)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重点学习字母I-R正确的发音和书写;2、能流利的正确读出这些字母;3、了解课文中出现的元音字母。
教学步骤:Step1. 在导入新课时先复习上一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利用图片或实物地图、夹克衫、尺子、钢笔、钥匙等提问学生,复习句型:What’s this in English?当学生回答时把单词写到黑板上。
然后让学生找出以上单词中那些字母在第一单元学过,那些没有学过,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十个字母:I J K L M N O P Q R ;让学生试读这些字母,了解学生小学掌握情况。
英语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英语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英语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英语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下面带来的英语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英语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1】摘要: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 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
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英语;工具性;人文性;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
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
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一般来说,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
据德国出版的《语言学及语言交际工具问题手册》说,现在世界上查明的有5651种语言。
在这些语言中,约有1400多种还没有被人们承认是独立的语言,或者是正在衰亡的语言。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它必然会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科技,乃至文化本身产生影响。
语言这种文化现象是不断发展的,其现今的空间分布也是过去扩散、变化和发展的结果。
根据其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特征的共同之处与起源关系,把世界上的语言分成语系。
每个语系包括有数量不等的语种。
这些语系与语种在地域上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很多文化特征都与此有密切的关系。
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它传承、发展和创新着人类的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
所以说,英语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学科。
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思想和文化,在语言教学中注意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有助于学生从深层理解和把握语言,相对轻松地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减轻机械记忆的负担,跨越文化障碍,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逻辑性,从而促进其他各项教学目的的实现。
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发站,为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因此,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教育,就是在加强学生外语运用能力的同时,传授人文知识,传承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使用人文方法、体现人文关怀,进而使我们的受教育者真正拥有人文素养。
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不是对立的,工具性也是人文性的一个层面,只有从“人文性”的高度来看,才能对“工具性”认识得更清楚,对如何掌握“工具”才能发现更有效的手段。
另一方面,人文性又不能脱离语言的工具性而单独进行。
学生通过学习英语掌握基础的英语知识,培养他们听说读写能力,让他们学会“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学会与人沟通交流,了解异国文化,传播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有效工具。
就人文性而言,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英语开拓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有“大教育观”要“大气”,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不要做“目光短浅”的教师,只注重考试分数,不注重学生学习语言的感受,不去体会考题以外,经典文本对学生的影响。
因此,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性内容的传达只有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教学相结合,借助语言文字这一平台,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我们英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注重英语课程工具性和文本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