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8教育学第8章-zoe1

《教育学》 第八章
教学原则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而
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科学性与思想性 常用原则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 积极性
《教育学》 第八章
教学原则
直观性与抽象性 系统性和循序渐进
重要原则 理解性和巩固性 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
《教育学》 第八章
学生中心说
学生中心说(learner-centered instruction)又 被称为儿童中心论、儿童中心主义,是在批判 传统教育理论的过程中,针对教师中心说而提 出来的。——教育观——学生观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中 心;在教育内容上,经验是中心;在教学过程 的组织上,活动是中心。
通过创造性设计与开 发,将教育内容转化 为学习经验。
基本 概念
满足人类学习生命存在及其 优化活动的需要,最终目的 是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教学设计
与人的注意、兴 趣、动机与想象 相适应。
心理 学
基本 途径
《教育学》 第八章
现代媒体—现代环 境—现代教学活动
媒体设计与开发原理
分科知识——沟通联 系——解决问题
(一)教学存在动力论 (二)教学内部矛盾论 (三)学习动机论 (四)教学系统动力结构论 (五)教学认识动力论
《教育学》 第八章
教与学的 基本矛盾
从认知方面看,表
现在教学要求与学生 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 之间的差距上;
从情感方面看, 表现在教学要求与 学生当时的具体需 要之间的差距上。
《教育学》 第八章
《教育学》 第八章
教学过程
一 二 三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一.古代教育1.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2.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现代教育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三.未来教育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现代教育学 第八章 教学理论

第八章教学理论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在中国古代,早就把教学看作是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或途径,重视教学的作用;同时对教学的实质进行了探究,获得了不少深刻的见解。
王夫之提出,学是学教师所教的东西,教是教人学习;教者要就学者原有基础不断扩大他的知识领域,学者要根据教者的引导积极思考,独立探索事物的由来①。
在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后,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进入学校成为教学内容,并要求提高培养人才的速度和效果,因而人们就特别重视教学,重视对传授和学习知识、技能、技巧的过程和方法的研究。
至今已形成了四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教学概念的看法:“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或技能”;“教学即成功”;“教学是有意进行的活动”;“教学是规范性行为”②。
目前在我国,人们对教学概念的看法由于角度不同,突出点不同,有比较大的差异,从而存在多种定义,有代表性的为:(1)“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③(2)“‘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
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④(3)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⑤教学与教育两个概念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教育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
广义的教学所指与教育一词的含义没有什么区别,但在狭义上,教学专指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活动,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已经从教育概念中分化了出来。
人们往往把教学和智育两个概念混同起来,其实教学与智育是两个既有联系但又不同的概念。
智育是指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专门发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育活动。
教学是智育的一条主要途径,但并不等同于智育。
讲教学,突出的是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而讲智育,突出的是它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 第8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圣才出品】

第8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1.名词解释:(1)生活世界答:“生活世界”首先是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批判科学世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
此后,一些哲学家先后提出了与生活世界相应的概念。
这些概念对“生活世界”的共同理解是:“生活世界”不是原始的自然世界,而是人在其中的世界;不是主客体分离的科学世界,而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世界;不是文本化了的符号世界,而是生动鲜活的意义世界。
所以,对生活世界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生活环境”、“自然世界”或“社会世界”,一定是人生活于其中的关系世界,对人发生意义的世界。
人在生活世界中是能动的、不依附于外在他人和社会的独立的个体。
(2)学生失范行为答:学生失范行为是指违反教育规范的行为。
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与违法行为两类。
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的行为,即违规、违纪行为,具体包括不诚实行为、逃学行为、欺骗行为、违纪行为等。
学生的违法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法律以及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即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犯罪行为较普通违法行为更为严重,社会危害性很大,必须用刑罚来惩罚。
(3)心理缺陷说答:心理缺陷说是解释学生产生失范行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一些心理学家力图把越轨、犯罪解释为“心理缺陷”的结果,认为正常人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而“心理缺陷者”不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
而“心理缺陷”主要是因童年的社会化失调所造成,在童年时代,孩子如果遭到双亲的遗弃,就会使孩子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中断,使他们在心理和情感上受到严重的挫折,难以发展出健全的人格和自我,将来就难以适应社会环境,容易产生越轨和犯罪行为。
(4)挫折—侵犯说答:挫折—侵犯说是解释学生产生失范行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
而挫折的程度是以需要强度或者受阻的程度为基础的,该理论进而推断侵犯的强度与挫折的强度有关。
人在受到一定的挫折以后,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外部归因,并将失败归结为一些客观因素作用,从而致使心里产生失衡,为了寻求慰藉和平衡而产生越轨等侵犯行为。
《教育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绪论一、名词解释教育规律、教育学、普通教育学二、复习思考题1.答: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有多种选择,可以是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中的一项或几项的统一。
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
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
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2.略3.略4.答:(仅供参考)当代教育观念提倡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却往往被应试教育所替代。
因此很多教育理念难以贯彻实施。
比如新课标下化学教学分为必修和选修,如果先上必修最后再深入到选修会使学生不是很吃力的情况下学好,但是与传统教学中选修和必修一起上的模式相比,考试成绩一开始会差一些,所以很多老师依然选择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不利于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统一。
5.答:(仅供参考)首先,必须找到自己的“特色”在哪里,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出彩”之处,并确定它是否可以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其次,就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的把自身的“特色”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去,让“特色”接受实践的检验。
再次,应根据实际效果总结经验,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在以后的实验中不断加以改进。
教育学基础复习

教育学试题类型一、单项选择:13-15题,每题1分二、名词解释:4-5个,每个3-4分;三、简答题:3-5题,每题5分;四、辨析题:2题,每题6分;五、论述题:2题,每题10-15分;六、实例分析题:1题,13-14分;满分100分。
教育学基础复习(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概念1、教育42、教育学5二、问题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20-212、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22-24三、知识点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
10、112、我国最早的教育学作品。
113、192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
174、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75、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86、洛克的《教育漫话》。
187、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20第二章教育功能一、概念1、教育功能31二、问题1、教育价值与教育功能的区别。
312、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363、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37-384、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50-51第三章教育目的一、概念1、教育目的592、德育863、智育874、体育875、美育87二、问题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602、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
83第四章教育制度一、概念1、教育制度942、终身教育973、学制994、义务教育114二、知识点1、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
1022、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083、我国正式施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08-109第五章教师与学生一、概念1、教师1182、师生关系143二、问题1、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内容。
125-1262、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
1313、现代教师的职业形象。
134-1354、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149-150第六章课程一、概念1、课程1552、课程目标1613、课程标准1634、学科课程1645、活动课程1656、核心课程167二、问题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別。
第八章 教学

5、简述系统性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简述系统性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268— P268—269 (1)含义 系统性(循序渐进) 系统性(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应当持 连贯、有系统地进行。 续、连贯 、有系统地进行。 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 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 的顺序、 学科课程的体系、 科学理论的体系、 学生 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提出来的。 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提出来的。 (2)要求
五、论述题 试论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及其改革方向。 试论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及其改革方向。 280-284) (p280-284) (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教学效率高, ① 教学效率高 , 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 生教学,使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 生教学,使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 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②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 划地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划地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③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 平接近,同质性强, 平接近,同质性强,有利于学生间相互交流 启发。 启发。
简述量力性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7、简述量力性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量力性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p270-271 270(1)含义 量力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 水平。 水平。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 程度而提出来的。 程度而提出来的。 (2)要求 ①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 ②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③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10、简述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10、简述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273p273-274 (1)含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 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 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 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 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 (2)要求 ①充分了解学生 ②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③面向每一个学生
教育学的学校教育

教育学的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由专业教育者在特定环境下提供的系统化教育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教育学的学校教育是研究学校教育的学科,它关注学校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一、学校教育的目标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通过学校教育,学生应该获得知识和技能,并具备批判思维、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此外,学校教育还应该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学校教育的内容学校教育的内容包括传授学科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以及塑造学生的价值观。
传授学科知识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通过系统的课程安排,学生可以学习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此外,学校教育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阅读、写作、计算和沟通能力等。
最重要的是,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让他们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三、学校教育的方法学校教育的方法可以包括教学、评估和辅导等多种形式。
在教学上,教育者应该结合学科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验和案例分析等。
评估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教育者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辅导。
此外,学校教育还应该提供适当的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学校教育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学校应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习惯。
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社团组织和社会实践等,学生可以获得全面的学习经验,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总结:教育学的学校教育是一种系统化的教育形式,旨在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学校教育的内容包括学科知识、基本技能以及道德价值观的培养。